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喜剧特辑由博·伯翰在隔离期间创作、拍摄和表演,他通过新歌和新的见解讲述了不寻常的一年。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太丧了 这玩意儿叫喜剧么
而且我真的对他的裸体没什么兴趣,家里只剩内裤可以穿了么
全世界围观一个privileged的抑郁患者的自我挣扎
此处粘贴烂番茄上世另我的一个评论:
Being truly self-aware is also knowing when you're overdoing self-awareness. Attempting to hold the same ideas to fit in with the "morally correct" is fine, and Bo holds just about all the same sociopolitical opinions as I do as stated in the special, but it's done in such a pretentious, over-the-top manner that it becomes stale nothingness. The songs aren't good and filled with old, overused jokes, all under the umbrella that they've very woke and wise for doing so! I just do not understand the praise for rich, famous people pretending to share the struggle of quarantine that truly mentally ill people suffered.
很喜欢贯穿整场影片的那种“说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的空虚寂寥感。
There it is again, that funny feeling.
最后结局更是让我拍手叫绝。还以为门外透出来的是通向幸福的希望之光,结果开门后,聚光灯却打在身上,原来门外只是一帮audience who is just making fun of you,and they just want some jokes. 想回去,门却已经被锁死;剩下他孤身一人,独自面对这个荒唐的世界。
观看《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𝘽𝙤 𝘽𝙪𝙧𝙣𝙝𝙖𝙢: 𝙄𝙣𝙨𝙞𝙙𝙚) 时内心五味杂陈,它在87分钟裡完整的把防疫期间“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剧本、灯光、音乐、后制,柏·本汉一人包办所有工作,影片中时不时可以看到他在检查拍摄,研究道具的片段,虽然独揽所有工作非常帅气、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但同时也非常孤独……。这部被定义为𝙘𝙤𝙢𝙚𝙙𝙮的作品,利用𝙙𝙤𝙘𝙪𝙢𝙚𝙣𝙩𝙖𝙧𝙮的形式纪录生活,整个过程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通过观看者的切换(柏·本汉本人同时扮演两个身份)审视拍摄内容,每个环节看似混乱,实则乱中有序、前后呼应。这边分成两段来分享:
《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
前半段:柏·本汉眼中的世界模样
柏·本汉一开始用歌曲述说著整个世界的现况,也提出“不知道是否可以拿这个开玩笑,你现在还笑得出来吗?”内容循序渐进,随著被关在家的日子拉长,他的主题到后段亦拉回聚焦在自己身上。初半讽刺时事、在社群网站观察到的现象,是脱口秀常见的主题,但柏·本汉利用歌曲与影像,带出了专属他本人的魅力。有段在谈论“𝙬𝙝𝙞𝙩𝙚 𝙬𝙤𝙢𝙖𝙣‘𝙨 𝙞𝙣𝙨𝙩𝙖𝙜𝙧𝙖𝙢”的片段非常精彩,歌词句句一针见血,与影像的配合天衣无缝,边看边讚叹柏·本汉在如此简单、不算宽敞的空间裡制作佈景、变换氛围的能力。
后半段:柏·本汉观看自己的模样
这部分是我爱上这部作品的最大原因。柏·本汉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呈现出来,在隔离日常中我们拥有大量和自己相处的时间,也是个能好好审视自我的时机,所以他跳脱本人身份,偶尔像在受访、偶尔像观众、偶尔像个导演,用不同的观看者角度观看自己的作品(或者应该说是生活)。这裡有一个我最爱的环节是他化身游戏直播主,试玩一个“困在一栋房子”(也就是现实处境)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逃出房子,但其中的游戏角色能做的事除了找提示之外,就只剩下哭。不知道看到这边,大家会不会怀疑这是否还是部𝙘𝙤𝙢𝙚𝙙𝙮,因为这个概念真的太绝望。
这边先不暴雷,但想稍微预告一下《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的最后一幕非常震撼,宛如《楚门的世界》的2021版,在渐渐变大的笑声中,他一人神情落寞的看著萤幕,回到开场那首歌曲:“你现在还笑得出来吗?”虽然不清楚大家的隔离生活是什么模样,我自己的内心变化其实和《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极度相似,一开始我还享受著待在家的安逸感,但时间一拉长,心情逐渐焦虑不安,原本觉得新鲜的体验也慢慢变得乏味……。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心情,你不是一个人,希望这份共感的心情能给你带来一些安慰。
最后来简单介绍“柏·本汉”。2006年时,他因为在𝙔𝙤𝙪𝙏𝙪𝙗𝙚上的自弹自唱影片而获得关注,随后和唱片公司签了合约,同时把音乐运用到自己的脱口秀节目。2013年时他参与创作并演出美国电视喜剧《成名心切》(𝙕𝙖𝙘𝙝 𝙎𝙩𝙤𝙣𝙚 𝙄𝙨 𝙂𝙤𝙣𝙣𝙖 𝘽𝙚 𝙁𝙖𝙢𝙤𝙪𝙨),同年更出版了首本诗集《𝙀𝙜𝙜𝙝𝙚𝙖𝙙: 𝙊𝙧, 𝙔𝙤𝙪 𝘾𝙖𝙣’𝙩 𝙎𝙪𝙧𝙫𝙞𝙫𝙚 𝙤𝙣 𝙄𝙙𝙚𝙖𝙨 𝘼𝙡𝙤𝙣𝙚》。柏·本汉的才华不仅如此,2018年时他执导并编剧的电影《八年级生》(𝙀𝙞𝙜𝙝𝙩𝙝 𝙂𝙧𝙖𝙙𝙚)上映,作为首部电影作品,他收到了广大的好评,甚至获得美国编剧工会的最佳剧本奖、美国导演工会的最佳首部长片。
而这位才华洋溢的艺术家亦参与了在今年上映的电影《花漾女子》。他在片中饰演与凯莉·墨里根(𝘾𝙖𝙧𝙚𝙮 𝙈𝙪𝙡𝙡𝙞𝙜𝙖𝙣)有大量对手戏的Ryan,看到蛮多国外网友盛讚《花漾女子》的选角,我自己也觉得演员为这部电影加分好多!他除了和墨里根在药局唱跳芭黎丝·希尔顿(𝙋𝙖𝙧𝙞𝙨 𝙃𝙪𝙡𝙩𝙤𝙣)的《𝙎𝙩𝙖𝙧𝙨 𝘼𝙧𝙚 𝘽𝙡𝙞𝙣𝙙》之外,结尾的反转也让人印象深刻。(我那时在看电影的时候被圈粉,他也太适合当小儿科医生了吧)
自己在家能用各种小物品和光效营造各种各样的场景很有意思(白女ig那里简直了),让我经常忘记他其实是在同一个房间里拍摄。 前半部分的一些讽刺和创意总是让我会心一笑(袜子的哲学part),此时博用歌曲调侃生活,这种有思想的技术宅白男形象让我忍不住想起pewdiepie的一些点评视频,但是和pew点到为止的内容不同,博的思考更含蓄,更深刻,看着很有意思(对自己的视频做review,再对自己做的review的反应再review,点出自己的想法+小讽刺)。
但是后半部分有一些内容让人很不安(模拟游戏),偶尔意识流的唱段不知道是刻意安排还是单纯insanity。。特别是合成的笑声响起,虽然烘托了气氛,或许真正有观众在看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尖刻的幽默,但是一想到博一人完成所有,这种由创作者独自添加笑声反而像自己对自己的嘲笑,变得毛骨悚然。
后来一看到各种producer名单又释然了,果然背后还是有团队的嘛,那么整个表演,幽默,讽刺,绝望等等情感就艺术性很强了。想出这样一个主题,果然喜剧的内核是不变的悲剧嘛。。
想起snl里小芳谈过自己有过严重的焦虑症,但是他呈现给观众都是很棒的表演,受邀当嘉宾的时候表现自然,各种梗也信手拈来;听说柯南在上学是也是为了想段子没日没夜的工作。喜剧人为了娱乐大众需要千变万化的面孔和各种奇思妙想,这一定不轻松。
7.5/10,PG-13。在Netflix看完发自内心的鼓起了掌,并告诉自己,得把这部片子下载下来,反复学习。
忽然开阔了自己脑洞。天呐,一个人在家呆一年也能把生活过的如此有趣。我也应该把生活过的有滋味一些。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就在想,自己要拍这样一部视频的话,需要有怎样一个阅读量,需要那些技能,以及几年之后可以有这样对生活放松的态度,几年才能攒出那么多想法,并有能力落地。
有较高的画面质量,舒服的视效,而且都在努努力就可做到的范围内。推拉摇移,简单拼接,一台投影仪,几盏变色灯,不需要特别专业设备和技能。用形式的创新来替代高昂成本的技术画面。把生活中各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反思,用轻松幽默的态度拍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我想宋飞拍《宋飞传》的目的和本片一样吧,把一个个毫不相干的段子演出来,拍成一个东西,拓展单人脱口秀的形式。本片男主甚至更近一步,虽然宋飞是单人脱口秀,但拍的电视续集还是找了一堆人,而本片在疫情的背景下,自然而然的真的是一个人演。
1
昨天刚看完,首先想聊一下有关影片创作上的一些想法。
从影视从业者的角度看,在不了解导演bo背景的前提下,最初我觉得很像YouTube博主作品拼接(抱歉...
胃口被音乐和形式吊起后,耐着性子看到二三十分钟左右,片子节奏开始加快,导演的黑色幽默进行集中放送。Bo自弹自唱、自己打光、布景、拍摄,串联起了有关交流、性、展示自我、接收信息等话题(不得不说有才,表现力、和对画面、音乐的把控真的很强...
独处一室的设定,很容易放大一个人的情感波动。在Bo愤世嫉俗、妙语连珠、自命不凡、忧郁或careless的表现下,其实不难看到一颗柔软、脆弱、敏感的真心,它多多少少能够激发共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的共鸣。
反反复复的视角变化、打破第四堵墙、自我对话,在形式上又足够抓人;情绪和形式一同,塑造了良好的影片节奏。
你在看他,而他也在看自己。他是自己,也许同样是夸张后的你我。
最让我感到兴奋和受用的一点,是片子在段落间处理表达形式的手法:布偶剧、广告、MV、油管节目、套娃讲解、甚至真人游戏的形式轮番上阵,与每一段讨论主题的高度贴合,让人get到笑点,又不觉得形式过分违和。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有时可能形式有些喧宾夺主,分散了对内容的注意力。
整体来看,说是喜剧,引入了观察自我的视角后,后半段却让人很难轻松地笑出来。不难感觉到,这个为期一年的创作实验,倾入了导演特殊阶段很多的所思所想,它像是一部以本人为记录对象的纪录片,区别于以生活纪实和坐采为内容的传统纪录片,它记录了导演的“可视化观点”(各种风格的自制音乐录影带)和不同阶段的创作状态。
全片看完,让我很坐立不安的一点是,我们花很多时间学习某种“专业做法”,却非常可能被这个艰难习来的“正确”,框在一种思维定式中,畏缩在安全区不再进步;很小的可能和一定的机遇下,很少的幸运儿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和勇气,去做一些自己想表达、从风格到内容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没有「不用打基础,随意发挥即可」的意思哈哈..
以前跟朋友讨论音乐时,我有一个反复强调的想法就是,好的制作人从来不会拘泥于音乐类型(“f**k the genres”)。所谓集大成者,即能够融会贯通、取用各种类型的音乐元素,服务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被所谓的规则束缚。但实际上,自认或公认达到一定高度的状态,并非尝试创新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会碍手碍脚。保持感受力、表达欲和开放的心,或许才是延长创作生命的方法。
2
而从单口喜剧的爱好者来看,显然这是一部非常规的作品。人们熟悉的单口,是一方或大或小的舞台,演员站在舞台上,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几乎三句一个笑点的频率,搭配以肢体、表情、道具、互动、音乐等辅助手段,密集地输出观点和笑料。
单口的内容,十之八九是表演者取材于个人生活和时事;而攻击弱点、冒犯和禁忌,则是最常见的手段;在逗笑人们的同时,表演者往往力求用观点来引起共鸣和思考(不过真的很少能做到就是了...很多还是非常肤浅的...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点是,单口喜剧演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普遍堪忧。为什么?一笔带过的说法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确实不免俗气。但如果你每天都需要思考“如果触及人性更深的一面”这种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也许这意味着,你的日常就是要直面痛苦,还要试图为它寻找意义/答案...也许就没那么难理解了。听笑话很轻松,但说笑话的人想的东西却绝不能止于此。
在片中,能看到Bo作为前单口喜剧演员,逐步暴露心理状态的过程,从戏谑、自娱自乐到焦虑、烦闷和愁苦...其实我不解的一点是,为何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封闭环境中(即使肯定与外界有接触,但孤独的创作环境在我看来也是比较危险的),冒着很可能加重的风险?况且还在一个特殊的生命阶段(30岁左右)和一个处在新冠这种非常态的社会背景中...
看到结尾bo走出门后发现自己置身舞台,也许很多人也许会想到《楚门的世界》,不同的是,他想逃回屋里却发现门已紧闭,舞台下已经哄堂大笑的音效...而屋里的bo看到这一幕,最后露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笑。
然后面对短暂的片尾字幕。
一种想法向我袭来:这是一次赌博,他的筹码就是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要完成一个作品的决心而已。
“苦难馈赠的礼物”的表达,在我看来绝对不准确。我们一定是有足够强烈的欲望驱动,为了获得什么,才会投身于苦难、咬牙坚持(天灾人祸的情况除外);靠精神力量驱动,一直向着舒适安逸的反方向前进。满是伤口、血脉贲张的双手接过的,怎么能叫是馈赠。
还是蛮感动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可能是我看到最值得推荐的「类单口喜剧」。
冷漠是悲剧,无聊是犯罪,而隔离的本身就是一场自我内耗。 # Just call me up and tell me a joke.
花样繁多,有趣但是不好笑。帅哥很有才华,但是才华不在喜剧上(
我的爱人回来了,他带着抑郁症又回来了
太致郁了,我认为这个不是comedy,就是包含了黑色幽默元素的影像艺术品,以一种实验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还略带点行为艺术的意思。Bo真的是天才艺术家。解构自我、燃烧生命或许不是最高级的艺术主题,但起码显示了艺术家的真诚。而且,抛开超级棒的音乐,其内容包含了时下主流的对web2.0的批判思考,让它具有了大众性,不会过于私人化、情绪化。但是,这种把自己剖开、摊开在观众面前的表达对自我损耗巨大,不宜多用。此外,观众如果观看重复的个体叙事,不仅会审美疲劳,也会感染抑郁情绪(在标签里写stand up comedy真的是诈骗)。我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充满了担忧,好怕Bo会拍着拍着伤害自己,甚至真的在40岁前自杀。
显然不是单口喜剧特辑,而是一部实验电影(我认真的)。作为喜剧,这可能是喜剧史上最让人不安的九十分钟。房间被高大的主人公塞满,显得格外狭小,所剩无几的空间又被膨大的孤独与焦虑填满。他解剖个人,进而分析社会,再退回个人,将自己的不堪与丑陋放到台前,就像是将自己的内脏摊开,然后疼痛、崩溃、哭泣。用喜剧治愈世界?不,喜剧什么也治不了。因为这一切已经不再好笑了。
Not worth 5 stars as a comedy special but after 5 years at a time like this, a brilliantly fabricated work of art #Andy Kaufman on the moon; Bo Burnham in his room
我觉得已经不能属于“脱口秀”的范畴了,各式各样的影像形式,更像在搞一个实验的art project,小哥自己在家做灯光布景拍摄剪辑原创音乐,真的太有才太会玩儿了
don't watch it under mental health crisis.
Reaction、White Women’s Instagram和Turning 30真的把我笑坏。Bo Burnham真的有观察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在筹划这个video,拍的过程又历时一年多,自己一个人录制、写歌、表演、剪辑,是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呀!如果是我的话,不到半星期就放弃了。所以天才真的也是得靠坚持和努力才能发光的。超一个方向一直努力,才能积累到实实在在的技能,而不是一直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知不觉就把岁月蹉跎了(譬如我)。
Thank you sexy Jesus for this work of art.
好致郁…一度不忍看下去
Good comedy makes you happy but great comedy like this makes you feel everything. Dude's like a relatable white Jesus.
临近结尾bo举起相机竟忽然给我一丝赫尔佐格般摧枯拉朽的原始力量 无论如何 无论如何 希望你永远快乐 w/ Leon // 20210602 两天反复看了很多遍 all I ever wanted wa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all of the time
存在主义危机,Apathy‘s a tragedy and boredom is a crime.
灯光魔术师、流行文化观察员、新晋pornstar、自我批评家Bo Burnham。居家耶稣的造型十分性感,上一场疑似告别演出的劲歌热舞后回到小黑屋,这一场就真的在宅内上演一个人持续内耗、解构一切的精神现象学。写实呈现的崩溃哭丧教人堪忧,但步出房间象征他挣脱自我思想囚笼。有毒儿童节目、模拟隔离游戏、无穷自我剖析影像最高。
感受很复杂,当作comedy看的话差点儿意思但好像没办法更有意思,当作艺术作品看内容上没什么新东西,持续瓦解包括自身的一切来建构舞台主体性是巨大的自耗。“过度幻想主体性,把私人性焦虑提升成庄严的哲学问题,容易导致女店员式的形而上学”。bo是天才,但这是一条穷途末路。
音乐、灯光也太好了。前段反类型,后段致郁,就不再是喜剧了。
Bo是一个很有才华的generalist,他什么都做得不错,但在这些领域都没有做到顶尖。为这种有新意的呈现形式加一颗星
我觉得只有四颗星。但是考虑到创作者的玻璃心,用爱发点多给一颗。
live play、reaction video、white woman Instagram这三段够我笑俩月了,整部特辑就是制造快乐48分16秒的梦幻actualization,更多自省和元表演,他的焦虑呐喊因观众的缺席更显虚无。最后一幕太考夫曼了,希望Bo能从创意、技巧和风格如此纯熟的自己身上找到宣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