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相见如不见,有情似无情
(2005 1月8日,blogcn.com的博文,可惜后来这后平台垮了,害我到处迁徙,以前写文真是太感情泛滥了)
NORA坐在车站等车,在摇动的车厢里,她回忆,窗下仰望她的男子哀伤僵直地立着,她在楼上透过一扇窗户看他。父亲打她,她跌倒在地上,……她离开家,来到都柏林。
一身旧衣服,戴着帽子,商店的橱窗里有一顶漂亮的帽子,她在橱窗里看见自己。一个年轻人在和人说话,他看见她,于是走过来搭讪。认识她的时候,她在旅店做招待,客人对她蛮横无礼,将钱币一个个塞到她手里,带着轻佻的笑容,那是她不喜欢的生活,而渴望等新生活从何而来,她也不清楚。他是 詹姆斯•乔伊斯,他知道她的名字,便说到易普生。他笔下的同名的NORA,出走之后又回来。而她,逃走后,就坚决地不想回去。她怎么象娜拉,她简直是女权斗士的姿态出场,眉宇之中都是桀傲不逊。
第一次约会她失约了,他给她写信倾诉衷情,他说,写下这些,不过是让她记得他。他写得很好,一如他的笑容,他们携手走在树下,也许是春天,绿得那样浓密。在晚间,经过一条巷子,他们便靠在墙上接吻,因为他说,抚摸我,也许是他一直渴望有人抚摸他,挚深的,深到灵魂里去,她毫不羞涩,举止间有些浮浪,有着结实柔韧的身躯,浓密的眉线、齐整的牙齿,喜欢咧嘴大笑,当她抿起嘴唇倔强而生动。他们之间存在着嫉妒、猜疑,种种的困扰,一直持续在生活里,也许甜蜜的成分很少,越来越少,她在公园等他,等到天黑才来,在陌生的地方,她不愿意认为自己到达了,解脱了,她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但是,她没回去,她守在他身边,一直流浪。
乔伊斯曾在他的私人笔记《逃亡者》中说:
“灵魂和身体一样,也许有贞操。女人献出它,男人取得它,都是爱的举动。爱情渴望另一个人的幸福之心事实上是极不自然的现象,因此极难重复,因为灵魂无法再度成为处子,也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再度将自己投入到另一个灵魂的大海中……”
他以为NORA是最靠近自己灵魂的人,因此他要求她的灵魂,他将她的故事写进书里。那是一个下午,他郁闷地在餐馆喝酒,她来了,告诉他自己在看电影,那情景使她想起自己的爱人,但是他死了,她眼里蓄满泪水,脸上却没有太多的表情,肃穆、安静,她说她竟然不知道他已经死了,她把泪水努力收回去。这个故事是他后来写成的“死者”,代表着对这个生的世界的迷惑,但她却不阅读那些东西,也许,小说本身的建构含有扭曲的成分,它偷走了她真实的生活,她自己,以及曾经、正在爱的人。但她珍惜它们,当他愤怒地将手稿丢进炉子,她把它们抢出来,一切轰轰烈烈烧完了的话,他和她怎么成就传奇。
27年之后,NORA并没有获得妻子的名分,当初他们是私奔,既然是因情出走,对于俗世名分看得是淡的,更有人说契约对于一颗自由的心灵是不重要的,很多人认为她浅薄、轻浮、招摇,但是她是乔伊斯的伴侣,影响他的写作、生活。
在“一个青年作家的画像”里,乔伊斯写道:“一直腊月急暮,阴沉的白日突然倾覆下來,他透過教室窗戶的暗方格向外凝視,只覺极度飢餓。他真想有『爱尔兰炖肉』可吃,芜青、胡萝卜、洋芋泥和肥羊肉塊,舀出來配上浓辣的面粉調味醬,真是他肚子最需要的美味。”NORA给我的感觉很象这食物,丰满而温暖地直接抵达内心深处,使人深切地满足。她是地母型的女子,因此乔伊斯在她面前的怯懦、内向,缺乏自信是那样坦白,他以为他们应该把自己最隐秘的部分坦诚相见,而她只是将他拥入怀内,带着宠溺的表情,抚摸他。阴沉的白日倾覆下来,他们躺在宽大的床上相拥而眠,求得短暂的和解。
Susan Lynch因此片获奖,她演得自然流畅,她并不漂亮,却在一出场抓住我的视线;而乔伊斯,是老家苏格兰的伊旺•麦奎格,也许你看过“星战前传”,他演欧比王。在这里演乔伊斯,比作家本人英俊,他身上有种阴郁而孤独的气质,时不时显露出来有点骇人,当他醉酒时被兄弟拖回家在地上瑟缩一团的时候,疯狂而可怜……但是导演显然不着重这部分,倒是让他在里头唱了4首歌,非常好听,NORA弹琴,他声情并茂地唱歌,然后楼下聚满了看客,他客气地在阳台上欠欠身子,伸出头,笑容淡淡的。有时因为无端地嫉妒,他低低地看了一眼和NORA眼神无助而散淡,手里拿着一个大酒瓶,疯狂地对着嘴喝下去,负气而绝望地喝下去,存心喝死,却一言不发。他以为她辜负他,企图逃离,却终于一次次回过头来找她。也许,常人看,他们是对怨偶,怨偶应该分开,永不相见;也许,只是,爱得过度,有些不近情理,激烈地,神经质地迫切需要靠得紧些再紧些,就象他们初次约会的姿态,他伸出臂弯,她要挎紧他,一直,走下去。
很喜欢这片子,还有音乐,在NORA看电影时,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着,江河日下的哀伤,一点点沉下来。起因,只是,迷 伊旺•麦奎格,连他最老的片子都拿来看,“猜火车”我都看得闷死了,也许我已经过了愤怒的时候,疲了。
2 ) 大作家的缪斯真不好当
诺拉如果是生在二十一世纪,我想她会成为作家吧。
她给乔伊斯写的第一封信像诗一样美,可乔伊斯这个性格懦弱的小文青禁不住旁人几句冷嘲热讽,就相信诺拉是从书上抄来的。诺拉只能告诉他一个明摆着的事实:Even writers have to use the same words as other people.
诺拉是个命苦的女人,小时候父亲是酒鬼,妈妈带着她离家跟uncle(应该是舅舅吧?)一起生活,被舅舅打(因为跟新教男人交往,在当时的高威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交往是大逆不道)之后离家到都柏林工作。
遇见乔伊斯之后的生活也多半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乔伊斯好不容易找到份教书的工作,工资都几乎用花在喝酒上。(他的眼病是不是根源于此?)
乔伊斯是个自卑多疑偏执的疯子,据说富有创造性的人都有些精神异常,也许这样就说得通了。他那么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妻子在背叛自己,这样的男人真让人抓狂。所以如果他活在今天,还会有一个诺拉跟他厮守终生吗,虽然这个假设没什么意义?
片中音乐很美,歌声动人。soundtrack值得收藏。
3 ) 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
1904年的一天,都柏林街头,一个女子驻足街头好奇地window shopping着,街上一个男子目光无意中扫到了该女子,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立即上去与该女子搭讪。于是一段传奇性地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这位姑娘就是诺拉,她一头浓密的黑发,外貌一般,来自农村,不识多少字。与大作家乔伊斯完全是门不当、户不对。她只是一个宾馆的服务员。她为了摆脱家庭的压迫,逃离了老家戈尔韦,只身一人来到大城市。
乔伊斯也渴望着逃离老家,他厌恶都柏林。这两人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尽管是一个大男人,乔伊斯也有很多畏惧的事物,他害怕打雷、害怕乱跑的公牛,而农村姑娘诺拉无所畏惧、身上散发着一股野性。这也正是乔伊斯所缺乏的特质,他外表柔弱,书卷气。从小出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名校(三一学院),受着正规传统的约束,使得乔伊斯的内心渴望自由,要摆脱死气沉沉的爱尔兰,渴望自我放逐。诺拉正好满足了乔伊斯的内心缺憾,她大胆主动,率真,勇于主动追求真爱。后来两人便大胆地私奔了,经历了贫穷与坎坷。
本片只是选取了乔伊斯人生中的一段,讲述了诺拉与他相识、恋爱,直到乔伊斯第一部作品《都柏林人》出版之前的故事。前半部着力描写两人传奇般的恋爱故事,分分合合、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感情生活,后半部描述了出版小说的不易。
诺拉是乔伊斯一生的真爱,即使感情上出现裂痕、后来总是重归于好,从此一辈子再也没有分离过。
本片没有很大的高潮,却在细节处一直高低起伏着,看似紧张的关系,瞬间却和解。
影片最后一幕非常优美,夕阳西下,乔伊斯挽着诺拉的手漫步于海滩边,落日余晖照的天空及周围一切都是一片泛红,两人曾经共同演唱过的传统歌曲响了起来,歌声回荡在我们的心中,虽然经历了重重困难,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最终还是出版了。
他们就这样一直走了下去。平平淡淡地结尾。
通过乔伊斯的感情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强调门当户对,金钱至上的观念,将摧毁多少对恋人。完全是变了质的爱情。
在我高中时,就读了乔伊斯的小说,我喜欢他的意识流小说,尽管不被大家所接受。他背后这个坚毅的女人值得敬佩。
《都柏林人》中那篇《死者》真的很赞。灵感就来源于诺拉的亲身经历。
乔伊斯,即使你一生只出版过四本书,你始终是不朽的作家!
帅哥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乔伊斯,完全不符合乔伊斯的长相及气质,乔伊斯是个长脸,瘦瘦高高的。而susan lynch扮演的诺拉则完全符合我心目中诺拉的形象。
1904年的都柏林街头,一切且有可能!
最终成就了一对绝配!
其实我的第一感想是:Ewan哥哥居然演过詹姆斯乔伊斯诶,不过真演得不赖就是了。
这可恶的俄配动不动就nie。。还画外音,还没字。。。。。女主也不好看
简直是文青拍出的八卦片标本。。小伊万还是制片人之一喔,自己当波士这玩的尺度就是宽,从PE,doggy到自摸都来上一遍,顺道还不忘过把歌星瘾
那歌的确好听,这么多年依然记得
让观众眼睛怀孕,让人心里长草,也是种技能
匆匆的流光碎影,在鸡零狗碎的吵嚷声中,夫妻二人奔波于欧洲各地,却未拍出真正沁人心脾的影像。好像导演也只是在追逐乔伊斯小说的“意识流”技法,拍了一部传统的家庭电影。
歌太好听了 在男主身上看见脆弱又作死的自己
Ewan的爱尔兰口音喔
哀之。坐在位子上久不愿动。然后就去吃烧烤打麻将了。。天亮回家还在想着这个电影。。这种情况下依然赢钱了。。
2010上海电影节
爱尔兰美如画!!!!不枉我专门开了prime会员看!!&编剧简直读透了诺拉传和乔伊斯书信集,这两个人真的是超出正常人想象的都一地鸡毛了还能岁月静好&Star of the county town真的是爱尔兰情歌一番!From Galway to Dublin Town!
一个出身普通没条件受高等教育但心灵强悍的女人,和一个细腻敏感智力超群但有阴暗思想和幼稚恐惧的男人,其实这是平等的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I need you for everything. -- I need you for everything, too. 演员到位,手法传统,配乐优美
不在电影院我肯定会看不下去OTZ 影片里的歌都很好听……
This is where 'the dead' came in
对乔伊斯这个人完全不了解,只知道他写了本看上去很恐怖的书.电影选了他一段人生,但似乎主角又是他的情人.对背景太不了解,有点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james joyce嫉妒狂;这片大约得R级。尺度这么宽,难道和Ewan同学是co-producer有关?andrew scott只在开头出场一次:一个侧面,一个远景,一句台词,还是voice over。
★★★☆
好不知所云的片子……
乔伊斯和诺拉的爱情,电影本身平平无奇,延续八九十年代英国遗产电影范儿,但几个原声都很好听
106/18 爱情渴望另一个人的幸福之心事实上是极不自然的现象,因此极难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