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X加Y

    喜剧片英国2014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  拉菲·斯波  莎莉·霍金斯  埃迪·马森  马丁·麦凯恩  埃里克斯·劳瑟  亚历克萨·戴维斯  焦阳  

    导演:Morgan  Matthews  

    猜你喜欢

     剧照

    X加Y 剧照 NO.1X加Y 剧照 NO.2X加Y 剧照 NO.3X加Y 剧照 NO.4X加Y 剧照 NO.5X加Y 剧照 NO.6X加Y 剧照 NO.13X加Y 剧照 NO.14X加Y 剧照 NO.15X加Y 剧照 NO.16X加Y 剧照 NO.17X加Y 剧照 NO.18X加Y 剧照 NO.19X加Y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2

    详细剧情

      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Nathan(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演)因数学天赋而到中国参加一个奥林匹克竞赛,并与一位中国姑娘Zhang Mei(焦阳饰演)产生爱情的故事。
      男主角Nathan是一个有见解的大男孩,但也不必要的与其母亲(莎莉·霍金斯饰演)产生了矛盾。来到中国后,纠结于学业以及爱情之中,讲述了青年人的成长与蜕变。

     长篇影评

     1 ) 电影《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观后感

    电影《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观后感
    小小脚色008
    2015年11月30日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
       
       
       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
       
       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
       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他们是怎么说的?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哈哈。
       
       

     2 ) 天才 or 怪胎

      自闭症,似乎,已成为一个被曲解和被神化了的疾病,被用滥在文学影视中,往往和高智商/各种天才特长配合,如同一个隐喻,迎合了那些中二症(“我遭人嫌只是因为太special”)或阿Q(“智商太高了一定会悲剧”)的心理。
      
      不过,我不是自闭症家属,对这种美化没神马怨念。
      
      
      故事前半段,很有点天朝励志片的味道。核心对话有:
      
      男主妈妈:不要有压力,(考试)结果不重要;
      男主:结果当然重要。
      
      男主老师: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enjoy数学的,不是吗?
      男主:(然后)就像你吗?(该教师很落魄)
      
      
      很难想象一个自闭症患者有如此清晰功利的成败观,我默默想:这个英剧,到底要走向天朝的屌丝翻身记套路(只不过置换成自闭症)(流行模式 I),还是要走向米国“是坨屎都可以温暖我心”的煽情派大结局(流行模式 II)呢?
      
    ——————————————
      
      在男主毫无悬念地挤出第一道龙门后,故事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导演设置了一个做为男主人格补充、扩展和对比的形象——一个自负的、炫耀的、令人极度讨厌的自闭症二号Luke。一方面,男主这个单线条脑回路开始领悟到一些非功利价值观(譬如音乐,“美”、友情和爱情),对男主即将到来的三观突变进行了一定铺垫;另一方面,在男主以极微弱优势险胜晋级之后,Luke痛苦地袒露心声道:自己并不热爱数学,只是——
      
      “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

      这应该就是本片的点题句了。
            因为这其实暗示了对男主之前价值观的审视,和带着同情的否定。
      
      只见男主面容抽动着,想必一定在内心默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吧~ 只是庆幸因为种种因素,他走上了另一条“温暖”大道罢了。

      (不想被当怪胎就必须做“天才”;无能成“天才”就只能被抨击为怪胎。生活在非多元文化和压制个人主义的社会里的各种“小众”们,对这句话大概更有切齿之痛吧)
      
      

      总之既然如此,导演大概就不会再往凤凰男翻身记的路上走了。可到底要怎样逆转情势呢?不禁好奇。
      
      
      可惜,在第三部分,这个逆转,处理地非常草率而太过戏剧化。不过,总还是比天朝模式(I)要段数高些。加上上文所述的欲抑先扬的处理,也比那种一头到底普大喜奔的“爱情让我从此自我悦纳/摆脱自卑/停止奇葩/从此世界一片光明”等等桥段(II)来得多少含蓄些。
      
    ——————————
      
      
      本片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男主的妈妈。
      
      特别是影片最后,男主说,爸爸做的一切都可以make sense,妈妈再也忍不住地脱口而出:”why?!“——为什么他可以,而我就不可以?!
      
      此时我忍不住泪花闪闪鲁冰花了。不是觉得她可敬,而是觉得她既可怜,又可悲。
      
      
      ”为人父母“,或者说”生育“,在我的价值观里,是一个贬义词。看着电影中这个丧偶母亲百般用心、百般讨好地照顾这个儿子,而儿子又丝毫不领情的种种细节,与其说是夸张,不如说是某种写实;与其说是儿子冷血,不如说是母亲“咎由自取”。”为人父母“是一个投入多而收益少的职业,尤其是那些只有生活保姆责任,而无精神导师能力的”父母们“,费劲一生心血,也只能“造出”一个与自己无干、甚至彼此隔绝的精神实体,既像一个悲剧,又像一个讽刺。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父母“这个职业,顶多可以作为一种兼职来调剂生活;但又有几个人能够不加班加点地来做呢?——毕竟,工作可以辞职,而造人却不可以回炉。到时候,也只能用“天伦之乐”来合理化一切牺牲了吧!
      

      很欣慰地,虽然影片最后还是采取了媚俗的手段,给出了一个儿子开始不再把母亲拒之门外的happy ending,但毕竟,这主要是靠了爱情的力量(虽然这也很媚俗),而不是亲情的力量,所以,起码没有明确地传达出那种:子女=个人成就的洗脑价值观。 (毕竟不是天朝剧啊~)
      

      (ps:男主对女主的好感不难理解:老爸的理解力+老妈的nice。可见人再nice智商不够或三观不合也还是没用的,入眼不入心。高冷逼格是不会对保姆或奶妈们有深刻回应的。)
      
      ——————————
      
      不过,我承认上文里我有点过度解读的嫌疑。毕竟,影片中的单亲妈妈在育儿方面还是基本无可指摘的,不像天朝父老们那么极品。
      (关于如何处理天朝国情可参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15188/
      
      
      因此这里我要对电影吐槽的反而是,为了凸显母子不合, 不惜运用另一大kitschy元素即“伊甸园情结”:男主爸爸的猝然离世成就了男主对完美父亲的执念。单亲催泪瓦弹+完美童年+不幸人生这个组合的配套设施一定还有:某天另一“天使”款款而降,主人公就此不再怨恋旧的守护神的骤然离去,而从此幸福嗨森一家人,一切心理顽疾也随之不治而愈。
      


      虽然如此,“瑕不掩瑜”,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很满意的。——否则,大家知道的,在电影院看到烂片最痛苦的,因为没法快进。

             Cheers!
      
      
      
      
      
      
      
      
      
      
      

     3 ) 关于天才的那些事儿——近期看片《Mr Holmes》和《X+Y》(剧透!!!)

    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现实还更混乱一点。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谁又放得下呢?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挺好。为什么不呢?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4 ) 真实的Asperger (泛自闭症状障碍)孩子——《x+y》中的Nathan,Luck与我身边的Zack

            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多么难得。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鉴于我有与亚斯伯格症障碍的Zack同学长期相处的感悟经历与影片中许多地方重叠,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

            片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than与Luke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对于所有对自闭症及其谱系中的障碍症(这个是我根据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译的,也称泛自闭症障碍)中症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讲的就是Asperger。其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仅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人家还普通话流利,娶了中国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证据),《雨人》中可以精确计算保证牌桌永胜的汤姆汉克斯,朱德庸(据中文维基)。至于根据人物性格表现疑似的则有更多家喻户晓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注1],特斯拉,当代的扎克伯格(参见影片《社交网络》),还有Sheldon同学也很明显。
            亚斯伯格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障碍,因为时不时有高智商人物出现。中文维基亚斯伯格词条下饮用某学者说:“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为认识了Zack。本来我真的没有听说过。只约略知道自闭症。Zack小学时被诊断出亚斯伯格障碍,片中Asperger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特殊的经历和感受,Zack都深有体会。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鸣(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说创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亲身体验。
            Asperger最早是被当成自闭症孩子处理的。而这种症状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简作AS)是因为一位奥地利研究者在接触了无数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后,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和别的自闭症孩子不太一样。他观察并记录了这一类孩子的共性,和自闭症的区别,从而提出对AS干预的方法也应与自闭症有重大区别。这一发现得到普遍认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sperger。

            同样社交障碍,难以与人产生链接,但Asperger与自闭症的孩子却有重要区别:智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上Asperger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出现高智商的概率还稍高(暂无确凿数据及文献了,但本片显然也偏向这种理论)。人们慢慢发现,对AS的孩子及时干预,方法正确,他们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注意,是别人看不出来,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样了)。自闭症的孩子除了同样具有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外,大多数情况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能力发展较晚(甚至不能发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时干预可能也难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所以Asperger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预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觉得,也问过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意见)。最初认识的时候,我才到美国不到半年,还未摸到美国人基本性格的脉门,所以相处中虽然有时觉得他有点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岁的少年差不多,与不同人群接触的经验较少,没有集中体验过同龄人的压力,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得晚也不奇怪。何况他还是美国人,我觉得奇怪的地方还可能是美国人的共性。总之,没想过他会被诊断为AS。以至于我知道他几年前货真价实的有严重障碍时非常震惊,非得大家给我举了无数个绝对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Zack的小弟弟更严重,小时候动不动就癫痫发作。

            AS主要特点及例子如下(我总结的,非官方,但我觉得易于理解——因为有体验,必须理论指导实践!):
    拒绝肢体接触——片中Nathan不肯拉着妈妈的手(葬礼上不顾母亲的恳求跑开一个是因为肢体接触反射,同时也体现了他无法和普通人的情绪同步/共情)。相应的,Zack刚生下来就不要人抱。
    无法读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细微情感变化、各种非语言暗示——体现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虑时还会有点紧张,但没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惊讶、担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驾驶座的父亲车祸重伤,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亲的爆发式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等复杂而细致的表情。
    兴趣狭窄以至偏执痴迷——Nathan对数学:我对任何事物的喜爱都不会超过数学。Zack则是小时候超级喜欢火车(和Sheldon一样吧),每次家门口有火车经过都必须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里人就必须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欢改变,喜欢重复——这个Nathan在影片中说出来了。一切都要按着预先设立的程序来。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来潮,对你心血来潮的提议第一反应倾向于反对。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质数的虾丸。Zack小时候喜欢什么歌就会无限单曲循环直到彻底受不了为止,喜欢一种颜色就只有这个颜色的衣服。

            凡此种种。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而是他们的感受异于常人。每个Asperger的人可能有区别,但总体来说,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表情变化体现的情绪变化,微妙的暗示)体验,对他们来说冲击太小,无法进入处理系统。直接忽略掉。Nathan小时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为爸爸的表达方式更有逻辑性,更偏重于头脑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即是说Nathan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学习,而不必依靠我们所说的“直觉”。一个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过“直觉”理解父母无缘无故摔东西是因为生气了,或者某人说话声调微微提高是紧张或者恐惧的体现等。
            若要让他们对这些细微的变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逻辑性的语言(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他们。他们通常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强。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和电脑很像:所以Nathan喜欢数学,扎克伯格写程序那么厉害,Zack会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第一次去他家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妈妈跟我讲,自闭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Zack跟我说小时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个正常的)一起玩儿,他弟弟生气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对人的情绪识别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一个一个教给他的(我总联想到微表情识别)。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进入他们的系统,比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体验都成为背景音,而焦点中体验无比放大。比如Nathan在厨房被金鱼吸引,完全忘记了原来的任务,也听不见妈妈的叫喊。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体验,对他们来说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则十分容易被忽略。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类比,就是电视在冲你大喊,而旁边的人跟你说话的声音则是从房间的另一头微弱的飘过来。如果我们与AS孩子的自制力一样,同样的受到喜爱的游戏的诱惑,他们的感觉可能强于我们数倍。他们时时刻刻都经历着这种冲击,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真正体会到“和大家一样”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困难。

            2. Nathan和Luke,同样系统,不一样的人生

            说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几乎认为主演本人就有亚斯伯格症(说明演的是真好)。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探讨了两种不同境遇和选择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长体验:Nathan和Luke。这是影片非常精炼和深刻的地方。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个Asperger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的孤独,彷徨,渴望融入群体却不能而产生的抗拒和(表现出来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体验爱之前,只有负面情绪,没有细微的表情,只笑过几次)。Zack和Nathan的人生经历有很大不同。但是与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运的那一类AS孩子——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不再抗拒,而是与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的情感理解和链接。Luke的故事则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实用主义的,没有情感的孤独世界中。
            《X+Y》表现得如此真实丰满,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纪录片改编的。而这个纪录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踪记录英国参加奥数的孩子们从进入训练,到最终比赛的全部过程。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数学专业,还有一个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他普通话流利。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俩人已经是夫妻了。有原型,演员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骄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试第一,智商碾压一众天才,又受大家欢迎。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没天理)一幕中极为自然的对Nathan解释Luke说——Luke有社交障碍(socially awkward)又偏执痴迷(obsessive)。就跟我们安慰朋友,别理他,那人脑子有问题一样的语气。Nathan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很复杂——他很清楚他也如此。但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两人对世界对他们的冲击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先说Luke吧
            虽然片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长经历,除了说他父母从小一直告诉他他非常聪明,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概这么个意思,我懒得再看一遍去找)。根据我的推测(以及为了本文论述清晰,Luke同学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摆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为Sheldon的正剧版),自我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论把别人逼到无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护也是这样——不肯打扮。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不是因为没人喜欢我我才没对象的,而是因为我不打扮。强势傲慢难相处——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我才没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归根结底,是他选择只用自己的天赋来碾压别人,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价值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他觉得,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时候他才是有价值的。既然是最聪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无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说他父母从小就一直告诉他:他很聪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聪明。简单说(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归纳),我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为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呢?我听Luke独白说自己一直很聪明的时候觉得好耳熟。从小到大,学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学——才能去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会好了。
    能力+努力=结果=你的价值=幸福生活。
    等你发现这个不成立的时候,新的公式出现了:
    能力+拼命=钱=房子车子=好伴侣好生活。

    没有好生活因为你不够努力,能力不足(各种能力,应酬能力,喝酒能力?)。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学理科——因为好找工作。选专业——当老师有什么用?能赚钱吗?凡是“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基本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下的问题。这种语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价值就会整体崩塌。
            
            Nathan其实也是有这种倾向的。对AS孩子来说,实用主义规则清晰,逻辑明确,直截了当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这种功利、实用的意识内化。结果就是把自己物化,无限逼自己,也无法承受失败。影片最后各国代表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剑桥考场的时候,Nathan妈妈说祝你好运。Nathan说,根本就没有运气这回事儿。不承认运气,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Luke虽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价值,他对自己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让你们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价值是我的天赋。他紧紧抓住他是天才这个标签。看上去他说这话的时候傲慢自我,可换个角度看,也是他在说服自己:不要动摇,你是有价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所以没有也不要紧。
            
            于是得知没有入选最终的6人团队时,Luke崩溃了。Luke和Nathan选拔赛中成绩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说不是运气?可是对Luke来说,既然没有胜利的果实,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个自我都崩溃了。有一小段比赛前大家都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说了(张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剧视频。他没有笑。但他反复的看。这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
            后来Luke失败后,也在机房看同样的视频。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钓鱼吃饭,他一个人被孤立,吃饭时他主动走过来向大家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他在视频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体。可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Luke的故事对Zack的冲击很大,他对Luke的孤独悲伤和崩溃深有体会,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爱他的人的不懈努力,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这个尝试也失败了。要知道,这是他从前绝对不会尝试的,因为他极端惧怕失败。AS孩子不会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没有逻辑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无法推演。所以Luke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冲击无法排遣无人可说,就自残以转移痛苦。这个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断的说别人软弱,如Luke这样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的。(所以现在看做普通人过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能力越强,风险越大)
    [终于写完Luke了。伤神伤心。这样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说)
            Luke经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无法和人链接,感受不到母亲努力的去爱他。不快乐。除了数学一无所有。抛开可能的性格差异(Nathan可能性格中强势的攻击的倾向不明显,更倾向于逃避)不说, 因素一多了就太难讨论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这个。
            Nathan能够建立一个有感情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就是他身边的这些人。片中详细讲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在本片开始的10分钟就因车祸(Nathan也在车中)故去,但Nathan对车祸场景的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的回忆,对他的情感成长贯穿始终,对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非常关键。他的母亲——Julie无法像Nathan爸爸一样用Nathan理解的语言跟他沟通,但她非常爱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与他建立情感上的链接,最后还为了Nathan去学数学。
            第三个人是他的辅导老师Humphrey。Humphrey本人同样极有天赋,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没太细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体慢慢僵化失去机能)。从发展天赋上来说,Humphery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终坚持辅导Nathan,理解他。Nathan虽然没有了爸爸,但得此(非传统意义的)良师益友真的是十分幸运。Humphrey对自己的病十分恐惧,绝望。这些表现出来就是很愤青,用药物、酒精麻醉自己。同时他也害怕尝试,不肯试着好起来(大家都有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尝试)。但他的这种不理世俗观点的态度,刚好对Nathan的颇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个对比,涉及如何干预的问题,本文先不讨论)。显然Humphery也非常关爱Nathan。
            第四个人,就是中国女孩儿张梅(写了快六千字才写到她)。虽然着墨不多,但两个少年的互相喜欢让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对Nathan最终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逻辑的世界非常重要(强调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种或者一辈子迷茫)。AS不是没有情感,而是阈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只有能够处理情感了,AS才会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为什么AS孩子不愿意去理解情感呢?跟我不参加奥数的原因一样,那么难那么费劲,我不去也一样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觉得奥数不重要。。。同理,AS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追求情感——即使他们非常孤独,非常渴望爱,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们还非常非常非常难,需要不断的努力)。Nathan身边的这4个人,却不离不弃的主动给予情感。主动,持续,即使没有回应也依然给予爱。很重要。
            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爱,理解情感,和妈妈和解,勇敢去追张梅呢?与这4个人给予的他主动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非常重要。Zack的妈妈就是这样,你不让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绪先那么着吧我不管必须适应;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诉你我爱你。而非血亲的爱,则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没有回应。他们是不会主动的。一开始即便有回应也很消极。比如Nathan和张梅的最初几次接触,非常被动。比如Zack的几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动接近他,无条件的爱他,反复告诉他:不能每天穿绿色的衣服(他喜欢绿色),你要买新衣服,要用点香水,衬衫要扎进裤子里还是外面……别的我暂时想不起来了。总之,如果没人教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自己去看时尚杂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学的。含蓄提醒对他也是没用的。

            Nathan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经历,就是车祸。这件事显然对他冲击巨大。但由于Asperger,他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反应——没哭也看不出来悲伤。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这件事。这就强迫他去面对情感,面对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释的重要事件。故事的最后,因为上述所有因素同时作用,因为张梅离开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对数学的感受(他理解的喜爱,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对比,而努力了许久的妈妈终于用数学语言给他解释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对至爱的父亲故去的巨大哀痛,对张梅的喜欢,失去张梅的痛心。若是没有这些巨大的决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释撕心裂肺的悲剧和创伤?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妈妈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动取代。离开火锅店(英国某城的中餐厅,他还特喜欢),去追张梅。
            
            整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长,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Zack的成长也是一样,浸透了无数人不求回报的爱和不断的努力,以至于她妈妈对他独立离开家的态度是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喜悦——终于独立了(也终于不是她的责任了)。
            写了六千字,我要说的,同样的设定,不一样的结果,关键的变量就是爱。不是自私的,为了你爱我,为了你养我,为了你有成就我与有荣焉的爱,而是无论如何,我爱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给你看我的世界。

    注1: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还讨论了一下,Zack说没人给他诊断,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当成是天才的怪癖就过去了
            --------正文结束

    文后再说两句:
            亚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开始我总研究Zack 是怎么想问题的我觉得特别好玩(可能也就是这样才写了这么多)。然后我觉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说我也有Asperger。他懒得理我。
            最近发现,我觉得最珍贵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带来的。因为他们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能专注出神坚持莫名其妙的习惯无数年什么的),更加没有意愿去研究如何利用关系,如何逢场作戏。对他们来说运行程序进行社交是不得已。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样的纯真和坚持。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5 ) 既然大家这么好奇,在这po一下《x+y》电影的男主原型丹尼尔Daniel Lightwing的近况

    大家通过《x+y》电影,都知道了电影原型丹尼尔参加了国际数学奥赛。也是通过这个电影,大家对电影主角原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丹尼尔参加完奥赛后,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丹尼为什么说中文这么好,精通中国历史?丹尼尔为什么17岁的年纪就和前女友结婚了?丹尼和现女友怎么样,为什么她的现女友这么低调?为什么网上有人吐槽丹尼颜值低,明明看了他的照片和本人觉得他很帅很萌?据说丹尼尔从剑桥毕业,去了谷歌,现在自己开公司,同时又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遍布足迹,在世界到处旅行,他是怎么分身的?丹尼尔有阿斯伯格症,这个和高功能自闭症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对阿斯伯格症的了解这么少?

    好了,问题很多,这里都有答案。

    丹尼尔参加完国际奥赛后,得了银牌,被英国剑桥三一学院直接录取。这时候他未满18,所以需要gap year一年才能入学。丹尼尔选择去中国旅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说中文。

    而从剑桥毕业后,丹尼尔去了谷歌工作,定居伦敦。计算机语言精通Java,C++,Python,Go等等。现在自己和朋友开公司,做高频交易。与此之外,丹尼尔精通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宇宙史、世界语言史,对社会学、国际发展等等略有涉猎。数学就不用说了,毕竟是人家的专业,现在有空他会给世界各地的奥赛新生讲解数学题目。

    关于颜值,丹尼尔小时候和朋友们在湖区玩。不小心被船桨打中,牙齿掉了几颗好可怜。所以丹尼尔在BBC纪录片里颜值是史上最低时刻。后来牙齿修补好了,颜值恢复。丹尼尔本人的近照: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丹尼尔从小是三国迷。有空的时候常到中国旅游。他很喜欢寻找三国遗址、古战场、古墓、古栈道。有时候为了找一个三国古迹,要跑到人烟罕至的不毛之地。丹尼尔也喜欢爬山,中国名山已经去了近50个。前两年去西西里环岛旅行,爬了三个活火山。旅途间经常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或事。

    丹尼尔生活中的很多故事更有戏剧性。譬如在中国某国企就职了一段时间,经历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真的可以拍电影续集了。不过现在丹尼尔自己和朋友组了公司,人际画风从复杂转为温馨。

    附上丹尼尔在中国旅游路线集合,以及他几年前自己制作的三国人物关系图:

    <图片5>

    <图片9>

    网上有爆料丹尼尔离婚。是的,他17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在大家要偷偷摸摸早恋不要被老师抓到的时候,大牛结婚去了。。。当时丹尼尔在中国认识了前女友,于是把这位初恋带回了英国。 ex没有签证不方便留英国,所以结婚了这样有个身份留英国比较方便。后来散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只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现在还和初恋在一起就理解了。至于在吐槽离婚这个梗的,人家大牛结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没开始早恋;人家大牛离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单身汪过年时候整天被催婚。人家王菲要结婚离婚,你是不是又要冒出来刷存在感。

    关于丹尼尔感情情况,这个我在豆瓣电影短评里有提起过:
    “男主原型丹尼尔17岁时结婚。当时女主原型ZY需签证,所以俩人结婚了,当然也是相爱过的。俩人分开后,丹尼尔低迷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认识了爆料的. Hypnos . 手机社交app上认识的,当时各种手机社交软件好像很流行。后来丹尼尔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现女友Le,追了Le蛮久。从英国追到西班牙再追到中国,后来在一起了。现在蛮好的 ”。

    (好吧,评论里有人发现了我就是丹尼尔现女友Le(ej)。。。本来我还打算隐藏起来的。既然被大家发现了,我就再过来说几句吧。一开始知道丹尼尔ex的事情,我是介意的。不是介意他有ex,是担心他对感情不负责。后来接触了解之后,发现他是个很重情重义的人。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丹尼尔手机里ex发来的消息,大致意思是“谢谢你们一家人的照顾,很抱歉伤害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原谅我”。看到了不是丹尼尔辜负别人,我心里就放心了,我这才放心下来跟他交往。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在这里就先打住话头。)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误会丹尼尔是自闭症。我这里解释一下,丹尼尔是阿斯伯格症。可能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症。有阿斯伯格的名人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很多人不了解自闭症,我在这稍稍科普一下。自闭症分低功能自闭症和高功能自闭症,这两者的智商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大多数人对自闭症的印象和偏见可能来自低功能自闭症。

    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症很相像,但有一些区别。简单举个例子吧:高功能自闭人士不会主动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阿斯伯格们经常会跟人分享想法和发现(特别是孩童时期)。但是讲的内容特别细节而且滔滔不绝,导致交际出现不和谐。

    通常阿斯伯格们在儿童时期就会显示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一般会过早喜欢历史、天文、地理、数学、航空、军事方面的东西,而不是过家家或者滑滑梯。还有一点区别是,普通人对感兴趣的事物的热度大概是几天或几礼拜,而阿斯伯格通常会超长时间痴迷于某事物,剖析原理和构造。譬如玩游戏,阿斯伯格除了打通关和找出各个英雄的所有技巧,还会找到游戏里的各种bug或者专注一些普通人不会关注的事物。丹尼尔小时候玩游戏,各种破解游戏程序,后来甚至拆了电脑和游戏机(ps什么的?记不清了),研究每个零件的功能。好像还破解了学校的电脑(具体过程也记不清了,蛮早前跟我讲的孩童时期的故事)。

    很多阿斯伯格们在小时候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负和排挤,因为很明显他们异于同类人。但是,阿斯伯格在逐渐长大后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一样,毕竟高功能的智商会拉高他们的情商,所以他们随着年纪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会慢慢自主学会一些交际技巧,把自己伪装成普罗大众的样子,隐藏在人群中。希望了解阿斯伯格症的朋友可以搜知乎,可以找到比较全面的答案。

    如果大家感兴趣丹尼尔的近况,可以来问我。只要是方便回答,我都会告诉大家的。因为不会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了哈哈哈。在这里,谢谢大家对电影的关注,以及对丹尼尔的关心。

    ---------
    这里有个链接,关于一些我俩的故事://www.zhihu.com/question/39087458/answer/80843789?group_id=671335682303619072


    ------分割线-----

    丹尼尔开微信公众号啦,ID:Lightwing

    欢迎大家关注哦,感谢,笔芯^^/

     6 ) imdb 上一个现实中认识Nathan的人的影评

    User Reviews

     
    A heart-wrenching film based on a true story
    14 March 2015 | by jeffreyycheung (United Kingdom) – See all my reviews


    I am not going to reveal any details about the film and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that you go to the cinema or get it on DVD to watch it yourself. I have the great honour to know this guy on whom the movie is based. We were having lunch and he told me that a director was going to shoot a film about him. That was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in a Chinese hotpot restaurant in London where he took me. My friend could read the Three Kingdoms book and is fascinated with all the figures. He loves to play a game based on the Three Kingdoms. I felt quite embarrassed when he invited me to play and I said 'I am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play it'. He really is a genius and a role model. Days ago in 2015 he sent me a message telling me that the film was on now. Therefore I went to the cinema to watch this long waited film. To be honest, I was a bit suspicious about if Asa Butterfield was going to deliver this task of portraying my friend. But after watching it, I am totally convinced that he managed successfully. The acting in this film including all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actors and actresses is stunningly good. Watching the film all the way through was not an easy task for me and I found it really hard sometimes as it was quite reminiscing and upset for myself. Part of it also reminded me of the 'dark July' almost everyone in China has been through - 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tests to enter universities. Day and night we sat there trying to figure out all these maths, physics and chemistry questions. Nervousness, frustration, fear, upset. The questions of course were no where near those at the IMO, but the feelings we had back then was comparable to the contestants. The film centred on some very true aspects of real life, cruel but real. Either 0 or 1, no grey area. So where do I belong if I do not fit into either 1 or 0? Maybe the two limits of both Nathan and his mom do converge at a point and that point is lov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write a review without mentioning the details, perhaps I failed to convince people by writing this review, but the film will not fail you.





    ---------------------------------------------------------------------------------------------
    Just some background info.

     短评

    我是男主就肯定喜欢那个英国女生。

    9分钟前
  • vivi
  • 较差
  • 爱就是实数集.你的有理.无理.我全部包容.

    14分钟前
  • 些晕
  • 推荐
  • 原型的现女友在影评第一篇 知乎链接也是看得醉醉的 这女的还在电影条目问题里占坑自问自答。。。。

    18分钟前
  • cat
  • 推荐
  • asa真是天生的演员 跟sally hawkins一起加一星 剧本材料太多大杂烩扣一星 男老师的演员在tiff现场对sally阿姨各种疯狂表白。。。。

    21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 薯条塞鼻子治愈系。嬉皮/精英两老师,辛酸老妈,奥数边缘人群,描写得都很好,只可惜华人演员段落彻底崩坏,拉低了整体观感

    23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 为了个(婊气的)中国妹子连奥数金牌都不要了吗?出过牛顿霍金图灵的大不列颠连节操都懒得捡了。Asa Butterfield发育得好快啊,绝对根正苗红的文艺范少年~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 因为最强大脑来看的,节目中表现的好可爱!中文说的很棒,虽然最后输了,还是很喜欢他。就电影来说,非常讨厌女主,做作又婊,大半夜跑到男主房间,主动也不是这么个主动法吧。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个英国女生呢,不过他确实成长了。Asa好帅!演的好好,演出了自闭症天才的感觉。还很喜欢Sally和Alex!

    25分钟前
  • Hi Friday
  • 还行
  • #伦敦电影节 青春片就是要有青春味儿,中国人也不都是数学大牛。这个由数学引发的故事最后还是被情感征服,不管是对父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理解,对质数的热爱,对世界的恐惧,又或是对初恋的朦胧,都被导演溶解在闪烁模糊的变幻交通灯画面里了。另,Asa的演绎深入浅出,非常动人!

    30分钟前
  • FRUITYBURSTS
  • 还行
  • 没有asa可能就是烂片了

    33分钟前
  • 榴莲王子
  • 还行
  • 在Asa成年之际观看此片。配乐美妙得过分!Asa真男神,首讲中文,献银幕初吻令我忍俊不禁(我看还是他的初吻),各种少年姿态帅得我口水狂流,但他样子实在和女主擦不出火花。片中女主可谓有点不知羞耻般主动。不知为何就是很喜欢这种暧昧朦胧温甜的校园青春爱情片,因为和我实在太有共鸣了。[4.4看的]

    38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 Asa看到妈妈把薯条塞进鼻子的一刻表情变化太赞了,那种心结彻底打开后的澄亮,就不吐槽女主的演技和口音了,毕竟我是Asa的颜饭。

    42分钟前
  • 傲娇小青龙
  • 还行
  • 浪费了Asa的颜

    44分钟前
  • 素手浣豆
  • 还行
  • 《雨果》的小孩长好看了~男女主互动有种细腻的甜。影片关于奥数的角度也不是太深刻,重点在刻画那些生了天才小孩的父母,那些混杂着骄傲和自卑的情感,还有被捧着长大,后来发现这世上许多人都强过你时信心的重塑或崩塌。另外感叹下今年中国丢掉的奥数冠军,这一代的小孩连传统优势都守护不了…

    47分钟前
  • 轻风羽
  • 还行
  • Asa咱能别老接这么奇葩的爱情片儿不。男女主完全木有火花不说那段床戏各种迷之尴尬都要溢出屏幕了。把女主全部台词脑内替换成【哔——】才能看下去。哪位好心人做一个Asa cut吧……

    51分钟前
  • ANNA
  • 还行
  • 作为电影原型人,得发表一下意见。电影故事和原来草稿差得很远。把大陆换成台湾属于政治问题。 另外还有30%左右的虚假内容;比如女主角。不过导演还是保留了大部分台词和真实感觉,所以自己无论看多少遍都很有感触。X+Y的中国因素有些做得不到位不精致,这一点我也早就发现了,所以也觉得惭愧。

    52分钟前
  • Lightwing
  • 推荐
  • 继《星际穿越》物理学家用引力解释爱以后,数学家们也不甘人后,用最简单的加减法就把事办了。

    54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 想讲的太多,乱而不深入,不过少年是美的,说中文略萌。不喜欢华裔妹纸,替英伦眼镜妹可惜。

    55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 我就纳闷你们这些说中国妹子是绿茶婊的人的人生是多么酸爽?难道喜欢上一个人主动就错了吗,就因为是女生的原因,主动一次就成了婊了吗,现在还是封建社会还是怎么的,是男生就是霸道总裁,是女生就是绿茶婊吗?女生表白权都没有了吗。

    57分钟前
  • 詞窮不是我的錯
  • 力荐
  • 美丽的蓝眼睛真是人类世界的财富。不过Asa什么时候多了那么多脑残粉……

    59分钟前
  • Captain Zoey
  • 还行
  • 我侄儿也是自闭症,但他不是天才,他的家庭充满了挣扎与痛苦。所以我比较庆幸这部电影没有拍成励志成功学美化神化自闭症的烂电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60分钟前
  • kusicat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