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怎么不知道,你正召唤着我
我说,我需要一个唯物论者来敲醒我的脑袋。
我有一个梦想,你要不要听我说?
我想和你去雪山脚下,你可以耻笑着摇摇头。
我有一个梦想,你再不让我说我就快忘记了。
我想骑摩托车去流浪,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出发呢?
你可以不和我一起走,但你不准不爱我。
你可以不爱我,但是你不能锁住我的双脚。
你说,你应该找一个浪漫的人陪伴,随便是谁都好。
我哭了,你怎么会听不懂我的语言。于是我要飞走了。从那个为你编织的梦里飞走了。
心理学上有关于“罪恶感转移”的说法,是阿,我错了,并且把自责嫁祸于人,责怪他们、责怪时间夺取了我最想要珍惜的梦。
爱一只狗不必懂得它的语言,漠视一个人也无需领会他的真心。不是吗?
雪山未崩,太阳还在。我会细心熬制送给你的糖,你还没有尝过一口。
请你记住,你可以不爱我,但是你不能否定我爱你的意义。
我想,我需要一个唯物论者来敲醒我的脑袋。
2 ) 表演工作坊第三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详细介绍
乱:从两年前开始拍摄到现在,表演工作坊的第三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总算即将上映了,昨晚睡觉太早,导致今天4点多就起床,于是就有时间整理出下面这篇东西,权当本作上映前的介绍和前瞻。
■原作介绍
《这儿是香格里拉》是表演工作坊于2000年演出的的原创音乐歌舞剧,是表坊第一次接触音乐歌舞剧,由丁乃筝编剧、导演,企业家陶传正、IPIS蟑螂合唱团、范晓萱的妈妈DD林、贺顺顺、李建常等人主演。剧情描述一个事业濒临破碎的中年生意人,在逃离一切生命难题之际,突巧遇一位天真的孩子,并被引领进入一个缤纷灿烂的“香格里拉”;就在他希望与孩子留在香格里拉时,却发觉这孩子竟是他与妻子日思夜想已过世多年的孩子,原来孩子以梦幻方式出现,为的是要鼓励他重拾当年勇气及希望。这部戏推出后演出总共10场,观看演出人数大约1.5万人。这部戏之后没有推出DVD,只推出了一张音乐原声碟。
■表坊电影
这是表坊的第三部电影,第一部是《暗恋桃花源》,也就是现在很多人都能看到的林青霞所演的那个版本,基本上和舞台剧差别不大,当时获得不错的反响,并获得大奖。第二部是《飞侠阿达》,这部电影影片不再固定地局限于剧场的狭窄空间里,开始穿越时空游弋到台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做开了理想主义者的都市之梦,可惜票房失利,至今都没有推出过VCD及DVD之类,这也导致表坊在之后15年里一直没有碰触电影,直到这部《这儿是香格里拉》。
■制作团队
本片的制作团队是强大的,监制是赖声川,太熟悉了,应该不用介绍,编剧和导演是丁乃筝,也就是《暗恋桃花源》中扮演春花的那位,这部《这儿是香格里拉》就是根据她在2000年自编自导的同名音乐歌舞剧改编。
女主角季玲的演员朱芷莹最让我们熟知的角色是《色戒》中的女二号,也就是王佳芝的那个女同学,除此之外也有较多的剧场演出,与表坊合作也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的时候,她就曾出演了表坊的《如梦之梦》,而去年拍完《这儿是香格里拉》后就参与到赖声川在大陆的原创剧《陪我看电视》的演出。
男主角ALEX的演员吴中天是台湾新生代的偶像艺人,曾担任MTV的VJ,并在多部偶像剧中担纲演出。
■电影剧情
一再遭遇生命中几个重大打击,让季玲(朱芷莹饰演)突然有股冲动想要逃离当下处境,这时,一张张陆陆续续在她身边出现的神秘藏宝图,似乎正指向遥远而迷人的云南香格里拉圣山,催促着她决定抛下一切,独自出发到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香格里拉”寻找答案。
旅途中,季玲遇见了一名从台湾来的男子Alex(吴中天饰演),两人携手寻访圣山,婚姻生活陷入胶着的季玲,为这名男子深深吸引,男女间的激情油然而生,在探访圣山的过程里,季玲却对Alex的身分渐感质疑。
某日,季玲不慎跌入山谷,为一个藏人家庭所救,其中有个藏族的小孩跟她十分投缘,在那片开阔宽广的天地里,小男孩别有玄机的话语,让她不断受到启发,紧闭的心房像打开了门。
这一趟如梦般的旅程,让季玲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而她也将揭发那名神秘小男孩的真实身分……
■其他幕后
之前有说,这部电影改编自05年丁乃筝自编自导的同名音乐歌舞剧,但是也是做了较大的改动的,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原作中的主角是陶传正出演中年大叔,所讲述的也是父子之情,但是到了电影里,主角则变成了朱芷莹所饰演的年轻女子,所述的也是对自己早亡之子的思念。
然后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外景拍摄都在云南,其中有个很美的大湖蜀都湖,当年陈凯歌所拍摄国产大片下限之作《无极》也曾取景于此,希望本片可以摆脱这个阴霾……
该片是中国新电影·云南影响项目组和台湾表演工作坊共同合作的一部影片,也是两岸近年来的首次跨海合作,因而引起多方关注。
■最后的祝愿
两年前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拍摄信息的时候,很担心这部电影的市场,要知道当时台湾电影市场基本上国片是很难盈利的,外加表坊之前的《飞侠阿达》也曾失利,更是担心这部片会不会步后尘。好在去年《海角七号》、《九降风》、《囧男孩》等片之后台湾本土电影市场开始复苏,更多人愿意去电影院看一部本土电影了,这也让我对这部《这儿是香格里拉》更加放心,最后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吧!
更多剧照相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f744e0100c8cn.html 3 ) 我们的云南,谁的香格里拉?
我推荐别人去看《这儿是香格里拉》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其可观性,而是因为它是在香格里拉拍的,把香格里拉的天空拍得足够湛蓝和真实。所以,我说此片的时候已经抛开了电影本身,纯粹地是想让别人去看云南,看香格里拉。
至于电影,我觉得实在是有点烂俗,甚至是对藏文化的不了解和亵渎,说实话我不喜欢它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香格里拉,云南的神秘不是因为装了什么三头六臂的怪物,香格里拉的纯净也不是他们救赎的理由,梅里雪山玉龙雪山更不是他们推开窗就可以意淫的画面。电影里的情节说实话也是缺乏逻辑和意义的,失去孩子的父亲怎么可能那么理智到想事不关己,失去孩子的家庭为什么不可以相依在一起而要权衡个谁在谁心中的重量,而那个孩子更是被编剧和导演弄得像看透世俗的仙人化身,那些诡异的行为,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做出来,凭什么要把他塑造成这样灵异的孩子,孩子本来就应该阳光灿烂的成长,心里会有特别的奇怪的异想天开的想法,可是不应该是这种样子。所以从电影情节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失败的。而最最失败的是,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香格里拉,文化背影极其格格不入,是对香格里拉的偏执解读。
下面是其他人写的影评里的,我觉得说的很对很精辟了,足够表达我想说的:
抛开遥远而虚幻的想象不说,《香格里拉》将台湾偶像剧的简单俗套搬到这样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里,不仅格格不入,出现不少逻辑和地理上的严重破绽,还有着极为突出的割裂感,两种迥异的气质不是在融合,而是在厮杀。其实,幻想一次旅行可以解决打击人生的心理疾病,这本就是城市病患者的一抔大烟土而已。
偶像剧女主角从帐篷里钻出,男主角自后以一块红布将几近赤裸的两人围住,紧接着两人调情之后一前一后跳进明净的高原湖泊里,并在洒满阳光的水中接吻……在十分诡异而难以理解的意淫中,旅行的关键词瞬间成了艳遇,梅里十三峰和大神卡瓦格博,此刻真变成了墙上的一纸招贴画。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些地方,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标签,太多太多的人把他们当做都市生活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去理解,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去了解白族蝴蝶泉,了解阿斯玛,了解苍山洱海,了解纳西的东巴文化和藏族的文明呢?一部部电影走到那边去拍摄,无可否认的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客观的收入,可是却把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丽江已经死了!”说这句话的是宣科说的。对,就是那位让全世界都知道了纳西古乐的传奇人物宣科,74岁的宣科。很庆幸我第一次去丽江的时候,是01年,看到的还是比较真实的丽江,看了听了宣科爷爷的纳西古乐,那时并不知道其历史文化价值,只觉好玩。在香格里拉的时候,去了当地藏族人的家里,坐着喝酥油茶,吃烤全羊。
曾经的自己,也像季玲一样,坐在藏人家里,身边是听不懂的藏语。也是在那个群山环抱的草地,有一个小男孩带着我骑马,我们也一起坐在马背上,因为不会骑马,所以还得靠那个小男孩来控制马匹。后来,我们还一起合影,呵呵,其实是要拍我,但是身边却有这样一个孩子的存在。
后来又去了一次丽江,并没有了当年的感觉,什么都变了,商业化了。我不知道当地的人还剩多少,丽江城里簇拥着的多是外地人,旅游的,做生意的,蜂拥而至。街上的游人摩肩接踵,午夜都不得消停。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当地人生活的痕迹需要特意到偏僻的地方才可感。尽管这里的温度比许多正被高温蒸煮的城市低了十多摄氏度,可还是不断有人下到流淌的泉水中戏水,他们把这从玉龙雪山融化渗透而成的美好流水当洗脚水了。这些游客同志们或许以为自己花了钱,就拥有了糟蹋的特权,就像一个花钱买春的嫖客,为了够本,只会折腾,不会怜惜。都市里的人们来到古城古镇,本为寻找古老的流风余韵,我们奔着那原汁原味来,一不留神却因为太热烈的追捧和精明挤走了原住民,在别人的庭院里反客为主,把那里变成外乡人互相讨价还价的集市。
看着这样的电影,在曲解着污染着香格里拉和藏文化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悲伤。
我只想说:我们的云南,谁的香格里拉?
4 ) 寻找心灵的归途
香格里拉,常被认为是世外桃源的代名词。在藏文中意为“心中的日月”,象征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无上的境界。历经数年,“香格里拉”逐渐被人们赋予了“永恒”“和平”“宁静”的深刻含义。这样,它似乎也成为了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代社会下的人,多少把生命格式化,机械化了,从而忽略了身边美好的“景色”,更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这儿是香格里拉》这部电影的导演丁乃筝就是要用故事和影像来表现一种现实,给予人们一个警告,并引领和帮助现代人去找寻属于心灵的那个“香格里拉”。影片中,导演将香格里拉拍摄的非常美丽。在一般人眼中,那些镜头甚至是有些空洞和虚假。其实,导演除了要展现美丽至极的景色,还要表现出一种圣洁的感染力。也只有构建一个这样的美丽而又圣洁的地方,人们才会在宁静和纯洁的环境下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感悟,从而使灵魂得以救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明澈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地,奔驰的骏马,浓香的酥油茶,淳朴的民风……导演就在“香格里拉”这人间仙境中,为当代人讲述了这些“戏中人”在“寻宝”过程中“赎罪”的故事。
【一】命运与生活使然——“赎罪”与“自我救赎”
生命的长河裹挟着人类的种种,在时间的史册上奔腾而过。个体方向的偏离在所难免。于是,犯错误总有其必然性,存在即是有理的。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却是难倒了当代人的问题。由此来看,《这儿是香格里拉》中主人公的故事也不例外。面对命运安排的“矛盾”与“挫折”,戏中角色似乎并不懂得如何最好的处理和善后,所以他们才会各自有各自的痛苦:
女主人公季玲,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自己七八岁的儿子同同在马路上玩耍时出车祸而死。
肇事者白姓夫妇在车上争吵,因为他们的过失,导致幼小的生命永远的终结,更为恶劣的是,他们在慌乱之中做出了最终困扰自己一生的抉择:肇事后逃逸。
季玲的丈夫王一帆因为妻子的过度悲伤而难过,可是看着妻子一天天的为打一场没有任何证据的官司而活在泪水与恨中,他却无能为力,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出轨”,来对妻子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报复”渴望使妻子觉醒。
肇事者的继子Alex心存愧疚,并对继父心存芥蒂,为了赎罪他偷偷跟踪季玲来到香格里拉,当季玲与Alex之间有了感情却又得知Alex的身份之后,勃然大怒,毅然离去……
剧中人都在对自己的错误以不同方式赎罪:季玲去了香格里拉替儿子“寻宝”;丈夫品尝了孤独之苦;肇事者最终罹患血癌;肇事者的继子化为守护天使一路保护季玲……这些,都成为了香格里拉之行的前提,也是故事构架的基础。最终,还是围绕的季玲的行迹展开了讲述。
影片开始,导演运用了“心里蒙太奇”,借“季玲”的角度,回忆了“同同”生前的景象。同同喜欢“寻宝”,他想让妈妈给他讲故事,与他一起玩寻宝游戏。可是,作为家庭条件优越,家庭又美满幸福的季玲,似乎被美好的生活状态迷惑了,却时常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好的生活环境并不能完全满足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的渴望,他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季玲”的形象就是当代青年父母的典型代表之一,更多的考虑了物质上的创造与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亲情上的慰藉和人文关怀。而在同同死了之后,一切事故都爆发开来,接踵而至。季玲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大意,只好把“将肇事逃逸者绳之以法”这件事情作为自我救赎之法,于是“恨”就升级为无穷无尽的追逐。一家人都精疲力竭,可是死者已去,打赢官司,将肇事者送进监狱又有什么意义?
女主人公无意中在儿子同同的屋子里发现了寻宝的线索,她顺着线索,去往了香格里拉。这正是导演通过严谨的故事结构顺理成章的细节的设置,引导着观众跟随“季玲”去完成一次心灵的救赎。“救赎”贯穿始终,“寻得真宝”就是他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中国式的解决途径——寻宝
中国人对死亡问题的解决是把它转化为生,把死的悲哀转化为生的欢乐。导演由此出发,通过镜头讲述故事,引着我们来到了香格里拉,也引领着那位失去儿子的母亲进行了一次救赎之旅,使我们见证了这位母亲的心灵蜕变的过程。而旅程的线索是由“寻宝”而来。
“蓝色蝴蝶”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道具”,母亲季玲内心蜕变的过程也以“蝴蝶”作为见证,虽则难免落入俗套,细细品味回来,却似乎又是唯一的选择。影片后半部分的那段救赎之旅似梦非梦,这就为故事的合理性作出了解释。
那么说到“寻宝”,“宝”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首先,“宝”是香格里拉本身内在的,并且当代人所缺失的那种品质。导演丁乃筝是通过“季玲”丢了自己的包包这样一个情节设置展开了对于香格里拉全方位的展现。
季玲需要找到自己的包,也要去往“同同”提示的一幅画中的“梅林雪山”,于是旅途开始了。一方面,香格里拉那里的生活环境似乎是较为原始的,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灯红酒绿,就连小店里的“stardooks”(假冒星巴克之名)的咖啡都会使台湾的游人捧腹。可是,就只在这样一个看似“蒙昧”的地方,人情味却浓厚不已:
季玲刚下飞机,打车去目的地,出租车司机适当却不失热情的与季玲说话,还为她唱歌。当季玲将一个包落在车上时,司机师傅主动叫住季玲,下车把包递到她手中,并祝季玲“扎西德勒”。
在小镇上,一汽车司机撞伤了季玲和Alex,便立刻下车询问情况,还主动帮助他们寻找丢失的包,并寻找住所。这里与影片中撞死季玲儿子的夫妇的做法应该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也使人们进入沉重的反思之中。物质未开化并不代表精神境界的蒙昧!
季玲的皮包历经千辛万苦,被人送还回来,尽管观众看不到其中的过程,但是一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并会为之深深感动的。
其次,“宝”是香格里拉最珍贵的一种精神:包容。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香格里拉本身就是“包容”的最好例证。它全身心的去包容一切外来者,教化他们也要善良和学会宽容。
影片中,季玲穿着藏族的服饰,与一群语言不通的藏族同胞在一起载歌载舞。那个时候,季玲才真正的忘却了心中那份“恨”,这是他来到香格里拉受到熏染的最重要的地方:宽容。所以,之后,他终于原谅了自己,也对“同同”放了手。最后,季玲还与丈夫一同看望因血癌而奄奄一息的“仇人”。这都是香格里拉带给季玲的灵感与教化。教会了她学会放手和宽容。
最后,那一宝要回归到最原始的一宝:卡娃葛宝。也就是电影中所指的季玲的目的地“梅里雪山”。
“同同”看了一本叫做《这儿是香格里拉》的童话书,卡娃葛宝是他从中读到的一个妖怪的名字,也就是现在说的“梅里雪山”。同同一直也自称为“卡娃葛宝”,导演通过真正的“圣山”和同同的故事书中的“卡娃葛宝”两者的重合,巧妙的为故事的结局设置了一个合理有完美的结局和归宿。“旅行”中,季玲收获了梅里雪山所赠与的精神洗礼,回到家中,在看到书中同同所给出的“寻宝”的答案:一个妈妈的吊坠后,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寻宝的真相。
【三】含义深刻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季玲与藏族小朋友走到了山谷底,遥望着山巅的女孩。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环境来表现:俯拍季玲和“同同”站在谷底,表明这已经是一种结束,一种最低点的状态。仰拍“同同”渴望追求的“最爱”站在山巅的阳光下,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生活。导演运用了特写镜头来表现了“同同”脚上的那个铁链,一种亲情的枷锁,也是季玲强加于他的一种早该放手的“爱”,季玲终于明白,是自己那么残忍的将自己的孩子束缚在了某个不应该属于他的世界中,他是渴望自由和圣洁的新世界的,那么就放手,同样,也要为自己解脱。季玲亲手解开了“同同”脚上的“枷锁”。一切都释怀了。这个情节被承载在一段梦境中,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是想一想,导演正是利用这种似是非是的情景,吸引观众进入一种灵魂超脱的佳境,人们仿佛自己深陷其中,自己就是主人公,自己就是那个享受解脱和释怀的主角。
这种深刻的隐喻效果时刻穿插在影片中,让整个故事结构流利而又不失跌宕起伏。又用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人物和情节链条,将故事串起。导演在最后,特地安排季玲打开窗户的一个场景,外面的景色不再是曾经出现过的那种高楼林立,细雨迷蒙的压抑的城市,而是展现了“梅里雪山”的全貌,这就再一次的扣住了题目和主题:这儿是香格里拉。只要你学会了宽容一切,哪里都可以是香格里拉。这也是导演想构建的那个永恒的香格里拉。
这部电影不失为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和心灵的净化。在充满孤独声和机械化的现代城市中,观众不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香格里拉!
5 ) 你以为这部电影要告诉你什么?
它什么都不告诉你,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也别想从中看到什么。它描述的就是一件事情,一种状态,包括离家出走,艳遇,旅游区骗子,幻想,解脱。一点也不抽象,一点也不做作。有这些,就够了。这就是香格里拉
6 ) 心中若有香格里拉
人总是会被很多东西所纠缠。或许时间之手都不能将之抚平。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只是在痛苦与绝望中追寻内心的平静。
一次伤痛,需要多久才能平复?我们内心所苦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最近总在想,人会不会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忽然豁然开朗。所有的问题在那一刻仿佛得到神的旨意而瞬间解决。我想,应该有的。
在那个神圣的雪山里,人真的能获得自我救赎吗?心灵能在那样广阔天地间获得自由吗?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沉溺于往事,将自我束缚?
每个人心中若有香格里拉,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快乐一些?
弄成这样的不伦不类,不是故事不好,剧情很完整而且戏点都不少,在伟大的同时人性的猥琐也没有回避反倒刻意放大。我只能理解为女演员的表演并没能传达故事和导演需要传递的情绪,是为遗憾。另外对于凶手妻子的作法的表现不能赞同。
一顆星是給桑格定主的。
就当疗伤系看看吧,画面能败火,剧情能催眠,表演能消食~
我只是为了看熟悉的风景,只是深爱云南这片土地而已。
有时候神圣的环境确实有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
你为什么绑脚链?
巨烂。
美中不足的仍是噱头
只能说风景真美
不好看
看这么一部狗血恶俗的宣传片完全是出于犯贱。///但女猪脚还是蛮有小资气质地,就是有点臆想症,总是在出人意料的时刻鼻子一把泪一把。男猪脚和凤姐男友有一拼。2010.03.16.
后半段是一部风景片。前半段留下的悬念,解得不够精彩。
Here isnt Shangri-la ...
一贯的超文艺姿态,假定文艺不是个贬义词。视角有些偏颇。风光不错撒
94
有点挣扎,介乎三星半和四星间
治愈、救赎的意思
台湾的意淫
过程中有点不耐烦,但似乎没这些不耐烦就没有最后的惊奇力量
有些错误是不能被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