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好莱坞的《革命之路〉
刚刚写好凯特的《革命之路〉〉, 在飞机上又看了三个老戏骨的《即时发生》,什么资本运作,什么潜规则统统来了,觉得真是讽刺。 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归根结底:卖座的就是好电影,大牌明星才是文艺青年追求的!总之,有钱才是硬道理!电影作为一个工业,在好莱坞已有极其健全的体制,谁该干什么,谁说话算数,某个人可以牛到什么地步都是可以量化的。 所以,试映不好,导演要重新剪辑,出资人不喜欢BRUCE 留胡子,再牛他也得刮!一切以钱为指引。ROBERT 整天挂着的电话和《革命之路〉〉里LEONADO 的黑西装一样压抑。 BRUCE这样的腕儿,一个胡子的决定关系一个组几十号人的饭碗,不是一句“爱谁谁'这么简单。
好莱坞的《革命之路》, 究竟有什么不同?艺术人生,究竟幸福在哪里?我看不出, 还是留给APRIL这样的文艺青年看吧。。。
值得一提的是《暮色》的女主在片中演ROBERT的女儿,还是那副谁都欠她的表情,真是越看越讨厌!
2 ) 三星半
德尼罗的个人秀,西恩潘和布鲁斯威利斯演自己,纯属客串
并非多么有意思的情节,却挺合我胃口,可惜在这个丑闻铺天盖地,明星私处都大肆曝光的年代,感觉电影里揭示的都是些老掉牙小儿科的所谓内幕,并没有多少猛料,不过指望尚身在好莱坞的这帮人抖好莱坞的老底,也不现实
也算是参加了这片子去年在戛纳的闭幕红毯,所以加半星,如今真正看了电影,看到结尾处不禁会心一笑
3 ) 片里片外
觉得这部片子烂的人,就是片中觉得片子烂的人~
最后片中的片子还是按他的意思放了出来,而且还故意让结尾更夸张.
再从海报上来看,片里片外都是想让闲人闭嘴,并且教人随大流.
不随或没随成,就是BEN的下场.
面对没变的结局,在红地毯时亮相的狗会想说什么?
我喜欢这风格的电影,BRAVO~5星~鼓掌!
4 ) 人到中年,狼狈疲惫都不堪
老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当然,也有人说,男人四十一朵花。其实,这是个怎么说都有道理的事情,而且不乏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关键要看你身处怎样的处境,还要看你怎么看待你的人生或者生活本身。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儿,——顶天立地轰轰烈烈的,未必就如外人看上去那么威风八面;而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也未必就像看上去那样蝇营狗苟。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儿,怎么活,其实是自己的事儿,就像“幸福”这东西,本没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概念,无非就是个“我觉得”。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到中年是要面临一些人生的大问题的,否则,也不会有“中年危机”这样的说法和无数的事例。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狼狈不堪的中年人的案例。
在《即时发生What just happened?》这部电影里,好莱坞制片人本就经历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狼狈不堪的两周,——本的制片生涯江河日下,刚刚制作完成的新片不如人意,导演、大腕儿、投资人、经纪人一股脑儿地找他的麻烦,而他的个人生活也是一团乱麻。他试图靠一部新片拯救自己,然而,状况仍然不停地发生,仿佛永远也没有个完。说实话,这电影看得让人心累,你看着本在那样一个由众多的trouble构成的big trouble里苦苦挣扎,不由得不感叹,活着这样辛苦,不如死了算了。
这话听上去未免有点儿冷血有点儿残酷,但其实这话里还是说出了一些生活的真相的。而生活,对于一个走背字儿的人来说,无疑是冷酷无情的,所以,俗话才会说喝凉水都塞牙。
本的故事,是有所本的。本的原型,是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阿特·林森Art Linson,而这个故事,改编自阿特·林森的自传小说《即时发生:好莱坞内幕最前线What Just Happened?Bitter Hollywood Tales From the Front Line》。小说搬上银幕的时候,阿特·林森亲自操刀编剧,做了一些手脚,——这当然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毕竟大家都是在好莱坞混的,内幕可以掀开一角让你窥豹,但底牌却是万万不能揭开的,规则与潜规则还是需要遵守的,所以,只能让本这个典型的个人狼狈不堪了。
有些电影有些小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有些时候,需要一些阅历和个人经验的支持。《即时发生》就是这样,如果给一些无忧无虑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人看,可能索然寡味,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中年人,又经过一些生活的起起落落,这部电影应该唤起你的一些共鸣。
在《最近比较烦》那首歌里,李宗盛唱道“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看那前方怎么也看不到岸,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在追赶,哎哟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是越来越难”,而影片中本在事业和生活中的狼狈不堪、疲于奔命,则恰好是这几句歌词的好莱坞版注解。
这部由巴瑞·莱文森Barry Levinson执导的电影,应该算是一部既尖锐又尖刻的喜剧,然而,它又是一部关于中年人以及中年危机的严肃的现实剧。本,是一个拥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中年男人,他身边的人对他都抱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或渴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他们想要的本,但是,却偏偏没有人知道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或者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本的生活是“为他人”的生活,而恰恰是这种“为他人”的生活,让他的世界陷入了混乱。活得如此辛苦的本,似乎并没有因此选择死,而是选择了好死不如赖活,而这恰恰是生活的常态,一切混乱以及试图理清这些混乱的努力,不过都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或者说,我们总以为生活是有希望的,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面所说的那样,“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而本之所以在一片混乱隐忍着那些狼狈不堪,无非是期待下一颗巧克力味道更好一些罢了。
我必须承认,本的饰演者罗伯特·德尼罗,不愧是我追捧了二十多年的老戏骨。本在两个星期里经历了炼狱般的生活,狼狈不堪也疲惫不堪,然而,本却一直在寻找摆脱这一切麻烦的办法,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清晰的头绪以使自己的生活恢复正常。应当说,这样的一个人物是复杂的,而罗伯特·德尼罗以其高超的演技驾轻就熟,与本融为了一体,让你不得不信服这就是本。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表演,把一个身处悬崖边缘的中年人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角色一扫罗伯特·德尼罗近年来一些电影当中的“德尼罗style”,有那么一刻,我甚至忘了那是罗伯特·德尼罗,眼里只有本。
幕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部电影是在罗伯特·德尼罗主导下诞生的,是德尼罗不停地劝说阿特·林森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而当林森真的开始改编的时候,德尼罗又说服林森把剧本交给巴瑞·莱文森执导,——1997年,德尼罗与莱文森曾经在《摇摆狗Wag the Dog》中合作过,而莱文森又是执导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雨人Rain Man》的金牌导演。于是,这三个人的组合,就成了《即时发生》的质量保证;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貌似喜剧但却深刻地剖析人性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也得以窥见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斑,看到了掀起的一角幕布后面那些我们平时无法得知的一点点秘密和一点点真相。
生存,真的是很难很难,尤其是你已经人到中年。这个世界很荒谬很残酷,但同时也是可爱的,而这一点点可爱,或许就是支持着人们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点点理由。
5 ) 好莱坞制片人的中年危机
罗伯特·德尼罗、肖恩·潘、布鲁斯·威利斯,冲着这三个名字看的,结果除了罗伯特·德尼罗是绝对主角,另两个只是配角,而且还是演自己的配角。不过片子还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叙述上偏平淡了点,看到当中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时候一定要耐心看下去,因为越到后面就越有看头。
片中人的一些对话听似嚼蜡,过后却颇有玩味,一些细节也很好的为电影所要表达的提供了注解。比如,Ben一直都做瑜伽,但听到主动要求潜规则的女学生说她是老人杀手时,Ben突然染起头发来,可见他不想被人说老,也因为前妻的新欢是他认为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开始怀疑自己已经失去了魅力。又比如,《猛烈》为什么去参赛的是戛纳电影节,而不是其他两大电影节,我想除了名气响之外,戛纳偏向艺术、深刻、独特的口味或许也是考虑的一方面,这与那个导演在放电影前说的那段讽刺的话不谋而合,有意思的是,此片(《即时发生》)正是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影片。
说到那个导演,我认为他是整部片子里最大的亮点,这个忠于自我、坚定执着、对电影艺术充满无比热爱、激情和追求的导演虽然装扮另类,行事特立独行,骨子里却是个性情中人,但我怎么也没想到他居然在电影之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骗局,骗了包括制片人、投资人在内的所有人,也骗了看电影的我,比起那部只看了结尾的电影,这出剧才是真正的出人意表、惊心动魄,真正的配得上“猛烈”二字。我不禁为导演的精心策划鼓掌叫好,也为他的一意孤行感到由衷的钦佩,他是个真正纯粹的艺术家。而焦点争论的结尾,比起看似温情却平淡仓促的改版,显然保守争议和诟病的原版也就是最终版更现实、更合逻辑也更震撼人心。当然,导演早就料到了会让很多人因接受不了而抨击谩骂,so what,艺术从来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却自有识货者懂得欣赏和钟爱,如带头起立击掌赞叹的那位仁兄,又如不屑问卷调查、在投资人面前为导演说好话争取、最后即使发现被戏弄了也毫不生气反而更加赞赏的Ben。这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冯小刚讽刺张艺谋关于游走商业和艺术之间的想法时所说的话:“想左右逢源太过理想主义了,可能会两边不讨好,全世界的军队里也没有‘海军航空陆战队’这么一兵种,不如铁了心商业,要么就铁了心艺术。”可惜,冯小刚只会说别人,却不反思自己,凭着一股子优越感就向《老男孩》开大炮,自己欣赏不来,觉得“特别变态,特脏”,让他“本能拒绝”,就继而质疑、否定戛纳评委的艺术观。
影片说的是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事业江河日下,家庭四分五裂,身边的人总有找不完的麻烦,最亲近的人总有令他忧心却不为他所知的秘密,但因为Ben好莱坞制片人的职业身份,使得影片同时又透过Ben的状况百出展现了好莱坞圈内的众生相。比起幕前的花团锦簇星光闪耀,幕后的故事更加精彩纷呈,这位表面风光、内心苍凉的制片人终日在演员、导演、投资人、经纪人之间焦头烂额的斡旋着,连心平气和处理私人问题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如此承受重压疲于奔命狼狈不堪说到底还不是为了生计,Ben何尝不知既然在这个圈子就要遵守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自杀者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啊。
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是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威利斯那纠缠几天的胡子终于啼笑皆非的剃了一半,但至少电影得以开拍;《猛烈》因为导演的妥协而得以上映戛纳,却因为导演的欺骗而被报复晾在了机场,只能游览戛纳美丽的风光聊以自慰。名气响人气旺的时候有的是人贴上来巴结讨好,想怎么耍个性耍大牌都行,一旦失势,人气滑落,就没好脸色看,其实想通了也就这么回事,甭怪他人势利眼,个个都现实的毫无人情味,谁叫你选择了这个圈子呢,不落井下石已是庆幸,雪中送炭更是妄想,这就是名利场的人情世故。就好像喜欢的大床上睡了别的男人,喜欢的沙发变成了厌恶的大红色,觉得恶心难受吧,可认清了彼此间已离婚的事实也就释然了,该放下的就该及早放下,再自寻烦恼也只是误人误己而已。
btw,“Keep up the good work.”被译成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真够有才的。
6 ) 嗯
几句话影评实践者祥林嫂同学,仍旧只是几句话可说。
1、我承认我是冲着罗伯特德尼罗来的。
2、我还以为这是个喜剧来着。
3、以前在我心中,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是不分轻重的。
4、自从看了《正当杀人》和《即时发生》后,更喜欢老罗了。
5、老罗挺着孕妇般的大肚子正油光焕发;而帕西诺则是毛蹭蹭的老了。
6、是否有眼尖的同学觉得狄克的扮演着眼熟?
7、狄克是《教父》中的某一角色吗?
8、此片还是值得看。
9、看到最后,几乎要哭了。
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整天忙忙碌碌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约定俗成当中,可生活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些意外的事件和人物,于是才不知所措地问道:What just happened?
看一半就离场了,虽然有搞笑的对白,但实在是无聊也不知道片子想干嘛...
没到中年..果然看不懂这种中年危机的东西...无聊死了.
这片值五星!这应该是德尼罗近期影片中最好的一部,最后的名利场结尾实在是太戏谑了哈哈哈
三星半。凯瑟琳·基纳气定神闲地把导演搞哭那段笑死我了。各种讽刺挖苦自嘲冷笑。不见得百分百写实,但起码有那种无可奈何又泥足深陷的感觉,看罗伯特·德尼罗这么卖萌撒娇还真是受用啊。。。好莱坞每次都不忘拖法国人下水
老小子西恩还真是卖力,一遍遍的滚下来。制片人又是孙子又是爷爷又是保姆,还真不容易
让人了解了好莱坞一个制片人的艰辛。但觉得这部电影。主题太过沉重。没有太多喜剧,被归类到喜剧真是太偏了。6
有点闷,不得不承认德尼罗真的老了。
what a brilliant way to break the fourth wall: let Sean Penn play Sean Penn and Robin Wright Penn play De Niro's not-so-over ex-wife? oh I always got a feeling if they met the whole film would collapse like in eXistenZ...
明星蛮多的,就是看得我和片中的德尼罗一样累。不过,看好莱坞表现各个行业的片子,没有一个职业是人干的!
绝对浪费时间的一部作品,也许细细品味能发现点什么,可是,哥没兴趣
德尼罗叔叔的电影我没特别原因都不看了,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太不适合我了……其实情节满丰富的,结尾也不错,虽然不是皆大欢喜……可是男人们吵吵吵的外加讲中年压力真的看得我好困啊……不过,德尼罗的电影里总是有五好萝莉哈哈……这里是暮色女
喜欢里面演那个导演那个家伙的嗓音和英腔,灰常喜欢。留着大胡子的布鲁斯有点儿马克思的赶脚,不好不好。小K似乎又是本色出演,很真实。全片感觉都很真实,that is what we called life.
好莱坞人每年要诉苦多少次啊,不过诉得还挺好看
拍的很一般。。虽然有大牌Robert Deniro也有Sean Penn和Bruce Wills客串。。蛮失望。。无头绪电影。。
真是一出活生生的悲劇吖...若他是我的製片人,我會很高興的其實...
As we dig deeper and deeper, you're going to feel so good about being apart that you're never going to want to get back together.
三星半。如果说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一次淋漓的宣泄,那么what just happened就是一次隐忍的诉苦。
是谁告诉我这是喜剧的?除了Bruce willis 的刮掉一半的大胡子,就没有笑点啦。这还是出American Beauty式的中年戏。
本片是一部後設意味濃厚的黑色喜劇,構思不俗,將身居電影幕後的製片人的忙碌生活狀態搬上大銀幕(導演巴瑞萊文森本身也是多部電影的製片人之一)。此片不止是只關注製片人光怪陸離的生活,也是一部關於電影圈生態的諷刺小品,巴瑞萊文森試圖在市場取向與藝術美學之間做出均衡,呈現出一種雙方“都在做對的事”見解上的差異,毫無偏袒任何一方,但也有隱約透露出市場壓倒性的勝利與藝術工作者在現實面前的無奈低頭。戲中些許“夾帶私貨”式的創作既表達了巴瑞萊文森對當下膚淺市場的不滿,也有對市場與藝術抗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