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推荐纪录片给人看,仿佛这些片子讲述的就是真实。真实,电影追求的最久远的东西,可惜在我的理念里,是绝对不会承认电影有还原真实的能力,对于电影而言,真实永远是遥远不可企及的。
1,你以为导演没有加入任何一句旁白就表示他没有说话么!用他选定的片段组织成情节,这就是表达。
2,塞纳同普鲁斯特一时并称,只是前者伟大的离开,后者安静的退役,你觉得这应该成为对他们的进行评价的区别么!
3,“政治”这个词语在欧洲用起来没有中国人那么多贬义。
4,巴西对塞纳的英雄主义崇拜反而让他的身份增加了复杂的含义。对于那个国家而言,塞纳仍旧属于少数的有钱人。
5,最后一段台词真的是多余!起码会让人歧义。国际汽联不是因为失去塞纳才增加保护措施,而是因为失去了太多的车手,包括早赛纳离开几天的罗岑伯格。
没看到塞纳的时代,却见证了舒马赫的时代,到底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短评里提及车王呢,又是怎样从一部纪录片看出车王不及车神呢?如果再来一部舒马赫的纪录片又要怎样呢?
F1一早就是一场涉及利益的游戏,体育精神还有平民传说其实都不太适用这个圈子,从这种角度看塞纳更像个反叛者,但毕竟他也并不曾跳出过这个圈子。
纪录片看似客观的抽身,其实还是暗含了创作者的个人崇拜和暗指。以为这就是真实,那想必还是错的!
For all those people in Brazil, for all his fans all around the world, he will always be young. Ayrton Senna will always be fast. He will never be old. He will always be the champion of Brazil and of the world.
The grief, even today..., maybe the greatest statement I can make about what he did when I meet a Brazilian soon after that I have to say "I knew Ayrton Senna and I interviewed him over 100 times".
I was on a cruise in the Nile river, and I was with 33 Brazilians on this cruise with my wife and I. And I told one of them that I interviewed Ayrton Senna over 100 times.
Sometime during the next week, every one of those Brazilians had to come to me. They had to talk to someone who had talked to Ayrton, even had to touch someone who had touched, who had shaken hands with Ayrton Senna. It was like I had known and talked to and touched and shaken hands with God. And they had to do the same through me.
These were the people who were 8 or 10 years old when Ayrton won his championships. And as children they were taught that thi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man that lived with a Brazilian passport.
When you dedicate 15 years to a sport, you are wondering did you spend those years wisely and I think I did. And I knew that Ayrton Senna thought he had.
Can you imagine? I mean I would've loved to see Ayrton with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out on the beach, but can you imagine hearing that a news report " Ayrton Senna dies of cancer after a long battle of the age of 50".
I don't know. In some poetic, unjust way, it was almost fit in that he died in a race car.
————————————————————————————————
It is very sad about his tragic death, however, I sort of feel the same way as John Bisignano do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s self-absorption did not preclude deep feelings for humanity and he despaired over the world's ills. He loved children and gave millions of his personal fortune (estimated at $400 million when he died) to help provide a better future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in Brazil. Early in 1994 he spoke about his own future. "I want to live fully, very intensely. I would never want to live partially, suffering from illness or injury. If I ever happen to have an accident that eventually costs my life, I hope it happens in one instant."
http://www.formula1.com/teams_and_drivers/hall_of_fame/45/ 这部纪录片虽然充分考虑到了不了解F1的观众的需要,但很多燃点还是追过比赛才能感觉得到,如果一无所知的话大概对片中的很多赛车相关场景都没什么感触。对本片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关注过当年塞纳VS普罗斯特的剑拔弩张的老车迷们,也就是习惯于称他为“冼拿”这个充满圣经范儿的港译名的那一批。本片其实很有诚意,《影子写手》里面有一段是麦克格雷格中途接手首相自传的写作,他上来就三下五除二的把原来那些个人简历一样的杂碎删得一字不剩,美其名曰:“读者想看的是活生生的人!”然后自动狗仔模式ON——这其实符合绝大多数人物传记/纪录片的运作模式,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紧紧围绕他的职业生涯,拍法简单朴实(就是个人简历啊),可见制作组集体都对塞纳顶礼膜拜,是一群真正热爱赛车热爱车神的可爱的人。
塞纳过世的时候我才两岁,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车神”符号,虽然片子放到最后我也哭了,但由于片中以老素材居多,常看赛车节目或多或少会有所耳闻,并未加深我对塞纳的了解,所以我对这个纪录片的基本定位就是二流甲等。本片主要是用比赛片段、电视新闻、业界人士访谈剪辑而成的,因此塞纳仍然是电视上的塞纳,并没有走下神坛。当然这也反应出制作方相当中肯的态度,相当一部分女性观众,比如我这种长舌妇,甚为关心的塞纳的感情问题搞基问题等等,几乎都没有涉及…哦不对,不是还有一辈子的好基友普罗斯特么…(群殴)
有大量出场的普罗斯特和麦克拉伦的白胖老板罗恩丹尼斯(现在已经是前老板了…这厮就算化成灰我都认识他,以前净看他吃莱科宁豆腐)(猫眼死光~PEW!),在本片中形象都十分讨喜,有个镜头是塞纳得了分站赛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喷香槟,丹尼斯冲上台用一个蓝色大塑料桶加入喷香槟队伍,好个慈父形象,我都要落泪了好吗…诸如此类的很多素材为本片注入了浓浓的人情味。另一个在塞纳人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威廉姆斯的不苟言笑的老弗兰克,很遗憾他没有出场…
这类纪录片的拍摄难点一在素材的剪辑选择,二在如何使观众接受片方的观点。素材前面已经谈过了,梗还是老梗,新瓶装旧酒而已;再说观点。电影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他的天才、勤奋与幸运,出身富豪人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二是他的乐善好施,生前捐献了4亿英镑,尤其关心巴西贫困儿童;三是极力塑造他孤胆英雄的形象,与城府极深的教授型车手普罗斯特相比,他富有攻击性、乃至有些莽撞,有领袖气质,而且是积极与“腐朽的官僚体制”对抗的英雄。这是本片的重点之一。
塞纳终生的对手(好基友)普罗斯特慷慨陈词,重述他和塞纳那段令全世界都刻骨铭心的往事(大误)。作为世界上最无趣的法国人没有之一,普教授口中的塞纳更加活泼生猛。塞纳尽管谦逊有礼,但是野心勃勃,非常自信,觉得上帝是自己的副驾驶;他自打进了麦克拉伦就气势汹汹,立志要占普教授的一哥位置,这种丝毫不加掩饰的猛攻让习惯了假惺惺客套的普某很是受不了。可见塞纳天生就是一个横冲直撞遍体鳞伤的Front Man,像老乡后辈巴里切罗那种炮灰老好人的角色和他是完全无缘的(巴妹也有出场,羞射少年~真萌,像只大泰迪熊,怪不得他最后…)。
显然塞纳向来是不惮以把对手撞出去为代价来获取胜利的,片中有段当年的访谈,某记者质问他“你虽然战绩卓越,但这一年间你和其他车发生碰撞的次数是你的偶像某某、某某和某某职业生涯的总和,你怎么解释?”本片给出了一个十分牵强的解释:塞纳是卡丁车出身,和其他车手背景不一样,在他的观念里车体轻微接触是可以的,而其他人则唯恐引发事故。我感觉这个说法有洗白他的嫌疑,典型的睁眼说瞎话,从卡丁车起步的车手明明那么多…只能说制作组在刻意回避,之所以还要提几句,大概是由于这样的风格已经成为了塞纳的标志之一,以此为依据暗暗黑他的人想必不在少数,作为一部关于塞纳生平的纪录片,着实无法故意忽略掉这一点,可是又不得不维持他伟岸的神之形象,真难办啊…我是觉得这种处理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斯人已逝,是与非都盖棺定论了,车神的光芒如此耀眼,任谁都无法熄灭,还车神以真实面貌难道不更好么,遮遮掩掩反而无法说服我了。
至此本片已经完成了对塞纳性格的概括,接下来就是他“孤身一人对抗体质”的悲壮了。片尾处有记者问塞纳最喜欢哪一场比赛,他回答说是他还是个半大孩子时参加的卡丁车赛,队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国猛男,那时候开车真幸福,没有复杂的政治经济牵涉其中,大家就是单纯地开车,比谁开得快——言外之意已经很清楚了。本片突出了两件塞纳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事,一是由于普某向组委会打小报告,导致塞纳栽倒在一个吹毛求疵的规则上,世界冠军旁落;二是他为追求好车出走威廉姆斯后,国际汽联取缔了该队引以为豪的某高新技术,导致最好的车瞬间变成最烂的车,和威队的技师处得又不怎么融洽,心情抑郁。
这两件事虽然很悲催,看下来倒也不觉得体制把他怎么样了,相较之下像法拉利动不动就让巴妹把车停一边的“让舒马赫先过!”的野蛮玩法,麦克拉伦后来的间谍案等等,比他的这些事来得崩溃多了…F1作为世界上最富铜臭气息的运动(乃至严格意义上讲它都不算运动),塞纳作为巴西头号民族英雄、有史以来最富商业价值的赛车手之一,为“黑暗罪恶的政治经济因素”所累是肯定的,不过本片作为官腔官调隔靴搔痒的典型,显然没打算再深挖下去(那么多银子那么多大佬在里面搅和伤不起也);说穿了这就是一部喊口号,树偶像,歌功颂德的纪录片(当他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溢美就是了),它很煽情,却留下了太多供观众胡思乱想的蛛丝马迹却又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了。
不过拍到最后塞纳的葬礼那里,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以前有朋友说,她最喜欢看撞车摔车的场面,认为这才是车赛精华所在;但车赛不同于动画电影游戏。比如塞纳,虽说我们无法想象他老态龙钟时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无法想象他在与癌症斗争五十年以后插着呼吸机默默死去,猜想即便结局注定如此他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赛车这条道路,有一个赌上生命去追逐的事业是无比美妙的——但是,他是一个极其卓越的年轻人,他没有做任何作践自己的事,他死了。别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读初中那年的劳动节,我知道了世上有一项危险而激烈的运动——一级方程式赛车。同时也知道了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车手离开了人世。记得当时新闻报道说,他的老乡们鼓掌欢迎车手遗体回乡。这是他们英雄致敬的方式。从始我就成了个伪车迷。
其实我真正开始有意留意F1,是从2000年ESPN那个大胖子开始(知道的人你懂的)。那时有我喜欢的哈基宁和不太喜欢的舒马赫。那时刚开始有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直纹胎。
但实在对不住大胖子叔叔了,因为有很多很多次在电视机前睡着。即使胖子叔叔和搭档邓先生卖力地插科打诨。当然那时偶然也有感动我的时候,比如哈基宁泪洒赛场。
其实之后不至一次地怀疑,所谓一级方程式原来就是一级烧钱无聊方程式?那为什么那个人,和他所在的时代会被包括胖子叔叔在内的老车迷一再尊敬膜拜?
因为是个不努力的伪车迷,我并没有刻意寻找那个年代的任何资料。只是道听途说地了解到当年赛车相当原始,既没有任何电子助系统,也没有无缝变速器。是“原始人”才能开的车。
可能因为就是一个“原始人”,并且是个信奉宗教的“原始人”,他才显得如此有血有肉。不论是在片中,还是在现实中传达给我的信息。
他在家乡首次夺冠之后的狂喜和疯癫,着着实实震撼住我。从未见到任一运动员夺冠后会如此……如此……我不会形容了。
我有个感觉,感觉他一直是个孩子。孩子般专注、孩子般单纯和孩子般热爱生命。我在片中,横跨27年光阴地观察着他的眼睛的变化。
从1984年至1994年。
从兴奋到失望。
从天真到压抑。
而赛车也从原始变得野蛮暴虐了。虽然威队推出了最早的电子液压悬挂,也如后来的变形尾翼、质量减震器和双层扩散器成为禁断の技。他那一代的车手的优势保住了,可他们的生命并没有因此得到更大的保障。
有人这样说过“拉力赛车是男孩们的玩具,B组车是男人们的玩具”。如果以他为时间分界线,我会这样说“在他之后的人都在玩玩具”。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一级方程式,是继B组赛车之后最后一个的消失的人服从机械的汽车赛事。
自他离开之后,赛车就不再是把头提在腰间玩命的运动。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却将生命都投入在随时呑没生命的运动,只能用激情来解释。
他的名字值得致敬——塞纳。
并不了解F1和塞纳,却依然看得非常入迷,或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这部影片的精彩。虽然是纪录片,却由于主人公塞纳充满戏剧性的一生变得好像剧情片,同样有悬念、有高潮、有各种情绪调动。这样波折的剧本如神的指引。充满传奇的人物,非常感动。
幼儿园的时候,我知道了 F1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 F1 里只有一个叫「冼拿」的人,其他人都是陪他玩儿的。
為什麼面對這樣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結局,我還是無法制止自己的眼淚? 能够为了梦想而死去,是多么光荣的事情。之后的F1能留恋的东西也不多了,你向往的车手之间的pure racing更不存在了。
看完我都想瞭解一下F1
不从侧面反映F1车神的方方面面,而选择用已经略显褪色的画面直接映射巴西英雄的一生。不会为了尊敬死者而有各种刻意隐瞒,包括面对队友拉岑伯格去世时的恐惧,以及那场著名的会诊谈话“我想回老家钓鱼”,都得以忠实再现。Senna最后死于传奇车手无法逃脱的宿命,一生就此在影片中定格。
小时候明明译成冼拿的!
「他会永远年轻,埃尔顿·塞纳永远是那么快,他不会老去。对巴西和全世界车迷而言,他永远是冠军。」看着事故录像哭成傻逼。
9.5让人忘记时间的纪录片,完全由真实的历史记录视频拼接而成,事后的采访都以画外音的方式加入。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如此惊心动魄、激动人心,一个伟大的F1车手,Senna 塞纳
我可以预想这是如何一部电影,但还是被它的残酷震撼到说不出一个字。“他给巴西带来的那一点点幸福,也消失了”。没人知道那一秒发生了什么,他全身没有任何骨折,但就是那样离开了。跟着摄影机无声地走完他人生最后一个弯道,这真是今年最悲凉的镜头啊。想看到他更多地为赛车安全抗争,但一切不可逆
天妒英才
tragic death
"The Brazilians need food, education, health, and a little bit of joy. And now that joy is gone."
大师们最喜欢喷这种片了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数以百万计比洗拿比舒马赫有天赋的淫,不过他们一辈子连碰车的机会都没有,好在他们还能活着
不是一个时代的偶像,但是还是被纪录片感动得一塌糊涂。我这个最新生的车迷刚为Sebastian Vettle着迷,却没想到那个年代早有洗拿这样的神话在前面创造奇迹了。F1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感动。
完美的男人,强烈想起《碧海蓝天》。
还有小学时候听到塞纳出事儿的懵懂记忆,因为当时一个赛车手的事故制造的动静如此之大很容易在童年记忆打下印记。这次看了这部片的162分钟版本,得以更全面了解一个赛车手的光荣与个性。
这些英美纪录片的理念就是做剧情片的,冲突和铺垫做得有时候比剧情片还足,不过对赛纳无感的人来说这片就有点不知所云了,适合赛车迷观看,哥略知F1一二看下来觉得挺带感的
还应深入挖掘他对体制的对抗以及多些主观镜头 5星给塞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