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喜剧的分类
动物身上的感官,眼睛与耳朵最重要。这基于求生的本能,越敏锐的视觉与听觉,越能帮助动物躲避袭击。
电影是门视听艺术,作用于人的眼与耳。(这是否决定了电影必将成为大众的艺术?)
在默片时代,视觉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待有声片发明后,听觉逐渐占据优势。
倘使由此角度划分喜剧,可以分两类:以视觉主导的和以听觉主导的。
前者以默片时代的动作喜剧为主,身体/姿势,卓别林和基顿。
后者是有声片时的神经喜剧为主,台词/声音,卡普拉和霍克斯。
动作喜剧的余波:塔蒂/憨豆-卓别林,成龙/苏雷曼-基顿。
神经喜剧的余波:伍迪艾伦-霍克斯。
那么,刘别谦(《你逃我也逃》《妮诺契卡》)和比利·怀德(《玉女风流》《战地军魂》)的政治喜剧归入哪类?
哪类都不是。因为它不是以身体或台词为侧重点的喜剧,而是建立在讽刺上。
讽刺喜剧是以内容而非形式界定的喜剧,与有无声音没有关系。默片同样可以有讽刺喜剧,比如卓别林的《大独裁者》。
2 ) 《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攻受一夜(IMDB250 TOP 23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8271656.htmlHis Girl Friday (1940)
IMDB250系列又回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看多了老电影,我反倒觉得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最好看,好莱坞“黄金时代”确实是黄金时代。
电影讲述一个女新闻记者喧闹的一天。一个精明强干的女记者带着自己的未婚夫来到以前的报社,告诉自己的前夫同时也是老板,自己将要结婚并且要辞职。前夫很不高兴,想要挽留她,并破坏他们的婚姻。他用激将法使女记者答应采访一个关于死刑犯的案子,并雇人陷害她的未婚夫,让他进了监狱。采访完死刑犯后,女记者知道了真相,很不高兴,想要离开。这时死刑犯越狱了,记者的本能让她重新工作,把找老公的事情忘在了脑后。抢到新闻的女主角兴高采烈的向前夫邀功,并等着报销自己的费用,可是前夫却给他送来了假钞,但她并没怀疑。就要离开去找老公时,逃跑的死刑犯爬上了女记者的房间,兴奋的女主角将她藏了起来,又开始向报社邀功,抓住越狱犯可是大新闻。随后,被释放的未婚夫、前夫、未婚夫的妈妈、前夫的小喽喽、市长、警长以及一堆记者,在这个屋子里就展开了一场谎话连篇的论战,一方要隐藏真相,一方要发现真相。最后,未婚夫的妈妈说出了死刑犯的事情,并与拿着假钞的儿子离开。女记者和前夫都因为私藏罪犯,被抓了起来。可是,没有被收买的缓刑令传递员重新出现,使情况骤然改变,怕揭发真相的市长乖乖的放了女记者和她的前夫。女记者在前夫的劝阻下去找未婚夫,却发现他又因为假钞被抓了起来。这时女主角才发现,真爱就在身边。她随后抛弃了未婚夫,回到了前夫的怀抱。
这部电影是一部闹剧,而且是一部纯正的“闹”剧,真的很闹。电影里的对话特别特别的多,语速特别特别的快,快到都成为了一种噪音,看完这部电影我很头疼。有的电影沉闷,让我头疼;有的电影晦涩,让我头疼;这部电影却是因为很吵,让我头疼。世界上的电影千千万,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子的电影都有啊。本片的角色们,各个都是语速快过机关枪,而且说出的对白也多是妙语连珠,很少有直白的表达,通常是带有修饰性的句子,这倒是很符合记者的习惯。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字幕,看画面的时间少得可怜。哎,真佩服那个年代的观众,他们是如何欣赏这部电影的?
此外,除了对白多,语速快之外,电影的情节也是一出闹剧。想要结婚的女人,要破坏前妻婚姻的前夫,被错判随后又越狱的死刑犯,稀里糊涂的警长,以及一些为了新闻不择手段记者,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凑在一起,就是一出闹剧。从情节上来看更是如此:一会因为女人入狱,一会因为假钞入狱,一会因为偷手表,这个男人笨到家了;刚刚接受完采访,死刑犯就越狱了,越狱后还找上了记者;好心的女人帮助死刑犯,却被逼得跳楼而死;大活人被关子桌子里,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发现;小喽喽可以干出任何非法的勾当,却不被抓;市长可以随随便便贿赂人,等等。这些杂七杂八的情节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不会出现,它们只能出现在电影中,而且这些情节的设置没有任何可笑之处,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讽刺,所以本片它是一部闹剧而不是喜剧。
本片开始前的字幕就已经表达了电影的主题,表现的是记者们的生活,为了新闻不择手段的生活,甚至连他们连自己的私生活也是如此。为了制造新闻不惜编造死刑犯的花边新闻,逼死了一个无辜的女人;为了接近死刑犯贿赂监狱看守;为了抢新闻贿赂各色人员;为了写稿子连自己的未婚夫也可以不管不顾;为了抢头条甚至不惜窝藏死刑犯、越狱犯等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行业。编导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要讽刺这个行业,揭露这个行业的内幕。此外,揭露行业内幕的同时,也表现了新闻记者们被这个荒唐行业所浸透的私生活。无论是工作改变了他们的性格,还是性格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总之记者们的个人生活也如同为了获取新闻、抢得头条一样充满了尔虞我诈,处处都是阴谋诡计。最可笑的是,此中的人们却乐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它们乐此不疲。新闻行业的记者们已经彻底与这个荒唐的行业融为一体了。
本片既然是一出闹剧,那就比喜剧的要求更高,所幸的是本片演员都非常出色。男主角Cary Grant在片中是那么的猥琐,那么的奸诈,演活了一个精于算计的男人。他在本片的形象与我在其他电影看过的完全不同,现在才知道原来他还演过这样一个人物。女主角Rosalind Russell的表现让人惊叹,全片最出彩的就是她。她不仅身材高挑,五官标致,长相漂亮,最重要的是演技还非常了得。她在剧中用机关枪一样的语速,说着一堆堆让人头疼的对白,同时还完美的用肢体语言诠释了这个女强人,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尤其是很多个搞笑的、争吵的场景,表现的太完美了。她在电影里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电影里那些古典美人的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看过本片才知道,原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无论是演员还是角色就已经有了如此出色的女性。片中其他演员,都是龙套,未婚夫也是龙套,不提也罢。
额外说一句,本片的译名很多,比如“小报妙冤家”、“星期五女郎”。我觉得小报妙冤家翻译的还算贴切,“小报妙冤家”、“星期五女郎”则是离题千里,根本与剧情无关啊。这个星期五究竟指的什么?
总之,一部吵吵闹闹的闹剧式电影,有着深刻的讽刺。这部电影语速过快,非常有必要看两遍,一遍看剧情,一遍看表演。此外,Rosalind Russell的表现太抢眼了,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另类的演员。
Rosalind Russell
Rosalind Russell
序列:0522
TLF.IMDB.Top245.星期五女郎.His.Girl.Friday.1940.D5.MiniSD-TLF
2011-08-27
3 ) 小成本大明星~~神快!
号称史上节奏最快的有声片~~呃……我觉得实至名归!尤其是里面的语速,一边盯着字幕一边留意画面,看完直接头开始疼。精彩的疼!
整个故事时间是发生在9小时之内(中午12点半~晚上9点半),浓缩成一个半小时。两条线索,格兰特挽救爱情+所报道的案件,交织在一起。最有喜感的是那个移民不法分子,偷东西、栽赃、绑架、假钞……一个都没少。那可怜的保险商自从见过格兰特就一直不停的进出监狱。
非常少的场景、分段式故事进程和线性故事连接让人感觉是在演舞台剧。不过精巧的构思和情节推动力非常足,丝毫不会显得单调乏味。
电影里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却能让人知道没人想表达什么……有时安静、有时喧闹,起伏和节奏俨然就是音乐~~噪音组成的音乐。
场面调度悄悄的隐藏到后面,完全为快速进行的情节服务,让人忽略了其中的细小区别。
只要故事精彩安排得当,不需要什么大场面、华丽布景、惊艳特效……小制作一样可以创造炫目故事。
4 ) His Girl Friday
希尔莉与瓦特虽然离了婚,但他们俩是新闻界的同行,为了共同的事业,仍然接触密切。为了一个即将被判绞刑而越狱的威廉姆斯的事件,整个城市中的宣传机器超速运转,记者们忙碌不迭,最先抢到头条消息的希尔莉此时却旧情复发,回到了瓦特的怀抱,而这条新闻也因种种意外的情况而发生了变化……
5 ) Can we go on a honeymoon this time?
百年百大喜剧电影第19名(美国电影学会2000年版本)。被美国国家电影名册收藏。
由百老汇经典喜剧《The Front Page》改编。该剧以精巧的剧情和语速极快的对白著称,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本片是其第二个电影改编版本,之前和之后还分别有Lewis Milestone和Billy Wilder的精彩演绎(都照搬了原名),两者甚至分别提名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影片。
本片与原舞台剧最大的不同,就是主角之一的Hildy由男性改为了女性,而其上司Walter成了其前夫。这样在Hildy要结婚离职的基础上又加入一段三角恋,更添欢闹。据说这个改动来自导演Howard Hawks的突发奇想:有一天女秘书给他读Hildy的台词,他发现由女性来诠释该角色似乎更有趣,于是找来编剧重写了剧本。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在一次晚宴上,Howard Hawks与一位女客人即兴演绎原舞台剧中的对白,令他突然有了拍此片的冲动和换性别的想法。
正如开篇的字幕卡所写,本片是表现那些为了挖掘新闻内幕不择手段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的记者们的。原舞台剧只有一个场景,即芝加哥刑事法院的新闻发布室;各报都派记者驻扎在那里,这帮人就一边打牌一边俯瞰着监狱后面的绞刑架唯恐天下不乱。片中的男主角Walter正是个中高手,他唯新闻价值是图,一毛不拔玩世不恭,手下还颇有几个鸡鸣狗盗的哼哈二将;女主角Hildy正是因为不堪忍受道德的谴责和被严重扰乱的正常生活才想要远走高飞的。当然,在以记者为主角的同时,电影也讽刺了腐败无能的警政当局。比如片中涉及的案件正是在选举前期,市长在一个“共产党员杀害黑人警察”的事情上大做文章,企图以判其死刑来赢得黑人的选票。他假装未收到特赦令而利诱州长特使一段堪称经典。
本片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和兴盛的所谓疯狂喜剧(screwball comedy,或译作神经喜剧)的代表。这类喜剧以男女间的针锋相对、快节奏的机智诙谐的语言、闹剧情节等为特色。本片在具有上述特点的同时,尤其以重叠式(即一个演员的一句台词还没说完,另一个演员的下一句台词已经开始)、一对多(如Hildy面对多个记者的盘问)、并行式(如两人同时打电话)的对白名留影史。
“Girl Friday”来自“man Friday”,后者又源于《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那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和朋友“星期五”。所以“man Friday”或“girl Friday”在英语习语中就是指一个人忠诚又得力的帮手,直译成“星期五女郎”实在不伦不类。
当时已是喜剧明星的女主角Rosalind Russell是在一群大牌拒绝出演之后才顶上的。略带不满情绪的她请专人为自己的台词润色,使角色更加丰满,风采不输演对手戏的Cary Grant。两人虽然未凭此片获任何提名,但均在之后逐渐走上巨星之路。有趣的是,他们都曾五获金球奖提名,但命运却截然相反:Rosalind Russell全部获奖(这一纪录直到2007年才被梅姨打破),Cary Grant则颗粒无收。
6 ) 能给六星的感情戏
我看到下面很多短评都说影片的感情戏不行,有人为了这个还给影片减了一星。我个人认为这个影片的感情戏部分非常的精彩。如果按照我这个理解的话,这个部分应该给六星(如果有六星的话)。
这个影片的信息量极大,不仅表现在几乎没有停顿,急速的台词上,在偶尔缓慢的,台词较少的段落中,也蕴藏着很多的信息,有时有一个动作顶一百句话的效果。在两种情况下,导演都充分展现了人们说的和做的,是多么的矛盾!另外,我觉得影片里面没有废话!
按照说和做的矛盾来体会,以下是我个人对影片中男女感情戏的理解,这些理解,在影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依据,不是我凭空的想象:
影片的设定如下:
男女主是因为工作关系逐渐发展为恋人的,所以在感情中混杂着工作,在工作中混杂着感情。在工作上男主是强势主动的一方,在感情上女主是强势,主动的一方(男主说是女主逼自己求婚的,女主没有反驳)。男主在工作中充满动力,为达成工作目的,很多时候不惜玩弄手段,打点法律的擦边球。女主经常利用自己作为漂亮女性,面对男性时的优势,通过暗示,指引,故作温柔等手段,而不是直白的要求,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天蝎座女生?)。这个应该是她女人的天性以及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能力,在感情生活中也是运用自如的。
以上在开头的主编办公室里,两人单独对话时,都有体现。男主和女主讨论女主的娃娃脸那一段,既是工作,又是感情的隐喻总结(1.娃娃招人喜爱;2.娃娃要什么,不用自己动手)。
基础点一:对待工作和生活的道德与法律标准,什么可以违反,什么必须遵守,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说是男主逐渐培养了女主和他保持一致。在这一点上,二人是真夫妻,卖保险的那个人跟他们是格格不入的。
基础点二:男主女主之间一直都是真正相爱的(看看两人在总编办公室里面的数次拉拉扯扯,男主是真情流露,女主是假拒真迎)。
以上两个基础点,是能够感情能够反转,剧情可信的坚实基础。
影片开始时的二人情况:
由于工作上的事情,影响了二人的感情,二人一气之下离婚了。此后男主是一直主动赔罪的(租飞机放气球,一天二十个电报,几十通电话),希望重归于好。但女主气一直没有完全消除,在此期间,又有人求婚,就答应了。但是在真正结婚之前,她的直觉告诉她,她应该去找一下男主,给他一次机会来挽回。但从理性的角度,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已经重新订婚了。所以她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名义上正当的理由。那就是亲自去通知男主,她要离职和结婚(其实这个拍个电报就结束了,干吗在结婚的前一天做呀,见面后,在第二天就要举行婚礼的情况下,晚上还要做一晚上的卧铺火车!)(女性的脑洞和男性就是不一样呀)。
报社段落的男女感情起伏变化
见面前,女主的情感状态:
表面上,她对自己说,她是去正式辞职和分手的。潜意识里,如果男主赔罪的态度和方法让她满意,她就会原谅男主了。
潜意识的证据:
1.影片开始,她正式走进办公室后,和大家打招呼,大家对她态度很亲切,她对大家也是如此。同事关系这么好,她已经订婚,第二天就结婚了,为什么不把准新郎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另外,这段镜头的拍摄和剪辑是真精彩,教科书级别的。)
2.基于她的表面目的,以及她对男主不择手段,蛊惑他人的认知(影片中,多次有这个的证明),她为什么不和未婚夫一起进去呢,为什么要主动创造和“流氓”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3.她是带着手套进的办公室,掩盖了订婚戒指。如果男主态度行为让她满意了,她又订婚这个事情,很可能她就私下取消了,男主永远不会知道!
但基于她对男主的了解,她觉得这个潜意识达成的希望非常渺茫。在门口她和未婚夫的那一段话就是她忐忑不安的感慨。
见面前男主的情感状态:
觉得自己的方式,方法,献的殷勤,都没有问题,女主迟早会重投怀抱的,你看,这不是就来了嘛......
见面过程情感变化:
见面过程中,经过一段双方的语无伦次,表白和暗示。女主终于等到男主说我们可以再结婚嘛,这个表达,然后,在男主几次尽力挽回,但她潜意识都不满意之后--因为男主不是正面用她需要的感情来挽留,而是用工作呀,责任呀这些来做借口--在这个时候,女主的心态极为复杂,她直觉上告诉自己,男主还是爱她的,所以,她告诉男主她已经订婚,即将结婚这个情况。因为之前她潜意识要的东西,没有出现,她需要进一步的,危险的刺激男主一下。她向男主展示戒指时的那种小心翼翼的表情,把真实的内心表达的非常清楚。
受到刺激的男主,立刻要开始行动,要阻止这件事,要挽回。
办公室之后的发展:
二人走出办公室时的心态截然相反,女主从忐忑不安变成了胸有成竹,男主从胸有成竹变成了忐忑不安。二人在走出办公室后,来了一段公开的调情:女主说摘帽,男主就摘帽,说让道,男主就让道。然后女主为男主开了门,男主又走到她前面去了。但是,她刚进门的时候,是她未婚夫帮她开的门!
男主也估计到了她拿别人打岔的可能性,但低估了难度,所以出现了认错人的那一段笑话。
后面吃饭的那段,有两个细节,一个时男主强行占据和女主在一起的亲密位置,女主没有反感,然后男主继续拿着她的手和火柴点烟,她也没有拒绝,这可都在她未婚夫面前呀!都在暗示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开始直线升温啦。
中间过程的反复:
在挽回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女主认为很过分的,如偷表,骚扰金发女郎等,她也很生气。这就像真实的生活,你无法把握住全部,努力和运气,你都需要的。
最后结局的数次反转:
反转一:在最后的结局中,经过一番磨难的男主,感情升华了,他认为让女主幸福是最重要的,决定牺牲自己了。而女主在打字机前,已经遵从内心的选择,把未婚夫打发走啦,没想到面对的是男主的反转,此时她不知如何是好啦,因为此时的男主更爱自己了,她也更不愿意失去了。
反转二:假钞此时爆出了,女主喜极而泣--终于来了台阶!她哭泣之后,说出了她内心真实的一段话,以为男主是欲擒故纵的一段话,这个话那是在说男主的呀,她说的是她自己!因为其实假钞对刚才男主的决定无影响,反而让她去找未婚夫更容易了,就看你自己如何理解了! 另外,男主面对假钞爆出时的表情,没有任何计谋得逞的快乐。
题外话一:一刷看剧情,二刷看表演。
按照上面的理解,再看报社内二人见面的那段戏,真的是非常精彩,其实二人一见面,按照美式惯常的桥段,男主一把抱住女主不松手,嘴上再来点动听的,这个就剧终啦,哈哈。 每次男主抱住女主,女主内心都希望他一步,但男主一看女主那种假批评,真期待的眼神,就退缩了。这个真是经典的喜剧呀。
题外话二:语言和行动的矛盾,反差多么的巨大!
给囚犯送玫瑰花的女士,为了囚犯可以去跳楼,这个是真爱吧。记者这样报道了,她反而跟记者说,我和他没有什么!没什么你送玫瑰花干嘛?可以送别的,代表安慰鼓励的花呀?这个真的怪记者吗?
如何真实的表达自己,不给他人带来伤害,真是值得深思呀!
过去一直以为在好莱坞有两个大导演一向是对政治退避三舍的,这两人一个是希区柯克另一个就是霍克斯,不过至从看了本片以后才豁然开朗,霍克斯不是对政治不敢兴趣而是他一向用他的幽默和嘲讽方式来解读他眼中的政治。本片后来被怀尔德翻拍成了彩色影片满城风雨,基本上完全是克隆了本片。
A very good melodrama. People tend to speak faster in old movies but not so fast!
more about the nasty newspaper business than about love
话剧改编的电影,大段的台词被连贯性的表演压缩成连珠炮前后景的表演让人记忆犹新。比起之前看过的育婴奇谭,这部星期五女郎缺乏一些喜剧笑点,却另有自己对社会传达的主题,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坏坏的加里格兰特最后还是夺取了女主角放心,这个设计很有意思。
这语速,简直无敌了!
我并不反感[女友礼拜五]里那机关枪一样、一句叠一句的语速,正相反它们是本片最好的部分。你不是在听他们的每一个单句,而是像听交响乐一样听一个整体感觉。但我难以苟同本片展现出的道德观:难道这样的新闻观是正确的么?难道男人靠这样下作的手法,最终居然是值得女人的芳心么?
哈哈,笑死了,一口气我都舍不得看完,连里头的MAYOR都说:"well,boys!not so fast!" ,看到最后都没看出是加里格兰特,萌死人的动作。求央视国配版!哈哈
精妙的喜剧,比利怀尔德有个相似剧情演绎的《满城风雨》,也很精彩。
耳朵快听炸了 这大概就是四十年代的社交网络吧 纯粹靠飞速对话耍机灵来撑 想要摆脱这种生活的女主最终还是被心机前夫强行拉回 全片一路高潮但却实际上呈现了一种反高潮 许多台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粹是为了凑数和增加台词量与整体的被对话充斥的氛围 霍克斯通过这种“过度”设定构造了一个没什么道德没什么营养的浮夸媒体世界 而同时明知前夫鬼话连篇的女主最终依然没法摆脱倒在这部表面上的喜剧里种下了悲剧/形式上节奏掌握很差 但算是开创了烧脑话唠片的先河
机关枪似的台词几乎把我砸晕了,剧本很强大,矛盾和冲突接连不断,节奏之明快几乎无法让大脑休息;可怜的未婚夫三进宫!
记得是史上台词最多语速最快无法字幕翻译的奇片。这部神经喜剧比起霍克斯,倒是多归功于豆瓣词条上未显示原著编剧Ben Hecht(天才,很多经典作品都有他的润笔)和男女主角(终于能体会《西北偏北》麦田那场扑倒戏,加里·格兰特是加入了喜剧表演的)重看。在研究室戴着耳机捂着嘴巴笑。
重看,依旧被演员演绎Overlap密集台词的功底和霍克斯顺势而为的运镜和剪辑所震动,但也依旧讨厌结局,既然大家都不是好鸟,带着光环的主角怎么就破镜重圆了。
这语速简直了从头到尾不让人透口气,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好声音从头到尾就一直是华少在念广告啊!但我毫无疑问是大爱怀德翻拍的那一版!这部也挺好的但无论如何都觉得这结局实在是太平庸了啊。
事业型女人的死穴就是她的事业。这部神经喜剧的脱线程度远超《一夜风流》,高密度快语速的对白频频让故事走向闹剧的边缘。竟然觉得年轻的发哥有些许加里格兰特的影子。女主角很搞笑也很可爱。
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最黑色、最严谨、最诙谐的经典喜剧。这部根据1931年“满城风雨”重拍的影片中,通过霍华德·霍克斯创造的霍莉·约翰逊这个女性角色,你可以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这是一部热闹、时尚、同时又极具讽刺性的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对白的语速...神了!
睿智、节奏鲜明,经典佳片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台词密度最高的电影,主要场景只有两个、但事件发生频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开放式结构、内涵无比丰富,对新闻、政治、爱情的或显或隐的展现都很有意思。
剧情极尽夸张之能事,台词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扫射不停,随便让角色去死却拿来作乐。美式无厘头,我讨厌这种电影。
语速真快,翻了一下背景,据说是平均每分钟240个单词……对话戏,故事老套,全靠对话撑。闹,真是闹。
霍华德·霍克斯的确是导演中的全才,各种类型片都在他手上延拓了边界。本片堪称影史语速最快、台词最密集的作品之一。不仅笑料、冲突和情节演进大都由对话完成,更难得的是不少场景都有多人同时讲话,包括两人或多人打电话,以及在打电话的同时还要应对身边其他人的吵闹与叫嚷。为了适应连珠炮式的语言轰炸,剪辑频率也明显降低,多用长镜头或简单的连贯性剪辑。这些都让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图上也是做足了空间利用。内容方面,在完满解决双线冲突的同时将记者、警察、政客都黑了个遍,放到今天来看也基本不过时。加里·格兰特的确很适合演这种油滑诡诈的角色,相比起来,詹姆士·史都华则更多出演一身正气的人物。(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