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闪电
  • 人生七年8

    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  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保罗·阿尔蒙德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39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

     长篇影评

     1 ) 有变化,不大

    一共14个小孩,家世排名: 1.苏西:大地主 2.安德鲁:中产 3.约翰:贵族之后 4.查尔斯:中产 5.布鲁斯:军人,单亲 6.尼尔:老师 7.彼得:警察 8.尼克:农场主 9.琳恩:工人 10.苏:工人 11.杰姬:工人 12.托尼:家庭比较幸福 13.保罗:单亲 14.西蒙:单亲 7: 富小孩:有见识,聪明自信,阶级意识相对也很完善 穷小孩:比较善良,相对率性 关于乐观:不分贫富,跟家庭亲密度有关 关于特别:富人太小大人,很无趣。Bruce从小就特别善良与众不同,果然长大也和他人路线不一样。 托尼,从小就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感觉。 14: 富小孩:有见识,目标清晰,阶级意识分明 关于钱:越穷越没欲望,可能是觉得离自己太远了 特别:搞物理的很干净,表达清晰,并不觉得害羞或自卑 21: 有钱确实能过得更轻松啊 性格:越富,性格差异越大,各异,比如沙发组的查尔斯。越穷,性格差异越小,趋同,比如衰得一样的塞门和保罗 怪:尼尔怪的很明显了,性格大转变到底是因为本身内心不够强大,还是外界压力过大?应该还是内因吧。两怪的尼尔和布鲁斯都是出自小康家庭。 最乐观&自信&自然:1托尼,2尼古拉斯,3约翰,4安德鲁。基本和他们的干劲和现状满意度有关。猴子托尼已经进化成人精托尼,人最矮,最爱笑,居然主动找最精英最自傲的约翰聊天,照相也站中间,和导演侃侃而谈,已然生成了以前没有的长袖善舞功能,情商满格 28: 这集其实很无趣,基本都定型了。性格不常变,观点经常变。 漂泊的尼尔这集的状态其实比14和21岁的时候好多了,但仍然不及他7岁时候的巅峰状态。想想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年年都处于意气风发的巅峰状态。 另外一个重点,基本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免失望。不知道这叫失了天真,还是断了野心。 小孩:生了小孩的都觉得小孩是幸福,没生的,仍然怕小孩成为自己的障碍,其实这点钱能解决,可见钱的重要性 35: 如果一直把重点放在阶级上,不仅无趣,还很无聊。人生和人性,比阶级重要,也有趣多了。 尼尔痛苦的重点不是病,而是他仍然迷恋世俗标准。所有比他混得好的人都在放下,他却相反。 剧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音乐表演绘画这类艺术梦,是不是说明英国的艺术氛围真的很浓? 外形论:比晚年身材没意思,就中年的初始阶段来说,男的除了布鲁斯,都没发福,只是秃顶的多。女的底层全体发福,无一例外。但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所有阶层都发福。 伴侣:除了安德鲁,所有夫妻都是门当户对,并无跨界级婚姻。安德鲁并不算特例,他不是完全的高富帅,娶到苏西那种白富美的可能性小,向下娶是他这种类型的正常之举,并不少见。一二梯队的男人娶的老婆,无论颜值或背景,全是瘦子,且中年伊始无发福。 42: 英国再差,它的救济金也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英国再好,大多数人多少都需要啃老。 普通阶层的大人,非常需要幼儿园,或者保姆,或者父母。 所有小孩,非常需要家庭的爱,以及补充家长见识不足的学校教育(并不单是应试教育) 底层sue,是唯一一个每集化妆的女的。 尼克:一路看来,他其实是最理想主义的,物理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和梦想,居然有中国人猜测他是为了更便捷的挤入中产才选择的道路。。。能说什么呢?屁股决定立场,在哪都不缺这样的人。 看到现在,虽然觉得确实写实,但为了中心论点,很多细节处理得比较僵化和片面,很像为背书而拍 49: 修正,加上体育,片中90%的人都有艺体梦。再加上政治的话,就是百分百了。 底层:父母不严,小孩偷懒,不念书提前走入社会,早婚多子,复制了父母的人生,面对同样的困难,基本印证了此片的命题。 尼尔那个蝴蝶的故事,所谓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角色,中国人大概就叫知天命吧。从此多了内心的平静,少了人生的变化。 约翰:此贵公子从小到大都是如假包换的保守党,从未变过。 56: 伴侣:也不是完全门当户对,那两个可怜的小男孩其实就算高攀,都找了个阳光强大的另一半。如果无法从小在爱中茁壮成长,也无宗教之类的信仰,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和青少年时期的对比:梦想远去。除了混得特别差的,无论贫富,所有家庭比较幸福的,都比童年更从容,自信。富人少了轻狂,穷人少了不安。 新排名: 变化不大,第二集团的尼克快接近第一集团了,同集团尼尔跌入第三集团垫底,陪他垫底的两位底层女,和他的共同点都为身患隐疾。因病低谷,对普通人来说太普通了。第三集团的托尼窜上了第二集团,但他孩子的婚姻及事业基本在复制第三集团的命运,不太看好。苏西命太好,同样高中后辍学,从没上过班,什么都不用做,继续稳坐第一。 不喜欢用阶级一说,毕竟第一集团大多数人也只算中产。唯一好奇的是英国父母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只在第三集团继续显现,一二集团啃老迹象不明显,貌似家庭亲密度也不如第三集团。 1.苏西:嫁高富帅律师,继承苏格兰庄园,继续大地主,一直全职主妇。 2.约翰:法官,娶大使女儿 3.安德鲁:律师 4.查尔斯:BBC 5.尼克:美国教授,二婚 6.彼得:公务员+知名乐队,二婚 7.托尼:出租,置业西班牙 8.布鲁斯:老师,最后在贵族学校 9.苏:大学行政主管,二婚 10.保罗:老年中心杂工 11.西蒙:叉车工,二婚 12.琳恩:儿童公益图书馆职员,失业,患病 13.杰姬:银行职员,失业。患病,领救济,离了三次 14.尼尔:患病,低薪乡村议员,无家无亲,所以把他垫底

     2 ) 写个我最爱的角色-Bruce

    我是铁杆的UP粉,UP SERIES是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它无可替代。56UP盼了好多年,所以一播出就迫不及待找来看了。这一集应该说是皆大欢喜,到56岁了嘛,人生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动了。亮点是抢镜头的孙辈,哦,天伦之乐,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贴一篇几年前的文字,为我最喜欢的角色——Bru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P SERIES里面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Bruce,

    他年轻时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关心贫富差距,种族歧视问题,

    7岁的时候愿望是长大以后做个传教士,去非洲帮助别人,'to be more or less good'

    14岁时还是个腼腆的小男孩,被问到有没有女朋友时,尴尬得回答'no,but i am sure it would come'

    认识到自己内向的性格不适合在公共场合活动,他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传教士,放弃了这个念头。

    老实说,一直到这时,他都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不是那种光彩夺目的人。

    但21岁的他让人眼前一亮:在牛津大学读数学,谈吐文雅,举止得当。尽管很有才华,但还是很谦虚。

    他的变化真的太让人惊讶!!

    年轻的脸上散发着朝气,眼神流露出一种智慧,却又内敛。

    我开始不由自主得喜欢他。



    28岁时,出人意料地,在一所移民学校教数学。

    本以为他会继续深造,走一条大道,过上光鲜的生活。

    但他选择了这份普通的工作,帮助这些移民小孩。

    相比他出色的背景,这或许算不上体面的工作

    但他乐在其中,很满足。作为观众虽然有点小遗憾,但真的很为他高兴。

    这时其他人差不多都结婚了,但他还没。

     

    35up,他出乎意料地出现在印度,依旧教孩子们数学。

    35岁的时候在印度的条件却还不如28岁时的公寓。

    这时其他人都在事业上升期,基本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而他过着异常简单的物质生活,一间小平房,一张床,几本书。几乎一无所有。

    导演问,你怎么看待金钱。

    他笑着说,我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

    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看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学印度语,在街上跟学生踢球,那么平和,那么满足。

    35岁的他对着摄像头,更多了一分从容,豁达。

    而他还没有结婚。但他表示并不太担心,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人。

    那时候真为他感到遗憾。他这么优秀,心地善良,为人谦和又低调,难道没有女人喜欢他么?

    我暗自安慰自己,大概是因为没人配得上他吧。



    41岁的时候,他已经回到英国,终于结婚了。新娘是他的同事,不漂亮,但很贤惠,善解人意。导演打破了每7年拍一次的习惯,拍了他(41岁时候)的婚礼。我想导演也是偏爱这个角色的。

    他们很幸福,很恩爱。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42岁,在一个女子学校教数学,做了领导。也算事业有成了吧。

    有自己的房子,有一个恩爱的妻子,一切看起来都不错。



    49岁,头发白了,明显老了。事业更进了一步。

    还兼职一群年轻人的棒球教练。很开心地和他们打比赛。

    和妻子相处得很好,有了2个男孩,一家人很幸福。

    看他们眼神就知道,相处得多融洽,多爱对方。



    Bruce的一生或许不传奇,后半生还有点平淡。

    但他没有被潮流推着前进,像其他人那样为社会地位,为物质金钱打拼,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喜欢做这个,喜欢做那个,一生都是那么从容,

    帮助别人,甚至去印度教书,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

    后半生的平淡也是一种幸福。他总是那么满足。他的满足让人羡慕。

     

    这个系列里不乏比Bruce优秀的人,

    比如有个小孩子后来成了bbc纪录片的导演。

    但在这么多人中,最让我喜欢的还是Bruce。或许是我最认可他的生活态度吧。祝福Bruce幸福快乐!

     3 ) 纽约客影评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culture/2013/01/what-56-up-reveals.html

    纽约客此片影评

    January 9, 2013
    What “56 Up” Reveals
    Posted by Rebecca Mead

     4 ) 《人生七年》之深意(转载)

    译者:susan211
    原文作者:REBECCA MEAD 标题:WHAT “56 UP” REVEALS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十多个我这一生中熟知并关心的人度过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正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代表作《人生七年》系列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1964年。但影片的初衷是制作一部讲诉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不同生活的纪录片,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他读的是金融时报,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他十分有趣,渴望成为宇航员,但如果当不了宇航员,就做公交车司机。那时的艾普特才二十出头,在影片中只是负责调查工作。然而在他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那就是,七年后,再来访问这群人。从那以后,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最新一期,即《人生七年》第八季已于去年在英国电视上播出,目前该片正在I.F.C中心上映。

    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或许是在1977年,当时我十岁,英国电视里播出的是第三季。从那时起,我就一集不落。其中一些(包括早先的两集)我反复看了二三遍,以至于里面的某些话和场景深深的映在我脑海中,宛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钟爱的小说里的段落。例如,七岁的鲍尔满脸愁容,是一所看上去阴深深的慈善学校的寄宿生。被问到以后想不想结婚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悲哀。从此这一答案成为我家中关于家庭关系悲喜剧尝试的简略表达方式。21岁的托尼出生工人阶层,本来可能成为诗人,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他对艾普特说道:“我懂的,无非就是狗、价钱、女生、知识、公路、街道、广场、爸爸妈妈、还有爱。我只懂这些,也只想懂这些。”这席话听上去一点也没有大诗人济慈的感觉,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富有哲理。

    我和片中人物的年龄差距曾经非常大,但现在已经减小了。对我来说56岁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把片中的那些人看做是一个具有警示作用的先遣组,好比是兄长或是姐姐,无论是在先前的青春期、成年之初、以及现在漫长而又狭窄的中年时期,他们永远都是先行一步。如今,身为七岁孩童的母亲,我是从我儿子捉摸不定的未来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系列纪录片,满怀希望他能享受到我所寄予他的成长快乐,这些快乐,有的时候很明显,对片中的人物来说是缺失的。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摄之初是有政治目的的。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于社会和教育精英层的孩子们来说。预备学校里的约翰后来成为高级律师,他的同学安德鲁也做了初级律师。(和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个孩子 - 查尔斯在第三季中表现出对现状的诸多不满,之后他退出了该片的拍摄。但最终他也开始拍摄纪录片。观众中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幻想他会拍摄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如果他愿意的话,拍一部关于他参与艾普特试验的片子也未尝不可。)

    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未来就不是那么好预测了。小时候认为自己将来要在沃尔沃斯上班的琳恩,最后成为儿童图书管理员。她的同学苏,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甚至都没有上过文法学校,却成为一名大学行政人员。看完最开始的两季后,谁都料想不到拥有超凡魅力的尼尔,曾幻想成为宇航员的他,在21岁时患上慢性心理健康问题;28岁时,成了一名流浪者。当然大家也绝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满怀尊严、充满深情的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尼尔的疾病对他本人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对艾普特来说却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表明这部纪录片当初过于简单的社会政治假设存在种种局限性,同时也通过揭示普通民众在极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逐步发展成熟,从而强调该片真正取得的成就。那个晚上我们看完电影离开影院时,我丈夫这样说道,这部系列纪录片开始的时候有点左拉的风格,但半个世纪过后,又让人感受到了普鲁斯特的神韵。

    这部系列纪录片被誉为真人秀的鼻祖。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参与者一开始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参与许可。而且他们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说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把自己的这种参与——让观众审视他们的生活,评判他们的成就,见证他们的不安和失败——看作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牺牲。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丝毫不会嫉妒他们所做的这件事。但是该片还是拐弯抹角的揭示出了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艾普特本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时候,艾普特关于英国政治状况的问题有时看上去意识形态非常明显。他过分偏袒于其中的一些人物,尤其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女性;而那些出身富庶的人在片中看起来显得十分可笑,例如约翰在21岁去猎狐的那一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普特片中的人物不像以前那样乐意受其摆布。艾普特好比是写实小说作家,其笔下创作的人物对故事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得放弃对这部纪录片的幻想,转而关注其中人物的真实命运。在第五季中,约翰的身份得以公开,他是保加利亚第一位首相的后裔,并与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有着牢固的联系。在第八季里,约翰本人说道,自己九岁丧父,由在工作的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了牛津大学读书。这些事实虽无法改变他当年猎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但是,对于他全盘接受英国拥有土地的贵族的各种行事做派,人们需要对此有一种更为细致的解读。值得肯定的是,艾普特将片中人物对该片的假设提出质疑、甚至是对其本身所存的偏见提出质问的画面也呈现了出来。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一幕出现在第七季,在伦敦东区长大的杰姬此时带着三个孩子失业在家。她愤怒的指责艾普特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低估了她。艾普特含蓄的谦卑虽然来得很晚,但最终还是证明杰姬说的没错。

    艾普特本人亲口承认该片所有人物中他最认同的是尼克。这位早熟的农家子弟考取了牛津大学,后来怀揣着推动核子物理发展的梦想移民到了美国,最后放弃研究,成为大学教授。艾普特后来也离开英国到好莱坞发展。而且和尼克一样,他结婚,后离婚,又再婚。尼克天资聪颖、抱负远大、勤于思考,他的故事其实就是理想未尽、开始认识到人类的能力有限的故事。虽然他看上去对其从事的工作以及第二段婚姻很满意 - 至少没有表示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很好奇,艾普特本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尼克身上的那种力不从心,虽然说他除了制作《人生七年》这一优秀系列纪录片之外,还拍摄了很多影片,这些影片有的大受欢迎、有的技术精湛,但也有些乏善可陈。在第八季中,尼克表达了在自己选择了背井离乡后所经历的那种失落感:远离那片热爱的出生地;日后重返故地,探望身体每况愈下的年迈的双亲,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点上上,我觉得自己和尼克是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是来自英国乡村,进入牛津读书,然后来到美国。

    在最后一季里,尼克总结了艾普特的伟大成就。他说,在屏幕上看到的那个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改变、成长,其实并不是他本人。他的故事,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一样,太广泛,仅靠七年一次、时长20分钟的一段影像是无法说清的。但是,尼克承认,这是“某人”的肖像,“是所有人的肖像。它讲述着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尼克说的没错。这部系列片不仅仅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他们的教室里挑出的那些孩子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结果证明,艾普特的成就,和这个项目最初的主旨已大相径庭。与其说该片揭露了外部社会力量对人的压力,倒不如说它体现了影片参与者和制作者的共鸣和同情的内在缓慢发展。同时观看该片的观众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这种同情心。观看这部影片并不轻松。影片强调在我们观看艾普特和他的演员们成长的时候,在我们跟随他们的时候,应怀有一颗深切关怀之心。

    转载自
    译文: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8032/349691/
    原文: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what-56-up-reveals

     5 ) 他们的大半生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三集纪录片了,第一次看时完全没能记住点什么东西,第二次看时带上纸和笔,才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首先要对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诚意点赞,在中国可没有哪一个导演会如此耗时费劲心力去拍摄这样一部令人咂舌的影片。
    看完之后,我想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来谈谈观后感:
    1、身材。这点对我来说印象深刻。7岁时,每个小孩子都是非常可爱,很萌,可是到了中年42、49、56岁时,身材就开始严重走形,变得很胖,尤其是那些出身在低层,又没有工作,有很多小孩的女人,非常胖。只有suzy,那个小时候跳芭蕾舞的女生,虽然青春期沉迷过一段时间,但后来遇到了非常帮的老公Rupert,结婚后一直很幸福,身材仍然很棒,妆容精致。而从农村走入牛津物理系的Nick,虽然离过婚,但后娶的Kris身材非常苗条,非常懂得欣赏他。其他的女生都没能好好控制体重,尤其是Jackie,领了14年残障救济金。
    2、等级。影片中andrew就直言不讳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想拍摄一部反映英国等级制度的作品。事实上,在影片中确实有很多地方牵涉到等级制度。小时候,出生在良好家境里的孩子看的是《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而另外一些孩子在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42岁左右,很多人仍然住在出租房内,养着一大帮孩子,但有些人经历过剑桥和牛津的洗礼后,有了自己的房子,还可以在乡下或者西班牙拥有自己的别墅,但一些人在忧愁生计谩骂政府无能时,一些人却在享受生后带来的种种乐趣,采取积极行动,为政府的事业尽一份力。
    3、政治。影片中每一个人都会被问到关于政府目前举措或者当局经济形势的看法。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说对于政治体制的失望,是经济危机导致他们现在生活困难,非常忧虑失业。但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例如anderw,john能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在英国大家对于政治的关切度比中国强很多,这样虽然是可以提高民主,但也会带来一些声音纷繁乱杂的状况。
    4、梦想。7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问及梦想是什么,小时候总是天真烂漫。女生都希望有孩子,男生则希望参与政治,当警察,赛马师,宇航员等。然后最后却事与愿违,只有Tony,说当不了赛马师就去开出租车,结果还真是这样。影片中还摘录了一些每个人在56岁说的比较激励人心的话:有时候需要推自己一把,虽然过程痛苦,但结局美好等等。不乏励志因素。
    5、婚姻。这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导演在着重描绘的一方面。每个人几乎都要经历过父母离婚、自己婚姻不幸,女儿离婚等等,这对于那些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也是如此。英国人的离婚率如此之高吗?这点我表示疑问。第二段婚姻在那些采访者看来都会被第一段要幸福的多,这是因为他们变成熟了吗?更懂得包容了吗?
    还有,婚姻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女生的改变非常之大。sue在35岁时离婚,然后在42岁时遇到了精力充沛,热切主动的格兰,直到56岁订婚12年,但是格兰的优良品性改变了sue,从42岁开始,sue努力工作,49岁时已经成为了伦敦大学研究生课程行政主管,需要对500多个学生进行演讲,拥有自己的房子,生活无忧,即使她没有上过大学。我觉得这种转变不仅仅来源于sue自己本身的性格责任心强,也是因为你格兰的影响,才能促使sue有如此美满的结局。而suzy在21岁接受访问时吸着烟,不想回答任何问题,可在28岁时遇到了Rupert,然后相爱相守,一直没有离婚,精神状态非常好,很快乐,也热爱运动到。其子女都上了大学。
    这上面两个是幸福的例子,也有不幸的。比如说lynn,7岁时梦想生两个男孩两个女孩,19岁时就与roson结婚,生孩子,虽然家庭很好,她说是因为两个人一起成长,但生计艰难,这种没有经济基础的生活也摧残了她的容颜和修养。而Jackie更悲惨,离过两次婚,42岁被查出风湿病,一直没有工作,后来结婚的丈夫的母亲虽然对她很好,但也不幸被查出癌症,她只能依靠政府补助金来抚养3个孩子。
    男生中的neil,一生未婚,一直担心自己的缺点被子女遗传,缺乏责任感,一直深陷于精神世界的困扰中,有点脱离现实,对于上帝和哲学思考,然后出不来,总是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
    6、小孩。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来,那些没工作,生活辛苦的家庭生育的孩子数量非常多,然后儿子或女儿又会早婚继续生孩子,很多人在一起。而那些出生于家境姣好一些的家庭,却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精,不追求孩子个数或者感动孤独,而在于传递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教育理念,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像我出生在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即使父母再博爱,也会有疏漏之处,这样孩子就得不到更好的照顾,所受到的教导也会有局限性。
    7、工作。被采访的13个人,工作各式各样,有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教室,公务员,低层政治元,光鲜亮丽的律师。职业能创造个人价值,这是比较高贵的说法。对于低层人员来说,职业就是维持生计,对于中层阶级来说,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趣,他们享受其中。里面我很赞同andrew说的,以前是依据血统来划分等级,现在只不过换了一种划分标准--资产多少,社会就是这样,等级制度不过换一种形式存在,而且更加极端。所以当你没办法改变时,只能努力工作换取资产,获得地位。
    56up给我传递了非常多的价值信息,也反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糟糕状况。不过作为一个21岁女生实在是没有那么大的心去考虑政治经济这种大事件,我能做的是保持身材,掌控生活平衡,为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打下基础。

     6 )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只是笔记而已

    片子最初目的似乎是要证明阶级对人生的影响以及社会的阶级固化,从社会观察的角度看,导演很幸运,几个孩子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可能性,工人阶级孩子后来有领救济的,有工厂纷纷关门后最常见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教育改变人生成为教授的,有撒切尔时代推崇的不依靠工会集体而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成功个体户的,连中产这么稳定的阶级都出了一个流浪汉。但片中每个孩子的人生都被抽象为阶级、学校、职业、家庭结构,成为一张干巴巴的表格,而表格画到28岁时已经基本没有了悬念,结果来得太早太容易太明显,以至于这个社会观察看起来失去了分析研究甚至展示的意义,导演也无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只是锲而不舍地更新展示着表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在旁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可能对个体来说,这些喜怒哀乐、这些幸福和不堪才是人生,虽然在某些社会学家眼里,他们只是标签和数据,中产/工人阶级平均结婚年龄、结婚次数、教育程度、职业发展等等。孩子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成为了所谓阶级性的载体,14岁已经开始明确提出不满。十几二十几岁时,上层三男孩和东区三女孩都对自己的阶级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我一度怀疑他们性格有问题。后来才慢慢知道,导演的采访方式带有很大的激怒因素,那些孩子们当时并不在正常状态。激怒可能是采访的一种必要手段,促使采访对象思考平时不太(愿意)思考的东西,打破他们在舒适状态下的一些伪装或者说自我展示上的选择性,但这里导演只是每隔七年坚持追问大家对贫富差距、结婚年龄之类的看法,好像迫切地要填好那张表格。每个采访对象作为一个人,都并不喜欢自己变成“姓名/年龄/阶级/职业/婚姻状况/子女人数/对贫富差距看法/对教育看法/对婚姻看法…”表格中的一行数据,对这样看待自己的采访者,可能也会加深不信任感。同时,一般人生活中并不会经常琢磨贫富差距,以及这种社会问题对自己的人生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又因为不真正关注也没有足够的学习(了解更多视角就可能发现,某些曾经以为绝对正确的东西换个视角看就没有那么绝对了),被迫当场作出的回答就很可能是人云亦云甚至只是情绪表达,并不真正反映他们的态度,于是这张用半个世纪填出来的完整表格也就显得缺乏意义。

    除了一个走偏了的孩子之外,每个人的人生都很平常,或者说从导演的观察角度展现出来很平常甚至乏味,简直给我一种人生无趣众生皆苦生无可恋的感觉,而孩子们每七年来参加一次拍摄,可能就像是枯燥日常中的一点令人稍有兴奋的小波澜,自我总结的一次机会,也试图借这一部来修正大家对之前几部中的自己片面甚至错误的印象,带着一点走出那张干巴巴表格的渺茫希望,却每次都只是重复一遍毫无意义的审问和自我辩护,成为表格中更新后的一行数据。如果这个纪录片的主题是社会研究,这些数据样本太小,称不上多么科学,如果主题是人,这些人又被抽象为数据,并没有多少机会展示他们自己眼里的人生。我就不由得困惑,大家以这么大的毅力投入这么多精力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我来说,这片里难得有兴趣的点是,觉得儿童时期大家口音都比较接近普通话,后来东区就越来越东区(特别是那个去了苏格兰的姑娘,一直保持着东区口音,而她的儿子讲苏格兰口音),中产阶级应该没什么变化,但那个有外国血统后来又娶了外国老婆的律师居然让我感觉有了外国口音,当然也可能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觉。

     短评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5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6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11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16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20分钟前
  • bird
  • 力荐
  •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21分钟前
  • HL
  • 力荐
  •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2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28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31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34分钟前
  • S/Z
  • 推荐
  •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39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41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44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49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50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54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
  •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56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5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60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1小时前
  • LU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