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年轻情侣前往西北部山区露营,当他们意识到周围并非只有他们自己时,事情开始急转直下。
看了《再见爱人2》更新的第二期吗?这期节目一播,“张婉婷让人窒息”的话题一直挂在热搜榜上。
给没看过节目的朋友介绍一下,张婉婷是演员宋宁峰的妻子。两个人热恋了不到一个月,张婉婷怀孕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在恋爱关系上磨合,直接进入了爸爸妈妈的角色。
很西方电影的开头,但真实生活并没有那么浪漫。
在生下孩子之前,张婉婷表示自己迫切需要宋宁峰必须知道她是什么样的,发脾气是什么样的,不讲理是什么样,对于事物的所有看法是什么样。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两个人能真正地“熟”起来。
她毫不客气地把自己最糟糕的模样展现在宋宁峰这个很新很新的爱人面前,宋宁峰对此的感受是:她会因为任何事情爆炸。
这个局面局外人想必都能预料,因为这世界上只有父母才能忍受你最糟糕的一面,再没有第三个人。
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张婉婷变成了这样,十分强势,易得寸进尺,无理不饶人,令人窒息。
她会很随便地就攻击宋宁峰是拖油瓶,也打心底里看不上宋宁峰演员的工作。
三对夫妻围坐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本应十分惬意。但当聊起宋宁峰的演员工作时,张婉婷的情绪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她第一句话说的是羡慕演员,紧接着指责宋宁峰身为一个演员却不能洞悉她的情绪。
宋宁峰刚想解释为什么他能共情到剧本里的人物感受,却在枕边人面前木讷。张婉婷立即打断,“你怎么知道你就一定能共情到那个角色?我觉得都未见得,那是你认为。你在当下的表演共情到那个人物了,也许你回过头再看,你都觉得你不一定共情到了。”
宋宁峰还想解释共情角色和枕边人不是一回事,张婉婷情绪更激动了,“观众揣测人物得更好,你凭什么认为你揣测一个人物就更容易呢?”
这时候张婉婷说话已经有些驴头不对马嘴了,和宋宁峰说的不是一回事。但她自己没有这个意识,屡屡打断宋宁峰,不让宋宁峰有说话的机会。
不让人说话的理由很奇怪,因为她觉得宋宁峰没有功成名就,也就没有资格去侃侃而谈对人物的理解。在她的逻辑里,只要出名的演员才配谈理解人物。没名气就没资格?这姿态未免过于高高在上,太瞧不起人了。
情绪正烈,这时有人出来转移话题,张婉婷无法接受,开始攻击在场的其它人。她变得张牙舞爪,但同时她的心里也感觉到了无助——她怎么就成了一个疯子一样?
芒果的文案同理心很强,她看到了张婉婷在伤害自己,看到了张婉婷的脆弱、恐惧。
“拿刀挥舞的人,常常在惊惧中割伤自己。”
“歇斯底里的背后是未被安抚的脆弱、恐惧。”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张婉婷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她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不快乐?
节目中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幕是,明明刚刚宋宁峰念情书时,张婉婷感动得流眼泪了,但环节过后,张婉婷又单拎宋宁峰出门,开始一轮新的控诉:你凭什么说我的不好,你压根就没有资格说我不好。
我大概能猜到原因,因为宋宁峰的那句话,“你爱我、爱女儿,胜过了爱你自己。”
这句话其实很关键,张婉婷在当下有被这句话触到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因为那一刻她发现自己的“牺牲”和“付出”被看到了。
至于后来的反驳、愤怒,也仅仅是因为那句话的感动并不能够持久,回到了原点——你知道我爱你甚过爱自己,可你为什么还是对我不满意?你 竟 然 会对我不满意?
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因为我妈就是这样。
我太清楚她的好,她活着就是在为这个家打算,她就没为自己考虑过,哪怕一次。她没日没夜地在外奔波,挣的钱一分都舍不得花,内衣内裤穿了好多年。而我也太清楚她的不好,她一点小事就发大火,总是冷言冷语,我买啥都是错的,我穿啥都是丑的,我脸上长了几颗痘痘也会被念很久,即便那时候我是隔了好几个月才回家。
面对我妈,我常常处于被逼疯的状态,为什么我的妈妈总是要否定我呢?为什么在她的眼里我总是错的?为什么我的想法一点也不重要?
而每当我指出我老妈存在的问题时,她会立马反驳我:我还不好啊?供你吃,供你上学,我这种妈妈,算是很不错的妈妈了。
这样就算一个好妈妈了吗?我的脑海里总有这些记忆碎片。
每次拿零花钱或者学校要收费,我都很怕开口,因为我妈基本都会先骂一通才给钱。
前段时间我问过我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痛快一点给我钱,一定要骂我一顿?她说不能让我拿钱太容易。就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她让年少时期的我心里常常被刺痛。
如果弄丢家里的钥匙更严重,会被数落得好像我弄丢了一百万。有句话离谱得现在还记得:你人怎么不弄丢?
还有一次初三的时候着急去上学,穿着鞋子踩进家里拿了东西,被骂得我学也不去上了,离家出走了,最后去朋友家里住了几天。
更小的时候,也被逼得离家出走过。当时是深夜,我妈没有拦着我,让我一个人离开了。后来好像是我自己害怕了,一个人灰溜溜地回了家。
还有想跳楼的时候。忘了什么原因了,只记得当时自己很小,很想跳楼死了算了,旁边只有奶奶拦着。而我妈一副一点也不害怕我会跳楼的样子,情绪更加激烈:你跳啊,你快点去死掉。
现在回想,我很难理解当时自己为什么没有跳下去。好像是不想随了我妈的意,真的去死掉。
嘶……特别窒息的关系,是不是?
但我现在好像知道我妈为什么会这样。港剧《香港爱情故事》(点击蓝字可阅读我写的观后感)里面有个老头和我妈一样,为了家在外面挣钱很不容易,而回到家只剩下了坏脾气。在外可以忍气吞声,在家就随意发泄。他们仗着自己的“付出”,以“牺牲”胁迫家人认同他们的全部。
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他觉得他自己太委屈了。他选择承担起一个家庭,却认为在外面受的苦都是为家里人受的,自己理应有回家发泄的权利。俗称,总觉得别人亏欠他太多。
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亏欠自己太多了,对自己太不好了。
他也意识不到家人应付他的情绪会很累,会很难受很难受。
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两个女儿一个性格偏激,一个嫌贫爱富,儿子又过分老好人。老婆也跟他离了婚。
我家呢?老实说,我的情绪也不太稳定,一面对我妈脾气就容易上来。我的姐姐,我的爸爸,也都是易怒体质。
我太讨厌这样的我们了。
张婉婷也是如此,她付出了,她牺牲了,她得是老大,都得听她的。在热恋时,她口口声声说自己很想给宋宁峰生一个孩子。可孩子生下来之后,却变成了她的筹码,“我给你生了一个孩子,是我最大的牺牲”。
这个牺牲,让她有了令人窒息的要求:在婚姻里,我要是最舒适的那一方。
美满的婚姻会是这样的吗?老调不是这样弹的吗——好的婚姻是互相包容,互相扶持,携手度余生,而非一个人的舒适。
很明显,一个人舒适不现实,我们看到的是张婉婷不快乐,宋宁峰也不快乐,两个人都不快乐。
在综艺《春日迟迟再出发》里,和王栎鑫离婚的吴雅婷,她明明对另一个嘉宾David有好感,但害怕舆论,害怕节目里的心动是一时的,她哭着拒绝了向她告白的David。她泣不成声,观众也泣不成声。
这时候芒果文案跳出来一句:为什么人要选择那个让自己伤心的选项?
看《再见爱人2》这期节目,我又想到了这句文案。既然牺牲换不到你想要的理解、爱,那不如换一种方式去爱你想爱的人。让彼此都快乐一点吧。
我就特别渴望我妈能够多爱自己一点,放下一些包袱,去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某的老婆,某某的妈妈。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第一季的播出无疑引发了一轮热议,豆瓣评分也高达8.9分。最近,这部热门综艺推出了第二季。除了内容本身的号召力,续作能否延续前一部的高质量,同样成为一大看点。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季《再见爱人》呈现了一种难以评判的效果:“延续了,但没完全延续”。综艺还是那个综艺,还是那个味道,但相比于上一季让人痴迷于“玻璃碴中找糖吃”,第二季的播出似乎平淡了许多。
宋宁峰与张婉婷夫妇无疑成为最具争议性,也最受关注的存在。这也使得另外两对更具纯爱和发糖意义的(前)夫妇,对他们的关注转向现实层面,比如生老病死,经济问题,直面婚姻中那些此消彼长的欲望,沟通与理解的必要,以及婚姻中充满压抑的疲惫感。
在此意义上,我们对这一季综艺的探讨,便不能再仅仅是内容(为何评分降低了)来分析,而是更重视真人秀形式上的特征。这部综艺通过怎样的运行模式,实现着自己的目的,让主题最终“落地”?我们不难从这几对夫妻或者前夫妻身上,看到婚姻生活里的平淡与琐碎,或许它更接近婚姻的现状,以及婚姻中的问题与意义。
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综艺有无剧本的争论出发,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剖析真人秀与观众的互动模式与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综艺节目,对于“剧本”的设定与控制程度不同,而重要的已经不是真假,而是交互的过程中带给观众自身的思考。
撰文 | 王楷文
“不体面”。相对于第一季,这是不少观众给予第二季的评价。宋张之间鸡飞狗跳,节目节奏屡屡被打断,时不时夹枪带棒的对话和其他嘉宾夹在其中两头不是人的尴尬感,这些让整档节目有些失去了作为真人秀那种作为“秀”的味道。但正因如此,节目似乎才变得格外真实。某种意义上,第二季《再见爱人》宛若一出布莱希特式戏剧,或本雅明笔下的“震惊”效果——它让在沉浸式享受内容之中的观众被随时可能到来的“意料之外”所打断,借此思考综艺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实际上,这种效果很大程度上归于综艺“无剧本”的设定。在接受《人物》的采访时(《再见爱人2》:为何婚姻让我们如此疲惫?),导演刘乐也不可避免被问到这则问题:节目有剧本吗?刘乐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委婉地表示,真人秀节目的编剧与影视剧不同,综艺编剧更多的是去挖掘一个人。通过对节目环节、游戏等方面的设定,加上与嘉宾本人的沟通,创造出更好表现人物的契机。同时,根据嘉宾的实际表现,编剧也会动态调整接下来的设定。
这段对话虽然简练,但实际透露出两点重要信息。其一,对于争论不休的真人秀要“真人”还是要“秀”的态度,刘乐给出了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即真人秀当然要表现真实的人物,但这种真实的表现却必须基于一种被制造的“秀”来表现。这种说辞实际相当贴合信息时代或数字时代之下技术研究、媒介研究等流派的观点:在当下时代,真或假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泾渭分明,因为作为一种信息的真实本身由某种机械制品所制造和传播而成。麦克卢汉早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早已将此阐明。如何看待真与假,实际成为了一种方法论而非认识论的问题。其二,沿着这一理路,实际也就并不存在绝对的“无剧本综艺”。
所谓的“无剧本”,按照刘乐的回答,其意更多指在几个参数之内嘉宾的有限自由,而这种有限自由则更有助于嘉宾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中,自然达成节目想要完成的某种效果,也即我们看到的“真”。这是一种控制论(cybernetics)的方法,即不要求综艺全过程被控制的机械式组织结构,而是动态、可调整、结果导向的有机式组织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区分出有剧本和无剧本综艺的区别。前者指的是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效果都需要被牢牢把控,在编剧、录制和剪辑时提前预料到这种剧情产生的反馈、流量等,并最终形成一种闭环式的精心制作。后者则是并不预设其中的走向,而是按照整体设计思路对其中的参数进行动态调节,最终导向相对合理的结局,实现制作组想要实现的预期想法。前一种模式已反复被人吐槽多次,却仍旧盛行(典型的比如《吐槽大会》)。不仅是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提前安排热搜、短视频各类剧本风靡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产物。不少人对此深恶痛绝,被爆料出“有剧本”的作品往往不免遭受一波群嘲。
这种愤怒感,通过上面的分析,实际是一种明明是“我在看”,但实际自己是被牢牢控制的支配感。当下学术研究往往用“数字劳动”以及其毗邻的“情感劳动”“情感消费”等术语称呼这一过程。我们用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来表示数字劳动这一概念。按照福克斯(Christian Fuchs)在其《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Digital Labor and Karl Marx)的论述,“数字劳工是电子媒介生存,使用以及应用这样集体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一个确定的职业,他们服务的产业定义了他们,在这个产业中,他们受资本的剥削。”但这一观点实际仍旧相当模糊,并且极易导致概念的泛化,仿若我们在互联网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潜在包含被剥削的过程——毕竟,我们就算只在微博里点点赞,都在成为企业创收的一部分。因此,亚历桑德罗·甘迪尼(Alessandro Gandini)才发出“数字劳动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吗”的质疑。
因此,根据对“有无剧本”综艺的定义,我们需要对数字劳动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补全,并真正探究无剧本的价值何在。实际上,回顾文化研究的过往,综艺节目在阿多诺笔下更多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方式出现。这是一种极为精英视角的看法,认为人们被各种工业性质的文化产品俘虏、愚化乃至操控。这是文化视角对于数字劳动的重要解释,其观点至今被诸多学术研究所使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阿多诺的观点基于二战及之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背景,在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尚且属于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模式——福柯曾说如果自己之前看过阿多诺的作品,便绝不会再论述规训社会这一话题。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的生活被标准化为一个又一个样式,细微的个体能够非常容易地归属于某个更大的整体之中。譬如在那时只有广播电视,人们固定时间只能收看或收听固定节目,因而同样一台节目能够虏获更多数群体。但情势发展至现在已然相当不同,社会呈现独异性趋势,人们对某一时刻选择什么文化娱乐产品有着相当大的自由,不同人对于信息的接受有着一定的茧房效应,而这基本不可能使得规训这一过程发生。晚年德勒兹在接受采访时使用“控制社会”代替规训社会,认为文化产品引导人们进行数字劳动的基本方向不变,但资本操控的手段变成了每个人私人订制版的“控制”,流量逻辑需要浸入每个个体之中,毛细血管般地发挥作用。而这就强调了对个体行动引导的作用,就像我们对待某一热播剧的习惯操作:看完剧本身习惯性找热搜、翻豆瓣、刷短视频集锦、看公众号。种种主动的交互行动,才真正构成了一种数字劳动。
所以,问题实际在于交互:数字劳动产生愤怒感,其实因为一切行为都是看似“我主动”,但实际却是“我被动”的愚弄。而“无剧本”则实际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可以说,它实现了一种更本真的“交互”。在《再见爱人》中,人们实际无法用一种理所当然的模式享受综艺带来的快感,种种意外成为了主旋律。张婉婷的发疯与宋宁峰的沉默,让节目笼罩在一层随时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机之下。尽管节目用精致的画面、百万金句等手段努力让氛围维持在平缓与和谐,但这种和谐却产生了有趣的错位——危机像镶嵌在节目中的“内在他性”(internalotherness),它一次又一次爆发,人们也就愈加从和谐中抽离出来,由此被迫思考这档节目到底想“表达什么”。第九期中杨迪的尴尬正是这种交互的具象化,代表杨迪常见人设的“幽默”“暖场王”等特质的失效使其频频垂头丧气,而这也是断裂的断裂时刻——当杨迪都不能拯救一对婚姻,婚姻中到底需要什么、意义何在,也就不可避免突破第四堵墙,被抛在观众一侧。
于是,综艺之“真”的效果,在超越节目叙事的层面,在节目与观众互动的层面产生了。“真”不是节目效果之真,而是互动之真,是观众与节目所建立的正向关系。而制造这一关系核心所在的“危机”正是节目组“无剧本”策略才能够产生的:节目组允许录制和剪辑中存在意外。有些吊诡却恰恰有趣的却又在此,当综艺不再追求环环相扣与实现某种意义时,当综艺显得不像综艺之时,它才可能真正从某种数字劳动的陷阱中挣脱出来,建立与观众积极主动的交往关系。
延续无剧本的讨论,节目组的另一设定也变得别有韵味。不难发现,节目实际提供了两个观看版本,其一是正常版本,其二则是沉浸版。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着一个阵容庞大的“观察团”。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观察团:三对夫妇的旅行被剪辑完毕后被送给观察团观看,观察团对嘉宾表现的评论一同被剪入最终版本中,并且每一期的后半段都是观察团的总结与讨论。而“沉浸版”则忠于三对夫妇的故事,没有观察团加入。可以说,选择观察团是否介入节目,实际上也就构成了观众选择与节目交互的方式问题,也即关于“交互的交互”这一二阶问题。
关于观察团,这一季中许多观众并不喜欢他们的存在,甚至有人嘲讽其“聒噪”“质量不佳”等。通过嘉宾的选择,可以发现观察团的不同角色其实有着其特定的作用:胡彦斌负责控场,学者出身的沈奕斐提供理论支持,辩手黄执中与访谈主持人易立竞发散诸多观点,离异的孙怡与作为妻子的吉娜则提供亲身体会。可以说,观察团本来就被定义为一种面对他人婚姻的“众生相”,但内在上其评论他者的中肯程度及讨论问题的深度,也确实影响着观看体验。尤其是本季播出后不少人怀念上季控场主持人李维嘉,认为“都是理中客、上价值,实在太缺乏这样一个共情的角色了”。
那么,观察团的设定是本季综艺的败笔吗?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其应当以怎样的态度介入三对夫妇的旅行中,而是要回答“到底要不要选择观察团”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为何一定要设置观察团这一角色。其并非是《再见爱人》一档节目的专利,在不少职业洞察类综艺中,观察团同样出现过,并有着类似的人员分工与职能。这类综艺的共同特征是偏向现实观察,因此往往偏向于“无剧本”(尽管实践层面并不一定)。节目走向的碎片化,使得观察团得以诞生,即负责将无序的节目内容叙事化,并提炼节目希望达到的主题。可以说,观察团实际是一种折中的设置,尽管节目将阐述意义的权力交付给观众,但它仍旧提供了一个叙事机器,减少观众的负担,以便让综艺看起来至少“不那么累”。
但因此,观察团反而成为一种意义描述者的角色。按照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日常语言学派的理路,尤其是按照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的观点,有观察团的正常版与无观察团的“沉浸版”实际形成了语言游戏的“玩家”和“旁观者”两个位置。这里所谓的游戏,其实就是常识意义上的游戏行为,即不同行为之间彼此交织、互相制约的状态,这种制约产生了游戏规则,比如输赢标准。语言游戏则是其中包含言语行为的游戏。我们简单理解玩家和旁观者的关系:玩家不会关心游戏规则到底如何,因为他们在行为中将其内化于心并使用它,而旁观者才会注意研究并看出游戏规则,这使规则显示出来。规则即游戏的用法,而用法也就是意义。可以看出,观察团成为节目组官方选定的三对夫妇旅行这场大型语言游戏的旁观者,他们意在将三对夫妇行为的意义导向某些特定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与社会目前对婚姻与亲密关系的热点与共识相关。这当然是为了照顾大多数群体的需求。如果选择看观察团,那就是将意义解释的权力交付给更代表社会当下共同价值取向的“大对体”之中。而不看观察团,也就是将旁观者的身份留给自己,自己成为这场语言游戏的意义诠释者。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就会发现是否选择观察团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道本身便饱含趣味和深意的选择题:如果选择沉浸版,也就是直接参与到和综艺的交互之中,自行解释婚姻生活的意义与内涵;如果选择正常版,那就是间接参与交互,让观察团代替你阐释婚姻生活。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只是通过不同的选择,我们能够看到观众对婚姻态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超脱出综艺本身的内容,超越三对夫妇的婚姻,而是直接面向观众发问:对你来说,婚姻是奔向社会的主流观点,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标准,还是有着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想法?在鼠标轻轻点击之时,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实际被抛向了观众,提醒每个人,婚姻对你来说,究竟是什么?
到此,可以说,《再见爱人2》终于让主题能够落地。当然,“主题落地”并不意味节目的成功,毕竟节目需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不是随意扔来一团质料,完全由观众自行思考和组织主题。在这一点上,第二季明显有些走向极端——张宋夫妇之间的争执与一次又一次的“发疯”,让人在直接的感官体验上感受到厌恶,也让节目显得过于支离破碎。而无论在嘉宾还是观察团的设定上,感情因素的不足又使得剧情本身走向的吸引力下降。最明显的标志是,情感要素最集中的第十期节目,也即艾威照顾生病的Lisa而轻轻道出“不离婚”的话语以及易立竞在荧屏上首次哭泣,成为最受欢迎的一期,甚至以“这一期哭死我”的形式登上了微博热搜。而这几个细节,恰好弥补了上文提及的“缺乏感情线”和“观察团不共情”的缺憾。
综艺本身的大众文化属性,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我们承认,在对观众的绝对启迪与无脑式的傻乐之间,综艺需要提供一个折中的缓冲地带,至少是“先做好娱乐,再考虑启发”。重要的是,这一季综艺让我们探查到一部综艺不仅需要看,更需要提供“想”的维度。而启发之处一言蔽之,就是考虑如何将观众看作一个有脑子的思考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楷文;编辑:走走; 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第一集上 Nov 03
1. 观影团可。旧人基本上都保持住了第一季的真诚。新人至少还没有槽点,很不错。
2.嘉宾:我naive了,我觉得第二季会难做了,大家会有预设了,嘉宾会不真诚了。但其实,感情婚姻的视角没有那么局限,选真诚的人,选不同地域的人,节目照样做的精彩。节目组眼光很毒很厉害。
3. 泪点:难以想象到我的泪点出现在香港那一对一见面的时候,而且是在我没有认真看的情况下。对话最自然,都是关心掺杂着小心翼翼的对话,越看越像tvb剧。一整集直到这我才看到lisa姐的娇俏,艾威的大气和细腻。太拉好感了。
第一集下 Nov 05
要进入更多的个人部分了。
1. 观影团: 1)胡彦斌杀疯了哈哈,这一集大部分我的笑点都是来自他,犀利直接敏锐聪明表达能力好。我现在手机里还保存着第一季他和李维嘉互相拿纸巾擦眼泪的片段。2)我就知道孙怡会不负我的期望,尤其是当她直接的说出‘画大饼’那三个字的时候!3)易立竞带动的很好,也施放出更多的感性思维了,比如问婚姻是什么的时候,非常自然。而且,易立竞第一集很美,保持啊易老师。
2. 观影团的点评:1)这一集我对沈亦非评价高于第一季了,几次总结都在点子上不空洞不理论。比如说宋宁两人的问题不在孩子上,还有强调每一个行为后面都是需求还强调了两次。 2)孙怡请继续保持,这种接地气的大众老百姓语言的从感受视角的点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3)吉娜讲的我们非常关键也厉害,我们是一种共同做事collabrate。从单独的个体到形成我们一起做事,不是由一纸婚书来完成的,是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有共同做事的能力,这个过程的确定是skill。
内容:1)非常赞最后对爱是什么的讨论。爱不是我们的文化里的词汇,尤其这二十年才用的泛滥开。泛滥使用的背后连定义认知都不太一致还怎么讨论。我自己的看法应该是和胡彦斌的类似,爱你喜欢你是想(通过各种方式)让你过得更好更舒服,各个方面。
其他:1)总体希望观影团能收一收对张婉婷的点评时候的激烈语气。越上升到概念的时候越要收一收语气,比如使用pua、精神控制这些比较大的词的时候。且不谈这些大词扣的帽子有没有足够准确,引导观众这些行为是xxx的一种可以,但是这种批判性语气会生出更多事端,也不利于观众接收到内容本身。点名胡彦斌黄执中,本来思维表达能力就好,这点是你们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
3. 嘉宾: 1)个人情绪精力比较稳定思维比较完善健康的应该是: 艾威苏诗。 其他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木板极短的地方: 做事失控的过度情绪依赖别人的语言沟通攻击性强的不擅长处理冲突的。2)打出苏诗这两字就想起胡彦斌的感慨苏苏真好苏苏共情真强,不光是她给lisa的抱抱,她讲到的她理解的lisa对做普通人的需要,她讲话的时候眼里的光透着真诚坦然,她讲出自己的心路丝毫不畏惧不犹豫,她讲话平静又有思考,整个人从上到下透着善良美好又靠谱。第一集看到现在,苏诗我觉得你值得更好的生活和人。 3) 宋宁一对:经济人的身份可能会稍给纯两人的感情讨论带来一丝复杂性。复杂也对,太简单了也不像现实的生活。
4. 1)旅行说明不了两个人共同做事的能力,两人能不能共同生活的顺利是要看生活的目标价值观一致多少和做事skill的问题。旅行是享乐是play,说明的非常局限。2)宋宁这对我觉得生活中挺多的,像焦虑型和回避型的配对。需要先把自己的情绪+思维调整方式研究明白再研究和对方生活的问题,两个人都是。去学习下吧,日子还长。
继续寻找怎么隐藏这篇。
第二集上 Nov 09
记录一下细节先:
1. 观影团:1) 这次只点名黄执中,希望减少一点语句中过于跌宕起伏的语气。这期胡彦斌,沈依飞已经平静很多了,听着非常舒适。2)胡彦斌和沈依飞在我心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点点。沈依飞解读的张婉婷自我认知是受害者的心态还有担心观众去攻击张婉婷都说的非常到位和及时,胡彦斌深入浅出的解读她的心态/和问出一个宋宁关心出自责任还是爱真是让人赞叹,胡彦斌细腻啊。3)易立竞完美融入,评论也恰当表情也恰当,易老师我不再为你捏一把汗了。4)几个嘉宾配合讲的讲情讲理讲道德非常经典,这几个人角度反应之快说明水平之高啊。讲真我的反应和郭采洁是一样的,我需要回看才知道对话到底是怎么的走向。
2. 嘉宾团: 1) 哈哈艾威广东话要lisa姐骑马小心我眼眶又自动上来泪水了,太TVB了。感动都是由心而发(情),然后大脑才意识的到(理)。2)宋宁思维很厉害,每个对话都讲的很到位,尤其是最后两个人单独谈的时候。我将心比了比心,感觉我当下好像没有办法反应像他那么快。3)吉娜一阵见血的用了以自己为中心几个字,感觉吉娜中文水平相当的可以或者实用,应该比我的英语强。
最后,大概不会再更新了。虽然这集心跳一度跟着到了180,也有很多很有意思可以多说说的点,但本质已经在上一篇讲了,标粗一下。另,情绪精力稳定思维完善健康这些都是技术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就好了。批判/批评人本身对己对人都没有帮助。
可能会短短的记录下美好。再看把。
第二集下 Nov 11
最后一节情书先短暂记录下,可能飙到180后之前更会忘了。
1. 观影团: 1)胡彦斌是个宝藏啊哈哈哈,今天的笑点是两千多少多少是个写作套路。胡彦斌也捞了卢歌一把,能捞的时候就捞把。 2)吉娜水平是真的可以把,又是一阵见血的说出心理压力造成的可能性身体伤害可能比打麻将要大。这让我觉得吉娜的以前的通稿是些太没水平的宣传了。
2. 嘉宾团:1) 艾威是个有趣的有智慧的人。另外一个艾威跳出来说不要上当的描述把我笑坏了。别人给一个观点能够迅速有启发还能当下坦然承认,道理讲的平实不假大空,这是智慧。2)麦子原来讲话这么平实,思维表达也很顺畅,理性的文艺女青年。黄觉- 为什么有点外国人讲中文的感觉.
最后观点补充,一个人情绪健康和能不能给不健康的人帮助能给多大帮助是两件事。后者是coach是另一门技术,情绪思维不健康的人总是把幻想对方拯救自己帮助自己无限度包容自己,是最大的误区,这不是单纯的意愿问题,牵涉到能力/技术。
===================
看完最后一节来补充
心跳没到180,应该是防御机制起作用了。我面无表情心无波澜的看完最后一段,当然坏处就是也没太走心。1)胡彦斌太逗了哈哈哈,反转后那一脸懵逼太真实太好玩了。沈依飞很好的解释了张婉婷流泪的真挚性的逻辑。吉娜真的不错, 我们被欺负了/大嘴巴子描述角度都非常独特可能有点西方思维?总之这两期非常有亮点。观影团语言都非常克制丫,都是阅尽千帆的人。2)看到这,我不太关注这两人的战火如何激烈以及背后的故事,反而更很期待后面十期的走向了,是HE,BE,还是继续生不如死着。如果这对HE,如何HE的过程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如果BE,对他二人都是人生很大的成长,对观众也其实可以有很大的启示。 现在人人都可以批判张婉婷,因为她极端的太明显,但会不会我们也可能或多或少的有她某一个角度的影子,没有那么极端,隐蔽在我们的优点中而且可能会将来给我们自己的人生带来一点点不好的影响?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是看这个节目我的最大收获。
加更第一集 Nov 11
想起来还有个加更。
1. 加更版对话更生活化自然顺畅,可能是剪辑少特效少? 正片总有点多少看电视剧的感觉。2. 原来卢歌坦诚现在看自己的当年是冷暴力,这样的信息量不放到正片里吗?我不记得我在正片里看到他的认知有了变化,我漏掉了?3. 宋宁问的问题也很有见地,问卢歌他俩觉不觉得当年的逃避是冷暴力,认为张婉婷艾威的共同处是看得远。可惜艾威看得远我可以赞同,张婉婷还没有表现出来让我相信她有这样的足够的智慧,当然架势是有的。但宋宁的这个表达足够有趣了。4. 艾威双商仍然是高的,最后这段群起为lisa讲话艾威的反应可以,当下调整的快自我解嘲的夸张举动也化解了尴尬。5. 苏诗是第一个为lisa姐占出的人么?加上正片两次了。卢歌好像也是第一个为宋宁说话的?我头一次感受到这两个人的共同性。这个角度上,两个人都挺善良仗义的。
补充一个观点,自己的情绪思维面基本稳定的人在处理冲突/极端情况的时候不一定能做到一样的稳定,这是另一个技术/skill。所以苏诗在面对当年的冷暴力可能会有某种激烈行为,艾威面对lisa的不能完全表达自己也会指责抓狂。但他们是学习很快的人,有合适的途径/反馈/讲到点的启发,他们一定是能先把反思自己想明白的人。
忍到现在还没看各种八卦各种讨论,生怕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这几天各路文章都上来了,按捺住八卦的心好难。
第二集加更 Nov 12
宋宁是把,没有那么闷,有些观点也很到点上。张婉婷吸引他的是什么张婉婷的需求他都讲的很朴实很到位。黄觉问的越南发生了什么也贼灵,从指责式的冲突到逃避冲突,一个极端到另一个。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这些只是skill,像做饭开车一样的skill。各种大原因小原因我们都有欠缺,没有关系,找到渠道补足这些知识就好了。补足知识最好的途径不是专家的一点点tip,不是上几次咨询课程,是学习,是老老实实的看书求知。强烈建议节目组把一些书名也打在公屏上,经典的书,不是某位专家某几位专家的也不需要纠结厉害关系。
这是我自己验证过的。我自己看第一季第二季就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季我还跟着每集心情跌宕起伏雾里看花,第二季我已经在开局就可以判断个七七八八了。这个节目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分析素材,感觉我也可以从再见爱人里毕业了。
第三集上下 Nov 16
1. 嘉宾: 1)不知道为什么,到某些情节的时候我在快进,我也在回忆我当时怎么了,好像就集中在卢歌讲肢体接触/ 两人角色互换环节/ 宋宁表白上。可能我年龄大了,看不了文青画面了,或者我骨子里没有那么文青。噢不是,苏诗文青的画面我看着还蛮舒适的。2)我觉得艾威需要专家的指点,因为一般人把道理讲明白/讲客观/讲到他需要的点上有点难。3)是不是到了这集,故事都差不多了?哦 苏苏那对还没什么具体故事出来不过我也不好奇,其他两对好像搭的点不搭的点都出来了?那后面七集做什么...4)看艾威Lisa的TVB剧还是掉泪了,怎么了这是... 这是TVB的魅力还是广东话的魅力...
2. 观影团点评很多亮点 1)道歉的三个步骤 2)解决冲突先理清和讲明自己的需求,其实任何冲突都要先理清各自的需求和共同需求。3)冲突是最丑陋的时刻,3)反省和改变点到了,但讲的不够透,从认知到行动这是N本书的距离。
3. 观影团很和谐也很真诚,氛围好配合也好,观点也几乎句句有价值,观影团可以为自己骄傲。
写在第十集奇迹出现前 Jan 5,写张宋这对
1. 重新回来看第一集,收获很多。1) 诉求都是讲给第三人听 2)事实前后矛盾 (讲一句怼一句 VS冷暴力不讲话)3)道德上制造亏欠感 4)没有我们,做老板还想要温暖。5)密集输出造成窒息感。6)婚姻里的吵架跟孩子没有关系
2. 对宋的印象,1)第一集很狼狈/灰头土脑/讲话欲言又止像是不自信对宋印象极差,第二集发现了宋的思维快/清晰又表达明白不教条,就在他跟张对峙的时候。我自问做不到,甚至都跟不上他们的对话。2)对宋的印象一直场面复杂,有之前录像中的两人激烈爆发,有两人对峙的思路清晰,有所有人都在场面的屡次发言被打断,也有宋给张找补张偶尔听从的场面(宋讲给张抛出问题就可以了不要指导),有大量的眼神呆滞/叹气/狼狈和少量的放松微笑。3)因一开始对这对印象很差,看到第九集的时候张并没有让我更心跳加快,在我这她保持了从第一二集的水准,我可能已经有点让自己绝缘了。对宋的印象越来越有改观。我发现宋没有第一集形象里的那么呆/傻/不自信,宋反而是有逻辑/感受也相对合理/有一定的认知/言之有物/跟哥们相处也可以很有意思/对人无害/没有明显的短板。
3. 写一点思考和猜测。1)人和人的相处是很难非黑即白的。说谁对谁永远特别特别好,谁对谁永远特别特别坏,这是劣质的电视剧的把戏。因为人是有多个面向且人无完人,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在自然的变化,因为生活的推动可能被动变化生长,还有人的自我成长,所以哪怕两个不变的人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对不同的事情也不太可能只有一个模式的相处。 2)看到第九集,我觉得宋是有一定的脑子的。他在某个时间点发现自己掉坑里后,应该是有在理性的衡量综合,他缺什么,他能处理到哪个程度,且有一定的理性。但宋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我不确定宋有没有预判到这个局面下他的不久的将来,精力的耗尽/对小孩的影响。我猜他明白自己现在的局限,所以表现出一些犹豫/反复/迷茫,希望他接受一些外部的支持提高下自己的认知,可以让自己在平稳的精力下做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3)我在想宋经过这18天收获了什么,认知上不一定。但他可能有了一段在有很多外部支持的环境下,有了一个完整的和张18天的相处经历。这个外部支持是以前不太可能有的,对吧,谁的二人世界能有第三个人的参与,节目播出后外部的评论又是一遭第三方视角,这些都是外部的因素变化,能不能带来认知的变化就看命了。
这一对日后的新闻值得略关注一下。
4. 人性的闪光点: 我这么一个记忆力差需要经常靠回看写评论的人。这九集记住了什么,记住了苏诗的仗义- 很多场面的挺身而出和私下的抱抱-有脑子有智慧的,卢歌的仗义- 不一定是有脑子的但是是善良的好心的,艾威和lisa的情绪相对平稳 - 固执的认知不妨碍他们用相对平稳不激烈的情绪表达,宋宁的各种惨笑苦笑比电视剧刻意演的要绝,卢歌陪宋宁喝酒的场面比什么滑板拍照文艺多了,还有,杨迪在我心中现在是神一般的存在。
好不喜欢这一季的选角啊,“再见爱人”的前提是“爱人”啊。很明显其中两对都没啥爱情了。好不喜欢刻意剪辑塑造“阁楼上的疯女人”这种形象。只有张婉婷一个人很大方地展现了自己的各种情感,其他几个人都在遮遮掩掩。他们婚姻中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在节目上讲,所以让观众看得很懵。以及所有人都在讨伐批判张婉婷真的好令人反感啊,宋宁峰比她大了十岁、有过前一段很长时间的婚姻、有丰富的感情历史、离婚后火速hook up了比自己小那么多的单身女性、才相处了一个月就让人家怀孕了、以及张婉婷一开始就讲了她最初就非常纠结要不要结婚,这样的男性真的那么值得所有人同情吗??他怎么可能真的任劳任怨被欺负啊??演播室的嘉宾请的也不对,基本都没有婚姻生活的经历,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婚姻发表意见呢?好几位嘉宾自己都属于大龄未婚状态,是不是从侧面说明了他们本来对于婚姻的态度就比较negative呢?
去年有一档国产综艺,爆了。
离婚的、分居的、冷静期的三对夫妻一同旅行18天。
眼泪、争吵、沉默,全都真实得让人窒息。
谁都没想到,居然又回来了——
豆瓣8.4,熟悉的配方,一样的抓马。
依旧是三对陷入婚姻困境的夫妻。
有的想要找到问题,有的想要解决问题,也有的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
第一对,苏诗丁和卢歌,离婚已经一年半。
两人都从事艺术行业,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在最具艺术氛围的话剧舞台上相遇,毫不犹豫地随着心动,奔向了爱情。
但在结婚后,最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异地。
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被迫两地分居。
与此同时,卢歌还患上了抑郁症,缺席陪伴成为这段婚姻破裂的直接原因。
卢歌总是强调,苏诗丁爱音乐、爱工作胜过爱自己。
苏诗丁也明白,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表达、不沟通。
甚至当自己也患上抑郁症时,她并没有告诉卢歌,而是自己默默承受。
就连分开的决定,都显得十分疏离,“就离婚吧”。
时隔一年半的再度见面,卢歌的主动拥抱让她感到了尴尬。
在客套的寒暄过后,留在空气中的只有沉默。
即便是节目组提供的一次给对方写信的机会,内容也很是客气、体面。
至于为什么会上节目,苏诗丁希望能够给这段关系有所“善终”。
他们也是三对夫妻里,最坚定选择离婚的一对。
第二对,艾威和陈美玲(Lisa),结婚18年,分居两年,尚未正式离婚。
一位是香港黄金配角,另一位则是选美冠军。
没有生孩子,养了一条狗狗,就算五六十岁了,晚上睡觉还要手牵手。
二人相濡以沫多年的爱情佳话,还经常登上报纸。
即便是Lisa得了很严重的肝病需要做手术,生死关头也都没有将他们分开。
就是这样共患难近二十载的中年夫妻,却因为一个非常离谱的原因分居了——
打麻将。
艾威强调了上百遍,Lisa非常爱打麻将,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熬夜通宵根本不听劝。
不管说多少遍,Lisa都死性不改,这让他十分恼火。
Lisa却说,自己的麻将瘾并没有艾威说的那么严重,一周最多两三次,通宵也是极少数。
每当Lisa想道出其中苦楚,艾威总是会打断她,再次提起打麻将的事情来反驳她。
就算关系已经如此冰冷,分居时间也很长了,他们却依然没有正式提出离婚。
他们担心离婚了之后,两人中万一有谁先走,自己都没有一个可以替对方处理事务的身份。
这也是为什么,艾威对于打麻将的事情如此执着的原因之一:
如果Lisa的病再度复发,他不希望也不愿意再度经历同样的痛苦。
但当Lisa提出艾威天天喝酒的问题,只要他不喝酒,她也不打麻将。
艾威却拒绝:“我为什么要不喝酒呢?”
在第二期时,作为嘉宾的黄觉和麦子直接指出了艾威的问题:
他生气的不是Lisa打麻将这件事本身,而是Lisa不听他的话。
这种控制欲,已经深埋在艾威的潜意识里,难以改变。
但Lisa对于艾威的感情,即便是如此严苛的指责之下,依然不曾改变过。
伤心地哭泣过后,Lisa都坚定不移地,渴望和艾威复合。
他们的爱,也是三对夫妻里最深,且难以割舍的。
最后一对夫妻,也是本季节目里热度最高、争议最多的——
宋宁峰、张婉婷。
窒息、恐怖、疯狂。
所有最极端的词汇一次性汇集在了这对夫妻身上。
一个是演员,一个是经纪人,本该是最能够互相理解体贴的一对。
认识一个月就怀孕,孩子出生8个月后才领证结婚。
对于婚姻,张婉婷说自己非常恐惧、有压力。
她认为两人之间最大的问题,源于“不熟”。
明明都还是独立的个体,就由于意外的到来,被迫组成家庭,从“我”变成了“我们”。
在张婉婷眼里,宋宁峰浑身上下没有一丝可取之处。
冷暴力,不理解她,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每当宋宁峰想开口说两句,张婉婷就会不停地打断、反驳他。
最夸张的时候,打断了他七次。
而且经常用一些诋毁的方式,来凸显宋宁峰有多“无能”:
“你真有福气找了我这样的老婆,要说还是你命好,奈何我找了你这样一个拖油瓶”
口吻像极了宋宁峰的经纪人,或者是是恨铁不成钢的妈妈。
而当其他的嘉宾试图为宋宁峰说几句的时候,张婉婷便更加上火了。
在数落宋宁峰的同时,把其他人一同怼了个遍,闹得十分不快。
夜深过后,宋宁峰试图想安慰和缓解一下张婉婷的情绪,却又再度被她骂了一顿。
千错万错,都是宋宁峰的错。
在张婉婷的口中,宋宁峰就是“罪人”。
当晚的写情书环节里,也是参加节目以来宋宁峰第一次直接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看着张婉婷泪流满面的样子,在场所有人都以为她被这份真情告白感动了,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结果镜头一转,张婉婷一副不可理喻的表情:“我觉得你没事吧?”
原来,她只是迫于当下宋宁峰的好朋友黄觉和妻子在场,不想在朋友面前,尤其还是模范夫妻面前暴露自家的丑事。
甚至宋宁峰那些掏心窝子的话,在她看来,都是毫不留情面的控诉和发泄。
而当张婉婷“发疯”的时候,宋宁峰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反驳,自责,沉默,进而妥协。
他们的关系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不停地争吵,又不断地逃避,依赖情绪进行输出,从未有一个人直面其中真正的问题。
又或者说,他们根本都不知道产生离婚这个念头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但张婉婷并不是没有反思过。
在和自己非常相似的艾威面前,她不止一次地帮Lisa争取认同。
同样的状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她只会不停地强调自己的情绪,控诉宋宁峰不够爱自己。
当张婉婷冷静下来,回忆起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她会偷偷流泪,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失控。
到底什么才是张婉婷所认同的爱的方式,她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亦或者说,她的崩溃和极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获得自我平衡的手段。
这种失衡,早已在闪孕闪婚的开始,就已经埋下了情绪。
每当失控发生,宋宁峰的沉默与妥协,日积月累下便不断在为失衡的天平增加砝码。
在第三期节目播出之后,张婉婷公开回应了热搜与辱骂:
“我之所以顶着压力也要出来说话
不是我不能承受这样的辱骂和声音
我是想说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很多个“张婉婷”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将矛头对准了张婉婷,说她失控、疯了,还有不少人跑到她的社交平台下请她放过宋宁峰。
他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名为“婚姻生活”的人类实验,所有的矛盾与情感,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被无限放大,人性的自私与自负都被展露得极为可怕又丑恶。
有一则短评这样写道:
“如果说上一季是《蓝色情人节》,那么这一季才真正来到了《婚姻故事》”
婚姻关系中,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多的是模棱两可的纠缠与和解。
如果任由情绪继续蔓延,矛盾继续上升,那么就像不断地在给这段关系,打上一个又一个的死结。
节目所呈现的那些窒息与抓马,也在不断地刺激我们,如何在一段关系中找到平衡。
从“我”变成“我们”,绝不是一纸婚书这么简单。
*本文作者:D
宋知道张喜欢犯浑,知道张无所不用其极地试图控制他,知道张在有意无意地威胁他。这些宋都明白,也在纵容。
宋这个人善良、柔软,总是从善的角度理解别人,习惯赋予事情或行为好的初衷。所以即使张的情绪、行为、言语恶劣,宋仍然选择包容。这其实是人性高贵的体现。但是,宋的品质与资本逐利的社会并不契合,所以显得懦弱,也无法给家庭高效地带来利益。
相比之下,张这个人跋扈、强势,凡事从恶的角度揣度他人,习惯赋予事情或行为坏的原由。这是人性的卑劣,是很小就适应社会、自主生存所导致的。因为,这份卑劣能够带来利益、达成目的。
宋算不上弱,张也算不上恶。只是两个相反的人遭遇了彼此。成长经历所造就的人性之高贵与卑劣,在这场事故中无限放大。如果把这段关系定义为一场较量的话,卑劣想必大概率会打败高贵,这是社会规律。
从情感角度,还是多些悲悯吧。可怜宋、可怜张、可怜你我、可怜人类……
张婉婷不是坏人,但一定是个病人。张婉婷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她的病不是宋宁峰一己之力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里自带的敏感又脆弱,是一种病态的自卑又自负
不喜欢吉娜在这个节目…观察团聒噪了…这情感纠葛看累了…
宋 真的跟素人有壁 太帅了
不喜欢沈奕斐和那个辩手,观察室说夫妻不要动不动上价值,他俩全程都在上价值。还有宋从这一集表现看都在逃避,我觉得是沉默逼疯了张婉婷,只不过张是暴脾气,他俩性格确实不对盘罢了,然后他俩说张PUA宋说得毛骨悚然。。。跟张宋一样窒息情况的香港夫妻,他俩不说艾威PUA 他前妻,最后胡彦斌还找补说艾威用情很深。。。所以有没有可能这并不是PUA,是你俩太爱上价值又上错价值了? 第五期了,张婉婷发疯,节目组不停追问,要她认清她是错的,她伤害了她老公。而艾威和那个舞蹈老师发疯,他俩甚至更顽固更自以为是,但全都是轻轻揭过。太双标。 另:这节目更需要心理专家,而不是婚恋专家和辩手
唯一想说的就是观察嘉宾真的有点多了,想输出的内容很多但很散。以及充当理性的角色多于感性的角色,道理多于了共性。好怀念维嘉的控场和总结。第一集看下来,郭柯宇真是很难超越的嘉宾了
小孩子谈恋爱的糖哪有中年人离婚有意思
跟第一季差得十万八千里,第一季是艺术和真情,这一季无聊狗血势利抓马吵闹,吵闹不休,每个人我都没有一丁点好感,都不带真心一样,目的好明显,看完两期就觉得不行,为了第一季顶着看,到现在真是受不了了……
卢歌说自己来这个节目是因为没钱,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但不太明白嘉宾室为什么要急于帮他“遮羞”。作为舞台剧的舞指,又不是因为懒惰或没有才华,失去工作三年,没钱难道不正常吗?他没什么好羞耻的,该羞耻的不是他。反而觉得这样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困境很可贵,时常内观的人,良心真的会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
节目组把明显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病人发疯行为作为噱头赚取流量,让这样的有心理疾病的素人承受网络暴力,节目组不做人
女嘉宾要是精神有病就去治疗吧,没必要打着追求爱情的旗号pua伴侣
内娱真人秀天花板了吧...很喜欢苏诗丁来着,看到她来参加很惊喜...不太想看到吉娜...经常娇妻发言😅
胡彦斌和黄执中让我深刻意识到男人之间深深的共情和情谊,舆论质量也让我认识到这个节目的下沉度。听说恋综的观察员不能随意发表感言,换到离婚夫妻观察节目的男观察员就在这乘风破浪了。听说现在几乎全网都在清一色辱骂张婉婷,我很好奇这其中节目组的剪辑和观察员的节奏占作用的九成还是十成呢?孕期的痛苦我没经历过都能共情得到,因为经期已经够难受了,甚至说出“我挺着肚子希望跳楼结束一切”这样的话,观察员作为事外人下意识不是希望了解前因后果,而是率先共情“沉默”的男人。他们第一句话是“好可怕啊”,第二句话是“如果我们代入男方的视角…”男权视角固化到什么程度,会让这群男男女女完全意识不到女方的痛苦,先是说出“如果我是男方”这样的话。这个场景可太熟悉了,一个又一个“可怕的疯女人”欺负“沉默其实可怜的乖男人”的故事。
我一百个理解张婉婷。生活中宋宁峰这样的男人太多了,用最温和的方式把爱人逼疯,自己却显得无辜又脆弱。旁人看起来只会责备女人的疯癫,而忘了她背后的那个令人窒息的伴侣
多了通告费 少了纯粹
还是这种综艺有真东西,恋综那种都是当时的一种表演,激情一过,下节目就拜拜了。都是表演出来的甜蜜。
宋宁峰拿到了从艺以来最好的剧本——《我的恐怖妻子》。
为什么观察室嘉宾总在judge女嘉宾啊?当艾威在一句又一句地在指出Lisa的问题,Lisa完全找不到空隙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时,观察室说的只是:艾威哥没有给Lisa姐说话的机会,应该多倾听她的心声。但当出现一个“女版艾威”,同样只顾着自己说话而不给伴侣表达机会的张婉婷时,嘉宾室简直开炸了,你一句我一句就开始炮击张婉婷。黄执中先带头说张婉婷这是pua,吉娜说张婉婷好强势怎么说话这么难听还用手指着老公,沈亦斐说她逻辑混乱,完全不能自洽,你一言我一语,嘉宾室已经变成了批判现场。(观望中,观察室扣一星,后续再改评分)
一年一度的“探讨亲密关系”的公开课又开课,这次选择的样本有:1、婚姻异地恋议题;2、闪婚闪孕议题;3、老年婚姻议题。
如果说上一季是《蓝色情人节》,那么这一季才真正来到了《婚姻故事》。卢歌和王秋雨是同一种人,他恨苏诗丁不是另一个一无所有的朱雅琼。Lisa保住了性命,但心依然将死,她想证明活着,打麻将是,乞求复合也是。艾威是活给全天下看的男人,他想对所有人负责,Lisa只是其中之一。张婉婷的行为无法理解,但如果把她视作宋宁峰的经纪人,一切就都合理了。她攻击别人不真诚,但也许她才是最会演的那个,也只有他们仍处在婚姻关系之中,同理KK佟晨洁。夫妻是什么?利益共同体罢了。
上了年纪就该看看破碎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