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迷人的电影
Audrey在这部影片里丝毫都没有显得漂亮,她的皮肤感觉是绷着有点不自然,嘴唇上方有点胡子长错地方的意思,当然这是开玩笑了,Audrey是没有胡子的,只是眼妆那么浓似乎把人中短这个小缺陷扩大了~后来才知道是年龄的关系,拍这部片子的时候Audrey已经37了,再美的女神也无法挽回青春的流逝。看着看着,渐入佳境,还是被女主角Nicole迷住了,不是因为外貌,而是她流露出来的智慧、眼光和胆量。
第一眼看到Peter,又被摄住了,因为他的蓝眼睛。他的眼睛蓝的有一股邪气,导致他全身上下都笼罩着一股阴柔之气。Peter算不上帅气,不过他已幽默取胜,每一句话都带着冷冷的幽默感,回味无穷。
另外,我还被编剧和导演迷住了。1966年的电影,它很简单也不玩花里胡哨的剪辑和线索,故事就是精巧流畅,黑色幽默从Peter的台词中缓缓淌出来,从Audrey一家的人设中透出来……不得不感叹经典就是经典。
影片还有一个迷人的角色就是Nicole的父亲,那位天才的模仿“艺术家”,他技艺高超,自以为是,还和女儿亲密无间。两个人之间几乎没有秘密,他们在无风无浪的时候讨论艺术品膺品,尽管所持观点不同,还是坦白地表达,那种态度就是不求被理解但求被包容;大难当头的时候,父亲一心不想牵连女儿,鼓励她远走高飞,而女儿却坚定地和父亲在一起,还不惜冒坐牢的危险去想办法脱险。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和谐的一家两代,这种剧中的父女关系尤其让人羡慕和向往。
最后强调一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轻松幽默风趣精巧!
2 ) 作为后现代的电影
1960年代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大师和大师之作“masterpiece”,与此同时。“做假”也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话语中被重新衡量。真-伪的辩证法被后现代主义重塑。好莱坞也走在这一前沿:“赝品”,作为一个重要观念被摇摆时代的“奶油坎普”电影反复提及,甚至不止J.L.T、多南和此片导演怀勒;大洋彼岸也有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和业已“脱坞”的奥森威尔斯之F for fake(甚至包括罗伊格那一时期的某些影片);同时,也在那个时代,“盗匪电影”(caper)逐渐向“盗宝电影”转向,美刀的诱惑逐渐让位于珠宝油画。(迈克尔凯恩在意大利那次黄金任务除外)
这一讨论在电影领域的兴起除了利希腾斯坦与沃霍尔的功劳外,还有一种行业内的刺激——法国新浪潮。它深刻的晚期资本主义矛盾在于,一方面戈达尔们将好莱坞商业片导演赋予艺术家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新浪潮又是对于这一系列masterpiece的伪造,(水平上也有参差)而新浪潮们的盛名又是以取消一种技术性水准差异为前提的。(你无法面不改色的生成在新浪潮时期的戈达尔们在技巧上真的可与希区柯克和怀尔德相当)也即,是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电影”,更准确说,是做为电影的后现代。
于是好莱坞导演们考证“伪作”一词,总会显得暧昧,一方面电影小子们将自己抬到与维米尔和德拉克洛瓦同高,一方面电影小子们又用拙劣的笔法调戏自己的大作而名利双收。正如此片的结尾,导演直说“作假不道德”,可当买主上门时,爸爸仍笑脸相迎。艺术——是一种面相市场的生计,而且是面向60您带的跨国市场。
怀勒将“盗窃”与“作假”融汇,道出一种后现代状况,像是毕加索大言“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一样。“盗窃”与“作假”是可以互为所指的。彼得奥图与阿黛赫本在此片中分别是作为“盗窃的作假”和最为“作假的盗窃”,他们的共同目的,即是指出:盗窃和作假的后现代内涵——二者作为方法,或一种“还原”手段。经过盗窃,违背法权的所有权转变,真品转化为赝品,这是一种去主体性的过程,而行动本身则是有能动价值的。而作假,则让赝品成为幽灵,盗窃真的主体性为自身,而行动本身,其过程的意义则完全取决于结果——作假技艺的高超与否。
或许怀勒,本身作为一个好莱坞的法国人,想要敲打某些晚辈的是:不论“偷窃”还是“作假”,其意义,取决于风格,或者技巧。当然,这或许不足够“后现代”。
3 ) 《偷龙转凤》:让欺骗成为艺术
1954年以来的10年间,奥黛丽·赫本和梅尔·费勒一直住在瑞士的德语区,1965年,奥黛丽·赫本希望儿子肖恩读法语学校,决定在距离日内瓦机场半小时车程的莫尔日买下一座有200年历史的农庄。这座有9个房间的石材别墅建于18世纪,名为“和平之邸”,坐落于法语区沃州的村庄托诺肯纳兹,邻居多是果农,环境十分安静。奥黛丽·赫本说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和平之邸”的那一天,那时正是春天,周围有两英亩的果树,满眼的樱桃花,房子就掩映在红花绿树之后。奥黛丽·赫本当时有一种蝴蝶在身体内飞舞的感觉,她觉得自己回到了家乡。
在经历《窈窕淑女》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之后,奥黛丽·赫本整个人显得疲惫不堪。在1965年7月时候,她选择拍摄一部名为《偷龙转凤》的带有轻喜剧和浪漫色彩的犯罪电影。导演是威廉·惠勒,这是他们第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令奥黛丽·赫本一炮而红《罗马假日》,而第二部《双姝怨》则市场反映不好,5年后当《偷龙转凤》的剧本放到奥黛丽·赫本面前,为了感谢威廉·惠勒的知遇之恩,奥黛丽·赫本不仅接受了这个剧本,还主动把自己片酬减为75万美元,她觉得不一定非得每次都拿百万薪酬。电影男主角是以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成名的彼德·奥图,他在《偷龙转凤》的形象总是带有“腐”的气息,但彼德·奥图有着自己的想法,“我的危机是,我快要变成一个被认定是专属于严肃剧情片的演员,总是在银幕上自我折磨、自我怀疑,总是痛苦地寻找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平线。”彼德·奥图这样说道。《偷龙转凤》的编剧是哈利·柯尼兹。拍片的空档,彼德·奥图与饰演奥黛丽·赫本父亲的休·格里夫斯,以及饰演一位对维纳斯像极有兴趣的大亨的乔治·C·斯科特三人常常一起外出喝酒,但这个举动却时不时导致他们隔天无法准时出现在拍摄现场。
一天早上,乔治·C·斯科特又称病而未到,剧组请医生去他的住处探视却被他轰出门,导演威廉·惠勒只有先停工,没想到他一直到晚上都未出现,威廉·惠勒只好把他从剧组踢出,另外换人演出。为了完成《偷龙转凤》里偷窃的重头戏,奥黛丽·赫本和彼德·奥图两人躲在狭小的阴暗的杂物间的段落,他们花了一连11天的时间,屈身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所幸,两人的合作相当愉快。“在那种地方,如果你不是跟一个你喜欢的人在一起,状况会变得很无聊。”奥黛丽说。事实上,根据导演威廉·惠勒的说法,有他们两人一起出现的地方,四周仿佛充满了笑气般难以控制。可是说奥黛丽·赫本在《偷龙转凤》里的角色突破不大,还是大多数时候的优雅、天真、美丽、机灵,但这足以让每个人倾倒。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也恰恰是奥黛丽·赫本和彼德·奥图躲在杂物间的场景,在这个狭小空间里二人的感情得以升华并深深一吻定情,而在杂物间里的对话也算是浪漫电影中的经典桥段之一。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在于女主人公富有才华而以将自己所画的赝品卖出高价为成就感的父亲,这个欧式童话色彩的形象更加突显了影片的喜剧性。
然而,轻松的电影过后,却产生了一些疑问。博物馆每天接待那么多参观者,有那么多人以收藏为乐为荣,其中真正懂得鉴赏的能有几个?被“真品”二字迷惑,或被“珍品”的称呼俘虏,人类的虚伪与虚荣在影片的诙谐调侃下竟显得如此可笑可悲。当“世界上唯一不做鉴定的收藏家”如获至宝般捧出小雕像,惊现挂在上面的求婚戒指时,除了意外他或许并没有遗憾,但男女主人公却看法一致,爱情比金钱、地位、一切身外物都值得追求、珍惜并放弃所有。相比较而言,《偷龙转凤》则没有《罗马假日》那么出名,但也不失为一部好电影。这部电影比之前的《罗马假日》整整晚了13年于1966年与观众见面, 这时候它已经有了色彩,故事也变得不再单纯,而是多了几分黑色和讽刺的意味。同样是爱情电影,同样都是爱情喜剧,两者的叙事的风格和手法却迥异。《罗马即日》讲的是一个欧洲某国的公主到意大利访问却偷溜出来, 与一个美国记者意外相遇然后两人游玩罗马的一日游记,到最后,两人摩擦出爱情的火花,无奈两人的身份不得作罢的故事。
除了结局有些许遗憾和伤感之外,电影整体的风格都非常轻松。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全景俯拍罗马广场,让观众一下子明白故事的发生地。紧接着就是女主角的出场,浩荡的队伍,围观欢迎的人群,观众马上就会明白女主角的身份,肯定不凡。而《偷龙转凤》从一开始的音乐就给人一种搞怪惊险的感觉,第一个场景却是一个拍卖会,或许大家从一开始还搞不清楚到底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但是同时也引出了观众的兴趣。这部电影的剧情不再像前者那么纯美,而是多了一些人私心的狡诈,一个漂亮的骗子和一个优雅的小偷的爱情故事,两人的身份都是那么的不正派,那么他们的故事会如何发展呢?故事就是围绕“偷龙转凤”的过程展开,两人从刚开始的合作到后来的渐生情愫,整个过程幽默搞笑,娱乐性甚强。两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不同,导致人物的表达方式也不同,《罗马假日》里人物都是欢快的,而《偷龙转凤》里则是给人感觉一种黑色幽默。真和假的价值判断在影片精巧的设计中变得含混不清,当然作为一部需要票房的电影,这些道德和伦理的探讨也是不会去较真的。不过,总体而言,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纪梵希在《偷龙转凤》里依旧为奥黛丽·赫本打点服装,阿尔贝托·德·罗西夫妇处理她的发型和负责她的化妆,这回她做了和1960年代前期几部电影截然不同的尝试,她把头发剪成头盔式的线条感十足的利落发型,充满时尚感,同样是短发,却迥异与她刚出道时的赫本头。她化妆上强调夸张组黑的眼线,厚重的眼影,显得个性满满。片子中有两套服装让人印象深刻,一套是刚出场开着敞篷车,一身白色套装,白色手套,白色高呢帽、白色鞋子,再配上白边的黑色太阳镜。另一套则是在餐厅里与维纳斯像有兴趣的男人会面时,身穿一身黑色蕾丝纱的礼服,脸上罩了一层黑色薄纱,神秘感凸显。但在电影中奥黛丽·赫本还穿了一套为了行窃装成清洁女的工作服,彼德·奥图看了她后满意地说:“这就成了。”奥黛丽·赫本问:“什么成了?”“就是一件事。”彼德·奥图回答:“让纪梵希休息一个晚上。”这段话后来变成了全体工作人员最喜欢的内行笑话。
《偷龙转凤》这个剧组里很多工作人员都和奥黛丽·赫本有过几次合作,加上彼德·奥图轻松愉快的工作方式,让奥黛丽·赫本快乐地工作了一个夏天。彼德·奥图非常推崇奥黛丽·赫本,后来曾希望奥黛丽·赫本和他一起出演电影《万世师表》 ,但最终未能实现。在拍片的过程中,著名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来到现场探班,奥黛丽·赫本是她最欣赏的女演员,而且她十分推崇奥黛丽·赫本的容貌和打扮,自己也模仿着那种风格。《偷龙转凤》的对白风趣幽默,布局精巧,为当时已经走入死胡同的好莱坞悬疑动作片注入了新的灵感,也成为后来好莱坞犯罪喜剧电影的参考书。当彼德·奥图和奥黛丽·赫本驱车离家时,似乎新的作案即将开始,以不说教的方式提示:“戏已圆满结束,但真正的犯罪不会终结。”的社会现实作了完美收场。为此编剧哈利·柯尼兹还得到美国编剧协会的最佳美国喜剧的提名。
电影于1966年7月13日和14日先后在加州洛杉矶和纽约城上映。评论都看好,《时代》周刊说:“一丝不苟的高品位喜剧......奥黛丽·赫本的特殊领域作为一名喜剧演员如小鹿般,她的犯罪搭档是优雅的彼德·奥图......《偷龙转凤》是高雅的指导和胜任的执行...”《综艺》杂志写道:“《偷龙转凤》回到了威廉·惠勒的《罗马假日》那样迷人..”《星期六评论》的霍利斯·阿尔帕特的赞美是:“一位资深的大师威廉·惠勒,在《偷龙转凤》中沉迷于自己的一些悬念,但他发挥它的机智和喜剧,并借助奥黛丽·赫本和彼德·奥图的表演风格,引人入胜的一对......”《纽约时报》的波斯利·克劳瑟称赞道:“电影由精美制剂组成,一个精彩的嘲讽......每个人都要为奥黛丽·赫本小姐、彼德·奥图先生、休·格里夫斯先生、伊莱·瓦拉赫先生、以及编剧哈利·柯尼兹、特别是威廉·惠勒欢呼......这部电影是一个例子,欺骗是一种艺术。”
不得不提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还是给《偷龙转凤》增色不少,对场景音乐的要求拿得比较准,属于那种中归中举创造佳绩的样品效果的作品。其中餐厅里播放的暧昧迷离的钢琴乐,可谓是背景音乐中的经典;在博物馆里偷盗维纳斯雕像时的音乐把紧张的气氛从电影中传到观众心理,仿佛自己就是那对俏丽的行窃丽人,在警卫森严的博物馆里没有人会看在脸蛋的份上放你一条生路,美丽在行窃过程中是没有用的,约翰·威廉姆斯把那种死气沉沉中萌芽着喜剧成分的因素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没有操之过急,也没有姗姗来迟,非常恰到好处地安抚着剧情,配合发展慢慢溢出。如果要选择场景式的电影原声配乐,约翰·威廉姆斯为《偷龙转凤》的配乐堪称标志性的榜样。
4 ) 《赝品》
前几天单位出现了一套奥斯卡经典影片,中午拿来其中一部《第凡尼的早餐》欣赏,看见赫本清纯的脸,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她的一部《赝品》,在网上找了半天,才发现赝品这个片名只是北影厂的译名。。而用的更多的是直译名《如何偷到一百万》。
还记得片子里赫本的配音是央视长得甜甜的主持人王雪纯。《赝品》是一部非常可爱妙趣横生的电影,相信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赫本修长的玉腿吧,真的真的,多年以后很多情节我已经忘记,对赫本的长腿和最后雕像上的戒指记忆犹新。
昨天同事看了一部《双姝怨》,今天在网上一查才发现,原来也是赫本的片子,而且,赫本的《罗马假日》、《赝品》、《双姝怨》均出自威廉·怀勒(William Wyler)导演之手。
5 ) 观后感
我不知道这部情节如此不合理,简单,一点也不悬疑的“closet love story”可以算作经典,它可以很容易地让我睡着,唯一支撑我看完的就是赫本了吧。但是男主的眼睛还是挺好看的,但是给男主的第一个特写就是他蔚蓝的眼睛,也太明显辽。
剧情就是太简单,要是可以有点什么其他东西,比如窈窕淑女那样最后女主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不一般,显得她不是个简单女人,非常聪明,才让人觉得这片子该。
6 ) 奥黛丽赫本干啥都值得原谅
不管是逃跑的公主、粗俗的卖花女、傻白甜的女秘书、抛弃丈夫的交际花,还是偷博物馆的造假家族之女,不管人设多差,奥黛丽赫本都可以演绎得让人同情宽容,似乎就像个调皮的小女孩,偶尔犯了错一般。
这时赫本毕竟已经37岁了,演出少女时难免不如以前自然,但仍然让人愿意看下去,类似的无脑电影就算拍一百部,我还是愿意看,这就是奥黛丽赫本的魅力吧?
这才是轻松商业片的典范啊T T看得我连作业都没写……猜到结局了哦耶。说起来男主角长得真像亨利方达啊= =
#跳电影# 依然补旧标。也是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
实在很喜欢片子里那些有趣精彩的台词,让男女主本来很薄弱的感情基础一下变得可爱俏皮起来~Peter O'Toole用蓝眼睛出场的方式只能说导演很懂,小储物间里的戏份充满纯情的荷尔蒙,O'Toole的大长腿也非常抢戏。看到Tuco好亲切~
惠勒比较少见的纯娱乐片,狡猾、优雅、有趣,甚至有点道德不正确。当奥图尔劝赫本和她父亲从善时,观众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强加的道德训诫,但是后面出现的那个南美“堂弟”又告诉观众还是别自以为是了。可以跟同年的《神偷艳贼 Gambit》对照着看,个人觉得还是后者在文体上更技高一筹。
爱情戏写的太聪明了,感动掉渣了。希区柯克请不要再植入广告了好伐~
2014.3.9.703 那天阳光很好,在操场看英文版的empire里面有peter o'toole的专题,看了里面和赫本合作的影片,竟然如此出名我都不知道,当晚就下了一口气看完.还能更有趣吗?两个正值事业高峰期的演员合作的爱情喜剧片,看的轻松愉快
超棒的,题材诱人、唱作俱佳、对白幽默、才子佳人,完全不逊于《罗马假日》。虽是合家欢片,用狼来了的笨办法盗宝和磁铁吸钥匙的创意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值得一枚震撼以示褒扬。昨天收到新索尼电脑,摸索折腾了一夜半天才搞掂win8,把xp的使用习惯复制过去,昨天贻误没看碟,呵呵留个记号。
众多「名画」悉数登场,艺术市场不可避免又被嘲讽:仿冒赝品卖出天价、不懂艺术的富商却沉迷收藏,展览馆里严密却形同虚设的安保……而要完成一桩完美的盗窃案,还是要交给拥有各种艺术学位的私家侦探。不用费脑的喜剧,奥黛丽赫本演技没有亮点,但和彼得奥图尔的搭配好养眼。哦!还致敬了希区柯克!
事情是,为了后面在博物馆偷盗的部分,再忍受60分钟徒有其表的赫本也是可以的!
一部轻松的喜剧爱情片,一个专做假仿艺术品大户人家的千金--赫本和一个反赝品的顶级专家阴差阳错的去偷盗一个价值“百万”的维纳斯雕像,最终合作的成功也让他们相爱在了一起
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富家千金和小偷巧遇引出的爱情故事,平平无奇中规中矩。非常俗套。这类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铺垫和前奏都太简单,仿佛没有前戏直接起高潮,没放点心直接上正菜,程序匮乏,韵味不够。所以它只能是个故事,而不是艺术,只能一笑了之。影片最精华的部分——博物馆偷盗那段,节奏感把握得挺好,细节的处理扣人心弦。结尾还是有点草率了。这跟前面没铺垫一样,事办完了没有收尾,杯盘狼藉,吃相有点难看。好在赫本确实有魅力,片子再差,我也爱看。哪怕就为看赫本,就为听她那独特的声音,我也愿意。6分及格。
Simon的花式上位,险些、几乎毁掉了本就儿戏的剧本。Nicole-Charles父女情则更有张力与表现力。赫本的表演有很明显且成功的转型,所失于剧本的趣味,在这里得到了补足。疑惑的是,这部影片是否开启了大盗电影,甚至作为模板,启发了《疯狂的石头》呢?
难得看到彼得奥图演这样轻松搞笑的角色呢,更何况女主角是赫本,她眨眨眼睛就可以把整个气氛盘活了~ 如果说爱情戏属于还可以,盗窃戏也新意不多,本片台词确实太精妙了,让角色之间火花大增。两人也十分养眼,奥图的大长腿蓝眼睛,赫本的纪梵希和小高跟鞋。话说赫本躺在床上看的是希区柯克的什么书呀。圣诞节窝在家看这个没选错!
彼得奥图尔的一周年忌日刚刚过去几天,看这部精品老电影倒确实颇有感慨。那时的他着实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蓝眸深邃风流倜傥,优雅的气质不多不少,包容且极具诱惑。37岁的赫本美丽依旧,这么美的人儿就是该拍这样的偶像剧,电影情节顺畅。开锁技术和回旋标的想法都相当有趣。
勉强及格。惠勒和赫本的三度合作,类似罗马假日的人物设定,防伪专家与赝品家族少女的初次见面即爱上了,这也是后续剧情成立的基础。37岁的赫本配上较浓的妆容和纪梵希依旧可观,美国电影的时尚标杆呵呵。台词机智,配合虽然扯淡但毕竟有体现的盗窃技能,就不太讨人嫌。巴黎的外景都很美
奥黛丽·赫本出场助阵,再看看当年也算是帅得一塌糊涂的彼得·奥图尔,才子佳人组合的这样一部轻松喜剧,还要求什么更多的呢?
难道就我一个人觉得奥黛丽赫本像一个假人嘛--
赫本的衣服架子和她演戏的雷同度有得一拼,看什么片都一个味道。。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么养眼轻松还励志的电影~ 而且是赫本演的,What else would you ask for?
这种超级帅哥靓女的浪漫爱情轻喜 简直 就 是 看1部抵上同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