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 Reprisal》由艾美奖得奖剧集《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的执行制作人Warren Littlefield制作﹑Josh Corbin编剧﹑英国学院奖提名者Jonathan Van Tulleken执导, A+E Studios和T he Littlefield Company参与制片。 《报复》讲述了一个凶狠的蛇蝎美人Katherine Harlow被自己哥哥及他的帮派遗弃等死,但大难不死的她决定向这群家伙报复。二度被砍的《穿越时间线 Timeless》主演Abigail Spencer饰演女主角Katherine Harlow,其余演员包括Rodrigo Santoro﹑Mena Massoud﹑Madison Davenport﹑Rhys Wakefield﹑David Dastmalchian﹑W. Ea...
作者:堤
媒体人
据说,哲学专业出身的朴赞郁是在看了《迷魂记》(Vertigo)之后,才有了拍电影的念头。在新片《分手的决心》中,朴赞郁依旧屡试不爽地大面积致敬希区柯克,却再次证明他只是习得了皮毛。
《分手的决心》明显参照了上世纪四五十年的好莱坞黑色电影:海俊(朴海日 饰)是陷入焦虑的男性警探,瑞莱(汤唯 饰)则代表深不可测的蛇蝎美女。瑞莱的丈夫在一次登山中意外身亡,她与警探由此相识。在解开真相的过程中,海俊渐渐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关心事件本身,还是沉沦于这位女性的神秘魅力,就像《迷魂记》中的詹姆斯·斯图尔特一样,他怀着一种与危险作伴的自毁式冲动一步步逼近谜底。
朴赞郁用相当华丽的镜头语言呈现了海俊的办案流程,这也是导演本人最为擅长的地方。大量转场处的匹配剪辑眼花缭乱,监视瑞莱时的空间转换也显然比《后窗》里的单筒望远镜丰富很多。还有从手机屏幕、相片,到鱼眼、尸体等各种无生命体的主观视角,朴赞郁完全知道如何在视觉层面上去最大限度地调度悬疑氛围,或者说炫技。
如果电影在六十分钟左右结束了,那本片至少可以凭借娴熟的技术,在一众希区柯克模仿秀中混得一席之地。但不幸的是朴赞郁却选择继续补完这个故事。
前一个小时聚焦于登“山”事件,后一个小时则围绕着“海”。从剧作本身来看,上下两篇的确有近乎严格的对称性。除去一些前后呼应的细节,诸如瑞莱的两任丈夫、海俊助手的态度、垂死的老人、高级寿司等等,最明显的莫过于海俊对瑞莱的迷恋,在“海”中完全颠倒了过来。
在影片一开始,我们便可以知道海俊正在艰难维持一段“周末夫妻”的关系。在外地(梨浦)核电站工作的妻子理工科出身,擅长用数据与概率经营婚姻。她强制海俊戒烟,每周规定例行公事,为两人关系赋予强烈的秩序感,尽管她的职业设定本身也暗含着“安全神话”背后巨大的不确定性。
海俊就像许多希区柯克电影的主人公一样,被困囿于婚姻所带来的阉割焦虑。他的缓解方式是陷入对恶性案件的迷恋。当进入“海”篇他搬到梨浦之后,这种去势感变得更甚以至于被病理化,直到被另一桩牵涉瑞莱的杀人案所“拯救”。
传统黑色电影中,女性通常会被认为是男性凝视的客体,同时也是男性主人公的焦虑根源。男性先是对其崇拜和迷恋,最后撕破其神秘面纱,让女性通过男人之手(例如侦探、警察等)遭到惩戒或改造,以此消除女性对男性的“阉割”威胁。即便是希区柯克最为人推崇的《迷魂记》,也会因后三分之一对金·诺瓦克皮格马利翁式的摆布,以及普遍的厌女倾向而受到女性主义的挞伐。
因此,《分手的决心》中被赋予主体性,因陷入爱情、最终抱着为爱人而死的念头的瑞莱,大抵是朴赞郁在传统黑色电影的基础上,与当今创作潮流相贴近的产物。同样是为消除男性主角的精神焦虑,比起《迷魂记》里让女性角色草草死掉的结尾,朴赞郁至少搭建了一个相当悲壮的仪式。
实际上,早在“山”篇中,就能明显感觉到朴赞郁想讲一个单纯的恋爱故事。海俊与瑞莱因案件关系越走越近,居家做饭、同游古寺,如同很多浪漫爱情片中的桥段。但进入“海”篇后,电影彻底进入以爱情为主轴的叙事,仿佛是为了逃避更复杂的情感张力。朴赞郁显然高估了这段关系对观众的感染,尤其是为成全男性而“牺牲自我”的结局,夕阳、大海、沙滩氛围十足,却更像是大龄直男的自我感动。
当然,也可以辩解“瑞莱之死”有更深层的理由。片中汤唯的这个角色被设定为来自中国的偷渡客,但因为祖父为光复立过战功,同时又与今日的韩国有了一种历史渊源。她到韩国后与海关的公务员结为夫妇,在家庭内被嵌入非法移民/国家机器、女性/男性等复合的权力结构。在“海”篇中,故事进一步触及“华裔”这一国族身份:他们时而是追逐韩流的外国旅行团,时而是打拼多年误入金融陷阱的底层移民。
然而电影对此的提及只是点到为止。正如《小姐》里对日据朝鲜的复原,似乎仅仅是为了援引《金瓶梅》的文化猎奇,朴赞郁在《分手的决心》中的社会观察与历史意识也同样止步于设定,浅薄得过分。在他赋予汤唯的“中国元素”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抵只是为了附会影片结构,而瑞莱母亲以《山海经》为临终读物,更像是一种天真的东方主义审视,让人出戏。
就算不对符号的征用做过多苛责,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当他的好友奉俊昊尚且知道依托阶级差距的背景,用防空洞、摩斯码、印第安元素去提喻复杂的历史纠葛,而朴赞郁却依旧沉迷于堆砌水母、岛牌寿司、鱼形料包、波浪图案的壁纸等等肤浅的彩蛋,去反复印证“我喜欢大海”“我也是”之类的恋爱宣言,为爱情悲剧做铺垫,实在是纯情得好笑。
影片中数度提及郑薰姬的《雾》,并将下半部“海”的舞台设置在以雾闻名的梨浦,然而朴赞郁却并没有充分发挥这种自然现象与地理标识的奇观潜力,“神秘”在片中并非作为一种氛围,而只为成全公式化的情节推进,并随着汤唯的表演不断崩塌。
一切都如同电影里手机的同声传译功能一样,消解了语义暧昧,打通了文化隔阂,流畅地讲着故事,精确且尽在掌控。从《分手的决心》的最终效果看,朴赞郁固然依赖神秘,却好像并不信任它。
-FIN-
看影片的过程中,有种莫名其妙的煎熬;看完影片之后,是前所未有的寡淡。
《分手的决心》带给观众的,无非是上述印象,就连铁打的朴粉,也不免对本片的逻辑表示失望。要不是朴赞郁信以为傲的镜头调度仍在,相信很多观众都没法撑完这140分钟。
从剧本上说,这个故事并没有逃离朴赞郁传统的闭合回环,但奇情效果、伏笔设定和人物的能动力都大大降低了。和奉俊昊一样,朴赞郁的特点,是创造一种有内涵的“爽片”,他鬼斧神工的镜头调度,必须与奇情故事速度及节奏吻合,才能创造出最大的冲击效果。
故事排山倒海地来,镜头调度也排山倒海地去,两相激荡,各自成全。这在从《共同警备区》到《小姐》中,都属于常规操作;然而《分手的决心》以“山”、“海”做题眼,空有精致的概念,具体感受实不灵验。
这可以视为剧本的问题,如果朴式“爽片”过往的根基是灵肉一体,那么《分手的决心》可以被视为“灵肉分离”。在张海俊监视宋徐来的那场戏,不是常规概念上的偷窥,而是一种分离式的平行共在——张海俊的身体还在望远镜的这一端,但他的灵魂已经飘到宋徐来的公寓内,对其望闻问切,甚至是瞬移到场,接下了瞌睡中宋徐来抖落的烟灰。
这一场景中,朴赞郁的镜头调度呈现出过载的特征,不完全是炫技的问题,也有故事和人物乏力导致的不平衡。朴赞郁的镜头模拟着一阵风的节奏,走近睡梦中的宋徐来,后者猛然惊醒,用目光刺中用望远镜监视的张海俊,这一系列镜头切换丰富且干练,水平尤在。但叙事的推动、情绪的营造和演员的临场反应,却都让这些精心建构的调度打了折扣。
以张海俊对宋徐来审问的一场戏来说,朴赞郁进行的基本上是实体和镜面的四宫格虚实影像实验,在一种问答节奏中,两人(及其镜像)的清晰度像波浪一样随机变化,甚至破坏了同一镜面的相同清晰度,实现了某种“反物理”特征。但这种反物理,也变相成为了“反叙事”——这场戏里交代了一些关键的信息,比如宋徐来的外公是当年的国家英雄,但这些信息却被华丽的技术遮蔽了。
然而,镜头和场面调度终归是骨架,故事和人物才是肉身,正如骨感无法取代肉感,影片所假设的张海俊对宋徐来近乎变态的欲望,始终找不到相应程度的承载体,甚至是朴赞郁以“灵肉分离”模式切近宋徐来,并实现张海俊远方通话和身临其境的“双重在场”中,这种欲望的实在感却被反向削弱了。
以西方电影对欲望的处理来看,最有效的莫过于两种模式,一种是将欲望转移到望远镜这个器具载体(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爱情短片》);另一种是以蛇蝎女将主人公引向致命漩涡(如诸多黑色电影)。
两者都属于欲望增强/放大模式,但《分手的决心》疑似采用的是抵消/中和的方式,也就是一旦张海俊这位欲望主体真正接近了宋徐来,且又和后者保持着一种柏拉图式爱情,那种贯通故事的欲望驱力也就名存实亡了。
人们或许会说,《分手的决心》中的欲望不仅是张海俊对宋徐来的欲望,更是宋徐来对张海俊的欲望,然而结合人物身世,这与其说是欲望,不如说是漂泊命运的海,对岿然不动的山之精神需求。到影片的后段,即将揭破真相之时,宋徐来带张海俊上山祭祖,完成一场“见家长”的仪式,竟然宛若纯爱。
但宋徐来想要张海俊的心(爱情),未见是真爱,而是她的坎坷让她中意富有安全感(职业)的男人,当杀夫案情被后者发现,她又迅速失掉了这种在一起安全感。与张海俊的中段分手,是注定之事,甚至都称不上是“分手的决心”,而更像是某种“逃避的无奈”。
她的不安,是汹涌的海浪,直接映射为她房间内海浪的墙纸以及同样图案的笔记本封面;反观男方,家中的墙纸是方正的块体,是坚实的岩层。《分手的决心》讲述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可知的男人(坚实的山体)在不可知的女人(深不见底之海)面前崩塌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绝非类似《迷魂记》,也非类似《本能》。前者是一种疾病式欲望的耗费再生产,而后者是典型的蛇蝎女迷局。张海俊既不是斯图尔特那样欲望不竭的侦探,宋徐来也不是在做爱高潮用冰锥杀人的蛇蝎女,他们无法被带入西方电影的既定等式(即使朴赞郁使用了死鱼、死者、手机这些无生命视点实现了精神分析意义的凝视),也无法等同于相应的角色。
从故事表象上,《分手的决心》比较接近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但从精神实质上,这部影片更接近于《卧虎藏龙》,属于李慕白/玉蛟龙的欲望结合体。
李慕白是山,玉蛟龙是海,这是亚洲电影迄今为止对“山/海关系”的最精确传神的表达,演员也对此贡献卓著:周润发腹背浑厚挺直,有着不动如山的气度;章子怡外形娇小但心魄浩大,有着深海狂怒般的不可预测。
李慕白死前的告白,是山崩的一瞬对俞秀莲的撒谎;而玉蛟龙最终坠云而下,则有着宋徐来深坑水面的葬仪不具备的高度和强度。
以故事设定而言,虽然精神实质相似,但《分手的决心》没有《卧虎藏龙》那样贯通的绵力和诗意,反而透露出种种无奈的傻气。在张海俊监视宋徐来睡到车内的一场戏后,宋徐来早上发现了他,由此衍生的病毒式传播的“morning”,让情境显得格外幼稚——这哪里像是山一样的男人。
在抓嫌犯的一场戏,是有意制造的巧合。在张海俊带上铁手套将嫌犯制服的一场戏里,宋徐来恰巧开车经过,目睹了这一“胜利”,这显然是带有夸耀意义的男孩精神胜利法,就叙事动力而言再肤浅不过。这种肤浅,是李安所严格拒斥的东西,否则就产生不了意境;但同样是这种肤浅,在两位主演朴海日和汤唯身上,似乎又很自然。
这自然就是一种灵肉分离,至少是骨肉分离的错位。剧作上的空乏,借助于高超的视听技术复杂化,尚能以半遮半掩的方式制造出迷雾效果,但在演员身上,这种空乏的问题完全遮蔽不住。以“山/海”的命题而言,影片的男主角适合的是高仓健、周润发这类不动如山的演员,只有这样的底色,才能承担得起山体崩塌的窒息感,这一点朴海日自然做不到,但环顾韩国影坛,也不乏有张东健、元彬这样的低配版可用。
汤唯也是类似的问题,她的表演似乎是一成不变,缺乏张力。究其原因,除了天赋之外,也缺乏起码的能动力和表演欲望,或者坚持在某种平面摄影的脉络,她的精神境界或许止于一座池塘,无法拥有巩俐、章子怡那样的大海之阔。就此来说,人们吐槽其演技,不如吐槽其境界来得准确。
李安的“大欲之无形”,是竹林打斗的漂移中目光近距离交汇的一幕,也仅此一笔带过。这样的笔触,构思起来不难,但《分手的决心》里压根都没有一处,问题或在于剧本,也在于朴海日和汤唯经不起超大特写的检验,在一种暧昧的氛围中,他们维持着各自的全景化。
这也让宋徐来/汤唯的魅力显得非常可疑:张海俊并非在第一眼“爱”上宋徐来的,而是在案发后的那张作为证据的家暴照片和CT图上(这一如诸网友在其当年封杀后认同其人设的过程),这间接证明了汤唯的所谓魅力来自骨相和一种“我见犹怜”的脆弱感,而非其他。这也变相说明,李安能短暂盘活她,甚至赋予她一种本不属于她的性魅力,是多么地伟大。
这种能力,来自情感细微之处和文化罅隙之间,正是李安远胜于朴赞郁的地方。因此,就这部影片的实质乃至对汤唯的使用而言,朴赞郁确实搞错了对象,放弃了自己的所长来到了李安的主场,焉能有不败之理?
或者,只有在张海俊按照案件重演的能力,推断宋徐来两度杀夫的计划时,才有一点朴赞郁擅长的灵光;而在张海俊被满地散落的鳖咬到中指的一幕(象征着其性能力的同步衰亡),亦是他最典型的恶趣味。但这样的桥段少之又少,更多篇幅中,我们看到的是毫无火花的暧昧,做饭、求佛,毫无危机的恋爱脑。
《分手的决心》就其本身来说,仍是罪与罚的故事,只不过罪是原罪,罚为自罚。宋徐来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会认定给老人喂药安乐死是一种解脱,于她自身也是一样;张海俊是个世俗主义者,他并不理解婚姻和爱情的实质,而不过是一个庸碌生活中必然的精神出轨者,他的坍塌,也很难视为一种山的坍塌。
对杀人事件的兴奋感和对未完结案件的痴迷,是男主身上的病态,睡眠障碍是其症候。但这种“未完结”与他不过是对生活无味的调解,也和朴赞郁本人故事中精确的闭合回环相悖。因此,以角色和演员而论,山与海,张海俊与宋徐来,朴海日与汤唯,既不匹配,也不合拍。
这不是山的崩塌、海的吞没,而只是最后一场戏的迷你格局:山不是岩体高山,而是一坨被桶挖出来的随时可被冲垮的沙山;海也不是整面大海,而是指海滩上挖出来的坑里,积留的一洼海水。
《分手的决心》大概就是这样的沙山和沙坑里的水洼,一阵海浪过去,什么也没留下,就像大海沙地里的一张脸。
【虹膜】
1. 全片围绕的两大主题就是山和海;汤唯饰演的女主在探望母亲时手上拿的书就是《山海经》;笔记本和壁纸也是海浪的主题。
2. 女主绝对不是传统电影概念里的“蛇蝎美人”形象,因为蛇蝎美人这个术语本身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男主人公的故事发展所服务;但本部片里女主是主导一切的人,男主全程被牵着鼻子走。
3. 个人倾向男主的结局是走向自我毁灭—在海浪里自杀;因为最后相连的两句台词“需要把(手机/证据)扔进更深的海里”“你的声音就是爱我的证明”,男主本身的存在就是需要被掩埋的证据,是走向毁灭的必然。
4. 男主的妻子在一开始就和June(音译:俊恩)有着婚外不清不楚的关系,包括“即使我们恨彼此,也要一周做一次”的这句台词也代表着这对夫妻早已有裂痕。
5. 这部片让所有双语者/多语者狂喜。女主在说中文和韩文时是有两种不同的人格的,有一种分裂和融合并存。她打开Naver查字典时,我:笑死,太写实了。这部电影里实时对话翻译软件功能也太强了,非常需要。
6. 全片没有一场露骨戏,只有一场吻戏,但作为一个东亚人却被猛戳醒脾。拨开来流出红色汁的石榴,咬住手指伸长脖子的老鳖,伴着呼吸声入睡,脚上猛踩的油门,你我回击的鼓声,冰淇淋融化在桌上的粘稠液体…朴赞郁,您太会了,我捂着嘴巴无声尖叫。
7. 男主的中文书里夹着的笔是黑色羽毛笔(乌鸦);看见女主家里酒的第二天,就自己买了相同牌子的酒。
8. 镜头调度太绝了。楼梯间里两位警察一上一下的对话,一个俯拍一个仰拍;望远镜监视女主,但最后镜头固定在男主身上突然被拉远,被监视处在不利地位的其实是男主罢了;很多通过死亡生物眼睛往外看的镜头,死人眼睛上的蚂蚁,死鱼眼睛看男主夫妇的视角等等。
9. 男主对女主说过的一句台词是“你的腰背一直挺的很直(upright),但人们通常是在紧张时才会挺直。”男主在浴室和妻子对话时,他坐在马桶上不经意的搭着妻子关于女主案情的问话,其实可以发现腰背挺得非常直。
1🌟是短评里的;长评里这些话只是我的疑惑,在电影上线前就产生了。长评自带评分。
不想、不乐意黑一部商业作品或者什么演员导演。
我也没有发现我的措辞里除了疑惑、感叹外有什么冒犯人的成分,我也没有书写任何辱骂。欢迎质疑我的疑惑,但不接受辱骂。对待自己厌恶的东西的最佳方式是不理会,让它沉底,而不是不断增加恶意评论让其收获热度并它背后的人感知到某些群体里素质低下、不明事理的成员比例过高,并用这样的印象定义那些群体。连我这里写在最开头的注释都没看到、没看懂,就来定义我的人请少费神了。
———————
1🌟的理由在短评:杂志般的电影。有上世纪金绮泳的尴尬感。油腻炫耀般的技巧,超载的美术,猥琐可悲可恨自以为是的男人,被凝视又凝视男人的神秘女人,奇怪的警察系统,刻意都市奇情,加上几句言情小说式的劣质伤感金句,成为高光句让观众发博截屏。这部电影,在选“演员”而不是呈现“故事里的角色”。有些中文比含糊的韩文还难听清楚。汤唯的台词啊,连中文都还是说得那么“西雅图”和“大明风华”,让人出戏。 会不会她韩语不好只是谎言?最终,只看到山海意象的堆砌,看不到真正的山海之情。是无法触动我的老旧言情故事及表演。每一个角色都是空壳,为了导演编剧的目的聚在一起。最后的死法也很奇怪。
———————
以下只是我的一些疑惑。
(之后的注释:也就是就某一些点,写一些感受,不是影评。不想把我对于单独一部电影反映的一些东西的感受放在主页和日记,豆瓣电影短评不接受长句子,它只有被放在这里。不关心其他电影是怎么样的,也知道电影里有角色中韩文选择上的一些巧思,有中国人通过韩国古装剧学习韩语而偏爱某些词汇的别致,用Apple硬软件和各种翻译软件的"真实感",但也改变不了中国女角色说韩语时持续的奇怪和她接受韩国人给她解释时剧本写出的有些反应的奇怪):
女主角是一个从中国到韩国的女人,虽然家族和韩国有关系,但她的韩语水平已知为“不足”(有可能是骗别人的),不过从剧本到演员学习,都按韩国人的意思来。朴赞郁一句句教汤唯发音,结果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个中国人囫囵吞枣地模仿韩国人说话,语法、用词甚至是妥当的但是语气断句奇怪。
剧本里某处,韩国人要向中国人解释“防水방수 bangsu”这种韩汉同音(韩语没有f音,f->b)同义词,对中国人来说韩语释义应该比“防水”本身更难理解吧,但中国女人的反应不是我因为中文音而清楚,而是因为我在韩国看过而清楚,不太符合语言思维的逻辑。
之后,中国人听到韩国人说“완전히 붕괴됐어요 完全崩溃(bunggwe)了”后,拿出手机,打开naver词典,用《韩国语词典》(韩翻韩)搜索这个和母语发音非常相似的“崩溃”的含义(而不是用naver专门为中文背景的韩文学习者设置的韩中词典)。如果她韩语好到能直接看韩语词典,为什么不搜更准确的“봉괴되다 ”?
回应评论:我知道韩文表音,但听别人说话时是会有一套对语言逻辑的惯性思维体系。
就我接触到的不少在成年左右学习韩语的中国人的表现,(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生活学习时)最突出的就是在“听”、“读”中非常自然地拼命抓住汉语词和英语词。相较于可能对韩国人非常简单的本土词,中国人听读意思可能更难的汉语词更流畅,其他词可能还要拼半天反应半天,但对汉语词的反应是迅速的,读到英文词甚至标准到被老师纠正不要用英文发音要遵守韩文的发音。而在学习者词汇量不那么够的时期,听韩语(是说出的韩语,不是看韩文),最快能理解的就是汉字、英文词,像“완전히 붕괴됐어요”这样的句子,听到它的发音感觉和听到用中国某北方官话方言说“完全崩溃/崩坏/崩塌了”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可能还不懂具体的韩文拼音应该是怎样(韩语有一些近似音、复合元音、辅音的首音收音变音、连音吞音,让听出韩文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这句里,ㅚ和ㅟ很像,붕괴这一词的发音更是붕궤这种和字形不同的音;봉和붕的发音,对外国人来说是比较相近的,완전히读作완저니;但两个关键词완전 和봉괴 发音和它对应的汉字词无比相似,让中国人能在不懂拼写的情况下也能很容易地听懂意思),但能听懂意思。
也是在这种思维惯性的情况下,中国学习者会常常将自己已有的语言体系和韩语体系紧密结合,在听懂韩语中的汉字词后,思维非常自然迅速地对应中文:“这个韩语词是和我母语里的词语同意同音的词”。
而这部电影里,两处特别的说明都是汉字词。前者,女主对防水用品的回应,不是亲近的母语也不是在中国用过,而是在不亲近的异乡韩国常见。后者为了电影的情感刻画专门拍了女主查电子韩韩字典的画面。
按电影里,她都可以顺利地拼出字了,说明对韩文的掌握度已经很好了,她还需要查询一个对中国初学者来说已经不是那么困难的词吗?
又按电影里,她是个韩语不好的需要查词的人。对这样一个中国人来说,查词最迅速地是用类似谷歌翻译的papago,它的中韩翻译准确度是软件里最高的,而且支持对音频、图片、文字的快速翻译,同时能在查询后直接链接naver词典(是各种词典、例句的集合)进行深入学习。好,就算她就是想直接用naver词典,但她的水平真的能让她看懂韩韩词典吗?中国人学中文当然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但是中国人在初学英文时真的会像一个英专生一样抱着柯林斯高阶英英词典查词吗?大部分都用英汉对照的词典吧。而naver词典就有给韩语学习者的韩中词典,一搜韩语词,韩中双语解释共同出来。但是电影里这个不傻、熟悉电子产品和软件应用的中国女人没用,而是按剧本里写的:查一个汉字词,看着在语感上不熟悉的韩文。(见上图)
韩文拼音过分简单到《惊人的星期六》里面大家常都听不懂发音对应什么拼写、什么意思;但由于汉字发音的词在韩文中占近60%,中国人能在不那么熟悉世宗大王那一套文字的情况下,听懂不少韩语句子。韩语常用汉字词“亲故”、“忙内”、(表意错误的)“堂皇”、“大势”也就这么和“斯密达”一起在中国网络上流行起来。
但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主创作为韩国人并不知道这些,也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非常简单地找几个中国素材,只是因为他们需要汤唯,甚至不是需要一个中国女人。
———————
整个剧本设计的中国人形象让我生疑,女人背景换成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甚至来自一个语言与韩语语言相关性不大的地方更合理;编剧们并不是没有思考一个外来人的处境,但是语言文化就是这样如同精密机械一般细微,有一处不适就会让整个系统失真。以前韩国电影会取巧选择陈旧沉默的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延边朝鲜族人,避免了很多语言和文化上的深入思考,或者直接让韩国人演所谓的中国人,放弃思考。而现在不是那么熟悉中国文化的团队选择了不是那么熟悉韩国文化的角色,电影中力图展现的在隔阂中交往的诗意与美妙,实际呈现出来,刺眼的是演员在华彩关键段落少了很多理解的怪异诠释,以及细微的语言逻辑没有被照顾到而让人在意——这些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可能只是几个小小的点,但对于某些观看者来说也能让悬疑浪漫电影一直紧绷的弦泄气。
电影的男性凝视之中又套了一层可笑的文化凝视。只为了汤唯将角色背景改写成中国,但剧本并没有充分研究身份文化背景,这是对人物、故事、电影的不尊重,但的确不能强求韩国人编剧能够真正理解一个中国女人;汤唯的中文台词水平已经飘忽不定,本部电影里的中文仿佛和韩文不是一个人格,在其中看得到汤唯在中国广告上的影子,看得到《西雅图》和《大明风华》里的台词和表演,却还要去演绎一个韩语比自己好但(又装着?)不好的在韩中国人,会让她的表演浮出力不从心的虚汗。
但就是这样的电影,让导演在欧洲拿到了奖,这次电影节的评审团不会理解韩语的방수和汉语的防水有什么关系,不会知道一个韩语不好的中国人应该怎样说韩语。资本与文化的讽刺和可笑最终伤害的是文化本身和文化消费者。这次戛纳影节,CJ出力,日本导演编剧的韩国电影;韩国导演的电影里有中国女人,韩国男导演和男演员获奖。财大气粗往往忽略文化的敏感,表面是资本支持文化的交流,实际是为了资本目的不顾一切地把资源堆砌起来送到国际上耀武扬威。实际在电影院上映——日本导演的作品在韩国难过损益点,被明星粉丝包装成商业小众文艺片;韩国导演作品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总之也轮不到在中国大陆的人来操心(我是真的太闲,乱写了这么多话)。文化的话语权从不以文化作为底气,而是以资本为支撑。
———————
之后有遇到一些主创采访
朴赞郁在采访中提到仁智山水一句时,提到“山派”、“海派”,如同国内的甜党、咸党,韩国的薄荷巧克力一派。
但中国哲学更倾向于用“互文”来理解这一句话,仁智是同一目标,山水相依相伴而不用在这一句中分什么派别。既要懂山又要懂水,再用中庸的精神去融会贯通,修炼仁义。
导演编剧在几次采访中,都表达了这些的应用是为了渲染中国色彩。但是这般偏向“囫囵吞枣式”的应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韩国人说的“那么远又那么近”是什么意思——中韩在地理和历史文化上是近的,但是在现在,韩国的文化话语和社会精神愈发地偏向西方(这是有文化话语权的体现),然后,他们就不会像一个古代朝鲜人那么看中国了,而是用一种西方的姿态看待异国文化。那种中心主义让我们在心理上隔得太远太远了。
这种“不是东方就是西方”,“被凝视外还能凝视别人,但这俩外别无选择”的现代现实,好奇怪。所以这几天我又想起《箜篌引》(韩国称《公无渡河歌》)//www.douban.com/note/836178097/。千百年前,自然的吟诵能得到跨越山河的共鸣,思考、创造、疑惑、理解是文化的大流,让人暂忘政治的残酷。但是,时光之剑已经让地球生出无数裂隙,网络让我们接受到更多、看得更远,但想得更局限,阻隔默默弥深,“步入4K时代,但思想还是只有黑白两极”。这是《辣咸甜》里Penomeco的词,a great hunger祈求所罗门王的回归。
“煽动、分裂、暴力、性别议题;朝野党争、男女对立。欲火海逃生,就找油管当救生圈。”Gaeko这段词写得贴切。
而就要就是崔子的词:“为什么要恼火地分裂对抗,相互煎熬?我被夹在中间,精疲力尽。不如煎、熬点好吃的下酒菜。”
本人低收入外来工科文盲,不否认朴赞郁的拍摄技巧手法花招很多很娴熟,但是关于剧本内容,实在让我忍不住口吐芬芳。
1. 电影的情感塑造
看完整部电影,我几乎没有感受到男女主之间的爱。什么是爱?是男主利用职务之便,像个跟踪狂一样偷拍监视女主?是男主见色起意?是男主阳痿而只好听女主冥想引导入眠?
那女主又图男主什么呢,随便一个老好人警察就可以冲了?还是自己杀了人,需要有帮忙销毁证据的警方工具人呢?女主只是勾勾手指,男主就像发情的公狗什么都愿意帮她做,帮她隐瞒。这种不正义和男主本身对杀人案的上心程度截然相反(从他原配的反应看出,男主算个工作狂),很难说有什么铺垫。
我可以理解女主是缺爱的,但是男主给她的东西太贫瘠了。女主本来就一无所有,她可以忍受有钱的家暴狂在一起,可以把自己埋入地下,偏偏不能抢走男主踢走原配?
全电影的人物都相当扁平,可以说没有什么记忆点,如果不是男女主镜头戏份多,我都不知道女主还喜欢男主。
接下来就说到男性凝视。
2. 女主的角色塑造
女主,一个漂洋过海吃尽苦头的偷渡客,一个缺爱的有钱人包养的情人(算是妻子),一个与有妇之警察两情相悦的杀人凶手。
她不是蛇蝎美人,谁是蛇蝎美人?OK,我接受你们关于女主蛇蝎美人的设定,但是啊,整部电影,除了女主趁着老人快去世了,就给他们喂一粒药,送他们上西天,要么就是自己累哧哧地攀登上山,推老公下山。理论上心理素质这么好,即,手上多条人命,依然可以淡然地生活。一边心里甜蜜蜜地想着阳痿的警察,一边主动和家暴有钱男在一起,明明知道人品差,却被家暴忍气吞声,忍不了再杀人。
我寻思这不啥比么?她既然能吸引老实人警察,那为什么不找个人傻钱多的老实人呢。反正自己好看,好看就是男凝正义嘛。OK,我接受女主就是吊在男主这个树上了,诶,她就是像找到一棵救命稻草,把男主当成自己的心理寄托,至于有没有爱嘛。我不知道。很多影评说这是什么旷世畸恋,我是否定的。
我的结论是,女主对男主只是有点好感,吃过太多屎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巧克力味的屎,多亏同行男的衬托啊。她更多是需要被保护被纵容的依赖,顺便懂得滥用自己的美色。男主属于是自己不行,老婆天天暗示不交配就要离婚,这下有个比自己老婆漂亮的女人,哎哟,他就觉得他又行了,利用自己身为警察的权利,给美女走个随便杀人的后门,他爱女主吗?他和在bilibili上看软色情直播视频刷礼物的屌丝有区别吗?还真有,后者不违法。(划掉)
有人说,男女主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不侮辱柏拉图呢?他们算是萍水相逢,掩盖秘密,是利益共同体,顺带有点异性的吸引,至于精神层面么,没看出来。
3. 男性凝视的深渊
在男人的眼里,似乎女人的美色无所不能,女人犯罪有一种病态的美感——其实这本身是对女性武力的蔑视,无论一个女人是个多么冷酷无情的杀人犯,面对“心爱的”男人就柔情似水,算是男人的意淫吧。因为男人压根没把女性的犯罪与“男人的犯罪”放在同一个严重程度上,终究是小打小闹。论及女性杀人犯,killing eve or why women kill里女主的形象不就比汤唯立体多了?就拿朴赞郁自己的作品来说,小姐,斯托克,都相当成功地把女性的杀人动机铺垫得很合理(或者有供观影者想象其合理成立的空间,不突兀),汤唯的动机就非常无厘头,或者说是一种充斥异样感的矛盾。
女人怎么可能那么脆弱呢?为了爱,就要自我湮灭,为了爱,傻傻地为阳痿男杀弱势群体?蛇蝎大女主就这?对弱势群体我重拳出击安乐死,对男人我挖个沙坑跳进去自杀?
你会把未结的案子挂在墙上偶尔想着,我就选择隐蔽的死法成为你永久的悬案;
你说讨厌血,所以我清理了丈夫的尸体,也选择了没有血的自杀方法;
你让我把证据丢进海里表达出来的爱,我以将自己丢进海里的爱来回应…
对于男主,审讯时食物的降级,拍照时方式从小心翼翼到不关闭闪光灯的粗鲁,调查时从相信女主到就算证据确凿、嫌疑人认罪仍然怀疑女主…后半段更像在展示男主爱的消失,但我个人认为,他最终也会走向毁灭…
“当你说爱我的瞬间,你的爱就结束了,当你的爱结束的瞬间,我的爱就开始了。”因为发现男主的爱结束了,因为发现男主因为自己“坍塌破碎”了,所以为自己掘了一座坟的女主,我愿称之为为爱为生的女人
结局男主站在上方却怎么都找不到女主才是真正的分手吧,只有死亡才是男女主真正的分手
顺便提一句,电影前半段暧昧的戏份拍得太好了吧,捂嘴尖叫
踩在我的尸体上听我最后的告白,我的爱结束的瞬间,你的爱就开始了。
男主要汤唯把手机扔进大海,等于就是把自己的爱过她的证据扔进大海。这公平吗,汤唯都爱上你了,你却要逃了?于是汤唯在最后选择把自己扔进大海,并且把男主爱过她的证据还给男主,最后陨灭自己,让自己成为男主心中永远的悬案。含蓄,自虐,真的很有东方味道啊,难怪朴赞郁自己都说老套的恋爱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第一个直男助手,也许是本能的厌恶女人,所以直觉地认为汤唯就是凶手,他是对的,但热恋中的男主是盲目的;第二个女助手,也许是本能的同情女人,所以坚定地认为汤唯不会是杀手,她是错的,但爱过后的男主是冷漠的,朴赞郁还真是执着于这种对偶的结构美学啊。PS.很喜欢那个,隔着手机屏幕怼脸的镜头
故事好坏似乎并无所谓,和《小姐》里的金敏喜一样,汤唯才是这部电影得以成立的关键。她的神秘,美艳,脆弱和危险抽象又具体,她的爱情要如“雾”一般漂浮又迷离。戛纳评委快给来自东方的缪斯戴上一片棕榈叶!
我不懂你,不懂你的手粗糙暗沉,不懂你埋掉死去的乌鸦,不懂你的中文,不懂你是爱我还是利用我;我不懂你,我猜你会推我下去;可你只想抱住我而已;我不懂你,没想到你就在沙里;我确实不懂你。 谜一样的中国女人,连皱纹都迷人,连雀斑都是加成。(故事和蝙蝠有一点点类似,总体很喜欢,很爱看偏边缘化的故事,最后请注意:提防汤唯偷走你的心!)
中文观众有点吃亏,不仅丧失了陌生语言加持营造的神秘氛围体验,还要忍受汤姐并不太好的中文台词(以为是在朗诵)……
# 75 Cannes 主竞赛# 看到结尾的时候一阵悲伤涌上心头,缺爱产生的伤害是伴随终生并无法治愈的
前半部分我觉得她只想撩他玩玩,后面:啊?原来你们都那么爱啦?
朴赞郁说:“感谢所有观众来看我这部又冗长又乏味又老套的爱情电影”😂
她明白她明白,我给不起,于是转身向大海走去。
汤唯必须演一个外来人,用笨拙但稍微流畅一点的语言才能掩盖她的演技。《色,戒》里的广东话上海话如此,这里的韩语如此。说母语台词就完全暴露她笨拙的演技。所以《晚秋》不说话,最聪明。——然而媒体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精通语言的人,浅尝辄止才最适合半桶水的汤唯。🙂
“摧毁一个人最佳方式就是成为他的一部分,然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警局问询间隙的一顿饭,他收拾碗筷她擦桌,然后把揉成团的纸巾自然地丢进对方撑开的垃圾袋里,这一分钟恍惚是他们恋爱几年中一个普通的午后#Cannes 2022
汤唯这是什么命,不需要会演戏光靠质感就有人愿意给她定制妥帖角色。神秘美丽的中国女人,只有谋杀才能遇见你,把血都洗干净,随海浪去了。第一次心甘情愿和朴赞郁的凝视目光站在一起。到最后,是汤唯/徐来在凝视着爱情。
B. 底子其实是非常标准的黑色电影“侦探爱上蛇蝎美人”的故事,最关键的文本转折也交待得略轻,但朴赞郁还是凭借自己用镜头外化欲望的本领,演绎出了一场奇诡曲折的虐恋。汤唯的角色本质上是男人投射自身欲望的画布:她变换各种发型,呈现各种气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越猜不透越想猜”的想象。朴赞郁似乎只想要她耐人凝视的神秘感,她做到了,但她也值得更多的。2022.5.23 Debussy
我希望好的演员都可以走出国门,不要留恋内娱发烂发臭。内娱可以给你带来一时的流量和灯光,但是你不可能是唯一的那一个,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好的剧本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少之又少。
三星半。之前一直疑惑为什么大导演们青睐汤唯,而汤本身并没有什么演技,这部片解答了我的疑惑。事实是汤唯不需要演技,在这部片里,就像在《色戒》里一样,她全然本色出演,就足以把电影撑起来,因为她本人是那种一眼看上去邻家少女但细看却根本不知道她追求什么,每一个下一秒都可能有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观众。李安看得太准了,她就是王佳芝,可以为了一个信念放弃一切,也可以为一瞬间的爱放弃一切,她追求的毋宁说就是孤注一掷,且不问输赢。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拍电视剧会翻车,因为她不靠演技,而只有大导演才能挖掘并把她的气质贴合到电影之中。
得到李安赏识,与梁神缠绵三番后,惨遭封杀,与田宇无奈“分手”,在各地影坛兜兜转转,一度陷入迷茫。殊不知,身姿婀娜的王佳芝早已收获一名粉丝名为朴赞郁。阴差阳错的,两人总算迎来期待已久的首次合作,“决心”要在影史留下一抹带血的黑色。
这种设定按理说应该非常好看,但不知道是导演功力还是汤唯演技,男女主之间的相互吸引在我这里是不成立的。不幸地懂一些中文所以更容易出戏(以及悲伤地意识到原来汤唯的台词功底这么差(她讲中文甚至没有ai语音翻译感情充沛。结尾可以说是剧情空洞拖沓&你看我俯拍视角美不美走向了极致。喜欢大海就去拍旅游片,不要在这里借题发挥。看完还忍不住感叹不愧是东亚女。杀了两个老公了最后还是要为一个已婚男人去死。
“我想成为你的未结案件,在墙壁上贴满我的照片,整夜无法入眠,只想着我吧。”
看到最后,汤唯贡献了二十一世纪最浪漫致命的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