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世界囚嘉年华
看完电影,心上心下个不停。白裙少女,冰川蓝机车,还有前方未尽的路,到底哪个能逃离现实到更远。我们无从知道。
海边的故事在小米的出走后,戛然而止,可又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去上路继续。
当时我冒出来的心里想法,跟先期观影的朋友出奇一致:这是2017年,在电影院看过的华语片最佳。
《嘉年华》的成熟,不仅意味着文晏从拍摄《水印街》到这部影片的惊人提升,其镜头语言与作者诉求的统一性,暗中抛索,丝丝入扣,营造了一个真实,梦碎和绝望的东方时空。
它的成功,也不是孤立的存在。黑户少女小米,未尝不是从湖南飞来的《笨鸟》,或者是更遥远的,来自云南边陲的《米花之味》。如此跨度的联想,只为说明《嘉年华》的出现,不但是对导演艺术才华的肯定,也是写实风格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并不是孤立个样,一小版块。它们是有白纸黑字的充分根据。
再用大白话说,《嘉年华》是近十年少有的,聚焦于当代社会矛盾与性侵少女案件的电影。有人试图告诉外国观众,电影里的中国,就跟现实中的中国一模一样。我所想到的也如出一辙,电影人物所出没的空间,跟现实中生活的市镇一模一样。
片中人物包括了黑户,打工者,旅馆老板,无业人员,流氓打手,小学生,普通父母,警察,律师,医生,还有面目模糊的权势人物。之所以一一历数这些身份职业,正是因为观众在现实生活经验中,会与这些角色产生过实际接触,并进行有效观察。
《嘉年华》从一片海滩,一座海滨城市,一间根植于每个人出游印象中的民宿酒店,引出发生一个房间内的黑暗秘密。好奇,疑惑且不安地注视这一切的,除了电影院观众,除了监控摄像头,还有一个年轻女服务员的眼睛。
在文晏的构思里,片中女性角色性格多样,各具特色。也不难发现,《嘉年华》的女性卡司上,她们的长相特征,比如大眼睛。从00后强势崛起的文淇、周美君,到曾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史可,都有某种相仿神似。在她们身上,埋藏了人物命运互相转换的可能性:比如长大以后的小文,变成了小米。未来的小米,也许变成了莉莉。结了婚,生儿育女,又变成了小文的妈妈。如果不是这么悲观绝望,倒还有成为一个代表正义与公信律师的可能。
片中还有一个大写的,居高临下的女性形象。《嘉年华》从海报,开头,剧中再到结尾,一再反复出现了这座巨大女性雕塑的戏份。值得一提的是,它从未在一个大全景里面出现。我们所看到的梦露,只是一小截,一部分,直到被支离,吊起,拖车拉走。
海边的梦露雕像,她云集了女性性征魅力于一身,又是吸纳了男性欲望的万千投射。好事者研究说,当梦露瞪大双眼,她有如洋娃娃般的青春少女。当她微垂眼帘,又是热情似火的性感女神。男权社会错乱的欲望倾轧,导致了《嘉年华》事件的轮番上演。正如微博热搜上的女童、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研究生博士……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报道,网友都会无奈感慨,她们不是最后一则。
小米的手机里,拍下了梦露的裙下风采。拍婚纱照的人们,只是把梦露当做背景。她的大红高跟鞋,飞扬起来的裙摆,肆无忌惮地面对着大海,也引来了狂蜂浪蝶的小广告。
戏中男性,唯一有正义感,秉持了正常操守的,只有看起来不像父亲的耿乐。令人觉得讽刺的是,这名父亲的婚姻家庭与工作事业都有问题,处于同样好不到哪去的境地。令部分观众觉得不够的是,他好像应该爆发得更为强烈、粗暴一些。
在耿乐身上,《嘉年华》再次压制了一点就燃的怒火。那不是电影想要的。
无人,空旷荒凉的海边游乐场,正在等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大嘉年华。可是,在庞然大物的充气通道上,只有两个女孩避开了家长,学校与人群的嬉闹时光。她们像渺小,徒劳的钟摆一样,停留在了人生中的某个时刻。
如此情景,尚还引发不了成人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感叹。306房间的秘密,只会在小文不断长大后,被扎破,并发作,足以把一个纯洁的人类摧毁。
回想这一幕,就能发现《嘉年华》的忧伤所在:她们的快乐成长,只是需要陪伴。好比回到小文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就连无聊踢树枝的场景,也快乐胜神仙。
《嘉年华》所要说的,当然也不止于这碗鸡汤。少女与金钱,啤酒,假发,口红的关系,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成人(男权)世界的贪婪诱惑。面对这场上下合谋,无时不在上演的倾轧侵害。小文的悲剧,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几乎没有现身示人的刘会长,并不是一个类型片里的孱弱反派。恰好相反,他的模糊,他那无处不在的触手,GPS定位,买通警医,已经强大到了足以颠倒黑白,就地掩埋的疯狂和荒诞地步。
梦露雕像的离去,引发了一些影迷对于安哲罗普洛斯,《再见列宁》的联想追忆,更有甚者,觉得少女的机车驰骋——在速度感变化提升中感受到生命节奏变化,也会想起《南国再见,南国》和《路边野餐》。在我看来,影迷型的触类旁通疯狂联想虽然过于放飞,却更说明《嘉年华》所表现的环境时空,是一个真实,可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世界。《嘉年华》被与之并提,说明了水准可靠。
雕像当然也会死亡。费里尼《甜蜜的生活》的开场,就是一尊耶稣雕像,被直升机吊在天上被拉走,遍布空虚。主人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一颗纯真的心和对生命的开放态度。那个荒诞故事发生在罗马,费里尼却认为是一座内心之城,永恒之城。
《嘉年华》的海滨城市也是如此。同情片中的小文与小米很容易,但《嘉年华》要说的东西:爱,温暖,还有停止来自外界与亲人的二次伤害。其实更难。
2 ) 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8.5 米亚法罗成为muse的第一部影片。Hannah and her sisters, Zelig还有这部影片之中她都饰演是相对有自己想法的知性女人,和其他的那几部完全不同,还挺attractive的。这部影片的摄影也太牛了,田野中那段空镜头完全不比塔可夫斯基的差。这片的服装完看得还以为是发生在欧洲的贵族故事。宁静的仲夏夜晚,复杂的情感纠葛,每一个个体都在隐藏自己。对着奇怪的灵魂装置concentrate那一段也很好看。之前一直觉得伍迪艾伦每个时期的电影都是有一个大概固定形式的,但最近看了很多更小众的作品之后,发现并非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有着很明显的独到之处。没有对大师的致敬,没有太多的笑话,没有在纽约生活的犹太老头儿抱怨着社会的问题,只是乡村美丽的夏天,和的一系列的情感纠葛,换妻、偷情、真爱和原谅,却拍的非常美。
3 ) 这是伍迪·艾伦最无聊的电影。
《仲夏夜性喜剧》
这是伍迪·艾伦导演的第10部电影,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因为它除了看上去漂亮以外毫无意义。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时代周刊》的影评人理查德·什克尔,他说这是伍迪·艾伦拍摄的唯一一部平淡无味的电影。
一部轻快的,幕间剧式风俗喜剧电影。漂亮的夏日、丛林、捕蝶网、网球、射箭、度假,还有三对恋人,其中的三个男人都想睡了对方的妻子。
电影再没有其他任何意义了。
门德尔松的音乐,轻快的情绪。伍迪想把这部电影拍得像一道甜点。确实,绿油油的森林度假别墅,很欢乐。
但电影实在是无聊到可怕,无聊到我想把显示屏砸了的电影。当年电影院的观众也是这么想的,《仲夏夜性喜剧》和《情怀九月天》是伍迪·艾伦在商业上最失败的电影。
4 ) 三点
1.三男三女错综复杂的关系跟《火腿,火腿》颇为相似,除了护士是年轻菇凉,其他五个人都上了年纪,有时候还办不成事,少了些荷尔蒙的味道,纯“感情纠葛”,两个男人收拾的整整齐齐在洒满月光的小树林没等到女票😂,轻松戏谑,护士不但年轻,还温顺还野,所以教授死在她身上是喜丧💕
2.从电影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伍迪艾伦的话痨八零年代就出现了,那个时候的昆汀还在混录像厅刷港片,把话痨的历史往前推了整整十年🤯🤐
3.好几分钟英国乡下田园明信片的那一段,就跟《午夜巴黎》片头的风光宣传片一样,让人心驰神往,旅游局应该给丫发个奖。
5 ) We call it "sex comedy" because we are lack of it.
经典实例:
Dulcy: Leopold, bite me... hard!
Leopold: I can't. These aren't my teeth.
6 ) 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A witty and flavourful comedy pretty much sums up this movie. Without any major flaws, yet still lacks polish and more behind it to be considered truly memorable. The movie po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ove and sex are separate entities, however does nothing to truly expand or answer this question, but does suggest that people are all free spirits, and it is only through the tranquility between people can one truly embrace oneself.
伍迪和米亚合作的第一部作品,一部小巧精致的春闺闹剧,轻松愉快。唯一的问题只有米亚吧,她真的不太适合这个角色,这原本是为黛安基顿设计的。到后来的《丹妮玫瑰》和《开罗紫玫瑰》,她的幽怨自哀的气质得到完美地展现。
2021.01.14二刷。从纽约来到森林,三组男女的关系很复杂,但是拍得不好,有点平淡。摄影有亮点,多处的景色剪辑也挺有趣味。
像IngmarBegman致敬的片子,很搞笑~~~
勉强3星...
三男三女,在一个荒郊野外,原本配好了对,但谁也不能预料,相互之间无限交叉的可能性,男的爱慕女的,女的崇敬男的,稍微加点儿温度,这关系就乱了套,而伍迪·艾伦是个幻想主义者,他的叛变必须充满牵强的各式借口,再加上一丝神秘,力求合理!
有着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奇想,却并非相似的狂欢。整体气息依旧是伍迪·艾伦絮絮叨叨知识分子的爱情,只是早期的这一出乡间喜剧比后期这些不痛不痒的作品精致太多了。夜晚部分的交叉偷情编排十分精彩,几个颇为奇幻的段落和结尾着实俏皮。
伍迪的情感世界只有善变,唯一的不变就是善变,却用喜剧方式积极地去表现这种情感流动。以前纯情的我不能接受,现在却发现这是人生常态。
三对男女分别偷情的微妙场面拍得甚是有趣,重组结构类似歌德《亲和力》;配乐和刻意复古的服饰及鬼怪形象,颇有戏说莎翁之意。
此时的米亚·法罗是艾伦的缪斯,清纯、漂亮、甜美。与刚刚出版的《伍迪·艾伦自传》中透出的设计、威胁、互撕,恍若隔世。
三对男女,彼此之间都有故事,彼此之间卿卿我我,彼此之间欺瞒哄骗,不信鬼神的哲学教授在年轻少女身上得到性爱升华的永恒,阅尽千帆的医生跟好朋友老婆偷情又觊觎哲学教授年轻的新娘,委屈的发明家有一段跟爱有关跟性无关的往事,终于梦想成真发现还是自己爱人最诱人。哲学科学医学思辨,比不过性爱热情无边。
莎剧恶搞,换妻假日。野蛮人附体哲学教授,昨日偷情显影树丛。米娅法罗演的太糊弄了,那个自行车挺逗。性爱释放压力,爱情导致压力,但男女依然不遗余力追求之。
开篇的哲学老师大谈客观事实的经验论,对于鬼魂等说法的不屑,他是极端形式的经验主义立场。之后3对情人的周末派对,揭露了影片唯一的基础:纯粹的、享乐主义的利己心。电影中人物并不关心关系的持久度,而是快感的密度。快感可以让伍迪和妻子的婚姻貌似得到救赎,也可以让哲学家痛快死去。p185文章
9.25 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可以一边无厘头,一边讲黄段子,一边把大家难以实现的欲望拿来取笑,一边指导广大身在苦海的学子复习GRE单词。再看看老了之后拍的这些片子,退功退得太厉害了,连语言都退化成小学生水平了。
仲夏的周末,排列组合的乡间生活。
练词汇啊,最欣赏小护士,怕鬼,信奉自然状态,毫无虚伪的知识分子臭老九的毛病……
乡间小品,戏谑莎翁。“我想那时候所有的风流韵事,我是在排练,你是让我停下来的那个人。”
从爱与死到科学和性,与其说伍迪艾伦是在强调自己信奉什么,不如说他是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质疑这一切,而这个阶段所谓自己的方式,则是从对大师致敬开始的。撩拔前人虽有模仿之嫌,但不带重样的开涮手艺,则怕是无数电影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了。
小护士和主妇都比米亚法罗美,偏偏让她当女一号,可见那时伍迪艾伦还在迷恋着高白瘦而完全不顾剧情的合理性。风姿绰约一点都不是她,过几年的《开罗紫玫瑰》才露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本质。
我终于知道米亚法罗为啥长得惊悚了!!因为她不眨眼!!!
出轨大乱炖。Marriage is the dead of hope. 有些画面很伯格曼,但电影本身实在不好看,也许同时期拍的Zelig把伍迪艾伦榨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