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事了,一开始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瞒着大家。现在有人死了,才让国民来收尾,这像话吗?为什么要我们为这个狗屁国家而死?"看了几部之后也熟悉了韩国灾难片的思路--政府高层某些人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导致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最终酿成大祸。
灾难来临,生命一下变得不堪一击,然而在这样的灾难片中,我们看到拯救世界的并不是那些有着超凡能力和不死之身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原本平凡,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牺牲才换来最后的力挽狂澜。
“总统阁下,他不是那个人,他叫姜在赫。”我很喜欢这个细节。虽然我们常说聚沙成塔,大灾大难之后的胜利也常常会以集体的名义被铭记。但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些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逆行者们,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不该成为被人遗忘的沙粒,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住。
片子内容和节奏都很流畅,只是夸张了抗辐射能力。很多人以为这片子黑政府,殊不想什么人会拖延、阻挠,可不就是那些蛀虫与硕鼠!在福岛事故之后,大陆也从来没有过反思,建议五毛们去查查大陆有多少核电站,东部除大人物住所所在河北范围内其余地区全有,说到底大人物只关心自己别死。以大陆的人口密度,发生事故后几无可能开展有效疏散、隔离。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核电站这种张着嘴等着吃人的东西,要来何用?
《潘多拉》这电影拍得真是左。
男主怂,怂得彻底。但他临死前那一连串号哭着的絮语,痛骂了资产家血腥剥削的本质,否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根本执政合法性,揭露了国家机器"人造英雄"的虚伪与无耻。就冲他最后这几句话,我给电影满分。它比《挖掘机》《的哥》,更加接近韩国社会矛盾的本质。
他问,"我不过是想要一个幸福的生活,这很过分吗?为什么就这么难?"临死前他说,"你活着真是苦了你了。"从头至尾,他只是资本家们手下的一颗不情愿又无力反抗的棋子——哪怕是死,哪怕是成了英雄,这一切也与他的本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什么拯救国家?什么人民英雄?狗屁!我要不是为了我老娘我妹妹我嫂子我大侄子,谁他妈的愿意死!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韩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斗争精神,令他们更加接近于"伟大"。
看了很多的韩国犯罪片,灾难片,可是看到这部电影后面还是哭了。看过很多电影的,知道几个名词的人都能装比得分析一波拍摄手法和问题,但是在赤裸裸的现实和人性面前,一切的手法都是扯淡。
无论拍得是什么主题,表达得是什么,韩国电影拍得是真实的人,会犯错会害怕会逃避但也会奉献的人。它拍得当然不是最好的,我看哭的那些片段时,都会忍不住快进,可我也的确哭了。就为这部电影能够居安思危,以日本事故为基础拍摄出这么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如何,只要故事是完整的,人说得话是真话,我愿意无脑给五星!
更多的,是很多发生在我朝的可以与之类比的灾难。比如天爆津火乍。那些消防员让我想起了,也许他们当时身陷火海里,可能想得和片中那个主角一样。他们其实是在为监管买单,他们也用生命承担了本属于某些人的责任!
最后,我想对那些分析电影手法头头是道的大师们感叹一句,你们好专业!
电影的前半段告诉我们,看似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其实已是破绽百出,危机重重,问题不断,状况百出。核电站的领导是一个不懂物理、不懂业务、不懂专业的外行人,外行人领导内行人,导致他根本不知道各个工作环节孰轻孰重。而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敷衍塞责,核电站从上到下没几个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影片的一个细节显示两个工人为了节省时间、远离危险,选择了直接捍接漏洞,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核电站管道压力过大,彻底爆炸。说明整个电站,从领导到同志,大家都只能是应付工作混薪水而已。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世界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哪里有上帝之手呢。电影的后半段,告诉我们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其实是虚无飘渺的,为了挚爱的亲人,为了永不忘记的誓言,做出自我牺牲的人,才是最终的救赎者。拯救了爱人,亲人,朋友,国家。
作为韩式灾难片大家庭的最新成员,朴正祐的《潘多拉》算是合格的完成了任务,除了再次感慨韩国影片在创作的自由程度以及类型片打磨上的游刃有余外,有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随着韩国类型片市场的逐渐成熟,在灾难片中主角形象的塑造,催泪弹的适时发射,讽刺批判政府这三者几乎变得同等重要,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正常来说,影片中的泪点本应随着故事的发展被逐步带出来,但在韩片中发展为在最初就有意识的埋设好催泪弹,好等待时机引爆。同时韩国的灾难电影似乎越来越依赖“政府的不作为或无能”来渲染主角的悲情色彩,以及引发国民共鸣,来实现影片的野心。然而这些真的是这类题材影片中必备的元素吗?
关于黑政府这个问题
黑政府,这是如今韩片里几乎都会涉及的环节,也是韩式灾难片里的规定动作,大陆观众对于“黑政府”的看法,从最初对韩国电影产业的赞叹和钦佩,到如今渐渐流露出完全是“为了黑而黑”嘛的判断,说明任何一种套路都有被人厌倦的时候(韩国偶像剧微微一笑......)。
我一直觉得可以把“黑政府”姑且看做韩片的一种创作手法。类型片里需要反面人物,这种反面人物可以有任何身份,比如坏医生、警察、工人、商人,所以当然也可以包括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出于个人或团体利益,而做出有悖于大众期待或者道义之事,本质上还是为了推动影片故事的发展,大家习惯就好。比如本片里反复突出无能的核电站管理层,便是为了和技术流所长形成对比,深化了这个为核电站呕心沥血的老所长的形象。
本片中为了展现这个国家级的灾难事件,自然搭上了总统和总理。然而黑归黑,《潘多拉》却并没有像《恐怖直播》那样暴戾地向政府全面宣战,本片中年轻的总统至少在最后完成了形象的扭转,在被强势的总理压制了近1个小时后,终于迎来了反击,最后从无所作为和优柔寡断,变得力挽狂澜,总统的觉醒更加符合人性(观众)的需求,而片中总理的行为则是“流程化”的政治手段,从政治角度来看,总理的所作所为并无实质性的错误。这种总统和总理在片中形象的设置和《流感》十分相似。
影片最后并没有对责任人进行惩戒,因为《潘多拉》其实是一次预言式的警戒,它设想了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种设想中,政府当然必须得全面不合格,通过将问题和矛盾严重化,以及对政府“不信任”的臆想,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警示作用。这是本片的意义所在,正是因为韩国有这样宽松的创作环境,才让电影的某些社会责任功能得以突出。
韩式灾难片:“不情愿”的英雄
这是韩式灾难片的规定动作——煽情阶段。亲情、爱情、友情均是燃爆点,最后敢死队坐着大巴进入事故现场,和影片最初他们懒散地坐在大巴上进入工作地点形成反差,这些小人物在最初的事故中夺命而逃,虽是求生的本能,但身上看不到半点闪光。最后却集体觉醒,为了家人做出牺牲,宣告泪点来临。随后导演快马加鞭,趁着观众情绪刚刚到位,让男主迅速出击,来了一次最后的独白,影片的情感爆发达到高潮。这种韩式催泪弹既是他们的特色,而往往也是他们的软肋,因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这种套路感觉到疲惫。这也是之前《釜山行》被诟病的点之一。
一般来说,美式灾难片大多“走肾”,是对观众肾上腺素的折磨。而韩式灾难片则注重对观众泪腺的折磨。而虽然都会涉及到个人英雄主义,但韩式灾难片里的男主角往往更加“不情愿”或身不由己,这点在好莱坞这里却有所改变,他们更希望主角主动出击,这和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无不关系,所以编剧们会给主角们各种BUFF,比如以前是个特种兵,或者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许即使什么背景都没有,也足够耐操,有自带的天赋。并且大多数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特别不合群(其实是别人不理解他),或者有离婚经历,关键孩子还不归他,最后通过在灾难中的壮举,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所以在本片中,我们的主角当时是属于“不情愿”型。国家的过错却要普通人来承担,甚至献出生命。而是对亲情的渴望代替对国家的责任,让男主角完成国民英雄的跃升。从底层人物身上透视出的英雄主义最后被家庭情感包裹,让观众在深切的悲痛中更加强化了对影片警示性主题的铭记。男主痛哭流涕地独白里,直白地流露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深爱,对国家的控诉等,强化完男主的普通人属性后,让他在痛苦中无力的摁下开关......
但在好莱坞同类型片里,更注重对主角个人形象的拔高,并着力营造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在生死关头不忘凝聚紧张感,加速观众的心跳,让主角在千钧一发之际完成拯救,从而实现观众心理上的圆满感。
精彩的前20分钟
虽然这部有着熟悉的配方与味道的韩式灾难片并没有太多新意,但影片的教科书般的前20分钟仍然足够精彩。因为观众在观影前已经对本片“灾难片”的类型有了潜在的期待,因此在这20分钟里,大家的头上其实一直悬着一把“剑”,在等待着开启这份名叫潘多拉的“礼物”。
奉俊昊真是恐怖,给韩国灾难片和犯罪片两个类型提供标杆
剧中人物的出场简洁但高效:随着母亲将门拉开,慵懒颓废的男主(韩片中最惯用的抠屁股的动作)和外面的世界正式建立联系,上到国家环境:总统密集出访,普通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下到男主的家庭,嫂子、母亲、侄儿、女友以及伙伴们,个个形象鲜明。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能感受到上一次核事故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剧变,这也算是随后灾难发生的伏笔。
同时另一条故事线:强势的总理与年轻的总统间的博弈,核电站内所长与管理层间的对立等也进行了交待。前20分钟主角渴望逃离家乡和核电站安全隐患这两条主要矛盾线同时进行,最后随着“礼物”的开启(地震爆发引发核电站爆炸),小人物的命运与政府部门的抉择纠缠在了一起,核电站这样宏大的国家工程和底层小人物们间建立起了联系,灾难片模式正式运转起来。
全部是套路作祟,没有半点惊喜,太多韩式灾难片固有的模式,煽情过猛,主角全程靠吼,真是烦透了棒子这种扯破嗓子鬼叫的方式,节奏慢拍,结尾拖戏,唯一值得称道的优点就是将核爆炸和泄露的场面调度工作完成的不错,直指政府的内核主题也够直白,用伪命题控诉现实问题够新式,撒狗血的部分均千篇一律
前几天多哈男双决赛的时候,刘国栋说李相秀打球经常会用力过猛,可能和民族情绪有关,觉得刘老师说得挺对😶
地震前夜,老鼠疯狂逃窜,核泄漏后,人们也如老鼠般鼠窜。灾难发生时,所有车辆都想着逃命,但总有一些车辆逆向而行。野兽总是独行,牲畜才会成群结队。顺流的方向总是拥挤,逆行的车道永远通畅。可是总得有人逆着人流前行,自杀性进入辐射的电站,合上潘多拉的盒子。路过破败的街道,想起孩提的样子。
韩国人民多灾多难呀,先是怪物,再是流感,去年先是隧道塌方,然后是丧尸肆虐,如今是放大的三星手机核电站炸了。一贯的套路,黑政府,黑既得利益者。
距离核反应堆爆炸20公里的釜山市受到了严重辐射,请继续观看污染事件下一部作品《釜山行》。
这一万七千人也是我们的国民,为了其他五千万人,而要求这一万七千人牺牲,谁都没有这个权力。
临死还搞个电视直播废话吧啦败笔
结尾告别直播是灾难片里煽得最狠的一次,眼泪狂飙,唉。就算害怕脆弱委屈也要去,不是为了狗屁的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爱的人和孩子们,这就是为什么套路也能吸引人看完的原因。
上联:脑残师兄核电厂预言引灾难,下联:苦逼小哥弃女友悲壮救国家。横批:席八
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把大规模人群恐慌(骚乱)拍得很到位,建议那些要处理这种情况的部门都看一看,我们的应急预案面对真正的逃命式的大规模人群恐慌,恐怕很是苍白无力。
同样是核危机题材,小到人物背景,大到场面调度,深至争议反思,都比日影《天空之蜂》好很多。不因“黑”政府而加分,那是普遍存的秘密,顺势由剧情需要而产生戏剧冲突,合理存在;尽管后半段强行煽情,作为商业片正向结束未尝不可。电站周边村民的抗议合情合理现实,享受成果的城市人不应冷视。
音乐6 画面7 导演8 故事8 表演9 印象8 平均7.9/10 即使看了那么多灾难电影,即使熟稔于那么多煽情的套路,却依旧哭得稀里哗啦。影片对核电站的选材独树一帜,却也因此差点无法公映。角色无任何多余设置,可各司其职。大英雄的小人物化更贴近于人性与真实。节奏恰到好处,一些细节看出可谓用心之作。
政府也是天灾的一种,韩国电影近年流行的经典主题。
继汉江怪物、釜山丧尸、隧道塌方、致命流感、海云台海啸、特线虫入侵、摩天楼着火之后,这次核电站又爆炸,韩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
类深海浩劫的设定,格局却到了国家层面。全程靠吼的釜山方言很是糟心,韩式套路的煽情也用力过猛,但灾难的完成度确实不错。7.0(人设最讨喜的还是护士小妹)
黑政府、平民英雄、狂煽情——韩国电影之日常,能拔高还挺难的,三星打住。最后煽起情来核废料都等烦了好么到底炸不炸啊……全程釜山口音分分钟脑补垃圾欧巴à~~~李璟荣又特么演个老混球儿烦死那张脸了。
核与人,下个世纪不知道人类都会带着防毒面具出门吧。
韩国电影擅长的就是不遗余力地黑政府和国家机器,此片更是达到一个极致,岁月号事件之后这更是一种政治正确了。本来还不错的电影,但煽情太过度了,后半段完全拖垮了节奏,尤其是结尾,干脆点死不好吗?
可以相信科学理论上的严谨设计,却难以信赖人治社会中的利害权衡;爆炸飞石灭城,群盲恐慌暴乱,最想离开的人选择了归乡牺牲,重返孩童时玩耍街道。韩国已将政治述求完美融合进电影娱乐性当中,也算是开拓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大韩民国 电影 潘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