1 ) 没有正义的战争
我想“太极旗飘扬”名字不如“战火兄弟情”好,虽然似乎国内翻译的名字都是前者。我不认为导演有过多关于太极旗飘扬的意图,到是兄弟情谊贯穿始终。
原来韩国已经能够拍摄如此大气的战争片,不仅场面宏大,细节处理得当,而且片子绝不只有视觉冲击,还可以让人有回味思考的余地。
我们都是听着邱少云的故事长大的,曾经以为抗美援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看了片子才知道,战争的最初是北朝鲜挑起的。
这世界上有正义的战争吗?古往今来,所有的杀戮都是因何而起?政治是如此阴险的东西,为了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目的,百姓只好任人鱼肉。不管人们活得富足还是贫困,战争只会让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北朝鲜开战,振太和弟弟振锡被迫入伍,留下未婚妻照顾失语的老母及一群还未成人的孩子。振太为了保护弟弟,奋勇直前,他希望获得一枚勋章换取弟弟回家的自由。面对敌人毫不留情,他认为所有的共军都是残害百姓的,送给俘虏的只有子弹。一次,在投降的士兵中发现了他们在汉城的朋友容石,容石说自己是被北朝鲜强迫入伍的,他没有做过杀害百姓的事情,但振太对他的求情无动于衷,只要是共军就是他的敌人。振锡救下了容石,他觉得哥哥变得越来越陌生。
振太不放过任何立功的机会,哪怕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终于,他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勋章。长官答应会向上报告申请让弟弟振锡退伍。
振太和弟弟在途中回去探望家人,正巧碰到振太的未婚妻被当作共产党抓走。在马上要执行枪决的时刻,振太和振锡同执刑人员发生冲突,然而,他们还是没能救下未婚妻,她在振太的怀里遗憾地闭上了眼睛,振太和弟弟被监禁。
新任长官怒斥振太不要以为自己得了勋章就可以为所欲为,振太要求他兑现让弟弟回家的承诺,新任长官对此并不理会,并下达了对关押人员放火的命令。当振太赶到监牢时,只看到自己送给弟弟的烧焦的钢笔,他以为弟弟已被烧死。守地失陷,大批韩军被俘,振太在俘虏中看到新任长官,将其杀死,他投降共军,并成为共军一首领。
原来振锡被别人救走,并未烧死,当他得知哥哥投降后,冒着生命危险闯到敌营,要向哥哥证明自己依然活着。混战中,振锡终于找到哥哥,而振太已经杀人杀到忘乎所以,痛恨着每一个韩国士兵,他认不出振锡,向他不断进攻,直至振太受伤,才发现自己深爱的弟弟竟在眼前。他让振锡快走,答应自己会去找他,然后,他用仅有的余力把冲锋枪又对准了共军。
我想,这就是朝鲜战争的真相,兄弟、朋友也可能会自相残杀,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统治者让人们迷失了方向。
虽然作为韩国电影,难免有政治倾向,但我认为导演并未称赞作战的任何一方。共军杀害村民,而韩军就没有错杀无辜吗?电影不是为讲述谁是正确的,而是告诉我们战争有多么龌龊!!!
聪明的导演弱化了韩军同我志愿军的冲突,只有志愿军冲锋的一个镜头。十万大军支援朝鲜,对于朝鲜人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时间再继续,再继续,这段历史才会有更公平的解释。
2 ) 骨肉相残,还要继续吗?
振石和振泰是兄弟俩,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兄弟俩被迫从军。哥哥振泰为了能将弟弟振石送回家,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屡建奇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弟弟振石误读了振泰的爱,开始讨厌振泰为他的付出。
就在战争眼看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加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兄弟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最后一刻哥哥救下了弟弟,而自己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在这场战争中,战争貌似一瞬间就爆发了,片子也没有特别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好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短暂。
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兵就是大街上强拉硬拽招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被拉到阵地上连最起码的训练和休息都还没有,就被告知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敌人的炮火来了,他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送命了,幸存下来的也只是些苟延残喘的家伙,战争中每时每刻都在死人。你同情对方,你可能就丧失了一次生存的机会,战场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珍贵与毫无意义。
振石与振泰的情感变化是影片交代的重点,振泰为了振石能够活着走出战场,一次次出生日死,而振石由最初以为哥哥是为了让弟弟活着走出战场,慢慢就发现哥哥利欲熏心,当了个小官就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振泰成为了为勋章活着的刽子手。就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顿时成为了巨大的绞肉机,振泰的未婚妻因为生存被迫为朝鲜做事而被韩国调查人员打死,兄弟俩也在战场上相遇。
战争是令人发指的,它导致我们骨肉相残、国民生灵涂炭,韩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及其深刻的,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丑化敌人,只是公正的交代这场战争。这样的反思才是到位的,而且才会从心理上加以杜绝的。
3 ) 伤亡120万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百度了一下,百科上说:“中朝伤亡63万,中国阵亡183108人。韩军、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 ”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伤亡总数为120万。
电影中听到最多的台词是“我是被逼的”,“我不想死”,“我不想饿死”。相比较国内的SB战争英雄片,主旋律片,这些台词多么的真实。
这才是人们对战争的真实想法。--谁他妈愿意闲着没事干去打仗,谁还不是逼不得已。
一开始,张东健和元彬兄弟情深,弟弟上大学,哥哥修鞋,嫂子卖面,好像日子挺有盼头的。突然一个消息,要大战了,然后就开始逃亡了。结果在路上,兄弟二人就被征去当了兵。所以你看,普通小老百姓永远在第一线,受苦是,打仗是,被冤枉也是。
部队里的兵说,你俩真可怜,还以为一家之抓一个呢,总得留个人传宗接代吧。好吧,韩国人这方面的想法跟中国人一样啊。哥哥想那也是啊,总得一个回家吧。做哥哥的,要死当然是哥哥死,弟弟得回家。
然后,长官告诉他立功多了,就让他弟弟回家。好吧,SB哥哥就信了。不信也没办法啊。再然后,一不小心成了英雄。这个时候,哥哥开始说谎了,记者问他为啥当兵啊,为啥这么猛啊。哥哥说谎:浴血奋战啊,只为保家卫国。保家是真的,卫国是假的。人家哥哥只想送弟弟回家好不啦,要不然也不会在后面误以为弟弟也死了之后投靠了北韩。--家都没了,要国干鸟。而且,是他妈的南韩人干掉他老婆和弟弟的,这是家恨啊。就多杀几个南韩人吧。主义什么的,就去死吧。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人都死了,家都没了,要主义干嘛?
片中张东健的老婆因为在共党的党员名单上,被毙了,没有调查,仅凭一个签名就定性了,就判刑了。在战争时期,一个小小的队长就可以决定一个人死亡。就像杀死一只蚂蚁一样。战争泯灭人性有没有?!杀人就好比现代工业的一道工序而已,要做的仅仅是按操作指导书作业就好了。
张东健同学俘虏了一群北韩士兵,其中一个还是同乡,张说,全干掉吧。因为张相信,是那些北韩士兵杀光了村民。好吧,一群无辜的年轻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战争到底是干嘛的吧,为嘛会有战争?争一片地,争一些粮,争一些安全感。但绝对不是他妈的争什么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其实偏重政治,而不是信仰。不是么?
但可怕的是,往往战争过后,不能有自己的信仰,只剩下政治了。---我说的是朝鲜。
4 ) 兄弟之情和分裂、战争的苦难,韩国人自己的《兄弟连》
很大气的作品,战争场面真实残酷,以兄弟二人被南韩军队强征入伍的战斗经历为线索,简要勾勒出朝鲜战争的几次戏剧性局势转变
在我看到弟弟冒死跑到朝鲜的阵地寻找哥哥时,我还依然有些可怜他一贯的情绪化(他的一直存留的人性和怜悯,我以为在战争中,作为战士,不害死自己也要拖累他人),直到他侥幸枪下逃生被押往安全部(应是考虑做宣传工具)又因为阵地轰炸不能执行,不得不因为军装而陷入拼杀以自保,终于在俯冲而下气势癫狂的“大旗部队”中边厮杀边挤出眼睛寻找到哥哥扑过去时,哥哥的刺刀狠狠的冲了过来,厮杀了几分钟才通过叫唤亲人的姓名把麻木癫狂的哥哥的理智夺了回来--这几分钟,完美的、残酷的再现了朝鲜战争手足相残的悲剧,我被感动了
战争画面也异常惨烈和真实,如果非要以《兄弟连》作为样板的话,这部学生作品至少满分了(单指战争场景)。以前看论坛里有人提出对导演的大韩国主义提出异议,个人以为那是误解了主创的意图;《生死谍变》在说分裂的民族创通和苦难,这部更加真实、鲜明和深刻
以为是上乘之作。这部片子让我想起《2009迷失记忆》,尽管风格迥异,主题比较接近。韩国人一直以平民视角反省近代被侵占,被分裂的苦难,而我们的《三大战役》依然是高空镜头多
5 ) 城头变化大王旗,与我何干?
一切争论的肇始是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
从《红字》到李恩珠,再从李恩珠到《太极旗》,反正一个不大的圆。男人在发现世界的时候,通常是巡着女人味儿前进的,也许他们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女人。发现世界?只不过是理所当然的借口,反正,我是这样。
这部电影不错,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
1. 画面处理的很干净,关于战争的场景比较真实,没有死前交党费的sb。
2. 首尾的呼应和包袱的放置尽管明显但不牵强。
3. 最出彩的还是对人性的尊重。时间、空间、政治立场、所有的都在变,只有一样不变,你找到了你就看懂了。
“什么共产主义和民主,我们都不懂”,“他是我弟弟,我只想要他回家。”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远离战场和死亡,什么都可以做。可以杀人,可以杀朋友,可以对抗国家机器,可以放弃生命,可以在战场上倒戈再倒戈,可以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当作赌博的筹码。亲情应当是最贴近人性原子核的电子,应当是除却个人生存欲求之后最基本的人类本能。任何试图扭转并违背这种本能的体系和做法都是非人性的。
这样的人性基调注定了影片在大陆的送审不过。共产主义的国家观是:怎么可以为了骨肉亲情背叛祖国?你的革命觉悟到哪里去了?这两个反问式的问题已经将基本的善良打入了深渊。
一个父亲他不会更不应该心甘情愿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战场。我要是爹,就应当在儿子面临兵役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逃。或者我去顶,或者托关系去顶,或者花钱找别人的儿子去顶。你可以来骂我不是人,OK,没关系,我是爹。
父亲爱孩子,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事,父亲也不应当主动送儿上法庭。呃?你不信,我告诉你,两千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中国清末变法修律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把“亲亲得相首逆”(参见附)作为超越法律的道理。就是说,儿子犯了罪,爹包庇那是理所当然。面对杀人越货的儿子,灭亲的爹那是大义的爹,而不灭亲让儿子快跑的爹那也是好爹,法律应当网开一面,法律应当尊重人性。
“如果大家都不参军打仗,谁来保家卫国?”——斯文妈妈语
我那善良的妈妈哟。
我没有说我们不要服兵役,而是说,在承担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人性让个人想逃脱国家责任;我们其次更应当允许那种不得不承担国家责任而割舍亲情时的痛苦流露。
送儿上战场,应当是迫不得已,老泪纵横,百尺素绫裹身戚戚然;而不应当是骑高头大马带硕大红花,敲锣打鼓欣欣然。你儿子要去死啊,你有什么可高兴得?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儿子去死爹就得开心吗?如果你开心了,你还是爹吗?祖国和人民都是抽象的概念,儿子是那个你从小养大的活物,你真傻啊?
一句话,让主义去死,让人活着。
附: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汉书》卷八《宣帝纪》)据此,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6 ) 对谁狠,都不如对自己人更狠
在我看过的,非常有限的文史资料中,除了南北朝鲜的记载,几乎各个国家的学者们,就将上世纪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次战争,定义为美国和中国的直接对抗。如果将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格局算上,那也是苏联及其代理人中国和美国及其从属国之间的一次直接冲突。所不同的,只是这次战争中的美国没有和所有别的代理人战争一样,获得哪怕表面上看起来很美的胜利。反而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这些记录中,看不到关于朝鲜民族、朝鲜南北政府及其军队的任何正面描述。仿佛战争双方都将那片土地和那些人,当作一个背景,一堆数字。而截然相反的是,无论是北朝鲜还是韩国,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则无一例外地全力淡化、甚至无视中国及其背后的苏联,美国和那些定着联合国军名义的多国部队。《太极旗飘扬》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只出现了一个漫山遍野冲锋的镜头,而可怜的美军除了一堆的飞机,连个正面的人物镜头都干脆没给。好在仁川登陆等等历史背景无法回避,否则估计电影里基本上连麦克阿瑟的名字都不会出现。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屈辱。从殖民地直接沦落为战场,而战争主导的双方却根本对这个民族不怀好意。但在战争中,相互厮杀和屠戮最狠、最彻底的,却恰恰是战争主导双方操控下的那些傀儡。而这些傀儡,原本是兄弟。
类似的场景,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日俄战争就是几乎类似的又一个例子。而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关于这段历史,却根本找不到任何有价值、有亮点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所有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以文化人自居的中国人,实在应该回家站在墙角里面壁思过一番。
傀儡的命运几乎都是被强加的,因此身为傀儡后人的反思,多半都是抗争、不屈和反战。似乎一切的罪恶,都是因为战争。而战争双方一旦被套上意识形态的面具,就彻底沦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任何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可能,在这两个物种之间,就彻底的绝缘了。于是,最能体现战争残酷的场面下,弟弟对哥哥最大的指责,就是“XX是你杀死的……”、“要是你不去,XX就不会死……”。弟弟不会去这样痛心疾首地指责战线对面的朝鲜人民军,所有看电影的韩国人,大概也同样不会认为,其实那些人是死在人民军的枪口之下。即便哥哥不是为了一枚勋章、一个口头的承诺、一个对兄弟的愿望,而去拼命冒险。这些人在战场上,在战场下,一样会死于枪下,死在自己同胞的手里。
反观中国的历史,反观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我们无一例外地会看到,在战争中对战的双方,无论理由是什么,相互之间的仇恨积累得多深厚。但如果论起狠、论起杀得痛快淋漓,那对谁狠,都不如对自己人更狠。这种现象不分地域、人种、文化和时间限制。就以近代开始算起,美国南北战争后北方对南方的屠戮、苏联红军在二战初期大量缺少各级优秀指挥官的原因、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还乡团、49年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别发生的那些事情,以及朝鲜战争中南北双方的那些血腥,以及在所有这些发生之后,历史上对此留下记载的偏向性。无不证明了,对自己人、对自家兄弟的痛下杀手,几乎就是人类的共性。当面对来自外部的强大威胁时,每个民族中都有那么多的人,善于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归因于自己身边的亲人和同胞,认为如果不是你的错误,如果你能够多忍耐一些、退让一些、牺牲一下自己,战争就不会爆发、杀戮就不会出现、我就可以回家、我的生活就会在一片血色中,保持一个幻想中的原样。进而,这种抱怨就会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仇恨和行动,将所有的屠杀和残酷,在自己家门彻底演练一遍。
究其根本,无非是战场对面的那些人,是不会讲什么兄弟情谊的,所以对自己身边兄弟的伤害,相对而言最安全、最没有风险。更进一步,在利益的面前,是没有兄弟情谊的,所以对那些弱小同胞的伤害,相对而言最安全、最没有风险。所以,当看到弟弟那么大义凛然地在战场上,在杀戮中,去指责自己的哥哥,以代表一种反战的高标来俯视身为杀戮者的兄长时,我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心理年龄还完全没有长大的小孩子的任性和无知。在看到哥哥的未婚妻最终倒在反攻联盟枪下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则是:当信仰被拔高成为宗教的时候,就天然地拥有了反人类的因子,而意识形态上的争端,几乎无例外的都可以归于宗教战争的范畴。在这种背景下,人性的泯灭和扭曲,以及对自己人比对敌人更狠,从来都是一种必然。
活着不易
战争中的人性剖析得很好。轰炸时抱头哭号,别炸了。兄弟杀红眼。战后清算共党,让人觉得人性的荒诞和恐惧。
对于烟火特技,不得不承认本片已经接近了好莱坞的水准,当然,对于战争场面的认识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漫山遍野的志愿军也是棒子yy的开端,不过好在这部片子还不算太夸张。至于兄弟情,拉倒吧,煽呼的太过火了,就没啥感觉了。
直到昨晚上从【资料馆】出来之后好一会儿我才突然意识到本片中帅帅的弟弟是《母亲》里那个傻傻的儿子。虽然是站在南边的视角上,但导演对于南北双方的刻画,基本做到了一碗水端平。都在杀人,也都在滥杀。在如何处理意识形态这一点上,两岸三地的华语导演的境界和格调普遍很低。
几度憋闷,并被贵国蝗虫战画面恶心到了。在元斌的光芒对比之下,张东健的表演是如此软绵空洞。
未见泪痕干,又闻狼烟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对战争残酷的表现还是相当给力的,美中不足的是剧情越往后发展韩剧狗血的一面就出来了。可吐槽的地方也有好几处,比如几次三番出现的好时巧克力,印象最深的是战斗时元彬的脸明明已经那么脏了牙齿却白的一塌糊涂,细节不严谨。最后我想高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敌!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最爱的战争片!我始终相信在电影里,小爱比大爱感人,兄弟情比男女情感人~~
反正老百姓永远是最倒霉的,手持的临场感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感觉不如玩《荣誉勋章》了。
姜帝圭的历史反思,借助兄弟二人的情感纠葛,展现同胞战争带来的人性痛苦。被动无助的参军起因、单纯自私的杀敌目的,和错综复杂的国家战争、惨绝人寰的伤亡场面形成巨大反差。张东健和元斌表演倾力,但角色的刻画都非常地单线条,弟弟后来态度的转变也有些突兀。战争大片的制作堪称亚洲顶级水准。
张东健杀红眼那段很赞~~
煽情实在太多,棒子片的通病,不过片子对于南棒北棒互掐不死不罢休的那种残酷控诉拍的很不错,中国志愿军人海战术闪闪发光,主义真是可怕的东西
对比较恶劣场面承受能力较低的最好不要看,片子的寓意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些东西,你可以很清醒地知道这是宣传,但是并不妨碍你共鸣。
百姓永远都是被政府欺骗 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生在和平年代真好。
同为偶像,元彬比张东健的演技好太多。我很佩服棒子,能让这样政治中立的片子上映。政治体制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南北朝鲜实在是一个世界上最鲜活的例子。60年是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却可能是几代人。
一部必须看的韩国电影,一部必须看的战争电影。影片通过两兄弟因朝鲜南北战争而发生的命运变化,深刻展现了战争中人类被主义而折磨出现的疯狂与悲哀。导演带着明确的反战思想,不偏不倚地站在公正的立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最终发出呼唤和平的呐喊。
看完了《八百》《金刚川》《长津湖》。又来看了一遍这部《太极旗飘扬》,对战争的描述,对人性的刻画…发现20年后了,中国电影也没能赶上,更别说超过了。
平庸的类型片叙事和毫无奇观的视觉呈现,但无法掩盖的是其无比浓烈的反战情绪和冷酷的情节安排,战争混淆了一切也逼迫一切走向疯狂。不做宏大的叙事,而从兄弟二人的视点,让我们见证战争的荒诞和冷血
电影这么感人,首先要感谢张东健的倾力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