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一桩交通事故,令一个男人(黄秋生 饰)死于车底。他的头被卡在车身地下,身体却走了一段路后才倒下。这个恐怖的场面,被一个小女孩看到了,吓得目瞪口呆。
15年后,发型师Peter(陈奕迅 饰)和June(舒淇 饰)一夜情,却令Peter真的爱上了June。June是一个神秘的女孩,自称阴阳眼可以见到鬼。自从二人交往以来,怪事连连发生,Peter目睹了件件怪事,灵异的现象让他非常苦恼。最后他怀疑眼前的June,并发现她与身着道袍的人碰头。当June提醒他,有无头鬼要索他的命,Peter也只当她胡言乱语,一气之下与她分手。
然而June说得没错,一切的灵异诡秘,都来源于15年前的那场车祸。
本片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导致本该是恐怖片的走向,由细腻入微的视听刻画,人与鬼的存在成为了扑所迷离的状况。并且加之导演的温情,让一部黑暗影调的电影,变得情真意切,有了独特的暖意,给人以安心。
首先,导演在叙事上,就十分复杂。借鬼上身的灵异奇观,影片讲述着的是一个断头讨债的故事,一个凄惨的爱情悲剧,一个迟到了的成长故事。三个叙述以讨债和成长为主线,爱情恐怖为支线展开讲述。在时间上,现实的Peter遇到jurn,相知相爱,Peter去找寻答案,讨债人对Peter的下手。都是在同一个线性时空中的,顺时叙事。而爱情叙事,以回忆加虚幻时空,是一种独立时空,又与现实有所联系的时空。随着最后小琴的结尾,虚幻的爱情时空终将消散,记忆里的一切似乎也都随之小琴的消失而消失。最后一个叙事是成长,两次父亲的到来,同样的话同样的三角巧克力,都是一种现实时间下的灵异空间。也可以说是主观幻想,或者是Peter的潜意识空间。此外,本片除了现实时空外还有着一个回忆时空,这个是催债人故事的根源,就是那场车祸,小失误酿成的大悲剧。影片在这样的真真假假的时间上空间上,建立起的是导演想说的话,建立起的是一个真实的有情感的人间空间。
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人有三种阶段该面对两次镜子,第一次面镜子是认识到生理上的自我,而第二次则是认识或想起精神上的自我。而在影片中,jurn面对镜子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鬼上身,区分jurn和小琴。但Peter的照镜子和换时空这是绝不一样的,是一种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照镜子”的过程,其中,老父亲的两次出现,都是在重复着那句话“我常常说做人要堂堂正正,有错要承认,被打要站直。”这不仅是老父亲的托梦,其实更多是Peter对照自己,从继承中认识自我找回迷失自我的体现。结合整部影片其实也是Peter的一个对自我的救赎,从父亲那认识到了责任担当,从孩子那里得到了乐于助人,最后从jurn那里学会了爱人。全片如《无人知晓》一样把鬼与人放在了一个同一种人物塑造上,让人难以区分鬼与人,很少有绝对的善与恶,缺失了鬼的典型性。同时还塑造了一个象征性元素,地铁戏子的形象,外表化妆成鬼的人,在人鬼人之间,导演把阴阳融在了情中,最终归到人的身上。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协调与认知。打破了传统人鬼殊途的刻板印象,给了观众一种新的观察与新的理解。
为了增强恐怖效果,影片多用无头男(鬼)的视点,和一些快速移动镜头。但在影片整体来说还是一部对人类有教育,思考意义的影片。人鬼再到人的阴阳共生的太极思路,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平滑了人物,更利于Peter的个人成长,也利于导演的情感追求。
这部电影很明显被低估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鬼片,而且处处透露着许鞍华对于普通百姓的悲悯之情,之所以很多人打低分,主要是因为没有看懂剧情,我也是看过两次才弄明白来龙去脉,下面我为大家把剧情梳理一下:
15年前小女孩June偷渡来到香港西环,目睹了一场车祸,后来走丢。长大后有阴阳眼的June(舒淇)认识了旺财,成为好朋友。有一次去长洲游玩,回家后June被小琴鬼上身(区分June和小琴很简单,June有烟熏妆,涂黑嘴唇,而小琴很清纯,没有烟熏妆,涂的黑嘴唇),然后继续和旺财交往。旺财的父亲(黄霑)15年前在西环把一个追债者(黄秋生)推到电车车底,造成追债者人头落地,追债者变成厉鬼,害死旺财的父亲,并继续纠缠旺财,后来June回想起当初的情形,告诉追债者原来旺财的父亲并非故意推倒追债者,而是有人弯腰捡硬币推他,他才不小心把追债者推到电车底下,酿成惨剧,真相大白后追债者才知道是误会一场,然后离去。结尾处旺财去墓地祭拜父亲,看到小琴的墓碑,随后June又被小琴鬼上身,旺财才恍然大悟……
总之,要分清小琴和June就能看懂剧情,一切自然迎刃而解,电影并不像以往鬼片那样一味的刻画鬼怪的恐怖造型,而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表现鬼上身的状态,特效也很逼真。电影里揭露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偷渡、自杀、二奶、高利贷、店铺倒闭等等,许鞍华真是一位有情怀的导演,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鬼片,很值得一看。
一个主线数个支线
主线:15年前的无头人车祸案 无头人一直以为是Peter父亲推了自己才死 所以一直缠着Peter父亲 (而后June恢复记忆后说了其实我因为后面有人蹲下去捡钱撞到了Peter父亲才推了无头人)
Peter被附身后对自己家里涂红漆 还有Peter父亲一直被鬼缠 都是围绕这条线展开
支线:孤岛上的小琴割脉自杀 因为Peter开解了小琴(附身在胖妞身上) 所以小琴跟着他们回来 时而附身在June身上跟Peter约会 从Peter知道June跟他父亲在疗养院对望了很久 然后去问她 (那时候是小琴附身状态) 小琴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有小琴跟小松玩得很好 其实是她弟弟 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没有画眼影的舒淇就是小琴 有画眼影的是June本人没有被附身
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支线
比如小松的母亲被隔壁二奶附身,因为小松母亲碎言碎语说了隔壁二奶的坏话惹她生气 小松哭着说自己妈妈怪怪的时候 其实被附身后的妈妈扔下楼 已经死了 是在求助
比如Peter一开始在地铁上一直会看到的那个小凤仙造型的 以为是鬼其实是人
整体影片的剧情是挺不错的,到最后谜底揭晓彻底主要人物关系线闭环时会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整部影片中坑太多,许鞍华导演又对鬼片把握力度不够,导致虽然剧中演员演戏全都在线,但实在是各种坑太多没办法填,譬如把房间涂成红色这段简直让人一头雾水。
许多剧本在看的时候是一种感觉,等到拍成画面时有是另一种感觉,许多小说或故事里在看文字时人会自动忽略掉许多细节,而当把这些文字真正画面化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里面有这么多bug和漏洞,想要填补这些漏洞或让观众忘却这些bug,就看导演的能力了。毫无疑问许鞍华导演在描写人性上有其独到之处,拍摄文艺类剧情片是其专长,但要拍鬼片实在是差了太多。
我喜欢的姑娘推崇一句老话,人无癖不可与。我为此思考过我的癖好是什么。是打游戏?我好像更喜欢看,尤其年纪大了。写这篇文章的开始我明白了,我的癖好是明心见性,我喜欢觉悟。
这部电影是能让人觉悟的电影。选择它是出于好奇,我是几乎不看鬼片的,但是许鞍华导演的名号让我鼓起勇气看了这部戏。她是以温情故事著称的导演,她也会讲鬼故事?我好奇是怎样。
看完之后很满意,够鬼,也很许鞍华。我看过她的桃姐跟天水围,后者给我印象很深。我觉得她既能拍出现实中的苦难,又不会过多的渲染,煽动观众的情绪。她影像里的小人物,既生动又有尊严。
这部戏同样如此,所以我说够许鞍华。我觉得她借助鬼的元素,探讨了阶级分化下的底层互害,还有爱情、亲情的异化。这些社会问题可以说的很痛很肉麻,但她没有这么做,只是点到为止。
徐皓峰先生说聊斋是失意者的故事,我这次懂了他的点。鬼大概是失意的人构想出的更失意的阶层,同时,它们又有能扭转现实的神通,这点比较符合朴素的儒道思想,虚则实之,无欲则刚。从这个角度说,鬼故事有慰藉作用。
此外,鬼故事还有教化作用,鬼是带有执念的怨灵,它们的执念不是指向大恶就是指向大善,一反一正,皆可给人心震撼。
我看这部戏最大的启发在爱情与亲情线。爱情线让我思考,我喜欢的是对方的躯壳还是灵魂?我是否足够了解对方?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都市男女的生活方式对爱情的影响是怎样的?
亲情线让我和自己和解,我主动联络了许久不见的亲人,我觉得没必要等到生离死别,再去怨悔自己对家人的疏远。这一点我尤其感谢许鞍华导演,她拍戏总是兼顾两端,拍出受害者的苦楚,也拍出加害者的苦衷,让我明白原来无害之有,有的只是盲目与遗憾。
人可以选择不活在遗憾中。这大概是人和鬼的区别。鬼必须委身于黑暗,人则有得选,可以选择走出黑暗,生活在光明里。当然,这有漂亮话的嫌疑,因为一定有人的生活暗无天日,毕竟这是一个饥饿和战争依旧存在的世界,希望他们内心仍有光明,希望处境更好的我们有机会能救助他们。
年轻时候当鬼片看,因为喜欢看恐怖片。今天突然想重温下香港老片子,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其实讲的是两个痴男怨女的故事--是滴,我认为June只是两人相识的契机,真正在谈感情的是Peter和小琴。一直觉得Eason是个很不错的演员,可惜后来基本不演戏了,专攻唱歌了。
看完最后一幕配上那首歌特别感伤,难道是在怀念我逝去的青春,哈哈哈!今天看片头发现是许鞍华导演还蛮惊讶,因为印象里许导是文艺片专业户,咋还导演过鬼片。看完就知道还是文艺片。
另外,一直还挺喜欢李灿森,演技不错。可是每次都是这种贱贱的角色,感觉他被外表拖累了,一直没有那个运气红起来,现在好像都没见到他的踪影了。
还有那个出租车桥段,真的太搞笑,三个人都太可爱!
当许鞍华导演遭遇香港类型片,证明谁都有软肋,这剧本不是一般的扯淡,叙事不是一般的乱,表演不是一般的差。
许鞍华相隔20年后再次指导鬼片。从都市传说切入叙事创意不俗,引领着当时的千禧年流行文化色彩,从美术布景到服装设计都令人赞叹。再度翻炒80年代初期《撞到正》的手法:长洲岛、鬼上身、模糊不清的人鬼界限,唯独欠缺萧芳芳当年那种疯癫的喜剧演绎。这个剧本太过马虎和偷懒,不少关键场景没有写透,草率交代就转下一场,令高潮揭秘的一场(无头人的复仇动机)也灵气尽失只剩下蹩脚的冷幽默。一人分饰两角的舒淇开始展现演技,阴阳眼女孩的几场戏像是从侯孝贤《千禧曼波》的片场穿越而来。
恐怖片好在可以作为温情故事的皮囊,像《孤堡惊魂》一样当真正情感显露时,恐惧完全不值得一提;电影的故事题材(无头男和等情人不得割腕自杀的女孩都像日常的都市传说)、细节设置(前后成扣的故事、舒淇的死人妆、吴君如和张达明的爆笑客串)、父子情和爱情的双线编排、香港社会扫描式的全面呈现,还有动态美人舒淇,凝聚在这诙谐又扣人心弦的电影里,20年前的香港鬼片真的太好了
港片好吓人,自己人最明白自己人怕什么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遍,昨天再看竟然只记得医生手臂上的鹰嘴纹身C,莫非我小时候就注定要狂野一辈子了?(¯﹃¯)
原来鬼片也是香港新浪潮的一个重要分支
手机电影,却也不赖。
#香港电影资料馆#一点都不吓人,整体看起来是穿插着都市传说的青年恋爱奇遇。主要靠两个故仔串联起来,西环车祸无头鬼和长洲为情扼腕女鬼的故事。比较有趣的是结尾一个小高潮解答了无头鬼为什么要缠着陈奕迅,那里让人出戏到《神经侠侣》里陈奕迅的追贼戏。结尾还有一个反转把长洲的故事也和陈奕迅联系起来。全面最想要突出的感情其实是陈奕迅和家人的亲情,刻画细腻,一看就是知道这才是导演擅长的部分,但是却像是游离在主线之外的情节。
李灿森把我帅醒了
偷渡来的阴阳眼北姑遇见偶然断头事件,15年后被殉情女魂上身,和断头事件男主儿子拍拖。断头男死因只是被人捡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推了出去,却怀恨在心十几年要找回自己的头,还害死了一个小男孩。殉情女的男朋友说不定就是赶着去找她却死在了半路的断头男。世事难料。黄秋生的断头男演得太棒,惠英红被上身那段也超赞,主角医生和舒淇都很在线,舒淇白话讲得很不错,纠缠她的男人有点太工具人。片子一开场就很惊悚,中间还有幽默搞笑,好几个镜头很好看,灯光氛围讲究,比现在很多院线片都好。许导的《夜与雾》也很不错,看来还蛮适合拍悬疑惊悚片。
旺財,我常常說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直。有錯要承認,被打要站好。 我這個人沒什麽成就。書讀得不多,也不太懂怎么教你。 可是不過發生了什麽事,我都一定會支持你。 因為你是我兒子。 但是如果你說謊欺騙我。我就會很心痛。 喏,我知道你喜歡吃這種三角巧克力,特地買給你吃。
比起II,至少这部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了,而且有种世情在里面,较好。
不得不说,许鞍华拍片真杂。本片差不多是和《男人四十》同时拍的,确实与别的香港恐怖片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可是黄秋生死得好无稽,整个故事更加无稽,舒淇的神出鬼没根本解释不通。
许鞍华挺冤的,这么无厘头的剧本,换个人不知道拍成什么样,类似烂鬼片太多,毕竟搞艺术的还是有不同
给个好评,喜欢这种晕晕乎乎、有点搞笑的小恐怖片,为什么淋红油,因为冤无头生前是追债佬。惠英红showtime~ // DVD版完全没看见谷祖琳(即海报上最抢眼的女鬼),是因为地铁投诉破坏形象,其实他们是想片方改海报,但海报是合成的告不了,寰亚就把地铁戏都删掉了但海报留住。舒淇当时刚拍完北京乐与路又马上要去拍千禧曼波,许鞍华觉得她气质合适但“状态很差”,但又懒得说她。感觉许鞍华拍戏一直妥协再妥协,做项目永远不求完美只求按时上线,所以质量时好时坏反反复复,她也无所谓的样子,很好值得打工人学习。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即便只是一部鬼片,也因其而不僅僅是一部鬼片,影片的劇本相當細緻。同樣是表現鬼上身,陳奕迅就明顯不如惠英紅,所以後者才能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影片做得最好的是黃霑的父親線,溫情四溢。張達明客串的的士司機一場戲,全片最具喜劇效果。
冤无头,债无主
那个时候的(90年代左右)的鬼片都是这个调调,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东京巴比伦(或者相反)。。鬼片往往是弱者的赞歌,他们的执念只能用死来完成,最后的结果却肯定是灰飞烟灭
这片被评这样的低分真是让人无奈,或许更多的人是冲着恐怖刺激的心情去看的吧,这完全是一部有条不紊的文艺片,在香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这么从容地控制电影的,真是极少数极少数。导演运用了很多由远拉近的恐怖片惯用伎俩,但是却“意外”地无一出鬼吓人,这点我认为很不错,否则就真的很俗了,另外
恐怖氛围先靠诡异配乐烘托,冷色调画面,人物刷白脸妆容,倾斜镜头广角拍摄。多次鬼上身吓唬人,再故布疑阵反转下。主线剧情归结为一起十五年前的误会,这样弄成无力感,白白折腾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