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
  • 无尽
  • 优质
  •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忠犬 剧照 NO.1忠犬 剧照 NO.2忠犬 剧照 NO.3忠犬 剧照 NO.4忠犬 剧照 NO.5忠犬 剧照 NO.6忠犬 剧照 NO.13忠犬 剧照 NO.14忠犬 剧照 NO.15忠犬 剧照 NO.16忠犬 剧照 NO.17忠犬 剧照 NO.18忠犬 剧照 NO.19忠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12 14:22

    详细剧情

      剧情讲述美国陆军游骑兵布里格(查宁·塔图姆 饰)的任务是将比利时牧羊军犬露露从路易斯–麦克乔德联合基地沿太平洋海岸及时带到亚利桑那州诺加里斯,以便及时参加露露训导员的葬礼,一路上人狗间培养出了深刻的友谊。

     长篇影评

     1 ) 成功的本土化改编:《忠犬八公》和美日两版的异同

    先说结论: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忠犬八公物语》或者《忠犬八公的故事》的人,这部国产的翻拍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般翻拍外国作品有一些忌讳,比如剧情完全照搬,没有新内容,例如《阳光姐妹淘》;没有做好本土化改编,例如《深夜食堂》,或是随意篡改原作内容,偏离主旨。但是忠犬八公在这些方面倒令人惊喜,没有看到刻意模仿的痕迹。

    和原版相同的地方基本只有主要的故事脉络,教授捡到八筒-收养八筒-八筒每日等候教授-教授发病去世-八筒去教授女儿家-依然每日等候。

    除此之外,电影添加了很多新内容,进行本土化的改编,结合了时代背景和重庆风土人情。分析这部国产翻拍和美日两版有所不同的地方:

    1.事物的本土化:例如将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改为八筒,火车站改为索道站,车站旁的小摊改为报刊亭等

    2.加入当地风俗人情,结合时代:例如方言、麻将、房屋拆迁,都是很好的融合。

    3.加入喜剧元素,不是纯粹的温情片,观影的时候一些情节的确爆发出了笑声。

    4.制造矛盾冲突,例如狗被狗肉店领走,妻子极力反对养狗,不同于原版的平淡。

    5.剧情的侧重点不同。日版侧重描写教授对八公的爱,剧情较为平淡,美版侧重去世后八公的反应,情感渲染的很到位,中版则是从家庭入手,狗狗的镜头倒不如家庭成员的多,情感比较复杂,除了教授和八筒之间的爱,还夹杂着父子,夫妻的亲情和爱情。

    尽管电影有强行煽情的成分,但是整体来看,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翻拍。

    顺便一提,我真的很喜欢最后那个堆积成山的报纸的镜头。

     2 ) 别拿着嫌弃 来消遣狗狗!

    忠犬八公! 这翻拍的意义何在!本土文化这点不得不说值得点赞 .

    整部电影一直在刻画教授多么爱狗 狗狗多么喜欢教授 除了狗狗把那种爱体现出来了 我是真的一点都感觉不到教授那点爱狗了! 全剧都是教授那种无形的嫌弃狗狗 全剧没有狗狗舔教授的画面 唯一一个教授愿意贴狗狗脸的 还留了点距离! 第一幕狗狗在车底下弄的浑身脏兮兮 转个镜头教授抱着的狗狗就干净了! 你在演 你那骨子里对狗狗的嫌弃 那种眼神 养狗的都能感受出来! 前一个小时 都在强调教授跟狗狗很好 真的都是强行告诉我们很好 而不是让我们感觉到很好 不是我崇洋媚外 看看美版的 男主人哪些小细节 狗狗一个人睡仓库男主人关了灯又打开怕狗狗害怕黑 狗狗不会捡球 男主人趴地下用嘴捡起来教狗狗 还有很多狗狗舔男主人公的镜头 男主人都是很享受的被舔 反正中国这部 全局没有一个他很享受狗狗的表情 全都是为了演而演 前面好像就是为了草草了事让我们去看狗狗等待的故事 这电影要是没有这个狗狗 我估计4分都高了

     3 ) 杀我别用小狗刀

    认识我的都知道,我养狗,我爱狗。

    当隔壁编辑部还在诘问人生存在的意义时,我早就确信了地球没有小狗狗就会爆炸。

    我喜欢陈教授第一次见到八筒,就满心欢喜。不同于那些一开始不喜欢狗后来才勉强接纳,我觉得像我这样从一开始就爱狗的人,值得自己的视角。

    一车的院长教授,都是耙耳朵。只有陈教授敢和老婆叫板,为了心爱之物雄起一次。

    不过,看一看八筒小时候的样子,毛茸茸的奶狗抱在手里怕化了,难怪陈教授迅速沦陷。
    想起来我养芒果的时候,也是从小心翼翼到力排众议。芒果小时候刚到家,每天睡在我的大腿上。睡醒了找不到我,就会满屋子哼唧。

    后来才半岁,就长到60斤,我一回家就往我大腿上钻,躺在上面撒泼打滚。直到她发现我的腿再也撑不住她了,就再也不这样撒娇了。

    狗长得太快了,一岁两岁就成熟了,十来岁就已经老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一只狗又有几个十年?

    《忠犬八公》的故事太经典,所有人都知道结局。

    八筒在站台,等了教授十年。每一天,都期待那个熟悉的主人,带自己回家。

    傻孩子,人都没了,家都拆了,风铃已经落地,公仔早已积灰。正如打麻将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谁命长。江边的埋骨之地已被蓄水涨潮淹没,过去带我游泳的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
    陈教授对妻子说,儿女长大离家而去,这家里离了谁也离不开你。

    但我怎么觉得,这家里最离不开的,反而是八筒。

    八筒让陈教授这个从北京“入赘”重庆的外地人,找到了归属。

    八筒牵起夫妻的感情,当妻子给他擦头时,他亦在给八筒擦毛。

    当父子闷不沟通的感情将成终身遗憾之时,是八筒传递了家人的告别。

    是八筒,串起了烟火气中的温情片段。
    当所有人都离开家,任由它风吹雨打残破不堪物是人非的时候,是八筒依旧守着老城,还在苦苦等着一个人。

    人害怕狗太忠诚,希望他可以自求生路好好活,不要像傻瓜一样等已经死去的人。人又害怕狗不忠诚,养了白养,不懂报答和陪伴。人类总是这么复杂。忠诚长情的狗,衬得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下手足无措。

    凉虾,风铃,长江,风车,索道,缆车,狗不理解人的世界,他只会一天天的叼回报纸,这是他每天的生活,是主人的任务,是充实而快乐的,无法磨灭的回忆。此时我已经不敢再看,因为我知道结局会让我泣不成声。

    但每个爱狗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出这部电影是真正喜欢狗的人才能创作出来的视角。这样视角下的结局,才能承载观众的情感。所以堆成山的报纸下,八筒终于和教授团圆,他们坐着长江缆车,一起去了天堂,永远不会再分开,这是最幸福最善意的幻想。
    (顺便一提:饰演八筒的狗叫大黄,原本是流浪狗,被收养后进入演艺圈,已经是10年的老演员啦,是资深的狗明星。这部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他退休前最后一部电影。)

    我每天都会在微博和b站看各种各样的小狗视频,百看不厌。和芒果在一起,也每天都有玩游戏。网上都说,人只活几个瞬间。我觉得,养狗的朋友,可能会多出几个瞬间。因为狗用一生,都在等待能和你快乐的玩耍。

    同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不仅一点也没生硬的痕迹,甚至还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创元素。关于重庆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是电影的主线。

    对于这样的我,这部《忠犬八公》威力太大,余波未平。只能说,无论你是否喜欢狗狗,千万不能错过。

    电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4 ) 一点杂乱的个人看法

    首先得感谢下《忠犬八公》(中国拍摄)这部电影,让我在看完之后,在脑海中疯狂搜寻可以和它类比的素材时,回忆起困扰过我很长时间的那篇小说:我记得它的情节,但忘记了名字。当时问过很多人都没有印象了。我又尝试在百度搜了一下,竟然搜到了。是欧·亨利的《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看法(纯个人观点):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用一些疏离的语言,我觉得是可以给人留下印象的:大学教授因巧合欲收养小狗;与妻子就收养问题产生矛盾,经波折小狗成为家庭的正式成员;儿女离家,教授与狗亲密生活;教授死,房屋拆迁,旧居毁;家人欲安置狗未果,狗坚持在旧处等待教授归来,十年如一日;旧人归,遇狗,回旧居,遇壮观景象,狗死;幻想:小狗追随光,随主人离去。 但这是一部电影,在我回忆并梳理剧情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到这部电影的不合理之处了。 前面的剧情拉的太长,看了五分钟基本能猜到后面的教授之死(教授也死的莫名其妙,船舶出事也比这没有任何铺垫的烈性病合理),不然就这种流水账剧情,怎么会被贴上“催泪”的标签。 人物的塑造上存在问题。看到教授对狗的态度,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和蔼,童心未泯(甚至有点矫情)的老人,肯定也是一个友善,与孩子们亲近的父亲。但到后来,我看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似乎并不符合我的想象:妻子让女儿传话给他,女儿故意传错内容;女儿带男朋友回家,女儿表现的不耐烦,男朋友惧怕他;在家蜗居的儿子告诉他自己在努力工作,若能干得顺利便去北京发展,他却因为怕狗被妻子发现而敷衍儿子;儿子发现他带狗回家,他示意儿子不要声张,儿子仍然选择坚定地呼喊母亲;儿子告诉他第二天要去北京了,儿子甚至不敢主动与他交流,而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才说出自己的情况,他却一言不发,匆匆吃完饭就出门遛狗,妻子追问他,他说已经决定的事情,多说也无益,他离开后,儿子说:对狗比对我好,几欲落泪。尽管他知道女儿会带男朋友回来;知道儿子要去北京后,淋雨买了一堆吃食要儿子带走,第二天早晨全力奔跑想去给儿子送行。(这里也是令我无语的点:教授因为淋雨,妻子责令他吃药,他说要送送儿子。第二天早晨妻子没有叫醒他,妻子自己也没有去车站送行。很多地方感觉该出现的人没有出现,没必要出现的人一股脑往外冒。)但我将这些行为视为他突然的良心发现,无法填补长久以来对子女的忽视。教授给狗洗澡时和狗对话,在邻居眼里,都能是“没想到教授还这么活跃”,可见教授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 甚至在教授与妻子的夫妻关系之中,我仍能感知一些诡异之处。教授带狗回家被妻子发现,在交涉之中,妻子提到结婚时就明确说过不养狗,因为妻子小时候被狗咬过,平日里见到狗都绕道走(作为一个害怕陌生犬类的人,我能狠狠共情)。此时教授说了一些听起来道貌岸然的话,其中提到妻子平日天天打麻将,这是妻子的爱好,所以教授不干涉;教授养狗,是教授的爱好,所以妻子也不能干涉。我寻思,都这么大岁数了,打打麻将怎么了?你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妻子打麻将能影响得到你吗?妻子每天照顾你饮食起居,哪样不是面面俱到?你说养狗是你的爱好,你怎么不把狗带到学校去养?狗在家里养着,妻子还得忍着内心的恐惧去照顾它,这严重影响了妻子的生活,真是pua的一把好手。还有一处,教授发现小狗在对别的狗示好,对前来送遗落物件的妻子说:这狗像我,就喜欢漂亮的。妻子听后还挺高兴的。大学教授,十几年前肯定是个稀罕人物(上班路上常有人主动问候),妻子我猜测是开店铺做小生意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许导致教授的结婚像选妃,然后他选择了最漂亮的妻子。甚至狗都是公的,怎么不换个母狗来演。 接下来来阐述为什么我对小狗的行为无感。 本片的泪点集中在教授死后小狗的行动:坚持在平时等待教授的地方等候他,不管教授死后由于各种原因,它像货物一样被搬来搬去,总有一个地方让它魂牵梦绕;它找寻之前和教授共同走过的地方,一同玩闹的地方,最终又回到之前等待的地方;如同教授在世时教导它的一般,往旧家叼早报,十年如一日,不论物非人非。其实说实话,看见那堆成小山一般的旧报纸,我是小小的吃惊了一下,不过也仅就于此了。要问起原因,我只能说,毕竟它只是只狗。放在我小时候,我肯定非常能共情:这是多么忠诚的一只狗啊!它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我现在只能说:哦,它只是只狗罢了。对于有过这方面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我想并不难理解。 我从小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狗,外婆家也不例外。有一只狗陪着我长大,我小时候把它当成家庭的一员,常常和它说话,开心的不开心的;在委屈时,简直把它当成了最好的伙伴,最亲近的朋友,比家人还要亲近。我逐渐长大,它越来越老,后来离开外婆家搬到镇上,每次周末回家我都会非常的担心,怕它会不在了,这样的想法让我恐惧。又过了几年,外婆打电话来说它不见了,后来说它死了,死在了山上。我哭了,周末我回外婆家了,它不见了,我又难过地想哭,心里空荡荡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星期,我给外婆打电话,外婆家现在养了五条狗,有两条生了小狗,外婆说每窝只留一条,其他的出生就抛弃了,我说,我知道,都是这样的,哪养得了那么多,留两条养大点后送人吧。外婆说是的。有些事情经历的多了,就会明白,也不会有多余的情绪了。可以说是麻木,但我想称其为清醒。 如果我以狗的躯体看剧中狗的故事,如果狗也会因为悲痛而流泪,我一定会泪流满面,并发出悲痛的哀嚎。但我是个自我又自私的人类,我只能耸耸肩,说:那又怎样,它只是只狗。

     5 ) 中华田园犬在重庆

    明知道会哭,昨晚还是去看了首映,果然在后半段哭得稀里哗啦。倒不是我想找虐,而是,但凡你养过狗,或者喜欢狗,你就会忍不住想去看看这样的故事。

    有时候想,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全新的故事,而是,一个被认真而巧妙地讲述的已有母题——我们所有的顶重要的母题,实际上都是已有的,比如寻找,复仇,爱情,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等等。重要的是如何去讲述它。

    忠犬八公,不是什么新鲜剧情。甚至在忠犬八公之前,就有无数义犬的故事在流传,比如19世纪英国爱丁堡的小狗波比的故事——至今那里还有波比的雕像。

    讲述狗对主人的忠诚的故事会一再出现,是因为这个母题总会打动人心。于是必然地,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种故事,难的地方在于本土化,即如何把母题妥帖地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大概才是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真正理由。

    所以,我去看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以主角面目出现的中华田园犬。

    因为,在好多年里,中华田园犬这个神州大地最常见的犬种,被普遍认为又土气又难看,城里绝没有人会去养,只有农村里会养一些癞不拉叽的“土狗”看菜地。

    而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切感受到,当“土狗”营养好、被善待、过得健康又开心,它就会非常神气,也非常好看!当电影里的土狗八筒自由奔跑和游泳的时候,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啊!只有当它营养不良、瘦骨嶙峋、毛皮上都是脏污和癞痢,它才会变得难看。

    再说个题外话。前些年我看了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动物学家说,倘若失去人类照料,大部分宠物狗是活不下来的,尤其是人类特别培育的品种——体型过小、腿过短、脑袋过大、毛过长,等等。专家认为,更容易活下来的是“平均的狗”(average dog),也就是样子更像狗的狗。这些狗终将经过自然的残酷洗礼而成为野外猎食者,它们或许会和狼再次交配,形成新的品种。“当然,它们不会再变得漂亮。”他笑笑说。

    从那以后,我就对“平均的狗”抱有更大的好感甚至敬意,因为它们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韧性,保留着自然进化的可能。我们的中华田园犬正是这一类型的狗。我们应该多养这样的狗而不是去选择那些过于精致漂亮的!在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请领养代替购买,救助流浪动物”的讯息,我不由暗暗下决心,如果这辈子我有可能再养一次狗,我就养一条“像狗的狗”,而且尽量去领养。

    看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土狗八筒的幼年、成年、老年,一共有五条狗参加拍摄。向这五条狗狗的真实又生动的表演致敬!尤其是幼年八筒,那圆乎乎的身材和嘴角上扬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谁能不喜欢绒呼呼的小狗崽子啊!简直把人的心都萌化掉了。也怪不得陈教授从一见到它就抱在怀里不肯撒手。

    成年的八筒还是很会撒娇。那么大一个狗,还像小狗娃一样趴在教授怀里,真的是很好笑!八筒不肯听话地好好在家待着,非要送教授去索道站,可是它一撒娇,教授就没法子了,结果它就养成了每天去索道站接送他上下班的习惯,家里也只得随它。

    有一个细节,八筒不愿意离开故乡,跳车的时候前腿受伤了,用三条腿走路,还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真的很招人疼。

    第二个吸引我的点,是电影的背景放在了21世纪初的重庆。

    我自己去过两次重庆。第一次去的那年,《疯狂的石头》火遍全国,索道还是重庆人日常的交通工具。从缆车往下看,这座奇妙的城市,它是逼仄的,陂陀的,却又拥有奇美的壮阔的江景。

    电影里陈教授的家就住在江边的山上,走台阶一层一层地上下。我在第二次去重庆时候去过这个地方。走到半山腰,那一片略微平坦的地方,便是陈教授一家的住所。陈冲演的教授老婆李佳珍,开着一家我们童年很熟悉的那种小卖部,成日阶坐在小卖部外面打麻将。她纹了眉毛,染了红头发并且烫成细碎的小卷,穿着花的涤纶衣服,那个年代的漂亮阿姨正是那样打扮的。

    ——一切的一切,如果你经历过,就会说,这电影的场景设计师是懂生活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地点,八筒被遗弃的原因也讲得很合逻辑。

    那时候重庆的城建非常火热,江边老房子大多不保,比如著名的重庆十八梯,当时也都在拆除中。所以电影中陈教授去世后,李佳珍因房子被拆迁,只得去北京投靠儿子,依依不舍地把八筒留给住在重庆的公寓楼的女儿女婿。

    可是八筒住不惯憋屈的公寓,而且小夫妻俩上班,它单独一个被留在家里很抑郁。所以除了动不动跑出去,害他们俩一顿好找,它还会在家里大搞破坏。因此两人只得托人把它送去女婿老家乡下,心想到了乡下它就有地方撒欢了。

    但是车到索道站附近,八筒挣脱绳子,跳车逃跑了。

    从那时起,八筒过上了每天在索道站等陈教授的生活。

    你可以说八筒是因为忠义,但何尝不是因为,这里是它的家、是它自在快乐的地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八筒的自由意志。

    它后来的十年过得很苦,但它又何尝不是开心的呢?

    何况,它能这样生活是因为它很聪明。它不但能找到栖身之处,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还靠着它自己的“社交”,被报摊老板和棒棒大哥罩着,有吃有喝。

    写到这里又是很想哭。

    电影里的重庆味儿好浓郁:小麻将、夫妻肺片、索道、嘉陵江,好听的重庆话。虽然我并不知道正宗重庆话是不是那样的,但是听陈冲讲重庆话真觉得又新鲜又有趣。

    陈教授会和李佳珍讲些肉麻话,夸她好看啊,夸她会做菜啊,她就憋着笑意皱着眉头说,“烦死人”。从没想到冯小刚和陈冲会演这样一对中老年夫妻。

    ——这是我想去看电影的第三个理由,想看看这个不常见的老戏骨搭配。陈冲嘛,大美女,一生拍电影搭配的都是顶级帅哥,尊龙啦,梁朝伟啦!没想到她会和冯小刚搭档,演一对满是市井烟火气息的老夫妻!讲真,岁月确实会拉近人在相貌方面的差距。冯小刚老了以后五官模糊了,像个“重庆老汉”了,就和重庆花样妇女陈冲在一起还挺有火花的。

    冯小刚演的主角陈教授,八筒的主人,是一个中式的好丈夫、好父亲。

    作为丈夫,他是一个“耙耳朵”,听老婆的话,非常顾家。大概养八筒是这个好丈夫一生唯一一次忤逆老婆吧?他说:“李佳珍,你喜欢打麻将,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儿子,“你一天到晚在电脑前,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女儿,“你喜欢上那个黄毛男的,我说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然后指指自己:“人,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才叫活着。我喜欢这条狗,我要养下来。”

    李佳珍看起来强势,其实到底是尊重丈夫的。她取出丈夫背包上掉了的带子,缝成一个帅气的狗环,套在八筒的脖子上。

    他们夫妻之间的爱大多是藏在朴素的家常里。比如陈教授出差前,和李佳珍说:“我们家原来四个人,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了,你做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下?这菜你就留在冰箱里吧,等我回来下面吃。”

    可是他在三峡考察船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了。接下来的镜头,李佳珍煮面,煮了三碗,两碗放辣椒,一碗犹豫了一下,没有放(教授虽在重庆多年还是不太会吃辣),然后把冰箱剩的咸菜扣肉做浇头放上去。她吃起面来,眼泪簌簌而下。

    作为父亲,陈教授就是个高语境文化中的含蓄长辈,不怎么会表达。

    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会在酒席中途独自跑上天台抽烟,问陪在他身边的八筒:“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放炮仗吗?因为心里头难受,就想弄出响声来。”

    但他不会直接去和女儿说:“我爱你,我好舍不得你。”

    儿子去北京的时候,晚上他一言不发地牵狗出门,却是冒雨跑去相熟的摊头,买了大份大份重庆人爱吃的卤味给儿子带走。早上他带着八筒去火车站送儿子,因为心脏问题,他停下休息好久,没能出现在站台。

    他也不会直接去和儿子说:“我爱你,我舍不得你。我去送你了,可是生病没有赶上。”——对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高语境”下长大的人,直抒胸臆太难了,简直算是有沟通障碍,但他的爱是真实的,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小儿子”,也就是小狗八筒,他的爱是直接而浓烈的。八筒对他的爱也是。大概这是因为小动物的单纯天真吧?你没有办法去含蓄地爱一个小动物……你要直接地夸奖它,抱它,抚摸它,给它明确的指令,和它之间的交流要像学龄前儿童那么直接。于是,八筒天天陪着他上下班;他带着八筒出去游泳;八筒找到一块大骨头要埋起来,他帮八筒一起刨坑……这些时光仿佛是驻留在童年一般,把他从社会角色里解脱了,带给他纯粹的爱和陪伴。他这么喜欢八筒,他说过“人要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所以你会觉得,他的喜欢是得到了百分百的回报啊,真好。

    电影的前半段是八筒和教授一家人的相处,后半段是八筒独自生活在废墟中,每天等待教授回家。

    看到后半段,电影院里不再有嘈嘈切切的议论、笑声和嗑瓜子声,只有吸鼻子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抽出纸巾的声音。

    讨厌,即使明知道情节,看到这里,大家还是都受不了……

    狗的感情太单纯,太深,太容易被辜负了。让你身而为人,感动之余,也感到惭愧。

    看完出了影院,还用掉一张纸巾我才算是停住心里的余波。余话也无需多说,类型片不会吸引所有的观众,但假如你是喜欢这类讲动物的电影,或是,想看看中华田园犬、重庆、冯小刚和陈冲的搭档,我会推荐去看一看,认真的。

     6 ) 哭死,小狗哪里懂什么离别呢,它只知道等待

    我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乡下的老家养了一只黄色的土狗。它没有正经的名字,只有一个潦草的称呼:小黄。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妈开着电动车来接我,小黄跟着跑到了汽车站。回程的时候,我妈一句“它跑累了”,就让我抱着一只半人高的狗,挤在电动车的后座里,风中凌乱了半个小时。

    说实话,那是迄今为止我人生最拉风的场面,几乎刻骨入髓了。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陈教授费劲巴拉地抱着八筒走出车站,引来众人侧目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里呐喊:是我!是我!这事儿我也干过!

    《忠犬八公》引起人共情的自然不止这点滑稽,本土化的剧作编织了很多家庭日常的戏份,刀子嘴豆腐心、处事老道的母亲,搞学术不谙人情世故的异乡人父亲,从事家人看不懂的工作,拥抱时代机遇的弟弟,以及些许恋爱脑、些许叛逆的姐姐。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平淡、吵闹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热闹与孤独

    重庆是一座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光影之下的老街,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红油锅,交错横生的阶梯,生动风趣的方言,到处都是随手可触的人间烟火气。忙碌的人在街边拉活儿,悠闲的人在屋门口打麻将,各有各的声色与热闹。

    作为异乡人的陈教授,不太能融入到这种热闹里。他不会打麻将,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方言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出差调研,唯一的爱好是看球。然而,这个爱好是孤独的,没有人同他分享赢球的喜悦,输球的愤懑,甚至答应好替他录球赛视频的儿子转头就能忘了。

    他在热闹里感受孤独,直到遇到了八筒。从前一个人的上班路上,多了一只欢脱的小狗,他们一起走下台阶,路过晨曦照拂的江边,走到车站,又一起离开车站,路过夕阳浸染的江边,登上台阶。他们一起看球,在家里,在路上,八筒不懂那些输赢的规则,但一点都不影响它陪陈教授停在半道儿,透过人家的窗户看球,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一起为胜利欢呼。

    面对小狗的时候,人似乎也变成了一只小狗,变得幼稚、直白、热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弱势的陈教授为了留下八筒头一次在家中高声抗辩,寡言的陈教授对着八筒说了很多闲聊的话,正直的陈教授偷拿店里的火腿肠喂给小狗吃,不善厨艺的陈教授撸起袖子给八筒做丸子。这样的反差感,给陈教授这个角色平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狗狗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比人更懂得感情与陪伴。是八筒亮晶晶的眼神,点亮了陈教授的生活。

    离别与等待

    影片其实一直在讲离别这件事。

    早年间的陈教授离开家乡来到重庆生活,找到心仪对象的女儿结婚离家,收到offer的儿子决意奔赴北方,饭桌上的人越来越少,母亲做的饭菜逐渐被剩下,说要回来吃剩菜煮面的父亲,突发疾病骤然离世。

    和狗狗相比,人类明显更擅长离别。我们能明白成长轨迹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世上有生老病死,知道往事不可追,知道一切向前看。

    但八筒不懂。

    它不懂这个人为什么不出现了,不懂家怎么没有了。

    它收集铃铛,保存小熊,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它关于家的记忆。生锈的铃铛,脏兮兮的小熊,被它当作宝贝一样,陪它度过十年间的日日夜夜。它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努力保留那一丝丝熟悉的存在。

    没有人能告诉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还保持着从前的习惯,等在平时见面的地方,一天等不到就再等一天,一个月等不到就再等一个月,一年等不到就等上十年。它当然也没有时间概念,它只知道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那个人出现了,它再摇着尾巴迎上去。

    有一种说法,当狗狗进入一个家庭之后,它会把自己视为家庭的一员,在它的世界里,它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它在它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爱人,它用它的方式维护那个给它温暖的家。

    穿街走巷,跨过废墟与灰尘,见到那座报纸小山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八筒为陈教授拿了十年的报纸,它也期待有一天他还会出现来拿报纸看的吧。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人都向前走了,只有八筒还守着废墟里的家。我相信片子里的最后一幕是真的,相信它最后是等到了它要等的人。

    爱与表达

    人类的情感是委婉的,曲折的,可能需要去猜,去揣度,才能真正明白。

    老婆成天嫌弃丈夫,不会打麻将,不懂人情世故,送礼都送不明白。但实际上她经年累月地包容他的清高,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尊重他的想法,爱都藏在日常看不见的琐碎里。

    父亲看不上儿子鼓捣的东西,不支持儿子背井离乡,但实际上尊重儿子的想法,连夜为儿子采购喜爱的吃食,又早起连跑带喘地为他送行。

    父亲离世之后,儿子才对着八筒表示接受到了父亲的爱意。“那天他也去送我了吧?”,说出来的那一刻,八筒好像成了父亲的替身,似乎说给八筒听了,父亲也就听到了。

    比起人类别扭的情感,狗狗的感情则是直接的、热烈的。

    它会扑到你的身上摇尾巴,一点点动静就会马上冲过来,毫不掩饰地表达它的情绪。它会黏着你,跟着你,陪你做它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只要在你身边它就很快乐。你疏忽了它,它也不会跟你计较,依旧满腔热情地迎接你的到来。它见不到你,会想方设法去找你。找不到你,会一直傻傻等你。你的世界有很多人,但它的世界只有你,它永远一心一意地爱着你。

    有时候觉得人类应该跟狗狗去学习一下表达爱的方式,这样面对离别的时候也许可以避免很多遗憾吧。

     短评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2分钟前
  • 出云
  • 推荐
  •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14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18分钟前
  • 坤霖
  • 推荐
  •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21分钟前
  • 日以作夜
  • 推荐
  •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2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25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28分钟前
  • Seki.
  • 推荐
  •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3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37分钟前
  • zlsmm
  • 推荐
  •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

    38分钟前
  • Android99
  • 推荐
  •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42分钟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
  •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43分钟前
  • 弦镜
  • 推荐
  •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47分钟前
  • Black.Z
  • 还行
  •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49分钟前
  • 史矛革
  • 较差
  •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54分钟前
  • 高婧璇
  • 推荐
  •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55分钟前
  • 申报记者何书桓
  • 还行
  •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59分钟前
  • 纷然-刘程
  • 还行
  •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60分钟前
  • 彼得堡人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