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小妇人

    欧美剧英国2017

    主演:玛雅·霍克  凯瑟琳·纽顿  迪伦·贝克  薇拉·菲茨杰拉德  安妮斯·埃尔维  艾米丽·沃森  朱利安·莫里斯  乔纳·豪尔-金  埃莉诺·麦瑟文  迈克尔·刚本  安吉拉·兰斯伯瑞  Nelly Henrion  

    导演:凡妮莎·卡斯威尔

    猜你喜欢

     剧照

    小妇人 剧照 NO.1小妇人 剧照 NO.2小妇人 剧照 NO.3小妇人 剧照 NO.4小妇人 剧照 NO.5小妇人 剧照 NO.6小妇人 剧照 NO.13小妇人 剧照 NO.14小妇人 剧照 NO.15小妇人 剧照 NO.16小妇人 剧照 NO.17小妇人 剧照 NO.18小妇人 剧照 NO.19小妇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4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马奇太太(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的丈夫(迪伦·贝克 Dylan Baker 饰)去前线照顾伤员,留下了妻子和四个可爱的小女儿看家。虽然如此一来,家里大大小小的生活压力全都落在了马奇太太一个人的肩上,但这位善良热心又能干的女士总是能够把家里收拾的妥妥帖帖,万事安排的一一当当。   麦格(薇拉·菲茨杰拉德 Willa Fitzgerald 饰)继承了母亲的温柔和贤惠,俨然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艾米(凯瑟琳·纽顿 Kathryn Newton 饰)醉心于画作之中,渴望得到艺术的熏陶。贝斯(安妮斯·埃尔维 Annes Elwy 饰)在音乐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乔(玛雅·霍克 Maya Hawke 饰)古灵精怪活泼好动,脑袋里塞满了千奇百怪的点子。在马奇太太的教导之下,四个女孩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摸索,逐渐成长为了优秀独立有...

     长篇影评

     1 ) 《小妇人》:Amy的逆袭是新版最成功的所在

    二刷《小妇人》之后,决定要把新版对Amy这个角色的改变单拿出来说一下。这个自信、直爽的姑娘,在过去的版本中总是被当成一个不懂事儿的小姑娘塑造,甚至用来与Jo对比,让很多观众不喜欢。但在新版中,导演兼编剧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与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尔(Amy Pascal)对Amy这个角色做了改变,让她成为全片中最为闪光,且最为成熟的角色,而且这一改变的确就是时代变化所致的必然,也势必让她成为影片上映后观众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新版的《小妇人》其实相对1994年版本有很多很多改变,包括叙事顺序、角色刻画、服装、台词,基本上是一次全新的对原著的解读。但其实这个版本实际上是最贴近原著和原著作者想法的一次改编。只是以前受到时代限制,很多角色都没有能被正确的解读,Amy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我们都知道94年版的Amy是邓斯特出演,那个版本演得过于年轻和顽皮。旧版中因为以Jo为核心人物,对Amy的描述很肤浅,只让两人处于对立面,却没有深入发掘Amy的优点,与如今Florence Pugh的这个版本简直判若两人。巧合的是,之前邓斯特出演的蜘蛛侠里的MJ,也与目前新版本中的MJ判若两人!这也许不是邓斯特的错,她只是恰好地出演了两个塑造得很不成功的女性角色,而且显然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尔并不喜欢她的诠释。所以在艾米·帕斯卡尔监制的新版《蜘蛛侠》与《小妇人》中,她的角色都做出了最大的改变。

    为何这个角色一直没有获得正确的解读?

    沿用制片人艾米·帕斯卡尔的原话就是:“这个姑娘很有野心也很诚恳,但这样的女人往往不招人喜欢。在过去,人们希望女孩子是温柔、安静、听话的,而Amy的叛逆、自信与坦诚反而很难让世俗接受。但现在不同了,年轻女性可以直接坦诚地表达自我,这样的角色也越来越受欢迎。”

    (PS:制片人的名字艾米就是来自这个角色,她母亲怀孕时读了《小妇人》这本书,而且制片人本身也是个像Amy一样相当自信又有野心的人,就是索尼影业前主席,加《蜘蛛侠》的制片人)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也认为,Amy只不过是怎么想就怎么说而已,这并没有什么错。而且在她小时候也许她没有办法被像姐姐那样得到重视,但后来她有为追求成为画家而努力,也愿意去提高自己而进入上流社会,设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新版的《小妇人》中,长大的Amy其实成为了四姐妹中有着最清醒目标和理想的一位,对她本身的境遇也看得很透彻,不仅对自己坦诚,也对周围的人很坦诚。

    比如,她虽然一直暗恋Laurie,但看到Laurie整日酗酒、虚度青春,她并没有纵容,反而是狠狠地教训了他,表达了她的失望。明明她的年纪要比Laurie小,但是却显得比Laurie成熟和稳重很多。无论是说话语气,还是对未来的规划,都很清晰。

    再比如,当Laurie指责她为了钱而嫁给富人时,她很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境遇和社会环境,对婚姻有着透彻的认识。那段对白听起来虽然现实,但她说的不无道理。在那个年代,如果她没办法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就只能靠跻身上流社会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及维持家人生计。

    在面对Jo出书的顾虑和不自信时,她也很成熟地讲出了:“也许女孩的故事不重要正因为没人写她们,而你如果写了她们的故事,这本身就很有意义,也会让她们的故事变得重要。” 这正是导演和制片人拍摄《小妇人》的原因。把女孩子们的故事讲出来,本身就是提高女性地位的努力。

    此外,导演也给了Amy机会去表达她为何一直生活在Jo 的阴影下,直到她长大,她自己的价值才得到了认可。

    Amy与Laurie之间的戏份也增加,事实上,他们俩之间的对话甚至比Laurie与Jo更多。我们所看到的Laurie与Jo之间大部分是嬉笑打闹,更像是“闺蜜”,真正掏心掏肺的交流只有一次。但长大的Amy却与Laurie之间有更多对未来和人生观的对话,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做了铺垫,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因此,到最后,虽然他们的结合还是很快速,却不再显得毫无道理,反而会让人觉得两个人确实适合。

    Amy的自信、坦诚及成熟和睿智,让她成为片中四姐妹中最美的角色,也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Florence Pugh也确实是Amy的最佳人选。导演曾说选择她是因为在google 上看到她照片,每张都是那么自信、霸气,这就是她要找的Amy应该有的气质。我去看了一下,还真是!从《Fighting with My Family》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女孩又好看,又酷,也特别适合《黑寡妇》里的俄国特工,十分看好她的发展。

    可以看出编剧兼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把很多优秀的台词都给了Amy、Jo及梅姨出演的姑姑,而这三个人说话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直接及尖锐。这与以前的《小妇人》也很不同,台词更像是现代人的说话方式。她们不会去想这样说是不是适宜或礼貌,而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在一些人眼中这是mean,是太现实,但其实她们说的确实是真理。相信大部分观众,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过来人,听到她们的很多话,都会禁不住点头。

    事实上,《小妇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讲述的成长,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所以观众如果在不同的年纪,观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年轻人看也许其中很多内容尚不能体会,但在经历过很多事后,就能明白角色们的转变。比如,年轻时很多人觉得初恋很美好,真爱只有一个。Laurie怎么可能在几年后爱上了Amy?事实上,从被Jo拒绝到发现自己爱上Amy,这期间至少也有了一两年的时间,很多人都可以结束一段感情重新开始。经历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分手后几个月再次陷入爱河也不是不可能。真爱并不是只有一次,理想的对象也不是一辈子只有一个。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也许一段感情的结束,正是为了下一段的开始。

    这次使用的平行双线叙事也方便对比年轻与长大后几个女孩想法、境遇的不同。年轻的时候总是把未来想得很美好,看事情也比较单纯,背景也如童话般美好,仿佛四姐妹都生活在水晶球里;但长大后,影片的画面也变得更加写实、冰冷,姐妹各自离家,逐渐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都遭遇了挫折,开始学会接受现实,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负责。

    Meg意识到嫁给了真爱的代价是生活辛苦,但有爱的人一起承担也让她觉得不后悔;Jo放弃了婚姻而选择了事业,虽曾因孤独而动摇,但最终她深知自己的真爱不是任何一个男人,而是这本即将出版的书籍;Amy意识到自己的才华不足以让她完全经济独立,但依然让自己变得更好,在财富与真爱面前,做出了无愧于心的选择。

    新版《小妇人》在对白上绝对是所有版本中最犀利、最直白的一版,无论是对婚姻、事业及社会现实。不需要摆弄华丽的辞藻,而是让女人十分直接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是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也是最符合当代年轻女性世界观的一版。这也是格蕾塔·葛韦格个人风格的体现。正如她的《Lady Bird》,同样是对青春期尖锐的观察。虽然这些女孩变成需要穿成像19世纪的人,但所经历的及思想上的转变其实与《Lady Bird》里的女主角很相似。

    我相信大家看后一定会喜欢,特别是喜欢影片对Amy和Jo两个角色的塑造,及她们之间,和她们各自恋爱关系所做出的处理。新版体现出了她们是可以自主选择、有着很强个性与主见的女性,而不是只为了成全“美好的结局”。

    另外一个我很喜欢本片的内容是,新版加入了Jo与出版商之间的讨价还价及对版权的讨论。一方面让人们意识到她撰写的故事结局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哪些让步,同样也借此表达出她作为一个女作者版权意识很明确。这也是之前版本中所没有涉及的,但其实对现代女性争取自己的权益有很大启示作用。

    我喜欢这部电影正因为它的坦诚。女人为了钱和拼搏、努力在以前总是被认为是较为负面的东西,但其实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去赚钱,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什么不可?片中的女孩都在为能独立自主地追求幸福而努力,没有一个是在按照别人的规划和安排而活,也希望年轻的女观众可以领悟到这一点。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我之前简评里也提到影片的服装、场景设计和摄影都很出色,特别是秋天的外景戏。甜茶扮演的Laurie和他的服装,绝对是影片最吸引眼球的内容。

    PS:

    新版的Amy比老版邓斯特版的Amy睿智很多,说出了不少精彩台词。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新版的MJ也是比邓斯特版MJ的台词好了太多,真心觉得这两个角色的翻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新时代女性角色的改变。比如赞达亚的MJ在今年的《蜘蛛侠英雄远征》里曾经说,她新学会的一句意大利文Boh简直太适合她,意思是"get out of my face!" 其实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好用,非常有气场,表现出懂得拒绝、并不好欺负的个性。

    这在邓斯特版的MJ身上就是完全没有的个性,但赞达亚的MJ则是强势、独立很多,显然是那种不容易被糊弄、不会轻易上当的聪明女孩。

    这样的女孩就是我们说的,与坏人绝缘的女孩。不是因为她们幸运,而是她们把"get out of my face!" 写在脸上。而不是把“来者不拒”写在脸上。而真正会去觅食猎物的捕食者们绝对可以看得出来这两种女人的区别。

    如果每个女孩,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对方不尊重你、侵犯你、占你便宜、不怀好意的时候,懂得说出这句"get out of my face!" (或go fxxk yourself也行啦),真的可以躲开不少烂人和麻烦,不是吗?很多女孩子之所以陷入各种不健康的、有毒的关系,就是缺乏这种个性,太过于天真和软弱,以至于让人得寸进尺。

    所以这个情节、这个台词安排在现代新版的MJ身上,并不是偶然或没有用的,而是一个杰出的角色塑造,准确反映出了角色个性。如今的MJ已经成为一个酷女孩。

    无论是Amy还是MJ,新旧版本的对比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些故事的翻拍,在不同的时代,编导真的有用心在重新塑造角色,正是希望启发新时代的女孩们,能成为有主见,有自信的人。而这正是多少年来女性对自己经历的一种领悟,有主见,有自信的女孩,确实会更容易得到她们想要的,也更加有魅力。所以,无论是荷兰弟还是甜茶这样帅哥扮演的男性角色才会被她们吸引。希望这些演员的年轻的女粉丝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争做新时代独立自强的女性。

     2 ) 平行世界,回忆盛宴:她们已成妇人

    电影的开始就已然一股临近结局,但尚未尘埃落定的味道,顶着一头肆意生长如杂草的米黄色卷发,乔已经在纽约风风火火地为她的写作事业奔走。出版社里,“一般我们给的稿费是20到30块,你的这篇,我给20块。”乔应允收下那两张钱然后拎起裙子疾走在大街上,彼时的她还不知道她还会回到这里为另一则更重要的作品一身傲气地据理力争;另一厢的欧洲,已然成为名媛的艾米重新邂逅了劳里,少女心难以平复。坐进电影院的前五分钟,我满脸问号,不同于之前的版本用凛冽又温馨的圣诞作为开端,展示出有爱的姐妹生活图景,新版电影在一开始就告诉你:小妇人已成妇人;小少年也正在彷徨。仿佛如一阵疾风糊了你一脸秋叶。

    想要探究格蕾塔的《小妇人》到底有多不同,叙事是我第一个想聊的话题。

    叙事

    新版《小妇人》采用了两条叙事线,少女们各自散落在天涯的如今,以及属于童贞的小美好的七年前。这样的一刀切叙事安排对于原著粉来说也许并不那么友好。马奇家少女的成长就像是行云流水的田园牧歌,圣诞节和穷人守望相助,梅根参加舞会被嬉弄,乔卖头发攒路费,艾米任性烧小说,贝丝的离世,少女们的戏剧社,和对窗那个叫劳里的男孩从陌生人变成一生挚友的点点滴滴,在线性叙事中让读者和观众也跟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圣诞节,你几乎无法发现时间的流逝却又知道发生了那么多事。而新版则在结构上大刀阔斧变成了目前这样看似夹叙夹议的风格。

    第一次的闪回发生在火车上,睡意朦胧的乔合上双眼,电影的世界回到了七年前的马萨诸塞州,这才是小说的开始。这样的闪回还发生在梅根少女时代的虚荣和如今平淡的家庭生活,乔目睹贝丝第一次得猩红热倒下,以及最后去世之间。在多次时空旅行往返中,剧情在无声诉说着“今时与往日不同”,过去姐妹之间酸甜苦辣的羁绊和龃龉,变成了如今身为一个个独立个体在各自的人生岗位上与生活的搏斗。选择成为他人妻子的,思忖着如何平衡小家庭的饱和与作为女性的欲望;选择游历欧洲的,斟酌是否要入了姨婆的蛊,听她话嫁个富贵人家;选择单打独斗的,还得继续等待蒙上灰尘的才华被重新唤起。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小妇人》这个文本在不同的年代都需要被重新解读的原因,经典的人物常读常新。乔,或者是梅根,她们可以是任何人,是不想被婚姻和爱情定义女性价值的你,也可以是你身边那个已经结了婚的朋友。诚如艾玛沃特森扮演的梅根在婚礼前对乔说:我的梦想和你不一样,并不代表我的梦想就不重要了,我想有我自己的家庭,孩子,我想某个人一起为生活奋斗,那个人就是约翰。

    然而从观影感受而言,电影的第一个小时对于我而言是难忍的,因为几乎无法忍受这种碎片式的回忆,当你沉湎于过去,女孩儿们一次次心有千千结又被打开,充满欢笑和感动的瞬间时,时间线又拉回了她们已微染风霜的如今。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忽然觉得,与其说是两个时空中的故事,更不如说,最后的结局就是X轴的中心,而过去和现在都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无限朝轴的中心点靠近。

    角色

    都说2019版是神仙阵容,特意回头去补了94版,惊讶的发现,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着它自己的恰到好年纪的黄金班底。今天灵气逼人,鲜嫩多汁的罗南甜茶有当年薇诺娜和贝尔的影子。薇诺娜身上的不羁和俏逸是90年代最合适演乔的天才少女了。仔细对比的话会发现,甜茶在新版中的发型和大特写和贝尔有不约而同的相似。而94年艾米可能是所有版本是唯一让两个女演员分别饰演不同年龄人的版本,邓斯特作为童星在姐妹中闪闪发光。 在新版刚公布选角的时候,我一度是感到困惑的,索性最终的呈献效果还是瑕不掩瑜。

    第一个出演乔的女演员是伟大的凯瑟琳赫本,而我的第一部小妇人是1949年的那一版。这两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出演乔的女演员是天生自带英气的。这里说的“英气”其实说白一点,是男孩子气,至今仍有评论区的影迷认为乔这个角色是“男人婆”角色的代表,其实这么说就把这个角色给脸谱化了。从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到现在,一个个不同版本的乔向我们走来,我个人觉得乔这个角色在几代女演员的演绎下变得更加柔美,到了薇诺娜的版本里,女性气质抵达了巅峰,接受真爱来临时没有一丝扭捏。一方面,不同的时代,大银幕电影的演法不同,旧好莱坞时代,更多是舞台剧式夸张的演法,另一方面,不同时代背景下,观众对于乔这个角色的希冀不同,她需要承担的价值观输出功能也不一样。

    而现在的演法又更生活化了。每一个人物都是更复杂的生物。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乔不再是一个倔强的,假小子的刻板印象,她的心路历程更加曲折,内心也更加敏感。电影后半段她半真半假地透露自己的懊悔,如果劳里现在问我嫁不嫁,我想我会同意的,面对母亲关于爱不爱的质问,她情绪终于失控了,说出了那段可谓戳心戳肺的台词“I am sick of people saying love is all that women fit for!”适合女人去追求的东西就只有爱吗?我窝在电影院的卡座里暴哭。她太孤独了啊,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里被告知选择婚姻才是唯一的路的人,都太孤独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她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的原因,导演借角色之口扎到了那些还在坚持寻找生存之道的观众的心脏深处。

    19年版本和94年版本在处理乔和男性的关系上呈现了两种价值观,具体落地在两个问题的讨论:乔到底为什么不选择劳里?她爱不爱教授?前者的价值观几乎就是把爱情当作一种选择题,我要么选择他,我要么不选择他,他幼稚不成熟,不是我的soul mate,那我就等待对的人出现。而19年版本中,罗南的拒绝更像是对自己状态的一种不确定,我还没有准备好自己是不是要走进爱情走进一段关系。经历过漫长的挣扎期后表现出的情绪起伏更多是关于“我不是选错,我是决定了不选。”或者“我选择了我自己。”

    虽然情感更细腻,但是有趣的是,乔的服装还是保留了男装印记,雪白方领衬衫,领结,灯芯绒西装马甲,加裙装,和去年BBC热剧《绅士杰克》的男装丽人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梅根

    卡司一出的时候我一直困惑艾玛沃特森演的是乔还是艾米,然而意外的是她演的是大姐梅根。按照她从小到大一贯的精灵活泼的角色性格,以及娃娃脸,事实上梅根反而是最不合适她的。与其说不适合她演,不如用“犯不着请她演”来形容。作为一个在婚姻选择上和乔有所对比的角色,成了贤妻良母的梅根势必不会是女性观众最钟意的那一款。这一版的梅根,只能说是不功不过完成了任务。在彰显性格的舞会戏中,编剧把好气又好笑的虚荣心片段给稀释了。梅根的特点,并不只有敦厚而已。

    艾米

    在欣赏弗洛伦斯的表演之前,我对这个角色是不能信服的,毕竟心里最完美的艾米是1949年伊丽莎白泰勒的版本,颠倒众生般洋娃娃的外貌是童年可以说服我劳里娶她我无话可说的原因之一。在老版本的电影,以及2017年BBC剧版的小妇人里,美貌和任性几乎是艾米的代名词。眼前的这一版在艾米的选角上可以说是在冒险,弗洛伦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美人,圆脸和略显早熟严肃的面容让人产生距离感。但影片里我最喜欢的地方偏偏就是导演对艾米这个角色的精雕细琢。甚至有理由说,艾米是她私心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艾米这个角色最被历代观众诟病的一点是:她到底是凭什么抢走了劳里?几十年前的电影里没仔细交代,94版的电影里交代了,但你看不清她在想什么。2019年版本,在巴黎的画室中,她说:我要么一举成名,要么什么也不是。但我只是个女人,我能通过画画赚到的钱有限,至少不能负担我和我家庭的生活。等我结了婚,我的钱变成我丈夫的,等我丈夫死了,我的钱变成我儿子的,我永远不是个真正的有钱人。今天我们看到的《小妇人》其实完全都是借着19世纪的女人之口用现代化的聊天方式来剖析自己。艾米有她脆弱的一面,挣扎的一面。演员的高光时刻在她第一次拒绝劳里求婚时。我会选择用我的一生来爱你,但不能嫁给你。因为我爱乔。最后甜茶饰演的劳里这个角色成了把她从一段“姑婆之命"的所谓好婚姻中解救出来的男人,不禁让我想到甜茶成名作的台词:你不能因为不想感受就不去感受了。

    贝丝

    看似没有存在感的贝丝事实上是激励乔忠于内心真实感受去创作小说的力量。每一版选择的演员都具有沉静之美。被劳伦斯老爷爷赠送钢琴的经典剧情是原著小说里最感人的桥段。格蕾塔的回忆杀叙事手法讲述了她的两次生死考验,一次是发生在过去,第二次则是真的奄奄一息。在过去线性叙事的拍法中,这当中相隔了许多剧情,而现在,乔的两次照顾,两次下楼凝视贝丝本该健康端庄的椅子,一次有伊人回头微笑,一次伊人已去。短短两次弥留剪辑在一起,这个杀伤力是非常大的,也是我观看本片的第一个泪点。这个编剧策略你看得出电影的功利心,但是你被它活生生弄哭了,还是不得不服。

    劳里

    万众瞩目的甜茶是很多人会去买电影票的原因,他在片中大量的静态特写无与伦比,大银幕观赏甜茶实乃一大幸事。甜茶和罗南确实是有化学反应,可惜在电影中,对手戏更多的却是和艾米。由于过去和现在叙述的对半开,劳里和乔的培养感情的故乡戏份并不那么多,当乔说“如果我们结婚是一场灾难,我们肯定会吵架。”然而由于铺垫实在不够,这场拒绝求婚的戏也会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仿佛是为了拒绝而拒绝。相比较而言,BBC版本则有着更广阔的篇幅留给青梅竹马的二人互相陪伴,斗嘴的时光。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已经发生在舞会上逃离群众翩翩起舞,而在小说里这已经是稍微往后的剧情。在94电影版里,他们的第一次相见是冬日里隔着雪花的窗户,劳里被尚且不认识自己的乔形容为:那个可怜的男孩,被关在屋子里,像是狄更斯笔下的囚犯。而新版电影里,这种羁绊感和互相的好奇感就少了很多。

    但甜茶的劳里是个不容被拒绝的男人。看着这样一双眼睛的男人被伤透心,你也会伤心的。

    亮点

    影片最值得被玩味的一个创意是讨论了关于乔最后到底跟谁在了一起。在现在进行时这条轴上,她确实在纽约遇见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异国教授,她们也在麻省老家重新相遇了。镜头一转,乔坐在出版社老编辑的桌前和他讨价还价自己的半自传小说LITTLE WOMEN,“我不能接受她最后为什么没嫁给她邻居?那她嫁给了谁?你最好给她安排一个,读者喜欢读大团圆结局。战争刚结束,大伙们可等着被娱乐呢。”好吧,镜头又一转,不知是现实还是脑内,乔和教授在大雨的伞下终成眷属。“太棒了!我们就管这段叫做under the umbrella”。事实上,我个人更偏向于导演是扔了一个开放式结局给我们,这也是改编经典作品非常聪明的方法,你知道观众会吐槽你怎么又来这一套,前面叫嚷着女人不能只追求爱,现在还不是让她陷入家庭了?所以,导演皮了一下,到底真相是真,真相是假,你信哪个就是哪个咯。

    比起作为未来生活的落脚点,这个异国教授在这里仿佛只是个留给观众讨论的概念。

    原著作者路易莎梅是终生未婚的,乔的结局到底是市场干预还是自己的愿景,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优缺点

    优点

    1. 乔这个形象更贴近当下的现代女性了。94版几乎是把作者路易莎梅和乔的形象合二为一变成了女主角,非常贴合原著的改编但依然没有摆脱一部商业主流电影的窠臼, 对于女性的发展都许以一段姻缘为收获。西尔莎罗南拥有的脆弱面是我喜欢的。

    2. 叙事新颖,区别于其他版本。但是原著饭开头一定要忍住。

    3. 大部分的角色选择都是对味的。

    4. 对乔这个角色的成长刻画聚焦于她的职业发展,影片最后有一段书本从活字印刷,到布料裁剪,装帧的所有过程。文化出版行业的朋友看了一定会倍感欣慰。而她最终所致力于教育行业,也还是和家族朋友们相聚一堂,这样的大结局比爱情更让人动容。

    缺点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双线叙事确实会让人一开始觉得乱。一些少女时代姐妹相处的小细节受篇幅影响没办法搬上银幕,这虽然是小说的精华,但电影只能择其高潮。

    2. 这一版劳拉邓恩的母亲,和梅姨的马奇姑婆角色都比较工具人。母亲事实上是姐妹四人的精神力量,导师。在BBC版本里显得最为严厉,在父亲受伤时也会暴露脾气,变得无助。而在新版电影里,劳拉邓恩就显得非常扁平化了,甚至过于圣母了。

    而在预告片里十分抢眼的梅姨,更多像个抛出反面教育的例子,对姐妹婚姻指指点点的老乌鸦。在这里,我更愿意把她那段精彩台词视作警示作用。

    ——我想走出自己的路。

    ——很少有女人走出自己的路。你得嫁个好人家。

    ——你不也没嫁人吗?

    ——因为我有钱!

    管她有理还是傲娇。这句台词,再过500年也不假。

     3 ) 《小妇人》四版本对比

    作为一个对讲故事非常好奇的观众,我看电影的一大爱好是喜欢看不同版本的同一个故事,大家都是开局一只鸡,谁能做出满汉全席……中的鸡,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正好今年《小妇人》提名了奥斯卡,原著和几部片子都很好找,就趁热都看了一遍:

    原著

    1949影版

    1994影版

    2017BBC英剧版

    2019影版

    顺便写在这里,过一把指指点点外行当评委的嘴炮瘾。

    原著:诚实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时候已经太超龄,所以对原著喜欢不起来,说教的内容实在是没必要的多,读着读着简直像在看华盛顿砍樱桃树,故事和人物都是细枝末节,作者就是为了教育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因为所有的影视剧版本都很自然地砍了没必要的口说大道理,用行为来代替,每一部在我看来都比原著更优秀。

    那么,我们就开始大比拼,拉出每个版本的各个角色来港一下:

    FBI warning:剧透警告!

    Jo

    老二Jo,作者的化身,奔放开朗,男孩子气,有叛逆精神,最合现代人的脾胃,小时候看动画《若草四姐妹》的时候,我是确凿无误最喜欢Jo的,但现在长大了又觉得Jo未免是有点咄咄逼人,脾气不好,不懂得体谅宽容别人,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是对的,一提起就会引起论战的女权问题我也忍不住提一嘴,long time ago,女权常说女孩子要工作,不要被婚姻束缚,现在更开明的说法是女孩子应该有同样选择的权利,喜欢工作的可以不受歧视地工作,喜欢婚姻生活也当然应该大胆结婚,所以Jo若有若无地干涉别人的选择,在当年激进大胆,现在看又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对,我说话转折是这么多的】,在那个时候,能那么坚持做自己非常了不起,不服自己不喜欢的March姑婆的管教,也不接受亲切的姐姐的约束,最难得的是,连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男孩示爱也要拒绝掉,Jo对Laurie不说是爱情,至少好感是有的,可这些都不能绑住她。回头看,如果四姐妹要我选一个当,我肯定还是要当Jo。

    四个版本的Jo分别是1949【琼·阿利森】、1994【薇诺娜·瑞德】、2017【玛雅·霍克】、2019【西尔莎·罗南】。

    1949-1994-2017-2019

    选角上无一失手,大家都很合适,演技可能玛雅霍克流于表面了一点。追逐写作理想,无条件是2019最佳,写作、失落、争论、跟出版商交涉,都花了笔墨。

    和Laurie的关系上,1949是最纯洁兄妹情,虽然有演到Laurie持之以恒在追求,但Jo每次都拒绝得干净利落,最后对Amy和Laurie的祝福最开心没有苦楚;1994薇诺娜也接受良好,跟Laurie连单独谈话都没有,贝尔叔闪亮登场“我给你介绍一人”,哒哒!老婆Amy现身,跟Jo拥抱,Jo只是惊讶,完全没有伤心;2017英剧版,Laurie一直在追,Jo一直知道,告白前俩人就亲过,后面还演出了以为Beth喜欢Laurie所以自己逃去纽约成全两人的剧情,误解Beth喜欢Laurie这段书里也有,但远没这么狗血,只是Jo给完全没有男女之情的Laurie拉郎配,甚至还想了虽然Beth不喜欢Laurie,但还可以把Amy留给他,剧里前面铺了这么多,再这么演就串味儿了,最后Laurie单独跟Jo谈话说自己跟Amy好了,咱哥俩儿还能不能跟以前一样,Jo说了四版最狠的话——not quite,which is 有点儿过了,毕竟无论原著还是任何版本Jo都清楚明白地说了自己不爱Laurie,那人家结婚了还怨妇个什么劲儿呢;2019版在“现在如果他再次求婚我会答应”的常规剧情外,还加了一段Jo主动给L写信的内容,显得更加遗憾和受打击,跟Laurie、Amy拥抱的时候,几乎是强颜欢笑,但还是大方说了我们会一辈子做朋友。

    跟德国教授的关系,坦白说,都讲得不太多,硬说水到渠成的话,是1994版,虽然这版教授最老,也不好看,但确实有soulmate的那个意思吧,一起去看的歌剧台词也是在说【发誓不会爱上任何人的公主,终于发现爱是一种命运】,明示暗示到位了。

    Amy

    老四Amy,臭美、贪吃、自私,烧掉姐姐的手稿,抢了姐姐去欧洲的机会,最后还嫁给了第一男主,大家的Laurie,在这个没有坏人的故事里面,其实已经是被推到前台的反面角色了,历来不招人喜欢,可实际Amy又真不是什么坏人,四姐妹温馨故事,看到最后恨一个恨得牙痒痒,也不大合适吧,所以怎么拿捏这个分寸,让这个有小毛病的角色能被大家接受,是每个版本的挑战。

    而我这个人,偏爱Amy和Laurie这种CP,就是前期没什么交流,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事儿,没人觉得他俩可能是一对,突然契机降临,如蒙神谕,金风玉露一相逢,那么妥帖合适,在跟别人嬉戏玩耍的时候,不知道坐在八米外的这个人才是厮守终生的人,就很红绳月老宿命论,所以我每个版本都很注意了这俩的感情戏怎么写。

    这里插播一条资讯,关于Laurie到最后是不是还是爱Jo,跟Amy在一起只是退而求其次,本人向庭上呈上重要证据:原著中,Laurie跟Jo坦白的时候说“我不会停止对你的爱,但那种爱已经变了,Amy和你在我心中换了位置”“我确信旧的爱完全消失了,才开始了新的爱,因此我能够坦率地与作为妹妹的Jo和作为妻子的Amy交心”,相信法官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插播结束。

    四个版本的Amy分别是1949【伊丽莎白·泰勒】、1994【克斯汀·邓斯特】与【萨曼莎·玛西丝】、2017【凯瑟琳·纽顿】、2019【弗洛伦斯·皮尤】。

    1949-1994(童年)-1994(长大)-2017-2019

    1949版的Amy,跟Beth换了位置,是老三,伊丽莎白泰勒特别美,特别甜,前半段扮幼稚略怪,但看上去只是傻乎乎的,算不上坏,后面从要去欧洲开始一秒成熟洗白,是四个版本中唯一一个跟Jo说“我真希望去欧洲的是你”表达了歉疚的,跟Laurie没铺垫,没讲怎么搞在一起的,直接是Meg给Jo捎了个信儿,戏份少。

    1994版,Amy老四,用了两个不同的演员分别演小时候和长大后的Amy,因为是当时只有12岁的邓斯特演童年Amy,所以这版的小Amy臭美、撒娇最不违和,烧姐姐书稿,看一眼是这么可爱的小孩子,观众也不得不原谅了。跟Laurie的戏从小在铺,圣诞聚会上,Laurie全程揽着Amy,十足养成系,Beth猩红热Amy要被送去姑婆家的马车上,Laurie哄她自己会每天去看她,还安慰怕死的Amy说“我答应在你死之前会来吻你”,后面跟Amy告白重提了“我记得我答应过你在你死前要吻你”,虽然紧接着说“我一直知道我要成为March家族的一员”非常煞风景,好在写信说“我要的是你,不是你的家庭”,算是找补了回来。

    童养媳

    2017版,Amy老四,也不知道是剧情还是演的问题,这次是实打实的讨人厌,Beth得猩红热死去活来的,Amy还在March姑婆家里搜罗老太太宝物,玩得不亦乐乎,到最后给人感觉也没长大,还是那么任性,虽然Laurie在Beth去世后安慰Amy,又像小时候那样说了“我每天都会来看你”,也是最仿原著的含蓄告白,说什么我们要在同一段旅程之类的,但这俩还是怎么看怎么狗男女,洗白作战大失败!

    2019版,Amy看上去像比Beth大【实际皮尤也确实比Beth演员大】,但在阁楼报社活动中,四人一周操行点评的顺序还是:Meg-Jo-Beth-Amy,所以猜测设定还是Amy最小,之前Amy的洗白套路都是岁数小不懂事,只有这一版演出了新意,Amy只是更务实,懂得自己要为家族承担责任,婚姻是个经济问题的冷酷演讲,我要是Laurie也要立刻刮目相看,后面也是在Laurie并没有什么承诺的情况下,拒绝了比Laurie还有钱的Fred的求婚,且没有拿这件事道德绑架Laurie,真是个好姑娘。在这版中,Laurie和Jo玩闹更多,玩伴成分更大,仔细看会发现根本没什么正经对话,反而跟Amy才是交心、戳肺管子,恋爱过程反正是最说服我了,这里,身为CP粉,指出几点2019版的细节:

    1. Laurie从Jo给了他戒指之后,一直戴在左手上,得知Beth去世,陪穿着黑衣的Amy从欧洲回国,主动吻Amy的时候,可以看到左手戒指已经脱下来了。

    左手没有戒指

    2. 后期Laurie已经表现得和书里一样老婆奴了,听Amy话赶紧叫马车帮忙追教授,最后大庭院的背景里赶紧抱孩子。

    3. Laurie跟Jo说“只有你叫我Teddy”“那Amy叫你什么”“My Lord”(羞涩笑),妈的,甜到锤墙。

    Meg

    大姐Meg,贤惠温柔,有点虚荣,各版都着墨不多,重要的戏份一个是去参加有钱人家舞会,昏了头,被打扮得花里胡哨,让Laurie瞧不起,一个是March姑婆警告Meg不要嫁给穷人时,出言顶撞,维护John,显示不爱财。

    四个版本的Meg分别是1949【珍妮特·利】、1994【翠尼·阿瓦拉多】、2017【薇拉·菲茨杰拉德】、2019【艾玛·沃森】。

    1949-1994-2017-2019

    Meg应该是四姐妹中最美的,起码在Amy没长大前,各版选得都很漂亮,艾玛沃森可能差点大姐姐的气质。

    1949删掉了虚荣舞会,大姐从头到尾伟光正。

    1994、2017标配虚荣舞会+驳斥姑婆,无功无过,也没什么记忆点。

    2019版,虽然大家都嫌弃艾玛沃森演得不好,但我觉得剧情设计上对Meg的塑造是有加分的,小时候穿轻纱飘舞的粉裙子去参加一场舞会就觉得此生无憾,长大了还是要面对贫穷的现实和对金钱的欲望,哪有那么多的快乐。

    Beth

    老三Beth,善良害羞,得病早夭,跟劳伦斯家老爷子的忘年交、跟Jo的姐妹情是重点。

    四个版本的Beth分别是1949【玛格丽特·奥布赖恩】、1994【克莱尔·丹妮丝】、2017【安妮斯·埃尔维】、2019【伊莱扎·斯坎伦】。

    1949-1994-2017-2019

    1949跟Amy顺序颠倒,是老四,就可爱害羞小孩子,没什么好说的。

    1994演得最娴静端庄。

    2017版因为是剧版,时间更充裕,提了一点跟Frank的友谊,还有对Laurie健康的向往,让Jo误以为是喜欢Laurie。

    2019版加了很多对Jo写作的鼓励,最通达、善解人意。

    Laurie

    书里面的Laurie,大体是进退有据的绅士,花花公子都是功能性的期间限定,相当无聊。我是觉得那些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的打闹,才是Laurie在四姐妹心中,在观众心中无可替代的原因,才是青梅竹马四个字的正确写法。

    四个版本的Laurie分别是1949【彼特·劳福德】、1994【克里斯蒂安·贝尔】、2017【乔纳·豪尔-金】、2019【蒂莫西·柴勒梅德】。

    1949-1994-2017-2019

    1949太国字脸了,浑身透着正直,怎么也觉得亲切不起来。

    1994贝尔叔,英俊那是没话说,演技更是没话说,演你们一个小言情片,大材小用!前期活泼生动,后面去欧洲蓄须扮颓废,是四版中最像每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重逢Amy时,惊喜和这个人又熟悉又陌生的紧张感全都有,跟女伴们调笑着走过来,看到Amy,定住,整理衣服,丢掉雪茄,走上来交谈,看着Amy走远,定住,远望,一气呵成,细节丰富。没能跟这么好的Laurie在一起,没法不替Jo肉痛。

    2017版,忧郁、呆,没在一块就没在一块吧。

    2019版,甜茶又是我爱,最像玩伴少年,这笑容少女们是应该记一辈子,前面大家一起阁楼演戏,海边玩闹,是瞧着最舒服的,可惜长大后的放浪显得有点中二。不过因为跟Amy的感情戏大好,我大大加分。

    Bhaer

    德国教授,毕竟也是最后跟Jo走在一起的人,也都露个脸。

    四个版本的Bhaer分别是1949【罗萨诺·布拉齐】、1994【加布里埃尔·伯恩】、2017【马克·斯坦利】、2019【路易·加瑞尔】。

    1949-1994-2017-2019

    废话不说,只有2019路易英俊年轻,可以勉强抚慰失去Laurie的心痛。

    别的角色,就不再分开说,夸一下2017版March姑婆是用了马普尔小姐的演员,很棒,同时也批评一下2017版爹妈演员都看着神经质兮兮的,总怀疑有什么暗黑家族秘密。

    总的来说,我心中2019>1994>1949>2017。

    如果想看正常顺序的温馨成长故事,1994是最合适的。

    论电影技巧、余韵悠长,绝对是2019更胜一筹:剧情取舍,那些冷暖色调过去现在的对比,剪辑时的巧思。

    我们来看一眼四个版本的最后一幕:

    1949和1994都是停留在Jo和教授伞下定情。

    2017是所有人在李园的草地上嬉戏,“事情不会完美,但也可以刚刚好”

    2019版,先是故意不说清的跟教授最后的关系,然后《小妇人》这本书开始制作,Jo回想起小时候四个女孩一起开心玩耍,这个镜头是我心头的重锤,想来可能也是促成看完原著和这么多版本的原因。

    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人会死亡,有的人会离开,即便每个人相亲相爱的心不变,那个时刻也不能再找回,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了。

     4 ) 了解一个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抱希望地去爱他

    在东京的新家已经住了四个月了,当时选择这个房子的最关键因素不是它朝向好,也不是年数新,而是它离电影院非常近。因为疫情,东京的电影院直到五月底才重新开张,虽然就连自助购票机都还盖着厚厚的挡布,座位也是自动就被设置成隔着两个以上的空座。这恰到好处的孤绝感与电影相得益彰。

    因为没有读过原著的关系,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是崭新而陌生的,但又因为喜欢Greta太久,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又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就像,就像任何故事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讲,无论故事本身平庸与否都会焕发不一样的生机。因为你在意的,是从那个故事里靠近你在意的那个朋友的心。电影好像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我是一个看电影的时候不太哭的人,但昨天看小妇人却哭了三四次。在Jo得知Laurie已经和Amy结婚,偷偷去他们才知道的秘密信箱里取出自己的表白信,然后在桥上亲手撕掉的时候;在Meg的婚礼上,Jo说,“I'd rather be a free spinster and paddle my own canoe. I can't believe childhood is over”的时候。在Laurie对Jo表白说“I've loved you ever since I've known you”的时候。

    前年夏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记录了那个夏天和朋友的好多次越洋电话,朋友说,恋爱是明知一切稍纵即逝还是举身跃入黑暗。我则说亲密关系的核心就是和对方建立起无法言说却又深沉笃定的精神联结。那些让对方从芸芸众生之中变得金光闪闪的瞬间。

    我几乎从知道爱情这个概念开始,就是心灵相通、精神联结之爱的狂热信徒,当然,我有很多很多藏在心里最宝贵位置的电影、音乐,都在向我反复陈述这个观点。安妮霍尔里,安妮第一次挑战在酒吧里唱歌,唱的是Doris Day的《It had to be you》,里面写“I've wandered around, and finally found...somebody who...could make me be true...could make me be blue...And even be glad, just to be sad thinking of you...",这首同样的歌,也出现在当哈利遇到莎莉里,哈利在电影结尾对莎莉表白,“我喜欢你在四十度的天气里还感冒,喜欢你用一个小时来点你要吃的pie”,这几乎是我这么多年来的爱情圣经。

    而Jo和Laurie呢,简直就是心灵相通之爱的完美典型。他们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却一样感到格格不入、孤独落寞,在愚蠢的派对上各自不合时宜,却偶然遇见彼此,在窗户和窗户之间,没有人能看得到的角落一起跳舞。还能说什么呢,这些画面简直就是曾经的我对爱的完美范本、定义本身。

    可是,昨天看完电影之后,百感交集许久,我想,也许这么多年来,关于爱,我都理解错了。

    最近胡缠老师在公众号上写关于爱的一系列文章,其中提到Scott Peck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爱,是致力于自身和他人边界的扩展和心智成长。

    “与之相反,追求浪漫之爱的人渴望的是静态的完整,是‘眼前的一切永远不变’。因为此刻的你,恰好是此刻的我所缺失的那块拼图。所以相信浪漫之爱的人,更喜欢用的表达是‘你使我完整’,或‘你是我一直寻找的另一半’。这句话听起来充满命中注定的意味,但同时也暗含着一个这样的自我认知:如果没有你,我就是残缺的。”(摘自胡缠的公号,《浪漫之爱与长久之爱》)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几乎已经习惯眼见着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因为孤独去爱,因为“他真的好懂我”去爱,因为豆瓣上的共同爱好超过500而去爱,我们好像已经忘记,爱的本来意思比起得到,应该更接近于给予。我们这些精神生活的信者,日复一日在大英博物馆里孤独地游荡,巨细靡遗地搭建我们的精神乐园,绘制比例尺详尽高度清晰的自我迷宫地图,然后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爱的,其实是那个兼任着我们与上帝之间授奖仪式使者的爱人,是他的存在好像才让我们开始相信,这么多年来其实暗暗引以为傲的孤独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居然芸芸众生中有一个人和我如此相似,他能懂我的全部。这样的爱,最终好像还是渴望越过爱人与上帝交谈。

    所以,爱真的应当成为我们确知自我的工具吗?

    Walter Benjamin说,"The only way of knowing a person is to love them without hope."

    我想,Jo是深深明白这一点的。她有在十九世纪过分清醒而孤独痛苦的女性自我,是她的孤独和痛苦让她遇见了Laurie,也让他们相知相惜,但她明白这不是爱。她明白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模糊了很多问题,她了解自己融入不了Laurie的生活环境,她也明白自己固执而暴烈的生活习性很快就会让Laurie厌烦,她拒绝了Laurie的求婚。但电影关于他们二人结末的处理,比起书悲伤以及有趣在,它让所有观众被迫复习了人性。

    人的欲望千变万化、相互矛盾,没有一种生活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再失望和心碎的保证,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心碎之间挑选自己还比较能承受的罢了。即便是精神力无限强大的Jo,也最后因为妹妹的离世、在纽约不得意的写作和辛苦的生活而向妈妈自白如果是现在就会接受Laurie的求婚,因为自己非常孤独、想要被爱。妈妈回答说,可那跟爱好像不太一样。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平行世界的自己。

    我们都很容易把在心碎困顿时的微光当作爱,其实是那时我们迫切需要些什么来承受心的重压。那些舞、交换过的信和戒指,曾经带来的心灵震颤和美妙情绪,还没有承担心碎的Jo,还是用理智选择放弃了。但生活的痛苦忽然就出现了——在时间面前,孤独和痛苦好像才是最无坚不摧的。

    如果爱不是工具,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爱呢?

    下午和朋友在池袋一边吃泰国冬阴功米粉,一边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在通过生命最后的那道窄门时,没有人是结伴而行的,除非我们真的肯定了自己的灵魂,确知也接纳了自己的——不管是孤独的、痛苦的、独一无二的或是比比皆是的——灵魂,才能够对其他生命,哪怕那是和我们很不一样很不一样的灵魂和生命——不再夹带私货地欣赏、产生想念、携手同行。也许从那一刻开始,爱才真正的发生了。

    思考完这些关于爱的问题,我和朋友都感到很久不曾有过的释然。

    接下来想谈的,是关于女性的问题。这也是电影给我最大感触的另一部分。

    我跟朋友说,我很讨厌在日本的媒体里,女性似乎只有两种,要么是fuwafuwa,软答答地一团,好像没有任何思想和生机的芭比娃娃,要么就是野心勃勃的事业女性,从不在意男人,也不会“软弱到”居然需要爱情。我觉得不论哪种,都是对女性非常严重的曲解和压迫。

    Jo在对妈妈说“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 just...just felt so lonely.”那一刻,我哭得很惨,因为Jo这个角色在Greta的镜头里,一下就活了过来,Greta透过Jo,在向所有人说,爱是美妙绝伦的,并且它绝不仅仅是一部分幸运人类的专有物,渴望爱也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蒂凡尼的早餐里,编剧早就写"You're afraid to stick out your chin and say, Okay, life's a fact, people do fall in love, people do belong to each other, because that's the only chance anybody's got for real happiness."爱不应该是软弱的近义词,不应该是独立女性的反义词,我们野心勃勃冲出困难的性别语境,但我们也当然应该被人爱、被人看到和欣赏。

    而男性的傲慢(或者说是被迫傲慢)则存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历像女性一样多的思考和反复,并不需要像女性一样经历对爱的追求的迷茫和困惑,像Jo一样矫枉过正了许多年,才猛然惊觉,原来爱与被爱是如此重要的事。

    就这样因为小妇人想通了一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我想很多年前,我就已经确信电影是对人生长达两小时的比喻,我可能不会爱任何男孩一辈子,但我一定会爱电影一辈子。

     5 ) but I'm so lonely

    Women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nd they have ambitions...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m so lonely.

    Jo讲完这句,我一个没忍住跟她一起大哭了。

    还有Jo拿到Shakespeare的时候,我想起初中时朋友们用心送我的几米画册,那种自己小小的talent被人们珍视的感觉,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了。

     6 ) 《小妇人》的十个关键词

    过年禁足期间初看《小妇人》,精准击中我的各方面品味,当时我说:“等国内上映时一定在大银幕上好好享受一番(甚至两番)。”没想到这话还应验了。上月底去电影院一刷,一来感觉意犹未尽,二来那家电影院可能是大半年没营业的缘故,银幕上竟然出现了纹路有碍观瞻,于是我打算二刷。本片的摄影很赞,发行了杜比影院版本,但放眼全国也没几家杜比影院给它排片,我好不容易搜到IGC百丽宫影城在Real-D大厅排了一场,仅此一场,赶场去看,画质鲜亮,这才过瘾。几番观赏之后,确定无疑它是我的2019年最佳美国电影。

    | 双线剧本

    本片采用了双线叙事,主线是现在时,从开场女主角Jo给杂志社投稿一直向未来延伸;副线是过去时,从Jo对七年前的回忆开始不断向现在靠拢。两条线反复交织并形成互文,为此在摄影上用冷暖两种色调加以区分。

    不明就里的观众以为这是剪辑上的处理,其实不然,这显然是从一开始创作剧本时就写好的。倒是如果把全片按照时间正序重新排列,会发现很多桥段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它们恰恰是在双线交织的过程中,叙事才得以成立。

    导演兼编剧的Greta Gerwig精心设计了这种编织,比如第一次交织是从Jo与Friedrich在酒吧跳舞转回到七年前Jo与Meg准备去参加舞会,第二次交织则是从Jo在火车上睡着转回到七年前打盹的她被Meg叫醒,如此环环相扣着不断转场。

    Gerwig让每一次的时空转换都有迹可循,把过去和现在两条线有机地合在一起,体现了极高的编剧功力。比起有些观众看过之后还没能完全捋清两条线,Gerwig在电影还没拍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全片。

    | 多义结局

    Jo与Friedrich最后是否在一起了?很多观众有这样的疑问。的确,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俩人在一起了,符合原著的结局,却意味着导演接受Jo向婚姻低头的设定;如果没在一起,那就背离了原著,却符合原著作者的真实经历。

    事实上,Gerwig有意采取了这种模糊处理。在剧本里,对于最后有歧义的几幕,Gerwig多次注明了“FICTION(?)”或“MAYBE FICTION”字样,留给观众自行解读,这种处理,与后文要谈到的导演对多元婚姻观的尊重相一致。

    但如果从导演本人的立场出发,同时也是从叙事逻辑考量,不难发现本片其实更倾向于“没在一起”的结局。最后一幕定在了拿着自己新书的Jo笃定望向未来(注意她手上没有戒指),而不是给妈妈过生日的合家欢(注意她手上同样没有戒指);还有之前“伞下定情”那场戏,无论表演还是摄影,都有意模仿了老式爱情片的做作风格,暗示的是其非现实性。导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这不是一个关于‘男孩得到女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女孩得到一本书’的故事。”

    | 自我指涉

    《小妇人》原著作者Louisa May Alcott终身未婚,小说中的Jo即是以她自己为原型。她原本希望给Jo一个未婚的结局,却迫于出版社和读者的压力改变了结局,即便如此,她也没让Jo顺理成章地跟两小无猜的Laurie在一起,而是嫁给了大龄教师Friedrich。

    本片导演Gerwig则在复现原著结局的同时也给出了Alcott希望的结局。最后Jo与出版社编辑就结局和著作权归属讨价还价的两场戏实在是点睛之笔,这种元评论(meta-commentary)实现了三重指涉:首先是片中人Jo的讨价还价,接着是原著作者Alcott的讨价还价,然后是本片编导Gerwig的讨价还价,分别是虚构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位女性创作者在此合一。事实上,Gerwig真的有跟制片方就结局如何处理讨价还价,与Jo和Alcott的妥协不同,Gerwig胜利了。

    片中还有一处自我指涉。当Friedrich对Jo早期的短篇作品作出批评时,Jo生气地冲他吼道:“你永远只是个批评家,而成不了作家,这个世界会忘掉你曾经活过,却没有人会忘掉Jo March!”这简直是导演对影评人的赤裸挑衅!好在影评人都给予了本片极高评价。

    | 现代意识

    作为一部已经反复搬上过银幕和荧屏的经典,出自21世纪的最新改编理所当然要融入新鲜气息,而不是拘泥于对那个时代的复刻。正是这种现代性的审美品味令当代观众耳目一新。前述双线叙事即是对常规改编的一次大胆挑战,很多台词也带着毫不违和的现代感。

    本片开头Amy出场时,导演通过特写镜头对比了Amy的传统写实风格与另一位画家的印象派风格,Gerwig在剧本里描述道:“这是现代主义的开端。”也正是从那一刻起,Amy意识到自己成不了大师。(这个桥段倒是让我想起现实中的Mary Cassatt,从美国来到巴黎,最终成为印象派大师。)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被Gerwig有意识地贯彻在了多个层面。比如对于配乐,Gerwig给作曲家提的概念是要把莫扎特和David Bowie混在一起的感觉;服装设计也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摄影则参考了印象派风格,小伙伴们在海滩嬉戏的场景简直像是从Eugene Boudin的画里走出来的;还有Jo和Laurie在室外那段恣意乱舞,也是超前于时代的风格。

    | 女性主义

    如我对罗南主演的另一部佳作《布鲁克林》的评价所言:“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力量,是因为她们的困惑与彷徨、挣扎与抉择实质上是超越性别的,但我们羞于去让男性来充当这样的角色,甚至不知道怎么让男性来演。”

    去年奥斯卡我最爱的《罗马》和《宠儿》,今年奥斯卡我最爱的《小妇人》和《婚姻故事》(不算非好莱坞体系的《寄生虫》),不约而同地都包含了女性主义。可我并不是对女性主义电影有特别偏好和青睐,实在是因为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在“男性成长”这个议题上普遍失语,大概是主导这个世界的男性已经强势到不需要成长和反思吧。

    本片正是借着罗南的视角和演绎,再次让我感受到共鸣和力量。很多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其伟大还是渺小),你就是不得不放弃和背离其他一些东西,这个过程中会有纠结、煎熬和迷茫,而梦想也不一定能实现,但你总是要走出人生的下一步。

    片中借由Jo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发出了女性主义的最强音:“女人不是只有情感,她们还有思想,她们还有灵魂;女人不是只有美貌,她们还有抱负,她们还有天赋。我受够了人们说,爱情就是女人的全部。”

    | 多元婚恋

    导演Gerwig的价值观无疑是女性主义的,这一点在Jo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确实不爱Laurie:去纽约之前,他热烈追求她时,她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拒绝求爱,另一方面是她觉得两人性格不合;从纽约回家后,她是因为感到且害怕孤独而重拾了对他的想念,可阴差阳错他已经和她妹妹在一起了。恰恰是因为没有赶上爱情,接下来她才有了灵感和空间展开创作,这自证了她关于爱情与梦想不可兼得的预想。

    但Gerwig也赋予了本片多元的婚姻观。与Jo正好相反,姐姐Meg就是心甘情愿地嫁给了爱情,安于清贫,相濡以沫,相夫教子,为此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想,她并不感到后悔。在婚礼之前Meg对Jo说道:“不能因为我的梦想与你不同,就意味着我的梦想不重要。”这句台词实在动人。以Meg的才貌双全,她完全可以嫁入豪门,她差点就爱慕虚荣地走了这一步,但她终究从了自己的心。

    Jo的妹妹Amy则是从小就明白嫁入豪门是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最好出路,她还怀揣当画家的梦想。但她本性功利,当发现自己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出色的画家之后,她就决定放弃,既然欧洲(巴黎)待不下去,那自不必走进伦敦的豪门。最终她和老家豪门Laurie的结合,固然也是真挚的爱情,却很难说不包含着几分算计(“婚姻是个经济问题”) ,但这不正是真实婚姻的普遍写照吗?

    | 天才罗南

    本片主演罗南,年仅13岁就凭《赎罪》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近年来则是接连凭《布鲁克林》《伯德小姐》《小妇人》三部佳作三提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如此亮眼的成绩同龄人中少有,她拿下小金人只是时间问题。我爱罗南!

    我一向认为,真正优秀的演员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演什么都像自己,或者只能重复演绎某一类角色。罗南在上述三部电影里的角色就做到了完全不雷同,观众不会从她在甲片饰演的角色中看到她在乙片所饰演角色的影子。这三个角色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闪闪发光的独立女性,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

    罗南在本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作为唯一主角,她与所有主要角色都存在对手戏,面对不同对手角色,她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不同身份。她既是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女孩,也是成年后独立自主的作家,她既是姐姐身边的小妹妹,也是妹妹身前的大姐姐,她既是大大咧咧的假小子,也是依偎老妈的乖女儿。

    | 服装设计

    除了罗南表演上的天赋和悟性,服饰造型对角色的塑造也功不可没。本片在今年的奥斯卡获得六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服装设计,这是设计师Jacqueline Durran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二度获得小金人,可谓实至名归。

    Durran为四姐妹都配置了核心色系,Jo是红色和靛蓝色,Meg是绿色和淡紫色,Amy是淡蓝色,Beth是棕色和粉红色。而她们的服饰,也分别以同时代的拉斐尔前派、印象派以及美国本土派的画作还有时装插画作为参照,可谓有章可循。

    但设计师并没有完全遵循时代的限制,而是加入了不少现代意识的审美情趣,毕竟原著本身就是虚构的小说,毕竟导演有意识地对故事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服饰造型方面某些看着超前时代的细节,其实是设计师参考了当时的服饰图书和化工进展之后进行的合理化演绎。

    本片的服装设计在英美业界广受赞誉,设计师也确实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样优秀的设计却被部分中国观众吐槽,指责“毫无年代感”之类的,恰恰反映了我们在审美品味上以及创作观念上的保守,痴迷于所谓的“正统”,包括偏离原著的剧情改动,也会遭到质疑。

    | 原创配乐

    给本片创作音乐的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已经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水形物语》两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我个人一直很喜欢他的创作,从早年的《面纱》《色,戒》到近年的《犬之岛》,这些异域风情的题材都能被他娴熟驾驭,《小妇人》岂不更是得心应手。

    本片的配乐实乃佳作。开场Jo奔跑时所配的主题音乐,活泼俏皮,先声夺人。由此主题发展而出的各个段落,都相得益彰地贴合了叙事场景本身的情绪基调,或怀旧,或悲伤,或轻快,或憧憬。在看了多遍正片又专门听了多遍原声大碟之后,我已经做到听着配乐就能复现起电影场景。

    奈何今年奥斯卡佳作云集,提名最佳原创配乐的都非常优秀。虽然《小丑》作为电影来看并没有那么好,但是新人Hildur Guðnadóttir的原创配乐确实惊为天人,除了有效服务于剧情,那是一张独立于电影都能自成一格的大碟,搁任何一年恐怕都能拿下小金人,《小妇人》输得服气。

    | 现实困境

    与电影里女性困境形成呼应的,是本片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本片虽然在全美创下一亿美元票房(全球逾两亿美元)的佳绩,这个成绩却主要是由女性观众贡献的,美国媒体的调查显示,本片的男性观众只占三成。如前所述,我实在认为男性更有必要来看这部电影。

    本片在中国遇冷实属意料之中,虽然仍处在上映期,但最终票房应该不会超过700万美元,根据我两次观影的经验,观众同样多为女性,或独自或结伴而来。去年本片首次在国内进行宣传时,海报上竟然出现了“奥斯卡最佳女导演提名”这样的乌龙——奥斯卡从来没有“最佳女导演”这么一个奖项。

    值得玩味的是本片宣传语,原版是“Own your story”,台版是“写自己的故事”,港版是“命运自决”,到我们这儿却成了文不对题的“不负爱与自由”,又先后定档2/14和七夕上映,海报上写着“情人节择你所爱”,明显与本片主题相悖,事实则证明情侣们并不待见。

    最后说说奥斯卡的遗憾。当初Gerwig完全不在本片导演人选的名单之列(当时她还没有拍《伯德小姐》),是她苦苦争取来的。本片上映之后被普遍认为是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有力竞争者,而当年初提名名单公布时,Gerwig未能提名最佳导演,美国舆论哗然,认为这是最大遗珠。

    从各种获奖指标来看,《小丑》导演Todd Phillips根本进不了前五,又或者是,奥斯卡的“老白男”们宁可提名廉颇老矣的斯科塞斯来敬老,也不愿意给年轻女导演Gerwig一个认可(毕竟几年前他们已经给过了)。最终连最佳改编剧本也败给了《乔乔兔》,与更少男性会员看过本片不无关系。

    虽然《小妇人》在颁奖季留下了诸多遗憾,但名垂影史的佳作本来就不需要靠奖项加持,归根结底靠的还是口碑。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将来在各大影评人票选榜单中脱颖而出。请中国观众给它一次机会,也是给自己一片天地。

     短评

    Emma Watson演技被一众演员吊打,没看过原著但是感觉有媚女权主义者的嫌疑?Amy究竟啥时候爱上Lori的?Lori啥时候爱上Amy的?这有点一头雾水啊……女主Joe的变化线也缺乏连贯性,总体来说就是,可能片长限制了发挥,但是演得还是不错哒

    5分钟前
  • 云杀
  • 还行
  • 还是比不上49版。首先剪辑太碎,少年和成年时期尚可区分,但成年后以Jo去纽约为分割点的那几段插叙就略炫技了,不仅迷惑观众,而且毫无意义。其次这个版本太注重这个故事悲情、无常、冲突的一面,甚至Jo和教授的感情根本没表现出来,导致我没看过原著的朋友们一头雾水以为Jo是被逼的。再次小妇人真的不是Beth的死Laurie的渣Amy的婊和Jo不断的逃跑,而是这些表现之下相互爱护的大家的可爱和温柔啊。本来想两星,但这打包销售的卡司真的很优秀,Saoirse的Jo太灵动出彩了,特加一星。

    9分钟前
  • 鲸息深海
  • 还行
  • 看到有友邻这么评价这个故事,觉得非常恰当。“当一个女性不再通过抗拒婚姻来表达独立和自由的时候,这样的这个社会才算达到基本的公平吧。” 卡司们都非常棒,青春无敌,虽然非线性叙事有一点overcomplicate整个故事,整体感觉还是很轻快。

    13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 看得出来这家子七年以来保养品没少买

    15分钟前
  • 无恨可诉
  • 推荐
  • 相较lady bird是更加完整多面丰富年轻的女性jo greta自然地把观众带入了jo与女孩子们交叉的世界 罗南的表演自带煽动力 写作遭到批评生气 无法原谅心爱的作品被烧掉的妹妹 拒绝Laurie的求婚 无法战胜孤独的自白 失去亲人的痛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啊真好 可惜包被锁了 没法拿出纸巾 就反复眼泪汪汪然后哗啦啦地流下来 花茶真好 劳拉真好 加瑞尔真好 遗憾的是不管原著怎样在我心里讲真烂尾了哭T T

    16分钟前
  • 세븐
  • 推荐
  • 你只要非常有钱,就可以不用结婚。剧情不单单局限于女人的婚姻嫁娶,也关注了个人成长,她们独立,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写作,绘画,音乐,表演。你可以嫁给你爱的贫穷的男人,也可以拒绝你不爱的富有的男人,也可以选择单身热爱自由。婚姻不是每个人人生的必需品,有些人就是热爱自由。尊重人类选择的多元性。女主写作的纸张平铺了满满一屋子,令人动容,我与学霸/大师的差距。甜茶太美了,谁不想嫁给甜茶。

    21分钟前
  • Dreamer
  • 力荐
  •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 But, I'm so lonely!”

    26分钟前
  • Sup
  • 推荐
  • 这么多神仙颜值的人儿聚在一起太画美不看了。虽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还是心塞了,毕竟初恋才是白月光啊!甜茶和罗南青春洋溢,银幕上全是胶原蛋白的气息。当女性不再通过抗拒爱情来证明独立的时候,这样的社会只能算是具备基本的公平吧...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 I’m so lonely!” 【一个哭到崩溃的我】

    33分钟前
  • amie我乐苦多
  • 力荐
  • 罗南和甜茶的功力已经羽化登仙,就连黑寡妇妹妹的表演都张力十足,而屈臣氏小姐再次巩固她花瓶界一姐的地位。

    36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很高,而流行的居然是丧文化。19世纪的美国陷于内战,人民生活贫困,女性地位不高,但是即便如此,主人公们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邻里关系也和睦慷慨,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影片保留了那种名著的厚重感,当然也有19世纪名著常见的狗血,甜茶在这种女性电影里总是沦为渣男工具人,罗南饰演的女文青经历了由“恐婚”到“恨嫁”的“真香定律”,其他几位女性角色则各有特色,表演都很令人印象深刻。

    37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 那一瞬間,她們都長大了,也懂得了別人沒法代替自己悲傷。

    42分钟前
  • Cpt. 切尔卡西
  • 推荐
  • 还有人能拒绝甜茶?!我一个男的都想答应他

    46分钟前
  • 人家不是猴哥啦
  • 力荐
  • 最喜欢的一段戏是甜茶和罗南在party上相遇,我不爱社交,你的裙子坏了,我们躲在外面也可以快乐的跳舞,那时候真好啊,一切都不如跳舞。

    50分钟前
  • 骞千仟
  • 力荐
  • 真的过誉。虽说糖水片,对感情的理解也太想当然了吧。大家撺掇Jo去追教授那段好恶心哦。伯德小姐的小委屈加佛朗西斯哈的姐妹情等于Jo被温情打折了腿的女权。

    51分钟前
  • XYeah
  • 还行
  • 当开头西尔莎罗南在街头快乐飞奔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弗兰西斯哈》,都是自由灵动的。这一次的改编,也有意在传统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现代意识,是更当下的。包括在剧作结构上做的大量花样,以及结尾的修改,都很有心思。一部特别真善美的电影,期间会因为一些温暖所感动。几个演员都很出色,西尔莎·罗南找到了新的、属于她的、成年人的美,是另一种好看。实际上,几个女孩不在于她们各自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而在于,可以自由随心的做出想要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弗洛伦斯·皮尤可以继续关注起来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很难说这是一部现代化的古典电影还是复古式的当代电影,或许在油画质感及欢脱感觉间,主创自身也并没厘清相对统一的思路。罗南的古典气质在片中得以完美呈现,曾被乔·怀特激发的灵气重现。

    54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 出版社对乔说:如果主角是女孩,确保她在故事结尾时结婚了。其实这就是《小妇人》作者路易莎自己的经历。路易莎终身未嫁,她也不希望乔被婚姻束缚。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即便现在也是如此),人们会被迫写他不认可、不喜欢的作品。在出版社的要求下,路易莎写了一个违背自己初衷的结局。乔还是遇到了白马王子,还是选择了结婚生子。1933版、1949版、1994版《小妇人》电影都是如此。路易莎曾经写道:人们总是问她乔和谁结婚了,仿佛那是女人一生唯一的目标与终点。直到2019版《小妇人》,乔终于走了另一条路,弥补了路易莎的遗憾——乔是独身主义,凭自己的力量走向了成功。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足足过了150年才实现。这意味着如今女性地位更高了,不需要向出版社妥协了。最重要的是,女性不应该被婚姻定义,婚姻也并不是女性唯一的归宿。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 一个很温暖的家庭群像,神仙卡司。最打动我的改编是乔和病重的妹妹贝丝在海滩上,贝丝说我不害怕死亡,人生就像潮涨潮落,潮落是阻止不了的,乔抱住她说我阻止过一次。同样从睡梦中惊醒的镜头,当乔再次冲下楼梯时,却再也没有贝丝的身影...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相当娴熟的一次改编,非线性平行剪辑打破传统的流水账式叙述,在时空切换中不自觉地感受到美好和怅然若失。Greta用独立、成长等议题将这个古典故事做以现代性的注解。罗南妹子太优秀了,在这样饱满的女性群像中呈现出的灵动和层次感也几乎是碾压式的。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