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 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第二季在形式和风格上保持不变,延续食欲烧烤、烟嗓旁白、百万文案及烟火故事,挖掘天南海北的烧烤宝藏,讲述那些发生在深夜平凡却动人的故事,带领观众去探寻街角巷尾的饕餮盛宴、美食人情。 《人生一串2》将带来更密集炸裂的烧烤美食、更意想不到的叙事结构、更地道的市井讲究。
呜呜呜这部纪录片太好了,印象里比第一季更棒。😭画面精细诱人,无论是红白错杂冒着鲜气的生肉,还是在烤架上滋滋冒油的烤品,小孩都馋哭了只能口水遍地流!呜呜呜!看了就开心!! 拍烧烤的同时也注重人情味,间或穿插一点生命哲学,脾气倔强火爆有个性的老板,啤酒浓茶香料满天飞的夜市,吉他乐音和炭火爆裂的声响,拥挤忙碌熙来攘往的烧烤小店,让人觉得是一番经过艺术化渲染真实恰当的美妙人间。
文案也特别值得夸赞,一些平常机械的工作在解说和画面的搭配里变得像舞蹈刀枪剑戟的江湖,给观看带来了很多很多乐趣。也有好多不期而遇的笑点,世界有时候真有趣啊😭
并且值得纪念的是,本片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我对东北的态度,东北烧烤真的出现次数最多吧!!工业重镇留下来的浓郁气息,在天寒地冻里守着冒着热气的烤架,怎么想怎么有一点广渺宇宙的卑微瑟缩和坚定壮烈。还有那个镜头我记得太清楚,货栈匆忙挤挤挨挨的烧烤店,大家预备吃完后回家休息,往后再为生活奔波,涌入下一个江湖,于是热腾腾地走出店门,天早开始下雪。
夜晚的街道,格外的热闹,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最惬意的时光
大概就是几个朋友亲人一起在街边撸串吧
味觉的享受,从来都不够
烧烤对味蕾的刺激,一直都让人上头
有人说烧烤吃多了不好
但是你不吃烧烤,也没见得比别人多活几年
人生那么短暂,生活那么艰难
在有限的条件下让自己的味蕾获得满足
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呢?
讲故事作为切入点,看起来还是挺有感觉的。导演可能是想从美食节目出圈,题目也是《人生一串》不是《一串人生》。对于老板来说,人生就是手中的串串。
里面介绍的有一些烧烤店其实就是很普通的街坊小店,味道不一定每家都有多么的出彩。但是认真准备酱料的老板,认真挑选食材的专注,以及背后的故事。没有什么比这些更吸引人了。
第二集夏大妈的店我是去过的,和视频里看起来一样好吃。
如果说深夜的食堂是为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填饱肚子,那么夜晚的烤串可以抚慰人的心。
时隔两年,我终于get到了人生一串的好看,看了第一集,被烟火气吸引,接地气,人情味,有刻板印象,但也无声地晕染不为人知的一面
期待下一集会介绍哪里的烤串,人在一个地方固定久了,会忘记这个世界有多大。
有时候迷茫,不知道追求什么,打开人生一串,看着看着就想,一个人慢慢地走,慢慢地吃,慢慢地品,慢慢地看,就行了,所有收获的小确幸不一定都要与人分享,重要的是愉悦了自己。
人生一串的文案很棒,很江湖,意蕴丰富。
《人生一串》第二季,我给了三颗星。
只给三颗星,因为我对第二季失望透顶;还有三颗星,是因为我对第二季仍然保有希望。
第一季的内容,且不说有着大量干货。机位的摆放和镜头的衔接,让观众看了心情舒畅;加上本就是有着“国民宵夜”之称的烧烤,和优秀色彩处理,不知不觉中就点开了外卖软件。更别说幽默诙谐的文案,更是为这部美食纪录片大增异彩。第一季是 优秀的。《人生一串》的定位,并不走所谓高端路线,既然选择了烧烤,那么就决定了这是一部诱人又接地气的美食纪录片。
于是我带着期待的心情打开了第二季,看了一半,别说外卖软件了,光标甚至默默移向了窗口的叉叉。
那些第一季的优点不见了。有的,只有干瘪的内容,眼花缭乱的机位,生硬到尴尬的衔接和虽然押韵,但一点都不“鬼才”的文案。弹幕吹的太多了,而我认真看了看,并不觉得哪一句是真的值得吹。且不把第一季拿来做比较,只看第二季的内容,我只觉得这是一部稍显稚嫩的纪录片。何况有第一季,这一比较,除了本身的缺点外,还少了点匠心的味道。
先来说说广告,是的,是必要的。观众不会给剧组打钱,接广告是平常而又正常的事。但是既然接了广告,拜托就不要把内容如此商业化好吗。“商业化选题,商业化的拍摄和剪辑,看着很带货,很中国气氛。”某电文学博士如是说道。同样的“带货”,反观《舌尖》《风味人间》,不仅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气氛,光是视频内容就引发购买同款美味的狂潮就足以和这部纪录片作出鲜明对比。优秀的作品,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打开人的心扉引起共鸣点燃热血;优秀的美食纪录片,可以自然又流畅地让观众点下一份又一份的宵夜,打开微信问微商有没有同款美味;或是忍着挨饿的痛苦,点开一集又一集。当你想批评我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和第一季一样强烈的饥饿感了呢?
再来说说文案。不得不说《人生》在文案方面确实花了不少功夫。在第一季能全程“姨母笑”的我,现在却只能牵强的拉动嘴角表示礼貌。看到“二旦的烤羊不仅颇具蒸汽朋克风格,更是马坡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此刻的画面是男主人把铁罩子从烤羊身上拿开,一部分包着锡纸的烤羊正在缓缓转动??导演,你知道什么是蒸汽朋克风格和魔幻现实主义吗???(蒸汽朋克:蒸汽朋克是一个合成词,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两个词组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大型机械了。朋克则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用街头语对白书写的文体,它的意义在于题材的风格独立,而非反社会性。 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而独特的特征。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拉丁美洲和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突出的艺术特征。)不要说我是杠精,因为这俩词不仅用在这儿不合适,更不能瞎用。一只缓缓转动的烤羊就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岂不是让胡安鲁尔斯听了沉默,加西亚马尔克斯听了流泪吗!!何况我是真的没从这儿看出有啥魔幻现实主义了,导演你是没有好好审核文案吗?
是的,文案需要幽默诙谐和新名词,但是不能乱用我觉得是第一要素。各位,这不是鬼才,这是张口就来啊。没错押韵是很棒很朱广权,但也请好好斟酌文案,不要让两个不合理的名词毁了一整集的观看体验和整体水平。
还有就是视频中出现了风靡快手抖音的台词,并不是说快手抖音有多糟糕,但是拿这样的台词放在一个正经美食纪录片里多少是不太合适的(当然,如果粉丝们一定要洗白说本来就没有这么高大上我也没话讲)。毕竟接地气和土味,还真的是两码子事。
我相信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我看出来,为什么刷到现在依旧是清一色好评?是自来水还是观众失去了批评的能力?不然,这只是沉默的螺旋罢了(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加入这个螺旋,失去自己的想法,成为一只缄默的羔羊;打破这个螺旋,则要有能抵挡住群起而攻之的强大心理。
放心,我皮糙肉厚,脸皮也一样。我不会屈服于大众的声音,我还是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倒是不惧怕大众对我的攻击和反对的声音,我只是不想加入这个螺旋而已。
最后,第一季很好看,希望第二季加油。
我不是杠精,但是也不阻止大家来这篇文章下抬杠。
泉州人,活到现在吃过多地的串儿,始终觉得没有家乡这种沾花生酱的烧烤来的有滋有味。这一季还未看之前,就和老公说怎么没来我们这儿取材,没想到第一集就出现了。 选的是福建泉州的古趣烧烤。我不知为何编导会选择在泉州地区并没那么具有代表性的这家烧烤店,可能是因为这家的古宅颇具闽南特色吧。但在我理解之中,这个节目的初始点大概不应该是因为这家店好看画面好看才选择的,味道应该才是精髓吧。 如果你上大众点评,里面会有非常多吐槽店家态度差的,甚至有一些是看了人生一串才慕名前往的。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本地人,作为曾经光顾过但已经多年不光顾以后也不会再光顾的普通顾客,在泉州这个地方,以抹花生酱出名的烧烤里,古趣绝对称不上是最好吃的,也算不上最有名的,更算不上态度好的。剧中展现的老板和老板娘准备食材之类的镜头,花生酱抹超级多的镜头,都是摆拍。从以前就是如此,以后应该也是如此。至于我为何不再光顾,很简单,因为在我某一次光顾的时候被插队了。我提出异议,剧中那个笑假里假气的老板娘直接怼我不想吃别吃。好的,那我满足她,至此再也没有去光顾过。一个连基本的先来后到都不懂的人,何谈其他?
写这么多只是想和看到这篇的人说明,如果你们因为人生一串去试过这家烧烤店,既觉得味道不好又觉得态度不好,请不要对泉州人的口味和人品大打折扣。泉州人大部分都是好客的,虽然可能谈不上东北人那般热情。即使是餐饮行业,也没几个像这家的老板如此。如果你们想尝试花生酱味道的烧烤,鸡腿怣和铁霞烧烤应该是更地道的选择。可能去晚了就吃不到,也可能地方很不好找,但总归,吃起来都比古趣烧烤来的舒心。
至于这部剧的其他选材,我不还当地人,不做评价。但因为泉州地区的选材,让我对其他介绍也只是抱着看看就好的态度了。
完全没有了当初第一季的惊喜感,感觉在走舌尖的老路,讲故事不讲美食。镜头也怪怪的,晕乎乎,甚至近距还不对焦。
江湖路远,欢迎回来。致我们 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西南交大工科生天天不好好学习光吃烤肉了
这季…有快进的了
最后两集都是武汉来收尾 尤其最后一集 收的早已不是口味 是人生 汉口烧烤故事太多 早三十年前光荣坊口的签子 云林街东北烧烤 祥彪小胡子 都是有故事的 有次深夜吃东北烧烤 帮派来闹事 后厨全部拿砍刀出来 卷闸门统统放下 老板护送食客从厨房溜出去 还有一次整间店都被砸了 连个凳子都没剩下 隔天晚上照常营业 吃烧烤吃的是什么 江湖
糯米枸杞煮啤酒🍻有点想喝啊!
我十分惊喜的发现,现在的纪录片慢慢有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有那种化不开的乡土气息。不再以大主题和大视角去看世界,而是从组成我们生活的细胞出发去记录我们二十一世纪初的生活。江湖路远,有缘再见。
弯葱居然是1……😂😂😂
云·撸串
哈哈哈第一集那个泉州吃烤鸡翅膀的男生:我还是喜欢花生酱!咧嘴一笑,真开心呐
跟上一季感觉不太一样,这季废话多过撸串。
人生一串才是最好看的美食片,四星预定,这季有珲春的话,回来补一星。
“一个人来吃的都是精神病”哈哈哈
笑死,这一季这么多食客,武汉榜一始祖鸟大哥必须要有姓名。
月牙山大酒店。。。。。泪目也是意外,居然找了交大峨眉校区宿舍边一处苍蝇馆子这么冷门偏僻的地方…瞬间多少回忆涌出…第一次喝梅子酒,第一次醉得不省人事,就是在这“月牙山大酒店”,那时候貌似只有男老板和他老婆,叫外卖也没有美团,就是朝着寝室窗户外大喊一声“老板!3306一份青椒肉丝炒饭”,然后继续4个人围在电脑前看校园网下全是马赛克的火箭或湖人队比赛,等老板端着炒饭送到,吃完后,盘子放门口,下次他自己收走…🙈🙈🙈偶尔晚上熄灯后腐败一盘,组队出来吃烧烤,喝啤酒,吹吹牛。。。那大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吧
跟第一季比差好多,食物变少不说,旁白也变得尬起来了……第一集尤甚,中间几集好一些,后面又归于平淡。不过就中国烧烤一个话题能拍这么多集保持不错的水准也很不容易了。
比第一季打了更多的人情牌,但是也不讨厌,大概还是有股子真挚在。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第一集结尾,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烧烤摊上喝着酒吃着串,有个男生说自己未来的理想状态就是能够在房间里放一个投影仪……会有的,都会有的。
基本是在延续第一季的路子。发挥可以的,拍出了市井里的江湖。有点武侠片的范儿,美食娇艳欲滴,如刀光剑影。市井高手如云,掌勺的有功力。食客间也有比拼,黑暗料理够胆来吃。最后还扣住了一份情。
老配方,老香气,老味道,没有一顿烧烤,不足以聊人生
五星必须好评,还是那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