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佐格一部受到广泛称赞的纪录片。关于一个为美国空军在越南当飞行员的德国人,却成了寮国战俘的真实故事。
赫尔佐格对于迪特的传奇故事显然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在1997年拍摄完迪特亲自参与的纪录片——《小小迪特想要飞》后,似乎还并不满足于此,紧接着又在2006年以其经历拍摄了一部传记电影——《重见天日》。正如赫尔佐格其他许多作品中的主角一样,迪特也具有着强大的意志力,近乎疯狂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开篇便指出迪特是一个对飞翔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为此他不惜离开德国,一人前往美国入军以成为飞行员。也从这里开始,我期待看到影片会以何种方式去展示迪特那对于飞翔疯狂的渴望。但万万没想到,影片随后竟变成了一出荒野求生,这不禁令我大失所望。一个人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死亡的恐惧,在死亡的边缘中一次次挣扎地爬出,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我已经在不同的地方看了不知有多少次了,因此本片不仅由一个吸引我的主题逐渐滑入到了一个令我已有些厌倦的主题。并且荒野求生的场景基本都是由迪特亲自口述而出的,少数几个片段以表演的方式再现(但也并不是严肃的表演),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段传奇经历所带来的震撼力。况且全程都是由迪特一人口述,你也无法确定到底是真是假,无法有种亲身经历般的认同体验。
好在迪特算是个善于讲述故事的人,富有激情、声情并茂。从越南人手中多次逃脱、在寸步难行的丛林中光脚前行、在忍受自然恶劣条件的同时不忘寻找任何生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场景如同一场场挥之不去的噩梦,诉说着生命最为顽强的力量。赫尔佐格本人在全片始终没有出场,大部分的镜头以一种充满敬意的方式让迪特出现在我们眼前,还使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来展示越战的残酷场景(但可惜差些意思,显然不如好莱坞电影来得惊心动魄)。但这部影片本身也并不重在体现战争的残暴,而放眼于个体的强大意志力,从个体意志力的方面来看整部电影我还是报以深深敬佩的。
影片末尾再次回归到“想要飞”的主题上,迪特奇迹般地逃生回到美国,但过往的经历化为噩梦令其无法入睡。而当他在飞机中搭好床铺躺下,外面也是一架架飞机有序排列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能够安然入睡。再次回到迪特发自本能的对于飞翔向往的时候,电影也进入尾声。这股对飞翔的执着追求的劲并没有在最后带给我什么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只存在于全片的开头与结尾。
迪特参军时多次出生入死,随后成为职业飞行员后遭遇多次坠机事故,似乎上帝刻意让他与死亡无缘。但在影片完成的4年后,迪特因病去世,不禁感慨命运的令人不解,世事难料。
给航母上飞机起降的画面配Carlos Gardel的《Volver》也是绝了……儿时爱上来轰炸的战斗机是种“从恐惧震撼中生出爱来”的奇怪机制……
艺术加工,尽力挖掘真相这玩意儿。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导演的旺盛好奇心求知欲和不惜一切的执行力。
#观影手记# 1806 孤证不实啊,况且感觉这哥们好爱演,虽然我相信水牢等等。不是关于梦飞翔么,怎么篇幅都放在被囚的痛苦回忆?又不是一战飞行员,越战的飞机都是扔炸弹的嘛,就像看日本嚎哭哭诉广岛核爆的伤痛,也该要想想为什么~。18岁到美国时英语都不会,几年后竟做了飞行员,这哥们也真是厉害。
首先作为一个反对自己N年前作为政府人士的官方战后陈述,更加体现纪录片风格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其次,在表述过程中,基本还原事发地和表演,更是讽刺的在表达主题。结构相当清晰,而且很流畅,并且对于主人公战后的恶劣影响都是随叙述暗暗影射的,没有可以表达,更加给纪录加分!
艺术加工的部分过多 真实的整个故事只有四个多月 然后故事的主人公有一些隐性的神经质 wiki翻一下有点谜 不如2006年的rescue down的彻底艺术加工了的版本好看
WH在后续采访直言不讳本片是他最好的故事片而非纪录片,坦言大量传奇段落都是在传主和自己共同设计下虚构演绎的产物,重述往事的长段独白也根据叙事经过反复排演,深层真相正是在超越事实的打磨提炼中抵达明彻。回忆的再演成为逆行彩排,身临其境的拟态摹仿覆盖了噩梦般的历史废墟从中生成驱魔的影像真实最终实现救赎。一心想飞的迪特是美国梦活化石——帝国机器浪漫策动的受害者,人类伤痕的见证人,只身赤足跋涉过梦魇复还人间的地狱之旅。灼热纯粹的生存意志面前,战争英雄和盛大国葬的图景无比遥远苍白。界限之辩销溶在自梦境讲述溢出画框的动人形象,轰炸故园的庞然大物与九死一生的海市蜃楼重合,飞机坟场安眠着飞行员天堂。蜃景消失,电影创造引渡冥船的另一重诗化幻象层叠在演员导演声音合二为一的情感入口。打开画中的每一扇门,让群马飞翔。
《迪特》所记录的不再是战争的"现象",而是来自于话语与自然主义生成的精神幻象。它之于政治毫无疑问地不合时宜,航拍+原始音乐将越南丛林抽离为巫气特质的潮湿空间,与赫尔佐格带有德国口音的画外音形成主观超验。以此模式深挖迪特的"赫尔佐格特质":魔鬼与孩童的双重属性:阿基尔与圣埃克絮佩里
具有启发性的人物纪录片创作,就像主角只为上天所以参加越战,本片所讲述得“震撼人心”的生存故事与所谓的宏大叙事没有半点瓜葛,只是依靠口述和搬演幻想出被摄者的曾身经的艰苦与折磨,让镜头漫游于东南亚的迷幻沼气和丛林之间,语气居然是平缓甚至是诙谐的,也因此能够跨越时空。
多么壮观的航拍
荷索式的狂人与奇迹的主题,在小迪特身上找到了近乎完美的现实形象,以致多年后,荷索还要据此再拍一部《重见天日》不可。小迪特对飞的追逐,凌驾生命、社会价值与本能之上,犹如那些幻觉意象。轰炸配呼麦,这死亡之声又尾随小迪特,隐喻死神的驱与逐。而最后铺天盖地的飞机,仿佛上帝给他的玩具奖赏。
虽然迪特经受的磨难比后来翻拍成的故事片《Rescue Down》中描述的要深重的多,但Rescue Down直接的动作场面感觉比这部纪录片里完全由迪特来口述更有力一些(当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原因)。飞机飞过原野投下炸弹的画面音乐配合非常棒,很有Herzog的风格
Dieter 从好友 Duane 死去的一刻 他的 motions, progress, became mechanical 随后他被死神拒绝 可以说这个人的生平起伏升落很值得回味反思 对比后来贝尔饰演的故事片改编版本 发现了更直面真切人生的不可触碰 p.s. 荷索对美军宣传片的台词吐槽依然好笑
4.7 看完片子之後翻出了荷索談電影的相關訪談段落出來讀,發現有幾處他主動設計的地方正是我感到情感有些不自然的地方(分別是反手綁起的那句台詞和水母段落)但關於關門的那段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沒想到Dieter對荷索的影響如此之深以至於多年後他要再拍一部《重見天日》。本片航拍很美,音樂略顯多,但呼麥那幾段運用的很棒。雖說這部紀錄片加入重現手法的方式讓本人進行演繹,紀實的同時還加入了一些無關真相虛實的虛構提升,是非常大膽的嘗試。但也多得於Dieter的故事本身的魅力和充滿驚險懸疑的細節,否則以荷索的影響⋯有時可能真的會帶跑畫風⋯(最後一幕拍攝於亞利桑那圖森的飛機公墓)
以口述為基礎建立的影像,這部完全能當作教科書,各種豐富的資料影像穿插與就地搬演,比起劇情片這樣的方式更加自由且帶趣味性,俯拍炸彈落地的瞬間與蒙古呼麥的結合實在太美,甚至讓我懷疑趙亮「悲兮魔獸」的開頭是否借鑑於此。而那些最為戲劇性的時刻都沒有任何畫面再現,只剩主人公一人對著鏡頭默默講述,有力簡潔,這是我所喜愛的紀錄。
一個懷有夢想的故事,就算經歷了那麼多,他對於飛行還是這樣熱愛
如何生动地口述故事的绝佳范本,炸弹在越南绿色平原屋舍间渐次盛开时配的萨满教一般絮叨的男音唱腔有种催眠似的魔力,往事从未过去,一切如在昨日。四年后的葬礼片段太唏嘘。
赫尔佐格选素材和剪辑方面基本是当今电影人里少有的犀利了,这次也是一样,迪特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起风了》,都是爱飞机的人,却也忽视了战争这个决定性因素,片尾赫尔佐格打上的字幕更多的是一个反讽,目睹着工业社会可怕的扩张。
powerful
3.5。这部片子太中规中矩了。航拍空袭场面,加上俄罗斯那集用过的配乐,真是汗毛都竖起来了。
1.29 死神不想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