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赵本山饰演的农民老乐回家为儿子张罗婚事为剧情主线,展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夜深人不静》以赵本山扮演的老乐,为复员回家的儿子张罗婚事为主线,展现了新时代东北农民对爱情、家庭事业的全新认识,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三人表演轻松幽默,具有浓郁东北特色。
24年后才看到这部描写乡村故事的鼻祖电视剧!除了淳朴,还是淳朴!
那时候的农村家庭不像现在那样家里到处崭新,虽然很破但很真实。
人物也都是普通农民你我他,没有大款大企业家大排场。很多演员们在剧中的衣服很多只有一套,但并不能掩盖这部剧的优秀。
片头选取了主要角色在月下的剪影,配以抒情的主题曲,最后的大结局重现了抒情的主题曲,很有些余音绕梁的感觉。
剧情推动有悬念有误会还有戏剧冲突。戏剧该有的重要元素并不缺。跟现在那些注水电视剧比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如今盛行的注水剧集就是在浪费生命。
这部剧基本是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的前奏。赵本山在里面真能作啊~~农村里面干仗真得是鸡飞狗跳的!这样的好剧,只是现在已经绝迹了!
90年代的电视剧,尤其是赵老师出演的,代表着真实,本色,不懂什么是浮夸做作。
表演出浮夸本身就是一种巅峰表演,实在勉为其难。时代变化太快了
好了,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我,还是童年那个自己,我不曾事故,不会刻薄。
生活给予我一切,真实就是我最开始的理想。
北京的秋天很美,如同夏天
无事乱蹉跎,闲来翻老剧。
看《夜深人不静》,据说赵本山的第一部电视剧,1996年的赵本山39岁,高秀敏37岁,范伟34岁,演起中老年来毫无违和感。演员本身确实是在生活的磨砺下成熟的比较着急,但在那个年代40岁确实已经算实实在在的中年了。不像现在40多岁甚至60岁的女演员还要嗷嗷装嫩玩少女感,也没办法这个时代也不接受非少女。
1.主线剧情
先说剧情,算是当时时代的实实在在的素描,农村还在靠天吃饭,当个兵基本上不是全村的希望肯定也是全家的希望所在了。可是提干毕竟凤毛麟角,没做过调查,但怎么也不会好过被称为独木桥的高考,只是门槛低,再加上新中国以来军人备受敬仰和值得期冀的地位,被无数农家无限期待和憧憬然后大多数失望并重新回归乡里,回归一直在那里的土地。然而对比起皇天后土的农耕,毕竟参军能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提干当然算跃了龙门,退伍回乡依然算是村子里的有见识的人或人物了。近几年退伍转业军人的待遇又进一步提高,国家没有忘记这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了自己青春的人,又是20世纪90年代可以意象之外的了。故事开篇,小乐因为没有提干结婚当天离了婚,很戏剧化,仔细想想却也不算歪,如果一个大学生被大学开除回乡你还能指望校园里的小恋人跟你回乡么?
剧情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老年人,特别是孩子已经长大的独身父母们这一波的第二春问题。1990年赵本山初上春晚的小品《相亲》,主题就是这个。引起巨大的反响除了赵本山的小品天赋,情节本身来源于生活反应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小品和本剧中的一个大扣儿就是年轻人不知道他爹为啥事儿睡不着觉--说不着急你还真信啊!年轻人们也许并不反对,胖婶儿的女儿反对也貌似无效,但在交往过程中一旦出现些摩擦,儿女甚至儿女的公婆丈人丈母娘邻人的三言两语的推波助澜就会葬送一朵朵的夕阳红,现在看那所谓的夕阳大概也可能刚过中午12点。
近期2019年北京的离婚结婚比已经到达57%,当然为了买房占一部分,离婚再婚在城市已经像外卖一样司空见惯,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是个事儿却肯定也是事实。原来以国有经济占绝对大比例到现在的私营企业和服务业占到经济的半壁江山以上,城市已经从单位的大集体生活退回到小单位+小社区的陌生人社会,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挚友至亲以外都是可以互不认识互不影响“你谁啊”的陌生人社会,当然自己的生活自己说了算跟其他人没有太大关系了。
时间稍稍回到20年前,再回到农村,肯定是要让00后们大吃一斤甚至好几斤。说到底,城乡差别有着巨大影响。剧中的场景是熟人社会的村里,无处不在的恐怖的“外人的笑话”,是不可能被忽视的。儿子结婚当天媳妇没接来,急的火上房也还是要“小点声”“进院儿说”;本剧的扣儿,俩老人一直都要等到儿子结婚了再考虑自己的婚事----默认的铁打不动的潜规则就是否则那不是让人笑话么?搁谁谁着急的事就得楞装着“我们不着急”!!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却也阻碍着一波波甚至一代代人实实在在的幸福。现在的农村也已经移风易俗大多可以理解这种事但也不能说人们可以完全忽略“外人的笑话”。
2.剧中的经济问题
小乐创业,一次次的把相亲见面的钱,房子抵押,结婚戒指,铁公鸡(邻居并非天使)的存折以非正常的方式连蒙再骗的弄出来,孤注一掷的去投入。除了村里人的意识跟不上(老乐语录:过去真是穷怕了!),这种创业的风险也确确实实的存在,而村中、家中的经济基础显然只能在成功的时候锣鼓喧天大表其扬,却实实在在的支撑不了这种创业的一旦不成功。孤注一掷,一锤子买卖的成功几率到底有多大,尽管各种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一直在鼓励,在支持却也是在美化。一旦失败可能终身翻不了身甚至要打一辈子光棍。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企业是从农村走出来,付出的艰辛不是几个美化后的成功可以表现的。但这种美化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毕竟给机会不多的村里人带来了希望,正如参军高考一样虽是独木桥却也是可以到达彼岸的通道啊。
再说说彪哥铁公鸡的理财之道和价值体系。铁公鸡打开了藏在柜子下面的一层又一层的布包里面的棉袄里面的饭盒拿出了里面的3万块的存折,骄傲的说:村里闹三年饥荒也不影响咱们吃大米白面;不管哪个国家制裁咱们中国,也伤不着咱们老铁家一根毫毛儿!现在在城市里面有300万的存折估计也没这底气啊!但可怕甚至可悲的是,农村的人手里的钱如果不去像小乐这样去创业去赌一下,基本上也就是存在银行里一年又一年的被CPI稀释,一年又一年的继续被沉淀在社会的最底层。家里有娃上大学或者混到城里干点啥事然后提心吊胆的把这钱换成了城市里一个卫生间或者一个厨房就是这20年村里那三万块能保持底气的唯一通道了。
彪哥铁公鸡又一个教科书级的操作就是借给老乐500块给儿子订婚。步骤如下:
老乐来借钱→彪哥表示不巧,没有→但可以帮忙到邻村的那谁去借→再但是那谁要收点利息(三分五的利息,每月16.5元,不贵)→再但是借三天不成,要按半年算(100块,还可以接受)→老乐儿子订婚收礼金→铁公鸡收回600块(按半年算年化收益40%,按三天算得枪毙)→铁公鸡言:他还得感谢咱!※今天刚新闻,超过37%算高利贷,犯罪!
咱在看一下订婚坐了四桌,500块,礼金回收有剩余,这就是当时的物价和礼金级别,有经济专业的可以细细研究一下。不管是贵是便宜,500块老乐都拿不出来,份子却能赚钱,这应该是不是瞎编乱造,肯定有它的现实基础。即使有偏差,也肯定在这个数量级,不得不说份子钱在村里的分量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研究。
3.结局
皆大欢喜!所有人都高兴的结尾。但皆大欢喜一般都禁不住推敲,最关键的创业事业的支撑靠的是天使般存在的部队领导送来了鱼苗。几千年过去了,勤劳勇敢的村人们还是要像呼唤青天一样呼唤天使来拯救年轻人的梦想,来拯救全村の希望,这也基本上是农村题材影视剧的不多的结局方式了,呜呼!但是,我还要说个但是!天使不会自己来找你的,基本上还要通过努力+人脉+运气才会出现,现在的创业团队又哪个不是如此呢?
4.片子制作
这个片子应该是在一个真实的村里面拍出来,各处的布景也许根本不需要布景,随处可见的玉米,辣椒,炕席,炕柜,水瓢,火灶,没有玻璃的窗户,随处溜达的大鹅,或远或近的犬吠,群众演员应该是真的农民,头发乱蓬蓬,老乐的蓝的、绿的军帽,在现在的农村依然偶然可见。老乐衣服上的撕开的口子,里大外小的两层套装,满脸的胡茬,毫无刻意又真实无比,反而西服领带倒是让人很别扭,却也一下就能体现出相亲活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胖婶儿的一个丝巾立马就和村里人拉开了距离,来凤嫂子一亮相就知道是城里的外来人。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真实到也许几十年后可以当做年代的纪录片来看了。
演技还是短评中网友的神评吧,无比赞同:
铁志 看过 2019-04-18赵本山和高秀敏开创了一个演技流派叫超级无敌自然派,可惜在他徒弟身上演化成了超级无敌做作派。范伟变成了超级无敌演技派。
看完全剧,并不算神剧,也说不上经典,但和本山大叔富裕起来之后的乡村某系列十几部比起来确有厚重淳朴真实的多。人们敬的是真实,努力甚至是那种土而不是刻意摆出来的光鲜。
2019.10.24 程序员节 北京团结湖
刷B站时看到的这部剧的剪辑。仅仅几分钟的片段震惊了我,不夸张,是真的震惊了我。如果不是赵本山,高秀敏两个熟面孔提醒我这是演戏,我简直会以为这是那个年代的家庭录像。虽然在那个数码产品不普及的年代,普通的农村家庭根本不可能有录像。
作为一个在90年代东北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敢说没有第二部剧能如此还原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风貌。
那种农村中老年人灰旧的衣服,家里面有点灰土的墙和地面,炕头的柜子,村子里简陋的小卖铺。所有的场景,服装,道具,像是从我久远的童年里走出来的一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剧中两位老师的表演。本山和高秀敏老师仿佛就是我小时候身边的某个大爷大娘。台词没有文邹邹好听的书面语言,也没有煽情但不切实际的表情动作。本山和高秀敏二位老师都是二人转演员,没学过影视表演,但是演技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这要归功于他们早年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所有的表演技巧,在真实面前不值一提,被击得粉碎。
对于这样一部电视剧,剧情已经不重要了,它就像一部影像化石,保留了那个年代农村最真实的风貌。如果以后我们忘了那个年代的农村,那个年代的家乡是什么样子,那就打开这部剧,远去的人和已经变换的景物,就会再次鲜活起来。
赵本山令人讨厌之处,不在于他涉黑或者怎么样,而在于他越来越叛离他原本的创作路径,叛离他原来满洲保守主义的创作原则。
赵本山的整个创作历史可以看作是他致力于构建一个满洲乌托邦的过程,而起码在《夜深人不静》时期,这个乌托邦的构建还没有党的位置——故事的主线还是赵本山与高秀敏的黄昏恋,投奔党的改革开放的儿子的相关剧情,只是一条可有可无的线索而已;等到了《刘老根》和万里大造林时期,他把很大的愿望寄托在与党的合作上;再到《马大帅》时期,就很明显的代表了他信仰崩溃的阶段;在最后到《乡村爱情》时,就显露出他已经算是一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心态了,是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离他歌颂东北的初衷纯然相反。
什么是保守主义者?就看他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比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电影里,对老年人永远是肯定和尊重的,赵本山的作品一开始也是这个样子。在《夜深人不静》时期,故事里的老年人是幽默且值得尊敬的,而到了《乡村爱情》时期,故事里的老年人则变成了可笑且应该鄙视的,这就是他最大的变化。
甚至赵本山与范伟的分裂,完全可以看作是阶级差异导致的分裂,赵本山是农民这没得说了。范伟的出身则更接近于城市小市民,与黄宏,冯巩,陈佩斯这些人其实是一挂的。赵本山身上有江湖气,范伟则有书生气,赵本山有洒脱气,范伟则有精明气。范伟演农民,只是他会表演而已,实际在赵本山的作品的谱系里,即便是演农民也是演投机分子,诸如小商贩或者是药匣子这种人物。所以即使是量身定做,赵本山给他提供的机会也有限。这对同样有才华,而且生活阶级不同的范伟而言,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距离看完这部剧已经过去很多天了,大概因为剧作还原了我童年真实的乡村和当下依然真实的生活,以至于我这几天也没能提炼出它的特别之处,过于自然,自然到对活在过去的人而言可以不那么起眼。
看了一下演职员表,这部剧的导演和《乡村爱情》第一部的导演是同一个。我不太确切的知道导演在拍摄后期是否需要承担很多的具体工作,但是看这部剧的时候确实它的叙事风格经常让我想起《乡村爱情》的第一部。至今为止我对《乡村爱情》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谢大脚和王长贵之间伊利牛奶和六神花露水的悸动,也不是夜深村民静他俩激情私会苞米地只为了说88,而是谢大脚在为两家人说媒的过程中戴着红手套穿着旗袍两头骗的情景。那个剧本不是何庆魁写的,不过他们都一样的(带有各自风格和偏好的)了解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
算是老赵比较早的一部了,还可以,赵唱的主题歌,后被乡村系列的某部引用,和乡村比起来还是不错的,当时范伟已经非常出色了,里面的铁公鸡。
老好了
沉着有趣,很多梗一直用到后面所以赵本山自己的导演作品
黄金铁三角:赵本山(39)高秀敏(37)范伟(34)的首部电视剧,乡土气息浓郁。赵本山醉酒那段演得真好。
比《马大帅》强多了。更接地气,各类人物非常自然、真实,可谓本色出演。老乐的保守、倔强,小乐的阳光、直爽,铁公鸡的吝啬、算计,胖妽的热情、善良,四大主角个性鲜明。情节推进顺畅,没有像《马大帅》那样刻意堆切搞笑的段子。
比较怀念农村年代戏,能想到小时候的影子,人还没老,就想着怀念了
1996年
最喜欢的赵本山的一部电视剧
起源:本山电视宇宙
赵本山参演的最好的剧。这才是真【乡村爱情】。
还真是挺好看,估计知道这个片子的人很少吧,巧合看到推荐的。早期的农村剧,真实多了,乡爱现在越来越假、滤镜越来越重,看看老片子很舒服
乡村爱情前传~老乐相当于谢广坤,小乐就是谢永强~乡村爱情一年年的排到了第十四季,也是史诗般的存在了……可惜高秀敏、于月仙都走了,曾经的经典,再难复制~
这农村题材还很老实,赵本山自己导演的越来越不能看了。
赵本山纯天然的演技自成一派,现在有帮人天天吹老戏骨怎么不见吹老赵?
现在还能看见这么接地气的表演吗?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一点表演痕迹都没有,就是纯纯的好像一个东北远房亲戚的感觉。从普通生活中展现幽默,把自身贴近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何庆魁的剧本和铁三角的表演无可匹敌。
搞笑中带着感动
不管哪个国家制裁姆们中国,也伤不着姆们老铁家一根毫毛儿!
赵本山和高秀敏开创了一个演技流派叫超级无敌自然派,可惜在他徒弟身上演化成了超级无敌做作派。范伟变成了超级无敌演技派。
《刘老根》《乡村爱情》的初代版,更真实、接地气的农村题材,80、90年代初的人会对这部剧有特别深的感受。那个年代,全中国的农村大墙上都能看到“奔小康”三个字,小康是啥?仅是满足温饱、生活安定的低标准,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农村都是不富裕的,小康都是需要追求的。回眼现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几乎不会有人再为吃喝发愁。我很庆幸生在那个年代,长在这个时代,记住过去,享受现在。
1996年赵本山,范伟,高秀敏都不到40岁,这算是本山宇宙最前的电视剧了吧。主题曲和配乐竟沿用至今。电视剧里的农村环境,和每个面孔跟小时候见过的一模一样。我期待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真实性,而矛盾的是,也不可能喜欢那些哭闹上吊的人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