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爱丽丝2019

    喜剧片英国,澳大利亚,法国2019

    主演:Emilie Piponnier  马丁·斯威比  克里斯托弗·法佛  克洛伊·博勒姆  大卫·科伯恩  玛丽-洛尔·杜尼亚克  尼古拉斯·布乔  Ariana Rodriguez Giraldo  Juliette Tresanini  Jules Milo Levy Mackerras  Philippe de Monts  Robert Burns  Marie Coulonjou  Rébecca Finet  Claire Morin  

    导演:Josephine  Mackerras  

    猜你喜欢

     剧照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爱丽丝2019 剧照 NO.2爱丽丝2019 剧照 NO.3爱丽丝2019 剧照 NO.4爱丽丝2019 剧照 NO.5爱丽丝2019 剧照 NO.6爱丽丝2019 剧照 NO.13爱丽丝2019 剧照 NO.14爱丽丝2019 剧照 NO.15爱丽丝2019 剧照 NO.16爱丽丝2019 剧照 NO.17爱丽丝2019 剧照 NO.18爱丽丝2019 剧照 NO.19爱丽丝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0 16:38

    详细剧情

    幸福人妻愛麗絲,丈夫疼愛、孩子可愛。才在晚餐聚會向眾好友放閃,隔日購物刷卡失敗,才驚覺一生積蓄已被枕邊人敗光,拋下她與稚兒自生自滅,連唯一遮風避雨的公寓也將失去!愛麗絲翻箱倒櫃,發現丈夫將錢全花在高級應召女郎。循著線索,她來到招待所想問個究竟,未想成了活命生機,意外開啟職場第二春。然而性情單純的她,如何面對男人們的各式需索?況且孩子還得時時看顧。愛麗絲最後能否「過關斬將」,重新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旅居巴黎的澳洲女性導演喬瑟芬·馬克拉斯首部編導長片作品。同時身為製片的她,自己的公寓與兒子都成為片中要角,花了兩年半才完成影片,過程沒人拿到酬勞。因為沒有資金起用明星,讓首度擔綱女主角的艾蜜莉皮波尼爾有機會大展驚人演技。全片優雅地平衡人性中的光與影,悲而不傷,時時閃現豁達幽默的智慧光芒。

     长篇影评

     1 ) 《爱尔兰人》:老马识途,当益壮

    前不久,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炮轰漫威的言论起轩然大波。

    “你知道那(漫威电影)不叫电影,老实说我想到最准确的称呼是主题乐园,那种制作精良、演员尽量演到最好的主题乐园,但它不是演员向观众表达情感的那种电影。”

    此言一出,影坛哗然。一边是年过七旬、功成名就的“新好莱坞”大导,一边是现最具吸金力和最受年轻人喜好的娱乐大片。

    短短数天,好莱坞各路大佬纷纷发声表态。

    《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并肩战友,公开表示支持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说‘它不是电影(cinema)是客气了,我觉得它是可鄙的(despicable)。”

    反方也没能按耐住。《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詹姆斯·古恩在Instagram上回应: “超级英雄片就是今天的黑帮、牛仔、外太空冒险片,有些超英片很烂,有些很美,就像西部片和黑帮片,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它们,甚至有些天才也是如此,这是OK的。”

    随后,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上高调撰文,解释他为何批判漫威电影,并表达他对电影未来发展的忧虑。

    马丁指出电影行业里,“有一些人对艺术问题完全漠不关心,对电影历史的态度既轻蔑又专横——形成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混合体。” 这导致当今影坛是“两套分离的领域,一个是全球范围内的视听娱乐,另一个是电影(cinema)。它们仍然会有重叠的时候,但这种情形越来越少了。”

    在马丁·斯科塞斯看来,真正的电影(Cinema)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有时是矛盾的本性,他们可以互相伤害,互相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的。它是银幕上的意外,在生活中被戏剧化和被解释的,并扩大到艺术形式中找到可能的意义。”

    漫威电影“没有真相、没有悬疑、也没有真正的情感的危险,没什么是真正处于危险中”。 “它们名义上是续集,在精神上是翻拍,里面的一切全都是官方盖章的,因为不可能有其他的方式。这就是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

    在当下银幕被漫威电影占据,电影展映异常艰难,独立电影院比例下降的情况下,流媒体成为了主要的输出系统。

    马丁·斯科塞斯并不排斥流媒体,正是在Netflix的帮助下,他完成了新片《爱尔兰人》的拍摄。

    “只有它(Netflix),允许我们以需要的方式完成了《爱尔兰人》,为此我永远心怀感激。”

    “新好莱坞”电影四杰

    我想,没有谁比马丁·斯科塞斯更有资格站出来说这些话。 论资历,他已是当今好莱坞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从影五十余年,留下诸多杰作。《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无间风云》等都出自他之手。

    作为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第一批毕业的学生,求学期间的马丁·斯科塞斯就遇上了天赐良机:作为电影史分水岭的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对刚踏出校园、投身电影制作的马丁·斯科塞斯产生了深刻影响。

    再加上当时美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好莱坞大制片厂体制逐渐走向解体。

    这给了年轻导演施展才华的机会,诞生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他们创作出一系列颠覆传统的作品,这些电影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

    其中《教父》导演科波拉、“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众所周知的斯皮尔伯格和马丁· 斯科塞斯被认为是“新好莱坞”电影的四杰。

    如果说之前的好莱坞电影以纯粹拍摄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等类型电影为主,那么从新好莱坞开始,大量在传统类型电影基础上融合多重主题的新电影被大量生产。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系列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等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好莱坞”电影。

    这些影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抛弃了大制片厂时代的制片人中心制,强调导演作者性和多重元素,破除类型化的创作倾向。

    正如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文章中说的: “今日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其中很多都是由才华横溢的人们组成的团队做出来的,同样,他们缺乏了一个电影必须拥有的要素: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

    “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强调的正是电影的“作者性”:把电影当做个人作品那样来打造。

    罗伯特·德尼罗&马丁·斯科塞斯

    “新好莱坞”电影四杰都有自己偏爱的电影类型,马丁·斯科塞斯热爱和擅长黑帮题材电影。 当年,《穷街陋巷》的横空出世,引起世人关注,到《好家伙》《赌城风云》,攀至巅峰。

    可以说,马丁·斯科塞斯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黑帮电影的艺术。

    《爱尔兰人》让马丁·斯科塞斯重回拿手的黑帮题材电影,距离上一部黑帮片《无间道风云》已经过去整整13年。

    影片改编自查尔斯·布兰特于2004年出版的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I Heard You Paint Houses),记录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即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的故事。 标题是一句经典的黑帮黑话,暗指职业杀手执行任务时血溅在墙上和地板上。

    在1995年的《赌城风云》后,马丁·斯科塞斯与罗伯特·德尼罗就一直寻找合作机会,德尼罗向斯科塞斯推荐了《听说你刷房子了》。

    罗伯特·德尼罗在电影中饰演主角法兰克·希兰,是一名 “粉刷匠”,行走江湖有个外号,叫“爱尔兰人”。 作为一名在二战战场上战斗过400多天的士兵,法兰克·希兰退役后便以开卡车运货为生。

    一个偶然机会,法兰克·希兰偶遇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罗素·布法利诺,后者是当时宾州地区布法利诺家族的家族首领。 法兰克因为过人身手和忠诚态度赢得了罗素·布法利诺的信任,一步步进入黑帮的核心圈子。

    在罗素·布法利诺的引荐下,法兰克·希兰被介绍给上世纪60年代最知名的国际货车司机兄弟会(IBT)的主席吉米·霍法,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吉米·霍法,可谓美国上世纪前半叶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 自幼丧父白手起家,年仅二十多岁时成为卡车司机工会里的活跃人物。担任工会领袖期间,一手打造了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

    1975年7月,吉米·霍法突然失踪,引发历史悬案。 警方为此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调查,但始终缺乏证据,无法找出真凶。

    2003年真相公布,法兰克·希兰公开站出来说,是他杀死了吉米·霍法。 通过借助弗兰克·希兰的视角,战后美国有组织犯罪画卷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电影指涉了美国历史上许多政治黑幕:比如布法利诺带领的费城黑帮通过幕后操纵助肯尼迪和尼克松先后成为总统,工会的内部腐败及与黑帮的紧密联系,肯尼迪家族的权力布局与暗杀事件,美苏争霸中的“猪湾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马丁·斯科塞斯从影50余年练就的导演技艺,在《爱尔兰人中》展露无遗,令人叹为观止。

    全片以法兰克·希兰坐在轮椅上的自述为开头,闪回1975年的那场公路旅行。法兰克·希兰载着妻子和罗素·布法利诺夫妻俩,前往底特律参加一场婚礼。

    随着公路旅行的展开,法兰克将记忆往前回溯,时间最终回到1950年他第一次偶遇布法利诺的时候。自此开始,电影以顺序时间的方式展开了对法兰克传奇人生的讲述。

    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讲述,穿梭在三条不同时空线,有条不紊,气定神闲,展现了一位老导演的功底。

    《爱尔兰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生涯中的第26部电影,也是其中最难产的一部作品。 从2010年立项到上映,耗时十年,拍摄周期长达106天,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据说,《爱尔兰人》起先预算是1.25亿美元,派拉蒙不敢接。马丁·斯科塞斯在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中四处寻找投资,无果。

    2017年,Netflix花费上亿美元从派拉蒙手中买下这部电影,随后追加至少1.5亿美元的制作资金,才使得电影最终完成。 即便如此,项目推进过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预算超支和资金断裂的问题。 其中成本巨大的是电影中的逆龄技术(de-aging)。

    《爱尔兰人》的三位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威·凯特尔分别是76岁、79岁和76岁。

    电影需要呈现他们20岁、40岁和60岁等不同年龄段的形象,除了化妆,便只能通过电影特效来让主演们返老还童。

    为了不让化妆或传统的动作捕捉工具影响演员的表演,马丁·斯科塞斯一直都在开发逆龄技术。“拍摄现场原可能需要演员穿戴的动作捕捉系统,而这些工具可能会影响到演员对细节的一些演绎。”

    早在《好家伙》中,马丁·斯科塞斯对德尼罗的表演就使用了“逆龄”技术。据说,当时德尼罗看到小样后非常高兴,“我想,我的职业生涯有望再延长30年了。”看来,这一愿望在《爱尔兰人》中得到了完美实现。

    《爱尔兰人》已在Netflix上上线。获得超高口碑:烂番茄33连鲜开局,新鲜度100%,均分高达8.88。MetaCritic均分高达92,20个好评,0中评和差评! 豆瓣9.0!

     2 ) 他的宇宙装不进这世界

    他的孤独,如凶猛而不见底的针心。

    作者自绘

    一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老了。

    当他的脑子里出现这件事,为此惶恐,并开始自岁月里打捞那些早已沉没的脸,他就已经老了。即便《爱尔兰人》中的减龄技术再高明,也无法掩饰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的蹒跚步态,松弛的眼袋,嘶哑的声音和沉重的身体。斯科塞斯拍过类似的影片《好家伙》。我永远记得那个长镜头,亨利领着凯伦走入酒吧,不停地和为他开门和对他致意的人们打招呼。彼时的他们无恶不作,尚未看清命运的砝码,仿佛盛筵不散,所有的欢愉都漫无尽头。《爱尔兰人》里,一切不得不慢下来,包括动作、镜头、叙事等。你方才能意识到摄影机后面的创作者的心境:他越来越缩进自己的寂寞,换了眼光打量世界。

    少有旷达的迟暮,往昔有多瑰丽热烈,而今就有多不由己的惆怅。整部影片都沉浸在难以遣怀的感伤中,生命渐至闭合,没有了创世的激情,感情变得懒下去,选择与放弃,抗争与承受,都不再重要。

    《愤怒的公牛》

    当年,德尼罗为了拍《出租车司机》,减去十五磅的体重。而为了《愤怒的公牛》,他花了四个多月时间增重几十磅。年轻时的身体永不停息,野蛮而霸道。拍摄《爱尔兰人》时,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老迈,皮肤走向暗沉,动作不再有当年的狠劲。帕西诺和乔·佩西也少了意气风发。《爱尔兰人》后半部,较之于前半部更为可信,因为他们正经历暮年。

    罗素去了教堂。他对弗兰克说:「别笑,你以后就知道了。」最终,弗兰克也找来神父。西谚说,防空洞中没有无神论者。当人面对生命终成虚无的事实,不论过得怎么混蛋,也会不自觉向宗教靠拢,趋于保守和恋栈。《新旧约全书》中有句话:「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死。」弗兰克给自己订棺材,选墓地。越往后,越充满疲惫和皱纹,他自知随时会骑上灰色马。

    《爱尔兰人》

    遽然变老后,自身的那个世界逐渐死去。弗兰克为护士不知吉米·霍法是谁而诧异,但随即意识到:「不到那个阶段,你不知道时间过得多快。」时间从来都过得很快。警员跟他说拉加诺先生死了,他立即问道:「是谁干的?」警员回答:「死于癌症。大家都死了。」罗素、安吉洛、萨勒诺、普罗、多夫曼、萨利虫,都走了。过去土崩瓦解。人在老去中理解:对自己来说极其重要的事,对别人却可有可无。人想在死前留下一点痕迹,并不太容易。

    圣诞节前夕,神父离开时,弗兰克嘱托把门虚掩。构图意味深长:中景是门框,他深埋在缝隙里,注视门外,或许还凝神竖耳倾听。这个封闭围困的画面,暗示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寂静在蔓延。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他的灵魂有时落寞、有时沮丧,并不会被人瞧见。他已被时间覆盖。人越是明白,越是孤独。

    《爱尔兰人:对话》中,斯科塞斯回忆和帕西诺合作第一场戏时,工作人员提醒说:「在这场戏中,他应该49岁。」斯科塞斯反问:「怎么了?」他们觉得他起身太慢。一个人被提醒年老,并不是那么舒服的事。此后,帕西诺会调侃询问岁数:「52?65?」能用清朗通达的玩笑去化解无奈,是时间赋予人的珍贵东西。斯科塞斯说:「就我们这个年纪来说,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了。」

    《爱尔兰人》

    斯科塞斯引起过漫威电影是不是电影之争。他有神庙情节,认为电影是关于「美学,情感和精神的启示」,是关于「人的复杂性、自相矛盾和时而悖论的本质」。但只要有人偏爱深沉肃穆,便有人有人喜好荒诞欢愉的主题公园式恣意狂欢。斯科塞斯或许无意贬低,他只是为自己的过去辩护,他面对的是「一个封闭而又天真、只对本身忠实的世界。而现在的一切都太公开、太国际化了。」他的这一边,还有塞缪尔·富勒、英格玛·伯格曼、吉恩·凯利、斯坦利·多南等导演。

    他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

    《穷街陋巷》

    二 伊丽莎白街

    斯科塞斯在七八岁时,搬回到曼哈顿的伊丽莎白街。伊丽莎白街带给他两样重要的东西:电影和天主教

    在这条街上主要住的是西西里人。意裔美国人们有自己的一套法律。格林威治村和伊丽莎白街相隔不远,却像是另一重世界,斯科塞斯只去过一次。童年时代,因为哮踹,父母经常带他看电影。他把上天主教堂与上电影院联想在一起,电影院让「生活周围世界被重建,而且显得黯然失色。」他喜欢西部片,家里有电视机后,跟着祖父母看了不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他认为小意大利区塑造了他。人能到达的最遥远的地方是出生地。他不断重返故地,找寻生命经验,那是两种文化之间混合、杂糅的东西。《我的意大利之旅》中,他谈起罗西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费里尼等导演,宛若旧相识。

    《穷街陋巷》

    在伊丽莎白街,黑社会和教会最有势力。黑社会人物触帽向神父致敬,说些体面话。他觉得获救的最好方式是成为神父。他曾在天主学院就读,但因迷恋一个少女,心思不定,读了一年后被开除。倘若不是后来在纽约大学遇到黑格·曼努金,他会再回去读神学院。然而,他对宗教并不笃定,《穷街陋巷》中,他借查理之口说:「上教堂不能赎清你的罪,只有在街头才能做到。」

    斯科塞斯很会拍街头空间。他说,约翰·福特创立了西部片,我们创立街头片,这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情。

    《穷街陋巷》

    街头,是城市的动脉。两旁的店铺,是它的毛细血管,避开人群的围追堵截,往上延伸成私密、隐蔽的场所,譬如家和旅店。斯科塞斯的电影,就是不断在这些场景中转换。他将街头视为制造危机与暴力的舞台。当一个人来到街头,所有东西都自然而然地进入视野,他本人也成为活动的一部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公共的、开敞的。伊丽莎白街险象环生,时常有狠角色出没,警察与地痞并无多大分别。斯科塞斯从小有危机意识,不管走到哪都尽量背靠墙。他说:「整个地区有个人在当老大,不过你永远不知老大是谁或他在哪里。」

    《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是蛰伏在街头的夜行动物。在黑凛凛的午夜,他漫无目的地开着车,窥伺街头的男女,嫖客、妓女、总统候选人、流浪汉。他的孤独,如凶猛而不见底的针心。人在夜晚时,被分成两半,清教徒的那半走开,人就管理不好酸楚和委屈。

    街头把这些好的坏的都承载了。那些游荡的人,也许至死都未曾离开;也许在此度过生命的某个时期,平平无奇或辉煌光鲜;他们心灵的厚度不同,令其安静、惶惶的事物也不一致;他们渴望相爱,却总是抵达话语的沼泽地,毫不犹豫地说出伤害的话语;他们像星星被抛入宇宙;他们假装冷漠、强悍,却不断被焦躁、无助造访,像狗一样扑向每一根稻草。

    《出租车司机》

    特拉维斯的视角,大概是斯科塞斯本人的。他想曾无数次观察过伊丽莎白街。满街都是茫然的人,一阵风吹起所有的尘土。

    三 「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愤怒的公牛》

    《愤怒的公牛》几乎是我的《圣经》。电影最后,引用了《约翰福音》里的话:

    所以,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从前瞎眼的人来,对他说:「你该将荣耀归给神,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他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基督最后的诱惑》

    《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就有耶稣让人复明的圣迹。看见,对斯科塞斯颇而言,颇有宗教意味,它象征着救赎。最真实的事最难看见。电影,让他把目光投向广袤生活里的细微感受和期待,将他从平凡的日子里拎起。他的根在天空,不在大地。拍电影是自我拯救,替代到教堂做礼拜。1965年某天,他做了最后一次告解后,不再参加弥撒。他说:「我都是在电影里进行忏悔。

    《愤怒的公牛》是他所有忏悔中最深沉且炽热的。他把自己知道的与感受到的全部融入这部片子,作为导演生涯的终站,「把什么都投进去,然后把它完全置诸脑后,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如布罗茨基说的:「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是在学习不要屈服,而余下的生命则是使用这门学问。」

    《愤怒的公牛》

    那时,斯科塞斯经历了巨大的起落。虽然《出租车司机》让他声名鹊起,但《纽约,纽约》推出失败,婚姻破裂,身体状况变差,他异常消沉。德罗尼到医院看他,拿出了《愤怒的公牛》的剧本。他被杰克·拉莫塔所吸引,「自我毁灭,连带着把周围的人全毁了,为毁灭而毁灭。」陷溺于人生之际,用最原始方式维生的拳击手救了他。他在影片里宣泄痛楚。燃料和炸弹放在了一起。

    乔纳森·戴米给斯科塞斯一幅民俗画家画的杰克肖像,在画框上刻着:「杰克打拳时就像他不配活着一样。」但杰克不止有攻击性,他另有受虐狂的一面。与舒格·雷·罗宾逊进行的卫冕赛中,他忍受对方击打,并故意激起对方怒火。这么做无非是以此来赎罪,来克服内心的混乱。毁灭必有马脚。他曾背叛自我,去打假拳,那次赛后,愤怒在委屈里蹿燃,越烧越大。这个离经叛道、冷硬到骨子里的男人泣不成声,绝望至极。无数次冷静的毁灭和涌动的欲望循环中,他一言不发,继续投入或逃避生活,艰难活一阵

    《出租车司机》

    斯科塞斯电影中,时常有这种自我毁灭的角色。《剃须记》里,在一间浴室,剃须者用剃刀细致、冷静而麻木地割出鲜血。镜子,让他得以旁观自己的暴力。《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对现实深感恶心,决意用毁灭获得重生,像失控的马车拖进火海。

    《基督最后的诱惑》里,耶稣矛盾、迟疑,不再强而有力。浮生幻影掠过前,耶稣始终是盲的:娶妻生子,享受天伦。直至临终,他才意识到被魔鬼引诱,想到做了这么多错事,对神有这么多误解,就羞愧难当。他痛恨自己的孱弱,仰天大哭。那是圣和凡的节骨眼。这样的耶稣,是世俗的,他有人的那面。圣经的《传道书》有言:「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基督最后的诱惑》

    人生,总有不可自持或为存在而惶恐的时刻,但一个人只要有过痛苦后的觉醒,自由便产生了。重回十字架的耶稣,内心坚定无比,他把目光投向天空和受难同伴。阳光熠耀,像慢慢熔化土地。他同时看见身上的神性和人性。这时,他才有了圣徒的光芒。雕镂精致的梦,曾闯进他心灵,但丝毫不减损他的伟大。「耶稣必须忍受我们凡人的遭遇:所有的怀疑、所有的恐惧、所有的愤怒。他只是一个凡人,一个神圣的凡人。」斯科塞斯如是说。

    我喜欢斯科塞斯的这段话。它让我明白:保留人的基本含义,比德性和智慧上的所向披靡更重要。那些没被生活恐吓住的,在无法抹除、反复袭来的孤独里活下来的人们,都曾有那么一瞬接近基督。

    《愤怒的公牛》

    四 为了别离的聚会

    《情欲》

    斯科塞斯很欣赏维斯康蒂的《情欲》。

    他认为,维斯康蒂用这部电影复活了十九世纪。他赞叹它的情境和色彩。而我觉得斯科塞斯的《纯真年代》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他也以一种古典的方式,拍出了情欲的兜兜转转。

    《纯真年代》

    整部电影,让我宛如经历一整个人生。纽伦在艾伦和梅之间往复纠葛。艾伦代表他错失的一切。毕究有人猜到而且怜悯过他,而那人居然是他太太。多么的百转千回,不再属于这个世纪的浪漫。一定还有人也从中看到过自己的爱情。我爱古典腔调的旁白:「睽违一年半,他还是经常听见她的名字,他对她的动态时有所闻,但这并未激起任何涟漪,只像听见一个死人的陈年往事。但过去却突然鲜活起来,好像是最近出土的原始洞穴,孩子们带着火把闯入,却看见已作古之人,在墙上盯着你看。」

    《纯真年代》

    可是,平静的叙述并不意味没有波澜。电影最后,纽伦更严肃且忧郁。儿子极力想促成他和艾伦会面,他却踟蹰不前。那时的他,年届五十七,没有忧患,亦没有太多光辉。活到这种年纪,人变换不了他的生活。往后没有值得等待的东西,稍不留神,却被往昔吞咽。衰老的症候,让他与消逝的岁月和去而不归的人和解。他又看见灯塔旁没有回头的人,那是他再也无心也无力继续看护的记忆。衰老还是来临了。干净而彻底的遗忘。爱情的迷人,在于它的不可得。

    镜头不断摇移,捕捉着变换空间位置的两人。拉近、拉远的距离,仿佛是深情缱绻与淡漠疏离在此消彼长。在为艾伦辞行的聚会上,贵族们不动声色地团结起来,会心而谈。纽伦确信这不过是精心表演的聚会,整个城市都知道他的秘密。但他不理会,傲慢而气短。一个人陷入情网,便会把周围的声音滤出来,且看不见别人看到的。画面里他的脸的特写,泄漏所有失落。斯科塞斯喜欢恋爱中失魂落魄的感觉,他坦言拍摄《纯真年代》时,那种「拉一下手就很心满意足的意境」又回来了。

    《纯真年代》

    如果说《纯真年代》干净到极致,那么,《纽约黑帮》则混乱到极致。两者年代相近,那时的纽约仿若世界新生伊始。而今回看,更像是场盛大聚会。敌或友已无区别,空留坟冢。电影有段旁白,能体现这种怅惘:「一切都在鲜血和苦难中诞生。原来,我们伟大的城市也如此。我们在狂热的岁月里经历生与死,我们熟悉的都被彻底毁灭。在往后的日子里,甚至没人知道我们曾经存在。」斯科塞斯拍摄时,用不少推轨镜头,连接起主角和那个大时代。他或许会想到曾经迷恋过的阿历山德罗·布拉塞蒂的《菲比奥拉》,它们都是都是消亡事物的挽歌。

    《纽约黑帮》

    斯科塞斯就像《纯真年代》中的纽兰和《纽约黑帮》里的阿姆斯特丹·维伦,他像他镜头下每一个固执的人。往日的盛宴,走马灯似的在眼前呈现。等待、期望和回忆,只让一切的热闹更为虚幻,落在沉沉的黑暗中。他们徒劳地望着曾经的岁月,不再能踏入其间。时间让在不在一起失去分别,所有追忆都白费力气,没有长存不衰的东西,没有不别离的聚会。人生亦复如是。《纯真年代》中有段蒙太奇,镜头在屋子里回转,伴随旁白,儿子诞生,女儿出嫁,妻子离世,世界在岁月中粉碎瓦解,形成新的。人,倏然间就老了。

    《纽约黑帮》

    从过去离开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失去了它。毋宁可以说:过去,是某种永恒的东西。每天夜晚,有多少双眼睛闭上,就有多少人回到自身的那个宇宙。它如此绵延宽广,甚至没法被装进这个世界。斯科塞斯捕捉、保存住那些没被遗忘的情绪和印象,让时间凝固在影像里,有了新的生命。

    他无需担心老去。他的不朽已然足够。

    马丁·斯科塞斯

    作者| 章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3 ) 深度解读!这样的群戏可能再也不会有

    最近这两个月,简直就是影迷们的福利月。虽然碍于国内公映的各种限制,有些热门电影注定无缘内地大银幕;但得益于流媒体的不断普及,国内影迷终究还是赶在跨年之前,如愿地看到了这些年度大热门。

    前有《小丑》《好莱坞往事》等三大国际电影节超高口碑作品,后有老马丁《爱尔兰人》接踵而来,加上正在热映的《利刃出鞘》,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让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2019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

    尤其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爱尔兰人》,从豆瓣刚开放评分时的8.9分,随着观看人数的不断暴涨,甚至一路攀升到了9.1的高分,在IMDB上的评分也高达8.6,足见这部电影的品质非常经得起观众们的考验。

    而这部新作如今能够面世,确实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从2010年德尼罗拿着原著《我听说你在刷房子》去找斯科塞斯合作,到数年前开始立项,再到快十年后的今天,才终于顺利诞生。

    历时10年,故事横跨半个世纪;总投资1.75亿美元;三位主演加导演的平均年龄超过75岁;影片时长达到210分钟;能够在同一部电影里看到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这种世界最顶级的演员阵容。

    想必光是这些便已经足够引起话题,更不用说老马丁和漫威电影之间的那场论战,更是大大地增加了《爱尔兰人》这部新片在网络上的热度。

    回到电影本身,将《爱尔兰人》放到马丁·斯科塞斯的个人创作维度中来看,这部作品既是对其标志性的黑帮电影的一次回归,但又与他的任何一部前作都完全不同。

    影片的叙事还是那么扣人心弦,并提供了所有大家期待已久的老马丁黑帮风格。与此同时,在老人式的节奏和速度上,《爱尔兰人》对时间、年龄、关系、际遇的展现,都达到了大部分黑帮电影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下文涉及部分剧透,敬请留意。

    【我听说你在刷房子】

    影片《爱尔兰人》甫一开场就是个长达两分多钟的长镜头,镜头在一个养老院的走廊里徐徐地前行,就像一个凝视的散步者。当镜头慢慢地“走”到银发老人弗兰克·希兰(罗伯特·德尼罗饰)的面前,仔细端详着他手上的金扳指、金手表,而后便将“目光”停留在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听他娓娓道来。

    弗兰克的故事发生于两个并行的前后时空里,在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口中,五十年代的故事与七十年代的故事以不同的速率在倒叙中倒叙,最终交汇到命中注定的集合点。故事的序幕始于希兰夫妇与罗素·布法利诺夫妇一同开车,前往底特律参加工会律师比尔女儿的婚礼。

    四人驱车的路线非常有意思,从费城出发、途径皮茨顿,顺着80号州级公路,经过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到达托莱多后,再北上至底特律。

    而这片地区,不仅是罗素·布法利诺(乔·佩西饰)这位黑手党老大的生意分布版图,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沿线经过的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南岸区域,正是美国50-70年代制造业黄金年代的集中地。

    这片老工业区一直是美国击败苏联成为世界单极霸主的发动机,在制造工业发达的同时,衍生出工人组织与黑帮之间的关系,提供财富积极、势力斗争的可能。影片三位主要人物:意大利黑手党老大罗素、地方工会执行者弗兰克和美国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时代起起伏伏。

    命里有时终须有

    弗兰克一行四人开车在途中停下,路的对面正是当年弗兰克初遇罗素的加油站。

    镜头顺延切到五十年代初还是货车司机的弗兰克身上,伴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腾飞,他像只猎犬一样到处嗅着机会。弗兰克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餐馆老板同时也是帮派中人的“瘦子”,他倒卖手中的优质牛排,偷换成普通牛排,既赚了差价,同时又讨好了“瘦子”。

    在东窗事发时依靠着工会律师的诡辩逃脱掉责任,同时也顺利搭上了布法利诺家族,也就是罗素这艘大船。回头看弗兰克与罗素的关系,两个人似乎是命中注定要联结在一起。

    弗兰克身上有着黑帮兄弟会看中的一切品质:被军队训练过的高度服从,偷卖货物时的钻营机智,东窗事发时严守秘密,执行任务时冷酷无情。这些都是罗素之所以将弗兰克提携成心腹的重要理由,也是弗兰克从无到有的机遇所在。

    尤其是弗兰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误接了与费城老大安吉洛敌对的任务时。这一场景被斯科塞斯处理得非常有意思。

    弗兰克走进餐厅,坐下,圆桌上明明是三个焦点中心位置,但镜头从安吉洛和罗素身后穿过前景的两位大佬,将弗兰克放置于中后景位置,形成锐角三角形的审问角度。镜头依次掠过弗兰克、安吉洛和罗素,用近景拍摄强调人物紧张对答时的神情,以此渲染气氛。

    而此时文本设计的对白也非常精巧,当安吉洛问弗兰克“你知道这家公司另外的大股东是谁吗?”弗兰克答“不知道”,安吉洛马上接“是我”(I do),弗兰克立刻反问“你说谁?”安吉洛解释“我说是我,我的意思是我拥有股份,不是说我知道谁拥有股份”。文本在此处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用了带有歧义的“I do”形成间离效果。

    剧情难道仅仅是为了黑色喜剧的效果,所以在这里抖了个包袱吗,显然不仅于此。将场景回放一遍,当安吉洛在“审问”过程中将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抛出时,弗兰克的回答显得非常谨慎,点到即止,滴水不漏,并用眼睛余光瞟罗素。也就是说从坐下那一刻开始,弗兰克就明白这个任务不对劲了。

    以此来反推弗兰克在上文提及的对话中反问的“你说谁?”,其实是急智下故意制造的老实忠厚,所谓不知者无罪,还马上戴罪立功,刷了第一次墙(以血刷墙)。罗素坐在一侧笑而不语,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可以说是对其表现非常满意。也正因此才将弗兰克介绍入工会组织,选择他去“成为”美国工会主席吉米·霍法的挚友。

    影片在将近1小时的位置结束第一部分的铺垫,开始第二部分变奏的叙事。在弗兰克的命途来到第二个转捩点时,美国也正式进入繁盛的工业制造时代。伴随着金钱的积累,还有阶级权利的斗争,及工会的盛行与壮大,一个国家的第二号权力人物并不是大家熟知的政治高层,而是全国工会领袖。

    美国工会从六十年代正式进入名利场的角逐,影片从第一部分五十年代带有胶片颗粒乳胶感的色调,渐进入具有油彩般厚重饱和的六十年代。

    财团、政权和工会力量无时无刻都在角力,而黑帮在背后扮演着不同势力之间的中和剂。影片进入第二部分后,节奏明显加快,剪辑也更加干脆利落。

    钞票、烈酒、雪茄、生意,与此交织着的则是黑帮、工会与政治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肯尼迪家族的上台和背后黑帮的扶持,肯尼迪对工会的打击,工会与黑帮间的金钱交易,三股力量此消彼长,而罗素、弗兰克和霍法也同样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影片中所呈现的古巴猪湾事件的前因后果,更是将黑手党、工会与肯尼迪家族间的恩怨推向极致,从而把众多黑帮和工会头脸人物包括霍法都送进了监狱,这场角力也随着肯尼迪总统遇刺而告一段落。

    顺景时,弗兰克在黑帮杀手与工会领导这两个角色中左右逢源;运滞时,他就成了黑帮势力与工会派系斗争中的夹层。

    是敌与是友 各自也没有自由

    龙头移位当然马上就会有人蠢蠢欲动要取而代之,影片《爱尔兰人》在将近两个半小时前期铺垫叙事后,终于进入第三部分的高潮戏份。

    影片虽然在节奏上偏慢,也很少有斯科塞斯以往惯用的暴力特写镜头,但在运镜和剪辑上都是老马丁臻微入妙的技艺。他太清楚什么样的剪辑和叙事节奏可以不多不少地做到“好看”,以致于耗了两个多小时后才进入高潮,也不会让观众坐不住。

    最让笔者感叹老马丁深厚功力的一幕戏,是弗兰克在罗素的命令下刺杀霍法。“解决霍法”的戏份紧接着霍法为弗兰克颁奖的浮华场景,老马丁将节奏放缓,一边让观众情绪从前一个场景的鸿门盛宴上松弛下来,一边为下一个高潮慢慢铺垫细节。

    影片以三次电话作为情节一轮高于一轮的铺垫。第一次电话场景敲定与霍法的会面,彼时弗兰克还是一心为挚友霍法和恩师罗素调停;第二次电话场景,镜头先给罗素在电话亭通话埋伏笔,接着是弗兰克与霍法通话发现事情出现转机;而第三个场景则是转机的希望被罗素破灭后,那通没打出去的电话。

    在处理高潮戏份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不温不火,实则每一幕都隐藏杀机。其中最为明显的一幕是,罗素送弗兰克到私人机场“抄捷径”到底特律杀人时,上飞机时弗兰克眼神中还流露出弑友的哀伤;当螺旋桨响起,弗兰克仿佛回到战场,成为战机空投前准备的战士。

    而当弗兰克到达底特律,驾车经过与霍法约定的地点时,脸上的警戒和冷酷显示弗兰克已经做好了杀戮的准备。动作干净利落,镜头毫不拖泥带水。在这一场重头戏中一共有三个基本场景定位,房子、轿车、餐厅,以俯拍的对称直角转角镜头为节奏点,同时也是交代剧情转向的心理预警区间。

    在这场戏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以该转角作为转场的切换点,弗兰克进场,出场诱敌,请君入瓮。可以看得出来,老马丁在设计这场重头戏时,花的心思不亚于设计谍战片的围剿场景。通过空间营造、镜头语言和对话文本的配合,立体地呈现出人物关系之间的权力位移。

    在弗兰克与萨利虫一同坐上霍法养子查基的轿车、前往餐厅接霍法时,坐在前排的查基、萨利与后排的弗兰克形成三角关系,凹角三角位置可以明显看出,权力中心被掌控在弗兰克的手上,弗兰克的位置也同样在空间内形成不对称夹角。而查基被萨利一边试探一边打压气势,也清楚地显示出草包本质。

    当接到霍法上车后,镜头从萨利的角度切入,查基在空间上明显被边缘化,三角权力关系话语权转到了萨利、霍法和弗兰克身上。编剧斯蒂文·泽里安用一个关于“鱼”的话题,用戏剧文本的重复对话与置换顺序手法来重置权力架构。当萨利以为能像欺负小子那样欺负老子时,霍法三言两语就让萨利不敢开口。

    镜头转到后排,用一组正反打去表现霍法与弗兰克的交锋。霍法的疑虑在镜头与弗兰克的解释下被暂且压下,第五个剪切箭头焦距突然改变,从单人对单人变成双人对单人,用空间解释霍法与弗兰克二人关系上微妙的变化。而最后一个弗兰克的特写镜头,配以霍法仍不知就里的对白,气氛更紧张不安。

    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老马丁用毕生绝学构建的黑帮往事,还显现不出其真正创作意图,那么在第四部分则是自我拆解、全盘推翻。《爱尔兰人》凭一个角色,凝聚起所有随这段美国命运一并浮沉的弗兰克们,在故事的结尾给出了答案。

    影片带着典型的四幕剧的形式,从弗兰克白手起家的铺垫,到三人相辅相成、飞黄腾达的叙事,再到分崩离析后自相残杀的高潮;最后借助科技这种既沧桑又新奇的方式,看着德尼罗皮肤由紧至松,发际线渐渐后退,眼睛从明蓝变得浑浊灰白。而跟他一起衰老的,是渐渐被时间淹没的美国黑帮往事,所有观众都见证了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就《爱尔兰人》而言,重点并不是在于德尼罗的脸看起来有多年轻,而是为了重温往日的年轻,就像还能伸手触摸传统工业黄金时期的《美国往事》那样。当最后一个镜头以伪长镜头的方式,移动到弗兰克最后注定终老的房间时,这个灯光幽暗的房间无疑就是他最后的坟墓。

    如果说弗兰克的一生为了假性的信仰、想象中的忠诚而放弃家庭、放弃友谊,那么到头来到底还剩下什么呢?到了影片最后的那一幕,当神父转身离开,老马丁便将视角停留在了房间之外,通过半掩的门缝完成了最后一瞥,小孔成像下房内的孤独感由此被无限放大。

    影片《爱尔兰人》最大的悲剧不是只剩弗兰克一人活着,而是通过电影这种超越时间之外的把戏,将弗兰克们最后的余光从坟墓的缝隙中折射。影片最后,弗兰克看着门缝之外,眼神中仿佛透露着“盖棺定论”的意念。他轻轻转过头,只剩一个孤独的灵魂被遗留在不再有人问津的房间里,直至消亡。

    【暴力与道德的镜面对立】

    影片的成像带着非常明显的可以营造的钝感,这种钝感不是对现实的迟钝,而是对情感的刻意剥离。我们不能忘了影片开头就交代清楚的一个重点,整个历史的叙述都是基于弗兰克的主观认识,无论是罗素、霍法、还是自身的处境,其实都是弗兰克意识的折射。

    对于一位经历过二战屠杀的老兵而言,其一生都注定无法摆脱战后创伤后遗症。对于情感的淡漠,对于服从的过分追求,都是弗兰克身上最明显的体现。

    但在弗兰克、罗素和霍法的三角角力之外,老马丁其实早已超越了纯粹展现黑帮片的暴力与紧张。对他而言,影片《爱尔兰人》更为核心的主题在于批判,对存在主义的思辨。在这些男人权力群像上的争斗,每个人都喜欢将动机美化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到底哪里是“更好”的边界?

    斯科塞斯将女性镜头更多地放在弗兰克的二女儿佩琪身上,佩琪对于暴力血腥争斗的反感正是弗兰克人性缺失的一部分。影片几乎在每一次弗兰克外出执行暗杀任务,或是完成任务后在家看新闻时,都会安排佩琪在一旁用阴郁的眼光看着爸爸,眼神中的通透明了,在无形中质问着弗兰克的良心。

    在最后一个部分,当佩琪察觉出爸爸可能与霍法的失踪有关时,一连串的质问更让弗兰克不知所措。弗兰克一直以为,打断杂货店老板的手为女儿出头,就是在保护女儿、在赶尽女儿身边的坏人;殊不知,其实自己才是女儿心中最大的坏人。事实上,对于弗兰克而言,家庭、友情都尽然离他而去,难道名和利真的就是他最大的追求吗?

    显然不是,影片中弗兰克的初心是因为家庭成员的增加,而不得不寻求更高的收入,他甚至亲口承认对利的淡然。但在弗兰克的心里,信念的地位高于一切,对信仰高度神话后的绝对忠诚是他毕生所求;参军时对将军的命令绝对服从,进入帮派后则视罗素为人生导师。

    弗兰克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不是美好的家庭,而是工会为他颁发奖章时,那枚由罗素套到他手上的黑手党指环,让他一直处于荣耀的地位。在日复一日的效力中形成的独特的使命感,佩琪作为弗兰克道德感的物化形象,却永远被甩在背后的阴影里。

    事实上,弗兰克从来没有对“组织”这个概念给予过批判的思考。当时代走进80年代,再也没有黑手党什么事儿时,一批老家伙们死的死逃的逃。对弗兰克而言,作为一名爱尔兰人,却只能依靠在美国的意大利人社群发迹,靠意大利人的认同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而作为一名尽忠尽职的男人,只能靠幻想中高度团结的组织来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着实可悲。

    他认为,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活着的时候抓住点什么,死后才可以留下些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选择自己的墓碑号码时,挑选1948(爱尔兰议会正式通过法律,宣布脱离英联邦)来坚定自己的身份。对于权倾一时的大人物而言,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结束”二字。但最可悲的是,当警察问他,所有人都已经死了,都结束了,还严守秘密有什么意义吗?

    也许对于弗兰克而言,背后的争论根本不是“罪与非罪”的问题,而是信仰的执著与判断。影片在最后将弗兰克交给了宗教,也许在超越世俗法律的宗教道德里,弗兰克能够最终找到存在的答案。

    而在斯科塞斯的创作中,所谈论的重点也绝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存在困惑。在近年来好莱坞盛行的平权主题里,有女性、有少数族裔、有性取向、有社会争论、有福利问题,但却鲜有美国过去最主流的白人男性话语的作品。

    影片《爱尔兰人》重新将焦点放在了,实际上在今天都依然占据美国社会最高话语权的白人男性身上。他们也许来自不同的祖地,有爱尔兰人、有英格兰人、有意大利人、有欧陆人,甚至有犹太人,最后组成了今天的美国白人。曾几何时,他们的形象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不畏争斗、强而有力、团结勇武,怒吼似的发出自己的声音,是这个国家顶层秩序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

    老马丁在《爱尔兰人》中对于这段伴随着美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兴旺而凸显的强势重现,也是光影对历史的抚摸,为战后美国的曾经做一个注解。对于二战后带给社会的对强力的推崇,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是一块社会伤疤,但同时也曾给这个社会带来不一样的辉煌。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一直以来以电影作品来表达的人文思考,现年77岁的老马丁直到如今都没停止过对“人”本质的思考。斯科塞斯一直没有将生命中的矛盾看作是个体与自身的斗争,而是人与时间、与环境、与生命的抗争。老马丁在其作品中一直以不同的形式阐述“造人”叙事。

    如果说早期的斯科塞斯还凭借着过人的洞察力,在《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和《出租车司机》中解构美国文化和社会问题,在《赌场风云》和《好家伙》中讨论人性的抗争。那么这部《爱尔兰人》则意味着这位到了古稀之年的老导演,开始站在历史和人生的宏观维度上去看人的渺小与抗争。

    影片《爱尔兰人》在个体上,塑造了三个到死都不肯轻易妥协的男人,在奔腾年代勇武一生,也许并不伟光正,但如弗兰克所言,他们的确留下了些东西;

    在国家层面,回望这段曾经让美国人都激动无比的历史,也带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美国白人如何看待身份认同;

    从人类角度而言,《爱尔兰人》从开篇就无惧于死亡意识,每位出场的黑帮风云人物都带着最后的下场。在重描这段浩瀚的历史长卷时,老马丁带着对生命最大的坦然,与死亡和解。

    还有一个月就要结束2019年,意味着人类马上要开始新千年的第三个十年。而影片《爱尔兰人》中一个个跃然屏上的曾经的传奇们,都已然是百年前的人。但过往与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吗?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同样的存在,同样的困惑,只不过换个马甲周而复始地轮回,唯一的主角只有时间而已。

    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序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电影评论》访谈:摄影师罗德里戈·普列托【译】

    作者:Nicolas Rapold (Film Comment)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记者按:我与摄影师罗德里戈·普列托谈了谈他与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爱尔兰人》的经历。他们也曾在《沉默》和《华尔街之狼》中合作,我也很想知道普列托应对这部影片带来的全新挑战的方式,以及他对影片中复杂的主角弗兰克·希兰的构想。和许多观众一样,他似乎也对影片中的表演感到非常惊喜,不过他也深入探讨了运用色彩呈现不同时代和记忆质感的方式。他还谈及了弗兰克沉默寡言的女儿佩吉在戏剧结构中的地位。

    记者:您会如何形容《爱尔兰人》的故事?

    普列托:这部影片讲述了黑手党弗兰克·希拉的故事,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许多战斗、许多死亡,他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杀戮,这让他失去了对这种行为的敏感性。这也让他得以将杀戮当作是一种工作。弗兰克遇到了费城黑手党的头号人物拉塞尔·布法利诺,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而布法利诺和其他黑手党人士渐渐开始对他更加信任。因此,他们开始要求他为自己工作,并且逐渐地招募他成为党内的杀手。弗兰克是一位卡车司机,所以他以司机的身份加入了卡车工会联盟,接着布法利诺就把他介绍给了吉米·霍法,这开启了一段非常紧密的关系。弗兰克开始帮助吉米·霍法,他努力在工会中工作,使用一些非常困难的方法来招募新的成员,也从政府那里拿取他们所需、所要的东西。由此,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关注着这三个人的关系。

    记者:在准备电影的时候,马丁·斯科塞斯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普列托:当我们开始准备电影的时候,斯科塞斯提到了一些概念。其中一个概念是很早就引入的,那就是如何获取记忆中的那种过去的影像质感。他提到了超8毫米或16毫米的家庭电影,然后他就是问我,如何从大体上达成那种效果,而且还不能仅仅只是使用手持拍摄的、带有斑痕的影像。所以,我开始更多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模仿不同年代的影像外观,尤其是五十年代,接着是六十年代,当然,也有很多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我决定通过影像的外观来区分这些不同的年代,模仿那些感光乳剂:五十年代的柯达克罗姆胶卷有着非常饱和的色彩;到了六十年代,我们转向了埃克塔克罗姆胶卷(色彩也十分饱和,但更趋近于蓝绿色)。

    接着就是七十年代了,我转向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影像外观,这不仅仅是摄影层面的:我使用了ENR工艺,这是一种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使用特艺彩色胶片时发展的技法,也就是在形成彩色画面的时候,让银质颗粒留在胶片上,这样就能赋予影像较高的对比度、减少色彩的饱和度。接着,我们就在八十、九十年代失去了色彩:我开始利用这种ENR效果的层次感。虽然发生的事件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妙,但是我们使用的这种手法,创造了一种与过去相关联的怀旧之情。

    斯科塞斯在弗兰克·希兰的人物设定上谈了很多,他不希望希兰做的那些事显得让人兴奋。他希望有一种常规的感觉,这主要与摄影有关。当我们看到他杀戮时,我们并不会觉得那种场景刺激、性感。我们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来拍摄它,摄影机会垂直于水平线。当摄影机移动的时候,它会采取非常简单的路径,基本上是一次单向的平移:从左到右,或是从右到左。这是一种直接的、常规化的方式,几乎就像「发条」(斯科塞斯所用的词)一样。这很简单——他做着这种暴力行为,并继续过着他的生活。这赋予了影片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用这种方式拍摄暴力场景,其他东西我们都是这么拍的。当然,在某些时刻,影像会呈现出斯科塞斯的那种华丽的风格,但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时刻,摄影机才会进行剧烈的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还是比较质朴的。

    记者:由于时间的跨度,我们会看到演员呈现出不同的年龄。所以,我们也看到了他们极高的演技水平。

    普列托:毋庸置疑。我认为这部电影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拍摄的时候,令我着迷的部分,就在于目睹这些令人置信的表演者共同工作的场景。我认为这是这部影片的重大看点之一。

    记者:在通过视觉元素处理时间的流逝这一点上,您还有参考其他的作品吗?

    普列托:我不记得有特别参考什么电影,但我确实记得,我给斯科塞斯看了很多贴满照片的书籍,它们涉及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乳剂。我开始与伦敦、洛杉矶和纽约的色彩科学家一起,探索创造那些影像外观的方法。这种仿真过程实际上是非常科学的。我们去寻找那些柯达公司的人,直接询问他们是如何创造出那些色彩的。我们先是用替身演员拍摄一些测试片,然后才让穿着戏服的演员来切身实践。我们会再对它们进行一些调整,斯科塞斯也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这就是我们呈现不同年代影像的方式。

    斯科塞斯可真是一个电影迷,我有时候会为了还原时代的质感,去看一些特定的电影,而他会把这些电影都认出来。我们也会看一些那个时代、那类事件的新闻影片段落。这些因素也会对影片的整体质感有一定的影响。

    记者:每个人都对通过CGI老化外观这种做法感到好奇,我开始联想到一些过去的例子——《本杰明·巴顿奇事》或是一些类似的作品。

    普列托:我猜那是第一批大规模采用此类技术的影片之一。我认为这是开创性的,因为它没有进行「修饰」。它并不是去捕捉演员的脸,然后再去把皱纹之类的东西修掉。它是一种完整的、包括CGI的新技术,为了使用这种技术,我们就必须开发这些摄影机装置,让视觉效果团队能够对场景进行测量性的捕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需要一台从特定角度拍摄的摄影机——每一个角度都必须包含两台或更多的摄影机。从本质上来说,主摄影机是为了拍摄画面,而那些两台或更多的摄影机,则在即时地、同步地捕捉画面的体量。此外,这些摄影机还会捕捉一些跟踪标记,不过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这些标记的——它们是一些红外线的信号。这些「见证者摄影机」可以捕获它们。当你看着演员的时候,你从他们脸上可以获取的信息是很少的。

    对于演员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觉得自己置身于任何技术环境。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提供一个系统,以让这些摄影机装置不会那么难以操作,这个系统也决定了我们拍摄电影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想出足够轻巧的材料,以及将摄影机连接到电线的方式——它们必须是同步的,而且不能太大、太难操纵。不过,这些装置看起来还是很奇怪。这就是我们将它们称为「三头怪兽」或「九头蛇」的原因,因为它确实有点可怕。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提供斯科塞斯想要的任何镜头,重要的是他不觉得受限制。我们可以用斯坦尼康、升降机,或是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是一种挑战。

    记者:「见证者摄影机」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非常完美。

    普列托:它们确实很完美。

    记者: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在这部影片里,您与如此与众不同的演员一起合作。您还记得每个人对拍摄过程的反应吗?

    普列托:对于演员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因为他们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进化、变化,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年龄,还有他们的个性。在某一时刻,这种老化过程就停止了,我们开始使用普通的妆容。角色的年龄基本已经与演员的年龄持平。接着,他们继续变老,我们就必须开始使用假体来化妆。观看这些演员的表演非常有趣——尤其是佩西,当然德尼罗也如此。我们安排了一个人来监督他们的姿态与姿势,并帮助他们记住自己走路的方式、特定年龄的站立方式。因为他们的身体本身从未真正改变过,那身体就是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必须去适应自己的年龄。

    在德尼罗身上,我们确实看到了数十年的巨大变迁。关于这种过程的一切都令人着迷。他的姿态、他说话的方式与节奏——他确实在扮演着同一个人。弗兰克·希兰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他是一个封闭的人、有些口吃。而且,他并不是一个靠对话驱动的角色,我们更应该通过他的行为和行事方式来了解他。甚至他不做的那些事也很重要。

    有一次,德尼罗登上了一架小飞机,他打算去做一件可怕的事情——就算是对于这个男人来说,从情感上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他总是会隐藏这些情绪。这里就用了一个镜头,一个特写镜头,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那坐着。这架小飞机开始滑行,开始带他去做这件可怕的事情。仅仅只是看着德尼罗的眼睛,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我们拍摄的时候,我几乎要流下眼泪了,可是他什么也没做。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什么也没做」,但是你可以读懂他的灵魂。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我最喜爱的时刻之一。

    记者:谈到他的角色,让我想起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以及这些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探讨二战归来的男人们的主题。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伤害,我们会观察他们处理这些伤害的方式。《爱尔兰人》看起来似乎与电影史中的那段时期有关。您几乎将德尼罗的角色描述为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人。

    普列托:这种描述是非常精确的。这种元素频繁地出现在过去的黑色电影中,虽然它不能算是一种风格化元素,不过它确实出现在那种黑色电影的某些场景之中。我们的主角离你们印象与你们印象中的英雄人物相距甚远,他的所作所为是值得怀疑的。看起来他似乎并没有悔意。但是,在影片中有一个判断性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女儿佩吉——那是一个理解他,或者说可以看穿他的人。我认为在这个角色的衬托下,他可能会表露出某种愧疚的、或是疼痛的情绪。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利用其他角色来衬托这个主要人物,而这个主角似乎只是在干一件工作而已。但是也许他确实在乎某些事情,也许他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他「在乎」的方式,就是去体认女儿的感受或是想法,而女儿也在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个角色的实质。不过这也仅仅只是我的看法。

     5 ) 《爱尔兰人》超万字深度解析,为你揭秘黑帮更残忍内幕

    说了很久的电影小年,2019年无疑是电影大年,而且神奇的是,2019年的电影也在怀旧中发酵到了极致,不少的大牌电影人都重新回归到自己创作的初衷,去怀念自己的峥嵘岁月。

    早前有昆汀塔伦蒂诺《好莱坞往事》,是昆汀献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还有西班牙国宝级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的《痛苦与荣耀》,是导演回首自己电影人生的恋曲。

    马丁斯科塞斯一波三折的《爱尔兰人》,当然也是在怀旧标签内。

    今天我们就来重度解析马丁.斯科赛斯口中高纯度的cinema《爱尔兰人》,由于节目涉及的面很广域,会分以下章节慢慢深度去挖,请坐稳扶好。

    导览
    1,台前幕后
    2,影评
    3,深度解析
    4,真实事件人物和小说
    5,总结


    1.台前幕后

    《爱尔兰人》是马丁熟悉的黑帮犯罪题材电影,改编自查尔斯.布朗特2004年的《我听说你漆房子》这部回忆录。

    《爱尔兰人》早在2007年就启动开发了,但这部作品可谓是命运多舛,在2009年的时候,身为本片编剧之一的斯蒂文.泽里安就已经写好了剧本,但原著作者查尔斯.布朗特却要求重写,而他也准备了自己的剧本,也正因为如此,《爱尔兰人》的剧本改了又改,一直没能定下来。

    和剧本一样难产复杂的,还有影片的投资和拍摄,在2016年时,经过几番争夺,一位墨西哥金融家出资一亿美元投拍《爱尔兰人》,派拉蒙影业拥有其版权。

    但期间应该是大制片厂公司的条条框框让马丁很不爽,所以在次年派拉蒙放弃了这部电影,再加上《爱尔兰人》资金成本超支,墨西哥金融家也停止了对超支预算的资助,这使得《爱尔兰人》险些胎死腹中。

    而这时Netflix充当了救世主,决定出资1.05亿买下《爱尔兰人》,并出资1.25亿美元预算投拍,更重要的是,马丁拥有最重要的控制权,包括电影最终剪辑权。

    这也让马丁最后不得不放弃《爱尔兰人》大荧幕的机会,投身转战网络流媒体,不过马丁最后依然是感谢Netflix的资助,得以让影片问世。

    在拍摄过程中,马丁的预算一直在超支,从1.25亿到1.4亿,再到1.75亿,到后期则据说到了2亿美元,不过官宣最后说是1.59亿美元。

    而这一切超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加入了不露声色的减龄技术,通俗点说就是让演员回到年轻时候,但让演员看起来更年轻,对于今天的电影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不久前李安的《双子杀手》,就给威尔史密斯缔造了一个年轻的形象,不过这些返老还童的技术,都是在主角脸上贴上很多跟踪点,再在后期建模造一个角色出来。

    但马丁和三位主演任性的是,三位老戏骨不愿意在自己的脸上,贴上密密麻麻的跟踪点,也不愿意头上戴着一些奇怪的捕捉机器,因为这影响到演员表演的发挥,也影响到彼此之间对戏的发挥,于是,一项新的减龄CGI技术在诞生。

    演员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只需专注于表演,一切交给后期去完成,也正因为如此《爱尔兰人》的成本因为这项新技术增加。

    这也成为了马丁导演职业生涯最贵的一部电影,那么,这部据说2亿美元的《爱尔兰人》到底成色如何呢?!


    2.影评

    《爱尔兰人》采用了两条主线故事平行但又相互交织,一条线是主角弗兰克.希兰的成长史,身为爱尔兰裔的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位普通工人,最后成为黑手党顶端杀手的故事。

    而另一条线则是讲述美国著名的工会领导人吉米.霍法的兴衰史,如何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终被黑帮枪杀的故事。

    前面我用了怀旧标签去贴《爱尔兰人》,而怀旧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说是褒义,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一样怀旧无比,但换来却是平淡缓慢的叙事,这是相对于昆汀以往的暴力美学来谈论的。

    相同的《爱尔兰人》相比较于马丁的《好家伙》,在不少人眼里,也指出《爱尔兰人》少了马丁式的疯狂和夸张,节奏变得相对舒缓,甚至连粗话都变得轻描淡写。

    但好在《爱尔兰人》有真实历史事件依据,有原著回忆录文学做底子,还有三大老戏骨做支撑,再加上马丁最近频频占据影视圈头条话题,这也让《爱尔兰人》问世时得到了不少的好感支持度,当然还有曝光度。

    对于我来说,对《爱尔兰人》早就期待已久,影片当然也没让我失望,从马丁的年纪和经历,能再次拍出这样伟大的史诗性作品,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同样黑帮犯罪题材的殿堂级作品,最出名的当然是有《教父》系列,也有马丁自己的《好家伙》等等。

    这两个作品和《爱尔兰人》,虽然在我心中不想排名,但相信大家还是想试着去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

    对我而言,《教父》系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很多人把《教父》看成是一部史诗黑帮片,但我在亲情的类型给了《教父》一个特殊的位置。

    《教父》的家族兴衰,以及人物角色的人生经历转变,都比《爱尔兰人》来得更丰富,当然这得益于《教父》有三部作品,而且每一部的片长都几乎是3小时,从篇幅来说《爱尔兰人》就比较吃亏了。

    我们再来横向对比被誉为马丁生涯最好的黑帮作品《好家伙》,《爱尔兰人》面世之后,目前在国内外各个评分平台,两部作品都不相上下,似乎马丁要超越自己了。

    从叙事戏剧张力来说,《好家伙》更为华丽,也更凸显男性荷尔蒙,鲜活夸张的人物角色,进展紧张的剧情,快节奏的剪辑,这些都会让你看《好家伙》时非常过瘾。

    《好家伙》更为跳出现实的土壤,把剧情做得更为夸张和影像化,而片中的人物也更加不可一世,杀人放火抢钱打砸,每一样都玩得无法无天。而且《好家伙》的主线故事放在角色的青中年时代,看起来更有活力。

    相比较于《爱尔兰人》,老戏骨都在,但毕竟每个角色的平均年龄都超过75岁,虽然演技依然没话说,但不得不承认在活力上,三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确实比不上当年在荧幕上的血液喷张的年代了。

    虽然影片花了不少资金用在三位演员的减龄技术上,但坦白讲也不难看出,有很多场小的动作戏,罗伯特德尼罗确实显得有些吃力,不符合当时他演的三四十岁的人物状态。

    再加上同样有着77岁年纪的马丁,想要在作品内注入更多对人生年老的思考,所以也让《爱尔兰人》少了一些锋芒,多了一些对“死亡的凝视”。

    这些所谓的死亡凝视,除了真的片中凝视一些角色的死亡时刻,片中还有不少片段,是喝喝酒,聊聊天,或者没有任何台词的静止片段,这些画面其实都非常有诗意,但往往这些文艺的片段,会此消彼长掉影片的进展节奏。

    尤其是《爱尔兰人》的最后四十分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电影大结局部分,影片出乎意料是全片节奏和叙事最缓的一章节,但这样的结尾却升华了影片的人物和心境,让影片超出传统的黑帮犯罪类型,回归到人内心深处的救赎。

    不过这样的结尾,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和接受的,从烂番茄大众爆米花86%的指数来看,就能看出专业影评人更为喜欢这样的文艺收尾。

    演员方面,我希望大家看完《爱尔兰人》之后,再去看《爱尔兰人:对话》这部纪录短片,影片是马丁和三位老戏骨的一些即兴的对谈,让我们能更丰富体会演员和角色之间,角色塑造方面的更多干货内容,也会让你进一步了解《爱尔兰人》这个故事。

    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这三位,让《爱尔兰人》增色不止一点点,换句话说,要不是他们,影片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高度。

    这三位演员互相的默契和配合,让我很快进入到当时的年代和情境中去,看他们如何遇到危机和困难,如何去解决棘手的问题,又如何在彼此的矛盾中不断失去彼此。

    罗伯特.德尼罗这几年一直在接烂片,现在终于在《爱尔兰人》又让他重新找到了熟悉的感觉,够狠,够稳,够冷。

    这也正如影片中吉米.霍法评论他的,有时候我看不出你在想什么,你决定做什么。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弗兰克.希兰正是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乔.佩西已经息影多年,被马丁好不容易请过来饰演片中的罗素.布法利诺,乔.佩西把罗素.布法利诺那种沉着冷静,不变应万变,笑里藏刀,心狠手辣演得极为精准。

    相较于乔.佩西在《好家伙》饰演神经兮兮的汤米,乔.佩西在《爱尔兰人》中以静制动,人物的内心状态和微表情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暗涌,可以说所有事件的推动和进展,都是有罗素这个人物引起的。

    阿尔帕西诺和马丁之间,是第一次合作,但我看《爱尔兰人》的时候,感觉他们两人已经不止合作过一次,或许这是因为阿尔帕西诺出演过《教父》,还有《盗火线》和罗伯特.德尼罗合作的原因,才给人产生这三人已经在一起拍过很多部戏的错觉。

    我不得不说阿尔帕西诺是三位演员中给我最大震撼和刺激的,阿尔帕西诺式的愤怒在片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吉米.霍法,喜怒无常,冲动易怒,死要面子性格好强,这也十分符合阿尔帕西诺此前作品的一些人物角色,比如《热天午后》,《疤面煞星》,甚至《闻香识女人》。

    所以也正因为这样的观影习惯,造就了在《爱尔兰人》中,只要阿尔帕西诺发火,都能感觉满满的演技大爆发。

    总之这三人的同台演出,再加上马丁擅长捕捉黑帮人物和类型的敏锐洞察力,让《爱尔兰人》一问世就成为了精品。

    这里所谓的精品,从顶级演员和主创中来,又从这些人中消失。

    这句话怎么理解,因为这三位骨灰级演员此前的作品太具代表性了,所以个人魅力和形象非常显眼,这也造成我们观影前会有这些演员的固定印象。

    但我在观看《爱尔兰人》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渐渐褪去了这三位演员此前的光环,沉浸在他们饰演的人物和故事里去,忘记了这三人以前的代表作,因为《爱尔兰人》,是他们三人的新代表作。

    包括马丁.斯科赛斯也是一样,虽然他的代表作也有好几部,但《爱尔兰人》在那些代表作的固有印象中脱颖而出,让我看到了马丁对电影对黑帮题材对人生新的想法,而不是如法炮制再做了一部“好家伙2”。


    3.深度解析

    那我们开始正式进入《爱尔兰人》正片解析章节,我会结合真实历史背景,还有回忆录去综合诠释这部作品。

    以下均涉及剧透,3,2,1。

    影片一开始,背景音乐用了《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夜幕降临),这是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歌曲。

    影片多处运用了这个时期的美国流行乐,这间接暗示了影片的年代背景和主线故事,会放在这段关键的时期。

    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个模拟人视角走路的长镜头,从疗养院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最后镜头“坐”在了弗兰克对面,开始要听弗兰克娓娓道来他难忘的回忆和经历。

    这一段开头的主观视角,正是《爱尔兰人》的回忆录书籍的作者查尔斯.布兰特。

    接着布兰克开始叙说自己的往事,从工人到107工会代表,然后开始自己漆房子,这句是黑帮有名的黑话,“I heard you paint house”,意思是说你杀人后墙壁会溅到血,这也是查尔斯.布兰特回忆录的书名。

    在其中的一个极短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有人枪杀了吉米.霍法,这也正是影片的故事开端,到底谁杀了吉米.霍法,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杀吉米.霍法。

    影片用了弗兰克的回忆旁白,串联起他不同年龄的经历,更高级的是,这些时间的错乱是由角色的旁白或对白牵引出来的,甚至有时候影片还打破第四面墙,让角色对着观众说话,或者使用定帧告诉观众,里面的角色是谁,死于何时何地。

    于是我们了解到了弗兰克一开始是运送牛排的卡车司机,某日他的卡车在途中抛锚,弗兰克和黑帮大佬罗素在一个加油站意外认识,罗素举手之劳帮助弗兰克解决了抛锚的卡车。

    弗兰克和罗素的一面之缘,并没有对弗兰克起到什么作用,弗兰克利用自己运牛排的先天优势,偷偷私下贩卖一些牛排给酒吧老板,之后弗兰克玩了次大的,把一车的牛排都搬空,这也导致他被起诉。

    而他的辩护律师威廉斯,则是罗素的表亲,弗兰克和威廉斯在办公室的那场戏,威廉斯让弗兰克告诉偷窃者姓名,即使不对外公开,弗兰克依然拒绝回答,这让弗兰克过了忠诚和信任的第一关。

    在审判庭上,法官明显也被收买了,这也让弗兰克被免于起诉。

    当弗兰克和威廉斯去餐馆庆祝时,弗兰克再次和罗素相遇,而这次则改变了弗兰克的下半生。

    罗素.布法利诺是谁,在现实中,罗素是布法利诺犯罪家族的首领,虽然这个家族很小,但对全美国的黑帮犯罪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影片中,罗素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表面开着一家窗帘店,但私底下却统筹着黑帮的运营,甚至当时黑帮的一位创始人在理发店被暗杀,都需要罗素来做中间人谈和。

    弗兰克和罗素第一次在酒吧用面包沾红酒吃,这一段在小说中描写得非常细致,小说里当时弗兰克在酒吧碰到罗素,罗素轻描淡写说来费城是为了吃到这里最好吃的面包,于是弗兰克经常在运货过程中给罗素送面包,于是两人渐渐熟悉起来,两人经常在一起用红酒沾面包吃,弗兰克也受到罗素的赏识。

    影片虽然没有在他们的面包交情上做文章,但可以看出马丁对面包沾红酒还是描写得非常多的,甚至到了影后结尾他们年迈在监狱时,两人还用面包沾葡萄汁吃。

    在影片中弗兰克和罗素第一次吃面包时,弗兰克聊到了自己是爱尔兰裔,但却在意大利打过四年仗。

    接着影片画面转到弗兰克当兵时,弗兰克让战俘给自己挖坟墓,并迅速解决了两位战俘。当弗兰克描述这一段情节时,罗素对弗兰克产生了好感。

    产生好感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弗兰克在意大利打过仗会意大利语,立刻产生了亲切感,其二是弗兰克因为当过兵,对于服从命令非常果断,这是罗素最想要的忠诚度。

    而对于弗兰克本身,当过兵执行过如此多非人道的任务后回到美国,整个人的心态和情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造就了他对任何事物的无感,没有感情服从命令,在打仗时是士兵的最好标准,罗素正是看中弗兰克还具备这样的素质。

    所以说,当时罗素需要一个没有感情但是忠诚的手下,而弗兰克当兵回来后一无是处没有目标,弗兰克自己也需要一位指挥官和导师,两人一拍即合,在面包和红酒的催化下,成了彼此最需要的人。

    在家庭感情中,弗兰克一家是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影片中用二女儿佩琪,是作为弗兰克对家庭和亲情情感描写的代表。

    佩琪小时候被杂货店老板推了一下,弗兰克直接带着佩琪,当着佩琪的面胖揍了一顿杂货店老板。

    一般这种情况,小孩要么觉得父亲可牛X,以后也跟父亲一条黑走到底,成为大姐大之类的,要么就是和黑道父亲疏远,而佩琪则属于后者。

    接着真正改变弗兰克职业生涯的事情来了,一位外号”悄悄话“的混混,让弗兰克去炸掉安杰洛的洗衣店。

    安杰洛也正好是罗素的朋友和合伙人,安杰洛是谁,在现实中,安杰洛.布鲁诺是意大利裔的黑帮分子,算是费城黑帮的老大,但他偏爱和解而不是暴力。

    所以当安杰洛知道弗兰克要炸掉他的洗衣店时,安杰洛先找到罗素,罗素决定捞弗兰克,作为回报,弗兰克亲手杀掉了悄悄话。

    这一杀就此让弗兰克名声大噪,罗素也正式重用弗兰克作为杀手。

    而此时影片也正式引入第三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开头提到的吉米.霍法。

    吉米.霍法是谁,在现实中,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国际货车司机的工会领导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他担任工会领导人期间,工会人数达到了230万会员,成为了美国数量最大的工会。

    在美国工会达到一定量级,可以制约企业,可以改写合同章程,甚至能左右区域的票选,所以工会主席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而吉米.霍法则是强者中的强者,他确实在任期,给劳动者争取到了很体面的薪水,还有很宽松的合约。

    在影片一开始弗兰克被起诉时,律师就对弗兰克说到他的合约,是多亏吉米.霍法起草的。

    而吉米.霍法的发家史,和黑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俗简单来说,就是吉米领导工人罢工,企业主对罢工人员进行暴力镇压,这时候怎么办,吉米通过和黑帮合作,以暴制暴,去打击恐吓企业主,已达到罢工目的。

    吉米.霍法也聘请了罗素的表亲做律师,就这样罗素的黑帮集团,半推半就的控制了吉米.霍法的工会,黑帮从工会的退休金贷款了很多钱,去投建很多银行无法贷款的项目。

    这些都是美国当时的一个缩影,吉米.霍法的工会是这么干的,其他工会也差不多大同小异,所以影片中有提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城,就是这么建成的。

    在投建这些项目的过程中,罗素黑帮家族会从贷款中抽取油水,也会入股进这些项目,所以说,工会是一块大蛋糕。

    此时罗素委派弗兰克去做吉米的保镖,保镖是其中一个身份,但弗兰克其实是作为吉米和罗素背后利益集团的中间传话人,当然弗兰克是站罗素这边的,所以弗兰克也会报告吉米的一举一动给罗素,让罗素来做出一些决定。

    在弗兰克和吉米相处那段时间,通过一些所谓的真实历史事件的穿插,来进展影片中三人的关系。

    为何说是所谓的真实历史事件,因为这些都无从考据。

    其中就有竞选美国总统,肯尼迪以美国历史上差距最小的优势胜出,成了第35届美国总统,影片中说这是黑帮家族促成的结果,目的是让肯尼迪对古巴发动战争,让古巴再次成为美国的后花园,可以在古巴开赌场开酒吧。

    而弗兰克也参与运送武器给秘密部队的环节,也就是后来的猪湾事件,这是美国CIA对古巴一次失败的入侵,成为肯尼迪生涯的一个污点,也让片中的罗素看得很无奈,感觉支持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而另一边,吉米.霍法非常讨厌肯尼迪家族。

    因为吉米支持的是共和党尼克松,更重要的是,吉米早就和总统的弟弟鲍比肯尼迪交恶,鲍比后来成为司法部长以后,专门成立小组,为的就是让吉米进监狱。

    故事发展到这里,罗素他们是支持肯尼迪的,而吉米这边是讨厌肯尼迪的,这也是他们两派之间发生裂痕的开始,虽然他们此时在利益上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在某些利益上也依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此时矛盾还不是太明显。

    真实事件中,还有疯狂乔事件,在1970年时期,科伦坡创建了意大利-美国联盟,之后得到支持,其中《教父》系列电影,在拍摄时期就收到很多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抵制,之后是科伦坡摆平的。

    而意大利-美国联盟,是非常受到罗素犯罪家族支持的。

    在影片中,1971年6月28日,一名黑人在游行中开枪刺杀科伦坡,而幕后的主使正是疯狂乔。

    疯狂乔是谁,疯狂乔和科伦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可以另辟一个3小时电影了,不过《爱尔兰人》只用了一个小片段带过。

    简单来说,就是疯狂乔和科伦坡之间的仇恨,属于家族夺权仇恨,因为他们同属于科伦坡犯罪黑帮家族。

    不过这些都不是影片的主线,所以影片只是借用意大利-美国联盟这个矛盾点,挑起了疯狂乔和罗素之间的矛盾,之后罗素则暗示弗兰克刺杀了疯狂乔。

    疯狂乔被刺杀,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新闻。

    另外一个重大的真实事件,就是肯尼迪遇刺了,在影片里,吉米他们在甜品店得知了新闻,吉米看完新闻后回到餐桌上,并没有继续吃冰淇淋圣代。

    但真实事件中吉米其实很夸张,吉米当时不仅继续欢乐的吃着冰淇淋圣代,还说希望蠕虫把他(肯尼迪)的眼睛吃掉。

    影片后面还有比如古巴导弹危机这些真实事件穿插,再次就不一一阐述了。

    我们回到影片,在肯尼迪遇刺后,司法部对吉米的调查不了了之,但1年后,吉米被判贿赂评审团而锒铛入狱,但其实在监狱中,吉米还是拥有很大权力,垂帘听政着工会。

    虽然是这样,但也明显削弱了吉米的权力,因为此时工会主席菲茨明显比吉米掌权时,给到黑帮的好处比吉米的还要多,甚至黑帮给菲茨他们一点警告,就可以得到更多。

    再加上吉米是一个冲动易怒的人,说话肆无忌惮毫无妥协,这也导致了黑帮集团更加厌恶吉米。

    在这些是是非非的过程中,弗兰克是和吉米走得最近的人,而弗兰克的为人处世和性格,表面是一种万金油的状态,所以最后谁都能和弗兰克交心,吉米就是其中之一。

    吉米甚至把326工会主席的席位给了弗兰克,弗兰克和吉米的相处过程中,两家也走得非常近,尤其是弗兰克女儿佩琪非常喜欢吉米,这也让弗兰克确实对吉米有了情谊。

    吉米出狱后想要东山再起,而此时黑帮已经找到了比吉米更合适的接班人菲茨,那么还要吉米干什么呢?所以吉米和罗素他们的矛盾就此加剧。

    第一个矛盾加剧是吉米和矮子的和谈,这时背后利益集团还对吉米有希望,所以安排了吉米和矮子的会议。

    但吉米的性格,把和谈变成了互相辱骂甚至干架。

    吉米和矮子两人的戏份,也是我觉得全片最黑色幽默的地方,他们第一次在监狱为了退休金吵架那段,吉米用了“you people”这样的词,彻底激怒了矮子,我当时看了真的笑到不行,估计不久you people 成为新的歧视词汇。

    而他们第二次和谈,矮子依然对you people耿耿于怀,并要求吉米道歉,而吉米要矮子对这次开会迟到先道歉,两人的脾气和性格如同两个小孩,不能欢乐再多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吉米个性好强死要面子,无论如何都不会低声下气道歉,但有一个细节是吉米当时在办公室里,痛骂他手下是白痴的时候,弗兰克也站在其中,最后弗兰克气得甩门说不干了,而吉米马上出门好言相劝挽留弗兰克。

    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吉米对弗兰克是真的交心的,是真的当弗兰克是自己兄弟和亲人。

    第二个矛盾加剧是吉米的不受控,罗素和托尼他们要求弗兰克传话给吉米,让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吉米当然是置之不理并咒骂他们是龟孙子(提问,吉米在片中到底说了多少次龟孙子haha)。

    而吉米也让弗兰克传话给罗素他们,这样一来一去弗兰克当传话筒,也制造了一些好玩的黑色幽默。

    第三个矛盾加剧是吉米的竞选工会主席时,居然说出了背后黑帮的一些操作手段,并声称自己不会这么做。

    虽然这表面是竞选的手段,但托尼和背后的利益集团听着非常不爽,而且,这似乎可能是吉米真实的想法,想要和黑帮干到底,夺回属于自己对工会的控制权。

    第四个矛盾点,也是真的体现吉米要和黑帮对着干的事实,就是在弗兰克的表彰大会上,罗素知道了吉米故意拖延了黑帮投资的项目贷款,吉米并声称自己夺回工会主席后,收回黑帮所有项目的贷款,不然就接管所有之前黑帮的项目。

    吉米的这些言行彻底激怒了罗素,当然罗素不动声色要求吉米解释,吉米的一句:“这是我的工会”,也让罗素和观众明白,吉米最终不是黑帮能控制的人,吉米是个有自己未来愿景和野心的人,吉米眼中不管对谁,只有合作,不是被控制。

    也正因为这样,黑帮下了死令,威胁吉米退休,弗兰克自然作为艰难的传话人,但似乎并起不到作用,反而挑起了吉米对黑帮更大的仇视和斗志。

    终于那一天还是来了,罗素代表的利益集团,要干掉吉米。

    作为和吉米交情甚好的弗兰克,是最后知道这个决定的人。

    之后弗兰克知道吉米必死无疑也就算了,更残忍的是,罗素当天安排弗兰克飞到底特律,要弗兰克亲手干掉吉米。

    罗素这么安排有2个原因。

    第1是如果这件事弗兰克不参与,弗兰克不会坐视不管,有可能会救下吉米,或者干掉杀掉吉米的人,为吉米报仇,让整件事情更复杂。

    第2也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清楚弗兰克和吉米的交情,如果弗兰克不亲手干掉吉米,弗兰克就无法证明他是和罗素站在一边的,弗兰克自己人生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所以罗素不得不安排弗兰克亲自去底特律做掉罗素。

    而吉米这一边,如果弗兰克不出现,精明的吉米一定会觉得有诈,然后导致暗杀计划失败。

    所以弗兰克必须出现。

    在暗杀当天,约好了2点,在红狐狸餐厅,吉米早早去到,但肯定是没有人,罗素他们把地址改到了一个住人的房子。

    这个房子并不是黑帮他们的,在回忆录中,这个房子是一个老太太的,黑帮他们算清楚了老太太的作息时间,知道这老太太那天白天一定不会在家,所以早早进房子布置。

    弗兰克先去到那房子的时候,矮子的手下眼镜男正在布置门口的地毯,这块地毯的用途,就是等吉米进门时弗兰克开枪,血不会弄脏房子。

    之后他们安排毫不知情的吉米的养子来接弗兰克,养子迟到了,眼镜男让弗兰克坐副驾驶,弗兰克拒绝,作为经验丰富的他,知道在这关键的时刻,副驾就像是一个死亡座位。

    而吉米养子在来之前,还送货了一条鱼,这条鱼也成了开车过程的一段黑色幽默对话,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死鱼意味着死亡,鱼腥味也暗示了血腥。

    一般如果黑帮安排在车上把目标做掉,车子用完后也会报废和消失,一来是销毁作案证据,二来是他们觉得死人血腥的味道,是永远也去不掉的。

    这也正如吉米在车里说的,鱼腥味永远去不掉。

    车子到达红狐狸餐厅后,吉米正好出来要回家,因为吉米已经等了40分钟,这时候弗兰克在场就非常重要。

    首先地点换了,矮子也没出现,矮子手下眼镜男说,矮子和罗素已经在更换会议的房子等他了,一般这种重要的会议,尤其是有罗素在场,更换地点很正常。

    而当吉米看到弗兰克的时候,戒心完全消除了,于是坐上了车,再加上养子也在场,让吉米更觉得这次会议是正常的。吉米还问弗兰克有没有带枪,吉米担心矮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可见吉米是多信任弗兰克。

    等吉米和弗兰克进入房子时,房子空无一人,吉米知道事情不妙了,而就在这时,吉米还天真的以为是他和弗兰克被暗算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朝吉米后脑勺开枪的,正是弗兰克。

    弗兰克开枪前,有犹豫过几秒,因为吉米进门看客厅时,是最好下手的时刻,但当吉米要离开时,弗兰克最终还是下手了,因为计划如果失败,弗兰克和他的家人也活不了。

    这时镜头有给到厨房画面,说明之前在厨房抽烟的两个人,正暗中观察计划是否顺利并准备收尸。

    当吉米躺在血泊中时,这一段也堪称整部电影最残忍的死亡凝视时刻,吉米.霍法就这样被最信任最亲近的人给杀害了。

    这一段安排做局暗杀的桥段,同样也出现在《好家伙》中,这一段不知道算不算马丁自己致敬了自己。

    做掉重要人物吉米.霍法之后,影片也开始走向收尾,黑帮也走向衰败,每个人物也如同吉米一样,渐渐走向死亡,被暗杀,得绝症,或者是死在监狱里。

    我们再来聊聊弗兰克家庭这一块,也就是他和女儿佩琪的关系,这也是弗兰克心底最柔软的一块,终归弗兰克也是爱他的女儿们的,但这种爱是粗糙的,甚至还是那句话,是没有感觉的。

    弗兰克和佩琪之间的戏份,穿插散落在影片各处,一开始佩琪在杂货店被老板推了一下,弗兰克用他那粗鲁而且不懂教育的方式,去报复殴打了杂货店老板,而且是让佩琪在场亲眼看到。

    从那一刻开始,聪明的佩琪就知道了她父亲的身份,而且为之厌恶,所以这也是佩琪不喜欢罗素的原因。

    这正如之后弗兰克和大女儿聊天时谈到的,女儿们之后不管有什么委屈,都不敢告诉弗兰克,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弗兰克会做出什么恐怖的事情。

    而佩琪和弗兰克彻底断绝父女关系,则是因为吉米的死,佩琪从弗兰克迟迟没给吉米太太打电话慰问的举动,就太清楚这件事情和弗兰克有关。

    如此冷血毫无人性的父亲,是佩琪不想承认的。

    最后罗素和弗兰克垂垂老矣一起蹲大牢,罗素某天去了教堂,最后进了坟墓。

    弗兰克后来出狱中风,进了疗养院,之后他自己还去选了个绿色的棺材,绿色是爱尔兰人的颜色,爱尔兰人逢年过节钟爱绿色,弗兰克选的绿色棺材,也侧面说明想要回归到自己民族和家,什么意大利什么黑帮,都渐渐开始离他很远了。

    弗兰克也去了教堂找了牧师,想要为自己犯下的罪得到救赎,死后可以上天堂。

    在弗兰克和牧师的交流中,牧师按照流程问弗兰克,有没有对此生犯下的罪感到内疚,弗兰克却讽刺的说到,没感觉。

    这个没感觉,正是我最早阐述弗兰克这个人物的核心,弗兰克或许在意大利参战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忠诚的,没有感情的杀人工具,就算弗兰克对家庭和亲人的爱,也是既定成规的粗糙无感之爱。

    之后弗兰克对牧师说,“是什么样的人会打出那通电话”,这句话我认为是弗兰克一直懊悔当初自己知道吉米要死时,没有打出那通电话拯救吉米。

    所以弗兰克一直在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愿意本着自己的良心和意愿,甚至牺牲自己,在当时打出那通电话告诉吉米,他将要遭遇不测。

    这也是弗兰克一辈子都不会弄明白的事情,因为弗兰克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

    弗兰克这样的人设,多少让我想到了马丁斯科赛斯的《出 租车 司机》里的主角特拉维斯.比克尔,当他从越战的泥潭回到美国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和周围关系没有感觉的人。

    弗兰克和特拉维斯两人的内心,都是中心被挖空的人。

    《爱尔兰人》最后的画面,圣诞节前,弗兰克要求牧师离开时,不要把门完全关上而是留一条缝。

    这里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弗兰克期待着家人来陪他。第二这是吉米的习惯,吉米在和弗兰克住的第一晚,吉米也是虚掩着门,没有完全关上。

    弗兰克这么做,估计也是对吉米的一种纪念。


    4 真实事件人物和小说

    关于真实事件的描述,在深度解析说了一些,这里用Q & A的方式再做一些补充。

    Q1:弗兰克真的承认自己杀了吉米.霍法吗?

    A1:是的,弗兰克在死前向这部电影的原著查尔斯.布朗特承认自己杀了吉米.霍法,但当弗兰克说出来时,事情已经过去快30年了, 很多当时的证据无从考究,也就是说,吉米.霍法的死,官方依然认定为是一个谜。

    Q2:为何吉米.霍法被杀至今仍然是谜?

    A2: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弗兰克杀死了吉米。

    在2005年的时候,也就是弗兰克死后2年,FBI根据弗兰克说的那房子,找到了28处微弱的疑似血迹,他们从这些血迹中提取DNA,但这些都和吉米不匹配。

    之后在2018年,FBI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对房子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取证,但FBI一直对这件事情不发表任何评论,也就是说,影片中弗兰克杀吉米只是一种虚构,吉米.霍法的死至今依然是个谜。

    而且从另外一名特工中得知,在更早的时候,弗兰克还对特工交代过,是一名叫萨尔瓦多的人杀死了吉米而不是他,这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是杀死吉米的最重大嫌疑人。

    当然这个人几乎是和吉米同一天消失的,所以在影片中,弗兰克的独白有一句是,要想保住秘密,那么知道这个秘密的三个人,起码要失踪2个。

    Q3:弗兰克到底杀死过多少人?

    A3:从回忆录来分析,大概有25-30人左右,但依然弗兰克说的这些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弗兰克杀的。

    Q4:这一切会不会都是弗兰克自己临终前编造的?

    A4:其实这个问题,影片有隐隐透露出来,也就是整部《爱尔兰人》,都是从弗兰克的口述中展开的,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不是真实,只有弗兰克自己知道。

    而且在现实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动机,证明弗兰克在编造自己杀死了吉米,那就是在临终前弗兰克破产了,他为了想留些钱给家人,所以想让书卖得好一些,从而在把自己的故事说得更戏剧性,更夸张,甚至把杀死头号热门人物吉米.霍法的罪改到自己头上。

    在1995年,弗兰克在被采访时没承认自己杀人,在2001年,弗兰克说是萨尔瓦多杀了吉米,到了死前6周,才说是自己杀了吉米。

    而在那时,已经有14个人站出来说过,对吉米.霍法的死负责。

    包括弗兰克暗杀疯狂乔事件也是,当时有目击者称看到了杀手,又矮又胖,并不是弗兰克。

    除了弗兰克声称自己杀了疯狂乔和吉米,其他的还有包括他参与了猪湾事件,还认识水门事件的大耳朵等等。

    甚至在回忆录中,弗兰克还声称自己送了三支步枪给一个飞行员,用来刺杀肯尼迪的时候用的,弗兰克很多让人怀疑真实性的语录,这些连马丁都没敢放进电影里,怕影响影片的真实性。

    而且在弗兰克聊完回忆录之后,还接受过NBC的电视采访,至今这个采访都没有放出来,因为据说那个采访弗兰克简直把自己要和美国历史串起来了,自己就是一个传奇人物,这和他现实中是个酒鬼的出入太大了。

    综上所述,弗兰克所说的这些,让人听起来像谁,没错,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什么历史大事件都有他的份。

    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事件都被弗兰克遇到,未免也太像拍电影了,所以呀,就真的拍成了电影。

    那至于弗兰克到底是不是真的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5 总结

    马丁这部《爱尔兰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拍得相当个人和带着传奇色彩,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克制,这种克制对比《好家伙》就非常明显,《爱尔兰人》里面的人物,并没有能只手遮天,只是能影响一部分人,一部分区域,一部分事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是他们互相控制不了的。

    总之,如果你喜欢黑帮片,喜欢看到三大老戏骨飙戏,请尽量安排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好好沉浸在这部史诗级别的电影《爱尔兰人》。

    在《爱尔兰人对谈》的纪录片中,罗伯特.德尼罗说了一句,我们可以再演30年,结果大家都笑了,阿尔帕西诺说,“很抱歉(这不可能)”,接着乔佩西也说:“我不这么觉得”。

    他们这样的调侃,当时我看得很惆怅,这四位电影人,为我们奉献了如此多难忘精彩的cinema,但最终还是会有演不动的一天。

    所以,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体,打造出了《爱尔兰人》,应该值得我们珍惜。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懂?

     6 ) 金羊观影团||一切辉煌终落幕

    Vol27,《爱尔兰人》,由马丁·斯科塞斯指导,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领衔主演的黑帮题材电影。 这段时间值得做观影团的新片实在是太多了,这也导致我超额负责单周两部影片的观影团文案。而下周估计仍是如此.....

    ——He’s dead?Who did it?
    ——Cancer

    1.6亿美元的高额制作费用,三个半小时的时长,在当下这个“黑帮片”近乎销声匿迹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愿意给这样一部“毫无卖相”的电影投资。所以,让我们好好感谢Netflix的倾情相助吧,这种“不计回报”的慷慨,造福的不仅是电影人,更是我们这些影迷的年度狂欢。

    试问一下,上一次看到这般阵容豪华的黑帮史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这帮老人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大胆开拓电影艺术边界的时代。那些曾经让我们热爱电影、感受电影、认识电影的面孔,在时代的落幕下,反而显得愈发灿烂。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26位友邻参加,23则短评,均分8.4分

    (恭喜老马战胜阿莫多瓦,拿下金羊观影团历届均分第一的宝座)

    poster by @德卡的羊


    仿佛时光倒流....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从我们迷影之初就启发我们爱上电影并认识电影的面孔。这一次,他们回来了,以一种万众瞩目的方式,将我们又一次带回了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空白岸,10/10分

    几乎去除了黑帮片中惯有的冷酷毒辣,转而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娓娓道来,但正如“减龄”特效无法掩盖德尼罗迟缓笨重的肢体运动,叙事上的轻松姿态更是隐藏不住时时暗涌而又在最后一刻喷薄而出的感伤。 “你的律师死了。”“谁干的?”“癌症。”是啊,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曾经的风起云涌也早已平息。人们问,是谁导致了电影的日渐式微,电视?流媒体?还是漫威?马丁抛出一个冷笑话——也许只是时间罢了,cinema会走向何处也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你看我这不都跟Netflix合作了吗——仿佛把这当成一次幽默的自我告解。但我们分明看到,在门缝里,那宛若弥留之际的一瞥,道尽多少沧桑。

    @果樹,9/10

    几乎串联了我的观影史而让触动来得格外强烈,如果真的是伴着好莱坞这一代导演与演员一起变老的影迷可能更要为之疯狂。前半部平稳下汹涌后半部拍出了只有到了年纪才会有的自省与忧愁,缺点依然有但让人不愿多去苛责。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主创动机还是片中人物都选择了令人动容的方式来回望,凝结成一部完整的历史。

    @意识流螺丝刀,9/10分

    没想到会是如此平淡温婉的一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私人,不同于大部分黑帮片以惊心动魄的方式呈现“漩涡之中”的勾心斗角,本片旨在通过回忆讲述“漩涡之后”,史诗级别的波澜壮阔与旧日的爱恨情仇在回忆中显得如此纯真动人,精湛的表演沉淀出了那般风云变幻中个体沉浮的况味,温柔的视角同残酷的历史糅合,衰亡的意韵贯穿全片,落幕的辛酸在朦胧的泪眼里显得如此清晰,伴随着顿挫悲凉的音乐,对着片尾字幕静静地感受全片,那些场景历历在目,恍若自己也随着主角度过了一生。

    @,10/10分

    重塑了goodfellas式的三雄鼎立,但这次老马无疑走的更远。影片以frank的表彰晚会作为分水岭,之前是颠荡起伏的黑帮史诗,“减龄”技术让德尼罗,乔佩西和帕西诺 重返壮年,盛大登场,证明他们仍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演员;而在之后,在这最后的狂欢过后,一切尽失,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走向末路。除主角外每个人都带着结局出场,如同墓志铭般印在屏幕中央,暗示着难以避免的宿命,充满着既定的悲剧感;而最后三十分种的尾声则更加伤感,马丁通过身体的衰老营造出了无可奈何的破落。转眼之间,白发苍苍。这样的现实很难以让人接受,可无论戏内还是戏外,这都已经发生。最后一镜,过往的传奇故事已无人聆听,只留下无尽的落寞。如果要用一部电影来代表马丁斯科塞斯,现在我会选择爱尔兰人。感恩这一切的存在。

    @乍暖,6/10分

    在感性层面更喜欢《叛徒》,在理性层面我选择这部电影。它太珍贵了,这种老派的优雅已经快被遗忘了,大格局的故事越来越少了。我不喜欢最后留的那扇门,失去了前面的干脆。若注视的是电影史,大可不必。

    @身不在场,7/10分

    或许导演们老了都喜欢将时间看作是世上最大的敌人,老马丁也不例外,《爱尔兰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不在鱼腥之中最后的拥抱,也不是The last longest dead。而是你看着德罗尼,帕西诺,佩西在电影魔术的帮助下努力的扮演着年轻的自己,尽管臃肿的姿态已经出卖了他们,但仍能看到了那种不愿屈服不愿低头的气势。结合着最后这些老人的本色出演,你就会意识到,这部长达210分钟的史诗并不是老马丁黑帮电影的延续,也不是诸如昆汀一般用影像解密历史,而是时光尽头Oldfellas向过去Goodfellas投射的一道最深沉的目光。如拉夫迪亚兹所说,在时间面前,210分钟只是短片。

    @香香菲舞,9/10

    一个黑帮成员几十年的回忆录,一位终生投入到电影的导演,三位和导演同年纪辈份、都曾在年轻时饰演过导演黑帮片的影帝,戏里讲述着江湖沧桑,戏外致敬于电影人自己的人生轨迹。看过这些人几十年作品的影迷,难免从片中读出一股充满温情的悲壮。 片中他是战争的心理受害者,他是终生致力于忠诚执行任务的可靠伙伴,他是女儿们恐于得到关怀的失败父亲,在他生命之烛燃尽之际,他只能望着门缝外,一边企盼着失去之人,一边独自封住永不愿说出的过往。历尽沧桑,而他只是那个时代万千道中人之一,倘若都如他能高寿到此刻,是不是都会在轮椅中默默去反思。 第二支纯音片尾曲响起的时候,悲情的旋律瞬间触动了我眼窝后面的泪腺。 我会二刷,但此刻我想先feel这份难得的观影情绪。

    @妳的世界几点 ,8/10分

    《爱尔兰人》拼的是内力。表面看似是再寻常不过的利益团体之前的纠葛,但实际上就像水中投放的石子荡荡波纹让你思索万千。这是一部老家伙们的电影,戏里和戏外产生奇妙的互文:他们曾经是“教父”“好家伙”,如今时代变了,一切都结束了。这种不容细想的感伤,在结尾已经烘托到了极点。《爱尔兰人》不是一部伟大电影,但它是由一群伟大的人抒写的黑帮史诗。它关乎时间,关乎过去,关乎心灵。它在向过去告别,缅怀那个属于老家伙们的时代。

    多年后两代教父的又一次合作


    梦的回首,梦的尽头。

    三个半小时的时长,在几十年的人生里,却显得那么短暂。往昔曾是无尽的杀戮与荣耀,金钱、权势与背叛,却不再像《好家伙》那般暴戾且癫狂,一切都如此平静。回首往昔,直到生命的尽头。懊悔、痛苦、孤寂,最后在释然中,为那扇门留一道缝。

    @德卡的羊,8/10分

    看到纵然用现代技术“年轻化”的他们,肢体的迟缓还是透露着时间的洗涤,就已经足够令人伤怀。故事由一个衰老的往日传奇的自述娓娓道来,几个时间节点拉伸再融合,逝去的角色都被打上注脚,所有犯罪镜头克制而冷静,更多的笔墨在描摹生活,纵使昔日天翻地覆,回过头看,他们都不在了,一切都在强调时间的无情。但马丁·斯科塞斯还是有情的,他在其间投入的无穷真情让人触动,这是真的得有足够经历才能交出的作品。向您致敬。

    @路有冻死宇,9/10分

    听闻黑帮,十有九悲。在最后一幕让影片节奏陡然放缓,插入大量宗教符号使主角滑向忏悔,是近年来传记片常见的招式。最终呈现的结果没有想象中那么割裂,论前后反差不及贝洛基奥的《征服》和罗斯派瑞的《她的气味》。于是那些狂妄、虚伪的瞬间和飘忽不定的友谊不是以被批判的姿态示众,倒成了某种人生长河不得不坦然接受的瑕疵,每一帧都能感觉到斯科塞斯对眼下这群矛盾体炽烈的爱。最喜欢的当然是表彰大会,戴黑框眼镜的老者让德尼罗转达“胖子”的最后通牒——到此为止。高傲的他拒绝了这个请求,他知道一些他们不知道但他知道的事。最后我们分不清决定历史进程的是必然的衰落还是数个偶然相撞,这一切终将无法挽回。

    @OreoOlymLee,7/10分

    前两小时维持住近似Goodfellas的强度和节奏,此后停止回溯,取消负责讲述的旁白,以对某个关键事件的详尽描绘进入一种近似凝滞的状态。Russel被捕于The Shootist(1976)上映时,随后即跨越到了世纪之末(1999),致使我们对Frank衰老的迹象是如此猝不及防。

    @不死者,8/10分

    狂欢后的无情落幕,放在2010s的收尾实在太残忍了。壮士暮年,只剩弥留之际的孤独与苍凉,放不下的心头之痒,时间洪流也冲洗不掉,只有石头般的坚硬意志慢慢消融为泥浆,散落成沙,看他故作轻巧的佯装麻木才是最致命的伤感。

    @和光同尘,9/10分

    娓娓道来得一切其实已经表达了所有,属于他们的年代终将被淡忘。冷静克制的犯罪和温润如玉的细腻情感是老马年长的深思。人生、家庭、兄弟,在迟暮之年用电影串联所有并构建自己的梦,并且拼接得如此精致,那么已然留下了什么。做完忏悔和告别,像棺材一样,需要留个口子,才可以安然地逝去。

    @老滚,9/10分

    这是一个真正的老者才能拍出来的片,缓缓的叙述着年轻时的风光,三个多小时的时长让观众逐步沉浸在其中,而最后一个小时则充满了太多沉重和无奈,朋友间的背叛、家庭的问题、躲不过的时间,被问道“他们都死了,你还有什么好隐瞒的”后的无感觉,没有眼泪,没有后悔,被时间消磨掉了感情,最后仅有的只是门缝中的老者的身影,亦如《教父》最后的结局,孤独与病痛缠身。可以说这是老马丁到现在我最喜欢的电影,从前面的风华正茂到后面的白发苍苍如同黑帮片的发展,而片子最后的孤独与无奈也犹如现在的老马丁,貌似也知道了他指责漫威时的心情,他们都老了。

    @晚不安,8/10分

    老态龙钟的肢体语言和老当益壮的视听语言,举手投足间都是电影在黄金时代的余韵。但不是《好家伙》,也不是“老兵不死”,只是一次稳当的回望,而眼神里满是踉跄。十分确定现在没有人这样拍电影,以及拍这样的电影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主题公园”的重重包围之下,斯科塞斯用电影为自己辩解,并郑重地写下盖棺定论。在电影这个最大的黑帮里,他们贡献了最好的岁月,而今逐渐走向时光尽头,也许这是最后的聚会。“只是简单地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

    他们所代表的的那个时代依旧辉煌


    时光的消逝,记忆的凝结

    纵然本片大面积的采用了CGI虚拟重构技术,也无法掩盖德尼罗那衰老而迟缓笨拙的躯体动作。时间真的是最残忍的武器,瞬息之间,时代已变。在苍凉的注视下,在平淡的叙述中,迎来那辉煌而沉重的谢幕。

    @思路乐 ,8/10分

    相较于阿莫多瓦的柔情絮语,昆汀的纵情洒脱,斯科塞斯的这部“自省录”,似乎更加悲情无奈。叙事节奏和视听技巧上的超凡入圣已经无需多言,依旧精准,却少了往昔的凶猛和锐利。那些黑帮史诗,到最后却以一种淡然处之的语气叙述出来,一切的一切,总是败给了时间。正如电影里弗兰克对着未知面容的旁人讲述那些骄傲的过往一样,电影外的斯科塞斯也在用电影去向这个时代的“陌生人”去斗争,去表达。但好像一切都在远去,一切都不复存在。他们终究也只能蜷缩在房间内,透过门缝,落寞的迎接人生的终局。

    @奔兔吉尔,9/10分

    倒叙中倒叙再转正序,再创一气呵成的黑帮史诗。不可否认的是,减龄特效因与演员老化的体态不匹配而变得笨拙,但看到最后会发现,其实无比契合电影的真正主题:繁花落尽后的萧条。触摸金钱的双手同时也沾满油污,灯光、酒会、舞曲背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仁义尽失尸骸不保的死亡残酷,那就是该属于马丁的东西。但比起以往马丁式黑帮片的外放,这次却异常收敛,甚至是最后不断展现何谓落魄。曾经意气风发的维持秩序,却也难敌岁月神偷的无情摧残,一场游戏一场梦,到最后不过是轻推上门,留一道缝。

    @空地,9/10分

    当本片被置于马丁的作品序列中讨论时——多年搭档、经典类型、长时间跨度的宏大叙事,也包括被影迷分屏对比的镜头调度,他都回归到了自己的创作舒适区;但当超级英雄视觉奇观式吸引眼球的超能力在本片内化成电影光魔对几位年过古稀的传奇演员进行CGI技术减龄时,观众对于视觉体验的期待在当下又是被超越满足的。囚禁于岁月之笼的“老兽”细数往事,绵延沉浸于谛听故事讲述中的时间,剪辑之间黑帮(片)黄金时代重现,趣味、紧迫同时哀婉、肃杀。这部无论从形式、情感,还是意义来讲,都是这个时间节点最为重要且接近完美的一部电影。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史的守护者之一(区别于以影像为武装的导演,而投身电影保存与修复等工作)在当下,拥抱新的技术手段(数字化、网飞投资),并用作品郑重地重申和捍卫“(叙事)电影”的秩序,在过去(系列宇宙和续集/翻拍这一主题乐园体系未完全建立)、或未来(当“边缘”被“大多数”所瓦解,争论逐渐消散),我们也许都不会理解他的用意,只有现在。只有现在。

    @下次开船 ,8/10分

    生猛厚重!人至暮年回顾往昔,波澜壮阔的黑帮史诗也带了几分激昂之外的感慨。“壮心不已”的状态或许已不存在,可是余下的只有感伤与唏嘘吗?我看未必。三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没有人能阻挡时代的潮流,尽管如此却依然想做些什么。戏里戏外恐怕都是如此。另:长镜头调度实在太赞。

    @法式曌影,6/10分

    结尾之前最多三星。老气横秋,从里到外都透漏着仅有的一个字:老。老马丁真的老了,丧失了朝气,作品也丧失了生命力,一切都像吞热水一般,波澜不惊;他再也回不到《好家伙》时的那般狂放。幸而,他还剩下了情。当最后半小时一切尘埃落定,逐步步向物是人非的悲凉结局,最后门缝中孤凉寂寞的身影,这种“老”终于发挥出了他真正用途,真挚的情感喷薄而出:它变成了一曲时代的挽歌,它变得足够动人。三线叙事的契合度非常差,也有为叙事而强行叙事的感觉、与《痛苦与荣耀》的同结构更是相形见拙;这样的复古怀念也远没有《好莱坞往事》够彻底、够完善。如此宏大、横跨数十年的黑帮史诗,又怎么可能应该从头老到尾呢?马丁当然应该不是忽视了这一点,而是他真的回不去了。但他对电影的心,他自己才是真正伟大的史诗。

    @夏蘿,8/10分

    人當壯年用盡全力握緊砂礫,行到盡頭手卻空空如也。和傳奇經歷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時光已為所有事蹟沖刷上一層泛黃的濾鏡。走過帝國輪轉的一朝又一暮,塵埃落地,所有回憶都歷久彌新,而秘密終將隨著棺材一同埋入地下。權力鬥爭在暗湧下奔騰,張力被拿平衡得恰到好處,彷彿這只是個再平凡不過的老人向你緩緩道來:這,就是我的一生。事不由己的明爭暗鬥中,人不過是權力的門下走狗,收斂起熱鬧喧囂和血氣方剛,老馬丁用近乎悲涼的磅礴史詩一步步解構自己創下的黑幫神話。而在鏡頭下被無限克制到近乎省略的情感,卻在終曲之時像槍響過後瞬間直搗觀眾的心房。弗蘭克溫吞的遲暮告白,那些再度追問只可能是虛無的終極問題,衹掩留下一條無盡追憶的門縫。

    @卡佛啪啪卡夫卡 ,9/10分

    相隔将近200分钟的正反打,跨越硝烟弥漫的黑帮历史,回望粉墨登场又逐一隐去的面孔,Frank最终发现没有人需要保护,没有秘密值得保守,也没有情谊将会永久,他只是永远在夹缝中的Irishman,也只有他活到最后。一场盛大而漫长的告解却不令人生厌,得益于老马对叙事语气的把握,平静内敛又暗藏机锋,从人物出场就盖上死亡的印章,沉稳地铺展开精密的反讽结构,时刻与美国社会历史脉搏共振。实在太喜欢肯尼迪遇刺后,Jimmy把降半旗重新升到顶,然后被捕入狱的桥段,绝妙的剧情转折点,希望热衷于拍“历史挂图式史诗电影”的导演好好学习。

    @DoubleFeature ,8/10分

    迈克尔·鲍威尔曾说:“我不是一个有所谓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我就是电影。”在这样的语境下,马丁·斯科塞斯亦然。《爱尔兰人》依然继承其80年代以来独有的“极度写实”状态——一种斯科塞斯式的“写实主义”——饱含丰富的真实感与惊人的表现力,兼具充满活力又十分严肃的现代性。斯科塞斯的电影从来都不标榜自我却充满激情。他从来不追求“作者电影”,他所要的是“个人电影”,要的是1960年代一位美国电影人梦想成真的故事。 2019年他说漫威不是cinema,其实早在1992年,马丁就在柏林电影节谈过,“电影学院坚持的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价值理念,我的电影代表的完全与之相反。无论我是否想得奖,我都得接受一个事实——我更需要的是电影”。有人认为马丁这次“入驻”Netflix,就等于接受“主题公园”了。他在华纳兄弟拍《好家伙》(我认为这是马丁黑帮史诗类型中最好的电影)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为了拍这部电影,斯科塞斯同意环球公司将下一部作品拍成商业片,因此拍出他当时最有票房价值的作品《恐怖角》。 “我是一位美国导演,这就意味着我是一位好莱坞导演。”马丁曾自嘲地说道,然而任何一位认真的观众都明白,斯科塞斯虽身处其中,却走在了更远的地方。

    能看到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真好


    仅打分:

    @卡列宁;@仲夏之门:9/10分

    @鄙伶:8/10分


    历期评分TOP5:

    1.《爱尔兰人》8.4;

    2. 《痛苦与荣耀》8.0;

    3.《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

    4.《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5.《你的鸟儿会唱歌》《少年的你》 7.5;


    让我们《星际探索》再见吧(希望金羊不要继续压榨我的剩余劳动价值了)

    PS:2019.12.5,评分更正

     短评

    拿到1.59亿USD预算不拍漫画超级英雄,而是找来一帮样貌身材都走样老人家,用最老派的讲故事方式,拍一部三个半小时污言秽语打打杀杀的黑帮年代戏,传到网上播……当今世上,得此老马丁一人了吧!

    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演员们都是戏骨 演技出色 不过虽然用了特效把70岁老人还原年轻了 但是看起来还是岁数很大 有违和感 三个半小时真的应该拆分成两部上映 反正我是有一段坐着睡着了 美国历史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带入感不强 所以得认真看才能看出名堂 如果以后有空再仔细看一遍 再来改评价吧

    10分钟前
  • M1ss_茗
  • 还行
  • 最后实在是,,,太伤感了。终究,我们敌不过时间,这才是最可怕的杀手。其实这是一部老年人心态的黑帮片,相比马丁之前的黑帮作品,少了狠辣,多了些温柔与情义,以及一个时代逝去之后的感伤。片子节奏很慢,入戏更慢,前面各种铺线索,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之后才真正入戏。最后一小时才真正精彩,有犯罪的紧张感,还有最后的感伤。“找我的律师”“他死了”“谁干的”“癌症”。这样的台词,真是笑过之后又难过得想哭。能重看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维·凯特尔等人重聚,已经很难得了。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 少了《好家伙》和《赌场风云》的肆意癫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无奈和人到老年的苍凉。他们都老了,and that’s okay

    19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推荐
  • nyff全球首映。Al Pacino和De Nero是国宝。

    23分钟前
  • MayaDey
  • 推荐
  • “减龄”技术掩盖不了肢体表演的迟缓衰老,如同老马借“穷街陋巷”的衣钵“返老还童”重回街头传说的血雨腥风,却将更多思绪停留在了“渐渐死去”的时间洪流里。消失的霍法不再是谜,与之伴随的帮派斗争的上层建筑却永远成为了历史的阿茨海默,阶级友情的坚固纽带是面包与葡萄汁,而黄金利益的忠奸博弈是那么言不由衷。命运兜兜转转,当“好家伙”成为了“老家伙”,还未曾与沉淀下的岁月握手就已形单影只,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弥留之际的恐惧和孤独。百叶窗后的光晕与战友都燃烧殆尽,长别离的终了是一场重温旧梦的大眠,老马将手中的枪扔进湖底,为这些新好莱坞的枭雄好汉们立了一座碑。

    2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 三个多小时宛如重历《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教父》《美国往事》,开场逡巡长镜梦回《好家伙》+迂回长廊游弋结尾,在折叠的时间褶皱里,“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我们与他们在银幕内外一起走向共同的伟大归属——死亡。索科洛夫说:“挽歌是好的记忆,对过去的眷恋。”将这部多年磨一剑的电影称为黑帮挽歌再合适不过,也是斯科塞斯回望人生的静静凝眸;热血叱咤不再,往事定格在发黄的旧照片里,当敌友俱已归于湮灭,所有秘密的尘埃会盖在爱尔兰人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分三四次才看完这部三个多小时长的电影巨作,好精彩的美国六十年代黑帮历史题材电影!拍得好,演得好,导得好! 导演、演员们和我一样,都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相同的二战之后之世界历史风云。本片重笔浓彩地把他们-美国40后一代-经历过的精彩历史时代,用艺术笔法再现出来;为后人留下了生动、形象、史诗式的记忆。这是任何一代电影人的责任和功绩。老马丁、德尼罗、帕西诺干得好,在专业技法和情怀境界上让人五体投地!反观我们自己这一二代,有多少作品对得起中国的时代和后人呢?!唉,只有长长地一声叹息。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 十年前,喜欢上了帕西诺,后来看到盗火线,喜欢上了德尼罗。大学里,他们以及丹泽尔华盛顿、罗克罗素等等太多,二十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片子永远给了我最温馨最窝心的记忆,仿佛那才是电影世界,熄灯的宿舍里,抱着mp4,一部接一部的沉迷在里面。现在想来,都是最美好的。老朋友们,再见真好。

    35分钟前
  • 几凡
  • 力荐
  • 从听从安吉洛的指示反杀雇主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杀人灭口、炸出租车、运输军火……到最后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前辈。人们叫他做什么他都照做,他没有勇气拒绝,也没有能力反抗。美国是一片大海,他就是一艘小船。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任由人们把他推到现在的位置。他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前辈。牺牲了家庭,也没有圆满事业。吉米死了,罗素死了,安吉洛死了……所有人都死了。他跌跌撞撞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当初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似乎做过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又似乎没有对世界产生任何影响。时间过得太快,以至于昔日家喻户晓的吉米也被人们遗忘。曾经风光显赫也只是历史的过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至少,当他回首此生,见识过世面,经历过风浪。尝遍酸甜苦辣,看尽人生百态。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 阿尔帕西诺老了这件事情,让我一下子就有点想哭。

    42分钟前
  • dolan
  • 推荐
  • 于公于私,也不知道今年为什么如此的怀旧,在《好莱坞往事》中看到了惊鸿一瞥的帕西诺,在《小丑》中看到了婉若游龙的德尼罗,距离最近一次他们同框应该是11年前的《正当杀戮》,距离他们最近一次合作的小高峰也是24年前的《盗火线》,距离他们“有缘相念不相见”,最最经典的《教父2》都已是45年。有生之年,当然还奢求再次,多次看到好莱坞方法派代表的联袂,但岁月不饶人。可能,我们告别了一个又一个荣光的时代,却看不到一点点未来的曙光。索性,开启怀念吧~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 英雄迟暮,不是他打不动了杀不动了,而是整个世界的规则都变了。从前的那些good old days, 有规则,有礼数,他们总相信“做错”的人必受惩罚,强者能去烧弱者的房子,下手狠的人会笑到最后。那时候连黑帮都在经营实业,哪家公司不用心经营股东就会抛售股票。谁知到头来黑帮/公会,那些他们以为会千秋万代的东西一下就土崩瓦解了。只有国家的军队能去科索沃烧房子,他们孜孜以求的权力如指间沙莫名流逝。世界以他们完全不理解的方式飞速变化,原来宇宙里没有规则和意义,唯一公平的、可以理解的事情原来只有衰老和孤独而已。

    48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 流畅叙事下已不再是往日的酣畅淋漓,而是愈发浓郁的惆怅感。马丁对“消逝”足够坦诚,一切腥风血雨都抵不过片尾女儿对Frank的质问。原来黑帮最大的敌人,不过是平静的生活本身。

    5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 老马已经过了创作巅峰期,但仍然用最工匠的精神打造出一部犯罪史诗。帕西诺和德尼罗谁拿影帝都不稀奇。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踩碎手指本该给女儿庇护,却竖起了一道高墙。戴上戒指没成为权力霸主,倒成了它一生囚徒。若不是当初发动机坏掉,怎么会变成飞鸟去试探天空的高度。倘若没打赢那场官司,如何会变成死鱼在汽车里散发恶臭。我们以为在改写时代,浑然不觉在给自己掘墓。历史终会将我们忘记,但我始终记得心里的那道门缝。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 吉米霍法,一个脚踩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到锒铛入狱最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么传奇的一个故事其实还真不是这部三个半小时史诗电影的重点,虽然我看完之后对此人兴趣大增,马上搜出许多八卦阅读。片子主角是德尼罗演的这个“中间人冷酷杀手”的角色,在黑帮盛行的年代,这样一个从不多问、感情冷漠、杀人利索的人,当然最吃得开,但黑帮道义的目的是什么?忠诚一生只落下最孤独的结局。斯科塞斯拍了那么多黑帮片,这部算是最不热血、最怀疑人生的一部,一种老去之后的凄凉和无奈令人唏嘘。电影出人意料地十分幽默,整体虽然是沉重的冷色调(摄影和场景设计相得益彰),但总体不显闷。另外还有什么比三个影帝再次同台献技更让人激动的呢?帕西诺是火一般的爆裂,德尼罗是化骨绵掌般的逐渐深入,乔佩西则是定海神针一般永远都是一场戏的主宰。都太棒了!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啊啊啊!马丁斯科塞斯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跟我就相距十米不到啊!!阿尔帕西诺宝刀未老,依旧是二十年前的那副神韵,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变回了年轻时的模样,眼袋松松一时让人不大习惯。想了想,一个学电影的人能跟教父相距不到十米,这辈子也值了!哎我怎么老是有这种没出息的想法。整个影片真的是属于那种回馈几十年迷影铁粉的一份大礼!所有你想看到的华丽调度和宏大场面,有起有伏的历史悬念与黑色幽默,还有影帝们返老还童般风韵犹存的卖力表演,都会让你从头到尾一眼不眨狼吞虎咽吃饱喝足。

    60分钟前
  • lue
  • 力荐
  • 看完老马的《爱尔兰人》了,怎么说呢,他这是用《纯真年代》的方式拍了一部《教父》啊!让这群老家伙们可以借助减龄技术再次返老还童,重回那个逝去的黄金年代,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全程配着旁白,用意识流的叙事讲一个如此长时间跨度的故事,浓缩进一个老家伙的一生,这样的故事也只有这群老家伙们做出来才这么史诗这么可信吧。Netflix愿意花这么多钱,投一部这样的电影,也算是这个时代给影迷的馈赠吧,搁在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公司,这很难想象吧。《爱尔兰人》不同于任何一部当下的艺术电影,它是一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 不出所料,整体气质与Goodfellas和Casino一脉相承:又一部黑帮史诗,3个半小时的片长一点都不觉得拖沓。但对于年近八旬的斯科塞斯来说,有了更多的惆怅和内省。而能再次看到帕西诺、佩西、德尼罗同台飙戏,尤其是在减龄特效的帮助下,简直就是视觉享受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