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勇Thomas(林保怡/陈健朗饰)出生贫穷,年轻时为赚取母亲(张慧仪饰)的医药费,拼命打工赚钱,认识了同在茶餐厅打工的少女方小薇Sammy(周家怡/谈善言饰),自此变成好朋友。茶餐厅老板(秦沛/艾威饰)分配Thomas到比利时进行走私名表的生意,因一个重大的错误在比利时留了二十年,并结识了出生入死的红颜知己Judy(李思函饰)。四年前,Thomas返回香港跟Sammy一起开办餐厅,并重遇在比利时结识,何乐儿Joyce(卫诗雅/杨偲泳饰),二人一拍即合,很快便走在一起。Thomas及后发现Joyce与一名为胡启源(陈奂仁/黄定谦饰)亦已拍拖八年,并与一名人妻梁淑媛Catherine(伍咏薇饰)育成子(岑珈其饰)。六人关系扑朔迷离。命运让他们的人生交错,相遇,相识,相处,相分到重遇,纠缠一辈子的爱恨,换来一声叹息。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整个剧本太过恣意。
开场是比利时街头 joyce 和 thomas的邂逅 ,joyce轻飘飘花着父亲的钱在欧洲旅游,途中主观视角上浪漫的邂逅。
结束却是thomas一家+sammy的家庭出游记,sammy多年前求之而未得的比利时,打开心结之后的朴素幸福。
比利时, 叹息桥,爱情 这些元素在首尾都有出现。对,首尾呼应,导演每隔几集就要出现的比利时,闪回等种种画面,还有那三个 大大的水墨字
但是真的有呼应吗?我觉得是没有的。 在精神上和内核上都没有做到首尾呼应的点题,技术上的圆润永远不能代表一个作品的真实高度。
撼动人心的情感以及情节上的千回百转可以,可惜的是《叹息桥》也没有做到。
这部剧并非一无是处,但我觉得很可惜,相当可惜。
一句话,不尽兴
冷峻的调色,固定的镜头可以为其赋予足够特别的风格。罗生门的叙事可以在豆瓣等圈地自萌的小环境里为他赢得“有深度”的喝彩。
但是不好意思,在我这里他远没有达到好的标准。
如果说,大陆电视剧中的大龄女青年们
从一种喜剧似的“七大姑八大姨口水战术”造成的社交焦虑中滋生了赶紧嫁人的急切压力
到最近几年女性主义开始抬头,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并不把婚姻作为自己生活中的最重大目标之后。
《叹息桥》却相当奇异地为我展示了一幅香港女人的可怜模样。我没有在香港生活过,亦或是与香港人有过深入交流。
单从这部剧来看,这个女人的焦虑来由的莫名其妙,让人别扭。
住在父亲购置的大房子,家父还有一套别墅外加酒馆,不说别的存款,她也起码是小开的生活水准。
最后,在父亲快要病逝时,急切地推进婚姻进程固然可以理解;但前八年的恋爱生活中的诸多不顺遂,为什么都未决心分手,我始终不能理解。
外貌与经济上都属于上乘的女生,对于经济适用男的追求竟然是这么的迫切。我还以为经济相对更加优渥的香港社会,女性的独立精神会更加强大。没想到却如此畏缩。
男友不停地暴雷,也不懂得止损,唯一动摇过的一次,一次好话就又能哄回来。实在是哀其不争。
一句话, 不尽兴。
罗生门,公民凯恩,低俗小说这些也都是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剥洋葱结构,技术无可厚非,开始甚至挺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10多集之后,整个故事被拖得极其地冗长。每个人确实都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记忆,但是作者太刻意的分化,已经让记忆变得有些离奇。20年前的事情,能够在各人的叙事下大相径庭,这里姑且不做质疑。
请问几天之前的电影,几天之前的酒吧会面,甚至是当天刚发生的事情,在各人眼中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乃至于经常连续三集都在同一个场景中发生同一场对话,恕我直言,相当催眠。
而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带来很多小巧的机枢,但是在总体上带来的坏处显而易见,拖沓,冗长。
一句话,不尽兴
看完电视剧当天,我刚好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这两者完全不能对比。我也无意作这么脑残的比较。
但是我想说一点,如果一个东西要被称作艺术,特别是在这里配得上8.8分的高评分,那他要拿出的不是这点小品样的叙事手段与一些小打小闹。
需要的是真正对爱情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作品需要张力,内敛没有坏处,但这部剧张力实在太缺乏了,像是被温室养活的花朵,花可以开得漂漂亮亮,却永远没有被野性滋养过的肆意妄为。
一句话,不尽兴,太不尽兴
《叹息桥》的正确打开方式
写在前面
有智慧的故事其节奏总是与生活保持一致。《叹息桥》以一种罗生门的方式,讲述了当下香港男男女女爱来爱去的故事,当创作者用不同的个人视角讲述同一时空里的同一事件时,我们好像打开了接近世间真相的方式,它完美诠释了人作为个体在面对生活时的狭隘,而正是这狭隘让我们有了悲与欢,爱与恨,原罪与时间,欲求与不满、人们温良着错过了,冰冷着接受了,然后我们自以为变成智者,谁曾想我们只不过是刚刚走过一段缘法然后再踏上另一段迷途。但这不解与未知不正是人生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么。《叹息桥》好像一支低调奢华的腕表,表面肃穆整洁,大三针朴实无华,但窥探机芯却是迷人的繁复,每一个不值一提的齿轮都有着让时间无限趋近于绝对准确的使命。借用一个古玩行的词儿:这部戏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摩挲把玩,《叹息桥》您品,您细品,咱盘,咱开始盘。
第一集 Thomas
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子游走在欧洲样貌的街头,画面拖尾飘忽,让我们想起《重庆森林》中在街头奔跑的金城武。这个我们日常肉眼不可见的景象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或不连续性,时间地点人物都不详,它像是一个梦境或是一段模糊的记忆。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男人与女人相遇并为她画一幅肖像。这里有一个细节,女人看向画右,而画上的女人却看向了画左。这个时空确实有太多的不确定,男人眼中的方向与女人的实际方向相反,这可能预示着他们一定是要错过的。我想这里也是个点题,你看与我看不同,但是我们又在同一个环境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悬疑剧,我们既不了解彼此,也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甚至连我们的亲眼所见也未必真实,我们都太习惯自己的主观判断了。带着这个逻辑继续看,请时刻保持怀疑:)
果然,他们错过了,窗内与窗外,男人看到了女人为了还钱在街头等他,而男人选择不告而别。这个女人此时并不在这个男人的心里,至少这个时空里不在。
片头我们只能看到每人半张脸,另外半张藏在黑暗里,但是有人是左脸有人是右脸。 我们看不到人的全貌,但所有人都在登场然后离场,直到片头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再次出现,Thomas。
Thomas看出一个顾客出轨,女厨师却觉得他们很幸福。之后女厨师盘货发现橄榄油的消耗不太正常,店里的伙计从容解释到用的快说明生意好。Thomas听着他们的对话,然后他冲镜头说了一句台词“一个人有没有说谎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两场戏我们得知Thomas对识破别人的谎言很是擅长。他真的有这个能力么?别忘了时刻保持怀疑:)这里有个知识点,剧中角色打破了故事空间里的第四面墙。虽然我们的屏幕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但是故事中的画面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三维空间,我们可以把镜头中的第四堵墙想象成摄影镜头的玻璃,剧中角色在镜头的那一边我们在镜头这一边,而Thomas冲着镜头说话就穿透了镜头,原来我们和剧中角色在同一个空间,这能瞬间拉近了我们和剧中角色的距离。还记得曾经大火的《纸牌屋》么?是同样的手法。
接下来的一场戏我们居然可以看到地面与天花板,镜头里的画面是一个完整的房间,把入户门关上他就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只是我们脑补了因为摄影机的物理局限从而我们无法看到的摄影机后面的墙壁,但是上一场戏Thomas刚刚打破了这面墙,就像FBI的魔术镜审讯室,我们和角色在同一时空这个设定被强化的同时我们又保持着一定距离。这个微妙的距离感真是让导演费心了。
我们来到Thomas的家,这时我们却又从一个诡异的高角度缝隙看过去,我们开始用上帝视角窥视。既然是窥视,怕是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事要发生了。 ……果然有故事,一张电影票让Thomas起了疑心。窥视,再次为导演拿捏我们与角色距离的分寸点赞。
黑白的场景是Thomas的回忆,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个典型意义上的热恋约会,电影院有人说话但却不会影响他们的好心情,只是他记得那天 2月是21日,不是2月14日
黑场停顿,小片头中场休息(这个中场休息实在是太伤神了)。 开篇男人的右脸与Thomas的左脸。我的天,原来两张半脸才是完整的Thomas。开篇那个在街头画画的男人是年轻时代的Thomas。这么说片头里左右明暗区分的都是同一个人的过去与当下么?等等,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咱们翻看片头,年轻时代的Thomas遇到的也是年轻时代的Joyce, 他们很久以前就在比利时相识了? 他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他们现在居然还在热恋? Thomas的脸可是老了不少,中间两个人分开了么?现在的他们都不记得曾经的一面之缘了?这是个命中注定我爱你的故事么?再等等,如果说片头里左右明暗的脸是同一个人,那么里面有一个男孩和一个看起来40多岁的女人也是同一人么?变性?信息量太大了……这是科幻片么?
故事继续,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我们看到Thomas疑心很重但是行事果断,他开除了骗他钱财的伙计但没有报警,显然一副江湖作风。
从影片进入Thomas家开始,画面空间都变得更狭小,这也是导演在表现他的主观世界,貌似识人辨事的Thomas也不过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此时因为狭隘,他的世界里出了两个问题 :1他多了一个弟弟 2 他要弄明白谁是Joyce朋友口中的Ken?
画室中Thomas同样画了一张朝向画左的女人,还记得开篇他笔下那个向左的女人么?此处明确,画中是同一人,这张画是当下时空中的Joyce。
呃 Thomas与Joyce在中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是平行世界?Ken到底是谁?
本集的高潮伴随着Ken出现了,Thomas来到Joyce家门口,我们未见其人只闻其声。夜晚此时,Ken就在Thomas从未涉足的Joyce家中,原来,Thomas才是第三者。
下集预告 让我们看看在这组人物关系中Ken是怎样主观认知的:)
第二集 Ken
开篇出场三个人物在第一集中都没有出现过,上集结尾预告这集是Ken的视角,这三个人中有一个戏剧冲突的引发者,这个急着回家的男生应该就是Ken吧。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桌年轻人毕业聚餐,坐在中间顾及家里要求的男生一样没什么主见,而且他依然显得好像有些紧张。
知识点,注意妈妈从阴影处入画,然后走近男生身后,站定后的光线居然是个底光。大家都有过拿手电从下往上打吐着舌头吓人的恶作剧吧,是的,这确实是个营造恐怖气氛常用的布光方式……
回到家里,知识点又来了。 这个机位很有意思,摄影机几乎是放在了地上。这个视点通常是当人有危险时趴在地上躲避危险的视点(想象一下战壕里躲子弹的士兵),上一集我们讲导演打破了故事空间里的第四面墙,让观众感觉与剧中角色在同一空间,那么这里导演选择了最符合观众心里状态的视点,那么危险到底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从墙外两扇窗看向屋内,角色空间被压缩的极小。同时我们和角色间隔了屏幕以及一堵真实的墙,好像有什么恐怖的事要发生,我们要和角色保持隔离。
男生进门和饭桌坐的位置都是让我们从妈妈对面的窗口望进去的,两人相对而坐,屋内卧倒看,他们中间隔了一张方桌。屋外隔离,看他们中间隔了一堵厚墙。妈啊,这果然是个二班的妈妈,我的妈妈哎,你是他的亲妈么?这声声都能撕裂儿子心灵……以及我的心灵的责难你是怎么说出演的,不是,你是怎么表出口的……更让我不寒而栗的是,在母亲批评完儿子不努力发简历后,她还批评了儿子拿筷子的手法不对。人物动作是直接拿筷子去棒儿子的手,一时间桌子上磁盘碗筷乱声一片……被纠正生活习惯我们孩童时期都有经历,但这个男生都已经能发简历了还在被纠正习惯,可见18年来他的一路艰辛。此处再次感谢导演让我们与妈妈保持安全距离。
晚饭后儿子在自己的房间,黑暗中他还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天地,但是他的房门是开着的,黑暗中他的这束光明好像更加危险,是的,摄影机依然在地上,危险并未解除。这让我们想起教父第一部结尾处,麦克关上房门也关闭了妻子面前那个本来透明的心灵,这里的门内门外是个同理的用法。果然,妈妈就在暗处,她走进了Ken的房间……
这集故事的剧作非常工整。第四场戏是刚毕业的男生去面试,从被刁难到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价值转换非常舒服。回看这集前三场戏:1毕业拍照 男生快乐 ,要去聚餐 男生担心。(从快乐到担心) 2聚餐时 男生紧张但还算安全, 母亲叫他回到家男生扫兴且开始哆嗦。(从安全到恐惧) 3吃饭时 母亲先批评后道歉 男生委屈,然后母亲恐怖的责难 男生崩溃。(从委屈到觉得自己彻底错了) 前三场戏时空连续,结尾处落在男生与母亲的畸形关系。第四场面试的戏与前三场戏形成一个,从不被母亲认可到被面试官认可的序列与序列之间的价值转换,但高级的地方在于,这个不认可与认可,都是因为……他听话。
片头 还记得上集我们从片头看出的端倪么?这个男生就是年轻时代的Ken,这就是上一集结尾处Thomas找上门但我们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那一位,看起来他是个实足的妈宝。欢迎来到Ken的世界
当下时空中一个生日爬梯上,毕业拍照时张牙舞爪的同学和Ken依然是好朋友。Joyce是张牙舞爪同学女友的闺蜜,这是Ken与Joyce的第一次相遇,远远晚于Thomas与Joyce的第一次。Ken坐在角落而且总是主动去做那些没有人愿意做的事,Joyce来到他的身旁主动找他搭讪。奇怪:) 靓女怎么会看上他?别忘了,这集是Ken的主观世界,是他的视角,在Ken的记忆力他们就是这样开始的。很想知道Joyce是怎么记得这个相遇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长大后的Ken依然和母亲住在一起,同样开着房门,同样没有秘密。阳光射进窗子让我们觉得气氛不再像夜晚那样紧张。但是,但是,看到了么?摄影机依然放在地上,我们依然保持卧倒的视点,危险并未解除。
Ken陪好基友去买送女友的生日礼物,他同样没有主见,同样不会SayNO。
Joyce的家中,他们很甜蜜,这时的构图与Ken在自己家中与母亲有隔阂的构图方式不同,热恋中的他们没有距离。
果然,Ken回到家里,我们看到画面中各种线条割裂了原本应该对称的人物位置。这次导演没有把摄影机放在地上去让我们卧倒观看,但是我们发现了摄影机在一条与对面两个人物平行的轴线上进行左右两个固定机位的切换,而且前景都分别带着左右门框以隔开我们与角色。想象一下,我们是不是像手扒着墙角,藏住身体,然后小心翼翼的探出头去进行观察,以防老妈突然爆发:)
Ken决定离家出走。深夜,Ken在房间整理行李,这个飘忽的镜头好像第一集开篇,非常的不真实。Ken觉得他自己有摆脱母亲的勇气……他走出房间下楼,此时摄影机又被放在地上,我们卧倒在黑暗的走廊里似乎在期盼危险早点袭来以让我们早点放松紧绷的神经……然后我们看到Ken隔壁房间的门缝,亮了,妈妈醒了……
Ken来到J家,注意,此时的场景中出现了一张桌子,还记得在之前没有同居时他们的零距离么?而现在他们中间多了一张桌子,但此时有关爱不爱吃蔬菜的彼此不了解还没有另新鲜的同居生活产生障碍,但是在一个不停机的时空转场后,坐在桌子两边的Ken与Joyce就不在那么欢乐了。情人节快到了,Ken望向我们说到:他觉得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好麻烦,到底是谁发明了情人节?
Ken还是想给Joyce来个惊喜,前场戏我们知道Joyce喜欢吃辣,于是Ken在超市精心挑选咖喱。
手拎咖喱的Ken回到同居屋檐下,一心想着献殷勤的他居然直接看到了Joyce挽着Thomas的手臂走在一起(这就叫价值转换,这就叫节奏快,这就叫坚决站在水戏的对立面),而他,居然选择回避。此处隐隐一丝寒意,感觉一个要祸乱社会的巨婴正在郁郁萌发。
紧接着场景回到Joyce家中,Ken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还是为Joyce献上了情人节盛宴-咖喱饭。这是一顿注定尴尬的晚餐,导演此处很善良,他甚至不在让两个人同框了,弱化了脸与屁股的冷热差异,他让摄影机在桌子两端分别切换两人单独的画面,这时我们看到Ken与Joyce虽然同坐在一张桌子上却在独自吃着情人节晚餐。更尴尬的是在巨婴宝宝的撒娇下,他们还要去看一场情人节电影。导演索性省去所有中间环节直接切他们走出电影院的争吵。此处想起许鞍华导演的《桃姐》,作为女佣的桃姐被抬上救护车拉走后导演直接切了雇主(刘德华)在家擦地的镜头,以表现雇主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这就叫节奏快,这就叫坚决站在水戏的对立面)争吵中向来稳定的画面变成了记录风格的肩扛镜头,看来大家情绪都很激动。然后我们听到Joyce说Ken选择搬来同住是因为要逃避妈妈,这个绝对意义上的痛点让Ken主动选择分手,并且将同居钥匙扔在了地上。这就像他之前有勇气离家出走一样,与人物性格不太相符,但在Ken的主观世界里,他觉得自己就是这么爷们儿:)
在狭小的装满玩具的玩具店内,我们从Ken与好基友的对话中得知,Ken与Joyce在一起已近8年了,爱情长跑后如果不结婚那么结果就只有分手了,不过一般情况下结婚都是个更悲剧的结果。Ken再次对观众说他有离开Joyce的勇气,但同时也在担心自己的玩具没地方放。注意这里的知识点,这个美术场景的用意,一个狭小的装满玩具的玩具店,这才是Ken的真实心里世界。
接下来果然不出所料,Ken怎么可能用成熟男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呢,Ken必须有个可以依靠的妈妈,相比Joyce亲妈实在是太恐怖了。注意Ken回到家的镜头,他和母亲之间居然有个顶天立地的主子将镜头一份为二,母子二人分属两侧,他们是不可能一起生活的(这里卖个官司,这根柱子出现在家里是不是有些奇怪,这到底是个啥?)。这里我想过度解读一下妈妈让儿子买灯泡的这个动作,想给编剧鼓掌点赞。这是一个经过提炼的准确的表达母子关系的人物动作。父母永远都想为子女指一条光明大道,而光明在个体主观认知中却各有差异,这里的Ken听到推销说暖光节能护眼家里女人都喜欢,没有主见的他当然就会买暖光回家,而母亲歇斯底里表示他习惯白光让Ken换回来。父母自然有无私奉献的人间大善,同时也无法摆脱始于自私的主观控制,大多数家庭会在孩子的叛逆期完成磨合,而Ken与母亲在这个没有父亲而更为纯粹的母子关系里畸形的生长着,一个没有主见习惯依赖,一个自私武断习惯控制,这注定了一个巨婴的悲剧。实在是好戏,您细品,咱们接着盘。
Ken对买房显得毫无常识,租房又不舒服 ,于是他选择回到Joyce身边,他要回到他的舒适区里。
结尾,Ken回到Joyce家,Joyce像是一直在等他,并且Ken还觉得Joyce没他真是不行,这时门铃响起,我们都知道门外的人是Thomas。上一集我们知道Thomas来之前曾给Joyce打过电话,而本集Ken在街上也见到过T与J亲密游走,也就是说当Ken打开门时,K和J都知道这是个怎样的尴尬局面。有趣的是,此时的J也选择了回避,而Ken却拿出了曾被J吐槽而丢在床下的戒指向J求了婚。此处呼应Ken与好基友的对话,不在长跑后分手就在长跑后结婚。这里再次为编剧点赞,在Thomas面前,Ken与Joyce都选择回避,说明他们两人有着类似的心智,妈宝会变成巨婴,小公举也会变成女王。当整场戏将力量推向求婚时,再次体现了剧作的高级,貌似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却是一个巨婴与女王悲剧的诞生。在剧作中像这样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并存的结尾可真是不多见。
下集预告 Joyce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又接受了Ken呢?是习惯后的不习惯还是另有变故?让我们期待下Joyce的世界。
第三集Joyce
本集高能 我先对之前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偏见感到惭愧 香港的朋友们对不起
故事来到了第一集开篇的时空,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年轻时代的J与T,原来那时的T在比利时是一个扒手组织的成员。经过前两集的训练,我们知道每集都会由一个人物主观的视角切入,这样看来叹息桥与Thomas早已进入了Joyce的世界。
这里提到一首诗 如果没错应该是这首《庐山烟雨》(又名《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斗胆提炼总结一下:欲求与不满,因不在它,而在己。 这果然是一部有智慧的剧,此处让我想起杭州永福寺内皆大欢喜四个字,皆是无穷的欢喜心正与此处相对,但道家有云生死同出而异名,这个同出不正是故事的源动力么? 咱接着盘。
这集开篇的构图正对应这所谓的智慧,在J的记忆里世界很大,画面中的她总是在一个很大的环境里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她知道世界的广阔却也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她对说不出名字的诗有所感悟,同时却在生活里期待着下一场庐山烟雨。这里出现了两个道具,手套与手表。如T所说手套不是自己买的,那又是谁送给他的呢?手表是T在得知是妈妈送给J的礼物后还给她的,在J的视角中Thomas不再像第一集那样不告而别,而是赋予了两人时间。(妈妈对于T有什么共鸣的意义么?)
当下时空起始于J与K的清晨日常,J在刷碗时被之前没刷的水果刀割破了手,还记得上集中她问K是不是削了苹果么?还记得上集中两人吃饭那个热恋与日常的转场么?目前只是第三集,随着后续视角变多,请大家养成手动闪回以及在脑盘中重剪时空的好习惯:)此时Joyce的真实想法是:这个男人并没有这么稳妥安全。当然,对于结婚这个目的来说,Ken自然是一个本分人的代表,但于Joyce的“庐山烟雨”,这个本分在此时也就是“庐山烟雨了”。如果J真的能够领悟其中奥义,倒是能够解释上集结尾J对于K回到家显得充满期待,但实际果真如此么?
Joyce在老爸的烧酒吧再次遇到了Thomas,链接他们的是T带给老爸的一幅画,画中正是叹息桥。J在不满的现实中找到了出口,回到家她翻出了T曾经送给她的手套。此时Ken拎着咖喱回家,此处手动闪回,情人节盛宴不是Ken准备的一个惊喜么?原来,在J的主观视角里K哪里有什么惊喜。在Joyce与好友的对话中,我们得知Ken对于J只是完成结婚的工具。
上集的疑问此时解开,黑白是J的记忆,她与Ken的结识场景与Ken的记忆相同,但他们的开始并非像Ken记忆中那样是J为其倾心且主动,在J的印象里K只不过是个卑微的老实人。
接下来有个表现心理时间的升格调度,Joyce与Thomas吃饭谈笑风生。在这组升格的调度里,导演没有给出正侧面的两人全景,我们都知道中间隔了一张桌子,但是此时的爱情正如导演的主观表达,桌子不是没有只是我们选择不去看。接下来两人继续聊天,正侧面镜头出现了两人分坐桌子两边。T献上甜品,J品尝时注意她的微表情变化。好像不是很合胃口,但是她选择接受。重点来了,我们看到一个人从左侧入画,听声音与台词我们知道她好像是第一集出现过的女厨师,她入画站定在两人中间,原来他们真正的隔阂并不是桌子而是……女厨师。(呃 手套是女厨师年轻时送给T的么?)
Joyce的欲求与不满在下一个序列被推向了戏剧高潮,情人节如期而至,Ken的惊喜与单漆跪地表达了来自J希望被求婚的主观欲望,明知Ken不会有什么惊喜但J还是期待能够从乏味的咖喱饭中吃到一枚戒指,而咖喱饭终究只是咖喱饭。此处知识点,上一集这里我们聊过导演的正侧面不同框对切,这集我们看到了J的正面,因为导演与摄影师要我们看到J期待的表情。电影摄影小常识:人物侧面拍轮廓,人物正面拍表情,信息量可是完全不同哦。
情人节电影后与Ken记忆中的场景相同,但J说她想要的是爱情,并没有像Ken的记忆中那样一味的对其指责。同时我们看到,在J的主观视角中是她主动提了分手,而钥匙的掉落也并非是K主动扔掉,只是一个没拿住的意外。
老爸再次出场,此处点题。烧酒吧中老爸讲到叹息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幸福桥,前面我们聊过,生死同出而异名。
J回到家,清晨的空枕,一个人的晚餐,尽显失落的她决定收起Ken的玩具,然后她穿上高跟鞋准备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接下来到了第一集提到的2月21日,J与T又看了一边情人节电影,与T的热恋记忆不同,J对以为的爱情有着诸多不满。那双好友建议能增加生活情趣的高跟鞋变成了磨脚的刑具,变成了Thomas的不体贴。
本集的嗨点来了,J父亲生病后我们在病房与走廊里再次看到了超底角度的机位,我们复习一下,这是一个伏地躲避危险期待安全的视点,那么危险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仅仅是父亲的病情那就太小看神剧了。注意这里导演在声音部分的处理,这个声音如同升格镜头表现的是心里时间,这里的声音是J的主观感受,医生讲述父亲病情的声音渐渐浑浊最终消散,J很无助。此时的J需要一个人与她分担并让她有所依靠,然后她首先把电话打给了Thomas,但是还记得第一集里画室中的T有三个未接电话么,就是这样错过的,此时的T正在专心的为他画中的J做着最后的雕琢。再然后,J拨了K的电话……通了。 你大概明白此时摄影机落地所预示的危险了吧,并不是什么我们正在面临的困境,而是我们在不知所措之后的失控,对选择对未知对一切的失控。这时注定悲剧的事情发生了,J再次接受K竟然是因为一个时间差之后的被动选择,J选择了巨婴作为依靠,还是在她无助的时候,越往后看我们就越能体会,这就叫来自命运的不怀好意。
我们重新拼凑三个人的世界,这个段落T正在画室,K正在为自己看房子,然后就在这个夜晚,我们再次看到那个熟悉的场景。T来到J的家送画,而这次我们只听到K与T的对话,两个人的脸我们都没看到,这个场景中J与K的位置和上一集正好对调。导演再次强调了这是J的世界,而此时的她确实选择了回避。接下来的被求婚也是J的主观感受,在上一集中我们可没听到K的那些漂亮话。在J的世界里,因为她期待,所以她相信,所以她觉得真实。
到此这个三角关系才算相对完整,随着视角的增加事情的真相也一点点被拼凑出来,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那就太无趣了。第三集的结尾,被Joyce扔掉的卡片上写着“八婆,一脚踏两船,快点离开Ken”。:)这又是谁写的?
写在后面 三集过后,我想大家已基本掌握了打开《叹息桥》的方式,后面大家可以试着自己去发现与体会,我期待大家看完全篇后来与我分享你们的感受。有媒体朋友说,相比《绿豆》《叹息桥》显得冰冷。我回复说:《叹息桥》如海洋,每当夕阳西下,一个巨大的火球坠入海面沉入海底,你可知,海洋的真谛是火焰。
以下转自娱理工作室独家专访 导演肥波、二五、编剧黄绮琳
1
没想到,和导演肥波的话题,竟是从《屌丝男士》开始的。
2014年,大鹏去香港拍《屌丝男士》第三季,想找一些当地的制作单位合作,在朋友介绍下,他找到了肥波。拍摄苑琼丹那集时,大鹏想找一个工作人员帮忙客串角色,环顾四周之后,他对肥波说:“不如你帮我去演这个角色吧。”
导演肥波(左)客串《屌丝男士》
“那时候内地的网剧和短片挺火的。”肥波说,“不过香港的网剧还不时兴,我会比较专注拍电视广告和网络短片。”
肥波的搭档是二五,他们最早在唱片公司相识。2006年,肥波进入商业电台,开始接触拍摄;2008年,他开了一间自己的公司,主要做电视广告和MV。肥波有时会帮二五所在的唱片公司的歌手拍MV,接触多了之后,肥波会找二五做广告片的美术指导,自己就负责拍摄上的工作,后来,这成为他们的固定分工。
在大台TVB几乎垄断市场的香港,网络上的本地制作内容并不多,短片也大都是广告客户的订单。可就是这些广告片,为肥波和二五吸引到了拍摄电视剧的机会。
2015年,Viu TV获颁免费电视牌照,计划于次年4月开台。
开台前几个月,二五和肥波为Viu TV拍了网络版短片《玛嘉烈与大卫》,每集几分钟,由不同演员演出,反响不错。Viu TV制作部副总裁金广诚看到之后,决定请两位导演拍摄开台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
然而,两人从来没有任何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拍摄经历。
拍了广告片多年,二五并没有抱着拍影视剧的梦想,“因为始终来讲,我们属于外行人,广告人离电视圈和电影圈还是很远的。”
但有拍长片的机会,“我们想都没想就立刻答应了”。
导演二五(左一)、肥波(左二)在《叹息桥》片场
头几集出来之后,一些报刊和网络媒体都开始讨论这部剧。二五记得,“他们形容我们用了一些新的手法,也有一些评论说我们很做作,但是我和肥波都不太明白,因为我们从广告年代就是这样拍,不是特意去做一种风格,可能香港的电视比较少这样的作品,但其实很多外国作品,比我们更加夸张。”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为Viu TV打响了头炮。在内地,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高达8.9分。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之后,这部剧的男主角林保怡签下了两位导演,又找到编剧黄绮琳和美术指导罗婉芝,于2017年组建了“我们的有限公司”。
2
只要看过《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你肯定会察觉:导演绝对是王家卫的影迷。
肥波坦承王家卫对他影响至深,但许多观众认为的致敬之处,其实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潜移默化接收到的养分。
《叹息桥》里关于保质期的台词,让人想起《重庆森林》
对于二五来说,创作上影响他最深的可能是小说作家村上春树,他偏爱一些日本导演,因为他们讲故事的方式比较内敛,擅长刻画人性,比如黑泽明、是枝裕和。
“村上最著名的就是他描绘的景像,描绘那个人穿什么衣服、什么袜子,描写环境播放什么音乐,摆设是怎么样的,全部写得很仔细。我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对构建你对这个人的认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譬如透过这个人听的音乐,他喝什么饮品,他穿着什么衣服,你会知道这个人的性格。
《七武士》里三船敏郎饰演的是一个很粗犷的浪人,有一场戏是他杀人之后用小便来洗手,我才懂得,原来呈现一个人的野性,可以用如此简单的生活细节表现。”
负责拍摄的肥波,主要把控作品的运镜与构图:“在广告的世界里,要在短时间里讲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我和二五有点强迫症,画面的新角度,新的拍摄手法,机位还有角度,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肥波偏好用长镜头拍摄,他认为导演不断切换景别,会让演员不够投入,因此希望以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方法去拍剧。
很多人发现这两部剧在构图上都颇具特点,比如总是把人物放在镜头的一角,周围的景物甚至因此而变形,形成独特的视觉冲击感。肥波说,由于电视和电影比例一般是16:9,他们希望出来是很好看的,所以会把人物放在画面一角,尽量体现屏幕比例特点。
《叹息桥》有个名场面,是青年胡启源与妈妈吃饭的戏,两人面对面坐着,从窗外看,他们各自映在一扇窗里,像两个坐牢的人。肥波说,他们在选景时就确认这个场景要用在这场戏里了。
两部剧里,还总是会出现头顶俯视镜头,以及彷如偷拍的角度,这是他们有意让观众体验平常比较少看到的视角。
《叹息桥》俯视变形镜头
《叹息桥》偷拍视角
在《叹息桥》里,导演们采用了华语剧少有的“打破第四堵墙”手法,让角色对着镜头说话。这些镜头在剧本里已经写好,但到了现场拍摄,让演员尝试的时候,他们一度又怀疑是否要把它们拿走,因为担心演员这样面对镜头会很出戏。
后来,他们发现演员很有压场的能力,就放下了这个担心。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与《叹息桥》的画风,在华语电视剧里独树一帜,内地观众称它为“性冷淡风+强迫症福音”,而在香港,肥波和二五更多地称它为“大自然风”。
两部剧的美术指导都是罗婉芝,与两位导演是广告时代就认识的好友。《绿豆》时期,两个导演会和她定下色系,每个角色有对应的颜色。二五说 :“我们比较喜欢贴近自然的颜色。没有觉得这些颜色太冷,《绿豆》整个故事比较悲情,这次《叹息桥》又更加悲情,所以让人感觉很冷。”
不少观众发现,《叹息桥》会突然闪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屏幕坏了,其实那是角色梁淑媛的内心世界,这是二五刻意加强的,他在剧本上写明这场戏音效需要加一些重低音,还把颜色调成了夜间高对比度模式。
(图片高能警告)
《叹息桥》里梁淑媛的内心活动
因为画面和配色的极度舒适,也有人说他们的风格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相似。
“很多人说我们像这个导演或者学那个导演,其实我们和他们很不一样,因为他们更极致。我们的制作经费没可能做到像别人那样极致的美术,我们做的是一种很简单很单纯的东西,没有刻意去创作一种风格。我们也希望《叹息桥》做一些跟《绿豆》很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很不一样’,出来还是有那种‘气味’。”
3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有一集叫《罗生门》。
那集讲的是玛嘉烈彻夜未归,她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大卫问了玛嘉烈,又问了赵子龙,发现他们说法并不相同,感情生变的猜忌令大卫痛苦。
“我们都很喜欢这一集的设计,这个是小说没有的。”编剧黄绮琳回忆。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播出之后,大受欢迎,ViuTV又剪了一个大卫版,即从大卫的视角去讲整部剧的故事。黄绮琳想,如果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出发,故事未必相同。于是,抱着这个创作理念,黄绮琳与两位导演决定创作一部“罗生门”视角的短剧。
几位主创想,不如带着这部剧去欧洲取景,说着说着,就想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
“‘叹息’对我来说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我一度想把这部剧取名为《叹息门》,然后我们再将这个概念发展下去,就选择了《叹息桥》这个剧名。”黄绮琳说。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将《叹息桥》做成五集短剧,但在创作时,剧本的容量开始扩大,李子勇与方小薇、何乐儿和胡启源作为重点,后来又加入了梁淑媛和家俊的线,并且把几条线的家庭伦理内容加强,比如胡启源的家庭背景,方小薇与李子勇年轻时候的故事。
“因为我们做五集短剧的时候,没打算拍年轻时的他们,但在人物小传里面会把人物背景写得很详细,写到最后,我们发现背景故事都挺丰富的,于是就把人物小传拍了出来,放在了片头。”黄绮琳说。
于是,《叹息桥》就成了现在的15集剧。
不过当时剧本其实只写出了六到八集就开始拍了,到后面黄绮琳都是跟场写。有一段时间,黄绮琳忙于自己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金都》,写作进度之慢让制片和演员的压力都很大。
《叹息桥》会选取一两场戏,拍出不同人物的视角下的版本。至于怎么选出那场戏,黄绮琳说,“我会思考,如果这个角色想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会包含哪场戏,那可能就是角色的重点。”
胡启源接受何乐儿父亲的酒吧管理权时,从他的视角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苦差事,但对于何乐儿而言,她觉得自己是在帮胡启源。
《叹息桥》每一集开头会有视角人物的名字
这样的多角度叙事,对观众的观察力也是一项考验。不过黄绮琳说,从《绿豆》的时候,她就很惊讶于观众的分析能力,她知道观众很聪明,都能看出来。
同样出于对观众的尊重,主创把剧集的多处留白了。比如胡启源到底是谁的儿子?何乐儿的爸爸究竟怎么了?结局方小薇和李子勇在一起了吗?导演和编剧都希望,把这些思考空间留给观众。
4
在导演二五看来,人物才是一个故事好不好看的核心。
林保怡饰演的李子勇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的那群香港人:他们经历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起飞,他们的价值观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与金钱挂钩的,经历了一个大时代之后,这个人从很穷到有钱,却发现很多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周家怡饰演的方小薇是二五所期望存在的一种香港人:她充满了大爱,当香港从渔村变大都会再到经济衰退,总有一些人,无论在逆境还是在困难的时候,都充满正能量。
陈奂仁饰演的胡启源是另外一种香港人:不管香港发生什么事情,他永远想着自己,表面上像是一个大好人,但是在一些不被留意的地方,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岑珈其饰演的家俊写的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在二五看来:“很多人说,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不好的时候,那些年轻人的出路好像越来越狭隘,那我们就写了家俊,他有绝症,随时会死,我们想写一个没有未来的年轻人。”
卫诗雅饰演的何乐儿是这样一种人:“生于最丰盛的年代,什么都拥有,但不知道去珍惜。那我们觉得这类人,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来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觉得幸福,在经济好的时候就会有这种人。”
黄绮琳与二五在人物写作中发现,一个人何以成为如今的模样,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息息相关。于是,二五与黄绮琳花了不少笔墨在人物的原生家庭上。
比如李子勇和胡启源的对照,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对照。
李子勇在母亲去世之后,不再理父亲,去哪里都行,他甚至可以去国外,可以做一个好人,也可以做一个偷东西的坏人,是自由自在的状态。而胡启源刚好相反,妈妈对他的控制力造成了他的心理压抑。
为了表现胡启源这一类人,黄绮琳和导演做了很多资料搜集,很多都来自他们身边,有些故事太过残忍和恐怖,他们都不敢写在剧本里。
胡启源被妈妈要求踩烂玩具的故事,就发生在剧组的制片身上,当时他才十岁左右。成年多年的制片再次说起这件事,仍然眼眶湿润。
家俊这个角色是编剧和导演设置的唯一一个比较通透、比较上帝视角的人,黄绮琳说:“无论是我想讲的一些台词,或者是说想去骂的一些东西,都会写在家俊的角色上面,比如他批评医疗制度,骂其他人‘人生苦短、浪费时间’。我觉得非常需要一个角色去支援整个剧集很压抑、很悲观的部分,或者说大家都不敢表达的东西,所以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很舒缓的位置。”
在导演二五看来,“家俊这个角色看似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其实他是最正常的。整个现实世界也是这样子,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去相信一些事实,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
有一些剧情因为章节不够,所以没有保留,比如梁淑媛和她老公之间的事,李子勇去了比利时之后那段空白的时光。
《叹息桥》何乐儿与胡启源的经历,把“结婚的意义”拆解粉碎。有人说,这部剧从某个角度看,是“婚姻劝退片”、“生活恐怖片”,黄绮琳颇为认同:“对于婚姻和生活,可能我是一个偏悲观的人。开心的片子已经够多了,还有一些不开心的片子可以记录另一面的生活。”
“因为很多年之后,人类找回历史,或者是外星人来到地球观察人类的时候,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一张结婚照,但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时,背后凉意阵阵
除此之外,二五和黄绮琳还刻意放了很多狗血的东西在剧情里。
黄绮琳说:“因为上次《绿豆》的风格很淡,很生活化,所以这次我和二五想,不如我们学一些比较大起大落的剧情,所以我们故意列举了通常会在港剧里出现的狗血情节,比如癌症、精神病、认亲还有童年阴影那条线。我们在实验,试着把很戏剧化的剧情加上很淡的表现手法,看看会不会碰撞出一些新的形式出来。”
5
“其实在香港制作,我们最困难的一个地方,就是选角。”
二五无奈地说,“TVB签了很多演员,我们能找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我们找大家熟悉的且不在TVB的演员,他们可能会很贵,对我们这些小型制作来讲很困难,那么就要去找好的新人,肯定有,但是我们要去说服投资者用新人。”
《叹息桥》原本打算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原班人马,但有两个演员没能上戏。
很多人还记得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里饰演Candy的汤怡,《叹息桥》剧组原本有意请她出演,但找到她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签了TVB。
何乐儿选角时,导演想到了卫诗雅,“我们看过她过往的戏,觉得她还有一些特质可以发挥,那这一次我们也为卫诗雅做了一些调整,去贴合她。”
年轻演员方面,导演也颇为满意。选择谈善言演周家怡年轻时代,是因为她们有点像,而林保怡年轻时代的演员陈建朗,初看与林保怡并不相像,但导演却觉得陈建朗表情的深邃与林保怡是很像的。
陈建朗饰演李子勇的青年时代,他还是一名青年导演
另一名颇为亮眼的年轻演员是饰演家俊的岑珈其,导演透露,最初一有这个角色,他们就第一时间找他来演,并且是特意根据他的特点来写的。
胡启源这个角色,在导演看来是戏里最难演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小时候经历了母亲精神压迫的痛苦,这种童年受到伤害的人,平时反而会表现得很好,看起来非常正常。导演最初是把这个角色写给林保怡的,但最后他们发现,如果林保怡来演,反而有点太理所当然了。
后来,他们请到了曾出演多部影视剧的音乐人陈奂仁,与他一拍即合,并希望他能够演出一个隐藏的精神病患者,不会外露的那种。
然后林保怡去演了李子勇这个角色,一个与之前深入人心的大卫截然不同的人物。
只要看过《叹息桥》,很难不记住片中令人发毛的中年胡启源的妈妈,扮演她的是香港戏剧奖最佳女主角邵美君。导演二五透露,那几场精神压迫孩子的重场戏,看得现场人都静了,有些人看到都哭了起来。
从《绿豆》到《叹息桥》都有合作的潘灿良则是香港戏剧奖的最佳男主角。此外,这部剧还有秦沛、刘兆铭、艾威、郭锋等观众熟知的戏骨坐镇。
6
“大部分香港人的电视,一打开就是TVB,你要他转去新的电视台,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导演二五并不认为ViuTV已经改变格局。
香港电视业是否停滞十年以上,我们难以下结论,但格局确实已经固化了数十年。
人们最熟悉的另一个香港电视台——亚视,在TVB的大台阴影下,一直被称为“二奶台”,苦苦坚持到2016年终停播。
HKTV曾经拥有很大的声势,甚至掀起了“挖角潮”,许多TVB演员出走成为HKTV艺人。就当人们认为TVB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打破、香港电视业革新的时刻即将到来之时,HKTV在2013年因为没有获得免费电视牌照而大量裁员,相当悲壮。
屹立不倒的大台TVB的确是港剧辉煌的主力军,但如今,有多少人只是因为情怀而依旧对它有所期待呢?
《叹息桥》上线之前,TVB的《法证先锋4》在内地平台播出,豆瓣评分在5分左右徘徊,品质一言难尽。
黄绮琳也是深受上世纪九十年代TVB剧集影响的人,《大时代》《九五至尊》都是她的心头好,然而,目前她看到的是,“不看TVB的年轻人非常多,现在TVB的很多观众可能是上了年纪的人、家庭观众或者是海外华人,当年轻人已经不看TVB的时候,应该有更多资源给比较年轻的创作人。”
香港影视圈过去的上升通道多以从基层做起的“红裤子”为主,因为市场变小,传统渠道也缩窄了,这反而使得香港本地的青年导演、编剧有了政府或是行业给的机会,去拍一些小制作。
肥波、二五是毫无影视剧拍摄经验的广告导演,ViuTV却选择他们拍开台剧,显示出了极大的魄力。
黄绮琳执笔《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剧本时,只有二十九岁。三十岁那一年,她撰写的剧本《金都》获得了香港首部剧情长片计划的奖项,在政府奖金和导师团的帮助下,这部长片得以拍摄制作,并在去年台湾电影金马奖以及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赢得了提名。
“很多人说香港的电影、电视剧,已经没落甚至是死亡,在这个层面上去讲,我们的机会不多;可是有危险就有机会,大家都觉得它没落的时候,一些创作人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黄绮琳说。
时代正在给香港的年轻人制造机会。导演二五认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很多年轻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编剧黄绮琳曾经为HKTV写开台剧:“我在HKTV的时候,就觉得电视台是需要革新的行业,这个时候网上的平台发展得很快,可能会取代一些电视台。对于香港来说,革新的方向未必是传统电视台,是网络平台。”
除了网络给电视业带来的革新,与内地的合作,也能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叹息桥》很早就有内地平台介入,主创也曾经上北京开过几次会议。在北京的办公室里,黄绮琳拿出三集剧本,有人提出:“男主角年轻的时候是贼,这可以吗?”最后,大家也并没有刻意就这个疑惑做调整。
肥波和二五去过很多内地城市,黄绮琳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不少内地的短片节,研究生阶段的很多同学也都是内地人,“我之前认为内地上网是有一些权限的,可能有一些他们接触不到的资讯。但去了浸会大学之后,内地同学告诉我,有很多东西,香港是看不到的,但是网上会有资源,比如说很多艺术片,我听不到的艺术导演,所以当时对我的冲击是挺大的。”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在内地播出之后,主创们会去微博和豆瓣看大家的评论,二五发现:“内地观众会去发掘细节,能看到我们的动机,在这些方面是比香港观众更细致的。”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一度在内地走红,在习惯了经典港剧的观众里引发讨论,也吸引了一些并不执着于“港剧”标签的新观众。当时,不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收到了内地片方的邀请,但都没有落实合作。
对于黄绮琳来说,内地的确有很多机会,但需要在那里生活,才能写出贴地的内容。
肥波和二五自认都还是新人,没有太大的信心去拍别人的剧本,所以就推了:“我们只想专注自己的剧本,这样会自己掌握比较好一点,主要是不想让观众失望,我们想不断地练习,才去尝试其他事情。”
主题曲《困局》是剧中人的判词。
看铁闸 摇晃
笼内有 月光
回忆泛黄
会在盼望里 遇见失望
行着爬着 沿路肮脏
有浪困住我 便有彼岸
谁未原谅 缠住不放
还在生 抹前尘上路
还在挣扎的思海有雾
蒙着眼 承受一生煎熬
还是困局
谁于沟渠描绘星图
谁的衣裳藏尖刀
谁人心高 谁人登高
——主题曲《困局》
主题曲已经是这部剧最好的影评了。
歌词将整个故事都讲完了,这是一场前尘(也就是回忆、过去)种因,后尘尝苦果的故事。
父母是困他们最大的笼,也是裹挟着要让他们湮灭的巨浪。
父母是让他甘愿掉入沟渠的原因。他认定父亲是窝囊废,没有钱,没有能力,所以救不回患癌的母亲。母亲的患病,让他痛心疾首,无能为力,无法面对,他将母亲无法治疗、无法治愈的痛苦包揽在自己身上。他认为,只要有钱,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救回母亲。他为了要赚钱而发了疯,一而再地铤而走险。父亲无法依靠,母亲无法面对,他找不到出路,他只有拼命赚钱才能消化掉这样的无力感。这就是他的人生巨浪,被裹挟,被推着陷入更深的漩涡。
在漩涡中,Sammy成了他的新信仰,是巨浪当中唯一看得见的彼岸,是他沟渠里能看到的月光,让他咬紧牙关活下去。以至于到后来Sammy一直照顾他的家人,其实是暂代了“母亲”的角色。Sammy说感受不到Thomas爱她,那是因为这种爱,带着信仰,沾染了家人的气息,爱情的含量太低了。
照理说,Ken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巨浪侵袭,平平稳稳过完一生——家境宽裕,母亲是校长,自己又是大学毕业,还打政府工,完全是“人生赢家”的配置。但其实在风平浪静之下,却是巨浪滔天,“人生赢家”的内里实质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他妈是他人生最大的掌舵人,哪里浪大往哪里驶,沉船之前还得意洋洋——无论去往哪里,终归还是在我手里。在Ken的家庭中,父亲缺失,母权顶天,顶起一片天,她就是Ken的整个天。在母权高压之下,Ken就是一个扯线的木偶,扯一下,动一下。母亲为这个她亲手做的木偶倾尽心血,孕育成人,添上华丽的衣裳——家境、学历、工作,样样拿得出手。
木偶穿上了衣裳,仿佛就活了。Ken觉得自己不是木偶了,有了对高压强势母权的反抗。他对Joyce唯唯诺诺,其实心里毫不在意,他知道Joyce离不开他,需要他这个人去结婚之后,他更心安理得地把Joyce当做一个功能齐全的“避风港”,Joyce只是一个躲避他妈的工具人。而与拥有几百尺住宅的前上司旧情复炽,还平添了一个半大的儿子,让他有了踢开Joyce的勇气。他有了新的避风港了,更大更宽敞。
可惜呢,一切“避风港”都是如幻泡影,不堪一击。Catherine重新拥有和美三口一家,他不过是一个寄宿的流浪汉;Joyce的父亲一句不问,轻易就将他的珍藏玩具“扫地出门”。一个个伪装的避风港,瞬间变成了巨浪漩涡的中心。他冲击了巨浪,巨浪也就理所当然地将他吞没了。
Ken的玩具是他藏在心底的尖刀,是他在巨浪中苟延残喘的诺亚方舟。他在苦海浮浮沉沉,苦海上吹不散的浓雾,他每一处渴望的彼岸,都如幻如影,皆为泡沫。
Joyce凭什么不心高气傲?虽然父母亲离异,一事无成,但是父亲有钱、父亲无限溺爱。被爱是一个人最大的有恃无恐,也是一个人最大的自信来源。Joyce就是典型的傻白甜,无忧无虑,也毫无个人主见。父亲是她最大的靠山,是她最大的避风港,她的海里面,不会有惊涛巨浪,因为她从不远航。
Joyce知道Ken千般不好为什么还要选Ken?因为她没有自己的主见。Ken是闺蜜好友介绍的,闺蜜好友讲要一忍再忍,三十多岁,在香港市场很难找到男人嫁了;Ken是她爸首肯的,他爸认为Ken老实人,又有政府工,可靠,值得托付终身。
而到试婚纱那天,Ken没有出现,Kevin告知Joyce与前度复合,甚至与前度育有一子的时候,Joyce问她父亲,她还要不要嫁。他父亲说看你自己。她的父亲是她最大的靠山,是她最大的避风港,在风浪即将到来之际,却松开了栓在码头的绳索——我给你自由,你选择你自己的人生。
这是当父母最惯用的伎俩。他们主宰了子女人生的各种大事,他们影响子女的各种决定和想法,但当真正的人生大事来临之际,他们决定放手,他们的放手就是将你拨入火坑,还显得这个火坑是你自己跳的。
相对于Ken家里面的高压母权,Joyce家放任式的无打压父权,都是殊途同归,子女通通失去了在巨浪中逃生的技能。一个是游不出母亲的手掌心,一个是下水就淹死了。
Sammy是一个童话,是一个灯塔。十几岁父母欠债潜逃,留下她一个人拼命打工还钱,在茶餐厅遇到帅气又讲义气的Thomas,非亲非故,却为了帮她卖命还债。听到她失恋以后,放弃在比利时打下的江山,马上飞回香港,陪着她安慰她为她开餐厅。她的人生才是开挂的人生。
她是剧里面唯二的理想角色。她的存在,她不必真实,她只需要可爱,保留人性的可爱,天真,不变的真心。她父母的潜逃,并没有给她带入沟渠,是因为Thomas成为了她新的父母。Thomas在自我救赎的路上,也拯救了Sammy。一种长兄为父的多元成家,一种同居分室的新型相处方式,超脱出爱情,这样的相处,Joyce羡慕,谁不羡慕呢。
Sammy需要爱情吗?Thomas需要爱情吗?他们需要的都不过是陪伴,非要用爱情、婚姻捆绑在一起,才使他们反复在兜圈。大概岁月会化解当年错过的爱情的那份不甘心吧。
Kevin是剧里另外一个理想化的角色,他还是一名典型的废青。他常讲人生苦短,所以他在他这个苦短的人生里面,嬉笑怒骂、愤世嫉俗。他可以如此洒脱,不是因为医生判了他死刑,而是因为他来自高知、中产家庭,他家不仅有钱,还有学识,这些家庭背景,虽然他不屑一顾,但实实在在是他底气的来源。
父母曾经是他的人生巨浪,裹挟着他离经叛道,后来他原谅了,不恨了,于是这些巨浪就无法再对他起任何的作用。他是幸运的。他幸运地摆脱了巨浪。
父母或强势霸道,或放任宠溺,或不管不顾,都终将影响子女的一生。在真实的人间,没有哪一个子女到死,能摆脱父母的影响,有些因循父母喜好做的决定,让他们自己后悔了一生。父母是子女人生的巨浪,巨浪滔天,至死不休。
剧里昌叔说“叹息桥”的来历,是一个公主为了心爱的情人所建,本来桥为幸福桥,后来情人出轨,公主一气之下杀了情人,而后幸福桥,改名为叹息桥。一个人是叹息,还是幸福,还是得看自己。
但Thomas说,世上没有叹息桥,不过是为了骗游人写的。只要喜欢,哪一座桥都可以称为叹息桥。
我说父母是困住子女人生的巨浪,但也会有些人乘着父母的巨浪,冲出了新的天地。
我希望我能,也希望你能。
刚看《叹息桥》时,首先会注意到,导演很喜欢用对称构图,仿佛韦斯安德森上身。(强迫症一本满足)
胡启源和妈妈的这个镜头尤其耐人寻味。
前景是厚厚的石灰墙和铁窗口,人物的脸被铁栏杆分隔成了好几块,有一种支离破碎感。
(看到这儿我满脑子的: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
这个家的确是个牢笼,对胡启源是,对妈妈也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叙述,会找时间专门来写,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但是除了这些对称构图的画面外,整部电视剧运用最多的,是三分之一式构图。
基本每一个玩摄影的人都知道这种构图方式,这种构图会提升画面的平衡感和宽松感。
但!请注意,这是有前提的。
如果画面中有人,人在画面的左侧三分之一处,并且将脸朝向右侧,才会有这种宽松感。
但如果反过来,人在画面右侧三分之一处,脸依然朝向右侧,就会非常的逼仄。
像这个画面,左侧是大面的白墙,两个成年人挤在画面的右边,非常闹心。
这个也是,虽然画面的中心有一条中轴线,但明显画面的重心在最右侧的妈妈身上,胡启源弯腰的姿势象征着一种屈服。
除了左右的三分之一构图,上下也有三分之一构图法。
在一般的摄影作品中,会保留三分之一的地面,其余三分之二全是天空,这样的照片显得十分宽阔明亮。
《叹息桥》里再次反其道而行之,光第二集就用了好几个低角度全景。
这组镜头有很强烈的对比意味。
在胡启源的家里,导演选择低角度机位来拍摄全景。
第一个画面里,胡启源刚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妈妈对他十分严厉,此处前景妈妈的小腿是一种权威的象征,看到这里不由紧张起来,毕竟这里实在太像小时候我不做作业看闲书被爸妈抓包的场景了。
这个画面里,窗户外面是黑暗的天空,只有胡启源桌子上的台灯作为光源,我猜这代表,台灯下的玩具,是胡启源现在唯一的寄托。
第二个画面,同样的机位,同样的景别,代表妈妈在这个家的权威多年不减。
不过这次,胡启源的窗外有阳光,房间也变得温暖了起来。
因为他是个成年人了,他以为自己可以摆脱母亲的掌控与压迫了。
(但是,谁知道呢……
这个三分之一构图非常别扭,一点也不开阔,更别提什么宽松感,它带着一股“窥探”的味道——妈妈无时无刻都在窥探着、监视着儿子。
导演用这样一组画面告诉观众:
没错,这个家有问题。这对母子,更有大问题。
这就是我喜欢《叹息桥》的原因,这几年有不少讲原生家庭之祸的电视剧,但是他们设计了大量的场景和桥段,竭尽全力想要展示这些家庭的扭曲,导演恨不得对着你的耳朵大吼:“这个妈重男轻女!!!这个爹软弱无能!!!!!“
《叹息桥》不是,他的争吵桥段很少,导演用非常克制的镜头语言,将这种扭曲和不幸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来一个。
胡启源和朋友一起待在狭小的玩具店,导演将机位放在天花板上,黑色的天花板从画面上方压了下来,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画面中,胡启源的身体只占很小一部分,有一种被生活压垮的既视感。
这样有意思的构图,在《叹息桥》里还有很多。
这部剧,值得细品。
1. 这部剧最被津津乐道的一些手法我倒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比如对称构图、打破第四堵墙、性冷淡画风之类的。熟悉其他一些作品的人其实都能想到很多用了同样手法但更有代表性、做得更极致的作品,比如韦斯安德森或者fleabag。后来看到主创的访谈,他们自己也有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其实这些东西做不到很多成熟的作品那么极致,看到这里反而对这个团队更添一层好感,非常有创作意识且清醒的一个主创团队。
2. 最突出的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也有人不喜欢,一段情节需要重复去拍,有人会腻烦,但我真的很爱,当然也有一部分是timing原因。我记得本科的时候听老师讲事实和证据问题,总要提“罗生门”,用这个来说明法律事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以前我不是很明白“不存在客观真实”是什么意思,这次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第一次明白。每个人的观察认识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滤镜,因而注定是有所区别的,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能看到“客观真实”,但上帝视角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所谓真实。
3. 当然这个罗生门的结构,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讨论何谓真实,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其中微妙的差异,来塑造人物。它转换的每一个视角,在我理解,并不仅仅是记忆的视角,也有一部分需要理解为叙述的视角,是这个人物如果要和别人讲述这段经历,会怎么展现,不然会存在一些逻辑上不是特别通的地方。当然,不论这个视角怎么拍,关键的关键,还是用来理解人物,你不仅可以通过他的认识,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更可以借此,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之一说,我们就是希望能用到网络电视的一个优势,就是观众可以不断回看,因此他们预设的是细心且耐心的观众,所以不断地给到细节。一个常被提起的点就是Joyce家的坐垫,在Joyce视角下是卡通的,但在Ken的视角下,是和妈妈家一样的素花款式,很妙。
4. 关于性冷淡画风,性冷淡风爱好者如我,看前几集的时候有时也会生出一层质疑来,也没必要这么冷淡吧?因为用这种画面风格注定要牺牲掉一些生活感或者说烟火气。但几集下来感觉,也许这个画风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鲜明的、有识别度的风格,或者是为了摩登好看。它可能是刻意去掉了那种生活感和烟火气,借此去塑造一种话剧感的表达。
5. 它的话剧感也体现在这是一部非常善用符号的作品。比如很多评论推介都谈到Ken和母亲在窗前对坐的画面,仿佛两个人镶嵌在两座牢笼当中。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Joyce只有在每次会见Thomas的时候,才会且一定会戴一顶画家帽。有人谈起这个会说,Joyce是见Thomas的时候会比较郑重地打扮。但我个人很在意帽子的元素。我会觉得也许不只是打扮,也是因为Joyce对Thomas有一种浪漫的想象和情愫,因而在Thomas面前,有一层自我粉饰在,表现的并不是最“真实”的那个自己。
6. 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表达,是当镜头拍在店内的Thomas的时候,九成时间,他都坐在Massam的招牌下面,那是他的固定位置,观众都心知Massam是两人名字的缩写。之前看到一个评论,花了很多的篇幅去分析Thomas是不是“够爱”Sammy,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有时候人们看电视剧,对感情戏似乎有一种“纯爱教条主义”,那种“够爱”标准基本上只有男女主快速热恋然后尽早殉情才能实现。我觉得镜头让Thomas一直坐在Massam的牌子下面(即使Sammy离开也是一样)表达的信息就已经足够了。电视剧喜欢塑造痴情的形象,用生离死别或者大雨滂沱之类的,但是《叹息桥》让主人公什么也不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蛮动人的。
7. 我觉得主创在立每一个人物的时候有考虑过这个形象的代表性。如果真的要去讨论Thomas在感情上有什么问题,和这个人物的设定有很大的关系。编剧想用Thomas来代表那一代的香港男性,你甚至也能在其他作品找到类似的男性形象,这种“男性”形象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不能顺畅地表达情感。这当然但不仅在于他总是什么都想但什么都不说,也体现在重点错置。在他珍视的女性面前,无论是母亲还是Sammy,他表达关怀时永远首先想到的是金钱的保障,他觉得最关键的是赚钱帮妈妈治病而不是陪伴,或者在比利时拼命帮Sammy还债、在Sammy失业时给她地方住帮她开店,在Sammy生日的时候看到阿南送的昂贵随身听就觉得自己的画像送不出手。甚至他因为父亲无能不擅养家,没有在母亲绝症的时候提供条件医治而与父亲结下心结。所以最后编剧要借小陆的口问他,“大哥,为什么你妈妈去世的时候你没有陪在她身边”。我觉得编剧在写Thomas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有一些价值想要去表达的。
8. 但是拙于表达的形象常常更动人。无论是饰演年轻Thomas的陈健朗还是林保怡,都在处理微妙的情绪上有非常动人的表现。Thomas是不会嚎啕大哭的角色,两场“哭戏”,一场是陈健朗,知道母亲已经陷入绝境在天桥下红了眼圈、又带着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恨;另一场是林保怡,在向Sammy坦白了真相之后匆忙抹泪,之后又低头整理衣服掩饰的镜头,都是剧里精准狙击的泪点。甚至在不哭的时候,倒数第二集,他看到Sammy来了,匆匆站起,又坐下时一个侧脸镜头,露出微微一点有些雀跃的笑容,那里真的赞叹林保怡演得太好。
9. 因为编剧考虑了形象的代表性和一些信息的传达,六个人物,两两一组,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结局,也可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Ken和Joyce是绝对的悲剧。且这一对couple有鲜明的对比,两人的家庭,一个过于纵容,一个过于钳制,条件的及其充沛和及其匮乏在结果上是一样的, 都是失去自我,因而婚姻也是盲目的结果。而尽管人们喜欢讲“叹息”的主题,但是剧中Catherine和Kevin这对母子的结局,其实称不上是叹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小团圆”。我觉得这也是出于Kevin这个角色的设定。
10. 对Joyce这个形象而言,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她在比利时第二次遇到Thomas时引的苏轼。有人会在短评里写这首诗,似乎也有人会觉得,这首《观潮》是剧的主题的一部分。但我有点怀疑。我看不太出庐山烟雨浙江潮和这部剧的主题怎么对应,觉得更可能是用来塑造Joyce。其实Joyce根本没能背出这首诗,她只是印象中有这么一首诗,然后用来佐证自己的叹息桥寻访之旅(这就非常Joyce):你想象中很美很好,看到以后也不过如此。我真的非常喜欢《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但我深深怀疑,它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你心心念念的地方,真的去到也不过如此。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完全一样的,但山是山、水是水,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到“到得还来”是吟不出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我以为诗里吟的是“返璞归真”的证悟,“如何是佛?麻三斤”式的禅意。也许Joyce误读了《观潮》(也有可能是我误读了),而她误读的理解,恰恰是她人生的问题所在,因为所有的事情她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也没有试过为真正想要的东西努力到最后。她背后的自我宽慰,永远是,得到了也不过如此,但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得到过什么好的东西。
11.编剧最偏爱的角色就是Kevin。当剧情集中在Kevin和他的学校,他和同学的对话的时候,我会意识到主创的野心不仅仅在于讲述几段关系,不是简单的海报上说的“爱情罗生门”,里面有他们对香港社会的反思。但是挑中的Kevin的形象真的很有趣,因为Kevin是一个父亲远走、母亲疯咗,自己患上绝症随时可能结束生命的中学生。因此他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是“人生苦短”。恰恰是这样一个人,成了全剧那个揭穿皇帝新衣的小孩,大家都想截图他讲过的台词。也许恰恰是每天都可能没有明天的人,才最能理解“人生苦短”,最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和承担。
12. 由此说下去,我觉得主创其实非常“叛逆”的。这种前世今生的叙述方式,观众不难意识到他们强调了家庭和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剧里但凡是被父母抛弃,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真正得到过父母养育的人,形象都是更正面的。无论是Kevin还是小陆、Sammy,明显都是主创更偏爱的角色。这点很有意思。
13. 很容易看出主创受到王家卫的影响,剧里也有“保质期”的台词。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影响,是在创作的方式上。就像《阿飞正传》,即使是刘德华和梁朝伟的角色,都各自有一个完整的、没有在剧中展现的故事。叹息桥里每个人物也是有的。其实我看到最后也没有真的完全理解“叹息桥”这个意象确切的意思。而提到叹息桥的关键角色,是Joyce的爸爸昌叔。我们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Joyce问他和妈妈离婚的原因,他会说看到叹息桥就懂了。在他临终前,Joyce会问是不是要和妈妈见面,他坚决地不要。Thomas还画过一幅叹息桥送他,叹息桥的故事也是他讲给Joyce。其实昌叔才是和叹息桥关系最大的人,但我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我非常好奇。听说剧有第二部,不知道会不会交代。
14. 有人说《叹息桥》是港剧转型的作品,因为不熟悉TVB,其实我完全不知道它在什么意义上转型了。但我觉得你看下来,会很分明地意识到,这就是“港剧”。不是因为演员都讲粤语或者故事发生在香港,它单纯地让我有一种类似听广东歌专辑的感觉。成熟的都市文化和娱乐工业的产物。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肥波和林保怡在受访的时候都会说希望这个电视剧让大家开心。我不知道什么人看了这部剧会感到开心,这完全不是开心的那种,是我很长时间里看过最抑郁的电视剧了。
15. 但是我觉得电视剧的目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要你开心,而是拓宽人的理解和经验。《叹息桥》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很明显是一个热情诚挚的团队,有真挚的思考和表达的作品。它再次验证了好的作品永远依靠人物的深度和细节的丰满。
16.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根本怀疑很多自己的理解都是彻头彻尾的误读。但我觉得也并不紧要,罗生门嘛。后来读好多评论,我都非常意外,因为觉得有些观众对同一个情节或者人物的理解和我也是根本两样的。但是这可能就是《叹息桥》的魅力,就是它是那种会试验的电视剧,也是邀请观众加入创作的作品,它邀请你去探寻、脑补、加工,甚至要求你这么做,才会形成理解。不论对错,这个过程本身,是我最钟意的。可能所有我最喜欢的电视剧,都是这样。重要的不是提供代偿,是理解。
17. 最后,大爱林保怡和周家怡。
男主和男二看着就像女主的爸,总觉得是父女恋,就不能找三个年纪看起来差不多的人来演吗?
剧本是真的好,看到最后反而觉得Ken&Joyce这条线写得最好,虽然不够讨好: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彼此误读、不愿直面自己的缺点、自我伟大化、甚至谎言而发展出某种叫做爱情的东西。而Thomas&Sammi这条线太理想化也太老套了,为让观众到最后哭一鼻子的设计做得太明显,反而不大喜欢,但林保怡演得太好,在感情里的无措、尴尬和一瞬失神,他太会演,虽然仍然是偶像剧体系的演法,但节奏太准确了。
撕开外衣,都不体面,真实到有点让人不适。
结局那副画面,何止唏嘘。选择无对错,成就了经历;记忆有偏差,真相还重要吗?绝。真绝。多人视角/破第四墙/平行叙事直接把观众拉进故事砌拼图。各方面都比「绿豆」做得还极致。
这基本可以当做教学片来看了吧,不管是转场,还是构图运镜什么的
转场构图镜头故事感全都是教科书 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肯定沦为三流故事 用角色视角的记忆偏差制造罗生门 时间线里故事穿插做得太巧妙 结局也没有落入俗套 角色形象丰富到不需要交代每个人结局 MASSAM Thomas&Sammy 风筝飞不过叹息桥
第一集刚看十分钟,好熟悉的画风,绿豆的感觉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很有意思,一件事用三四个视角拍三四次,呈现出每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的样子,或被夸张,或被美化,而开不了口的一句话终将酿成遗憾。缺点是两个男性角色年长之后除了严重缩水,性格竟比年轻时开朗一些,在我看来是有点错位的。此外,Ken的母亲真实让人胸闷火大。
MASSAM=THOMAS+SAMMY.
渐入佳境,镜头干净简洁得失真,对白无废话,整体风格颇文艺,故事却很生活化,值得追。
这部剧每一帧都让人舒适!!!摄影爱好者简直不要太爽
天呐!原来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样的,记忆也会因为自我而出现偏差,这部剧就是要告诉你,人性就是利己,都是权衡过的结果,你所看到的利他,可能也只是对方心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后背突然一凉!
林保怡,你为什么不接电话?
摄影满分,14集最高光。但是整个剧本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不是每段故事换个角度讲两遍就是巧妙,观众能看这样的剧其实没那么蠢的,很多东西可以再精简,很多人物也没有那么必要。想让每对情侣含括多种角色,就会失去重点,最后变得不容易有记忆点。另外台词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给四星纯粹同行衬托。
记忆的主观性何其强大,而爱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一口气看完15集。本来还在想故事里的人“如果当时……那会不会不一样”,后来想想也许自己也有被命运摆布而无从得知的时刻,就只剩下心惊了。叙事手法很吸引人,Viu比三色真的大胆很多,这部台前幕后感觉都是金像奖预备役了。P.S苏轼的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港剧了,这部剧我非常欣赏导演的剪辑手法。每一集以一位作为主角视角,前几分钟为过去时间线,后面是现代时间线。我们每一集看到的都是一个局部的角度,通过多个视角串联放大,来还原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串联交错的剪辑手法,从两个时间点出发,最终过去与现代相交。非常棒!也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导演敢这样云。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堕于首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涵之侧。人之生,就像一座桥,我们自彼处来,往那头去,一边走,一边不住叹息,因恨事太多。人之生,犹似一系谎言,骗他人,骗自己,骗一时,骗一世。难得一生幸福,但易一声叹息。
阿ken人到中年之后由高大帅变矮矬丑是我最不能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