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桂綸鎂 聲演) 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 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 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人只要吃饱,就很幸福了。
1、想象力是可以创造美好,但是,事情的真相,跟你想的往往不太一样,别人告诉你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用自己的眼睛和智慧去看事情,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和答案,因为心灵的眼睛,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2、醒来的时候,总是不确定自己是谁,躺在那里。
我是谁啊,我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你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吗?
你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吗?
3、为什么童年可以这么开心?因为孩子们都是用心的眼睛在看事情呀。
4、「钱或许真的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存点钱,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
我根本啊,就一直按照我妈希望的路走,我一点都不快乐,还想要自己养小孩。
时代变了,每个人被期待该走的路却还是没变,我觉得我应该选自己想走的路。
——《幸福路上·蔡依林》
那个当初的我,现在好吗
你失落在,哪一次搬家
但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
新的枝丫,来自旧的伤疤
以为幸福,不在这在别处
总是满足,别人要的满足
一路追逐,原来是我怕和自己独处
我又是谁,我却说不清楚
成为了你理想的人了吗
那故事后来,有什么留下
但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
新的枝丫,来自旧的伤疤
也许幸福,不过是种自如
是一段路,不必通往何处
也许幸福,本来没有路,要一步一步
是一首歌,是裂缝的光束
是一首歌,有泪水的温度
送你一份爱的礼物,我祝你幸福
无路你在何时,或是在何处
莫忘了我的祝福
如果日番是专业水平,那这部的水平就是初级水平。影片于2018年1月5日上映,也就是说动画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该片的画风跟日番差的却不只一个等级😔。
音乐、故事、内容都是欠缺的,如果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东西,为什么要花大成本做成电影呢?而且这些内容也已经很大众化了,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除非影片讲了大家共同的回忆。嗯,这部片子应该是属于台湾人的。
故事开始还是挺吸引我的,探讨哲学问题,但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整理成金句就可以了,影片好像也没有其它的了。
真正比较吸引我的是主题曲的2段话:“你失落在,哪一次搬家”,“一路追逐,原来是我怕和自己独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慢慢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了。
综合来看,主观评分 6.0,面对有台湾回忆的观众,主观评分可以给到 7.0。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今年,大陆有制作一些发生在华南地区的片子,发生在潮汕地区,客家梅州,甚至是第一部讲闽南语的电影。
然而,以实现看到的成片,这些电影大多注重形式而抛弃了内容,甚至明明发生在方言地区,却依然在大讲普通话。这种选择,总是令人存疑的。正因如此,回头再看《幸福路上》,我依然认为,所有发生在大陆的怀旧成长、主打亲情家庭题材的南方谱系电影,都没有这部发生在新北市(台北卫星城镇)的动画片,来得熨帖。
12分钟的动画短片《幸福路上》,拿下了2013年第15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紧随其后,导演宋欣颖,又在年底金马50的创投上,获得了评审杜琪峰、陈国富、黄志明青睐,再次拿下百万首奖。 时间又过五年,《幸福路上》变成了111分钟的动画长片版,拿下了今年台北电影节的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和观众票选奖。有人甚至断言,它拿下金马55的最佳动画片也不无可能。
无往不利的战绩背后,是女导演宋欣颖拥有过人才华,亦或者《幸福路上》是现象级作品? 最终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失望。
《幸福路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意基础,故事也不乏平易近人的邻家气质,但动画片是一个集体作业,考验整个动画工业的梯队建设。
即便耗费五年时间,带有深刻个人烙印的《幸福路上》,更接近单兵作战的《大世界》或者小团队的《麦兜故事》,而非中国影迷熟悉的《大护法》和《大圣归来》。 众多奖项肯定与前辈提携,更像是推动和褒奖导演完成了一部长片。好比电影创投会的终极本质,并不能将一部电影的剧本,锤炼打磨得更好——那一直是导演自己的事。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完成版的《幸福路上》,就保留有很台很颜色的一面。
遭人诟病的桂纶镁配音,有挥之不去的大龄文青文艺腔。
抱歉,我不是对大龄、女文青或者文艺腔有敌意。我认为,桂纶镁的配音,令年逾三十的女主角,依然像个没有长大的少女,无论是做往日的花痴还是今时的感悟,总害我跳跃出戏(即桂纶镁标签太明显)。其他几个配音演员人选, 陈博正(父亲)、魏德圣(表哥)也有很浓的台湾情结,但代入感超强。
电影出现了大量闽南语方言对白,像阿陡仔庄贝蒂、沙发和蓬椅(PONGYI)、狗语和国语之类的调侃。 六岁时,小琪一家搬往台北县新庄市(今新北市新庄区)生活,作为包围台北市的台北县,家庭与学校的语言差异,似乎透露了一个信息:本省人的生活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相较复刻台南某条街做背景,立意浅白无比的《小猫巴克里》,《幸福路上》无疑更靠近开放了自由行的台湾,那些社会民生和综艺娱乐,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幸福路上》自搬家开始,以小琪的成长,引出了人生变幻时的诸多感慨。从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到女儿自己也成为了母亲,最终步入小时候迷茫,且感觉遥远的成人世界。
相较其他同学的人生故事,小琪的际遇,对外婆的怀念与追忆,对新生儿到来的恐慌,并没有达到“短相聚长别离”的意思。更准确的说,小琪的人生循规蹈矩,去了美国工作生活,博得周围人眼羡。双亲在家辛苦,依然健在,也说得上好运气。
那《幸福路上》,到底在感慨什么呢?
这部有着缤纷颜色的动画片,像冰激凌,糖果屋和夹娃娃机器,反复出现相当粗暴的转场:哗——哇——嘢,是这样子噢。
固然,它可以被解释为少女的异想天开,但频繁的噩梦与想象力,总会让电影陷入一惊一乍的情境,更有种没长大的天真、惊奇与密室感。
如果再对比日本的《岁月的童话》和《辉夜姬物语》——都是关于女性在不断成长中,被迫牺牲和改变自我的寓言,我不可避免要想问:小琪,活了三十多年的小琪,她真的长大了吗?(当然,这个问题每个观众也可以自问)
我知道,电影要表现她的觉悟,以外婆的死,以决念的生,选择并告别美国的生活,归来台湾,陪伴父母。可是,少女时代的惯性,哪怕小琪停下脚步,她都好像没有真正摆脱。
她寻找到了友情,那个由表姐带来上学的庄贝蒂,留下了一个与美国有关的善意谎言;
她看禁书,却没有早恋;她升读了北一女,却无比迷茫;
她跌跌撞撞成了美国女儿,回到幸福路上,只是感慨大家都变得那么老了…
《幸福路上》有不可思议的地方。像80后的我,可以无缝对接台湾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尤其是上学紧张)。其实刚好就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
有些细节,却是我所诧异的。那条名为大排沟的小河流,居然是从垃圾污染,变成了被整治的清洁。小琪居然喜欢工厂飘出来的有颜色“毒烟”(汽车尾气),就好像那股烟的味道,可以让她随时进入异次元世界。这种桥段,难道是怀念经济腾飞的七八十年代?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1975年4月5日。小琪出生。
《幸福路上》更想做的,是把小琪当做一个不断参照他人变化,目睹父母老去的国民小代表。所以,她这一生,是父亲口中的心肝仔(回高雄六龟扫墓),要遇到阿陡仔(最终是小琪自己去了美国),被熊孩子称呼为番仔(一个来自花莲的原住民外婆),还有怀春小说中的台词,“你这残忍的小东西”。
她的童年点滴,得有吃槟榔,猪哥亮,和“飞啊飞啊小飞侠”。她的于心不忍,是看父亲年纪一把,当夜间保安,却永远买不上一张对的彩票;是念叨着资源回收爱地球,捡瓶子和垃圾赚零花家用的母亲,自知没有跟上社会与时代。她厌恶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又怀念实际上相当短暂的小学同学友情。
《幸福路上》的野心,是明晰的时间线:
譬如1991年国中毕业,考入北一女。那个时间点前后,台湾解除戒严,政治局势风云突变。
1999年的921大地震,博士的家大楼倒塌,数十人死亡。
2001年的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
这三个时间点,小琪分别遇见了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北一女的学妹),她不快乐;
一路从乩童扶正成车行老板兼圣恩法师的老同学,他走了;
还有代表独立自由美国梦的表哥,结果呢,小琪放弃了。
最终,曾是阿陡仔的庄贝蒂,与美国女儿的小琪,又在幸福路上相遇。放弃精神美国与现实美国的台湾女人,以单亲妈妈的身份,选择了她们的家人,以及生长的土地。路直路弯,她们继续着生活。
堆叠的细节,与释放的政治气息,还有不断点亮的时代标记,令《幸福路上》的小琪,变成了一个围观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我甚至感受不到她强烈的情感驱动)。
幸福一词,貌似鸡汤,但我在北京生活的社区,就名为幸福村;每年驻扎上影节的固定地盘,就有一个幸福里。就连我去做活动的山东烟台,都有幸福路,东、西、南、北的幸福,不过代表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景。
小琪没有走上追求幸福的那条路,她选择了从没有离开的那条路。
但,这就是幸福吗?
今天默默在办公室一个人看了这个电影。
周围的创业公司,印度人,白人,年轻人,中年人。 一起说着硅谷创业的伟大计划,关着门,看这个动画片,也从不关心他们说什么,做什么。
前一晚看了前半部, 睡前哭得稀里哗啦,旁边的老公问:”你哭什么?这个是你吗?“ 他听不懂台语,也看不懂国语字幕,更不知道小时候我们为了应试教育做的题目, 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的玩乐,也不知道所谓的“美国梦”。
“林淑琪,你在美国真的开心吗?”
我也想家,但这样的情绪,只敢流露一点点,设定“仅自己可见”,然后,继续还贷款,过几年生孩子,养孩子,送补习班,
”女儿,你要我们帮帮忙,我们就过来。“
公众号影评链接:
剧情:63分。演员颜值和演技:64分。画面:60分。服装道具:50分。音乐和音效:60分。综合评价:6.2分。剧情方面:从小就是乖乖女,习惯服从家长,虽然得到了看似不错的留洋生活,但文化的不同注定与美国老公走不到一起。从抗议游行到女主的一些政治和权益主张,从陈水扁到连战再到马英九。作品主动将政治带入作品,且未加入明显的“台独”主张,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善意。情来,感人,接地气,但并不是很吸引人,剧情水准中等偏上一些。演员方面:人物外在形象很一般,面部表情还算细腻,动作比较自然,配音水准还是可以的。画面上:画面效果制作上很一般,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水准。对于景物的呈现也很一般。服装道具:就是一些常服,没什么可以说的。音乐与音效:音效比较逼真,ED还行。所以综上所述,本剧推荐指数:三星半,可以一看。
二零一八年瑞士洛加诺电影节,欧洲首映。导演坐在我的前排,谢幕时她转头,我们俩两双乌晶闪烁的眼睛相击。 今天准备重温一下,顺手搜了豆瓣评论,有点惊讶,有的豆友说剧情单薄,有的说导演太感性只讲自己,有咸味鸡汤的感觉。 或许是留学经历能让我对这部片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共鸣。随着主角的成长,越陷越深,影片结束我进洗手间啜泣了十多分钟,过了半个月我就回国了。 如今再回味,感慨普通女孩儿干干净净的成长其实就是这样,如果讲导演感悟太多导致影片显得剧情单薄鸡汤过咸,也是正常的,毕竟人到中年,很多俗事变得不再新奇,人生其实也不会有太多俗事跌宕起伏才是我们向往的真水无香与花好月圆。坦然回忆坎坷,共鸣自然沉浮于双眼。 在我的感动中,在导演的影片里。这是一部导演为自己而作的作品,所以同作为真水无香和花好月圆的向往者,值得一赏。 /出十
虽然开头有点像樱桃小丸子的温情,但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完全是一个70后中年女子的沧桑回忆录。我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觉,我看到了通篇的彷徨和迷茫。 小女孩的成长史,就是整个TW的政局变化史,当地四十年间所有重大社会事件都囊括在中。对于当权者的话语,小女孩由深信不疑到摇摆不定,当中尝试用心用智慧去感受,到了后面却发现蓝绿阵营里都充满了谎言。 阿美族的阿嫲说:不一样就是力量。于是小女生一直在寻求这种力量,去让自己强大。力量也分破坏力和建设力,过于强调不一样,不存异求同,带来的就是灾难。走马灯式的权力更迭,谁上任就把前任往死里踩,朝令夕改,这条幸福路上并不幸福。 为了展现自己这一代人的不一样,她愤世嫉俗,她不愿意顺从父母的意愿从医,她觉得这才是自己的人生。她一度无比向往花旗国,那是年少以来的梦想,在那里才有自由的空气。事实上游子如信鸽,放飞了终归还要落叶归根。海外生活貌似风光,内心依旧孤寂无比。归来时孑然一身,连怀孕的事都不敢告知丈夫。兜兜转转,她终不能跳出这个方圆,这种噩梦一样的失落感贯穿了全片。 回想起来,阿嫲更常挂嘴边的是另一句口头禅,“有饭吃就好。”幸福是什么,是哲学问题,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睡好。ZZ家们的宣传口号一个比一个好听,留下的都是虚妄与半途而废,肚子能饱得起来吗?面对摇摆的政局,这方面动画片是没有给出答案和主张的,只能用一句“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去搪塞,用一点家庭的温暖去掩盖了这份焦虑。 赖以庇佑的父母已老去,蓝绿皆不可深信,老外丈夫随时将离,能相信谁呢?
“你相信你的人生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小琪生于1975,导演生于1974。成人隐喻在动画空间里变成了孩童想象,从回忆视角讲述自传式的个人成长,让历史事件和身份认同多些真诚。
節奏受不了,配音蛋疼(呈現出與桂綸鎂一致的XX),但概念與企圖,導演的六年級生自述,應成話題。鴿子隱喻,飛不遠,終究歸巢。超現實比例。集體記憶的召喚。楊德昌式知識份子內省,「以為可以重來」的幻覺。工人家庭子女,不走醫生改唸文組。小丸子畫風,卻反療癒、反海螺小姐時空。《夏日紀事》。
野心很大,企圖用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描繪台灣大時代的變遷~觀影過程中,我數度淚流滿面,雖然<幸福路上>有很多缺點,動畫和劇本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過我的確感受到創作者的真誠情感~台灣動畫不容易,值得支持:)
又来信仪威秀,看动画片,浓浓台湾腔调,浓浓政治味,on happiness road ~road to happiness ~
特別的台式動畫風格,片尾也好聽,敗筆就是政治意識形態太明顯............還不只提到一兩次...不愛。
虽然将国族史大事件嵌套进普通人生命经历的做法已经堪称陈词滥调了,但情感部分又细腻和普世到足够打动观众(我本人)
戒嚴後期的台灣人生活,時間從戒嚴、解嚴後的獨台會抗議、台灣第一次DPP 執政到2014年的運動,還有以前流行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俗語在主角身上發生
可以看到伦敦一家人、岁月的童话、白日梦想家、甚至春宵苦短少女前进等的影子,但仍然是优质的再创作而非拙劣的照搬抄袭,什么时候大陆的国产动画电影可以有这样的东西。
五星不用解释,这个动画可以看出豆瓣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纯粹的豆瓣了,很多脑残对片中表达的幸福有异议,很愚蠢,因为这个动画叫幸福路上,不叫幸福,依旧在寻找的路上
当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
⒈「幸福是没有永远的。」→看到Kiki的短评第一句也用了阿嬷的台词,这巧合真让我惊喜;⒉作为动画,技术有欠缺,但故事挺真诚,不过多线索交叉叙事的剧情有些复杂,三种语言且没字幕辅助下,想必一起观影的外甥女和小董事长时不时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呢?普通话>台语/闽南话>英语);⒊听到片尾曲才想起蔡依林的《幸福路上》原来是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曲呀!……
桂纶镁加一星,问题出在台湾人的小情怀,还是“平凡即美”的神话,这还是有些问题的,浪漫化的太厉害了。不过现实主义的题材还是更好的。
掏心之作。
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出台湾近40年的社会变迁,渗透着对家庭和身份的思考,承载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是一部具有剧情片体量的动画长片,做成动画的形式,具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桂綸鎂配音唯一敗筆
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见证台湾40年变迁,驻军、解严、选举、猪哥亮,以为身在大江大河立志改变社会,到头来还是困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新一代的台湾梦,赚大钱、变大人、去美国终于都皈依到吃饱饭的怀里,不纠结身份,重新重视生存。
8/10
岁月的童话。满是女生的幻想,过去与现在、思绪与眼见的幻变。小琪慢慢长大,父母和外婆也慢慢老去。路直路弯,她看见更多颜色,还有台湾和外面的大世界。比较吃惊的,是我居然能无缝对接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后来想,不是我有那么老,而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正好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骑上幸福牌自行车,踏上幸福之路”,这句半植入的脚踏车广告语。
3.5 用心,但不是好动画。它输就输在企图心太大、太强,整体思路像是用《在伊朗长大》方式拍了个长线动画版《当爱来的时候》,社会性的标签贯彻全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生在蒋介石去世时》。人生家庭情感与家国政治双管齐下,简单的情节排列由此变得繁复,骨子里是台湾剧变的隐喻。画风转变也因此,前半多是治愈、怀旧外壳,后半则渐趋阴冷、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