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埋伏
很喜欢的一部老电影,20年来断断续续看过很多遍。那时候的万人迷陈好才17岁,张嘉译还在叫张小童,29岁的江珊少女感还在,声音银铃般。
影片中有两个桥段,每次看都特别的触动——
一个就是叶民主和老田玩儿的取走火柴棍底下的笔而火柴不倒。另一个就是满屋子书的孤身一人的聋老头。前者让人在苦涩中还能一笑,后者则是震惊顿悟之后的释然与无可奈何。尽管两个陌生人的电话连线是那么的浪漫又童话。
在黄建新早年间的几部优秀作品里,这部朴实的平易近人的片子也依然能排在最前面。相比于各位演员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表演,影片的剧情更加耀眼,出乎意料的故事设计,诡异神秘、温馨喜感,很有日系无厘头喜剧电影的风格。剧本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讲述一起特大命案,因一名保卫科干事的执着坚守,终获破案。影片翌年获金熊提名。
2 ) 在你的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平头百姓保卫科职员叶民主的生活不知不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女朋友似乎已经和另一个俊美多金的男人出双入对了,和他关系最好的同事肝区剧痛去了医院,厂子里的小头头也没有告诉他什么时候任务会结束,于是他买了一大堆吃的一大堆水还有一大堆沮丧的心情爬上了水塔,那里有望远镜和一部电话。他把头发系在房梁上,绝望地看着眼前的灰尘,空瓶子和空食品包装袋,他觉得他撑不住了,可能要死了,然后他拿起手边的电话,随便按了一个号码。
电话线的另一端,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聋子老头。他有一间大屋子,屋子里有不计其数的书。每当电话上的红灯亮起,他就翻开面前的书读上一段。也许这一段出自战争与和平而另一段出自飞鸟集。谁在乎呢,我不知道这是他的工作还是他的消遣,一个学富五车——至少看上去像是学富五车的一个老头,在这样的小城里做这样的一件事,真的很有童话的意味。
童话里的老头总是会在关键时刻给出锦囊妙计或者制胜法宝。然而这次他遇见的却不是一个那么靠谱的男主角,那个看起来有点萎靡不振的中年男人的声音听起来同样萎靡不振——他说我还年轻我不想当烈士。然后他放下电话用充满血丝的红肿眼睛继续盯向那个镜筒。他也许根本不会注意外面有一辆黑色轿车车里的人也在注视着他。他的神经或者紧绷,或者已经断裂。
后来有个死胖子在局子里说,我特佩服你们水塔上的人,要没有他我们早拿了钱跑马尔代夫去了你们这帮傻x条子算个屁阿(大意),能让我见见他么。
也有个死胖子在厂子里打牌,然后说,啊,民主阿,忘了告诉你们了,那个点早就该撤了,不好意思啊。然后被暴揍一顿。为什么胖子都这么容易被人抓被人揍。
一个人的战斗总是很容易在其他孤独的灵魂中引起共鸣,甚至是震荡。虽然这个人要做的只是不睡觉,看镜筒而已。但是如果不去做,后面的蝴蝶效应,也就永远不会发生。某年夏末,叶民主在一个干燥脏乱的水塔上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战斗,陪伴他的是一个不知来自何方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的仿佛来自童话里的老头絮絮叨叨。他有时想起那个也很絮叨的中老年同事,于是挂念起他的肝到底怎么样了。
后来平头百姓保卫科职员叶民主的生活又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女朋友在他醒来时做了一桌好吃的,说你睡了三天了吓死我了,厂子里的小头头被他暴打一顿但是他却不用承担任何后果,条子们觉得他是大神不费吹灰之力帮他查电话号码。唯一让他感到难过得是,那个老田,再也不能和他打赌了。于是烧掉一把欠条,说,tmd你怎么就走了呢。
然后他按下那个门铃的按钮,却听不到铃声,里面的老头接起电话,随口念到——在你的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3 ) 小时候看的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个电影,大体剧情很模糊了,但是有两处情节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冯巩和跟他一起埋伏的同事为消磨时光打赌,四根火柴的小把戏,三根火柴头相接触,其中一根被担起来,抽掉一根火柴可以把担起的一根火柴悬空,当时还跟着剧情一起想来着,最后火柴头一点起来就全懂了,感觉挺有意思!
还有一处是结尾,忘着渐行渐远道别的人的背影,冯巩和身边的人说,这个人要是回头,他就是可交之人,之类的话。这其实对我影响挺大的,以后目送别人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期待他能回一下头,微笑一下,再招招手…
看完一个电影哪怕只能留下那么一丁点的美好回忆,其实就够了,这点《埋伏》成功了!
4 ) 关于叶民主
叶民主不是一个英雄。从埋伏的结果来分析,这次成功的埋伏不是因为叶民主的英雄品质和思想,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使他完成的。且通过这次埋伏,叶民主的思想境界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首先叶民主讲朋友义气,他为了劝科长回家养病决定一个人埋伏,本来决定在科长走后也立刻下山结束埋伏,被科长识破心思后保证埋伏到底,他对科长说“我不拿你当领导,我不是跟领导干活。我拿你当朋友,我不忍心朋友病情加,我为朋友两肋插刀”. 说明叶民主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朋友义气继续埋伏。其次,科长的肝癌晚期对叶民主形成一种逼迫,科长说就算叶民主放弃他也可以一个人埋伏到底,科长坚持的态度和病情都逼迫叶民主不得不独自坚持完成埋伏。最后,阴差阳错延长的埋伏天数也导致埋伏最终协助破案。小说中提到原本第二十一天叶民主和科长就应被通知撤离,是邱建国出于报复故意“让他多埋伏几天” ,甚至后来忘得一干二净,才导致了他在鹤立山埋伏长达三十六天成功协助破案。埋伏结束后,叶民主心里认为是“白埋伏的” 。知道真相后不仅打了邱建国,认为坚持埋伏是愚忠,对警察也充满愤怒,觉得对自己不划算,可见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升华,不能称之为一个英雄。
从埋伏的过程来分析,首先叶民主深受私事干扰,在埋伏的时候,叶民主没有专心工作,而是受外界干扰,不仅“不由得胡思乱想” ,还用望远镜偷窥和任务无关的一对男女。并且由于埋伏的保密性,叶民主深陷与百林的误会中,晚上执行任务的时候,叶民主还在担心百林是否会离他而去。并且叶民主也一度想要放弃,在与杨高交谈时他急于想知道任务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因为他埋伏得实在是有些厌倦了”。在得知科长病重之后,叶民主也打算等科长一走,他也马上拍屁股走人。同时叶民主对任务敷衍,对任务本身不重视, “叶民主说, 其实也不干我们多少事,又不拿他们工资,马虎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埋伏过程中叶民主的不专注、动摇和敷衍态度,都表明了他不具备一个英雄应有的品德。
尽管叶民主误打误撞地协助警方破了案,但他却不是个真正的英雄,他之所以坚持完成埋伏任务主要是出于对朋友的道义、邱建国没有通知撤离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与他相比,科长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良知更符合英雄的形象。
5 ) 那个纯真的年代
看完全片,觉得那就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年代。
电影里的背景歌曲很老很老。
故事里人物的思想也非常简单纯洁。
没有现代的浮躁喧杂。
如果说,那叫传统,不如说那叫美德。
一个有道德感的年代。
一个有是非观的年代。
故事在今天看起来,已经老套了。
整个情节不用看,都能猜出来,毫无例外。
但是就象翻看发了黄的老照片。
怀念的不是影像。
给人联想的是那整个年代的真善美。
多好的空气,没有雾霾,没有禽流感,长江里没有死猪漂浮……
6 ) 埋伏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某海滨城市船厂仓库管理员李玉洪一家四口被人残忍杀害。这起恶性案件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重案组杨高专门负责此案。经过缜密分析,警方已经锁定几个重要嫌疑人,杨高委托供职于船厂保卫科的叶民主和老田蹲守第七个埋伏点——市郊废弃火车站,负责监视犯罪团伙中的头目“智者”。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民主和老田对家里人也严格保密,夜以继日在火车站内的水塔里监视。在此期间,民主的女友百林心生误会,老田的身体也垮了下去。肝癌晚期的老田最终无奈退出,叶民主则在水塔内孤军奋战,似在进行一场遥遥无期的战争……
监视故事本身更像用商业类型卖点勾引观众的幌子,百林前男友的支线部分也有点拖沓,角色身份和性格定位才是导演意图的重点:一个保卫科业务最弱的男人却能够坚毅仗义仁义甚至学鳄鱼邓迪摆平吠犬,一个叫智者的匪首却喜欢泡影院看老片为英雄儿女感动落泪,一个肝癌晚期的保卫科长宁可死在岗位也不肯入院就医,一个耳聋老者却可以用自说自话鼓舞拨错号的男主而且电话机下貌似压了本马克思著作?——此设定非常有趣,或在暗示:红色经典却有促使凡夫俗子奋进自强之强大功效,但必须在不经意间灵光闪现,最好辅助治疗,不用唯命是从?……四路人马终归一途,传递崇古非今理念。黄建新杨亚洲双导联手竟然拍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左翼阵营(所以男主才叫“民主”)的保守主义倾向作品!三星半。
3.5;能拍出这样主旋律的结尾&正能量浓度颇高、且不觉做作或迎合的影片,原来中国电影也曾做到过,几条故事线都很好看,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各有悲喜、各有伤感或温暖。细节布局特别加分:1、电话串线中的马克思主义宣讲,在飘着富含时代特征的金曲背景下,呈现出微妙的错位和隐约的荒诞——与“埋伏”整个事件的基调很是契合;2、爱看电影的罪犯,在《英雄儿女》中落幕。
-罪犯智者:我有一个请求。-重案组组长杨高:什么事?-智者:我想见一见在水塔上埋伏的那些人。-杨高:为什么?-智者:如果没有他们,我早就拿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你根本就无法抓到我。你确实比我高明,但你这些手下更令我佩服。能够在这蹲守三十多天,这是一般人办不到的。你应该为你的手下感到骄傲,所以我想见一见他们。-杨高:恐怕不行。-智者:如果你能够见到他们,请替我转达一句话:我会记住他们的。← 小邰打电话对邱建国说:“…杨高让我通知你,水塔的埋伏点马上撤了…”,让他通知田科长恭顺和叶民主,结果邱建国却把通知他俩这事给忘了。—— 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台词、角色姓名感觉“埋伏”着主创没有明示的意义。从此片后,「建新亚洲」组合就“一去不复还”了。
要的就是这种荒诞感。被遗忘的岗哨,聋子在电话里讲的大道理。冯巩是个好演员,江珊真的好美。
故事动机很简单,就是设伏抓坏人,于是,两位埋伏者牵出两条故事线,分别连接着二个家庭,一位是癌症晚期患者,另一位正面临婚姻危机以及第三者插足。癌症患者为事业尽忠,婚姻危机者则为朋友尽义,婚姻危机的女方则为爱情守贞洁,大体是这样一个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故事,好就好在,本片留存了一种时代的记忆,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人们固守旧的观念,又被新的观念引诱,处于一种躁动的状态!
故事很简单,意涵却一点也不简单。特别棒!节奏特紧凑,一点闲笔没有,从头到尾揪着心,即便最后毫无意外地吐出那口一直憋着的气,也还是有种“原来如此”的解脱感~黄建新和一票他的爱用演员,品质保证。
张嘉译那时候叫张小童
这片子的荒诞之处在于,冯巩和滕汝骏两位演员的恪尽职守与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电影中微小的人物充满了坚韧的品格,可惜这两位充满了人性魅力的角色,一个病死一个被遗忘,荒诞感就油然而生。电影中冯巩扮演的角色叫“叶民主”,然后“民主”就被遗忘了,哈哈哈。
讲大道理的其实是个聋子,唱高调的其实只能坐轮椅;叫杨高的警察真的“佯高”,穿得最帅的有可能是草包;叫民主的最后被遗忘,平日里最爱开玩笑的人其实是真君子,能一诺千金;暖饱才能思淫欲,在外面没饭吃的人肯定没小三儿;守得住寂寞的人终将收获成功,但获奖的人未必有功劳;没房子的男人可能娶不到老婆,但有情义的人一定有好的伴侣;大贼头不一定残忍无情,智者也会为感人的故事两眼含泪。片中的音乐也很会讲故事和富有时代特色《棋子》《昨日重现》《容易受伤的女人》都是经典。黄建新是那个时代的电影先锋,多亏他出生得早,换在今天恐怕我们永远都看不到《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和《埋伏》这样的作品。
人物动机怎么圆都圆不过来啊。开场杀人戏拍得好烂,而且完全有必要省略不拍。2.5
黄建新一系列以小人物小市民为主角的现实题材电影,都堪称华语片里的佳作,包括这部《埋伏》,好看的同时不失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可惜黄建新本人和中国电影一起,慢慢的离现实越来越远,真TM悲哀
这剧本在今天的中国看毫不落伍!!!当年对剧本还是颇为重视的!!
念叨了十几年的片子,终于得以“一偿夙愿”,看到了最美年华的江珊、青涩稚嫩的陈好,还有上位前的张嘉译,而冯巩演戏的路子让你觉得他的每个角色都像在演自己,幽默、善良、坚韧,却又有点小算盘小家子气,这种接地气的世俗也成了导演黄建新颇被低估的标签。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缺少务实的心态
现在看都还是各种对味,老电影真的是是有趣,比如,爱看电影的幕后大坏蛋,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成人电影,以及那个接听电话,随机朗读的聋子大爷。与此同时,这里面还有爱情、友情的表达,无比现实又丰富。开篇的杀人案其实只能算是个引子吧,由此延伸出来的埋伏和这埋伏中所出现的各种支线才是电影最有嚼头的地方。冯巩很有趣,比现在“想死你们了”的老梗好玩多了,张嘉译也不错,而江珊,真的是太美了。
一个人的水塔,一个人的电影院,一个人的电话,古来英雄多孤独,唯有寂寞成高手
我经常遇到这种旧时代的人,他们不聪明,但他们有力量。
我写中国电影史,黄建新必须单独占一节。
电影和方方的原著都不错,江珊饰演的百林真好看,可比原著里的塌鼻子有味道;张嘉译饰演的杨高,那时候他叫张小童;最有意思的是田科长的女儿,居然是陈好演的,那时候可真是一点儿“万人迷”的气质都没有……20191229
很多惊喜和幸运,不是凭空而出,要熬出来,等出来。
蹲点,座班,花茶配瓜子就是盯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