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編自《三國演義》之「連環計」,由四屆亞洲影后林黛飾演貂蟬。劇情講述漢朝末年,太師董卓(羅維 飾)專權禍國,諸侯群起聲討。忠臣王允(楊志卿 飾)利用貂蟬的美色,離間董卓和其義子呂布(趙雷 飾),終使父子反目,呂布殺了董卓,並和貂蟬成為眷屬。
李翰祥导演的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不采用实景拍摄,完全自行布景,远处景象通过“接顶”的技术把绘画出来的景象与影片合一,道具布景质感稍欠但色彩和谐统一,达到了对于色彩和构图最佳的把握。不得不说李翰祥导演的画面审美很不错,全片色彩鲜活而不艳丽,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奇体验,又营造出典雅的氛围。 在镜头的使用上也比中国早期电影运镜更加丰富,流畅。布置轨道追索人物移动调度,有曲径通幽的引导之感。主观镜头,与交替切换的全近特景,与乐器配乐结合,准确交代人物心中心绪变化。 作为黄梅调电影,歌舞结合的表演方式同时兼具叙事与抒情的作用,林黛在歌舞中能边演唱边落泪惹人垂怜,表现得情真意切,演员身段好,使其行动赏心悦目,也成为主要的审美特点。 最后影片被命名为《貂蝉》,对于貂蝉一角的塑造相比于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貂蝉要更饱满一些,与剧版机智果决的定下连环计在吕布和董卓之间周旋,事毕后果断抽身拂衣去不同,这部影片里的貂蝉有自己小女儿的心思,初见吕布时也会为他英武的外表倾心,凤仪亭后也感念吕布的温存真情,在最后受王允之命刺杀吕布时更是心中百转千回,纠结万分。所幸最后结局看上去还算圆满,王允最终对貂蝉说出此后不论,安心做新人的话,让貂蝉随吕布而去,佳偶终成。
邵氏公司的这部黄梅调电影《貂蝉》,开辟了此后古装彩色类型片的一大潮流,就如今来看,色彩鲜活,运镜流畅,视听语言得当,剧情节奏明快无怪乎在当时作为商业片广受好评,又被竞相模仿。
俗语说“前人种树后人凉”。想当年我拍第一部古装歌唱片《貂蝉》的时候,不仅无树乘凉,暴晒在太阳底下还要听风凉话。那年头真是要什么没什么,邵氏父子公司的南洋片厂刚刚拆掉,自己连片厂都没有,遑论布景道具。我拍的第一堂景,是貂蝉拜月的花园,搭在钻石山大观片厂,布景师是和我合作多年的陈景琛的父亲陈其锐。那时陈景琛还只是帮助画画天片而已。除了布景板、地台板之外,门窗栏杆全需要重新做起,因为是第一次拍彩色片,所以对色彩也就特别注意。其实不注意反倒好,一刻意求工就五颜六色起来。其实三国时代的门窗、梁柱、栏杆斗栱,全部用木头原色就好了。大红柱子绿雕栏,该是明清的建筑样式,一定要显显颜色,反倒弄巧成拙,所以有一句至理名言:
拍彩色片要使人有看黑白片的味道,拍黑白片要使人如看彩色片的感觉。
邵氏父子公司和导演签的合同,规定一部影片的总预算不得超过港币二十五万元(黑白片),底片不得超出二万五千尺。拍《貂蝉》之前,二老板和我谈到预算,因为是彩色片,所以增加了五万元。这数目字在他是有根据的,因为那时凤凰公司的出品,新加坡版权由邵氏公司代理,他们打出的预算是一部彩色片的制作成本二十九万元。
在永华拍《嫦娥》的时候,还有些古装的服饰布景、道具凑合用一用(依考据根本不可以)。邵氏的《貂蝉》连这些条件都没有了,只好全部重新制造。一般的服装还是包给黎珠,道具包给林华三,特别的要公司另外出钱制作,戏拍完之后,也要白白地送给包租人。因为这是包租的包约中双方同意的。
道具的设计就是布景师陈其锐,除了用泥塑了几个大瓶子,然后涂上黄黄绿绿的颜色之外,其他的大概依照旧有的汉代图案,做了些乐器,现在想想还真是不伦不类。
服装设计是卢世侯,也是《国魂》和《清宫秘史》的服装设计,是电影界的八大怪之首。
为了《貂蝉》的服装设计,我曾经到他家里去过,那时他和今圣叹、曹聚仁住在一起。他的房间里简朴得很,一床一几一椅之外,有的是堆得杂乱无章的画纸和水彩颜料。他的服装设计图三催四请地都交不出,还好我手中还拍着尤敏的《丹凤街》,若干等着一部戏的话,不急死也得饿死。好容易把图样交上来,公司也通过了预算,他要自己找裁缝,自己监督着做。又是左等没有消息,右等不见人影。他老先生又喜欢作缺腿儿的打油诗,《长洲海茫茫》就是他的杰作,在电影界又是老资格,所以很多人都惧他一头。
那时我也没有现在的考古癖,对历史文物的认识肤浅得很,一切仰仗他人鼻息,所以一听专家就吓一跳,虽然对他的两笔画,认为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既称得起专家,对古代服饰一定研究有素,何况他由“华影”之前的新华,就已经开始设计服装了,所以见面总要敬他三分。直到《貂蝉》的布景都开始搭了,他老先生的服装连一只袜子都没看见过呢,我还真有点沉不住气。
那时邵氏父子公司的写字间,在邵氏大厦的四楼全层,放映间外边是个会议室。忽然一天早晨有人告诉我,会议室里放着四套古服不知怎么回事。我推门一看,原来有人把貂蝉、吕布、董卓、王允的服装,一套套地穿在椅子上,摆在会议台的正中央。那位设计大师,连面都没照一下就上浴德池洗澡去了!您看怪也不怪!
卢世侯说自己设计的服装是“造谣言”,因为一般观众对古装的印象全部得自于年画、连环画和地方上的大戏。真正对历代服饰有些认识的,除了大学教授和专门研究历史文物的少数人之外,大多数都不知所以了。而教授和专家都做学问去了,根本很少看电影,所以卢世侯设计的服装就是公仔书加大戏。抓到锅里就是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何况他是专家,所以谣言也就任着他造了。
乍一听仿佛也有道理,可细一琢磨就不大对劲了。我认为服装总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总不能叫明朝人穿清装马蹄袖吧。虽然不能用朝代把服装的样式划分得一清二楚,唐就是唐,宋就是宋,但也一定有些分别,因为一切都不是突变,而是渐变的。
我常跟他抬杠:“舞台上一切都是象征的,当然容许写意,动作是舞蹈,语言是歌唱,可是电影却不同。”
他一句话能把人鼻子都气歪喽:“那你的《貂蝉》又唱黄梅调。”
“……那……唱歌片又当别论。”
“好,等你拍写实的古装片,我一样给你写实。”
话虽不错,等到日本大映和邵氏合作拍摄《杨贵妃》的时候,他又出了洋相。
我也趁热闹,送给“阿姨”一首“西江月:
不分春夏秋冬,哪管唐宋元明,士农工商一样缝,凭他富贵贫穷,无论男女老少,不理将相公卿,老夫妙手夺天工,有张毡子就成。(一张灰色军毡,在他的手中可以做斗篷,可以做海青,可以做军人的绑腿。)
《貂蝉》的作曲是王纯,音乐是林声翕。王纯原是我收音时的二胡演奏者,因为和我一样,对黄梅调很爱好,经常谈起黄梅调的起源,及各种调门的运用。所以开始筹拍《貂蝉》时,在李隽青先生把歌词写好之后,王纯兄就拿了把二胡到我家研究起来,有时我也扯着豆沙喉喊几句吕布,王纯也用他的潮州国语跟着哼出几句貂蝉。逢到这种时候,张翠英一定躲在房里,把门关得严丝合缝,大概我们一个李少舫,一个王凤英唱得太好听的关系吧。收唱歌的时候。音乐师多一半是菲律宾的朋友们,奏起黄梅调还真有滑稽感。鲍方那时已是左派公司的演员,不过我们一向都在姐姐的配音班里同事,知道他的黄梅调唱得相当不错,所以由二老板亲自出马,请他幕后代唱吕布。席静婷在《黄花闺女》的时候,代于素秋演的《春五娘》唱过插曲,所以请她代林黛唱貂蝉。收唱歌的时候,鲍方主张高八度的全部戏曲方式的土唱法,和静婷的改良时代曲味儿的黄梅调有些不大协调。所以影片在香港首轮上映的时候,吕布在凤仪亭的一段唱词,因为唱前没有过门的关系,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那是王司徒把貂蝉明许吕布为婚配,暗送董卓为姬妾之后,凤仪亭凤去楼空,吕布黯然神伤步入庭前,触景生情,唱了一段:
凤仪亭,还是旧时样。
鲍方唱得凄凉凉、悲切切,感情充沛。无奈在万籁俱寂之下,突然干板剁字地一声大叫,倒的确令人脊梁沟儿发麻。所以片子在亚洲影展上虽然得了音乐奖,也在香港演了几天,还是又请了小江(江宏)把所有吕布的唱词,又重新收了一次。
林黛天生娃娃脸,加上时代感极浓的两只闪亮发光、如漆似墨的眼睛,演古装戏实在令很多人替她担心。记得在上海剧校听洪深先生讲课,他最憎演员圆脸(其实他自己的脸也是既圆且方),加上林黛又是两条重眉,所以连她自己的心里也七上八下。《貂蝉》是她第一部的彩色古装戏,特别去日本买了很多头饰,可能认为日本艺伎的头型就是中国的古装头,所以每换一堂布景或者是一场戏的时候,都换几种头饰。有时是小铃铛,有时是小阳伞(我的老天,三国时候恐怕还没有那么新型的阳伞呢),最绝的是拍凤仪亭的那天,她忽然在头上插了两只五彩缤纷的小凤凰。我虽然认为不大对路,可是看她兴高采烈、得意非凡的样子,也不便使她扫兴。她把服装穿好,跑到我的面前,一个大转身,做了一个见礼的姿势:“怎么样,翰祥,这两只凤凰插得好吧?拍凤仪亭么,喏!有凤来仪。”她指了指头上颤悠悠的凤凰。
我笑着说:“对,证明你头上有宝!”
她还挺纳闷儿,“宝,什么宝?”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嘛!”
现在拍武侠片的时候,都要有武术指导,设计些拳打脚踢、刀来剑往的招式。《貂蝉》是部歌唱片,演员所以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貂蝉》的故事,是取自《三国演义》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的一回。司徒是官职的名称,等于以后的宰相。司徒王允,字子师,是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上说貂蝉是王允的一个丫鬟,其实貂蝉也是官职名,并非姓貂名蝉。《古今注》上说:“皇帝从官黄武冠加貂羽金蝉,皆胡服也。”(貂羽在京戏里更夸大为雉鸡尾的翎子,金蝉也见于阎立体所绘《历代帝王图录》王冕上的玉蝉。)貂蝉是貂羽、金蝉的简称,也就是管理武冠饰物的女官。
这段故事是经演义作者重新加工渲染,夸大安排了的,其实根据历史的记载是:“吕布,字奉先,九原人。初事丁原,原见杀,继事董卓,誓为父子。尝小失卓意,几见杀,又通卓婢,不自安,因与王允共杀卓。”可见吕布通的是董卓婢女,并非王允的丫鬟。电影当然比演义更需要故事性,对历史的忠实性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这个戏虽然使我得到一九五八年第五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导演奖,我却觉得它是我作品中较糟的一部。既荒唐,又幼稚,电影不电影,戏曲片又非戏曲片,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如今连重看一遍的勇气都没有,居然能得亚洲影展的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最佳剪接的五项大奖,简直是最佳的莫名其妙!
记得我第一次在邵氏父子公司拍彩色古装片《貂蝉》的时候,可不像如今的邵氏影城,服装什么朝代都有,头套也是男女老少俱全,开部新戏,只要添几个主要演员的发饰和衣服就可以了;那时候可没这么便当,除了罗维的董卓、赵雷的吕布和杨志卿的王司徒特别做了发饰和衣服外,拍一个三百多人的街道,起码要一百个头套才像样,做起来不只没有这笔款,时间也赶不及,结果尔爷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谁听了都得拍案叫绝,他吩咐剧务:“找一百个老太太,穿男人衣裳,然后给她们贴上大胡子。”
办法是好办法,不过个头儿不对,一个个都像土地爷,外加不能走路,一走路成了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了!
***
又看了一遍《貂蝉》,没找到那100个土地老太太。
***
B站视频:吕布是贪财好色人?是!
李翰祥导演的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不采用实景拍摄,完全自行布景,远处景象通过“接顶”的技术把绘画出来的景象与影片合一,道具布景质感稍欠但色彩和谐统一,达到了对于色彩和构图最佳的把握。不得不说李翰祥导演的画面审美很不错,全片色彩鲜活而不艳丽,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奇体验,又营造出典雅的氛围。 在镜头的使用上也比中国早期电影运镜更加丰富,流畅。布置轨道追索人物移动调度,有曲径通幽的引导之感。主观镜头,与交替切换的全近特景,与乐器配乐结合,准确交代人物心中心绪变化。 作为黄梅调电影,歌舞结合的表演方式同时兼具叙事与抒情的作用,林黛在歌舞中能边演唱边落泪惹人垂怜,表现得情真意切,演员身段好,使其行动赏心悦目,也成为主要的审美特点。 最后影片被命名为《貂蝉》,对于貂蝉一角的塑造相比于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貂蝉要更饱满一些,与剧版机智果决的定下连环计在吕布和董卓之间周旋,事毕后果断抽身拂衣去不同,这部影片里的貂蝉有自己小女儿的心思,初见吕布时也会为他英武的外表倾心,凤仪亭后也感念吕布的温存真情,在最后受王允之命刺杀吕布时更是心中百转千回,纠结万分。所幸最后结局看上去还算圆满,王允最终对貂蝉说出此后不论,安心做新人的话,让貂蝉随吕布而去,佳偶终成。 邵氏公司的这部黄梅调电影《貂蝉》,开辟了此后古装彩色类型片的一大潮流,就如今来看,色彩鲜活,运镜流畅,视听语言得当,剧情节奏明快无怪乎在当时作为商业片广受好评,又被竞相模仿。
李翰祥导演的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不采用实景拍摄,完全自行布景,远处景象通过“接顶”的技术把绘画出来的景象与影片合一,道具布景质感稍欠但色彩和谐统一,达到了对于色彩和构图最佳的把握。不得不说李翰祥导演的画面审美很不错,全片色彩鲜活而不艳丽,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奇体验,又营造出典雅的氛围。 在镜头的使用上也比中国早期电影运镜更加丰富,流畅。布置轨道追索人物移动调度,有曲径通幽的引导之感。主观镜头,与交替切换的全近特景,与乐器配乐结合,准确交代人物心中心绪变化。 作为黄梅调电影,歌舞结合的表演方式同时兼具叙事与抒情的作用,林黛在歌舞中能边演唱边落泪惹人垂怜,表现得情真意切,演员身段好,使其行动赏心悦目,也成为主要的审美特点。 最后影片被命名为《貂蝉》,对于貂蝉一角的塑造相比于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貂蝉要更饱满一些,与剧版机智果决的定下连环计在吕布和董卓之间周旋,事毕后果断抽身拂衣去不同,这部影片里的貂蝉有自己小女儿的心思,初见吕布时也会为他英武的外表倾心,凤仪亭后也感念吕布的温存真情,在最后受王允之命刺杀吕布时更是心中百转千回,纠结万分。所幸最后结局看上去还算圆满,王允最终对貂蝉说出此后不论,安心做新人的话,让貂蝉随吕布而去,佳偶终成。
邵氏公司的这部黄梅调电影《貂蝉》,开辟了此后古装彩色类型片的一大潮流,就如今来看,色彩鲜活,运镜流畅,视听语言得当,剧情节奏明快无怪乎在当时作为商业片广受好评,又被竞相模仿。
戏曲频道看的,个人看法,林黛真的不如长城三公主漂亮,不过表情挺丰富的
李翰祥拍的第一部四大美人。黄梅调电影,念白和主线基本是照着《三国演义》原著来的(除了略显突兀的大团圆结局),而其中的唱词则有点半文半白的意思。不过比起黄梅戏段落(为啥旋律都这么耳熟呢,难道黄梅戏旋律本来就只有这几段么),更抢戏的是廉价感满满的棚内感(时代所限也没办法了)和一闪而过的比基尼女郎(喂喂喂不要夹带私货啊)。罗维拍《雪里红》的时候还是葛兰和李丽华争抢的男主,这部就变成肥头大耳的奸臣董卓了,这落差也太大了。林黛的貂蝉刚出场时绑着两个辫子的时候倒像哪吒,好在后面扮相正常了点(但此时24岁的她为什么这么显老呢),她演貂蝉端庄有余而艳丽不足,不算是好卡司。赵雷演吕布过于憨厚英气不足(当然连环计的段落里吕布本来就有点工具人属性),虽说人设是贪利好色的小人,但拍着拍着就变成追求真爱的英雄了。
说实话米想象中的美好。场景忒粗制滥造,服饰造型更完全谈不上正确。黄梅调拖沓单调,大概是配唱的水准不够。林黛圆润端正,容颜几美,就是表情身段夸张做作的让人受不鸟。赵雷倒是演出了吕布的傻帅痴,颇有几分可爱。结局的雷人大逆转让人接受无能。。。。
7.3 【三十年细说从头】看了数百页李翰祥仍未执导筒,耐不住寂寞看部其早期作品。董卓憨,吕布痴,只是那貂蝉与司徒太狠心。粗糙也雷人,唱腔难以恭维,大义与私情抉择的改编却不错,使得舞剑高潮甚至有点抓心。
邵氏第一部黄梅戏电影,罗维和杨志卿大概都是自己唱的,够难听的,最后貂蝉刺吕布那段挺好,整部戏的高潮。整部戏都充满了舞台化的粗糙
黄梅调电影真不是我的菜,上次看凌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睡着了,这次看林黛的《貂蝉》又昏睡过去了........总之对林黛这样的美人消化不良,完全不能理解她的美在哪儿.........
赵雷真是憨直啊,里面那个穿比基尼对着吕布跳舞的真是......感觉唱法是黄梅戏黄梅调穿插着来的呢。
本片是李翰祥受到大陸黃梅調作品《天仙配》而創作的第一部邵氏黃梅調作品,故事素材改編於《三國演義》中的“王司徒巧設連環計”一節,此片的實驗色彩比較濃厚,扮演貂蟬的林黛顯然在造型上缺乏古典美,歌舞也不夠出色,但本片卻和後來《江山美人》一樣成就了林黛的超級巨星地位。
★★☆ 我晕,竟然有文胸和三角内裤出现,笑了。剧情稍嫌平淡,还能看。两点使得电影减分,吐槽一下:1,貂蝉英气过头,少了妩媚;2,唱黄梅调时演员舞蹈动作太僵硬了,雷人
挺好看的。赵雷好呆萌,唱的时候感觉快断气了,装的跟真的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自己唱的。。以前不懂林黛的好,只觉得不美却总演美女,突然明白了那个时代演戏很少有近身特写,林黛这种夸张外放的表演确实出挑。加了女特务的内心戏不错,我也觉得她应该对吕布有情的。
居然还有比基尼,果然是李翰祥。林黛真的无法欣赏,尤其是挤眉弄眼的时候,那时的表演太戏剧了。录音质量太差,合唱就是一噪音。完全没说到吕布不好的地方,结果最后两人真在一起了,还隐居了的样子。王允也超讨厌,貂蝉又当不了刺客,硬逼人送死。
。。。各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那极具粗糙的布景真是令人汗颜啊。。。不过好在诚心是在的,完全是当时的能力和技术问题了。。。罢了。。
貌似SB第一部黄梅调电影,果然简陋。4:3画幅,录音简陋,唱词起得往往很突兀。赵雷扮吕布,比划得很带劲,也只是他自己很带劲而已。杨志卿唱得真不算好。最后加了一段貂蝉刺布的戏,算是铺垫了一下圆满收场。中间居然还有一段舞娘戏,ft。
内地戏曲电影《天仙配》在香港大获成功之后,邵氏公司随即派出李翰祥拍摄《貂蝉》,不仅打破了香港国语片的票房纪录,而且还让黄梅调电影成为邵氏公司的主打类型。改编自《三国演义》中《凤仪亭》一段,李翰祥对“味道”的理解与追求,让片子形成浓郁的中国画气质。貂蝉通过种种心机与算计夺得了在男性群体之中的话语权,捉摸不透的心态让她最后选择不刺杀吕布的动力也变得扑朔迷离,是真爱的出现,还是对未来长远的打算,貌似不得而知。全片从头唱到尾,这种黄梅调电影,好像已经随着时代的远去而逐渐死去,不能被未来的观众所接受。
邵氏第一部黄梅调电影?四大美女中,只有貂蝉的故事最具传奇性质,更是个A片或三级片的绝佳题材,一个美丽少女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有文有武,有老有少,什么玩法都可以有!!
李翰祥1958年在邵氏拍摄的黄梅调影片,这也是邵氏的第一部黄梅调影片。影片获得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女主角、编剧、音效和剪辑五项金禾奖。影片大多是唱段,听多了感觉黄梅调都差不多啊。以现在的眼光林黛确实寒碜了点,这个吕布也瘦弱了点。
这部戏都说是邵氏黄梅调的开山作。如此说来,粗糙也情有可原。林黛适合西洋风阔太太的扮相,很不适合古装戏。
非常神奇的一部片儿,主要是黄梅调真的不适合历史剧。。吕布王允一开口唱就充满喜感。林黛的长相其实特别适合演样板戏,浓眉大眼一脸正气,演貂蝉非常货不对版,应该去演阿庆嫂或者李铁梅,参加革命解放村民。不过李翰祥的改编蛮有意思,让貂蝉真心爱上了吕布,最后貂蝉被王允逼着杀吕布的时候,舞剑来来回回好几次都下不了决心,最后索性要自刎,这个处理本来蛮好的,但是谁能想到大结局竟然是王允改了主意同意貂蝉嫁给吕布,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的是非常民间戏曲了。
林黛古装扮相称不上绝美,起码不如凌波,表情倒挺多......李翰祥拍的邵氏第一部黄梅调,可是唱腔太难听了,哎
未料到李碧华寄语“明眸艳照,永恒星光”盛誉的四届影后林黛竟是这等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