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E1 I/O | S1E2 FUD
令人费解的两集。有点像诺兰的《memento》,需要把碎片一一拼接起来。主体是Joe布了一个很大的局。从一开始加入Cardiff电子,他就是另有打算的。加入Cardiff的原因是Gordon,具体说是Gordon写的一篇文章:《开放框架的未来》。主旨应该是在讲IBM个人电脑被逆向工程的可能性:除了BIOS,其余都可以在商店里买到,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框架”。在与Gordon破解了BIOS之后,Joe随即通知了IBM。出于法律原因,Boz被迫合法化Gordon和Joe的个人电脑研发项目。Joe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项目经理。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完全没有看过IBM BIOS编码的人来写全新的BIOS,所谓的“超净间设计”(clean room design)。在这个团队中,工程师(Gordon)允许查看BIOS的源代码,但是程序员(Cameron)不允许接触任何源代码,只能通过工程师写出的要求重建BIOS。这就解释了Joe一开始在课堂上的发问:他其实是在提前物色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程序员。在第二集中,Cameron所处的那个房间也因此被称为“clean room”。在现实中,Phoenix Technologies用了相同的策略合法逆向工程了IBM个人电脑的BIOS。
S1E4 Close to the metal
Donna似乎是《广告狂人》中四个女性角色的糅合:她有Trudy的家世,有Betty作为家庭主妇的不甘与挣扎,有Peggy实打实的才华,在未来,还会有Joan的独立与商业头脑。第一集里,她给两个孩子讲解不同的电子原件时,就为Donna的与众不同埋下了伏笔。这一集中,Donna的形象真正地丰满起来。这也是Donna与Cameron的第一次见面。原来,她和Gordon一样,是伯克利出身的出色的电脑工程师,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只能在德州仪器(TI)做类似秘书的工作。
S1E6 Landfall
本季中最为出色的一集。它承袭了《广告狂人》中的某些写法,写一个大事件“山雨欲来”时,众人各自的故事。一开场,广播播报着即将到来的飓风Alicia。Cameron因为Joe的不坦诚悻悻而去。Joe第一次掀起百叶窗,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他面对着一屋子的西装,衬衫和领带,开始思考Cameron所说的话。Cameron因为YoYo修改的游戏而想到让电脑与人以问答互动的点子。Gordon不同意,Cameron就去找Joe。Joe以商业原因拒绝了。Cameron说,我不晓得我里出错了,也许是因为被你高大上的外表蒙蔽吧,我就错认为你是个充满远见的人了(visionary)。我想这句话伤到了Joe的心,因为他应该就是认为自己是一个visionary。但是即使是Joe,此刻的直觉也是快速变现。Cameron的点子再好,他很难再愿意节外生枝。
另一头,Gordon和Donna在家里讨论孩子的玩具和即将到来的飓风,Donna决定用晚餐的机会说服Joe放弃Cameron的建议。第二天,Joe从睡梦中醒来,窗外已经开始下雨。Gordon去玩具店购买卷心菜娃娃未果,此时已经狂风大作。回到办公室,窗外暴雨如注,Gordon和秘书疯狂地打电话,雨声盖过了他们的说话的声音。
之后,一边是Joe冒雨来到了Gordon的家。一边是Boz与Cameron被困在公司,就着孤灯喝酒谈心。与上一集Joe和父亲之间的那种想伸出手却又缩回的怯懦不同,Joe和Gordon的两个小女儿之间互动轻车熟路。让孩子在用椅子和毯子架设的城堡中玩耍,自己却潇洒地金蝉脱壳,回到桌边和Donna谈话。无疑,这些个举动也让一直叫Joe“混蛋”的Donna看法改观。但是,倔强的Donna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你和Gordon两人创造的电脑是一件艺术品,不仅仅如此, 它还会大卖。在Cardiff,Boz和Cameron的对话引出了另一重的观点。Cameron以为,Gordon的思维局限在了工程师中,他只想造出一台让其他工程师惊叹的电脑。可是她要的是造出一台给所有人用的,让人们能爱上的电脑。也许是Cameron的草根属性让她了解到了人机互动中人性化的重要性,即赋予电脑以灵魂。
最后,Gordon在风雨中砸开了一家店的窗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卷心菜娃娃。旁边一声巨响,他发现有人触电倒毙在大路上。一边,裸露的电线还在冒着丝丝火花。湿漉漉的Gordon回到家,遇到了同样出门在飓风中淋雨的Joe。我想,这个买娃娃的细节也许让Gordon想到,自己的产品必须要像这个娃娃一样让所有人为之疯狂。而这场飓风,也让Joe意识到了自己的孤独。如果遇到大风,自己连一个打电话求救的人都没有。他找到了Cameron,看到了Cameron设计的操作系统的演示。第二个问句,Joe,你想要做什么?Joe沉默了。这个问句很难不同时触动观众的心。Joe向Cameron坦诚了胸前伤疤的真正由来。
我为这一集编剧的水准鼓掌。这一集,核心是Cameron对操作系统的重新理解,同时兼顾了Joe的转变。然而,我不能理解一开头Gordon在电路板上看到花朵的隐喻,以及那个倒在风雨中触电而亡的人。在Joe, Cameron和Gordon中,Gordon是看起来最没有故事的一个。接下来的剧情是不是会去发掘Gordon的内心呢,毕竟,他写出了那篇让Joe千里迢迢奔赴Dallas加入Cardiff的文章。
S1E7 Giant
Gordon梦见那个死去的人是自己,惊叫着醒过来。在这一集中,Gordon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他絮絮叨叨地和两个女儿讲述自己在炖的汤的由来,同时问两个女儿:你坚强吗?(Are you tough?)。联系到Donna在餐厅中和Hunt说,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坚强。再联系到之前,Donna的父亲警告Gordon不要让Donna再经历一次挫折(Don't let her go through that again),我们可以想象两人之前的困境和此时此刻的动摇。Gordon给出差的Donna打电话,抱怨新的外壳设计。Donna意识到这个方案其实可行,舍弃散热器,而用金属面板散热。之后,临睡前,Gordon给女儿讲了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故事里,Gordon是那个名叫Cardiff的农民,他在一年前就完成了“巨人”,然而他把巨人埋在了土里,一年过后才和其他人一起把巨人给挖了出来。之后, P.T. Barnum来了,也就是Joe。P.T. Barnum要和Cardiff合作,但P.T. Barnum有自己的主意。他要把巨人占为己有。P.T. Barnum又创造了一个巨人,Cardiff被遗忘在了尘埃里。所以,Gordon是否在一年前就破解了如何制造Giant?还是恐惧Joe夺取他一切成就而产生臆想?
另一边,Joe与Cameron与Simon的三角关系有点落入俗套。Cameron成为了情感上受挫的纯情小女孩。Simon病了,此次前来只为与Joe道别。两人的故事继续推动Joe无法settle down的的人设。Cameron问Joe,你会厌倦我吗?Joe说,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诚实,抑或是违心的说法。
S1E8 The 214S
标题有些费解。总体是令人感动的一集。标题来源于414s,一个来自美国密尔沃基的骇客团体。由于密尔沃基的区号是414,所以这个团体被命名为414s。之所以标题是214s也就不难猜到了:Cameron帮助Boz黑进了银行账户。而达拉斯地区的区号是214。Cameron与她的小团体就是214s。
Gordon这个角色终于出彩,前两集中他的紧张和癫狂也有了合理解释:他在等待这一天,他和Donna要卖出自己的第一台个人电脑了。留在车库抽屉里的密钥求婚戒指拯救了他与Donna的婚姻。公司被FBI查封,Gordon在千钧一发之际拆解了Gaint,并且在晚上冒险把部件偷出。最后,Gordon面对说要回归IBM的Joe大吼:你把我们都变疯狂了,你却要临阵脱逃。他历数了Joe到来以后发生的事,是Joe让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力量,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这个个人电脑项目拼尽全力。Gordon是演说可能是对前几集最好的总结。
S1E10 1984
标题出自苹果1983年被称为“iconic”的“超级碗”插播广告。Joe没有使用Cameron设计的互动式OS。Cameron愤然而去。之后,Joe再次找到Cameron的时候,Cam说出了这段话,深深刺伤了一向自傲的Joe:”除了你不是未来。你只是一个脚注。有一阵子,你蒙蔽了我。我的意思是,我以为我听到了心跳声。但这不是心跳。这是回声。我爱你,是因为你把我自己的想法念给我听,还以为这些想法是你自己的。”直接或间接导致了Joe烧掉一车的电脑,离开了Cardiff。
结语
谁是visionary?这个问题贯穿了S1,也影响了Joe与Cameron的分合。能被冠以这个名词,也许在科技行业中至高的荣誉之一。从一开始,Joe就是以一个visionary的形象出场的。但是这个形象在故事的发展中受到了质疑。E6里,Cameron对Joe说,我不晓得我里出错了,也许是因为被你高大上的外表蒙蔽吧,我就错认为你是个visionary了。到最后,Joe与Cameron分手之时,Cameron说Joe不过是自己的复读机而已。所以,Joe是在复读别人的想法吗?也许是。他的个人电脑的计划来源于Gordon的文章。之后,他自己提出的便携式电脑的想法,IBM中也有人想到了。Joe在最后认识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误判。他生活在自己布设的幻觉中,于是在结尾处脱下了西装革履,悄然离去。然而,Joe依然有他的过人之处,E1与E2中的布局,还有E8中Gordon作为旁观者的总结出的Joe为这个项目带来的凝聚力。我期待接下来,编剧如何让Joe在找到自己的位置。
Visionary并不一定总是成功的代名词。与Joe相对的,Gordon是失败了visionary。在HCF故事开始之前,Gordon和Donna有一段失败的创业经历。这段经历在HCF里被偶尔提及。在E1里,Donna说Symphonic是傻傻的电脑(a silly computer)。但是Gordon不同意,他说Symphonic是自己搞出的最棒的东西。同样在E1中,Joe也给出了一个评价:两年前,我在COMDEX上看到了symphonic,它是超越时代的存在。
那么Cam呢?我们已经知道她有很多的点子,但是相比与Gordon与Joe,Cam似乎从行事到思维都有点孩子气。然而,Cam的点子不少来源于对人与计算机之间关系的直觉。当Gordon只关注于机器的性能时,Cam已经开始思考机器与人的互动,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讯带来的可能。Cam感知机器的方式,是孤傲的商业头脑的Joe和钻研技术的Gordon所缺乏的,同时也是当时最为空白的一块。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得Cam在三人中成为了最担当得起visionary这个词的人,Boz口中的“未来”。
最后,我想对比《广告狂人》与HCF。HCF在面世时就被认为是《广告狂人》的继承者。然而,《广告狂人》中绚烂的色彩掩盖不住年华逝去,爱人离散的悲凉。结局处,刚刚入学的Betty诊断出了癌症晚期,重新开启人生的希望顷刻化作了泡影。与Don分手后Megan失去了方向。她对Don语出讥讽,你的支票也是假的吧,完全没有刚出场时纯真的态度。然而,同样是年代剧,HCF没有悲凉。甚至,“悲凉”这个词和它完全沾不上边。即使是S1剧终处,失望的Joe烧毁了一车电脑,默默离去,我们依然会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我眼中HCF与《广告狂人》的本质区别。HCF里的Joe,Gordon,Donna,Cameron还有Boz,他们的情感连结是通过共同奋斗,创造从前不曾存在的事物而产生的,而且牢不可破。这一季中最让我振奋的两个情节,一是S1E8中众人努力完成并保全了Giant(包括了Boz的自我牺牲),以及S1E9中,二是众人冰释前嫌同时各显身手(特别是Joe和Gordon的双簧),让Giant能在COMDEX上展出。从某种意义上说,HCF就像Cameron播放的朋克音乐一样的”燃“,同时,这种”燃“并非完全来源于人为的渲染,而是与它描写的事物的本质相关。
-- 2020年12月25日
年代潮流感满满的剧总是很受我的偏爱。80年代又是我特别喜爱的时代,但因为不像70年代一样有那么多巨型事件吸引眼球,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太低。所以能看到这么一个剧,卡司了我喜欢的演员,描述了这个说老不老说新不新的时代风情,我还是很惊喜的。这也决定了我对这部剧的评价可能不是最客观的。
老习惯,分人物评。
Joe总
Joe总在我脑内的标签大概是这样的:Not able to tell the truth at any time, not able to speak something straight forward. Not able to commit to a relationship, a place, or most things that are claimed to be valuable. 我觉得直到这一季收尾,Joe总的心仍是狂乱的,always after something, 但连他自己其实也不知道在追寻的是什么。他应该只是告诉自己:“我现在想要这个”而已。
Joe McMillan的原形可以说来自很多人,80年代的IT领军人物,几乎都为Joe的形象贡献了某些元素。他野心勃勃,雄心壮志要“改变世界”,自信到了狂热的边缘,同时又是个典型的实干家:不像科研人员追着一个想法会孜孜不倦地求索钻研,当Joe逮住一个想法——通常还是不很成熟的想法——他会立刻想办法组团打怪刷经验凑钱造势付诸实施直至把这个想法推向现实。这种人通常和一心求索踏踏实实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势如水火(剧中G总和J总),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活中拥有了很多新鲜的进步。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会为了脑内的想法不断试验探索求新求证,但不免忽略现实需求(作为一个搞生物科研的人我必须老实承认这是事实)。剧中这类人的代表是Cameron,是G总。C说Joe要做的PC是“陈旧、老掉牙、微波炉一样的cliché”,的确是一个天才创意者会对市场部老大说出的话。当人的”科研中二期“结束后,就会意识到应用技术与纯粹的科研创新各有各的存在意义。前者与后者比尽管显得小儿科,但如果没有Joe这样的人一点一点地将新开发出来的技术应用化,推向大众,那大众如何从科技的进步中受惠?这也解释了为何今天大多数人提及智能手机,记住的是乔布斯的名字。写到这块我不由得罗嗦,因为确实让我想起导师对学校另外一个大牛导的评价,很像Donna评价Joe的话(笑),原文是all hats but no catle(很有德州味儿不是嘛)。无论如何,在前沿技术走向大众的关键环节,他们是核心,是精神引路者,是领潮人。
不过一个这样的人物,绝无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光辉形象。他们是投机者,而且是投机者里最成功的那一群,必然要有饿狼式的狠辣和赌徒的精明,必要时不择手段对Joe来讲简直是生活定理,而什么时候是必要时,全由他自己说了算。第四集中Joe为了博新闻版面,一手炮制“存储危机”,按照Donna说的——几乎毁了Cameron的从容自信,和彻底毁了她全家的一个晚上,还严重影响了Donna的工作、技术组全体的睡眠和两个小女孩的晚间休息,当然Joe完全没有任何道德上的负担。原因是这些东西在Joe总的头脑中根本没被放在计算范畴内。Donna的怒气一部分也是来自于认清这一点的无力——Joe有问题不是最麻烦的,他不认为自己这是问题才是最惹其他人恨的地方。
Joe的内心无疑是混乱的,混乱到连他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个梦想家,还是骗子。这就是为什么Cameron在最后一集里的那番话对他打击那么大——完美地击中了他心中最深刻的自我怀疑。Joe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而这是可以看做是他内心不安宁的外在传递。这种不安和混乱带来能量,产生结果,但并没有帮他自身找到一个答案。所以在结尾处他出发去找答案了。“卡迪夫巨人”功成名就,Gordon得到了职位、加薪、和期盼不已的认可,Donna得到了称心的工作,更和睦的家庭,和话语权,Cameron得到了自主创业的团队。而Joe还在找答案的路上。排除在这一切之外,独自求索。毫无疑问Joe爱上了Cameron,要不然也不会允许Cameron离得那么近,把他看得比别人清楚。不过他自己的内心也是混乱的,所以要说看清,其实也看不了那么清。
Cameron
其实我本来想把C美妞放在Joe总前面的!原因是Cameron真是80年代新新女性的一个缩影,而我妈妈就属于她那一代年轻女性。她们在独立的精神中长大,青春期看着一代青年叛逆、颓废、甚至彷徨(70年代青年浪潮),并以此为典范,在新技术革命发生的年代里就业,面临无限可能。因此他们勃发,有力,虽然也充满年轻人的脆弱但饱满向上。Cameron那个年代的女孩儿流行不在意自己的女性身份,甚至刻意地抹去女性的外貌,鄙视办公室那些高跟鞋女式衬衫盘头聊天的文秘女们。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这种鄙视是有资本的,她做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是公司新技术新产品必不可少的灵魂部分,而传统办公室女性的工作是男人的附庸。而另一方面,她年轻地还认识不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方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固执地认为只有她的人生才是饱满的,只有她的目标值得追求。全剧10集中Cameron的成长相比于Gordon或者Joe来看很有限(开始时是个勇气天赋的年轻人,结束时也是,有了想做的事情从来不犹豫),毕竟几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让一个大学没毕业的年轻女孩儿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个体。但Cameron身上的青春无悔,精神和物质上的独立和勃发,让她注定出众。第三集中Cameron拿到第一周的薪水,兑换了支票走在大街上的一幕,让我震撼了一下——那么犀利地描述了一个年轻人最 年轻时的一面,又蜻蜓点水一般掠过。这部剧有瑕疵,但的确是用心做了的。
Cameron的很大一部分魅力在我眼里来自她的不完美,因为她的成长还远远未结束,而只是刚刚开始。第二季我甚至比期待Joe总还更期待Cameron这个人物的发展——明明李佩斯才是本剧我最喜欢的演员!如果说Joe这个人物的魅力来自于他邪教领袖式的精神动力,以及时不时在让人咬牙切齿的理智和让人咬牙切齿的疯狂间冷静切换的话,那Cameron的魅力就来自于她的一贯性。从始至终,她都是独立的,精神上、物质上、情感上。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不爱~ 她的生活被描述为一团混乱(Donna语:a mess),但她的内心从未迷失过,总是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哪怕是爱情来临时,和爱情受挫时——这两个女人最容易做出不理智决定毁掉自己生活的时刻,Cameron也对自己要什么没有丝毫迷茫,对自己是什么人没有丝毫动摇。这就是精神独立。80年代的强大女性精神,被Cameron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一面。而另一面在Donna那儿。
Donna
首先请D美人收下我的膝盖!
如果说Cameron是小魔女,Donna就是女超人。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我对D美人的总结。不管男人女人,能做到这一点都很可怕,也会很有魅力。Donna一开始好像是作为一个陪衬式的妻子出现的,我还以为是本剧的花瓶角色出现了呢。外貌上固然是温润窈窕的,但也毫无惹眼之处。Donna第一次变得闪耀生动是在向年轻上司(同时是她同学)汇报工作的时候,一个微小不甘的眼神闪动,一个刻意僵硬的柔顺表情,让我们看到她的才干,她的隐藏,她的内心强大和刻意收敛。这种丰满的性格配上演员柔气的面容,人物突然变得好立体,这个工程师妻子瞬间变得引人注目了(对我而言)。
作为Donna的老公,G总又自私又甜蜜。潜意识里Gordon还是认为自己的梦想和工作比妻子的更重要,但他也会在人前人后毫无障碍地承认妻子的才华更高。在Donna帮他实现了Giant的成功面世之后,Gordon也鼓励Donna去追寻自己想做的工作。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是很有爱了。好多天朝男人现在还做不到呢不是么。不光是在80年代,在每个时期,越是头脑出众内心强大的女性,越需要直面其实不怎么堪面对的两性关系现实。Cameron作为更年轻的一代,选择冲破现实,剧组借Boz的话说出:“很多人盼着看你失败,因为他们害怕你是未来”。而Donna选择了更常见的那个选择:妥协——“she made Gordon's life/achievements possible”。第一季结尾为了安抚身处当代的观众们,给了一些正能量。Gordon在答谢晚宴上感谢了他的两个partner:Donna和Joe,Donna被放在了前面。虽然我蛮可怜Joe总的,但这对D美人倒是个迟来且应得的奉承。
Donna和Gordon都是80年代理工科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身上知识分子的浪漫理想主义情怀和理工科的一丝不苟地务实紧紧交织在一起,上谈得了理想梦想情怀,下可以为了一张账单一次小费跟人吵嘴,玩得了乐器拆得了导弹修得了自行车。第四集末尾Donna看着再一次迷失在自我怜悯和惊惧爆发边缘的丈夫,叹了口气,拿起工具铲,走到前院——还穿着高跟鞋!然后一铲结果了那只让女儿们无法安心睡觉的小鸟,我看了好几遍还是爽得不行。
天才美女,气场人妻,钢琴十级,吐槽能手,这真的不是什么美少女玛丽苏小说的人设吗?
Gordon
可怜的工程师只能放到老婆后面了。Gordon是父母辈中年男人的典型样本,安稳,现实,表面的懦弱和来自生活的重压,曾经的挥洒已褪色成对柴米油盐的不耐,可又会尽一切努力维持住这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平稳生活。胆小,似乎已成了他的伪装色。可是凑近看一看,这个样貌平凡的男人明明又跟胆小沾不上一点关系。他可以自私,有时相当疯狂,还带着无法掩饰的清高书生气,但紧要关头又极为靠谱。每当团队遇到了看似会毁掉一切的大麻烦,先吵吼一顿发泄不满的是他,先动手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的——也是他(可能是因为发泄完了所以能迅速调整好状态,也可能发泄就是为了调整好状态)。不得不说,有家庭的男人变得更懦弱(第六集里看到飓风中损毁的电线杆,Gordon反应过来的第一行为是逃走,而不是去救助倒地的行人),但G总就是能带着这种懦弱,不断从家庭中寻求对自己梦想的支持,一步一踉跄的朝自己的目标方向走。
我觉得第一季中Gordon是被Joe重塑的一个人。在Joe总出现之前,他青春过,梦想过,激情过,狂野过,可是那些都失败了,所以他把那些都放弃了,躲藏在家庭日常中,试图埋头不见自己的才华和困境,甚至浑浑噩噩过一生。可是内心里又无比清楚自己这种视而不见的愚蠢和蹉跎。在这种矛盾下,他的每一天都是痛苦的,毫无快乐可言。Gordon和Cameron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危机中两人还能能藉由各自互不相干的过去和少年琐事迅速破冰详谈甚欢。像他们这种生而为创作的人,是无法承受不去创作带来的苦闷的——但他又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再次进行创作。Joe的出现把他地从自我逃避和自我否定的深潭中拉了出来,硬生生甩到了水泥地板上,用脚踢着逼他前进(可能还穿着意大利制皮鞋)。如果不是如此,Gordon也不过是又一个湮没在办公室政治和失败婚姻中老去的平庸技工而已。这种odd couple的drama在美剧中也是屡见不鲜了,HCF只能算是完成地中规中矩。
这部剧中的笑点都比较闷骚,很多属于理工科技术宅才会觉得有趣的东西,细节设计有些太细节了,不容易引起观众兴趣。说我比较喜欢的其中一个:去展会前公司遭遇雪崩,Joe总这个一贯打着鸡血上班的人都决定放弃了,回IBM去听爸爸的话过日子。这时G总突然顶着精神病光环爆发了,迅速跟Cameron冰释前嫌,两个人建立了技术宅之间的革命同志友谊,并一起嘴炮了Joe总这个大孔雀给他们变卖家当去参加展会。真是笑爆了。
从剧集的结尾安排来看,编剧是没想着会有下一季续订的。所以在结尾时三个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有了交代,只在Joe身上做了开放式结局。不过主演李佩斯作为2014年新晋男神,很好地发挥了水准,而且每个角色的演员发挥都极其令人赞赏。所以获得续订也不算意外。
这部剧的一个大缺点就是无厘头情节的添加,3集的断背吻,6集的手电筒照飓风,都属于这种无营养无意义不知所云的情节。可能是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但篇幅有限所以就乱了一点。也说明编剧不是全无野心的嘛。
这部剧的镜头语言我很喜欢,大量的单人背后机位,使得叙事总是在几个人物视角下交替进行,比纯粹的第三视角(上帝视角或全景机位)更有贴近感,让这个关于线圈和程序命令的故事摆脱了一些冷冰冰的局外人感,让我们这些不懂计算机的人也能纯粹从人物的角度去代入,感受故事中的情绪起伏、激动和挫败。镜头作为叙事的一部分,一向是我很看重的,HCF镜头画面优雅、干净,传递出那个年代独有的一丝现实浪漫主义气息。
最后放一段我写在学校杂志上的介绍吧:
HCF量小质高,节奏合理,集天才、疯子、摇滚乐和女权先锋、没节操的嘴炮霸道总裁、和爸爸妈妈辈的极客工程师于老式写字楼的白炽灯下,啃着汉堡,在褪色的画面中说着有腔调的得州口音,且还难得地保持了可敬的颜值高度,绝对是今年值得一看的小众好剧。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个人电脑刚兴起的时代,这时候的IBM机是笨重的,制造一台能够让个人使用、便携的电脑,是当时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商业机会。故事的主线就是上面5个人研发便携式个人电脑的过程。下面讲讲这部电视吸引我的几个点。
历史背景
里面可以看到IBM、康柏、思科、Apple,基于IT发展史写的剧本很吸引人,让人知道现在的电脑是怎么来的,现在的这些IT公司是怎么来的。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但能感受到那种氛围,然后让人更想去了解IT史,于是我开始刷浪潮之巅,再多去了解些这方面的东西。
创业历程
在里面可以看到创业过程的纠结,资金、人才、技术、团队成员关系、失败、怀疑远景、背叛这些东西会在创业过程中会一次次出来干扰、阻拦、打击创业者。故事最后,团队还是在种种因素下,部分妥协了。另外关于创业团队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是为了产品,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这样大家才能一起把产品做好。
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太重要了!!工程师、程序员嘲笑说产品经理没有什么用,只是耍耍嘴皮子。但产品经理能看到远景,更为了这个远景去激励团队每一个人全力以赴。产品经理能看到大局,协调各个纠结的因素,做出决定。尽管这个决定让他舍弃了什么,但他能够承担下来,能够揽下产品失败的责任。产品经理的执行力,让产品的诞生成为可能。很多很多的剧情和细节表现出产品经理的伟大。
举个例子,Joe权衡过后,痛舍Cameron提出的在电脑中加入情感化的东西的建议,只是让电脑更轻、更快、更便宜。当他看到有情感的Macintosh说:Hello,I'm Macintosh. 他含着泪感叹:It speaks. 真的是很心碎。
最后产品经理离开了公司,或许去创造下一个奇迹。而此时受到他激励的团队成员,一个发现了自己,更加有雄心地工作,一个迷失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产品经理激励人,让人发现自己这一点在这里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仔细想想,每个人或许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产品经理,激励自己、引导自己去完成自己的雄心,而不是不痛不痒地生活。
爱情、家庭、事业
Gordon和Donna的关系也挺值得一看的。
学生时代恋爱的故事,一起创业后失败的Gordon和Donna因为家庭都不再折腾,Gordon再次创业,Donna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Donna出轨的纠结到又开始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麦琪的礼物似的戒指的约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转变也是剧中很重要的部分。
最后
想想也只有美国能拍出这样的创业历史剧,IT创业剧还有硅谷,也是蛮好看的,推荐下。
佩佩演了一个各方面都渣到让人无比唾弃(除了颜)同时又恨不起来(因为颜)的男主,演技太赞有时候让人会跳戏想起史派西的下木大人。他那些违和(福利)的xxoo每次都是一副“就是想上你而且上完就提裤子走人”的样子,被上的人戏里戏外都给人一种“好啊好啊那快点上啊”的感觉……虽然他每次衣服都只脱了外套(甚至没脱),领口扣子都没解,只用微表情,没有夸张的高潮脸,甚至看不出他是在享受这件事情(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不是床戏),但很奇怪就给人强烈的被勾引了的冲击感……好吧我是想从他的xxoo戏引申开去说明,他的演技(颜值)好到足以让人信服这一点:你无法拒绝这个人,而且就算你知道被利用了也心甘情愿。然后对于这部剧的题材……容我叹口气先……这么说吧,就算被砍也请给观众一个仓促的结尾,哪怕像《鬼楼契约》那样的烂尾楼结局也成,剧情走向什么的,编剧高兴就好……
另,总结一下佩佩挑角色的范围:(每日作死的)商人、(自杀未遂的)特技演员、(傲娇腹黑永生的)精灵王、(动不动就要毁灭别人星球的)外星大Boss、(脱衣舞俱乐部的)变性人、(拥有金手指能让别人死去活来的)神探、(话剧《平常心》里的)同志运动组织者……粉丝扒出来他不拍戏时就安心做个农民,种地开拖拉机不修边幅什么的,跟他塑造的各种作死(美艳)角色毫不搭边……啧啧,真是让人忍不住既羡慕他的丰富体验又爱他的朴实(呃)啊……
最近看 浪潮之巅 ,想过当时追这剧追的好久,便又看了一遍,感触颇深。
里面的演员不说之后大红大紫,但之后的却也比之前见的多了,在许多热门的美剧里面看见了他们身影。
李佩斯自不必说了,男二号 Scoot McNairy,之后出演Godless,和 唐顿庄园的大小姐Michelle Dockery 更在毒枭 墨西哥的结尾惊鸿亮相。女一号 Mackenzie Davis更是在 黑镜中独挑大梁,也在银翼杀手2049中担任女配。女二 Kerry Bishé也在毒枭、罗曼诺夫后裔等热门美剧中饰演角色。
回到剧集本身,发生在1982年左右,个人电脑发展的黄金时期,那句
Ding in the universe.剧中说是Jobs 说的。
似乎他们也做到了。
EP2。励志个毛,好好的技术行业就是被这些贪婪高帅利欲熏心会忽悠的销售搞乱搞坏的。IT就IT,商战就商战,搞毛IT商战啊
个人电脑诞生记。李佩斯演这种高傲自信ceo,简直了。
用剧名的电脑命令借喻几个人在斗争和矛盾中合作,改变自己并成长的故事~
3.5。各集质量参差不齐,有精彩的集也有莫名的集。我知道创业艰辛但是这剧drama之多令人咋舌,而且drama多来自人物自己太作,情感和动机立不起来,很多行为不太符合逻辑。
继冰血暴后今年又一部高度电影化的美剧! 广告狂人版社交网络乱入。看的时候各种扯被角各种瞋目结舌。佩佩安利大法好!
四天就看完了 不够看!配乐都是我的菜!佩佩演嘴炮大王真是服 看完觉得自己智商怎么还不上线!finale是joe背着旅行包 走在去看星星的路上 日暮时分有着温柔的蓝色天空和粉色云霞 太苏(回归务农本色泥垢……农忙的时候就见不到佩佩接戏了(还有弹幕说佩佩从屋顶摔下来的那两年里拍了the fall 哈哈哈哈
第一季非常精彩,不过明明是达拉斯的故事为什么会叫硅谷沉浮?
S01E09,结局,对IT人来说是震撼性的。好不容易造出了IBM兼容机(只有文字),更快更强,结果看到了人家苹果的图形机,还带声音。就好像刚觉得路过的一个28岁的村姑还不错,转眼就看到了18岁时的王祖贤。。。工作与家庭、艺术品和商品,站在天平的两端,选择是如此的艰难。。。难怪连上帝都无法告诉你,是应该断然放弃还是该咬牙坚持。。。
这样的一季美剧把自己当电影做了,剧集还是缺了点视觉化的个性,但编剧的野心和剧作的完成度非常令人惊讶,看到第8、9集的时候开始觉得这剧的工整。你总是习惯性的拿它和《广告狂人》比,它的复古还是缺了点个性,桥段和对白写的也很难超越人家当年的王者巅峰状态了,不过这剧还是精品!
题材一丢丢的兴趣都没有但是主角儿是我佩!!有我佩就得打五星不服你来打我呀!
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到底该如何平衡二者?奔腾年代,二零一零年之后最好的美剧,前有李佩佩,后有麦姐姐,一边舔颜一边纠结。这对cp真的太棒了,同时满足了百合和搞基的需求,🉑️。
必须安利一下,在TWD全季无高潮的空窗期,发现AMC这部接档绝命毒师的小神剧,各种反转、惊喜不断,简直是找到了初恋lost的激情,80年代的BGM,技术天才和广告狂人的碰撞,冰火的回归都不及它吸引人,S1一天补完,坐等S2
创业好辛苦,有个爱作的领导人更辛苦 Donna Clark完美到没毛病
传奇时代的极致人性,大时代下的小闪光。
虽然说睡boss拿到工作以及保持炮友关系是三观极其不正也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但是你boss长大佩那样不睡也是脑子有毛病吧。Donna简直就是我女神,貌美家务全能事业成功聪明知性!!用视奸的视角在拍大佩看的我想给摄影包红包。
就在Macintosh说话的那一刻,Joe知道自己已被时代甩在了后头
太瑣碎。三星給佩佩。
一个半月看完了一季。电脑草创时代的故事,本来应该很喜欢,但这个剧不知哪里不对我的胃口,连我佩的颜(和裸)都hold不住。不知道。也许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是个Mac user因而对PC dont give a shit? 另外,Gordon第十集剃掉了胡子贼帅,之前一直留胡子是为了跟佩佩有清晰的人设区分吗?Cameron不像程序员,非常不像。
程序员妹子帅我一脸!!!
追剧不能只因色调 剧末那两段动作虽然牵强 但回头想想 尼玛有时候人不就是需要想象着来一次这样毫无原由的抽风吗 嗯 重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