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费马大定理

    记录片英国1996

    主演:Andrew Wiles  Barry Mazur  Kenneth Ribet  

    导演:西蒙·辛格

    猜你喜欢

     剧照

    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2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3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4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5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6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3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4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5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6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7费马大定理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9-01 11:54

    详细剧情

      本片从证明了费玛最后定理的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开始谈起,描述了 Fermat's Last Theorm 的历史始末,往前回溯来看,1994年正是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当时完全没有一位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这件事,也许他们认为,一位真正的研究者,自然而然地会被数学吸引,然而对一位不是天才的学生来说,他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引,引导他走向更高深的专业认知,而指引的道路,就在科普的精神上。
      从费玛最后定理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有许多研究成果,都是研究人员燃烧热情,试图提出「有趣」的命题,然后再尝试用逻辑验证。
      费玛最后定理:xn+yn=zn 当 n>2 时,不存在整数解
      1. 1963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被埃里克‧坦普尔‧贝尔 Eric Temple Bell 的一本书吸引,「最后问题 The Last Problem」,故事从这里开始。
      2.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定理,任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另外两边的平方和
      x2+y2=z2
      毕达哥拉斯三元组:毕氏定理的整数解
      3. 费玛 Fermat 在研究丢番图 Diophantus 的「算数」第2卷的问题8时,在页边写下了註记
      「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四次幂写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於2次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对这个命题我有一个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4. 1670年,费玛 Fermat的儿子出版了载有Fermat註记的「丢番图的算数」
      5. 在Fermat的其他註记中,隐含了对 n=4 的证明 => n=8, 12, 16, 20 ... 时无解
      莱昂哈德‧欧拉 Leonhard Euler 证明了 n=3 时无解 => n=6, 9, 12, 15 ... 时无解
      3是质数,现在只要证明费玛最后定理对於所有的质数都成立
      但 欧基里德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质数」
      6. 1776年 索菲‧热尔曼 针对 (2p+1)的质数,证明了 费玛最后定理 "大概" 无解
      7. 1825年 古斯塔夫‧勒瑞-狄利克雷 和 阿得利昂-玛利埃‧勒让德 延伸热尔曼的证明,证明了 n=5 无解
      8. 1839年 加布里尔‧拉梅 Gabriel Lame 证明了 n=7 无解
      9. 1847年 拉梅 与 奥古斯汀‧路易斯‧科西 Augusti Louis Cauchy 同时宣称已经证明了 费玛最后定理
      最后是刘维尔宣读了 恩斯特‧库默尔 Ernst Kummer 的信,说科西与拉梅的证明,都因为「虚数没有唯一因子分解性质」而失败
      库默尔证明了 费玛最后定理的完整证明 是当时数学方法不可能实现的
      10.1908年 保罗‧沃尔夫斯凯尔 Paul Wolfskehl 补救了库默尔的证明
      这表示 费玛最后定理的完整证明 尚未被解决
      沃尔夫斯凯尔提供了 10万马克 给提供证明的人,期限是到2007年9月13日止
      11.1900年8月8日 大卫‧希尔伯特,提出数学上23个未解决的问题且相信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2.1931年 库特‧哥德尔 不可判定性定理
      第一不可判定性定理:如果公理集合论是相容的,那么存在既不能证明又不能否定的定理。
      => 完全性是不可能达到的
      第二不可判定性定理:不存在能证明公理系统是相容的构造性过程。
      => 相容性永远不可能证明
      13.1963年 保罗‧科恩 Paul Cohen 发展了可以检验给定问题是不是不可判定的方法(只适用少数情形)
      证明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其中一个「连续统假设」问题是不可判定的,这对於费玛最后定理来说是一大打击
      14.1940年 阿伦‧图灵 Alan Turing 发明破译 Enigma编码 的反转机
      开始有人利用暴力解决方法,要对 费玛最后定理 的n值一个一个加以证明。
      15.1988年 内奥姆‧埃尔基斯 Naom Elkies 对於 Euler 提出的 x4+y4+z4=w4 不存在解这个推想,找到了一个反例
      26824404+153656394+1879604=206156734
      16.1975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师承 约翰‧科次,研究椭圆曲线
      研究椭圆曲线的目的是要算出他们的整数解,这跟费玛最后定理一样
      ex: y2=x3-2 只有一组整数解 52=33-2
      (费玛证明宇宙中指存在一个数26,他是夹在一个平方数与一个立方数中间)
      由於要直接找出椭圆曲线是很困难的,为了简化问题,数学家採用「时鐘运算」方法
      在五格时鐘运算中, 4+2=1
      椭圆方程式 x3-x2=y2+y
      所有可能的解为 (x, y)=(0, 0) (0, 4) (1, 0) (1, 4),然后可用 E5=4 来代表在五格时鐘运算中,有四个解
      对於椭圆曲线,可写出一个 E序列 E1=1, E2=4, .....
      17.1954年 至村五郎 与 谷山丰 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对称性的 modular form 模型式
      模型式的要素可从1开始标号到无穷(M1, M2, M3, ...)
      每个模型式的 M序列 要素个数 可写成 M1=1 M2=3 .... 这样的范例
      1955年9月 提出模型式的 M序列 可以对应到椭圆曲线的 E序列,两个不同领域的理论突然被连接在一起
      安德列‧韦依 採纳这个想法,「谷山-志村猜想」
      18.朗兰兹提出「朗兰兹纲领」的计画,一个统一化猜想的理论,并开始寻找统一的环链
      19.1984年 格哈德‧弗赖 Gerhard Frey 提出
      (1) 假设费玛最后定理是错的,则 xn+yn=zn 有整数解,则可将方程式转换为y2=x3+(AN-BN)x2-ANBN 这样的椭圆方程式
      (2) 弗赖椭圆方程式太古怪了,以致於无法被模型式化
      (3) 谷山-志村猜想 断言每一个椭圆方程式都可以被模型式化
      (4) 谷山-志村猜想 是错误的
      反过来说
      (1) 如果 谷山-志村猜想 是对的,每一个椭圆方程式都可以被模型式化
      (2) 每一个椭圆方程式都可以被模型式化,则不存在弗赖椭圆方程式
      (3) 如果不存在弗赖椭圆方程式,那么xn+yn=zn 没有整数解
      (4) 费玛最后定理是对的
      20.1986年 肯‧贝里特 证明 弗赖椭圆方程式无法被模型式化
      如果有人能够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就表示费玛最后定理也是正确的
      21.1986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开始一个小阴谋,他每隔6个月发表一篇小论文,然后自己独力尝试证明谷山-志村猜想,策略是利用归纳法,加上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 的群论,希望能将E序列以「自然次序」一一对应到M序列
      22.1988年 宫冈洋一 发表利用微分几何学证明谷山-志村猜想,但结果失败
      23.1989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已经将椭圆方程式拆解成无限多项,然后也证明了第一项必定是模型式的第一项,也尝试利用 依娃沙娃 Iwasawa 理论,但结果失败
      24.1992年 修改 科利瓦金-弗莱契 方法,对所有分类后的椭圆方程式都奏效
      25.1993年 寻求同事 尼克‧凯兹 Nick Katz 的协助,开始对验证证明
      26.1993年5月 「L-函数和算术」会议,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发表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
      27.1993年9月 尼克‧凯兹 Nick Katz 发现一个重大缺陷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又开始隐居,尝试独力解决缺陷,他不希望在这时候公布证明,让其他人分享完成证明的甜美果实
      28.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在接近放弃的边缘,在彼得‧萨纳克的建议下,找到理查德‧泰勒的协助
      29.1994年9月19日 发现结合 依娃沙娃 Iwasawa 理论与 科利瓦金-弗莱契 方法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30.「谷山-志村猜想」被证明了,故得证「费玛最后定理」
      ii
      费马大定理
      300多年以前,法国数学家费马在一本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个定理:“设n是大于2的正整数,则不定方程xn+yn=zn没有非零整数解”。
      费马宣称他发现了这个定理的一个真正奇妙的证明,但因书上空白太小,他写不下他的证明。300多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专业数学家和业余数学爱好者绞尽脑汁企图证明它,但不是无功而返就是进展甚微。这就是纯数学中最着名的定理—费马大定理。
      费马(1601年~1665年)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数学家,他最初学习法律并以当律师谋生,后来成为议会议员,数学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只能利用闲暇来研究。虽然年近30才认真注意数学,但费马对数论和微积分做出了第一流的贡献。他与笛卡儿几乎同时创立了解析几何,同时又是17世纪兴起的概率论的探索者之一。费马特别爱好数论,提出了许多定理,但费马只对其中一个定理给出了证明要点,其他定理除一个被证明是错的,一个未被证明外,其余的陆续被后来的数学家所证实。这唯一未被证明的定理就是上面所说的费马大定理,因为是最后一个未被证明对或错的定理,所以又称为费马最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虽然至今仍没有完全被证明,但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十年,进展更快。1976年瓦格斯塔夫证明了对小于105的素数费马大定理都成立。1983年一位年轻的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证明了不定方程xn+yn=zn只能有有限多组解,他的突出贡献使他在1986年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奖之一费尔兹奖。1993年英国数学家威尔斯宣布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随后发现了证明中的一个漏洞并作了修正。虽然威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还没有得到数学界的一致公认,但大多数数学家认为他证明的思路是正确的。毫无疑问,这使人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寻求费马大定理的解答,三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却壮志未酬。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经过8年的孤军奋战,用13
      0页长的篇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怀尔斯成为整个数学界的英雄。
      费马大定理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它是用一个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定理——毕达
      哥拉斯定理——来表达的。2000多年前诞生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即X2+Y2=Z2。大约在公元1637年前后 ,当费马在
      研究毕达哥拉斯方程时,他写下一个方程,非常类似于毕达哥拉斯方程:Xn+Yn=Zn,当n
      大于2时,这个方程没有任何整数解。费马在《算术》这本书的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记下这
      个结论的同时又写下一个附加的评注:“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个美妙的证法,这里的空
      白太小,写不下。”这就是数学史上着名的费马大定理或称费马最后的定理。费马制造了
      一个数学史上最深奥的谜。
      大问题
      在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中,还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叙述得如此简单和清晰,却长久不
      解。E·T·贝尔(Eric Temple Bell)在他的《大问题》(The Last Problem)一书中写到,
      文明世界也许在费马大定理得以解决之前就已走到了尽头。证明费马大定理成为数论中最
      值得为之奋斗的事。
      安德鲁·怀尔斯1953年出生在英国剑桥,父亲是一位工程学教授。少年时代的怀尔斯
      已着迷于数学了。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到:“在学校里我喜欢做题目,我把它们带回家,
      编写成我自己的新题目。不过我以前找到的最好的题目是在我们社区的图书馆里发现的。
      ”一天,小怀尔斯在弥尔顿街上的图书馆看见了一本书,这本书只有一个问题而没有解答
      ,怀尔斯被吸引住了。
      这就是E·T·贝尔写的《大问题》。它叙述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这个定理让一个又
      一个的数学家望而生畏,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能解决它。怀尔斯30多年后回忆
      起被引向费马大定理时的感觉:“它看上去如此简单,但历史上所有的大数学家都未能解
      决它。这里正摆着我——一个10岁的孩子——能理解的问题,从那个时刻起,我知道我永
      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解决它。”
      怀尔斯1974年从牛津大学的Merton学院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剑桥大学Clare
      学院做博士。在研究生阶段,怀尔斯并没有从事费马大定理研究。他说:“研究费马可能
      带来的问题是:你花费了多年的时间而最终一事无成。我的导师约翰·科茨(John Coate
      s)正在研究椭圆曲线的Iwasawa理论,我开始跟随他工作。” 科茨说:“我记得一位同事
      告诉我,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刚完成数学学士荣誉学位第三部考试的学生,他催促我收其
      为学生。我非常荣幸有安德鲁这样的学生。即使从对研究生的要求来看,他也有很深刻的
      思想,非常清楚他将是一个做大事情的数学家。当然,任何研究生在那个阶段直接开始研
      究费马大定理是不可能的,即使对资历很深的数学家来说,它也太困难了。”科茨的责任
      是为怀尔斯找到某种至少能使他在今后三年里有兴趣去研究的问题。他说:“我认为研究
      生导师能为学生做的一切就是设法把他推向一个富有成果的方向。当然,不能保证它一定
      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但是也许年长的数学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一件事是使用他
      的常识、他对好领域的直觉。然后,学生能在这个方向上有多大成绩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
      科茨决定怀尔斯应该研究数学中称为椭圆曲线的领域。这个决定成为怀尔斯职业生涯中的
      一个转折点,椭圆方程的研究是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孤独的战士
      1980年怀尔斯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并成为这所大学
      的教授。在科茨的指导下,怀尔斯或许比世界上其他人都更懂得椭圆方程,他已经成为一
      个着名的数论学家,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即使以他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数学修养,证明费马
      大定理的任务也是极为艰巨的。
      在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核心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该猜想在两个非
      常不同的数学领域间建立了一座新的桥梁。“那是1986年夏末的一个傍晚,我正在一个朋
      友家中啜饮冰茶。谈话间他随意告诉我,肯·里贝特已经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与费马大
      定理间的联系。我感到极大的震动。我记得那个时刻,那个改变我生命历程的时刻,因为
      这意味着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我必须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我十分清楚
      我应该回家去研究谷山-志村猜想。”怀尔斯望见了一条实现他童年梦想的道路。
      20世纪初,有人问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他
      回答说:“在开始着手之前,我必须用3年的时间作深入的研究,而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浪费在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情上。”怀尔斯知道,为了找到证明,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
      这个问题中,但是与希尔伯特不一样,他愿意冒这个风险。
      怀尔斯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完全独立和保密地进行研究。他说:“我意识到与费
      马大定理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会引起太多人的兴趣。你确实不可能很多年都使自己精力集中
      ,除非你的专心不被他人分散,而这一点会因旁观者太多而做不到。”怀尔斯放弃了所有
      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任何时候只要可能他就回到家里工作,在家里的顶
      楼书房里他开始了通过谷山-志村猜想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战斗。
      这是一场长达7年的持久战,这期间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证明费马大定理。
      欢呼与等待
      经过7年的努力,怀尔斯完成了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作为一个结果,他也证明了
      费马大定理。现在是向世界公布的时候了。1993年6月底,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在剑桥大
      学的牛顿研究所举行。怀尔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一群杰出的听众宣布他的工作。他选择
      在牛顿研究所宣布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剑桥是他的家乡,他曾经是那里的一名研究生。
      1993年6月23日,牛顿研究所举行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数学讲座。两百名数学家聆
      听了这一演讲,但他们之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完全懂得黑板上的希腊字母和代数式所表达
      的意思。其余的人来这里是为了见证他们所期待的一个真正具有意义的时刻。演讲者是安
      德鲁·怀尔斯。怀尔斯回忆起演讲最后时刻的情景:“虽然新闻界已经刮起有关演讲的风
      声,很幸运他们没有来听演讲。但是听众中有人拍摄了演讲结束时的镜头,研究所所长肯
      定事先就准备了一瓶香槟酒。当我宣读证明时,会场上保持着特别庄重的寂静,当我写完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时,我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鼓掌声
      。”
      《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为题报道
      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数学家,也是唯一的数
      学家。《人物》杂志将怀尔斯与戴安娜王妃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最有创
      意的赞美来自一家国际制衣大公司,他们邀请这位温文尔雅的天才作他们新系列男装的模
      特。
      当怀尔斯成为媒体报道的中心时,认真核对这个证明的工作也在进行。科学的程序要
      求任何数学家将完整的手稿送交一个有声望的刊物,然后这个刊物的编辑将它送交一组审
      稿人,审稿人的职责是进行逐行的审查证明。怀尔斯将手稿投到《数学发明》,整整一个
      夏天他焦急地等待审稿人的意见,并祈求能得到他们的祝福。可是,证明的一个缺陷被发
      现了。
      我的心灵归于平静
      由于怀尔斯的论文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方法,编辑巴里·梅休尔决定不像通常那样指定
      2-3个审稿人,而是6个审稿人。200页的证明被分成6章,每位审稿人负责其中一章。
      怀尔斯在此期间中断了他的工作,以处理审稿人在电子邮件中提出的问题,他自信这
      些问题不会给他造成很大的麻烦。尼克·凯兹负责审查第3章,1993年8月23日,他发现了
      证明中的一个小缺陷。数学的绝对主义要求怀尔斯无可怀疑地证明他的方法中的每一步都
      行得通。怀尔斯以为这又是一个小问题,补救的办法可能就在近旁,可是6个多月过去了
      ,错误仍未改正,怀尔斯面临绝境,他准备承认失败。他向同事彼得·萨克说明自己的情
      况,萨克向他暗示困难的一部分在于他缺少一个能够和他讨论问题并且可信赖的人。经过
      长时间的考虑后,怀尔斯决定邀请剑桥大学的讲师理查德·泰勒到普林斯顿和他一起工作
      。
      泰勒1994年1月份到普林斯顿,可是到了9月,依然没有结果,他们准备放弃了。泰勒
      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个月。怀尔斯决定在9月底作最后一次检查。9月19日,一个星期一的早
      晨,怀尔斯发现了问题的答案,他叙述了这一时刻:“突然间,不可思议地,我有了一个
      难以置信的发现。这是我的事业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它的美是如
      此地难以形容;它又是如此简单和优美。20多分钟的时间我呆望它不敢相信。然后白天我
      到系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桌子旁看看它是否还在——它还在那里。”
      这是少年时代的梦想和8年潜心努力的终极,怀尔斯终于向世界证明了他的才能。世
      界不再怀疑这一次的证明了。这两篇论文总共有130页,是历史上核查得最彻底的数学稿
      件,它们发表在1995年5月的《数学年刊》上。怀尔斯再一次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
      上,标题是《数学家称经典之谜已解决》。约翰·科茨说:“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个最
      终的证明可与分裂原子或发现DNA的结构相比,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
      曲凯歌,同时,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它一下子就使数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我说来,安
      德鲁成果的美和魅力在于它是走向代数数论的巨大的一步。”
      声望和荣誉纷至沓来。1995年,怀尔斯获得瑞典皇家学会颁发的Schock数学奖,199
      6年,他获得沃尔夫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怀尔斯说:“……再没有别的问题能像费马大定理一样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拥有如
      此少有的特权,在我的成年时期实现我童年的梦想……那段特殊漫长的探索已经结束了,
      我的心已归于平静。”
      费马大定理只有在相对数学理论的建立之后,才会得到最满意的答案。相对数学理论没有完成之前,谈这个问题是无力地.因为人们对数量和自身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iii
      费马大定理与怀尔斯的因果律-美国公众广播网对怀尔斯的专访
      358年的难解之谜
      数学爱好者费马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它用一个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来表达。2000多年前诞生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即X2+Y2=Z2。大约在公元1637年前后 ,当费马在研究毕达哥拉斯方程时,他在《算术》这本书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写下了这段文字:“设n是大于2的正整数,则不定方程xn+yn=zn没有非整数解,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个美妙的证法,但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费马习惯在页边写下猜想,费马大定理是其中困扰数学家们时间最长的,所以被称为Fermat’s Last Theorem(费马最后的定理)——公认为有史以来最着名的数学猜想。
      在畅销书作家西蒙·辛格(Simon Singh)的笔下,这段神秘留言引发的长达358年的猎逐充满了惊险、悬疑、绝望和狂喜。这段历史先后涉及到最多产的数学大师欧拉、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由业余转为职业数学家的柯西、英年早逝的天才伽罗瓦、理论兼试验大师库默尔和被誉为“法国历史上知识最为高深的女性”的苏菲·姬尔曼……法国数学天才伽罗瓦的遗言、日本数学界的明日之星谷山丰的神秘自杀、德国数学爱好者保罗·沃尔夫斯凯尔最后一刻的舍死求生等等,都仿佛是冥冥间上帝导演的宏大戏剧中的一幕,为最后谜底的解开埋下伏笔。终于,普林斯顿的怀尔斯出现了。他找到谜底,把这出戏推向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一段耐人回味的传奇。
      对怀尔斯而言,证明费马大定理不仅是破译一个难解之谜,更是去实现一个儿时的梦想。“我10岁时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数学书,告诉我有这么一个问题,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解决了它,但却没有人看到过它的证明,也无人确信是否有这个证明,从那以后,人们就不断地求证。这是一个10岁小孩就能明白的问题,然后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数学家们却不能解答。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试过解决它,这个问题就是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于1970年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和数学博士学位。“我进入剑桥时,我真正把费马大定理搁在一边了。这不是因为我忘了它,而是我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用来攻克它的全部技术已经反复使用了130年。而这些技术似乎没有触及问题根本。”因为担心耗费太多时间而一无所获,他“暂时放下了”对费马大定理的思索,开始研究椭圆曲线理论——这个看似与证明费马大定理不相关的理论后来却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时间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普林斯顿数学家朗兰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所有主要数学领域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的统一的链接。如果这个猜想被证实,意味着在某个数学领域中无法解答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通过这种链接被转换成另一个领域中相应的问题——可以被一整套新方案解决的问题。而如果在另一个领域内仍然难以找到答案,那么可以把问题再转换到下一个数学领域中……直到它被解决为止。根据朗兰兹纲领,有一天,数学家们将能够解决曾经是最深奥最难对付的问题——“办法是领着这些问题周游数学王国的各个风景胜地”。这个纲领为饱受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打击的费马大定理证明者们指明了救赎之路——根据不完备定理,费马大定理是不可证明的。
      怀尔斯后来正是依赖于这个纲领才得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他的证明——不同于任何前人的尝试——是现代数学诸多分支(椭圆曲线论,模形式理论,伽罗华表示理论等等)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由两位日本数学家(谷山丰和志村五郎)提出的谷山—志村猜想(Taniyama-Shimura conjecture)暗示:椭圆方程与模形式两个截然不同的数学岛屿间隐藏着一座沟通的桥梁。随后在1984年,德国数学家格哈德·费赖(Gerhard Frey)给出了如下猜想:假如谷山—志村猜想成立,则费马大定理为真。这个猜想紧接着在1986年被肯·里贝特(Ken Ribet)证明。从此,费马大定理不可摆脱地与谷山—志村猜想链接在一起:如果有人能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即“每一个椭圆方程都可以模形式化”),那么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人类智力活动的一曲凯歌”
      怀尔斯诡秘的行踪让普林斯顿的着名数学家同事们困惑。彼得·萨奈克(Peter Sarnak)回忆说:“ 我常常奇怪怀尔斯在做些什么?……他总是静悄悄的,也许他已经‘黔驴技穷’了。”尼克·凯兹则感叹到:“一点暗示都没有!”对于这次惊天“大预谋”,肯·里比特(Ken Ribet)曾评价说:“这可能是我平生来见过的唯一例子,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没有泄露任何有关工作的信息。这是空前的。
      1993年晚春,在经过反复的试错和绞尽脑汁的演算,怀尔斯终于完成了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作为一个结果,他也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彼得·萨奈克是最早得知此消息的人之一,“我目瞪口呆、异常激动、情绪失常……我记得当晚我失眠了”。
      同年6月,怀尔斯决定在剑桥大学的大型系列讲座上宣布这一证明。 “讲座气氛很热烈,有很多数学界重要人物到场,当大家终于明白已经离证明费马大定理一步之遥时,空气中充满了紧张。” 肯·里比特回忆说。巴里·马佐尔(Barry Mazur)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我之前从未看到过如此精彩的讲座,充满了美妙的、闻所未闻的新思想,还有戏剧性的铺垫,充满悬念,直到最后到达高潮。”当怀尔斯在讲座结尾宣布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时,他成了全世界媒体的焦点。《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At Last Shout of ‘Eureka!’ in Age-Old Math Mystery”)为题报道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数学家。《人物》杂志将怀尔斯与戴安娜王妃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
      与此同时,认真核对这个证明的工作也在进行。遗憾的是,如同这之前的“费马大定理终结者”一样,他的证明是有缺陷的。怀尔斯现在不得不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修正错误,其间数度感到绝望。John Conway曾在美国公众广播网(PBS)的访谈中说: “当时我们其他人(怀尔斯的同事)的行为有点像‘苏联政体研究者’,都想知道他的想法和修正错误的进展,但没有人开口问他。所以,某人会说,‘我今天早上看到怀尔斯了。’‘他露出笑容了吗?’‘他倒是有微笑,但看起来并不高兴。’”
      撑到1994年9月时,怀尔斯准备放弃了。但他临时邀请的研究搭档泰勒鼓励他再坚持一个月。就在截止日到来之前两周, 9月19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发现了问题的答案,他叙述了这一时刻:“突然间,不可思议地,我发现了它……它美得难以形容,简单而优雅。我对着它发了20多分钟呆。然后我到系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桌子旁看看它是否还在那里——它确实还在那里。”
      怀尔斯的证明为他赢得了最慷慨的褒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剑桥时的导师、着名数学家约翰·科茨的评价:“它(证明)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曲凯歌”。
      一场旷日持久的猎逐就此结束,从此费马大定理与安德鲁·怀尔斯的名字紧紧地被绑在了一起,提到一个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这是费马大定理与安德鲁·怀尔斯的因果律。
      历时八年的最终证明
      在怀尔斯不多的接受媒体采访中,美国公众广播网(PBS)NOVA节目对怀尔斯的专访相当精彩有趣,本文节选部分以飨读者。
      七年孤独
      NOVA:通常人们通过团队来获得工作上的支持,那么当你碰壁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怀尔斯:当我被卡住时我会沿着湖边散散步,散步的好处是使你会处于放松状态,同时你的潜意识却在继续工作。通常遇到困扰时你并不需要书桌,而且我随时把笔纸带上,一旦有好主意我会找个长椅坐下来打草稿……
      NOVA:这七年一定交织着自我怀疑与成功……你不可能绝对有把握证明。
      怀尔斯:我确实相信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达到目标——也许仅仅因为解决难题的方法超出现有的数学,也许我需要的方法下个世纪也不会出现。所以即便我在正确的轨道上,我却可能生活在错误的世纪。
      NOVA:最终在1993年,你取得了突破。
      怀尔斯:对,那是个5月末的早上。Nada,我的太太,和孩子们出去了。我坐在书桌前思考最后的步骤,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论文,上面的一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提到了一个19世纪的数学结构,我霎时意识到这就是我该用的。我不停地工作,忘记下楼午饭,到下午三四点时我确信已经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然后下楼。Nada很吃惊,以为我这时才回家,我告诉她,我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最后的修正
      NOVA:《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证明中有个错误。
      怀尔斯:那是个存在于关键推导中的错误,但它如此微妙以至于我忽略了。它很抽象,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就算是数学家也需要研习两三个月才能弄懂。
      NOVA:后来你邀请剑桥的数学家理查德·泰勒来协助工作,并在1994年修正了这个最后的错误。问题是,你的证明和费马的证明是同一个吗?
      怀尔斯:不可能。这个证明有150页长,用的是20世纪的方法,在费马时代还不存在。
      NOVA:那就是说费马的最初证明还在某个未被发现的角落?
      怀尔斯:我不相信他有证明。我觉得他说已经找到解答了是在哄自己。这个难题对业余爱好者如此特别在于它可能被17世纪的数学证明,尽管可能性极其微小。
      NOVA:所以也许还有数学家追寻这最初的证明。你该怎么办呢?
      怀尔斯:对我来说都一样,费马是我童年的热望。我会再试其他问题……证明了它我有一丝伤感,它已经和我们一起这么久了……人们对我说“你把我的问题夺走了”,我能带给他们其他的东西吗?我感觉到有责任。我希望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带来的兴奋可以激励青年数学家们解决其他许许多多的难题。
      iv
      谷山-志村定理(Taniyama-Shimura theorem)建立了椭圆曲线(代数几何的对象)和模形式(某种数论中用到的周期性全纯函数)之间的重要联系。虽然名字是从谷山-志村猜想而来,定理的证明是由安德鲁·怀尔斯, Christophe Breuil, Brian Conrad, Fred Diamond,和Richard Taylor完成.
      若p是一个质数而E是一个Q(有理数域)上的一个椭圆曲线,我们可以简化定义E的方程模p;除了有限个p值,我们会得到有np个元素的有限域Fp上的一个椭圆曲线。然后考虑如下序列
      ap = np − p,
      这是椭圆曲线E的重要的不变量。从傅里叶变换,每个模形式也会产生一个数列。一个其序列和从模形式得到的序列相同的椭圆曲线叫做模的。 谷山-志村定说:
      "所有Q上的椭圆曲线是模的"。
      该定理在1955年9月由谷山丰提出猜想。到1957年为止,他和志村五郎一起改进了严格性。谷山于1958年自杀身亡。在1960年代,它和统一数学中的猜想Langlands纲领联系了起来,并是关键的组成部分。猜想由André Weil于1970年代重新提起并得到推广,Weil的名字有一段时间和它联系在一起。尽管有明显的用处,这个问题的深度在后来的发展之前并未被人们所感觉到。
      在1980年代当Gerhard Freay建议谷山-志村猜想(那时还是猜想)蕴含着费马最后定理的时候,它吸引到了不少注意力。他通过试图表明费尔马大定理的任何范例会导致一个非模的椭圆曲线来做到这一点。Ken Ribet后来证明了这一结果。在1995年,Andrew Wiles和Richard Taylor证明了谷山-志村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半稳定椭圆曲线的情况),这个特殊情况足以证明费尔马大定理。
      完整的证明最后于1999年由Breuil,Conrad,Diamond,和Taylor作出,他们在Wiles的基础上,一块一块的逐步证明剩下的情况直到全部完成。
      数论中类似于费尔马最后定理得几个定理可以从谷山-志村定理得到。例如:没有立方可以写成两个互质n次幂的和, n ≥ 3. (n = 3的情况已为欧拉所知)
      在1996年三月,Wiles和Robert Langlands分享了沃尔夫奖。虽然他们都没有完成给予他们这个成就的定理的完整形式,他们还是被认为对最终完成的证明有着决定性影响。

     长篇影评

     1 ) 理论科学中证明和证据的给出,是人类探索中看似毫无意义但却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吧

    二黄昨天说她看了《费马大定律》纪录片,抱着只要点开历史记录就能看的心态,果然有,今天我也看了一遍,结果她找错了,导致我看了一个93年的特别节目+96年的纪录片 在现有条件范围内能穷举的数组都满足一个猜想,那我们会趋于相信这个猜想是真的,但是当我们没有办法充分证明所有的情况下这个猜想都成立的时候,逻辑上我们无法肯定这一猜想是真的 证明它在逻辑上存在必要性:如果你相信它,那就需要证明它对所有条件正确;如果你不相信它,至少要给出一组符合的答案,证明它错误 350多年里,费马大定律无法被论证正确,也无发被证伪 所以这个证明真的有用么?在特别节目里怀尔斯曾说:“我们不期望这个证明有任何实际应用”,在350多年时间里,每一个为之过努力的数学家应该都知道这一点,但是还在不断地努力着 350年来做过探索的数学家一开始应该都不曾期望这个证明过程带来实际应用,但是证明的过程探索出更多方式方法、甚至开创了很多科学分支、打通更多学科分支,这是探索一开始不曾奢望带来的结果,但是确实是整个过程中带来的额外收获,怀尔斯能证明它,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一些思路的失败、一些思路的产生、新的数学分支的发展、他自身研究领域的重合,以及他自身的不断探索,最终引导他得出了最后的过程 当然怀尔斯也遇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你需要大家都认可这个证明过程,它不能有逻辑死角,这两个节目的时间点揭示了这个困难 特别节目是1993年在怀尔斯发表自己证明结束后制作的 纪录片则是在1994年怀尔斯的完善证明过程被专业领域期刊认可后的1996年制作的 黑暗中的摸索对于一开始就知道是黑暗的数学家来说,就算困难,就算失败,那是自己选择承受的。但是面对需要修补的逻辑死角,那似乎是短暂开灯后被拉入了另一个未知的黑暗角落,明明已经看到了希望,却又回到了原点,黎明前最黑暗,似乎没人能避开这个 这一切的巧合性和必然性,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类对于理论科学的探索真的有意义么? 我还是觉得说:理论科学中证明和证据的给出,是人类探索中看似毫无意义但却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吧 关于特别节目演讲一些小点的反思: 节目宗旨大概是希望像向非数学家们传达“费马最后一个定律的证明已经实现”这一消息,所以并没有讲过多关于数学推导及方法应用的内容,浅浅地提及了一些,也用了很多可以展现的实验数学方法去更加通俗地讲述相关事项 1.1993年怀尔斯的关于证明结束的采访表述“当大部分专家认可这个证明”这个证明才是真的结束了。联想到:工作中个人经历了单一事情后,根据单一事件结论,后期所做出的决定会被质疑的原因:个人的判断往往来自于个人经历,而个人经验不具有普适信任性,被质疑很正常。解决质疑的方法(来自浪3的解读):1)拿出曾发事件证明经验;2)让质疑者参与事件,质疑者的经验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决定/过程中角色转换) 2.演讲者中出现的唯一女性演讲者展现了女性数学家的努力。不同性别及少数者的参与科学探索及观点提出的重要性:不同群体需要代表者发声,要鼓励群体中对不同领域有兴趣的人去探索去努力,理论科学是唯一的,但是思考方式和方法需要不同趋向性的群体提出和讨论,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当然,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也不尽相同,但标签化群体后,从已分类群体中的比例采样非常重要 3.展现实验的重要性。费马大定律中,n=3时的说明展现让我直呼绝妙:立方在数学的应用中主要为体积,但是多个物体体积是否相等很难做展现,但若把体积的展现转化为同材质物品重量的展现,就很直观了。有时候转化展示的表达方式会让展示更加容易被理解且让人影响深刻 4.对于节目本身,问答中给到了现代媒体的一个点:“现代科学研究的发表除了在期刊上以外,20年代后期因为电视和网络的发展,一个发布会形式或许能更加快速传达这个信息,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让媒体期待‘更快’、‘更独家’地去发布如此重要的信息,但是媒体无法判断专业领域成果的正确性。”,这个点似乎也是现阶段新闻媒体令人诟病的一点。新闻媒体行业技术发展同时,必须去思考:“如何去权衡报道的速度、真实性、权威性”。

     2 ) 浪漫

    弹幕说理科原来这么浪漫

    我想理科的浪漫在于世界上很多不认识的人都站在一座他们一起搭建的桥上,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互相说话,只是沿着互相搭起来的线爬来爬去,有一天总有一个人走到一个“合适的”转折点,填补、疏通、画完了一小段线条,他们会停下手里的笔站在同一条桥上一起欢呼

    相对来说

    文科的浪漫在于棱镜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吐泡泡,总有一个人认为、欣赏、看到另一个人的泡泡的色彩,但每个人看到的泡泡都是不一样的折射的映像

    但总有人被自己的泡泡堵在角落里,只有自己欣赏而看不到所有其他的泡泡

     3 ) 理想的具象形

    希尔伯特所言“We must konw,we will know.” 我一个文科生,看着眼眶都热了,曾经特别幼稚询问数学存在的意义,如果是单纯训练人的思维逻辑能力,那为什么不直接看小说呢。看完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幼稚与可笑。 数学存在于此的意义本身,在于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类展示美的奥秘,撇其数学对人类前进的作用,它自身就吸引了无数的人们为之动容,前仆后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证明,去验证 。 数学家不会去考虑他们所证明的东西会产生什么具体的作用,他们只是很纯粹享受着这个过程。 这是我在一本小说里看到纪录片中的被引用的一段话。 ——或许我描述数学研究经历最恰当的比方,就是进入一个黑暗的大宅中。因为,当人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房间里,就会跌跌撞撞地碰到家具,逐渐你会知道每件家具的位置,而经过六个月的样子,你最终会找到开关,打开灯。灯光突然照亮了一切,你能够清楚看到你所在的位置。 安德鲁.怀尔斯是开着灯的那个人,而其他的数学家则是帮他排除干扰的重要关键。 费马大定理可以成功得出,少不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推理,当然,也少不了安德鲁.怀尔斯个人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幼时许下的梦想,花费七年来证明这个困扰了人们三个世纪的问题,其本身就很热血。

     4 ) 人类智慧之光

    Horizon系列,我蜜汁喜欢的费马大定理证明始末。

    无数人类历史上顶尖聪明的人企图攻克它,从费马在书缝间写下“空白处太小了,写不下它”到真正被证明,期间三百多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是幸运的,验证这个定理是他儿时的梦想,在这条路上他不断借鉴前辈同僚们的经验,经历失败、陷入死胡同、一个人保守灵感的踯躅前行,在片子中他说I've finally done it的时候,你无法不为他眼中的光芒所折服。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过程是人类智慧光芒大放异彩的过程,即使有了计算机、即使有了人工智能,人类的智慧并未在数学领域被完全替代,人之所以为人,依然是如此独特的存在。

    观影笔记

    This is the story of one man’s obsession with the world’s greatest mathematical problem.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人对于世界上最大数学难题的着迷。

    安德鲁.怀尔斯教授Andrew Wiles最终解决此难题。

    费马最后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

    皮埃尔.德.费马,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

    You will never find any numbers that fit this equation, if n is greater than 2. That’s what Fermat said, and what’s more, he said he could prove it. This margin is too small to contain this.费马大定理: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这空白处太小了,写不下它。

    Elliptic curves were the in thing to study, but perversely, elliptic curves are neither ellipses nor curves. They are cubic curves whose solution have a shape that looks like a doughnut. Every point on the doughnut is the solution to an equation.椭圆曲线是热门研究对象,但难点在于椭圆曲线既非椭圆也非曲线。它们是三次曲线,其解的形状看起来像个甜甜圈。甜甜圈上的每个点都是某个等式的解。

    Together, Taniyama and Shimura worked on the complex mathematics of modular functions. Modular forms are functions on the complex plane that are inordinately symmetric.谷山丰和志村五郎一起进行模函数方面复杂数学的研究。模形式是有着非比寻常对称性的复平面的函数。

    1955年一次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提出谷山-志村猜想Every elliptic curve was really a modular form in disguise.(每条椭圆曲线实为改头换面的模形式)

    In fact, Taniyama-Shimura became a foundation for other theories which all came to depend on it.事实上,谷山-志村猜想成为其他依靠它而建立的理论的基础。

    1958年谷山丰自杀。1985年格尔哈德.弗莱提出如果费马是错的,谷山-志村猜想也是错的,理论上可以经由证实谷山来证实费马。

    Andrew’s trick was to transform the elliptic curves into something called Galois representations which would make counting easier安德鲁的方法是将椭圆曲线转化为称为伽罗华表示的形式,这能使计数容易些。

    岩泽Iwasawa理论:Iwasawa theory was supposed to help create something called a class number formula.岩泽理论可帮助创建出称为类数公式的东西。——马蒂亚斯.弗拉赫论文提及其生成了一个类数公式。

    1993年1月开始尼克.凯兹教授加入与安德鲁.怀尔斯一起攻克费马大定理。

     5 ) exposed

    拍摄让人有些感动,从Andrew身边的数学家们,Andrew自己说出对于过去的一些回忆。到了一些哽咽的地方,想到做他这种纯数学的学术工作的种种心酸,真的很难想象。但他说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很享受,这又很令人佩服。记忆比较深的是当他的理论被发现错误,他很喜欢自己钻研问题的private way,不喜欢在一种exposed way下工作。

     6 ) 美!

    本片从证明了费玛最后定理的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开始谈起,描述了 Fermat's Last Theorm 的历史始末,往前回溯来看,1994年正是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当时完全没有一位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这件事,也许他们认为,一位真正的研究者,自然而然地会被数学吸引,然而对一位不是天才的学生来说,他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引,引导他走向更高深的专业认知,而指引的道路,就在科普的精神上。
      从费玛最后定理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有许多研究成果,都是研究人员燃烧热情,试图提出「有趣」的命题,然后再尝试用逻辑验证。
      费玛最后定理:xn+yn=zn 当 n>2 时,不存在整数解
      1. 1963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被埃里克‧坦普尔‧贝尔 Eric Temple Bell 的一本书吸引,「最后问题 The Last Problem」,故事从这里开始。
      2.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定理,任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另外两边的平方和
      x2+y2=z2
      毕达哥拉斯三元组:毕氏定理的整数解
      3. 费玛 Fermat 在研究丢番图 Diophantus 的「算数」第2卷的问题8时,在页边写下了註记
      「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四次幂写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於2次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对这个命题我有一个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4. 1670年,费玛 Fermat的儿子出版了载有Fermat註记的「丢番图的算数」
      5. 在Fermat的其他註记中,隐含了对 n=4 的证明 => n=8, 12, 16, 20 ... 时无解
      莱昂哈德‧欧拉 Leonhard Euler 证明了 n=3 时无解 => n=6, 9, 12, 15 ... 时无解
      3是质数,现在只要证明费玛最后定理对於所有的质数都成立
      但 欧基里德 证明「存在无穷多个质数」
      6. 1776年 索菲‧热尔曼 针对 (2p+1)的质数,证明了 费玛最后定理 "大概" 无解
      7. 1825年 古斯塔夫‧勒瑞-狄利克雷 和 阿得利昂-玛利埃‧勒让德 延伸热尔曼的证明,证明了 n=5 无解
      8. 1839年 加布里尔‧拉梅 Gabriel Lame 证明了 n=7 无解
      9. 1847年 拉梅 与 奥古斯汀‧路易斯‧科西 Augusti Louis Cauchy 同时宣称已经证明了 费玛最后定理
      最后是刘维尔宣读了 恩斯特‧库默尔 Ernst Kummer 的信,说科西与拉梅的证明,都因为「虚数没有唯一因子分解性质」而失败
      库默尔证明了 费玛最后定理的完整证明 是当时数学方法不可能实现的
      10.1908年 保罗‧沃尔夫斯凯尔 Paul Wolfskehl 补救了库默尔的证明
      这表示 费玛最后定理的完整证明 尚未被解决
      沃尔夫斯凯尔提供了 10万马克 给提供证明的人,期限是到2007年9月13日止
      11.1900年8月8日 大卫‧希尔伯特,提出数学上23个未解决的问题且相信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2.1931年 库特‧哥德尔 不可判定性定理
      第一不可判定性定理:如果公理集合论是相容的,那么存在既不能证明又不能否定的定理。
      => 完全性是不可能达到的
      第二不可判定性定理:不存在能证明公理系统是相容的构造性过程。
      => 相容性永远不可能证明
      13.1963年 保罗‧科恩 Paul Cohen 发展了可以检验给定问题是不是不可判定的方法(只适用少数情形)
      证明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其中一个「连续统假设」问题是不可判定的,这对於费玛最后定理来说是一大打击
      14.1940年 阿伦‧图灵 Alan Turing 发明破译 Enigma编码 的反转机
      开始有人利用暴力解决方法,要对 费玛最后定理 的n值一个一个加以证明。
      15.1988年 内奥姆‧埃尔基斯 Naom Elkies 对於 Euler 提出的 x4+y4+z4=w4 不存在解这个推想,找到了一个反例
      26824404+153656394+1879604=206156734
      16.1975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师承 约翰‧科次,研究椭圆曲线
      研究椭圆曲线的目的是要算出他们的整数解,这跟费玛最后定理一样
      ex: y2=x3-2 只有一组整数解 52=33-2
      (费玛证明宇宙中指存在一个数26,他是夹在一个平方数与一个立方数中间)
      由於要直接找出椭圆曲线是很困难的,为了简化问题,数学家採用「时鐘运算」方法
      在五格时鐘运算中, 4+2=1
      椭圆方程式 x3-x2=y2+y
      所有可能的解为 (x, y)=(0, 0) (0, 4) (1, 0) (1, 4),然后可用 E5=4 来代表在五格时鐘运算中,有四个解
      对於椭圆曲线,可写出一个 E序列 E1=1, E2=4, .....
      17.1954年 至村五郎 与 谷山丰 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对称性的 modular form 模型式
      模型式的要素可从1开始标号到无穷(M1, M2, M3, ...)
      每个模型式的 M序列 要素个数 可写成 M1=1 M2=3 .... 这样的范例
      1955年9月 提出模型式的 M序列 可以对应到椭圆曲线的 E序列,两个不同领域的理论突然被连接在一起
      安德列‧韦依 採纳这个想法,「谷山-志村猜想」
      18.朗兰兹提出「朗兰兹纲领」的计画,一个统一化猜想的理论,并开始寻找统一的环链
      19.1984年 格哈德‧弗赖 Gerhard Frey 提出
      (1) 假设费玛最后定理是错的,则 xn+yn=zn 有整数解,则可将方程式转换为y2=x3+(AN-BN)x2-ANBN 这样的椭圆方程式
      (2) 弗赖椭圆方程式太古怪了,以致於无法被模型式化
      (3) 谷山-志村猜想 断言每一个椭圆方程式都可以被模型式化
      (4) 谷山-志村猜想 是错误的
      反过来说
      (1) 如果 谷山-志村猜想 是对的,每一个椭圆方程式都可以被模型式化
      (2) 每一个椭圆方程式都可以被模型式化,则不存在弗赖椭圆方程式
      (3) 如果不存在弗赖椭圆方程式,那么xn+yn=zn 没有整数解
      (4) 费玛最后定理是对的
      20.1986年 肯‧贝里特 证明 弗赖椭圆方程式无法被模型式化
      如果有人能够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就表示费玛最后定理也是正确的
      21.1986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开始一个小阴谋,他每隔6个月发表一篇小论文,然后自己独力尝试证明谷山-志村猜想,策略是利用归纳法,加上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 的群论,希望能将E序列以「自然次序」一一对应到M序列
      22.1988年 宫冈洋一 发表利用微分几何学证明谷山-志村猜想,但结果失败
      23.1989年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已经将椭圆方程式拆解成无限多项,然后也证明了第一项必定是模型式的第一项,也尝试利用 依娃沙娃 Iwasawa 理论,但结果失败
      24.1992年 修改 科利瓦金-弗莱契 方法,对所有分类后的椭圆方程式都奏效
      25.1993年 寻求同事 尼克‧凯兹 Nick Katz 的协助,开始对验证证明
      26.1993年5月 「L-函数和算术」会议,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发表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
      27.1993年9月 尼克‧凯兹 Nick Katz 发现一个重大缺陷
      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又开始隐居,尝试独力解决缺陷,他不希望在这时候公布证明,让其他人分享完成证明的甜美果实
      28.安德鲁‧怀尔斯 Andrew Wiles 在接近放弃的边缘,在彼得‧萨纳克的建议下,找到理查德‧泰勒的协助
      29.1994年9月19日 发现结合 依娃沙娃 Iwasawa 理论与 科利瓦金-弗莱契 方法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30.「谷山-志村猜想」被证明了,故得证「费玛最后定理」
      ii
      费马大定理
      300多年以前,法国数学家费马在一本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个定理:“设n是大于2的正整数,则不定方程xn+yn=zn没有非零整数解”。
      费马宣称他发现了这个定理的一个真正奇妙的证明,但因书上空白太小,他写不下他的证明。300多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专业数学家和业余数学爱好者绞尽脑汁企图证明它,但不是无功而返就是进展甚微。这就是纯数学中最着名的定理—费马大定理。
      费马(1601年~1665年)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数学家,他最初学习法律并以当律师谋生,后来成为议会议员,数学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只能利用闲暇来研究。虽然年近30才认真注意数学,但费马对数论和微积分做出了第一流的贡献。他与笛卡儿几乎同时创立了解析几何,同时又是17世纪兴起的概率论的探索者之一。费马特别爱好数论,提出了许多定理,但费马只对其中一个定理给出了证明要点,其他定理除一个被证明是错的,一个未被证明外,其余的陆续被后来的数学家所证实。这唯一未被证明的定理就是上面所说的费马大定理,因为是最后一个未被证明对或错的定理,所以又称为费马最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虽然至今仍没有完全被证明,但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十年,进展更快。1976年瓦格斯塔夫证明了对小于105的素数费马大定理都成立。1983年一位年轻的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证明了不定方程xn+yn=zn只能有有限多组解,他的突出贡献使他在1986年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奖之一费尔兹奖。1993年英国数学家威尔斯宣布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随后发现了证明中的一个漏洞并作了修正。虽然威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还没有得到数学界的一致公认,但大多数数学家认为他证明的思路是正确的。毫无疑问,这使人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寻求费马大定理的解答,三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却壮志未酬。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经过8年的孤军奋战,用13
      0页长的篇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怀尔斯成为整个数学界的英雄。
      费马大定理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它是用一个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定理——毕达
      哥拉斯定理——来表达的。2000多年前诞生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即X2+Y2=Z2。大约在公元1637年前后 ,当费马在
      研究毕达哥拉斯方程时,他写下一个方程,非常类似于毕达哥拉斯方程:Xn+Yn=Zn,当n
      大于2时,这个方程没有任何整数解。费马在《算术》这本书的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记下这
      个结论的同时又写下一个附加的评注:“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个美妙的证法,这里的空
      白太小,写不下。”这就是数学史上着名的费马大定理或称费马最后的定理。费马制造了
      一个数学史上最深奥的谜。
      大问题
      在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中,还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叙述得如此简单和清晰,却长久不
      解。E·T·贝尔(Eric Temple Bell)在他的《大问题》(The Last Problem)一书中写到,
      文明世界也许在费马大定理得以解决之前就已走到了尽头。证明费马大定理成为数论中最
      值得为之奋斗的事。
      安德鲁·怀尔斯1953年出生在英国剑桥,父亲是一位工程学教授。少年时代的怀尔斯
      已着迷于数学了。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到:“在学校里我喜欢做题目,我把它们带回家,
      编写成我自己的新题目。不过我以前找到的最好的题目是在我们社区的图书馆里发现的。
      ”一天,小怀尔斯在弥尔顿街上的图书馆看见了一本书,这本书只有一个问题而没有解答
      ,怀尔斯被吸引住了。
      这就是E·T·贝尔写的《大问题》。它叙述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这个定理让一个又
      一个的数学家望而生畏,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能解决它。怀尔斯30多年后回忆
      起被引向费马大定理时的感觉:“它看上去如此简单,但历史上所有的大数学家都未能解
      决它。这里正摆着我——一个10岁的孩子——能理解的问题,从那个时刻起,我知道我永
      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解决它。”
      怀尔斯1974年从牛津大学的Merton学院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剑桥大学Clare
      学院做博士。在研究生阶段,怀尔斯并没有从事费马大定理研究。他说:“研究费马可能
      带来的问题是:你花费了多年的时间而最终一事无成。我的导师约翰·科茨(John Coate
      s)正在研究椭圆曲线的Iwasawa理论,我开始跟随他工作。” 科茨说:“我记得一位同事
      告诉我,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刚完成数学学士荣誉学位第三部考试的学生,他催促我收其
      为学生。我非常荣幸有安德鲁这样的学生。即使从对研究生的要求来看,他也有很深刻的
      思想,非常清楚他将是一个做大事情的数学家。当然,任何研究生在那个阶段直接开始研
      究费马大定理是不可能的,即使对资历很深的数学家来说,它也太困难了。”科茨的责任
      是为怀尔斯找到某种至少能使他在今后三年里有兴趣去研究的问题。他说:“我认为研究
      生导师能为学生做的一切就是设法把他推向一个富有成果的方向。当然,不能保证它一定
      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但是也许年长的数学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一件事是使用他
      的常识、他对好领域的直觉。然后,学生能在这个方向上有多大成绩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
      科茨决定怀尔斯应该研究数学中称为椭圆曲线的领域。这个决定成为怀尔斯职业生涯中的
      一个转折点,椭圆方程的研究是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孤独的战士
      1980年怀尔斯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并成为这所大学
      的教授。在科茨的指导下,怀尔斯或许比世界上其他人都更懂得椭圆方程,他已经成为一
      个着名的数论学家,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即使以他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数学修养,证明费马
      大定理的任务也是极为艰巨的。
      在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核心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该猜想在两个非
      常不同的数学领域间建立了一座新的桥梁。“那是1986年夏末的一个傍晚,我正在一个朋
      友家中啜饮冰茶。谈话间他随意告诉我,肯·里贝特已经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与费马大
      定理间的联系。我感到极大的震动。我记得那个时刻,那个改变我生命历程的时刻,因为
      这意味着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我必须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我十分清楚
      我应该回家去研究谷山-志村猜想。”怀尔斯望见了一条实现他童年梦想的道路。
      20世纪初,有人问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他
      回答说:“在开始着手之前,我必须用3年的时间作深入的研究,而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浪费在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情上。”怀尔斯知道,为了找到证明,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
      这个问题中,但是与希尔伯特不一样,他愿意冒这个风险。
      怀尔斯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完全独立和保密地进行研究。他说:“我意识到与费
      马大定理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会引起太多人的兴趣。你确实不可能很多年都使自己精力集中
      ,除非你的专心不被他人分散,而这一点会因旁观者太多而做不到。”怀尔斯放弃了所有
      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任何时候只要可能他就回到家里工作,在家里的顶
      楼书房里他开始了通过谷山-志村猜想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战斗。
      这是一场长达7年的持久战,这期间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证明费马大定理。
      欢呼与等待
      经过7年的努力,怀尔斯完成了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作为一个结果,他也证明了
      费马大定理。现在是向世界公布的时候了。1993年6月底,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在剑桥大
      学的牛顿研究所举行。怀尔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一群杰出的听众宣布他的工作。他选择
      在牛顿研究所宣布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剑桥是他的家乡,他曾经是那里的一名研究生。
      1993年6月23日,牛顿研究所举行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数学讲座。两百名数学家聆
      听了这一演讲,但他们之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完全懂得黑板上的希腊字母和代数式所表达
      的意思。其余的人来这里是为了见证他们所期待的一个真正具有意义的时刻。演讲者是安
      德鲁·怀尔斯。怀尔斯回忆起演讲最后时刻的情景:“虽然新闻界已经刮起有关演讲的风
      声,很幸运他们没有来听演讲。但是听众中有人拍摄了演讲结束时的镜头,研究所所长肯
      定事先就准备了一瓶香槟酒。当我宣读证明时,会场上保持着特别庄重的寂静,当我写完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时,我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鼓掌声
      。”
      《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为题报道
      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数学家,也是唯一的数
      学家。《人物》杂志将怀尔斯与戴安娜王妃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最有创
      意的赞美来自一家国际制衣大公司,他们邀请这位温文尔雅的天才作他们新系列男装的模
      特。
      当怀尔斯成为媒体报道的中心时,认真核对这个证明的工作也在进行。科学的程序要
      求任何数学家将完整的手稿送交一个有声望的刊物,然后这个刊物的编辑将它送交一组审
      稿人,审稿人的职责是进行逐行的审查证明。怀尔斯将手稿投到《数学发明》,整整一个
      夏天他焦急地等待审稿人的意见,并祈求能得到他们的祝福。可是,证明的一个缺陷被发
      现了。
      我的心灵归于平静
      由于怀尔斯的论文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方法,编辑巴里·梅休尔决定不像通常那样指定
      2-3个审稿人,而是6个审稿人。200页的证明被分成6章,每位审稿人负责其中一章。
      怀尔斯在此期间中断了他的工作,以处理审稿人在电子邮件中提出的问题,他自信这
      些问题不会给他造成很大的麻烦。尼克·凯兹负责审查第3章,1993年8月23日,他发现了
      证明中的一个小缺陷。数学的绝对主义要求怀尔斯无可怀疑地证明他的方法中的每一步都
      行得通。怀尔斯以为这又是一个小问题,补救的办法可能就在近旁,可是6个多月过去了
      ,错误仍未改正,怀尔斯面临绝境,他准备承认失败。他向同事彼得·萨克说明自己的情
      况,萨克向他暗示困难的一部分在于他缺少一个能够和他讨论问题并且可信赖的人。经过
      长时间的考虑后,怀尔斯决定邀请剑桥大学的讲师理查德·泰勒到普林斯顿和他一起工作
      。
      泰勒1994年1月份到普林斯顿,可是到了9月,依然没有结果,他们准备放弃了。泰勒
      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个月。怀尔斯决定在9月底作最后一次检查。9月19日,一个星期一的早
      晨,怀尔斯发现了问题的答案,他叙述了这一时刻:“突然间,不可思议地,我有了一个
      难以置信的发现。这是我的事业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它的美是如
      此地难以形容;它又是如此简单和优美。20多分钟的时间我呆望它不敢相信。然后白天我
      到系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桌子旁看看它是否还在——它还在那里。”
      这是少年时代的梦想和8年潜心努力的终极,怀尔斯终于向世界证明了他的才能。世
      界不再怀疑这一次的证明了。这两篇论文总共有130页,是历史上核查得最彻底的数学稿
      件,它们发表在1995年5月的《数学年刊》上。怀尔斯再一次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
      上,标题是《数学家称经典之谜已解决》。约翰·科茨说:“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个最
      终的证明可与分裂原子或发现DNA的结构相比,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
      曲凯歌,同时,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它一下子就使数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我说来,安
      德鲁成果的美和魅力在于它是走向代数数论的巨大的一步。”
      声望和荣誉纷至沓来。1995年,怀尔斯获得瑞典皇家学会颁发的Schock数学奖,199
      6年,他获得沃尔夫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怀尔斯说:“……再没有别的问题能像费马大定理一样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拥有如
      此少有的特权,在我的成年时期实现我童年的梦想……那段特殊漫长的探索已经结束了,
      我的心已归于平静。”
      费马大定理只有在相对数学理论的建立之后,才会得到最满意的答案。相对数学理论没有完成之前,谈这个问题是无力地.因为人们对数量和自身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iii
      费马大定理与怀尔斯的因果律-美国公众广播网对怀尔斯的专访
      358年的难解之谜
      数学爱好者费马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它用一个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数学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来表达。2000多年前诞生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即X2+Y2=Z2。大约在公元1637年前后 ,当费马在研究毕达哥拉斯方程时,他在《算术》这本书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写下了这段文字:“设n是大于2的正整数,则不定方程xn+yn=zn没有非整数解,对此,我确信已发现一个美妙的证法,但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费马习惯在页边写下猜想,费马大定理是其中困扰数学家们时间最长的,所以被称为Fermat’s Last Theorem(费马最后的定理)——公认为有史以来最着名的数学猜想。
      在畅销书作家西蒙·辛格(Simon Singh)的笔下,这段神秘留言引发的长达358年的猎逐充满了惊险、悬疑、绝望和狂喜。这段历史先后涉及到最多产的数学大师欧拉、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由业余转为职业数学家的柯西、英年早逝的天才伽罗瓦、理论兼试验大师库默尔和被誉为“法国历史上知识最为高深的女性”的苏菲·姬尔曼……法国数学天才伽罗瓦的遗言、日本数学界的明日之星谷山丰的神秘自杀、德国数学爱好者保罗·沃尔夫斯凯尔最后一刻的舍死求生等等,都仿佛是冥冥间上帝导演的宏大戏剧中的一幕,为最后谜底的解开埋下伏笔。终于,普林斯顿的怀尔斯出现了。他找到谜底,把这出戏推向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一段耐人回味的传奇。
      对怀尔斯而言,证明费马大定理不仅是破译一个难解之谜,更是去实现一个儿时的梦想。“我10岁时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数学书,告诉我有这么一个问题,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解决了它,但却没有人看到过它的证明,也无人确信是否有这个证明,从那以后,人们就不断地求证。这是一个10岁小孩就能明白的问题,然后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数学家们却不能解答。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试过解决它,这个问题就是费马大定理。”
      怀尔斯于1970年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和数学博士学位。“我进入剑桥时,我真正把费马大定理搁在一边了。这不是因为我忘了它,而是我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用来攻克它的全部技术已经反复使用了130年。而这些技术似乎没有触及问题根本。”因为担心耗费太多时间而一无所获,他“暂时放下了”对费马大定理的思索,开始研究椭圆曲线理论——这个看似与证明费马大定理不相关的理论后来却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工具。
      时间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普林斯顿数学家朗兰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所有主要数学领域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的统一的链接。如果这个猜想被证实,意味着在某个数学领域中无法解答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通过这种链接被转换成另一个领域中相应的问题——可以被一整套新方案解决的问题。而如果在另一个领域内仍然难以找到答案,那么可以把问题再转换到下一个数学领域中……直到它被解决为止。根据朗兰兹纲领,有一天,数学家们将能够解决曾经是最深奥最难对付的问题——“办法是领着这些问题周游数学王国的各个风景胜地”。这个纲领为饱受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打击的费马大定理证明者们指明了救赎之路——根据不完备定理,费马大定理是不可证明的。
      怀尔斯后来正是依赖于这个纲领才得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他的证明——不同于任何前人的尝试——是现代数学诸多分支(椭圆曲线论,模形式理论,伽罗华表示理论等等)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由两位日本数学家(谷山丰和志村五郎)提出的谷山—志村猜想(Taniyama-Shimura conjecture)暗示:椭圆方程与模形式两个截然不同的数学岛屿间隐藏着一座沟通的桥梁。随后在1984年,德国数学家格哈德·费赖(Gerhard Frey)给出了如下猜想:假如谷山—志村猜想成立,则费马大定理为真。这个猜想紧接着在1986年被肯·里贝特(Ken Ribet)证明。从此,费马大定理不可摆脱地与谷山—志村猜想链接在一起:如果有人能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即“每一个椭圆方程都可以模形式化”),那么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人类智力活动的一曲凯歌”
      怀尔斯诡秘的行踪让普林斯顿的着名数学家同事们困惑。彼得·萨奈克(Peter Sarnak)回忆说:“ 我常常奇怪怀尔斯在做些什么?……他总是静悄悄的,也许他已经‘黔驴技穷’了。”尼克·凯兹则感叹到:“一点暗示都没有!”对于这次惊天“大预谋”,肯·里比特(Ken Ribet)曾评价说:“这可能是我平生来见过的唯一例子,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没有泄露任何有关工作的信息。这是空前的。
      1993年晚春,在经过反复的试错和绞尽脑汁的演算,怀尔斯终于完成了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作为一个结果,他也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彼得·萨奈克是最早得知此消息的人之一,“我目瞪口呆、异常激动、情绪失常……我记得当晚我失眠了”。
      同年6月,怀尔斯决定在剑桥大学的大型系列讲座上宣布这一证明。 “讲座气氛很热烈,有很多数学界重要人物到场,当大家终于明白已经离证明费马大定理一步之遥时,空气中充满了紧张。” 肯·里比特回忆说。巴里·马佐尔(Barry Mazur)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我之前从未看到过如此精彩的讲座,充满了美妙的、闻所未闻的新思想,还有戏剧性的铺垫,充满悬念,直到最后到达高潮。”当怀尔斯在讲座结尾宣布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时,他成了全世界媒体的焦点。《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At Last Shout of ‘Eureka!’ in Age-Old Math Mystery”)为题报道费马大定理被证明的消息。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数学家。《人物》杂志将怀尔斯与戴安娜王妃一起列为“本年度25位最具魅力者”。
      与此同时,认真核对这个证明的工作也在进行。遗憾的是,如同这之前的“费马大定理终结者”一样,他的证明是有缺陷的。怀尔斯现在不得不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修正错误,其间数度感到绝望。John Conway曾在美国公众广播网(PBS)的访谈中说: “当时我们其他人(怀尔斯的同事)的行为有点像‘苏联政体研究者’,都想知道他的想法和修正错误的进展,但没有人开口问他。所以,某人会说,‘我今天早上看到怀尔斯了。’‘他露出笑容了吗?’‘他倒是有微笑,但看起来并不高兴。’”
      撑到1994年9月时,怀尔斯准备放弃了。但他临时邀请的研究搭档泰勒鼓励他再坚持一个月。就在截止日到来之前两周, 9月19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发现了问题的答案,他叙述了这一时刻:“突然间,不可思议地,我发现了它……它美得难以形容,简单而优雅。我对着它发了20多分钟呆。然后我到系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桌子旁看看它是否还在那里——它确实还在那里。”
      怀尔斯的证明为他赢得了最慷慨的褒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剑桥时的导师、着名数学家约翰·科茨的评价:“它(证明)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曲凯歌”。
      一场旷日持久的猎逐就此结束,从此费马大定理与安德鲁·怀尔斯的名字紧紧地被绑在了一起,提到一个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这是费马大定理与安德鲁·怀尔斯的因果律。
      历时八年的最终证明
      在怀尔斯不多的接受媒体采访中,美国公众广播网(PBS)NOVA节目对怀尔斯的专访相当精彩有趣,本文节选部分以飨读者。
      七年孤独
      NOVA:通常人们通过团队来获得工作上的支持,那么当你碰壁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怀尔斯:当我被卡住时我会沿着湖边散散步,散步的好处是使你会处于放松状态,同时你的潜意识却在继续工作。通常遇到困扰时你并不需要书桌,而且我随时把笔纸带上,一旦有好主意我会找个长椅坐下来打草稿……
      NOVA:这七年一定交织着自我怀疑与成功……你不可能绝对有把握证明。
      怀尔斯:我确实相信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达到目标——也许仅仅因为解决难题的方法超出现有的数学,也许我需要的方法下个世纪也不会出现。所以即便我在正确的轨道上,我却可能生活在错误的世纪。
      NOVA:最终在1993年,你取得了突破。
      怀尔斯:对,那是个5月末的早上。Nada,我的太太,和孩子们出去了。我坐在书桌前思考最后的步骤,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篇论文,上面的一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提到了一个19世纪的数学结构,我霎时意识到这就是我该用的。我不停地工作,忘记下楼午饭,到下午三四点时我确信已经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然后下楼。Nada很吃惊,以为我这时才回家,我告诉她,我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最后的修正
      NOVA:《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终于欢呼“我发现了!”,久远的数学之谜获解》,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证明中有个错误。
      怀尔斯:那是个存在于关键推导中的错误,但它如此微妙以至于我忽略了。它很抽象,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就算是数学家也需要研习两三个月才能弄懂。
      NOVA:后来你邀请剑桥的数学家理查德·泰勒来协助工作,并在1994年修正了这个最后的错误。问题是,你的证明和费马的证明是同一个吗?
      怀尔斯:不可能。这个证明有150页长,用的是20世纪的方法,在费马时代还不存在。
      NOVA:那就是说费马的最初证明还在某个未被发现的角落?
      怀尔斯:我不相信他有证明。我觉得他说已经找到解答了是在哄自己。这个难题对业余爱好者如此特别在于它可能被17世纪的数学证明,尽管可能性极其微小。
      NOVA:所以也许还有数学家追寻这最初的证明。你该怎么办呢?
      怀尔斯:对我来说都一样,费马是我童年的热望。我会再试其他问题……证明了它我有一丝伤感,它已经和我们一起这么久了……人们对我说“你把我的问题夺走了”,我能带给他们其他的东西吗?我感觉到有责任。我希望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带来的兴奋可以激励青年数学家们解决其他许许多多的难题。
      iv
      谷山-志村定理(Taniyama-Shimura theorem)建立了椭圆曲线(代数几何的对象)和模形式(某种数论中用到的周期性全纯函数)之间的重要联系。虽然名字是从谷山-志村猜想而来,定理的证明是由安德鲁·怀尔斯, Christophe Breuil, Brian Conrad, Fred Diamond,和Richard Taylor完成.
      若p是一个质数而E是一个Q(有理数域)上的一个椭圆曲线,我们可以简化定义E的方程模p;除了有限个p值,我们会得到有np个元素的有限域Fp上的一个椭圆曲线。然后考虑如下序列
      ap = np − p,
      这是椭圆曲线E的重要的不变量。从傅里叶变换,每个模形式也会产生一个数列。一个其序列和从模形式得到的序列相同的椭圆曲线叫做模的。 谷山-志村定说:
      "所有Q上的椭圆曲线是模的"。
      该定理在1955年9月由谷山丰提出猜想。到1957年为止,他和志村五郎一起改进了严格性。谷山于1958年自杀身亡。在1960年代,它和统一数学中的猜想Langlands纲领联系了起来,并是关键的组成部分。猜想由André Weil于1970年代重新提起并得到推广,Weil的名字有一段时间和它联系在一起。尽管有明显的用处,这个问题的深度在后来的发展之前并未被人们所感觉到。
      在1980年代当Gerhard Freay建议谷山-志村猜想(那时还是猜想)蕴含着费马最后定理的时候,它吸引到了不少注意力。他通过试图表明费尔马大定理的任何范例会导致一个非模的椭圆曲线来做到这一点。Ken Ribet后来证明了这一结果。在1995年,Andrew Wiles和Richard Taylor证明了谷山-志村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半稳定椭圆曲线的情况),这个特殊情况足以证明费尔马大定理。
      完整的证明最后于1999年由Breuil,Conrad,Diamond,和Taylor作出,他们在Wiles的基础上,一块一块的逐步证明剩下的情况直到全部完成。
      数论中类似于费尔马最后定理得几个定理可以从谷山-志村定理得到。例如:没有立方可以写成两个互质n次幂的和, n ≥ 3. (n = 3的情况已为欧拉所知)
      在1996年三月,Wiles和Robert Langlands分享了沃尔夫奖。虽然他们都没有完成给予他们这个成就的定理的完整形式,他们还是被认为对最终完成的证明有着决定性影响。

     短评

    作为一头不折不扣的猪,我竟一向爱看这样的片子。

    8分钟前
  • 瘦猪
  • 力荐
  • 不明觉厉。数学家的太太好漂亮。 让我想起了Nash的老婆。

    13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还行
  • "There's no other problem that will mean the same to me. I had this very rare privilege of being able to pursue in my adult life what had been my childhood dream. I know it's a rare privilege but if one can do this, it's more rewarding than anything I could imagine."

    17分钟前
  • 梦里醉逍遥
  • 推荐
  • 最难的不是那隐秘而孤独的七年,而是这七年的辛苦之后,得到的证明是有漏洞的,然而这一切并未击倒Wiles,这才是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虽然Wiles的隐秘的工作方式也许值得商讨,但是也许正是这样的工作方式才会逼迫自己把这个世纪难题搞定。无论如何,Wiles对童年梦想的坚持都是所有人的榜样!致敬!

    18分钟前
  • 行者
  • 力荐
  • 康康说很燃,看完之后一头雾水,我果然是数学世界的咸鱼😂。让我很感慨是志村提到好友自杀时那种克制的悲伤,以及听闻定理被证明居然激动地龅牙都笑出来了,还有一干数学家由衷地开心,都是很真挚的人啊。

    19分钟前
  • 么么酱
  • 推荐
  • 片子里面展现的学术生活是那么的纯粹。

    21分钟前
  • 直立猿人
  • 力荐
  • 令人尊敬的接力棒证明。。。。

    24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 300多年的梦想...向你们致敬...BBC.Fermat's.Last.Theorem.DivX511.AC3

    27分钟前
  • 荼笑
  • 力荐
  • 我擦,太热血了,最后怀尔斯终于证明出费马大定理时我激动得哭出来了(虽然完全看不懂到底是怎么证明的)。看网上的评论说,怀尔斯可能是最后一个用传统证明形式来解决数学难题的人,未来对于数学难题的证明可能都交给计算机使用力迫法来进行证明了,感觉还蛮可惜的。

    32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 费马大定理已经被解决了。还有另一个大猜想,嗯,我记着的。就是这样。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olrFnZhhH8/

    33分钟前
  • Tao Project
  • 力荐
  • on way or another

    36分钟前
  • 还行
  • 有Wiles的热情和坚持是一种多大的幸福!

    41分钟前
  • keppel
  • 推荐
  • 看得人热血沸腾

    42分钟前
  • zingi
  • 力荐
  • Andrew Wiles讲着讲着自己就落泪了,我也跟着内心澎湃。

    47分钟前
  • PR
  • 力荐
  • 不明觉厉啊!

    51分钟前
  • Felidae
  • 力荐
  • 怀尔斯是幸运的,因为他专攻椭圆曲线,所以可以方便熟稔谷山-志村猜想,配合着弗莱的定理“骑驴找马”,但他自己能够独自守在小黑屋里钻研七年,包括后来的补充证明,都值得后辈膜拜。纪录片本身一般。

    53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 纪录片主要只提到怀尔斯教授的工作,仍然十分精彩。

    57分钟前
  • 天渊
  • 力荐
  • 不同的数学分支,就像不同的平行世界,终究都会是相似的。只是黑暗中找寻照亮问题的开关,是个时间问题,而实际上金字塔也是畏惧时间的。立下目标,不断地朝着目标努力,不断地克服前行的路上遇到的困难,终究到达彼岸,最后喜极而泣,这样的人间喜剧,永远是人么最最喜欢的啦!

    59分钟前
  • 阿文
  • 推荐
  • 看完以后把李永乐看了个遍😂简直有毒😂数学是真的很迷人←出自一个高中数学课走了几次神睡了几次觉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懂数学课并且数学考过自己所有科目中最低分的人。但是数学确实是真的很迷人😂

    1小时前
  • Observer
  • 推荐
  • 【和数学有关的影视作品47】1994年9月19日安德鲁‧怀尔斯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表明所有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可以模表示。如果假设a^n+b^n=c^n(n>2)存在非零整数解,则用这组数可构造出形如y^2=x(x-a^n)(x+b^n)的费奈椭圆方程,但这类椭圆方程不能够模化,从而假设错误,a^n+b^n=c^n(n>2)不存在非零整数解。一百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怀尔斯用了8年时间。特别是第7年,怀尔斯宣布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世界为此欢呼,随之在评审时发现一个关键性错误,他用一年时间成功补救。虽然前七年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但第八年,1994年,也就是以为成功但却出现关键性错误需要补救的这一年,对于怀尔斯该是多么的煎熬?

    1小时前
  • 文心孤竹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