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迎来无数梦想者的挑战,夏伯渝是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硬核大爷”!1975年夏伯渝加入中国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因冻伤而双小腿被截肢,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经历双腿截肢、癌症侵扰、病痛折磨的43年里,夏伯渝五次冲击珠穆朗玛峰,凭借自己的坚持不懈与热爱,最终于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纳,在69岁高龄成功登顶。这使他成为无腿登顶珠峰中国第一人,也是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
看夏伯渝的纪录片很激动。之前看《攀登者》注意到了夏老师,之后在抖音里又发现了夏老师。一下就迷上了夏伯渝。在无尽攀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夏伯渝传递给世人的一种暖暖的爱,让我们可以在这种暖流下享受人生的过程,也许其中更多的是艰险和痛苦。但每当看到夏老师的微笑,一切似乎释然了,人生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他给我们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他的微笑威力巨大,一下就把我融化了。
我经常会看登山方面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记录片。源于我喜欢登山,也在不断登山,我对山的景色和其中的人都非常着迷。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每部登山的影片都是让我迷醉的。这部更不一样,非常暖洋洋的感觉从始至终。
人和山的关系,就是人生的发展过程。我是在爬山中找到了人生的解读,也许夏老师的感受比我更深万倍吧。这就是我需要这部影片的原因。
中间夏老师哭,因为自己的梦想带给家人一辈子的担心,这是所有登山人妻子最大的牵挂和无奈吧。每次送别都不知是不是最后一别,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登山中一个细节也许就是生死。不断往C2C3营地上走时候,一个接触假肢处的小水泡,对于有血栓的夏老师就是巨大的考验。他儿子听到后,吃惊不小,但还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告诉他妈。那种心情。好在夏老师最后给了家人和世人一个最完美的结局,这是上天予以的眷顾吧。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人可以在吃饱穿暖之后,开始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户外运动,尤其是登山是最迷人的运动了吧?永无止境,不怕困难,迎接挑战,这种精神是一种财富。而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人走上心身富足的路,这是前辈登山者前仆后继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吧。
虽然是纪录片,但看得人也是心惊肉跳的,越往后越紧张,绝对不比那些大片轻松。这也许就是纪录片的力量吧。很容易把观众就带到美丽冷峻的珠峰上面的那种艰险的环境中去了。
登山者都很讲究装备,片子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品牌就是一场装备巡演了。仔细观察登山者的装备,成了我的一个乐趣,就算是插入广告也是插的到位。虽然还不敢爬雪山,但冬天走山也是需要抗严寒的装备的。
看到最后,我是和夏老师一样的激动。说实在的,以前在抖音里看了无数遍了,每次看每次激动。尤其是最后夏老师和妻子的对话比《攀登者》里的爱情还感人。这里也还是要感谢《攀登者》做的前站吧,毕竟没有商业片的引领,纪录片几乎无可能拍摄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攀登者》的上映,我才知道了我国在上个世纪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是有这样一些勇士在挑战着不可能。在片中我认识了胡歌饰演的夏伯渝,也有了我开始不断追粉夏伯渝的过程。有他存在,我就感觉特别温暖,因为那是一种爱的感觉。
这部电影是《无尽攀登》,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主人公是夏伯渝。1975年中国登顶珠穆朗玛峰队的队员,因为遇上恶劣天气,在下撤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睡袋让给了队友,导致下肢严重冻伤,最后不得不截肢,当时他年仅26岁。 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就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属于他的名字。 最终在2018年5月14日的8点多钟,夏伯渝最终登顶了珠穆朗玛峰,这离他第一次向着珠穆朗玛峰攀登已经过去了43年。 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费尽自己的一生,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呐。 夏伯渝也因为自己登山不止的事迹荣获了2019年的劳伦斯奖,当你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时候,世界似乎都在帮你,世界似乎都在为你让路。 所以胡歌才会甘愿仅仅在一部电影里仅仅出镜3次旁白,谁又不会为一种生命极致的展现形式而不由的掌声雷动呢?
有幸参加点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方面深深震撼于夏老师对于梦想的勇敢坚持,另一方面也对他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很有感触。
在5次冲击珠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意想不到恶劣天气和突破身体极限的体能挑战,还屡次遭遇危险困境,但这些对于夏老来说,似乎都只是为他梦想增色的调味品,从不曾让他徘徊犹豫。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惧大自然考验的硬汉大爷,每每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却总是一副略显愧疚的乖巧模样。我能明白有一些观众会觉得夏老一心只有自己的梦想,而忽略了家人的担忧,但恕我直言,若果作为当事人的妻子和儿子都选择了坚定的支持他的梦想,我们这些旁观者又有什么资格对夏老进行“道德绑架”?
虽然能看到妻子在夏老每次临行前的不舍与挂念,但帮夏老准备行李的是她、为夏老求来平安符的是她、临行前几番叮嘱的也是她。我想他的老伴比我们更明白,这样一个梦想对眼前这个年近7旬的老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支撑着他熬过43年病痛风雨的最大信念,作为他一生最爱也最重要的那个女人,她又怎么可能阻碍他去完成这样一份生之信念?!
而夏老的儿子也是一样的支持,时刻关心着父亲的他甚至还亲自去过大本营“探班”。虽然作为家人出于本能的会对夏老的健康产生担忧,但作为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夏老,也一定比我们更尊重夏老的选择。被妻子和儿子这样支持着、理解着,我想夏老的这半生,虽未被命运优待却也一定活的很幸福吧。
听导演说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的时候,曾经距离顶峰只有94米,但夏老却为了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危选择了撤退放弃。这样一个时刻把他人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男人,我们该如何责怪他“自私”?
若要我说,真正自私是我们,在不懂得这个梦想对夏老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对他盲目揣测,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我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行要求他“对自己残忍”,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
# 观影后深夜激情的胡言乱语 #
算起来已经很久没写影评了。理由自然是有很多,忙,忙着出门,忙着写小说,忙着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不过说到底,还有一个最真实的原因——能够触动我的片子越来越少了。
不知道是因为看了太多胃口变得更刁钻,还是自己也开始写文后的某种麻木,亦或是疫情影响的片荒,总之,那种看完之后不吐不快的感觉似乎消失了。又不想为了写而强行写点什么出来,于是就这样荒着。
当然,还是有些不错的片子的,只是那种不错依旧停留在大片式的不错,或者技术层面的不错。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对我来说,依然差了那么一点点。
而《无尽攀登》,大约就是那一点点。
如果单从片子的技术层面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当然,有尼泊尔的异域风情,有珠峰的壮阔风景,有登山前的祈福大会,也有攀登过程中父子两条线的悬念。但是相对于国外(各种意义上)挑战极限的纪录片来说,多少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的。
可是耐不住这个故事本身实在太动人。
夏伯渝,这个曾经只在圈内赫赫有名的登山者,2018年登上珠峰后曾一度刷爆了朋友圈。人们惊叹于一个依靠假肢的人也可以攀上最高峰,纷纷留下自己的敬佩(或者猜疑和嫉妒),然后便消散在日益喧嚣的社交网络里。
三年之后,大部分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名字,而他的故事才终于变成了电影。
不过对于他来说,三年大概真的算不了什么。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被选拔进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因为遇见暴风雪,蹲守两天后下撤。同行的队友丢了睡袋,而他自以为抗冻,便毫不犹豫地把睡袋让了出去。这一让,便是下山后的冻伤截肢。
从此珠峰成了他一个矢志不渝的梦,一梦便是四十三年。
外人无从得知这四十三年对他来说是怎样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的便是他从未间断的锻炼、得癌症、继续锻炼。
是的,他还得了癌症,因为运动量太大假肢摩擦肢体的伤口总是难以痊愈。
不过就算这样,想要爬一趟珠峰也不容易。直到2014年,他才有机会第二次踏上这座山。
从14年到16年,他连续爬了三年,珠峰也连续不给面子了三年。每一年都有意想不到的意外,每一年的攀登都无果而终。最后一次,他离山顶只有94米。
依稀记得那些年里,他就像是登山圈的一个梗,一个在遇到极端天气或环境时劝人下撤的梗。向导们会和怎么也舍不得下山的人说,你看人家老爷子,珠峰都登了三年没上去呢,你这算什么,想要命就赶紧下山,以后还有机会。
而被劝的人多半也就不会再说什么。
只是,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就到此为止的时候,他居然又去了。这一次,和他僵持了一辈子的珠峰,终于没再为难他。
梦想成真。
山顶上他摘下面罩隔着对讲机和电话与家人说话,山下的大本营里后方队伍在敲盆打桶,而我在电影院哭得像个煞笔。
幸亏这个厅里除了我就一个人,在后面一排,什么都看不见。
于是从这一刻起,一直到最后他回答了那个所有登山者都会被追问的问题,我大约就一直保持着这个煞笔的状态。
我喜欢他的答案。
没有山在那里的深奥哲思,没有努力拔高的胸怀大义,只有那么简单又纯粹的几个字,“我喜欢登山”。
是啊,喜欢而已,有那么难理解吗?
当这份喜欢需要冒着失温、冻伤、滑坠、雪崩、暴风雪等等数不清的危险,需要卖掉房子才能付得起一年又一年不菲的登山费,似乎又太难理解了。
所以在我们的语境下,每个热爱登山的人永远都在被诘难。
在《奇记》作者湘君的访谈中,有一段夏伯渝给读者的赠言:“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个梦想。哪怕没有结果,你也不会后悔的。” 这是他在最终完成了梦想之后的肺腑之言。
我想,比起梦想这个词,我更愿意用执念。它比梦想更不讲道理,更顽固,却也更加有力。
难以想象,假如没有珠峰这个念想,他的一生会变成什么样。也许从26岁截肢那一年开始,便是一眼能望到头的荒芜。
没了高强度的训练,或许不会那么早患上癌症,但或许又会有别的什么。然后呢,生命的火焰逐渐枯萎熄灭,临到最后,或许会想起自己好像还有什么没完成。
幸亏他是他。而对于他来说,大概只会有一个选择。
喜欢这部片子当然也是有私心的。
在屏幕上见到久违的尼泊尔与雪山,瞬间就被拖回到那些年的记忆。冰爪、冰镐、路绳、上升器,包的厚实的羽绒服和连冻带晒之后开花的脸。
好像从未远去。
那时候身边人有几个都在心里暗暗惦记珠峰的名字,这么些年过去,有些梦想成真,有些却再难寻觅。
人总是这样,在某一个瞬间会觉得那些遥远的目标触手可及,而一转身后便是高不可攀。
记得那一年去尼泊尔,留下了从EBC到ABC的几条长线徒步,总想着很快便能再回去。可是一别十二年了,故地重游的日子却依然遥不可及。
世界以让人越来越看不懂的模样飞速向前,而变得更快的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梦想换了再换,执念生生灭灭,转过身去,只能看见沿途留下的一片狼藉。
这时候才明白,能惦念一件事情四十三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原来我们的人生如此之短,只够一个执念。
2021年12月26日,CBD万达影城,参加际洲先生的包场。全场有150来人。夏伯渝、夏登平、柯庆峰诸先生到场交流。气氛很好。
影片技巧有限,但是抓人、有力量。力量来自两点:山与人。
生活在城市太久了,山成了一个概念,人不自觉地傲慢起来。
通过有限的镜头,感到了山的气息。那冷、那硬、那复杂的纹理,真令人着迷。
需要定期看山。人被还原为原人,赤条条。生命稀薄,如同被风卷走的雪雾。
夏先生是个宝贵的人。或许强健的体魄能让人乐观。即便残疾,乐观依然饱满。
观众问:登山时想什么?答:走好这一步。
真正朴实,真正智慧。想到写作,想到人生,也是如此。
大家好,我是夏伯渝。我的电影《无尽攀登》今天就要公映和大家见面了。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院的大银幕,我的心情很激动,所以想和大家说说一些心里话。
年轻的时候,我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这一切源于我被选拔成了国家登山队员,当时我觉得那就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但是大喜之后,来了一个彻底改变我人生的大悲,我在珠峰冻坏了自己的双脚,只能被迫截肢。当时我的心态真的是从高空跌落谷底,我本来是个足球运动员,最不能受伤的就是脚,结果偏偏就让我失去了脚,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一想到我余生要在轮椅上度过,我心如死灰。
转机出现在我遇到一位假肢的专家,他告诉我假肢不仅可以帮我站起来,还能让我爬山。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后来我就一直锻炼,练力量!有力量什么都能做!2014到2016年,我连续三年三次攀登珠峰。这三次我遇上了冰崩、雪崩、地震、暴风雪,我命硬,死里逃生!最近只差了94米就能登上峰顶。我那时老想,我的命运对我太差了,好像专门要和我过不去似的。我这一生的付出还不够多吗?爬个山什么事都不顺!终于,在晓柯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支持下,我第五次终于成功上去了,2018年5月14日8点31分,那时我69岁。四十多年了,我终于上来了。
最近为了宣传电影,我接受了很多采访,别人还会反复问我靠什么坚持那么多年。好像大家觉得“梦想”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如果当年的我登不了山,我想我会一直陷在失去双脚的绝望中,就像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光熄灭,我拼了命想抓也抓不住。当癌症来临,恐怕也就是我放弃此生的时候。更别提我后来爬过的山、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以及连我自己都觉得很精彩的后半生。但是,命运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可以爬山。那我只要爬山一个喜好,只要登顶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拽着我往前走,我不用想别的,我这两条假腿走一步,就离梦想近一步。如果再找一个梦想之外的理由,我想当年确实留下了遗憾。我是49年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当年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没能实现。这件事在我心里也一直很不是滋味。
我恨过珠峰,我也感谢珠峰,她接纳了我!但现在我最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的小孙女。我一直知道家里人最担心我的安全,也很支持我追自己的梦,登顶那一刻,我才把攒在心里四十多年的感谢说了出来。
我的故事今天在大银幕里播出来了,希望大家看后喜欢吧,如果还能有一点收获,我就更开心了!爬了将近一辈子山,圆梦登顶了,也获得大家认可了,对于我,这经历很圆满了!我由衷的感谢帮助过、支持过我的每一位,也祝愿大家都能圆只属于自己的梦!我这一生已经足够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无尽攀登!!!
夏伯渝
电影《无尽攀登》上映第一天锻炼后的清晨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好故事,拍得一般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