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Exposure to nature, exposure to desire
我就随手一记。
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和风景是同时代影片中少见的美。这是故意的。同时代的英国片都是现实题材。而且当时很多电影人其实都走在现实主义的开拓之路上。但这部片子却显得特别脱离现实,特别具有幻想意味,是一个带有强烈虚构感和设定感的故事,一切都带有一种故意为之的典型性。
在叙事上这片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有明暗两条关于“暴露”的线索(我不知道exposure这个词这么翻译行不行)。用双关的话来说,它的核心是Exposure to nature。这里nature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然环境。印度旧时嫔妃宫殿改建的孤零零的修道院,高山,大风,远离尘嚣,处在异邦人和异教徒的包围中。片中有许多关于人暴露在自然中的镜头。比如夜晚大开的窗户,田野中的风,山崖边的钟,大雨。另一个是人性自然,修女的七情六欲。这种隔绝的状态、当地人忠于自然和本性的生活方式令修女们一个接一个地动摇了。Sister Philippa把该种菜的地方都种成了花是她们开始臣服的前奏。可以说Mr. Dean是修女们欲望的具象化呈现,一个载体。他放浪的生活方式让他既是欲望对象,又成为了欲望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之前修女们还能勉强维持清修生活和外界的平衡,但当地婴儿之死打破了这种平衡。被当地人所排斥之后,修道院处在更加孤立的境地,Mr. Dean成为了她们联系外界的唯一渠道,终于推动了Sister Ruth作出实际行动。
Sister Clodagh和Sister Ruth的对照似乎指明了欲望的危险性,而克制带来好的结果。然而个人觉得结尾处那场大雨似乎也暗示着Sister Clodagh这种暴露状态不可能完全解除,因为就和不可能完全隔绝自然一样,人也不能隔绝本性。至于说本片是不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考,我觉得可以有,毕竟片名取的是印度少将军的手帕上洒的英国香水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危险的活色生香。但这应该不是重点。YY出来的印度+中国+晚清风格的当地民俗景象可能,和很多当时的西方作品一样,只是作为神秘东方(通常被认为和自然联系紧密)的符号出现在故事背景中。
2 ) 黑水仙
影片探讨了一个比较晦涩的主题,是要隐忍地皈依宗教的清心寡欲还是任自己喜好生活于灯红酒绿。影片用较多细腻的表情及动作来把角色们的心理变化逐渐的反应出来,对世俗人物及修道院修女都是用了比较客观而不带有成见的角度来描述,没有特定的善于恶,就算是最后失足的露丝修女也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的嫉妒而并非一开始就心存恶意,同样可以看成世俗欲望与自身矛盾的极端表现。虽然影片有影射宗教囹圄,但更多的是要求高度的无束缚的自由,在压抑的环境里只有扭曲的人性。
3 ) 圣山 修女 男人 圣人 权贵 妓女
男人在山脚,时刻望着右上方的圣地;修女们被高空纯净的空气与水质浸透,头脑中的杂质犹如滤网般被筛出;圣人没有任何欲望,他盘坐半山腰上,处于纯粹的自然状态中。年少的印度王子与放荡的舞女最先被诱惑吞噬;黑色的Narcissus在她们的眼睛中诞生,自爱(这里指代人与人交往产生的欲望,渴望被承认,被爱)是世俗给予的恩赐,也是折磨。
影片令人难以呼吸,暗喻与恍若隔世的景象 使人仿佛做了一场梦。一身冷汗的醒来发现它的细节那么真实,但又无法理解。
4 ) 光影迷梦
撇开影片对于殖民地混乱的意淫,和无处不在的西方中心主义---这个主题可以写上好几十篇论文了---单就此片拍摄本身来说,美工、摄像和音响无可挑剔,共同支撑起一个瑰丽的哥特式的寓言。
在杰克卡迪夫的纪录片中,他透露此片真正的拍摄地是英国某乡间,宫殿都是临时搭起的半边房子。可是,看到修女们白袍飘飘像幽灵一样飞速穿梭在层层进深的房间之中,根本无法想到这是影棚里搭出来的布景。穿过宫殿里百转千回的走廊和房间,抖动的阴影营造出可怖的气氛,加上摄人的管弦乐,无一不推高紧张的气氛。
影片的情节相对简单,你可以按照思凡的剧情理解,也可以用文化归化的视角,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Ruth和Dean在修道院眼中都是problem和trouble,前者主动放弃了和修道院的契约,最后因嫉妒发疯,杀人不成反而殒身崖下;后者反宗教,玩世不恭,是扰乱修道院清修的导火线,刺激Ruth的肉欲化身;而Clodagh经此一役,得到晋升,重新坚定了service的faith,最终sisters和brothers一样,无法靠宗教、学校和医院来教化土著,在大雨中离开。
无疑这个影片里绚烂的色彩,令人印象深刻。也是technicolor的先锋之作。颜色和音响构成影片的2/3强,剩下的由演员表演和故事情节填充。
浅绿色:修道院里dicipline的具象化。绿色的食堂里巨大的十字餐桌,带着压抑和宗教洁癖。
淡蓝色: 雪山的背景;宫殿里的议事厅,公共空间和宗教场所相融合的地方,相对冷静。
白色:修女的服装;雪山;多年前和当下的圣诞节雪景。克己忍耐的象征。
红色:癫狂的颜色,绝对的禁忌,其实是和教义格格不入的生命力的颜色。如丛林里的篝火,ruth的连衣裙,在小礼拜堂里的光线颜色。sister Clodagh的嘴唇也是可爱的珊瑚红,但是她刻意忽视自己的属性。
深绿色:丛林,Clodagh那套祖母绿首饰,爱尔兰家乡的颜色;
彩色:春天的繁花,墙上的描绘从前奢华聚会的壁画。
当然冲击力最大的还是Ruth在钟声响起时推门而出的场景,微明的天光中她湿漉漉的黑发和浓重的眼线,眼眶殷红,脸色苍白,穿着猩红的紧身丝绒裙,她已经变成了白日妖女,教会容不下她,她也注定要和一身白衣的Clodagh决一死战。她没有成功,而Clodagh官升一级。作为一个周末一连看了6部黑色电影的我来说,多么期待结局恰好是反转的啊。
5 ) 异域雪峰中猝然开放的黑水仙
无意中发现了一部1947年拍摄的老电影《黑水仙》,好不容易找到资源看了,很喜欢。故事的发生地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一带,那里景致绝美,一群修女被教会派往那个人间仙境传教,办学堂和医院。她们所在的那地方说是人间仙境不为过。山谷间的白色房子,开窗即见不远处皑皑雪山在蓝天下熠熠闪光,教堂的大钟立在白色的峭壁上,钟声敲响时,响亮的钟声在山间岩壁上往返碰撞,十分悦耳。山腰处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当地山民由将军、将军年轻英俊的儿子、一个颇有异域风情的怀春少女、半身赤裸在山谷间打坐的僧侣和一个竟然会说几句英文的可爱少年等一众人构成那个奇特地域的绝佳风貌。尤其是那里还有一个高大帅气的西方盛年男子经常出入其间,这样的氛围对其中两位年轻美丽的修女不用说造成了极大的侵扰。她们是出世的,却要面对鲜活世界的诱惑。那西方男子宛如一粒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而导致涟漪荡开。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之欲望被激发出来,但又必须掩饰,她们毕竟是信奉着主的修女……黑水仙的片名当是寓意着信仰对人性的考验吧?黑水仙那美丽又压抑的情态让我等俗人扼腕叹息。
6 ) 程式化从来不是电影不好看的原因
这是部印度殖民地版的《小城之春》,只是后者局限于微妙苦楚的氛围中,或者说那部电影因为不能指涉太多,所以它只能指涉另一些东西,尴尬的终结,使小城之春脱离了影像所展现的真实。
这部《黑水仙》真正的落脚点不在于这个伪造的摄影棚和故意设置矛盾的日常情境,而是电影里的光!在程式化的舞台剧情节中,自然幻境中的光简直替代了上帝(角色)存在。正是因为宗教是某种先验的,被分离于世俗的权力,才会极易落入(电影的)两极,它会成为世俗化的,自然主义式的体验。在电影中不是以外在于摄影机的“情节”来表现,而是类似于小城之春那样的欲望-影像。通过他人的视角,自然空间和欲望被症候化,成为明艳的光/色彩,随着情境不断陷入维谷,自然符码被不断“偶像化”,成会物恋对象或圣像,事实上无需区分两者,它们作为拜物符号是一体的,且都可以轻易导向个体的行为逻辑,使情境彻底走向毁灭。在电影中这点正是通过程式化的情节剧展现的修女的报复。但在这过程中,遭遇到了微弱的光和不断的甚至是失控的特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走向毁灭的舞台剧,这是影像落入的相反的一极。
影像自身便是言说,并不需要主动表达。当观众凝视圣像时,它是沉默不语的,上帝也是沉默的。被报复,遭受死亡威胁的修女正是沉默中,挽救了信仰,没有让它滑向毁灭的一极。所以电影中的光和特写即是欲望的症候,也是上帝信仰的存在。在情节剧观众的眼里,不能否认的是修女Ruth在结尾还是走向了毁灭,但是她的毁灭没有终结影像,而是成为影像言说自身,在信仰中重生的方式。修女Clodagh在上帝沉默的困惑和情境毁灭之间,找到了信仰存在的方式,信仰存在之处,就是光的存在,也是影像言说自身的地方。
结尾那场酣畅淋漓大雨,正表明了上帝虽然是沉默的,但是电影也不会在沉默中终结,这是影像对信仰的回应。
从音乐之声到龙凤配,最后成了迷魂记。混搭风着实好玩,不过配角实力不济,整体质量有所影响。一直都不明白,风景好的清净之地为什么不适合修行?
【大光明英伦大师展】1.颇具魅力的鲍威尔/普雷斯伯格代表作,足以证明古典的主题、叙事和视听语言依旧不过时。2.象征性、表现性的色彩运用:红色(激情、爱欲与死亡)与黑白(戒律与禁欲)的对照,红衣、红唇与红眼的魔化修女令人惊骇,外加蓝色的舞厅。3.影片在形式与内容上建构了多组二项对立式:宗教vs世俗、理性vs情感、文明vs原始(自然)、种植的谷物vs种植的鲜花、女性vs男性、成人vs小孩、西方vs东方。4.修复效果极佳,不知贯穿全片的细微闪烁的光线是否为原片效果,闪光与不断吹动的风都使影片浸染上了隐隐的不安与颤栗感。5.棚拍布景的又一次胜利,在万丈悬崖上敲钟的修女亦成为经典形象,结局似为希区柯克[迷魂记]所致敬(而[偷窥狂]与[迷魂记]之间亦有丰富的互文关系)。6.黛博拉·蔻儿美若天仙。7.美中不足的是影片有点东方主义。(8.5/10)
一、“国王诞生了,他属于以色列,穷苦的牧羊人,在田野上劳作。” 这是莫普城堡的空间隐喻,对即将四散而去的被绑架者(殖民地)的权力绑匪式忧思,那些貌似圣洁的牧羊人们在印度的雨季开始前离开,日不落帝国与布道的荣耀之梦被积雨云遮蔽。二、后殖民主义下的北印度臆想:歧视与异化——“他们都是未开化的人,他们都是孩子” & 随时可能发生的被压迫的他者暴虐; 对受害者的二次暴力与降级,男性角色的人为见黜(迪安先生-阳刚。少将军-阴柔),女性角色的妖魔化(康奇淫荡如蛇,阿娅疯癫污浊);受戕害者映像放逐——全部印度角色都是白人演员扮演,但允许华人面孔出现;一切罪责归因下位者,莫普城堡的自然风景与男人都成了背誓的诱因;民俗奇观与不严谨失真:混淆了中国与印度文化,王子与乞丐女孩的传说。三、禁忌的癖好,修女爱欲之屋
一群修女被神秘的东方力量和男人诱惑最后失心疯。唯一的白人男子天天穿超短裤,被修女们视奸,这种女对男的性审视在那个年代倒是新鲜。广东话、旗袍、瓜皮帽、印度苦修徒、锡克教大头巾、细密画杂糅在一起,中国印度傻傻分不清,50年代西方对于东方的异域想像还是蛮炸裂的。
2019003 大光明。聚焦修女的人性一面,黑水仙作为香水是欲望的象征,异域世俗的吸引诱发压抑性格中的渴望,有人挣扎,便有人放纵。
意淫中的东方,是挡不住的诱惑,就如青春黝黑的少帅和甘姬,柔媚艳俗,很是奇观...... 在令人心旌摇荡的环境中,所谓理性克制者,下场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忍成内伤。
异域撩人,圣女思凡的挣扎和代价。镜头里有视角绝妙的仙境写真,镜头外有轻描淡写的欲望挑逗
"I couldn't stop the wind from blowing, and the air from being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I couldn't hide the mountain."
刚读完的《电影的秘密》里讲到遮片绘景,把本片作为经典范例讲解,故事发生在尼泊尔却没有一场戏是实地取景,都在伦敦郊外的摄影棚里完成,因此观影时尤其留意景色,外景大银幕看起来以假乱真效果佳,但室内窗户看出去则明显许多了。从电影史角度值得一睹当时的典型电影制作特征。悬崖边鸣钟仿佛一幕大型暗示,故事上和红菱艳有相通之感,虽然对于异域的描绘有点西方人的“想当然”色彩,但压抑的暗示,禁锢的环境给人带来的“魔怔”,在表现上方式上令人印象深刻 20190105@大光明重看
人在环境的驱使下,会逐渐被抽丝剥茧,无法抗拒无法逃避。影片的剧情让我觉得有丝可怕,人的内心承受力有限,何时爆发很难预料,环境是个关键因素。影片的布局很令人印象深刻,几位演员也表现的出色~
黑水仙是那种罕见的东西,一部关于修女幻想的色情英语电影,在印度于1947年8月脱离英国独立前几个月,它才被发行,因此当修女们放弃喜马拉雅山,走向山下时,这部电影的最终画面可能会被英国观众在1947年解读为对他们日渐衰落的帝国的最后告别,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失败的形象,而是一种对英国从未拥有和理解的东西的尊重和理性的退缩。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这部电影是最早的色情电影之一,这一切都是通过暗示完成的,但色情自始至终都存在于每一个画面和形象中。大屏幕上展示的充满活力的粉色花朵的镜头在当时是一个奇观。
真是部变态的电影。宗教和修道院成了这帮逃避现实和自我的傻女人的出口。当到达偏远自然纯朴的北印度后都一个个原形毕露。但她们不愿承认,反倒指责是当地的环境和文化诱惑她们。最奇怪的是片子塑造的院长完全就像个自以为是的独裁者,说起话来下巴抬得比鼻子还高。可其实她进修道院的原因蠢得和猪一样
"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地方,快让我离开这个地方。"喜欢把那位把庄稼都种成花朵的修女。为什么要如此压抑自己的本性呢?喜欢就去做吧!
看过CC版花絮部分,你就知道MichaelPowell 和 EmericPressburger 有多creative。
剧情有点拖沓 人物因为年代久远都比较扭曲动作很造作....
3.5;前半段的雪山纯净蓝光与后半程的玫瑰色血意映射,正是修女们情思萌动、摇曳生姿的对照,克制与狂放的镜像两生花,在修道院里交替完成了西方宗教在东方奇观前的失语。不无猎奇,不无夸张,情欲的奔涌与撩拨,在进入这个无人之境后,「世界挤进来了」,遗忘的过往纷纷复活,如渴死一般强烈的爱欲淹没了奔走在暗夜的孤魂。摄影极美,远山如黛,修复版质感一流。
深淵上的鐘和修道院,形成了一種巧妙的隱喻和象徵,一則是宗教所含蘊的超脫和救贖,及某種意義上的自我規避與放逐,一則是現實那難以逃脫的淵藪,慾望和人性的兇險,最後在聖靈之鐘聲下的搏殺,不論是誰最後墜毀,都是高尚的一次隳滅,人欲扼殺了上帝之贖,現實碾破了虛妄之遁,那突來之雨,挫敗侵襲。
AMSTERDAM FILM MUSEUM VERSION 英国40年代的绚丽电影代表 "技术化色彩"运用的范本 剧情和拍摄都十分精彩 仅影片中稍微带有对东方的歧视意味
布景真是绝美,演员也美。全片充满了对人性和东方风情既倾慕又蔑视,既耽溺又警惕的复杂情感。
小修女年方三八,正思春被嬷嬷发配天涯,我本是初嫁娘,不是老师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