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Fantastic

    韩国剧韩国2016

    主演:朱相昱  朴诗妍  金太勋  金贤珠  

    导演:赵南国

    猜你喜欢

     剧照

    Fantastic 剧照 NO.1Fantastic 剧照 NO.2Fantastic 剧照 NO.3Fantastic 剧照 NO.4Fantastic 剧照 NO.5Fantastic 剧照 NO.6Fantastic 剧照 NO.13Fantastic 剧照 NO.14Fantastic 剧照 NO.15Fantastic 剧照 NO.16Fantastic 剧照 NO.17Fantastic 剧照 NO.18Fantastic 剧照 NO.19Fantastic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6 08:22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生命即将结束的人气电视剧编剧李素惠与顶级明星柳海成相遇后发生的浪漫搞笑、惊心动魄的喜剧爱情故事。

     长篇影评

     1 ) 短评又写不下了

    这个电影虽然艺术角度来说拍挺好的,但是核心酷。个。屁。

    整个一个pretentiously condescending and yet hypocritical, and above all, phony to the fucking core.

    带小孩偷东西说成free the food那里快吐了,大儿子不去ivy league随手一指去非洲更是白眼翻上天。不否认是一种存在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自己小孩精神成熟之前宣称给予他们所谓的各种权利,实际上连基本的选择都没有给到,一手掌控所有事物,在现代社会来说这样的父亲就是人渣,异常不称职,非常地不负责任。we do not live in a tribe anymore.

    这一部和死亡诗社体现的propaganda方式类似,一边是教师一边是监护人,面对的又是未成年人,想要掌控话语权简直轻而易举,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带有倾向性的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植入,无论好坏,这类行为都值得商榷。

    以为自己才是宇宙真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风就是雨,很害怕了。

    过了一天想起来还是非常disturbing,想到二儿子质问为什么要把乔姆斯基的生日当成节日过而不过圣诞节,主角假模假式的说你来啊来表达你的意见啊我们欢迎不同的想法(呕吐),接着镜头转一圈看到一群小孩被洗脑的木鸡脸,然后二儿子急得什么也讲不出,主角就一脸fake god的笑容,一个中年人偷换概念驳倒一个连青春期都貌似没到的小孩真的是很有本事呢。结果电影最后竟然还让二儿子说出i dont hate you anymore这种话然后继续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喂喂喂这个男人可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偏执想法害死了你们妈同时剥夺了你们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正常的思考思维啊喂。两个大一点的女儿就更不用讲了,根本不具备独立人格,行尸走肉,patriarch说什么就一定是真理,导致最后摔得差点高位截瘫还说its an accident. its not your fault. 作为监护人不保护也就算了,精神控制也就不说了,还要搭上自己小孩的肉体生命。简直恶心透顶。

    太生气了,可能是这辈子看过的第一部如此恶心的电影。

    (and plato is like: excuse me?! )

     2 ) 你说它太理想化?我说这才是理想!

    这一切并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奥斯卡热度终于消散得差不多了。每年从春节前都要赶场似的把颁奖季提名的电影审阅一遍,哪个热点没跟上好像就要被颁奖礼的某个梗落下,看着看着就审美疲劳了,就跟同样每年一次的北影节高潮一样。可第二年还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影迷综合症吧。但这一部,它就像赶场时的清风,让我重新为之一振。它跟那些政 (yao) 治 (yan) 正 (jian) 确 (huo) 的套餐不一样,它没抱着目的(波澜不惊地有个最佳男主的提名,也当然波澜不惊地没有获奖),它只是讲了一个它想讲的故事。

    它叫《神奇队长》。

    Ben有六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由父母自创的名字。他们住在一个山谷里。Ben和妻子将他们全部的人生投入到对孩子的养育之中:

    在自行设计且高度发达的学术课程中将他们培养为严谨而有批判性的思考者。

    各种project

    在每天严格的时间安排中将他们训练为几乎能和职业运动员比肩的体能。

    雷打不动的登山训练

    在荒山和瀑布中锻炼他们不依赖现代科技在野外安全地茁壮成长。

    儿子在这里摔折了手成为日后岳父要挟Ben的理由

    在夜晚篝火边有的弹琴有的读书有的向其他人分享一天的收获。

    篝火边也可以留作业

    他身体力行地向孩子们展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妙之处,以及作为人独立思考的重要。

    他们创建了一个健康优质的家庭,而远胜常人的孩子们也用超凡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探索着世界。但是当Ben的妻子Leslie在与躁郁症长期斗争后自杀时,Leslie的父母不允许一家人出席她的葬礼,他们认为是Ben害了她。Ben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他们自己创造的世外桃源,只为出现在自己妻子的葬礼上。

    因此,“与众不同”开始走上“格格不入”的道路,这段由田野到城市的旅程挑战着Ben乌托邦式的教育,质疑着他教给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也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历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他们以这副模样出现在了自己妈妈和妻子的葬礼上

    什么是乌托邦?

    特意查了一下Wiki: A utopia is an imagined community or society that possesses highly desirable or nearly perfect qualities for its citizens. 几个关键词,imagined→电影并没有太明确交代Ben和妻子从城市来到田野建立这个独特的家的原因是什么,也没有说他一切的“教材”和教育理念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姑且认为是他“想象”出来的吧;nearly perfect→无论是从物质到精神环境,还是从体能到认知能力,这几个孩子都的确是接近完美的;citizens→六个孩子就是这座乌托邦的公民。

    可是,我们忽略了另一个词,community,孩子再多,家庭也只是家庭,一个家庭变不成社会,而这应该就是Ben一家离真正的乌托邦的距离所在。出了这个家,就是山水丛林,没有别的人类可以交流,没有别的矛盾能够解决,而一旦进入有“别人”的地方,悖论一下就出现了。

    但好在,这对父母都是社会人,他们了解文明的样子,知道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引入什么样的文明。因为远离周遭的媒体舆论,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引入文明的内容和力度。或者说,他们只引入最基本的文明,他们把繁冗的礼节做了减法。“吃饭的时候不能光着身子。”言外之意,其它的一些时候,想光还是可以光的。

    Every man has a penis, it's nothing. 讽刺的是我却要打马赛克

    而弊端,是傲慢。有父母对子女隐隐的法西斯般的傲慢,比如尽管接受18岁是教育时限,之后孩子可以自主选择人生路,可前18年早已养成的独断式教育(“老子的教育方法最好”),让即使收到了各大名校offer的大儿子依旧无所适从以致不敢告诉父亲,当然父亲知道之后果然也是一顿雷霆。

    也有子女对外界的傲慢,比如“Don't make fun of people, but of Christian.”父母潜移默化地就把自己的宗教观灌输给了暂且不知道宗教为何物的孩子,而且同样,无从比较所以根深蒂固。后患无穷。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设定。对这些孩子来说,与“社会人”打交道都是训练的实战演习,也就是说,他们之前所有体能心理的训练都是为了有朝一日和“社会人”真刀真枪地来一场。这确实会将本就不属于社会人的孩子们更加疏离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时这何尝不是对他们的保护。

    孩子们生而如此,与众不同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人生,第一次走出深山,遇到我们这些“妖魔鬼怪”,当然会害怕,精神甚至灵魂都会受到冲击。但“进城参加葬礼”是他们自主选择的,那么只有找个理由,让冲突在他们心中不那么真刀真枪。惊恐总是会埋下仇恨的种子,爸爸把苗头扼杀在了摇篮中。

    我们都该接受的训练

    将维度缩小至Ben在和孩子日常沟通时制定的种种规章制度,摘选几个。它们几乎完全符合我自己心目中“教育”应该有的样子,竟然被一部电影全部说中,这种感觉太奇妙。

    1. 有什么直接说,如果别人猜错了,错的永远不是别人。→要直截了当

    2. 不说(对方)听不懂的语言。(即使你自己会说10种语言,或者说话人来自不同国家) →要尊重他人

    3. 和别人谈论事物需要描述感受的时候,不能说interesting。(it's a nonsense word.)→要言之有物

    4. 你想说服别人,就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

    所有这些都是在Ben和孩子们的对话中出现的,感觉他们应该有一大厚本《沟通守则》,而每一条都是如此一针见血。多年前,刚刚认识伏地魔的时候,他(就像第3条那样)跟我说,Never say I don’t know. Because you have a brain, you always know, at least something. 他认为“我不知道”是个poisoned word,它让人随时可以逃避,可以偷懒,可以不去思考。但那是有害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听进去了,并沿用至今。Have anything I don’t know? Then go find an answer.

    第3条是发生在开车进城路上,Ben让其中一个女儿口头给他讲看完某本书的读后感的时候。之后,坐在稍远处的小女儿,手捧一本《The Joy of Sex》之类的书。然后和正在开车的爸爸发生了如下对话。

    联想到最近的性教育教材……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Ben也不是一直镇定自若,他两次试图找别的话茬转移女儿的注意力,并且在第二次成功了。电影对于真实性的展现令人敬佩。

    生而为人,要不要对不起?

    看完电影,和一个好友有一场较为激烈的争论。他认为,Ben才是法西斯中的法西斯,最最自私的那个人。他没有经过孩子同意,直接让他们的生命开启hard模式,因为自己鄙视学校教育,就直接剥夺了大儿子想上大学的愿望。而电影还要赞美这一切。

    然后引申到生育这件事。这个朋友是个不婚不育主义者,他到现在依旧认为生孩子这件事是个悖论,孩子被动地出生,被动地接受一切,却要马上被赋予很多主动的要求和责任。这在根源上就是不公平的。他对“美好人生”的构想是“没有出生,或者出生时当场死亡”。

    他的话我思考了很久,也很庆幸我有如此的朋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作为人,有没有权利质疑这种规律?当然有,因为前面说了,我们有脑子。有质疑就会有改变,我的朋友就身体力行地实施着他的改变。真诚的人都应该这么做。但是回到电影,我认为他言重了。

    Ben不过也像他一样身体力行地跟随内心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他的愿望更大一些,他的改变也更大一些——他想影响更多人,从后代开始。我没有孩子,所以总不太敢多说相关的话题。但在我的认知中,所有“孩子”都很容易被低估,他们也许在生命初期容易被影响,但永远不要低估他们驾驭自己生命的能力。

    我和我的朋友到最后更多是在自说自话,因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因为谁也都没真想清楚。但它带给了我们思考,这就够了。生而为人,先尽量对得起自己。

    文明和法律

    豆瓣上有一条被点了101次有用的一星差评:教小孩玩刀玩枪玩政治,学法律,然后去超市“大采购”。嗯,神奇队长的教育还真是伟大。

    那一段简单说,也是这家人的一项被排练很多次就等真上战场的“任务”——抢超市。老爸装心脏病发,趁着工作人员忙乱找大夫之际,几个孩子各司其职分毫不差地从超市顺走了需要的东西。不耽搁,不多拿,因为完成团队任务最重要。

    思想liberal的人往往伴随的一个特点就是,不那么看重法律。当法律中的某条和自己的行为准则起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多选择稍稍冒险,然后遵从自己。他们的险也不是随便冒,有逻辑,有计划,有备选方案,有团队合作。中间如果出现任何状况,即使无法兵来将挡,也能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淡然处之。生活给我柠檬,我就做柠檬汁咯。

    曾经和伏地魔在美国看电影有一个默契,就是在看A电影之前就查好,当它结束的时候另外哪部(B电影)刚刚开始。而这部B片也不是瞎找,一般文艺片或外国片不会坐满,所以选它们。然后利用美国电影院所有厅进口出口通道都一样,看完A快速窜进B影厅,一张票钱,完整看两部。

    我这么尊重电影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和他大吵过,你怎么能这样bla bla bla。他的理由也简单,既然有制度的空子可以钻,既然有没卖出去的票,既然怎么都是他们赚钱,why not? 况且这过程又很fun。很明显,伏地魔和Ben是一类人,真缺那张票钱么?挑战的成就感才最重要。

    也算是激励法制更完善吧。

    What if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弹出伏地魔的微信,说他刚刚看完。认识10多年了总有这种诡异的巧合。其实从看电影的第一分钟,就觉得男主是一只留着大胡子的伏地魔在我眼前来回晃悠。所以我当然知道他会有多么喜欢这部电影。一个有着只属于自己的迥异于他人的世界观,并且一辈子奉行不顾旁人眼光,给爱的人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彼此创造全新的价值体系,与大自然为伴,敢于质疑成规。多么迷人的性格。

    只不过回到尘世间,要面对的多了老丈人和丈母娘。同是家人,不愿伤害;但也同是别人,不愿妥协。一个男人不怕与全世界为敌,唯有当自己的人生信条让所爱之人腹背受敌时,最是孤立无援,也最是绝望。看着Ben目睹女儿因为“完成任务”,而从房顶翻滚掉落受重伤时的眼神,我太理解了。无论是自己做那个独树一帜的战士,还是选择爱上那个战士,需要的勇气是一样的。到这里,Leslie的躁郁症似乎并非一个平白无故的情节了。

    伏地魔说,你一定要在文章里说导演住在Berkeley。我说,你竟然查了资料。他答,看的时候就猜是这样,果然。难怪。Berkeley是伏地魔母校,他到现在毕业快20年了依旧隔三差五要回去逛一圈,美其名曰返老还童。喜欢美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尽管这个国家有时那么左,有时那么右,有时总统像个小丑,却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自由。

    导演和老婆在位于Berkeley的家中

    很多人评价电影太理想化了,我却觉得这恰恰就是理想本身。任何虚无的梦想被执行后都有可贬斥可诟病的地方,但执行梦想的过程永远都应该被鼓励,即使它只是发生在电影中。有了实现可能的梦想才是理想。

    人的社会性必然有其意义,就是因为社会秩序井然,才能允许有Ben这样的家庭稍稍游离在社会之外,以供养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和悲情患者。

    当然也能给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希望和动力。

    当然,如果关注⬇️则会给我希望和动力。😊

     3 ) 神奇的队长,但绝不是神圣的

    1、
    费孝通在40年代出的《乡土中国》里谈过两篇关于乡下人和城里人的故事。

    一则说城里人开车到乡下,发现老农听到车鸣喇叭慌乱不知如何躲闪,城里人就会笑乡下人“愚”笨,没见过世面。费孝通感叹,“愚”字用得太过了,只是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知识结构,乡下人有乡下人的生活经验,乡下人也可以嘲笑城里人“五谷不分”。

    另一则感受更切身一些,费孝通讲他和一众教授战乱避居乡下时,发现教授们的孩子和农民的孩子在学堂上课,教授的读书识字成绩比农民的孩子好上一大截,由此不免有人认为教授的孩子总是天生优秀一些,但随即他们便发现在捉蚂蚱、割稻子一类的事情上,农民的孩子又比教授的孩子好上一大截。费孝通由此感叹只是环境不同,教授的孩子生活环境里都是书,所以自然读书会好些,却并非就更优越了。

    一种环境能塑造出一种优势,一种优势往往同时又局限了另一方面。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懂,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生活在没来由的优越感和没来由的偏见中。听民谣的小资青年鄙夷听网络神曲的,在B站用弹幕看片的鄙夷守着电视机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鄙夷三四线城市的……

    2、
    在美国有一对夫妇,他们对消费主义、世俗的虚伪深恶痛绝,于是找了一片原始森林,生儿育女成了森林家庭。

    这个家庭的父亲用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每天早起山林里跑步、攀岩、格斗训练、野外打猎,然后根据各个孩子的爱好自由学习、读书,夜幕降临时一家围着篝火,弹琴唱歌,自由辩论各种思想。

    这个家庭的孩子们由此体格健壮、生存能力极强,而且所掌握的知识也超出同年龄的孩子,对各种问题总有自己的观点。

    一家人过着梭罗《瓦尔登湖》式的生活,直到孩子们的妈妈因为精神疾病住进了医院,继而自杀身亡。这个父亲决定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妈妈的葬礼,于是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天堂,步入外面的世界……

    这就是电影《神奇队长》所呈现的故事。

    3、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这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一段话,也是很多丛林主义、嬉皮士者们的信条。《神奇队长》中的父亲也坚信这点,所以他带着孩子们在丛林里生活,远离世俗,自己教育。

    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认为“只有步入丛林,才活得有意义”,并因此鄙夷丛林外的人,那就有问题了,这就跟信了某个教,就鄙夷其他宗教或者不信教的人,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片子中那个父亲就存在这个问题,他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世俗的生活充斥着虚伪,于是他跟自己的姐姐辩论该如何教育孩子,拉出自己家最小的闺女(8岁)侃侃而谈人权法案给姐姐家的高中生孩子看。他在房车营地赤身裸体站在自己车面前,冲两个路过摇头的老头老太太说,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每个人都长着鸡鸡。他带着全家穿得花里胡哨闯进丧礼教堂,发表大通演讲批判宗教的虚伪……

    这个跟城里人嘲笑老农,或者老农嘲笑城里人是一个性质的。你有你的优势,也有你的局限,你的优势往往恰恰就是你的局限,不过秉持唯一正确的人往往都忽视了罗素所说的参差多态。

    4、
    片子中处处是这样的冲突。姐姐家的孩子惊讶于森林家庭的孩子不知道nike、阿迪,不知道电子游戏,森林家庭不屑于过虚构出来的圣诞节,看不上城里人的浅薄。

    我们的生活往往是一场斯德歌尔摩综合症,选择一种生活(其实是被一种生活绑架),然后依赖上甚至爱上这种生活,眼里就容不下别的生活方式。譬如一线城市总优越于自己的资源,觉得躲到小城市生活的那叫“逃离”,总透着点活不下去狼狈离开的意味。而小城市优越于自己的慢节奏、诗和远方,看不上一线城市吸霾堵车的生活。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所以选择你所喜欢的,也请尊重别人所选择的。

    片子中父亲终于也发现自己的无奈,当女儿不慎从屋顶摔下骨折,他必须把她送往医院时,当大儿子说他想读大学时,当小儿子打着电子游戏说我恨你,你害死了妈妈时……

    豆瓣上有人看完这片子于是说你看,终究还得妥协,还是得融入社会吧,这样的生活只是一个幻想,不免自得意满起自己丰盈的都市生活。

    其实不然,设想如果他们仍旧生活在自己的森林天堂里,当然也会遇到生病的情况,那可能求助的并不是现代医学,而是一些原始办法,甚至得承担由此带来的死亡或者残疾的后果,但那就是一个选择该承担的部分。如果好几个家庭一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约就会相互帮助,然后世代繁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成了所谓的桃花源;如果再多家庭,也许也会出现专业分工、形成医院、咖啡馆、微信、微博……

    所以,不过是一种选择,选择什么承担什么便是了。

    片名叫《神奇队长》,选择的人少,便神奇了,但那并不是神圣,也不稀奇。

    来自个人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提供下载链接。

     4 ) 我只想谈谈家庭教育

    《神奇队长》在豆瓣的评分没上8,我感觉很失望😞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失望一样,我的理想分数应该至少有8.5才对⋯⋯

    浏览了一下差评的原因,很多都关于极左思想,嬉皮士的自由倾向,甚至于连一个8岁小孩说了下中国没人权都能令国人极度抓狂到愤慨……

    我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就随便说说,只要不激进,中国还是能让老百姓言论相对自由的,你还想咋地?

    就算让你言论再自由点,你说你想干啥?
    就是有人权了,人家说你了,你想咋地?
    关键是,你能咋滴?你是谁?别人还不能说你了?你比共产党还过分?

    扯远了。
    我喜欢这部片子,超级爱。
    我不想去谈左倾,也不想去谈嬉皮士所谓的自由,更加不想往乌托邦理想主义上凑。

    我就谈谈家庭教育。

    这个拥有着神奇队长的特殊家庭住在巴黎的玛莱区,挨着维克托·雨果的住宅,其实是住在远离城郊人烟绝迹的森林里。

    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些被认为是带有乌托邦倾向的规则:真正尊重人人平等,言论自由。

    他们可以说脏话表达情绪,在得知母亲去世消息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被允许挥舞匕首宣泄情绪,Captain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Captain说,美国人缺乏教育而且医院滥用药物,医院是健康人死亡的好地方,美国医药学会是贪婪的婊子⋯⋯

    Captain说,我们不得不听从别人的话,有些斗争你是赢不了的,弱者的人生被强者操控,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法则,不公正,也不公平,但是这他妈的太糟糕了,我们只能闭嘴然后坦然接受⋯⋯

    在Harper家的饭桌上,讨论母亲去世的细节上,Harper的家庭环境是说些隐晦模糊的词语隐瞒孩子关于死亡的事情,但是Captain一家每个人都知道母亲患的具体病症——神经病,并且是割腕自杀的。

    大多数人认为“不让孩子接触某些对他们来讲为时过早的概念,不算说谎。”

    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有知情权,有些事实确实残忍,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事实,难以接受不代表可以不接受。

    有些现实很无奈,但是你得知道,你得理解,并且学习接受和适应,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智取的方法。

    又是大人认为的"为时过早",大人总是低估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不相信孩子本能的判断力,不认为他们值得拥有我们更多更多的信任,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孩子,就是在这样冠冕堂皇的保护下,孩子才变得越来越脆弱,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Captain说,我们可以讨论不同观点,你要抓住机会,自圆其说,我们都很开明,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合理,说服了我们,我相信我们都愿意改变想法,请用语言说服我们。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每一个都是天然的辩手级人物。

    我喜欢影片处处充满着仪式感。

    影片开头:Bodevan的屠鹿饮血吞心成人礼
    就像真的部落那样,Captain会当众宣布:"今天,这个男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真正的男人。"(Today, the boy is dead, And in his place, Is a men)

    就像《情绪的语言》所表达的那样,我们的情绪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作为新成员得到欢迎礼遇的缺席"。

    整个成人礼场面相当的血腥,Bodevan射杀了一只鹿,毫不迟疑地割断了喉咙,Captain把鹿血涂抹在Bodevan的脸上,并且掏出心脏,被Bodevan生吃掉了。

    在Vespyr和Kielyr练习自由搏击的时候,Captain提醒说,要瞄准肝脏或者肾脏,刺过去才能一击致命。

    8岁的Zaja说,应该把刀刺进肺里,造成气胸,或者胸骨旁边,刺穿心脏,这才会瞬间致命⋯⋯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如何快速杀人的过程⋯⋯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太残忍了,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发展,但是当他们需要果腹时,他们却宁可饿肚子,也下不了手射杀牧场里的羊,理由是,它们只是站在那里。他们不会倚强凌弱,他们不和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搏斗。

    仪式感可以让孩子自然养成做一件事情的习惯。

    他们每天的训练从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冥想开始。我一直认为冥想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是抵达灵魂的途径,是意识到更高意识存在的途径,如果你不理解,也请保持敬畏之心。

    接着是体能训练,在阳光下,丛林中冲刺跑、障碍跑、徒步、爬山、攀岩,即使不参加比赛,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运动健将,他们的心血管和肌肉承受能力和杰出的运动员不相上下。

    然后是生存技能,他们知道如何处理骨折,严重烧伤,如何在漆黑一片中借助星星辨别方向,如何辨别植物能不能吃,如何用动物皮做衣服,如何在森林里只靠一把刀生存。

    晚饭后,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边读书。
    结束前,Captain会问大家的进度,并且询问是否依然喜欢所读之书?
    为了测试读书速度,会告知目标:还需要几天把书读完,并征求意见是否能按照计划进行?

    8岁Zaja在读《米德尔马契》作者乔治·艾略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进度和任务,每天中饭前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自己的理解阐述)。

    接着是音乐时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乐器,随时可以即兴来一段表演,吉他,打击乐器,非洲鼓、口琴,甚至是随手拈来的木箱子,还有音效,非常的欢乐时光,每一个都可以是演奏家,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重新起头,每一个人都懂得配合、支持跟协助。

    除了这些大块的训练时间之外,每个人都轮流负责,有浇灌值日表,从小开始就会取火、做饭、泡制酱菜,有自己需要照顾的植物(Nai的树),自己缝制衣物。

    每个人都可以培养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

    8岁的Zaja会最精密的动物解剖,解剖过她可以抓到的几乎所有的小动物(当时是山河狸),收集了一树屋的骷髅、各种骨头和羽毛,之后骨雕装饰,排列成精致的图腾图案,叹为观止。

    (在《学习之道》,Josh10岁参加成人组比赛,跟大人下棋然后完胜)

    (我在亚布力的时候,每个周二晚上是kids show,当天午饭前决定参加人数,午饭后一小时练习,下午一小时彩排,晚上就直接上台表演,6岁以上的小孩,每一个人都记得自己的出场顺序和表演内容,跟着舞台前面的领舞出色的完成一场精彩的表演,不是通过我自己的眼睛,我都无法想象和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可以这么完美的完成这些高难度任务)

    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到底可以有多能干,是因为大人觉得自己不能,缺乏想象,所以拘泥了孩子的潜能。

    攀岩和游泳是被作为生存技能的一部分在每天中练习,是攀爬真正的野岩,8岁就已经个个都是攀岩高手了。

    Rellian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之后,反应比较激烈,影响发挥,从岩壁上掉下来受伤了,Captain会寻找恰当的时机反复强调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S-T-O-P(静思察计):
    保持冷静Stay calm
    思考think,
    观察Observe
    计划Plan

    他们之间也会互相提醒,"如果你撞到下面的岩石,你会因钝力创伤而死,或者因为大面积的骨头破裂导致内出血,或者患上大肠脾曲症。"(8岁孩子说的话)

    Captain说,"救世主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会奇迹般地出现并在最后时刻拯救你,即使受伤了,手还能弯曲,就得自己完成攀岩任务。"

    要不遗余力的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因为只有自己拼尽全力,付出时间得到的东西,才懂得珍惜。不要一上来就是给予帮助,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没有拼尽全力,也自然不会珍惜。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要学习的功课,逐步学习复杂的事情,懂得遵守相应的规则。

    在对的时间里知识总是最容易习得,跟玩一样就学会了,并且不容易忘记。

    我在小学学会的跳棋、象棋、军旗、升级、麻将,即使五六年没玩,也能马上上手,而到了大学才学习的国际象棋和拱猪,每次玩以前都需要重复规则,就是记不住。

    孩子在4岁的时候就能够学习比较复杂的游戏,很多外国家庭都会在孩子4岁开始教他们游泳、滑雪等一些他们认为的生存技能。

    孩子在4岁时的领受力和学习能力是惊人的。每个4岁的小孩都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学会滑雪,都不用犁式拐弯过度直接完成平行转弯,并且从那时起开始充分享受滑雪的乐趣在余下的生命中。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学习滑雪的过程是惨烈的,差点摔断尾骨,以致于屁股疼了超过三个月,花了好几天才算勉强学会停,因为总是不停的摔倒,几乎打算放弃的时候,被13岁的女孩天和重燃信心,她说,滑雪⛷️的时候要心静,感觉住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转弯,转大大的平行的S型的弯。(这是一个13岁女孩说的话)对我特别的受用,这句话之后,我不仅学会了稳稳的随时停住,还能转一个漂亮的犁式弧度,成功完成中级A1雪道。

    (我记得在快关村的时候,来了一个上海家庭,女孩子4岁,妈妈要求我们跟她说英文,几个来回我就败下阵来,这个4岁女孩子的英文比我好。

    我对这个妈妈充满了好奇,晚间在吧台寻到她,帮她点了第二杯血腥玛丽,坐下来跟她聊她的教育理念。

    她说一个小孩子的语言学习最佳时期是8岁前,她女儿的英语在4岁已经过了,她的目标是8岁前过法语。

    这个孩子8岁语言关就结束了。)

    (我还遇到过一个台湾家庭,跟影片中一样是home school education,妈妈是俄罗斯人,爸爸是台湾人,他们有一对12岁的龙凤胎。

    我好奇问他们,没有学校的管制,你们怎么控制孩子每天的学习进度?

    爸爸说,不需要控制,你只要在他们小的时候,把学习的规则建立起来,他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学习。

    我一脸崇拜的继续问,没有学校的学习内容,他们每天都学些什么?

    爸爸说,他们会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比方说女儿的方向是医学和法律, 儿子主要对科学发明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当时的我虽然深深的觉得不可思议,但也深深的记住这段不可思议的经历,时不时地拿出来反刍一遍。12岁就有方向了,我到现在都方向不明)


    他们只吃天然新鲜的食物。一次在餐厅吃饭,他们没吃过热狗,烤奶酪,奶昔,汉堡和薯条,不知道可乐是什么,Captain说可乐是有毒的水,最后盯着菜几分钟后,决定离开,说这个菜单上没有能吃的东西。(I like this so much!)


    他们每一次活动都有任务名称,即使在超市偷东西(我对这个事件保留看法,如果非要表达观点,我个人认为在生存中我们需要灵活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偶尔出点无伤大雅的小格,可以增强生活乐趣)。他们的mission是解救食物计划,之后还会用立场分析这次mission的优缺点以及可以提升的部分是什么?

    他们是这样被教导的,他们是这么活着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和总结经验。估计在大自然中每一次狩猎他们都会按照这个流程。


    影片中有一段关键对话:

    Kielyr在读《洛丽塔》,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一些尴尬和困惑。

    Captain让她分享下感受。
    Kielyr回答,Interesting(这是一个禁止词语)

    Captain说,Interesting不是一个词语,你知道你应该避开不用这个词,要说具体感受。

    Kielyr说,让人心烦意乱。
    Captain说,再具体。
    Kielyr想要避开这个话题。
    Captain不允许,必须讲出你对这本书的看法。

    Kielyr说,一个老人爱上一个只有12岁的女孩。
    Captain说,这是剧情。

    Kielyr最后终于开始试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从他的角度写的,你会有点理解和同情他,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他本质上是个恋童癖,但他对她的爱很美,但这也像是上天开的玩笑,因为这份爱大错特错,你知道,他年纪很大, 而且基本上算是强奸了她,所以这让我感到⋯⋯我厌恶他,不知怎么的,同时我又同情他⋯⋯"

    Captain会push大家表达一些难言之忍,难以表达的道德上、情感上的东西,因为文学触及很深的地方,这些地方让我们感到困惑,难以取舍。

    Captain这样的刺激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点可圈可点:
    第一,这样培养下来,语言和词汇量会非常的丰富,每一个人都可以正确、精确、细致、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敏感的文学家,培养写文章变成信手拈来的事情,轻而易举。

    第二,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本身没有对错,但是可以激发一些本质的东西,你不需要去说教,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通过文学作品,孩子可以自己表达情感,自己去甄别更好的行为是什么,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告知。这个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的关键,非常的微妙 。

    接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我不应该说这个词),"强奸"这个词引起了8岁Zaja的注意:

    他问,强奸是什么意思?
    家里的规则之一就是必须回答问题,而且必须正确的回答问题,所以Captain开始回答,当一个人,通常是男人,强迫另一个人,通常是女人⋯⋯


    是否回答孩子的问题?我在这里保留自己的意见,我坚持认为答案不重要,如何优化思维结构才重要,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知。


    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检验下学习成果。
    影片中的大儿子Bodevan,刚完成成年礼。

    如果你要问他瑜伽是什么?
    他会告诉你:
    是调息,它会随着你的动作,也就是体式而流动,目的是连通你的思维和躯体,以达到入定状态。

    如果你要问他喜欢什么音乐?
    他会告诉你:
    主要听的音乐是巴赫,主要是哥德堡变奏曲,特别是格伦*古尔德的版本,我也喜欢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更钟爱马友友演奏的版本。

    他会六国语言,精通高数和理论物理,被世界上7所精英大学录取,分别是:耶鲁(Yale)斯坦福(Stanford)普林斯顿(Princeton)哈佛(Harvard)达特茅斯(Dartmouth)麻省理工(Mit)布朗(Brown)

    但是他认为这样的自己是个怪物,什么都不知道,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除非它被写在哪本书上。

    他精力充沛,充满着求知欲⋯⋯

    我不是说Captain是完美的,他有自己极端和偏执的部分。我也不是说这种教育方式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有责任去思考更好的教育是什么?我们共同承担着推动人类进化的任务。

    当孩子觉得学校就那样的时候,学校教育就开始有问题了。


    每一个小孩子都是一座宝藏,都能成为爱因斯坦,结果却⋯⋯

    三岁看老,是看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不要那么诧异自己怎么养出一个怪物👹,ta只是跟你很像而已。


    很多人说影片最后,Captain不是还是妥协了?!

    我认为,作为父亲,他不是妥协,而是在真正的思考,他担心他的坚持和一意孤行会毁了他孩子的一生,他想要做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好的,他不是妥协,而是在进化。


    影片的最后,Captain对即将前往大学的Bodevan说,
    when you have sex with a woman
    be gentle and listen to her
    treat her with respect and dignity
    even if you don't love her
    I know

    always tell the truth
    always take the high road
    I know

    live each day like it could be your last
    drink it in
    be adventurous, be bold, but savor it
    it goes fast
    I know

    Don't Die!
    I know!

    你知道,在影片中,每一个小孩子,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都会切菜做饭的镜头是我认为最美丽的镜头。


    my face is mine
    my hands are mine
    my mouth is mine

    but I am not
    I am yours

     5 ) 愚蠢的 liberal 电影

    一部讲述乌托邦家庭的愚蠢左派电影。

    从一开始电影就竖起反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 liberal 大旗。一帮小孩子像机器人一样从嘴巴里喷出一些关于法西斯,托洛斯基的无意义对话。父亲似乎在鼓励自己的小孩进行批判型思维,却实际上完全将他们笼罩在自己的世界观之下。这不是教育,这是灌输,这是填鸭,这跟私塾里的少年有什么区别?Noam Chomsky 跟孔夫子又有什么区别?

    全片恶心程度在 Ben 去亲戚家借宿的一晚上达到高潮。为了显示自己教育的成功,Ben 叫 Zaja 全文背诵 Bill of Rights。一个八岁的小女孩鹦鹉学舌一般开始讲述 Bill of Rights 赋予美国人民的权利,并且在总结的时候说如果没有 Bill of Right,美国会像 China 一样。这简直荒谬得让人愤怒。一家子连 nike 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知道什么 China, 知道什么 Corporation?让我们来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场景。 Ben 说你用自己理解来描述一下 Bill of Rights 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小女孩头一歪,提出了中国的这个论点。暂停。这个小女孩出生在美国,成长在山林里面,从小没有见过除了家人以外的人,更不可能接触任何中国人,也不可能到过中国。她谈论中国的内容里面,有哪些是真正自己的体会和总结?完全没有。这一个细节,和其他无数的细节告诉我们,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想真正的进行关于教育的讨论,他们只是想展示左派理想的优越性。甚至在展示的过程中,他们都只是在用抖机灵的方式。

    影片的后半段试图对 Ben 进行一些批判,儿子们的反抗啊,老丈人的愤怒啊。然而这些批判却像蜻蜓点水一般过去了。全片的左派立场到后半段甚至变得荒谬起来,一边反对精英主义,一边申请的全是 Harvard, Yale 这些精英私立学校,你够 liberal 你怎么不去 Berkeley啊?要反抗基督教传统文化,坟肯定是要掘的,但 Harvard 的学费还是得有消费主义老丈人出。家庭里面有反抗精神的一个小儿子一个大儿子,两个大女儿从头到底一点点独立思想都没有,你够 liberal 你怎么又不女权了呢?

    愚蠢荒谬的世外桃源,空洞乏味的左派思想,权威之上的父权家庭。噢对了,电影一开始小女孩的小房间里还挂着波尔布特的海报。这部电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一上来就占据了一个独立思考,充分讨论的制高点,却从头到底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讨论。整部电影的叙述都建立在虚妄的“孩子们智力和体力同时出色”的基础上,并在幻想中达到了高潮。

    ————————————————————————————————————
    下面是给一个网友的评论,顺便贴到正文里来吧。

    我不认为 Ben 是空想主义,事实上我不在乎 Ben 是什么主义,我也不管 Ben 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思想。我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对于教育的讨论方式。左翼思想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权利法案的诞生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对消费主义的控诉更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一切这些思想的提出,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碰撞和妥协,都是因为有人亲眼目睹了少数族裔被剥夺了权利,有人亲身经历了沉迷于消费带来的痛苦。这些可贵的思想不是空想,是产生于社会现实的。

    而这部电影描述了一种,这些思想是可以通过“教育”,通过读书来获得的。孩子们是可以在不知道什么是消费,不知道消费主义追求的 nike 是什么的情况下,明白消费主义的切身之痛的。孩子们是可以在自己的权利得到完全的满足,仅仅通过看论文,明白中国是怎样一个状况,并且进行独立的批判的。

    知识不是这么获得的。导演用讲述这样一个学识满分的家庭,传达了一个非常傲慢,非常无理的信息:知识是不用通过实践来取得的,你只要看书和跟自己的爸爸讨论就好了。那我们还要什么田野实验,我们还要什么对照组,我们只要坐在家里生产社会学的知识就好了。

    所以我讨厌这部电影,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传达的哪个思想,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尊重教育,不尊重知识。

    ——————————————————————————————————————
    再贴一段回复。

    如果愚蠢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话,让我换个词语。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无趣。电影里讨论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几十年,电影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已经出现了几十年,并且有人真的这么去干了。以色利有类似的聚居地,美国大概也有。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 http://www.vice.com/read/i-went-to-a-futuristic-hippie-commune-in-the-desert-arcosanti

    电影里所谓的闪光点,大概就是老爸鼓励小孩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公开的跟孩子解释而不是掩盖一些东西。我觉得挺好,但是这两个小片段就能让人满意了?

    看电影看到的当然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但拍电影也是。并不是台词里面说了什么,这电影内在表达的东西就是什么了;并不是导演在结尾往回拉一点,就是导演在认真反思他在前面建立的那些东西了。如果一篇几百个字的影评就展现了作者的为人,那两个小时的电影背后满满都是导演的思想。恕我直言,这些闪亮的幻想背后展现的作者的思考,很无聊。他对教育的绝大多数思考都建立在空想上,并没有提供什么太有意义的讨论。不是说你鼓励孩子有独立思想,他们就能长处独立思想来。如果你掌控着孩子看的书单,引导着讨论,有强烈的价值观倾向,独立思考是有限度的。如果导演真的想讨论独立思想,为什么不在孩子里设置一个 conservative 的另类,让他们辩一辩呢?

    至于你指出来的漏洞,本来我也没当论文写,我承认写的不理性。

     6 ) Realism "Hides" in a Fantastic Dream

    非常hipster的电影,主题其实很简单,关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家庭和他们怎么看待这个复杂社会的故事。
    以下简评,比较情绪化,非常主观。
    同类的电影不是没有过,关于自由,田园和自然的幻觉从迪士尼开始就注定使人充满遐想,但这部片子并没有以奇幻和异类为噱头。全场下来那种引人尴尬的“被社会人类伤害”的剧情都没有出现,反而是主角Ben和他的妻子培养的这群美丽,强壮又奇特的孩子们,在短短几个小细节中证实了知识和真诚是足以成为打动人的资本。一个是一大家子到亲戚家投宿,遇到了亲戚家的两个男孩。电子游戏,厌学,皮肤苍白,眼神了无生机,典型的美国青春期熊孩子,是“正常社会”和社区系统养育出的他们这个年纪所谓的“cool boy”,但是这两群孩子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暴力冲突,虽然最后Ben他们离开时两个男孩比了凸凸,但就像Ben的孩子们会毫不顾忌地骂fucking一样,他们到底是平等地交流了彼此的世界。
    还有就是大儿子Bodevan遇到漂亮妹子,在一段华丽的大逞哲学后跪下求婚,但女孩和她的母亲只是被他的滑稽所逗笑,也没有对他进行任何言语上的攻击或歧视。这是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点,没有人会那么坏那么offensive,这世上有很多人能够平和地接受知识,即使不理解也会自觉向往诗歌,哲学和真挚的美。
    与其说这部片子不真实的部分在于结局的田园梦幻和对社会妥协的结合,不如说这部电影根本塑造了一个过于柔软和理想化的社会。Ben和那看似古板顽强的岳父之间也没有发生什么不可挽回的误解,每个人都太过于心平气和,尤其是二儿子(Rellian?)一开始对母亲死亡消息的不可接受,拿刀向着父亲,以及怀疑母亲死因时对Ben言语尖刻,直到最后和父亲拥抱说对不起。这不是一个俗套的家庭剧,这个奇异的,由一个全能父亲和六个孩子组成的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过于真诚了,几乎是剖开心胸看待整个世界。
    还有就是,对于知识的见解和重视。也许一个丁点儿大的孩子大谈资本主义和纳粹,阅读《joy of sex》是一件诡异又令人发笑的事情,但这部电影大概能让很多我这样留学在外,浸泡过北美college system也经历过国内教育体系,并对这世上大部分教育模式一天三次感到绝望的人重新拾回了“洞悉一切且尊重一切”的理念。确实,再没有什么比学习和探索人类历史更有趣的事儿了。
    这部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选角的胜利……Viggo Mortensen是多么好的演员就不必赘述了,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对孩子演员的选择。大儿子Bodevan强壮柔韧,作为大约十八九岁的青年,他极其健康,精神,充满自然的愚钝和某种难以言喻的野性美丽,再就是两个双胞胎女儿,和那些城市姑娘们不同,她们丰满又纤丽,是那种正常发育常运动的姑娘才有的脂肪均匀的身体,雀斑和脸颊的红晕都美丽极了。还有就是更小的几个孩子,猴子一样细瘦却拥有无尽的力气。这样的选角大约也是对于现在流行的错误审美,和对于青少年肥胖现象的一种批判吧。
    关于Mise-en-scène和lighting,规规矩矩却恰到好处,保持色调温暖的同时可以看出导演想要尽可能还原真实色彩的倾向,主角家庭的造型风格真是太太嬉皮士了,而且是最讨人喜欢的那类。甚至当他们打扮正经,去偷偷倒掉母亲骨灰的时候,这种风格也没有改变,艳丽的服装色彩,两个双胞胎的裙装和靴子,都很得当地保持了电影贯穿全场的风格。
    对于光线的运用也很统一,多见的一个镜头是阳光穿过巴士的窗户,演员多处于背光,low contrast的运用能让人看清他们脸上最细小的神情和微笑。整个电影都大都处于这种光线充足的场景,没有用低光表现人物阴暗的运用,似乎是想说明这就是一部能够曝晒在阳光下的影片,毫无任何阴霾可言。
    最后,有个想必打动了很多人的细节是在Viggo剃掉了那一大把胡须,孤独地坐在草地上时,孩子们一个个从车子底层爬出来,再然后Bo也用那把剃须刀剃掉了自己的长发。在约定俗成的电影意象里,剃掉发须都意味着一种妥协,从不正常和过度自由回归到秩序的世界。但这里父子二人的行为却更多的该被理解成一种互相的支撑,父亲支持儿子去念大学,而大儿子也支持父亲去尝试,去试试对这个世界做出一点点妥协。
    Captain Fantastic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很多人认为结局的平庸毁掉了它,但其实这是一种现实。人对于极致的自由总有妄想,但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受伤的Vespyr必须要靠现代医学才能治好,人的社会性必然有其意义,就是因为社会秩序井然,才能允许有Ben这样的家庭稍稍游离在社会之外,才能供养那些无政府主义和悲情患者
    。这个梦幻的结局其实一点都不梦幻,它是Ben对于自由和未来取舍后一种悲情的妥协,从野生的鹿变做女儿舍不得射杀的羊群。但影片过滤掉了可能会发生的惨剧和大约一定会爆发的冲突。这种对待观众的仁慈我觉得其实也是很独到的一份。就好像Ben决定自己离开时,岳父说那句you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or you are doing in right way?),这段是超越一切其他使我觉得悲伤无比的部分。对和错究竟是如何决定的,如果怎样的人生都不是圆满的,那么缺少的是哪一块,又有什么分别。这个社会为了稳定运行,已然割舍掉了人性中的一小部分,人们残缺的过活,却因为趋众性而毫无察觉。枉枉一生,何评对错。

     短评

    一般来说,这种乌托邦题材以及小清新风格外加一张情感牌,基本上都能获得大部分观众的虚高评价。

    8分钟前
  • 土大
  • 还行
  • 但当灾难降临,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创建的天堂,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不仅挑战了他对“家长“这个角色的理解,也让孩子们开始怀疑父亲所教给他们的一切

    13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 当乌托邦与现实碰撞。走出丛林适应现代都市对这群“放养”孩子们来说真是特别不容易,老爸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是抵触的,而孩子们无处不觉得新鲜,在这次回归都市之旅中,他们被父亲构建的价值观在一步步瓦解坍塌,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并不是最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在物质世界活成一股清流才是真的强大。

    16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 自以为是其实是很愚昧的,哪怕你再聪明再有理想。嘲笑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却自己扮演神的角色对自己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各种操控,其实和别人有什么区别。

    19分钟前
  • Anaïs
  • 还行
  • 闷片如云的戛纳看这样轻松好笑酷劲十足的片子真是解渴啊。维果莫滕森带六个丛林中长大的孩子一同去“搅局”妈妈葬礼的公路片,探讨了乌托邦式闭合家庭系统、自给自足的极端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可能,以及最终对外部世界的折衷妥协。音乐好听,家庭和声&空灵又燃的BGM,苏格兰风笛都有了摇滚味

    2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84/100 不少人指责片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反社会,但不管学校教育和homeschool,教会人类独立思考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有谁规定人必须生活在钢筋水泥里?你以为你接受的教育是你自己选择的?一辈子在朝九晚五里循环致死,看看这个社会社交障碍的人有多少吧,别笑掉大牙了。

    22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 最后男主角不是已经开始服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步回归到正常社会中去了么,有部分人是不是只看了前面都关掉了啊?

    2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 今年目前看过的拍得最用心的一部电影,充满浪漫主义又不缺理性反思。每个人都向往简单自由的乌托邦,但人类早已把自己逼上了复杂和制度化的绝路无法回头。最有故事的人还是那个没有活着出场过的妈妈,导演也一定是和她一样在两个世界间纠结徘徊的人。

    29分钟前
  • 鼠斩车田万齐
  • 力荐
  • 毫无一点防备地出现了一只鸟。

    31分钟前
  • ANNA
  • 还行
  • 本片和《追捕野蛮人》《瑞士军刀男》一起组成暖暖的“现代丛林三部曲”

    35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推荐
  • “我的手是我的手,我的眼是我的眼,我的嘴是我的嘴,我的我不是我的,因为是你的”…2016最后一部电影,去往斯里兰卡的航班上度过。

    3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太酷的一家人了,吊打"无耻家庭"啊!我们都是已经被现代社会驯服的绵羊,只有神奇队长——只有神奇队长还像拿着长矛的堂吉柯德,带着孩子们冲向物质文明的大风车。嬉皮未死!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魔戒人王露JJ,特立独行教BB。素质教育路遥远,我佛慈悲得永生。

    38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 重新找回了那些年在Ritz看电影的感觉!赞的点:家庭音乐会上Rellian用鼓点敲出不一样的旋律,爸爸和兄弟姐妹马上配合协奏;8岁的Nai说得出对BillofRights自己的解释啪啪的打基础教育的脸;爸爸对于性,自杀,酒精这些敏感话题真诚真实坦白的解释给予孩子知晓和思考的权力;荒野生存的家庭版-乌托邦vs社会的平衡

    43分钟前
  • BossiFan
  • 力荐
  • "Without the bill of right ,We'd be more like China."小姑娘你可以啊1

    47分钟前
  • 钗黛百年好合
  • 力荐
  • 点“想看”已经是2014年5月21日的事情,时隔两年半终于看到了……整个电影的气质和Viggo本人的气质简直天衣无缝。以及小朋友的costume特别好看,音乐也美QvQ

    51分钟前
  • Norloth
  • 力荐
  • 十分特别的一部电影,被打动了,这不是简单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是关于如何生活的问题。电影没有给出对错,只给出不同的爱。

    54分钟前
  • 支离疏
  • 力荐
  • 清新有余深度不足,试图建立一套超越世俗的价值体系的人,讲的却都是些人文社科的皮毛,并没有太多特殊教育方式之外的其它想法表述。Matt Ross 意料之外,George MacKay 会选剧本,Noam Chomsky 生日快乐。

    58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 非常讨厌这种极度偏见的看法,但依然是我的年度十佳,抛开 homeschool和结局处理不尽人意之外,整体超治愈,「阳光小美女」后又一个可爱又cool的家庭....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 当我们以偏执与骄傲去对抗世俗的价值体系,这个世界却赐予我们怜悯与温柔。

    1小时前
  • 颜落寒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