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永恒的孤独
上个月底,看了《Phoebe in Wonderland》,一直想写点什么,迟迟未动,今夜失眠,与其发呆,不如记下凌乱的思绪。
我喜欢海报,在向日葵的花瓣后面,露出小姑娘那张敏感的脸。似乎她就是一个向日葵女孩。
我喜欢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太阳就是他的全部。孤傲傲的立着,没有和其他个体连成一片,有种疏离感。
菲比的世界,谁能理解?在舞台上的她是那么耀眼,而舞台下,她却躲在自己世界的阴影之中,连父母,都难以搞清楚菲比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菲比迫不得已,活在自己的世界。因为没有人找得到那解锁的钥匙。
年幼的菲比说她曾经想到过从高处跳下去。一个如花般绽放的女孩想从高墙坠落在地。让我心里一震。
虽然强迫症会有如此反应,但更多原因,也许正是菲比孤寂的内心无人能懂。太过丰富的想象力,无法找到窗口涌出,这是一种折磨。
有些事,不能让大人们知道
有些事,大人们知道了,也不会相信,
有些事,大人们相信了,也不会当做一回事。
所以,内心的世界,是完全属于一个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感受异常孤独,恍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的菲比。有些秘密,不能说。
在好友面前,无法坦然面对,眼镜后面隐藏着欲言又止的痛楚,不得已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这个时刻,我是最讨厌自己的。但是,连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又如何能够说的清楚。
菲比是幸福的,她相信,有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存在,一切都不需要完美,这是最完美的。
不要那么完美,不要有太多所谓的道德感,不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希望我的道德感丧失殆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内心来讲我不是那么富有正义或者道德感,有些事情至今未做,或许是因为我一直游离于自己的世界,和现实的生活当中。
2 ) 学会接受个体差异
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人学会接受自己,接受一些改变不了的东西。在中国 ,一般都是一个怪异的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融入集体不再与众不同,实际上这基本不可能,电影里的菲比最后也没有好,可是她学会了接受自己的独特。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陷将伴随着自己的一生,而这种缺陷又是看不见的,比如心理或者性格方面的,当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去接受一个有缺陷的自己?并且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想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课。
我想像菲比这种孩子不仅仅只有一个,小时候我像菲比一样生活在自己想象创造出的世界里,把周围的一切拟人化,如果认为做一件事会带来好运就会反复做。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不算一个合群的人,我与人没什么矛盾也不会成为万人迷,我大学的时候几乎从来不去聚会什么的,不会打麻将、不会打牌、不追星、不玩热门游戏甚至不看热门电视剧的我,在里面不知道聊写什么多余到尴尬。这些年说实话做的努力实在不止一次,中学的时候曾经去模仿别人,大学去强迫自己加入什么团体竞选什么干部,希望自己变得合群和其他人一样,然而这只能让我变得更尴尬、更难受。曾经我觉得我社恐,可是能干新闻工作,我应该不是天生就社恐,只是对大众的“娱乐”,似乎天生缺根弦。好在报社里的这些人,也没几个爱好十分“时尚”的人,没人感觉我怪胎或者装X。
后来我明白了,人生学会独处是很重要的一课,而且活着没有必要非得讨别人喜欢从而委屈自己。生来是个独立的个体,不一定非得合群,自己快乐才好。一个人只要不害人或者害己,只是跟其他人有点不一样,也应该获得其他人的尊重。
3 ) 你是你,不一样的你
刚刚看到一位网友写的一句话挺打动我:
希望自己三四十岁的时候,看到之前的同学混的很好,但是自己还在普通的公司做普通的岗位,希望那时候的自己可以对自己说:我还是我。
我想说的是,
希望三四十岁的自己,不论是在普通的公司做普通的事情 ,还是在非凡的公司做非凡的事情(CEO or CFO or COO),我们都可以很自信很坦然地告诉自己:
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怀有初心,看到喜欢的东西,眼睛会闪闪发光的我。
4 ) 你让我清醒。
那些疼痛 历历在目
身心煎熬 看的时候 勒紧了手指 渐渐麻痹了
有时候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弄清主体的明白
只要我被感动。
因为我小时候跳格子,因为我知道
每个儿童时代 都是强迫症的时代。
and i just feel like the firm.
不要试图弄懂孩,我一直觉得孩子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我想这部电影或许使用了ODC这样一个契机去说明了一些世界上的东西,一些关于wonderland模式的,爱的,煎熬的。好的不好的儿时的或是现在的,回忆,都可以摸到些许冰凉。
主演elle fanning,当然是某著名童星fanning的妹,家族童星,只是没想到她演技的充分发挥跟遇到一个好本子的幸运结合很好。非常的自然流畅。
片子我放了很久才开始看,刚看的时候还是困的。但我知道只有情节飘浮不浓烈,不是那种激烈理智固定模式的电影,才可以让人们清醒。
你让我清醒。
5 ) 俺就是这样的人
看到“爱丽丝梦游仙境”这几个字我就挑出了这张影碟。一直就很喜欢这本书,所以看到以此为情节的电影很自然就买过来了。
我一向很喜欢这类儿童题材的电影。与中国不同,西方有很厉害的导演愿意拍这类电影,又有很厉害的演员演这类电影,但关键是,这些电影都能站在于孩子平等的视角去看问题。抛掉自以为是的成人式虚伪,很容易就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智慧,勇敢,爱这些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的东西。而在中国式的儿童片,大多数以孩子改正自己缺点这一过程为主线,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式影片导致当孩子稍有理性和自尊时便绝不选择此类影片。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亚瑟和迷你墨王国我都很喜欢。菲比梦游奇境与之不同,影片一开始就表告诉了我们7岁菲比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随后看到这个奇境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用很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孩童眼中的奇境。
影片中没有严格意义的坏人,没有怪兽,也没有邪恶。因为根本不需要怪兽,也不需要邪恶,仅仅是生活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到痛苦厌烦甚至恐惧。
片中主角菲比是个7岁的女孩,爸妈都是学者,妈妈在写一篇关于《爱丽丝梦游奇境》的论文。菲比有一个5岁的妹妹。菲比喜欢诗歌,喜欢莫扎特,喜欢妈妈摆在家中的各种关于奇境的小玩意儿。
很自然的,这样聪明的女孩难免有些敏感,因此菲比在学校中并不受欢迎,尤其是她偶尔的不自制的行为更是招致了很多同学的厌恶。如果片子是中国导演拍的此时一定会加上菲比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这一情节,但是由于片子是美国拍的,所以菲比的学习成绩如何我并不清楚,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在好莱坞影片中原没有中国影片中大。
中国的此类影视分这两种。早期的电影,多是通过塑造一个十分敬业的老师和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多是通过老师的敬业最终感动学生使其走向正途。此类影片中有明显的学生好坏标准,学生主人公好坏参半,好的极好,学习好,相貌通常不是班上最好的但也很不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帮助老师拯救差生的重要有生力量。所谓的坏学生则是成绩差,而非品德败坏,比较调皮。影片的主线是让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好,帮孤僻的学生提高亲和力,通过活动提高班级团体凝聚力。(花季雨季)
而后的题材则是又一个不甚敬业的老师和不甚认真的学生。老师因为比较年轻,所以不甚敬业,但是通常比较Fashion,和学生关系比较好。最后大家一起努力,老师的到承认,同学成绩也得到提高。这种影片中所谓成绩差的学生戏份相对多一点。(十八岁的天空)
这部菲比梦游奇境,显然已经脱离了提高成绩这一美国80年代少年励志电影的主题。片中,菲比相对其他孩子有行为有些异常。被其他老师视作毫无自制力的菲比在戏剧老师那里得到了承认并且获准饰演爱丽丝这一角色,并且在饰演中有及其优秀的发挥(范宁真的演的太好了)。菲比在其余的时间中对奇境的沉迷引起了父母的担心,同时又更加明显的曝露出菲比父母的关系紧张。电影一直在描述这菲比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且暗示着,菲比所谓的异常情况与家庭中父母的情感的不和是分不开的。由于菲比的母亲在写爱丽丝梦游奇境,所以菲比潜意识里希望通过饰演爱丽丝获得那份失去的母爱以及家庭的温馨。
事后证实了菲比患有先天性的强迫症,菲比告之其他同学时同学们用好奇的提问表达了一种理解,菲比在告诉同学的时候是笑着的,菲比很坦然的面对这一事实。结尾处的爱丽丝梦游奇境的公演,并不是以菲比对自己的改变作为代价的。菲比表演的成功在于对自己缺陷的了解,而非对于自己缺点的改变。这一点在戏剧老师的话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将来会有一天,也许是多年以后的一天,你会睁开眼睛,看清楚你自己是谁,尤其是看清楚你之所以如此的不同于其他所有普通人的一切。你会对自己说,“但我就是这样的人!””
导演这样的描述虽然平淡,没有那种一般励志片中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热血感,但是显然更加贴近现实,这种真实感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当面对的缺陷是自己一辈子的缺陷,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面对事实,认同一个有缺陷的自己,并且依然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现在我尚在大学,对未来充满着我自己都觉得不切合实际的期待。我明白,在我三四十岁的时候,最大的可能是在一所普通的公司作者普通的工作。也许勉强有车,房子也应该还在付按揭款。我只是希望,当我遇到以前的朋友,面对着曾经一同生活过但是已经飞黄腾达的人,我能对他们表示赞许的同时,不为自己的平凡感到害羞,并能坦然的对自己说:“俺就是这样的人”。
6 ) 我不想慢慢毁掉
看了影片之后再看其他人的影评都是在讲强迫症,我才知道小女孩患有心理疾病。
但是,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都不觉得小女孩患有心理疾病,我觉得她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天赋的小孩,只是她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挣扎行为。这在影片开头就交代了“不能那样,不能这样”的“规则”环境。就像大人的世界,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但是有一人不一样,大家就会站出来指责一样。
片中的老师说过一段话: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你睁开眼睛,看到真实的自我,尤其是那些让你与众不同,区别于芸芸众生的点点滴滴。你会对自己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以及片中想演红心皇后的小男孩,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要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特别羡慕小男孩,他坚定自己的信念,“没有不起眼的角色,只有不起眼的演员”,他在受到嘲笑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沮丧的情绪。那是因为他不动摇,不为所动的内心相信自己吧。心中认为神圣的永远不会被玷污,而那些被玷污的,是因为他们本不够神圣
我常常会觉得一个东西很好看,然后别人说好丑的时候就会动摇,明明知道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 但是当第二个人,第三个说的时候,就越发相信,这个是丑的。于是反问自己:是这样吗,真的丑吗。。。
菲比,与众不同却不敢行动,在想与现实中纠结和挣扎。她说“我不想慢慢毁掉,可我没办法”。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同,也因不同而受到各种负荷,我在想她在迎合现实,可是又觉得自己这样是在毁掉自己的不同。这也是我的共鸣。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这部电影给我了很大的鼓动,尽管我也时常跟菲比一样会动摇。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不同的吧,但是为什么最后大家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也许就是因为大家越长大越不敢想象,越来越接受规则。
我时常会突然去做一件事情,比如拍照或画画,然后就有室友来问我这样做干嘛?是为谁做的?有报酬吗?作业吗?我不敢回答说:因为我就是想做。真的就是想做这么简单。没有目的地想把自己想做的做好,仅此。那些不是我的野心,是我与寂寞相处的方式
结尾毛毛虫问:你,你是谁?的时候,菲比面带微笑看向镜头,像是在反问观影者。
片子一般,萝莉激萌
OCD 其母其女 伤痕没有close-up刻画 是为了打开儿童市场咩? 童话的套子大家都熟悉 内里的忿忿就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嬉皮和早熟的梦想交相辉映 homo got the part! 末了我都明白到:这是破茧片一部。
拍好儿童电影的关键就在于给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Bailee Madison怎么哪里都有你呢......
小LOLI。。。没有预告片的那么有趣。
小艾丽真漂亮
个人还是挺喜欢此类儿童影片的,嘻嘻~~童星达科塔·范宁长大了,不那么可爱了,妹妹艾丽·范宁来接班,姐妹俩可真像啊,简直一模一样。
产品包装误入歧途
没有共鸣/小女孩演技真不错
此范宁非彼范宁 一个挺好的题材被拙劣的编排搞的故弄玄虚
希望菲比永远都不要长大,变成像我们一样“正常”的大人。
做作
家庭生活是个很复杂的……我是相当的痛恨胡闹的小女孩
我喜欢一开始的那个BB
小演员太棒了,所有的表现都成熟到位,甚至于让人觉得唯一的缺点就是表现的太成熟了,很少出现孩子天真的表情--但这也许就是剧情的需要吧。我觉得这个片子最难得的是完全以孩子为主线叙述,而且不是以成人眼里的孩子,而是以孩子眼里的世界出发,所以少了很多关于是非对错的纠结和前因后果的解释。观众也就得以跟着菲比一起梦游、一起为了担心失去而紧张并最终一起为了终于了解并接受了自己是谁而释然并对现实世界的未来重新有了希望。
小Fanning把一个强迫症小姑娘演的这么好,小妹妹Olivia太个性了!
小姑娘演技是真心不错啊。。。
其实挺沉闷的,不过elle的演技真的没话说
强迫症在童话中被救赎。
一部完全美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片子,让俺这乡巴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小学校,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校长,这么好的老爸,这么好的老妈菲比,真是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眼睛眉毛嘴巴,美的简直不真实,美到极限,白雪公主在世恐怕就是酱紫
Don't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