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乡村局部人文和自然生态细腻温暖绵长的记录,有力量的影象志”
《马大夫的诊所》
作者: 丛峰
片长: 210分钟拍摄: 2007
作者简历:
1995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
2002年 出版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
2002年 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单元展
2005年 开始拍摄纪录片
作品年表:
《信仰》(2006)
《持遥控器的人》(2007)
《马大夫的诊所》(2007)
影片简介: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
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
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 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
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
导演手记:
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
——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
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
——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
丛峰:2000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2005年去拍了10天,2006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100多小时的素材。
——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
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2000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
——其他的拍摄计划?
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
——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
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
——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100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
《马大夫的诊所》
《马大夫的诊所》是由丛峰拍摄的一部时长三时三十五分展示中国甘肃省一个乡下诊所中患者们谈话现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9年云之南记录影像展最高荣誉青铜奖、第95届柏林电影节国际新电影论坛亚洲电影促进奖、日本山形电影节日本导演协会奖(在这要特别提一下“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它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说这些目的不是说它多厉害,而是它和它影片的生存是多么艰难)。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每天会有很多不同而又相同的人来这里为了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减轻些精神上的疼痛。通过马大夫的诊所,在屏幕前的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到疼痛。但是我觉得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这部纪录片,但相对于《航拍中国》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但这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纪录片真实的存在状态。
古浪县这个地方的人、物、景、这里的一切都给我一种灰头土脸的感觉,好像这里充满了无奈、贫穷、疼痛。看完片子之后好想说一句“太现实了!”但可悲的是,这就是现实。影片中有人讲到他们从四川、重庆等地方买媳妇儿,因为他们这太艰苦了,这里的女性大多不愿嫁在本地。但就算能买回来媳妇儿,可能生完孩子人家就跑了,还有的是卖家和买的联和欺骗买家,买个媳妇一般在一至三万元。买卖人口是犯罪的,但发生在那里似乎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没人性。这里的人认为儿子娶媳妇是父母的事,不是孩子的事,孩子是否能娶上媳妇责任全在父母。
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不靠种田来维持生计,而是靠副业“打工”来支撑一个家庭。(其实,在我们这个农业国家,现在的农民又有多少是靠种田来维持生计呢?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根本不足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这在很多小县城是非常普遍明显的。副业打工才是主业,如果没有打工不向城市输送劳动力真是不可想象农民该怎样应对国家的改变。)这里气候干旱,有时种上的庄稼还得再拔掉,因为他们已经旱死了。也会有连续几年庄稼没有收成的情况。他们也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建房种田,前提是要向当地所谓的国家干部缴纳一定的租金,如果能这样安稳的生活下去就好了,但是当农民把该交的钱交过之后还是会以一些虚假无理的原因被赶走。之后再把土地租给另一波搬来的农民,这样过个十多年,“干部们”就可以赚到相当一笔钱。以当地农民的说法就是“天高皇帝远”,他们这些落后贫穷的地方没有法律,没有公平,没有幸福,这些像梦一样的东西在北京!这些东西跟他们没有关系,跟他们有关系的是“土皇帝”。还有一位农民带着他的弟弟来看病,他弟弟被人打瞎了眼睛拖了好几年了依然没人管,每次去上访不是推脱说干部出差就是说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不管。遇到有省里的干部来巡查,那他就会被哄骗着控制起来。有一次他去上访,中途被人拦下,跟他们说拉着他们去,结果在半路他们就被推下车,还被辱骂。片中的老人说,她一定要告到北京去,他要告到温总理的跟前(片子拍摄时是温家宝执政时期)。想想看,这是多大的冤屈。想问问当地的干部,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还是你们根本没有良心?
一位来看病的六十五岁左右的老人,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当她生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能回来看她一眼,从她的话里听得出她很伤心,甚至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但最后她还是说孩子也忙,也得为她自己的孩子奔波。也许,她的孩子也很想回来看看她或者把她接走,但是她们能做的却还是什么都不做。人是复杂的生活更是复杂的。在这位老人和另一位比她小十几的妇女交谈中,说到她们自己这一代,她说她们是最苦的一代了。的确,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要面对过量而无尽的劳动,肉体上承受无尽的劳累疼痛,精神上也没有丝毫的抚慰。现在呢,不但要承受经年累月积攒下的病痛还依然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仿佛过去几十年的付出除了换来几个摸不到看不着的孩子以外什么都没有得到。
国家的改变影响到了他们,但是还没有改变、没有惠及到他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正常的。但是国家在一天天繁荣的时候不能忘记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在等着“被改变”。我觉得这样的片子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被阳光普照的背后,还有些阴影。
片子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某个角落里的落后,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国家仍然是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正在一步步快速前进的国家。作为中国人我们依然感到骄傲,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步步变得强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就像片中的老妇说的“我们比黑人好多了。”
200多分钟啊!
太冗长了,很难耐着性子看完4个小时。所有琐碎的个人故事目的是为了勾勒这里人们的生存现状,事实上,了解西部偏远乡村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现状,作为社会学资料片,这部片有它的价值,但作为纪录片,可以再精简一下。 最后一个场景有点震撼,听了3个多小时每个人的悲惨故事,全片唯一的笑声居然来自于坟
浮生长恨欢愉少。
三个小时确实超过观影限。不过很值得。这里也是白鹿原。这就是农村生活原本的样子。导演啊,你究竟是怎么打入人民内部的呢。我好像也在那里生活了一年。
历历在目,全部似曾相识。
朴实的人民,干涸的大地以及来来往往看病的控诉。7.9
还记得,有一年的一道语文高考作文题叫做《圆的联想》,那时,我写了从画圆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如今,这个命题可以放在这部片当中,从“画圆”看出中国农民的可悲宿命,这片儿把很多中国劳动人民的糟粕给挖了出来,虽然略显冗长。
三个半小时的影像记录准确表达了边远农村的真实境况。农村的缩影,农民的群像,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一部纪录片。
时间太长了 且感觉没有什么主题 ~
题材也就那么回事 太散 可取之处在于纪录片并没有回避摄影机在场的问题,没有去掉摄影机在场时人物的“回避”行为
对立面我们是“yidali”人有着很强的共鸣,画面有些粗糙,但感情很真挚。
我就是喜欢这种真实的镜头。
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客观呈现,留守老年的闲碎言语和不算严重的病痛撑起了全片的内容。欢快事总是惊人的雷同,而悲恸却曲折离奇。止不住泪流的老人,讨薪的民工,分不清茫然还是纯真的儿童,都如雪地中的空酒瓶一样伶仃永存。葬礼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场演出,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制作较差,给的感情分
在清华文津看的。长了一点,是要扣分的。印象深的是对于被拐卖妇女的道德指责。
如果他们效仿黑人,来一场 "Peasants Live Matter",会是什么样?感谢如此平实的记录。
稍微稍微跳着看完的。在马大夫的诊所这里,大家就钱、土地、跑掉的儿媳、外出打工受欺负、别人家家常事,展开话题。职业病,黑暗,贪污,哪都有。西域地貌,干瘦赤褐的农民…摄影机就在这些家常和平常风景中游走,捕捉靠天吃饭人们的社群,和他们生生死死所在的土地。有几处戳心的地方:独自背女儿离去的母亲,让医生别耍花招的病人,输着液开始自言自语的老人,口中的儿媳妇就是一个商品,40岁的两人蹲在地上聊出路。还涉及移民,医疗及教学资源短缺问题。农民们很喜欢refer“土皇上”“包青天” again在这部片子里我坚持之前的发现:原来“生生死死就那么回事”并不应该全然被解释为豁达,更多的是一种搭伙过日子的冷漠。忙忙碌碌的奔波为生计发愁,你我最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传统角色,最大的共同点是一起承担的苦难,不能不平淡
人死之后装到花花绿绿的棺材里,送行人边划拳边喝酒就给埋了。大爱西北人的心态,和天地抗争都赢了还有什么好怕的?三个半小时边吃饭边看跳过了很多,大多数都是大段大段没剪接的乡里乡亲的对话,让人很难沉住气不快进。
我们村的那个赤脚医生也是医术高超,但是很早就体制化了,去参加了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考试,平步青云,现在也是混得如鱼得水。
国产纪录片,勤劳勇敢的底层劳动人民所求甚少但仍不能得到基本的需求满足,可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