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优质
  • 非凡
  • 闪电
  • 于洛先生的假期

    喜剧片法国1953

    主演:雅克·塔蒂  Nathalie Pascaud  米舍利娜·罗拉  Valentine Camax  Lucien Frégis  苏济·维利  Marguerite Gérard  Louis Pérault  André Dubois  Raymond Carl  René Lacourt  Nicole Chomo  爱德华·弗朗科姆  Georges Adlin  Pierre Aubert  亨利·马尔凯  

    导演:雅克·塔蒂

    猜你喜欢

     剧照

    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2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3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4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5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6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3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4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5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6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7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8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19于洛先生的假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52

    详细剧情

      性格怪癖的老实人于洛来到不列塔尼半岛的海滨小城度假,但他把那儿弄得一团糟,因为不管他要干什么,事情迟早会走样……

     长篇影评

     1 ) 我所讨厌的,正是先生的可爱之处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中断了许多次。 虽说看黑白电影,貌似很有复古腔调,但从小看惯了彩色高清电视,突然看这种画质的着实有些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我完全看不懂这部影片,可能被现代喜剧片全程紧凑的梗与嘻嘻哈哈的形式先入为主,这部喜剧我看了一大半完全get不到任何笑点。 既不明白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于洛先生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看到于洛先生帮忙搬行李却从房子的一端失足走到了另一端,把一艘小船的中间踩折导致下一个人游到中间时船只对折沉没成鲨鱼模样,还一根火柴报销了整屋的烟花爆竹,这些都让我本能的产生反感,或者说是不喜欢。 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人呢?他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无脑的捣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如果说我身边有于洛先生这样的人,我可能并不会讨厌他。 因为在生活里,他的不一样,反而显得他这个人生动而有趣,时不时调侃他几句也蛮有意思的。可如果是在办正事的时候碰到于洛先生,估计自己能被气个半死。同样放在电影里,我着实喜欢不起来,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反差呢?不可否认的是我有些功利了,体验感不够。

    毕竟是巴赞夸奖过的喜剧,我对这部片子还是怀有期待的。 翻了翻相关影评,听了另一些声音,我好像突然被敲开了一根神经。 我所讨厌于洛先生的点,恰恰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这种冒冒失失,就像小孩子一样。 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小孩拿着放大镜聚焦阳光,把帐篷烧出个洞以后还不肯罢休,甚至敢拿旁边露着肚皮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做实验。 如果这时小孩的家长在他身边,一定会严词把他拉走,并教育一番。 小孩之所以是小孩,之所以会被大人不停地教育,是因为孩子不关心后果,只会放任好奇心驱动本能行为。 大人的行为总是被预想的后果遏制,久久的不作为又把好奇心逐渐消磨殆尽。 于洛先生的矛盾点在于,他有着大人的年龄,小孩的行为。 你可以不喜欢他怪异的走路姿势,可以不喜欢他总是好心办坏事的冒冒失失,也可以不喜欢他对人情世故的不闻不问。 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轻松自然,来享受的是没有工作的假期,而不是假期里的工作;他的乐于助人,会主动上前帮几位女士搬行李箱;他的彬彬有礼,和穿着裸背礼服的女主跳舞时,他只是把手轻轻搭在绕过脖子的衣带上,没有任何本可以占便宜的逾矩行为。 也许这就是除基本礼貌之外,我们还愿意称于洛为先生的原因吧。

    如果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只是它对声音的巧妙应用,也不只是它舒适愉快的氛围让人感到轻松有趣,还有它跨越时间的持续价值。 电影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许多人,即使在假期也不能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最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施穆茨先生,他的神经永远因一根电话线而紧绷着。 一家人正在沙滩上收拾东西准备搭帐篷,他身为男主人,知道电话响了以后迅速离开;正要给已经在门口摆好姿势的人们拍照时,又被一个突然的电话叫走,留着大家在相机面前静止不动;好不容易舒舒服服仰在海面上晒太阳的时候,又因为一个电话,迅速扑腾着游回酒店…以至于到后来,一看到施穆茨先生,就想到他是不是又要去接电话了。让人觉得好笑,也有点无奈。 这样的假期,只是从一个地方换了一个地方临时工作罢了。 施穆茨先生的假期因工作被电话捆绑,那我们的假期又被什么所捆绑了呢? 我不想说现在的人整天就知道盯着手机看,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同样,除了这是一种时代大潮,也总有些迫不得已的因素。

    今年八月份的时候做了一段时间线上兼职,整天就是盯着手机看。对方跟你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有消息你就回,没消息就歇着,可这句话的隐藏含义并不是说你有多自由,而是说你的二十四小时都要奉献给工作。 那简直是我最想休息的一段时间,我渴望能够摆脱手机的魔音,让我安安静静睡个觉,吃个饭,看个电影,出去痛痛快快玩一场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但对那个月的我来说,这些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奢望。 朋友责备我出去玩还老盯着手机,我很无奈,也很没办法。 同样我的一位朋友,自从进了校学生会的管理层,一起吃饭的时候经常埋头处理手上的任务,消息一条回了有一条,语音听了一个还有下一个。 可能就像施穆茨先生,也像现在很多已经有工作的人吧。 完全屏蔽掉工作上的一切可能会有些不负责或者不放心,但被工作占据大量的休息时间又让人很不甘心。 可以的话,希望我们尽力去平衡一些东西,没法绝对,至少在相对方面我们还可以努努力。 可以的话,希望假期没有被工作裹挟的我们,也可以放下一些电子设备,放下一些过度繁琐的杂念,去享受我们难得的假期。就算我们捡到的贝壳被人随手丢掉也没什么,就算有点冒失但只要不过分妨碍到别人,好像也没什么。

    于洛先生虽为主角,但在环境里是格格不入的,他是极少数者。而影片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施穆茨先生那样的,或者是女主身边永远拿着报纸或书本喋喋不休的人,又或者是最后在归程的车上,看到于洛先生的照片时一脸嫌弃的那位女士。 如果指着影片里的大多数人说,这不就是你嘛。我想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的。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听。但在夸一个人的时候,即使有一些不准确,只要差距不过分的大,大家都会乐滋滋就承认的。包括我自己在内。 这个时候,回顾一下刚开始的心情。 会发现,初识自诩旁观者,回首已成影中人。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甚至是十分欣喜的。即使此处所指的影中人并不是个很讨喜的象征。 这就解释为什么我在最初的时候,就像影片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不喜欢于洛先生,到最后却发现我所讨厌他的,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所缺失的一处。 我说这部喜剧无聊,却发现无聊的原来是我自己。

     2 ) 来电影里度个假吧


    孩子们坐在后排趴着车窗,心里想着明明听得见海浪声,怎么还是看不到大海。车窗外是飞速向后移动的道路和草丛,突然没来由的,眼前一片开阔,沙滩、帐篷、游客,当然,还有大海。

    上面是《于洛先生的假期》(Mr. Hulot's Holiday)开场不久后的一幕,虽然只有短短几秒,却让我们随着镜头,重温了年少时第一眼看到大海的感觉。这是一部第一遍看完就让我彻底爱上的电影,而且每次重看都会加深对它的喜爱。

    《于洛先生的假期》于1953年上映,由雅克塔蒂(Jacques Tati)自导自演,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之前的长片《节日》中,塔蒂的角色是“邮差”弗朗西斯,但考虑到角色的职业对于未来创作的限制,于是在这部电影中首次引入了于洛先生这个自由度更高的角色,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伟大的于洛先生四部曲。(后面的三部分别是《我的舅舅》、《玩乐时间》和《交通意外》)

    二战后缓和的国际环境和复苏的经济,带来了现代旅游的兴起,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有闲阶级。而本片的上映正好赶上了当时的旅游热潮,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用来形容那种理想中的美好假期。

    对于度假,塔蒂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真正去度假的人,会想象着遇到其他真正享受假期的人。而除此之外的一些人,总是打着没完没了的电话,他们仅仅是身体在这里,实际上还是在做着和平时一样的事情,那就是工作。”

    假期本应是心灵的休息和放松,或者像本片中的场景一样,在低声细语的海浪声中,在孩子们玩耍时的欢笑声中,慢慢卸下平时背着的负担。片中也直接展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永远心事重重,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放松,那种瞬间切回职场状态的身姿,在塔蒂的镜头下显得特别滑稽。


    著名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称于洛先生是一位“冒失天使”(Scatterbrained Angel),这个定位在我看来再恰当不过了。

    说他冒失,从他的外在形象就能感受到。渔夫帽、大风衣、条纹袜,高挑的身材,永远前倾的身体,配合着轻快的步伐,总是让人担心他会掌握不了平衡而摔倒。这种形象上的不稳当,也延续到了行为上,误闯入正在举行的葬礼、不小心点燃了仓库里的烟花(拍摄时塔蒂也因此面部受伤)。虽然所有的问题都是无心之过,也没有造成真正的灾难,但于洛先生总归是那个不合拍的人。

    说他是天使,一方面因为他的好心,他总是随时随地都准备好帮助别人(虽然结果经常事与愿违),对待所有人都彬彬有礼,甚至连路边的小狗、广播里的声音,都能得到他的脱帽致意。而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好心人却没有什么存在感。影片没有交代关于于洛的任何背景信息(这一点在下一部《我的舅舅》中得到了解释),他如一阵清风,穿梭在这个海滩每个游客的生活中,却没有真正的融入。这样亲切而又陌生的于洛先生,反而像是一个天使,和我们一起在画面之外享受着这个假期。

    全片并没有什么剧情,甚至没有什么对话,但有一个要素推动着影片的前进,那就是声音。我们姑且认为塔蒂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声音都是刻意为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电影。塔蒂很少用特写的镜头,而剧情的推进、空间感的营造基本全靠声音。比如片中金发美女Martine在房间收拾东西的场景,塔蒂几乎清空了所有背景声,只有海边孩子欢闹的声音穿过窗户充满房间,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真实地还原出假日的感觉。


    影片有两幕场景特别美好。其中的一幕,一个小孩在小吃摊上买了两个甜筒,回到房门前时,他的小手在握着甜筒的同时,旋转着门的开关。而就在冰淇淋球眼看就要从筒中滑落的瞬间,房门突然打开,甜筒奇迹般的完好,并交到了在屋里等待的小伙伴手里,这一刻画面定格,两个孩子开心的吃着甜筒。


    而另一幕中,于洛先生坐在沙滩边的小舟里专心地刷颜料,油漆桶随着潮水进入海中,又在于洛先生准备沾漆的时候,被海水送回了原处。就像罗杰伊伯特说的,“塔蒂视觉笑料的安排充满耐心,几乎揭示出宇宙这架精密的大机器里隐藏的功能。”


    在喜剧片的范畴中,《于洛先生》绝对是特别的存在,它不是那种让你从头笑到尾的喜剧,却可以让你感受到喜剧不只是喧闹和杂乱,也可以美好如此。

    假期结束了吗?当然没有。当你下次打开电影的时候,那群可爱的人会和于洛先生一起,再度聚首在那片海滩,等待着你前来度假。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迷途小虾。感兴趣的请搜索“迷途小虾”或扫描二维码)

     3 ) 睡觉前的喜剧饼干。

    1

    还记得在娱乐时间里,女主角弹起了钢琴,一下子使喧闹的气氛变得古典起来。

    在本片中,小旅馆(Hôtel de la Plage)1楼的公用空间,本来是悄无声息的,于洛先生突然放起了爵士乐的唱片,也改变了空间的氛围。 他那过时的柴油不断爆破的车型1924 Salmon Amilcar3,打“偷窥”的美国人,折叠船装鲨鱼段落(78年版有更新),油漆脚印,葬礼“送”花圈段落。打网球,陪Martine骑马却躲马,两个冰淇淋,都有这种效果。

    这就是塔蒂表现中产阶级的秘密。每年我都会看他,并学他一两个动作,当时一回乐子。今年我还发现看他的老段子,并不感觉枯燥,而总是会笑。其灵感来自于Emile Reynaud’s Autour d’une cabine (“Around a Beach House”), a fifteen-minute “Praxinoscope” feature from 1894(打“偷窥”的美国人也是效仿此) 和卓别林不同,卓别林总是向后倒,而塔蒂总是向前倾。

    2

     4 ) 于洛先生:“冒失天使”,温柔的混乱,灵巧的秉性

    看完电影觉得很一般,但是看完巴赞的影评,大叹惊艳!

    影评《于洛先生与时间》,节选自巴赞的著作《电影是什么》,以下摘录几句绝妙的评析:

    “于洛先生只是混乱状态的一种形而上的体现(他所经之处,总要有长时间的混乱)。”

    “于洛先生天性不合时宜。但是,这并不是说于洛先生笨拙。恰恰相反,于洛先生极为优雅,是位“冒失天使”,他引起的混乱是温柔和自由的混乱。”

    “只有于洛先生从不准时,因为,唯有他体验着这种时间的流动,而旁人却竭力恢复一种毫无意义的秩序:饭厅那扇大门的开合就是这种秩序的节奏。”

    “塔蒂塑造的人物与周围世界的愚蠢恰成对照,显示出一种灵巧的秉性;他表明,始料未及的事随时可能发生,会打破蠢人的秩序,就想把轮胎当墓地上的花圈,把葬礼变成嬉戏一样。”

     5 ) 【2022255于洛先生的假期】

    7.5分 个人怀疑憨豆先生电影的构思就源自于此吧,夏日海滩小镇碎片式、多视角人物的展现人们度假的快乐,有种巴萨诺瓦音乐的惬意感,只是反反复复黑胶唱片只有那一首歌曲略显单调。 于洛这个IP很显然没有卓别林和憨豆先生出彩,他的外表或者装扮太过于普通了,放在人群中我甚至都无法找到他,这也是这种题材电影最关键的特点,人物不能脸谱化。卓别林的小胡子、礼帽、肥裤子、拐杖可以帮我们一眼识别他,憨豆先生的面部形象非常具有特点,他的斗鸡眼、偏分头、脸上的表情丰富都是可以迅速识别他的关键。从这点来说,这部电影就很难抓住人物的形象IP吸引到观众,所以尽管是1953年的电影,但是看的人却并不多。 总是给别人制造麻烦问题的于洛先生,肢体动作却并不明显,故事比较松散,更像是拥有琐碎片段的散文,而且人物设定制造的麻烦太多了,总让人觉得有点降智,不讨喜,好像刻意为了制造麻烦而麻烦。 但抛开故事情节只谈基调,电影就像独自漫步在夏日海滩,伴着优美的音乐、美丽的风景,此时海风徐徐吹来,像母亲的手温柔的抚摸着你的长发,白色的浪花不断拍击着岸边的礁石,发出治愈般的“沙沙”声,真的很浪漫惬意了。

     6 ) 2020-8-20,第54部,于洛先生的假期

    1953年上映,豆瓣8分,腾讯视频,时长1:28:16

    很特别的一点是:男主角,是导演,也是主演,比较幽默的喜剧片。


    初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好几部电影的元素:

    黑白镜头的,看起来像《罗马假日》。

    看男主角的调皮程度,看起来像《菊次郎的夏天》。

    看他的行为动作,看起来像憨豆先生+卓别林。

    他似乎更像是一个综合体。


    主要内容,引用百度的官方解说,就是:

    该片讲述了开朗乐观、讨人喜欢但有些不合时宜的于洛先生夏季到海边度假,住在一家旅馆里的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


    Ps:

    这个电影看的人是真少啊,连弹幕都没几条,总计播放量,竟然不超过8万。

     短评

    看这一部时特别痛苦,因为这两天身体原因,一笑就神经痛,这么一部活脱脱喜剧,硬是苦着脸看完的。也是这一部,提前结束今年的北影节…Mark一下

    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泄气花圈追悼会,一招致命网球杀,无影脚印兜圈转,贵妇升降千斤顶;当然,还有浪漫的二人化妆舞会,轰炸扰民的深夜花火,于洛先生是所有小孩和老小孩的知心朋友~

    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 卓别林的幽默是那种穷困阶层的苦中作乐,心酸之余让人感动;塔蒂的幽默则产生自于洛先生对中产阶级那种循规蹈矩的秩序的破坏,但是他本身亦是这个阶级的一部分,这种闲情逸致的幽默也只有这个阶级才欣赏得了。

    7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 #重看#当温柔而冒失的主角从人群中慢慢涌现,你会不自觉地被他带入一个矛盾又和谐、自成一体的世界;大量远景,让于洛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无处不在的细节幽默充盈整个画面;此片亦有“报幕者”——散步的夫妇,结构和《节日》有异曲同工之妙;场面调度和声音制造的笑声,美好得不像话。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 怎么这么好笑?!主角是沉默的,海滩是吵闹的,巴赞把于洛称为冒失的天使,“正是声音为于洛先生的世界增添了厚度,突出了感情色彩。如果你想弄清影片结尾时那种淡淡的哀愁,那种怅然若失的情绪从何而来,也许你会发现,这是万物突然寂静下来后产生的感受。在整部影片中,孩子嬉戏时的喊声一直伴随着海滩的画面,而第一次寂静无声的画面意味着假期的结束”

    13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 同意巴赞所言,塔蒂的喜剧性源于变形的声音,悲剧性来自那之后的沉默。这是个构筑完整的世界:永远等待纽约电话的摄影师、永远埋头书报的文青等,每个人物都怀抱单调的目标从一而终。而于洛先生的存在看似碍眼,却恰恰是以散漫态度对抗世界的索然无趣。我们嘲笑他的格格不入,同时也映照着自身的孤独。

    15分钟前
  • 防寒对策
  • 力荐
  • 巴赞指出,塔蒂对声音的运用是“用清晰破坏清晰”,突突突的噪音,打断理想的假日气氛,于洛先生这样登场,以一种彬彬有礼、却又格格不入的方式,打断循规蹈矩的中产生活,但细细听来,也没什么对话是重要的,就像没什么规矩是重要的,巴赞洞察到,只有于洛在处理时间,那些意外、失控和混乱,种种无关宏旨的细节,恰恰是这些让这个假日与众不同。倘若我们真的处于西西弗斯的境地,那么塔蒂/于洛让一切变得温柔、饱含梦想,就像那个被潮水送回的颜料桶、那支没有掉下的冰淇淋球,这就是罗杰伊伯特重看后的经验:于洛没有特写,我们就是于洛。

    16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 好心的于洛先生时而好心做错事,时而只是一个恼人的捣蛋鬼。这个常常蓄意制造冲突、逃避责任和滑稽肢体的slapstick生硬得让人很难笑出来,甚至让人有些生气。如果塔蒂所追求的就是这种观众代入的效果,那他确实成功了。就算是其他人的“假期”看着确实蛮无聊的,于洛先生也没有任何理由到处惹事儿,像是明知结果却偏要恶作剧的熊孩子。更别说跟基顿和卓别林比了,也或许只是这部。很喜欢葬礼的那场戏,将偶然的冲突、肢体的滑稽与葬礼的悲哀调和在一起让人印象深刻,那个漏气的“花圈”更是一个完美的喜剧物件点缀。缓慢的节奏,拉长的镜头,远观的机位。海浪滚滚,女孩款款,假期结束,之前满眼嫌弃的酒店客人临走前感谢于洛带来的欢乐,而于洛却和小孩一起坐在沙滩上郁郁寡欢。电影落在了一种独特的诗意与温柔、闹剧戛然而止的落空,不忍心再严苛。

    21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 Terry Jones说 这是一部难得的优美的喜剧

    2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 不过比不上《我的舅舅》

    2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 旅馆,海滩,葬礼,球场,舞会,烟花,礼帽,烟斗,长裤,拐杖,破车,动物,人群,噪音。前后景联动出戏剧,错误与巧合化合成幽默,木讷而优雅,笨拙却善良。巴赞的影评实在写得太好。@法文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不同于蹩脚的喜剧,充斥着无止境的冲突与矛盾,而在雅克·塔蒂的作品中,他则用平凡朴素的手法来打动你的心,这集他的作品魅力所在。

    32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 看睡了醒来再看都不太会影响情节-。-

    37分钟前
  • 翡冷翠
  • 还行
  • 近乎哑剧的表演却通过各种音效使喜剧效果达到了多少话痨片都没有达到的境界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 基顿渴望被现实世界所接受和认同,获得浪漫与声望,他的动作是流畅自然的。卓别林却是永远的局外人,他总是固执地抗拒着,走起路来很古怪,晃晃悠悠地像得了关节炎。塔蒂则居于二者之间。他是用卓别林的身姿古怪去追求基顿的接受和认同。“于勒可能不够协调,但他的步伐要比别人更为轻快。他总是身体前倾,坚定地迎向未来。”……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50188118/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 看完的心情真的如同假期一样毫无准备的开始 毫无防备的结束,结束的令人意犹未尽充满失落之情,看着空空如也的海滩已经没了孩子的欢笑,潜意识已经打响了不愿觉受的闲趣时光流逝的哀愁,原来真正享受“休闲”的人和时代已经不存在了(真想对着而是的假日大哭一场)

    42分钟前
  • 一脸横肉张小晒
  • 推荐
  • 长腿天使,搞怪天使,快乐天使。他总能想出各种法子,把一个平淡乏味的日子搞得妙趣横生。那些行迹可疑的脚印,总也搞不定的汽车,是什么让他总遇到这种倒霉又有趣的事情呢~于洛先生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纸袋,从里面掏出星星,挥一挥魔法棒,身边的人就都能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快乐

    4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雅克·塔蒂首部于洛喜剧,笑死人不偿命!1.近默片喜剧&群像喜剧,优雅羞怯却笨拙机械的于洛先生并非滑稽效果的唯一源头。2.身体式情景喜剧,大多笑料与人体动作或肢体的延伸(即各式工具,如汽车、小船、球拍、毛巾搓杆、拐杖挪画、被狐狸皮咬住的鞋钉等)息息相关。3.片头走调含糊的火车站喇叭仅为个例,大多时候片中的言语虽嘈杂却清晰易辨(餐厅闲谈、收音机时政广播与不停严肃引用报纸的男人),但内容却空洞无聊,彰显出度假时空中语言规训的荒诞与无意义。4.表现性声音运用的教科书,强化的老爷车吱嘎声&餐厅弹簧门声,放大的唱片乐,时而巨响时而静默的乒乓球声,以及某些时刻对谈话的消音处理(仅有口型)。5.被绊穿过房子or倒退绊出门。6.神奇的海潮卷送颜料罐场景。7.一伸一缩式网球发球。8.折船-鲨鱼,拿甜筒的小孩,失控的烟花。(9.5/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四星半.塔蒂的核心意图在片头即表露无遗:海浪声被删削调整,成了主题曲的"对答"部分.于洛和其他人的冲突乃是rubato与giustezza这两种韵律节奏的碰撞,前者不可捉摸而自由弹性地从后者单调的刻度――以钟和门为代表,一种往复摇摆的机械伴奏――之中快活地冒出来.纯粹的音-乐不遵循任何语法礼仪或游戏规则,于是它搅乱牌局,让人声变得空洞喑哑;当静默重新占领了海滩,我们才若有所失地发觉,那曾令人心烦的种种不合时宜的吵闹却正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此意义下,世界现象(Weltphänomen)就是声音.

    55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 诠释了什么叫做囧!

    58分钟前
  • 狼哞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