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跟气球讲话
小红气球就像小男孩儿的小狗一样,知性、忠诚,善良。小男孩儿对着小气球指手划脚地说话最是可爱,他已将它当成活生生的小伙伴了。
静下心来看这部简简单单的片子,很舒服。
2 ) 只能在童年。
他六岁,他在街头遇到了她,她跟着他回家,他妈妈把她赶出窗外,他又把她偷偷拉回来。
他们就像两个第一次恋爱的小人儿,会赌气,会撒娇,会捉迷藏,他要抓住她,她偏偏躲开,他赌气的走掉,她又悄悄的跟在后面。下雨了,他带着她一起躲在大人的伞下,带她回家。
他去坐车,她跟着;他去学校,她也跟着,进了教室的她引起孩子们一阵骚动,生气的校长关了他禁闭,她只好跟在校长的后面,磨着校长放他出来;终于,他们又高高兴兴的在一起了。
调皮的男孩子当然想得到这个可爱的她,他们满城堵截,他带着她穿过大街小巷,……
唉,他和她还是被男孩子们抓到了,那个可爱的她,那个可爱的红气球就这样被调皮的孩子们抓到了,当那个小石块击中红气球时,我真的心疼了一下,他只能看着她慢慢变小,慢慢的掉到地上,……
全城的气球都来了,从孩子们的手里,从卖气球的小贩里,从敞开的窗户里,五颜六色,都来找他,带着他一起,……
那个结尾一定是每个小孩子都有过的梦想,导演在电影里实现了。我要是也有这样一个红气球就好了,It`s so cool。。。。。。
3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在微博上看到这个小短片,1956年出品,照现在的话说就算是部情节性比较强的微电影。
其实前三分之一左右在我看来有点乏味,一个小男孩,无意间在一条清冷的街上发现了一个饱满闪着光的红气球,小心翼翼地爬上灯柱取下了它。那冷色调的长街和穿着黑白灰服饰的人群是这抹亮色的背景。小孩子在那个年纪很容易结交伙伴,另一个小孩,一只小狗,一辆小玩具车,一根小草,或者一个红气球。那个年纪的小孩子说来也奇怪,有时很偏执,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也许可以爱不释手地玩个三天不腻烦,然而他们这股热乎劲儿去的也快,当有更新鲜的事物入了他们的法眼,耳朵里都听不到旧爱的哭喊。当然这也预示了红气球的最后结局。
先别让悲伤来的那么快,现在小男孩正迷恋这气球呢。为了她(我觉得就该用这个字),可以不去坐公交上学,踩着硬硬的鞋板,吧嗒吧嗒好像跳着欢快的踢踏舞。如果说后来红气球有了灵性,我觉得是从这时候开始情窦初开了——“这小孩儿,对我,似乎还不差嘛。”到后来回家,小男孩一定要钻到陌生人的伞下。一个穷苦家的孩子,淋雨啃干面包这应该是常事,小小孩子还不懂什么叫生活的艰辛,但是他也珍惜心爱的红气球,不能让她受一点委屈。至此,红气球的芳心已经全然被俘。不用你牵,我自然也会一心跟着你。这两天在读《聊斋志异》,且不说有很多小狐妖是莫名地钻进了寒士的茅草屋,也有一些是念在书生祖德绵厚或者正义凛然。我只觉得这个红气球就像个十三四岁豆蔻年华或更小的小妖,无关风月,只因为小男孩在街上把同样孤独的她领走,还一心照顾了她这段日子。
有段镜头很有趣,小男孩领着红气球去逛跳蚤市场(在巴黎不少见),红气球被镜中的自己吸引了,摇摇摆摆,顾盼生辉,那模样活脱一个爱美的小姑娘。沿着小路走,正对面迎过来牵着蓝气球的小女孩,两个气球一见面顿时惺惺相惜,你好呀你真漂亮两句寒暄远远不够,乃至于依依不舍到最后要被主人拉走。
俩人感情愈发深厚,红气球也一根筋,只认这个小主人。别人抓她的小绳子偏偏她会高飞,甚至还会遨游周旋和教导主任斗智斗勇。而只要小主人一抬手,她就会乖乖地停到恰好的位置,无法更体贴。电影激烈部分来了,小伙伴们一直对这个百依百顺的红气球有着觊觎之心,无奈她忠心耿耿又机灵古怪,他们始终无法得手,直到小男孩买甜品的时候他们才有了可趁之机。接下来的情节就像是小男孩为爱而斗,而那群小男孩就像是《天龙八部》里的康敏一般,得不到的东西就要摧毁,别人也没那福分享用。他们争抢,他们朝红气球投掷石子,尽管小男孩奋力拼争,也难逃被打败的事实。这时镜头给的特写让人心酸,光滑的红气球逐渐有了亏气、褶皱和坑洼不平,她慢慢地落在了地上,最后被一个邪恶的小男孩一脚踩破,发出了无力的呐喊。
事情这就结束了?不,远远不止,就如同程灵素临死之际还要安排计谋助她情郎。红气球的精魂召来了巴黎市内五颜六色的气球,让他们带着他飞翔。此时的红气球就好像王菲悠悠唱出的“音乐停下来,你将离场,我也只能这样”,给小男孩以更多更丰盛的爱,那是她最后的愿望。在聊斋的狐仙故事里,哪怕是男主做了些不对之事导致狐仙必须离开,她们也总会留下一句:你我缘分至此,我已在阳间为你找了一个合适的女子,你们好生过日子。这些善良的精灵,让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唐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你以后看见那小草青青,别忘了曾有个姑娘也穿过这样的绿色。
4 ) 法式浪漫风情——评短片《红气球》
短片《红气球》由阿尔波特·拉莫里斯导演,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与一个红气球的故事。红气球显然意有所指,他可以是伞下人与人之间心底的一抹善意,可以是小男孩儿一颗赤诚的童心,导演用较为戏剧化的手法突出红气球,展现了红气球的“魔力”,一时之间,法国的街头竟像个童话世界,而短片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美丽的法国街巷。镜头跟随着气球和小男孩儿的脚步穿梭于街头各个美丽的角落,带我们领略了另一种法式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中优美的配乐,当红气球飘荡在美丽的法国街头时,悠扬的提琴声响起,极富西方魅力的乐器强化了短片的时代特色,也放松了人们的心神,让人跟着镜头的移动领略法国的街头风光。而当戏剧冲突出现时,如小男孩儿被围住,音乐变得起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鼓点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让观众变得身临其境,为小男孩紧张着急。这不断变化的音乐风格,不仅贴合了影片上声音元素需要,更完美弥补了无人物台词的缺憾,小男孩的心声和情绪都通过音乐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同时,影片中的色彩也独具匠心,红色象征着勇敢热忱的心,而气球则充满童趣的意味。在周围环境都是冷色调的条件下,红色的气球穿梭其中,变得格外显眼。小男孩儿素净的衣裳也象征着他内心的纯洁无瑕。当小男孩抓住大把大把飞来的五颜六色的气球时,这些不同的鲜艳的色彩包裹着他,透过五颜六色但半透明的气球,可以看到他的小脸,此时的色彩既象征着男孩自我内心缤纷的心情,更强化了环境与世界的丰富色彩,正包裹着他,让他远离灰暗的敌意,飞向五颜六色的天空。
5 ) 双主人公---你是“小王子”,我是“红气球”
1.双主人公:“小王子”与“红气球”
就像小王子驯服那只野狐狸,小男孩也最终驯服了红气球。
红气球在影像层面形成一种自印、自反甚至自嘲,它是另一个主人公,是小男孩的精神投影或者说镜子里的另一个“我”,男孩的童真、梦幻、自由意志与孤独自闭都是红气球的意义外延。如同红气球永远只成为大人、同伴猎奇的欲望心理一样,它永远不被理解、不被命名,也无法打开沟通的渠道,家人不能帮你、老师不能帮你、小伙伴也不能帮你、甚至路边邂逅的精神伴侣(蓝气球)也不能帮你,你只有自己帮自己,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在对红气球的规训里,在飞往自由色调的天空里。
红气球也是漂浮的梦,它永远不会被砸碎,因为梦可不止一个。它会带你最终冲破一切斑驳的暗淡的冷色城堡(巴黎街道冷冷色调里的无法理解),最终飞向自由意志翱翔的暖色天空之中。红气球所携带的这种梦是孤独的灵魂,孤独到静寂,孤独到自闭,但是从来不会寂寞与冷清,它永远在踽踽独行中保持独立思考。
小王子可以驯服小狐狸,小王子也可以爱上带刺的玫瑰,为什么小男孩就不能拿着破碎的气球飞往天堂呢?
2.自反的气球:法国作者论的深刻隐喻
如果说《天使爱美丽》的意式街道充满幻想,《飞屋环游记》的天空填补返璞归真,那么《红气球》则是幻想中的童真肆意遨游。
被抹上消色的法国街道,永远不被沟通与理解的小男孩与红气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着导演的作者腔调与艺术。红气球则成了“自来水笔”,勾勒导演无尽的意图,哪怕这种意图不被任何人所理解(甚至是同行的导演们的“围攻”---同伴对红气球的“追击”),导演独特的个人情怀与艺术品味遭遇到了无穷的困境,就像小男孩最终只能被在逼仄的空间内面临同伴的围堵,在大人的世界不断遭遇“歧视”与无法理解的“好奇”,此时小男孩、红气球与导演本身构成了三方的对谈,这是关于法国作者论的坚持、艺术的固守与捍卫。
红气球可能会破,可无数的梦与艺术永不破碎。
6 ) 关于巴黎的神圣纪录
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在巴黎街头奔跑,有一条街是我认得的。它在蒙马特高地上,叫做维兰街,我看过关于这条街的一部纪录片。片子是在街被拆除以后拍的,所以没有电影资料,但是那个导演搜集了所有的关于这条街的照片,然后拼在一起,最后,真的就成了一整条街。男孩跑过时,那条街已经破败不堪,我想那时候它也已经在拆了。就是它的末尾有一排向上的阶梯通向另一个街区的那条。电影里巴黎的街道总是杂乱,像是刚起床未经梳妆的少女的发梢,弯弯曲曲,隐隐匿匿,像藏着心事。于是总也记不清哪条是哪条,看了一部称心的法国电影,就起誓要记住在里面出现的巴黎街道的形象,至于为什么要记住?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以后在另一部电影里再次看到它时的会心一笑,还是心里隐秘的巴黎情节的曲折流露?或者真的只是觉得好看。好看是怀疑不了的,镜头确实会美化,但摄影师们为什么总选择巴黎来美化?
但遗憾的是,这条维兰街是现在我唯一的一次会心一笑。《天使爱美丽》里也出现了蒙马特高地,对这片高地最初的向往出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巴黎公社的死守之地。但现在已经和《红气球》里面很不相同了,《天》里面的美化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修饰过的巴黎,广角镜下,什么都变得华丽起来。现在的巴黎老城街道,也在勒鲁什的《我最好的朋友》里面出现很多,那位的士司机对每条街的历史都如数家珍。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带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逛,鸟巢和水立方就显得有些寒碜。
还有候麦的《面包店女孩》,当时看了之后我就死命地去记那些街道的样子,然后幻想突然有一天恍惚去巴黎的时候,能一睹个究竟,但现在还是忘了,究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还是无聊的东西天生容易被遗忘?但除了那些不知名的街道,有些地方的名字却记起来很省力。比如法国电影资料馆,《梦想家》里面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地方,拉着铁链门。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只要记得这名号,总还抓着个辫子。
于是巴黎本身成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者。它不但生产商品,艺术,它更生产各种光环。文学爱好者要去找波德莱尔的足迹,因为巴黎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车间,它容纳了各种人物来给它的光环打磨抛光,但品牌只有一个。在这个产业链中,巴黎无疑骄傲地处于最高端,有些城市生产微波炉,有些城市生产艺术,但巴黎于此不屑一顾,它生产着对艺术的信仰。
于电影尤其如此。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机器到人物,从内容到形式,巴黎全面滋养了电影,没有巴黎,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电影。巴黎是影迷的麦加。所以当电影本身把镜头对准巴黎时,就像朝圣者用脚步丈量出发地到麦加的距离,影像里力图给巴黎一件不但真实而且美丽的外衣,而观影者则无声无息地被这种神秘的视觉崇拜所俘虏。所以,关于巴黎的电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都具有一种“神圣纪录”的特质,这种特质加强了巴黎的电影圣城的光环,就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她静默,但肃穆。
《红气球》的“神圣纪录”展现了巴黎的童话的一面,就像《天使爱美丽》展现了巴黎特有的神秘爱情。当小男孩跑过巴黎街道,其实质就是在展示关于巴黎的一个童话,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那么它只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个纽约的童话,只有巴黎才有这个特权。这个特权的合法性来源已如前述,包括巴黎的文化积淀、包容度以及它的电影圣城的地位。所以《红气球》与所有其它关于巴黎的电影一样,必然的会显示出它的光环来。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种光环,但我们深受其影响,这无法否认,因为巴黎与电影虽两性而一体。
博客: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题外话:看完这个我更害怕气球了 = =
可惜他最后没有再回头看看那个死去的红气球。
童趣
天啊原来“飞屋历险记”是抄它!奇幻动人的想象,鲜艳调皮的红气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巴黎。小盆友的笑容快把我的心给融化了...
法国人的脉脉温情
太美好了!全程惊奇地张大眼睛看六十年代的巴黎和现在有什么区别。房子风格没有变,蒙马特的面包店也一直在那里,只是街上的车变了。从前的小轿车真美啊。我总觉得巴黎的屋顶不够美,灰灰的,和鸽子一个颜色,入了冬就显得萧索。一只吸睛的红气球握在孩子手中,基调为之改变。您能为我的气球撑个伞吗?
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这正是巴赞笔下典型的“故事的影像”,以此与“影像讲述的故事”相区分,因为它没有使用蒙太奇的潜在延伸意义来制造幻象,而是依靠长镜头严守了事件的空间统一性,这时影片中的现实脱离了对所暗示虚构时间的想象性再现,使其成为风格统一的“真迹”,而非精美的“赝品”。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特技都是允许使用的,观众在明确知道事件是经过特技处理的前提下,还能深信其真实性。正如电影中所描绘的童话般幻境,它赋予了非生物以动物的性态,却又借助这一非生命意象将我们引向现实,最终达到了真实性与想象性融为一体的状态——仅从电影摄影本体论层面解释它是符合一切审美与叙事标准的,恰恰由于它没有使用任何电影技法,才使其具备了虚构的真实性,它是纯粹的故事所衍生出的影像,而不是由影像向我们灌输的故事。正因此每个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气球
永远不要怀疑孩子纯真的梦想,虽然它们有时是那么不可思议
真好!!!我也想变成一只红气球,在孤单的童年里陪伴你。而我要是你,全巴黎的气球我都不要,我只要那个调皮的会跟我捉迷藏的小红气球。童话结局圆满,但又如此忧伤。坏孩子永远存在,心爱之物永远要被凶恶的敌人夺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承受了太多太多超过负荷的苦难。
内容完全不同于那部同名的中国动画,最后的高潮让人叹服。只是想吐槽的是:帕斯克君,你怎么扔下朋友的尸体跟着其他新欢走了呐……(毫无疑问每个气球都是有独立人格的,红气球中途还想把妹还是吊凯子来着,对了,它的性别是男是女?)
短短34分钟里的特效、色彩、音乐、剧情、想象力,充分征服我。而当我知道是56年出品的作品时,则更加惊叹不已。每一段陪伴都弥足珍贵。
1956戛纳短片金棕榈。1.击败费费[大路],唯一获奥斯卡原创剧本的短片。2.通过长镜头与深焦摄影维持空间完整性,使观众忽略特技的存在(细线操纵),让活泼顽皮又不失乖巧的拟人气球形象跃然屏上。3.灰暗阴晦的巴黎街道与色彩鲜艳的气球对比,现实vs梦想。4.气球破损慢镜与[飞屋环游记]结尾。(8.5/10)
饲养红气球作为宠物的男孩,聪明的红气球恰如童年的梦,那刻意和街景分割开来的颜色将童年隔离开了。一帮坏孩子就是想将气球处以极刑,本以为最后气球们会来复仇,看着地上红气球的尸体觉得气愤(那孩子忘得太快了),不过再一想,和孩子们发什么火呢?
看这片子让我想起小王子,唏嘘不已,感动不已。不知艺术是否总在早期时才更加认真深刻,五十年代的片子到现在都难得有人堪比。
恶童遍地走,气球满天飞,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太好了!!!导演没什么野心,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探讨欲说教欲,只有平和的心态和真正的热爱。
会飞不会叫的狗~
童真,自由,有魔力的红气球。结尾太美,不知道《飞屋环游记》的灵感来源是不是这里。
居然也忘了这部,最近出了导演的白鬃野马才想起来,一生只有三部作品,英年早逝。ps,最近的版重新修复,画面无比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