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纳粹集中营中唯一中国女同性恋的纪录片《妮莉和讷亭》,获得第7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泰迪熊纪录片奖。该片主角黄讷亭是在上流社会长大的混血名媛,是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和空军上校,也是能力出众的外交官、身手矫健的冰球运动员和风姿绰约的巴黎演员,还曾是女权作家的公开情妇。在法国沦陷后她被抓入集中营成为一名难民,妮莉是她在集中营认识的女友,爱情让两人在无间地狱中幸存下来,并且共度余生。《妮莉和讷亭》用前半生的波澜壮阔和后半生的苍凉平凡,拼凑出一段充满魅力的传奇故事。
《妮莉和讷亭》不是一部常规且主流意义上的纪录片,却是一部好的家庭档案与口述历史相结合的女性酷儿纪录式电影。影片或许无法满足一部分观众对于黄讷亭这位民国奇女子的猎奇心态,无法满足那些观众试图挖掘、窥视妮莉和讷亭在集中营里的同性爱经历的玩味心理,但借由她们二人的故事展开叙事与讨论,从不同人的口中去解构同一个事情、画面、记忆等等,逐步引出她们的后辈对于其自我认同、个人取向以及家庭归属的思考。影片中会插入一些真实记录的胶片画面,讷亭镜头下的妮莉,穿着她喜欢的各种裙子,时而低头微笑,时而满面惆怅,而那些镜头就如讷亭的眼神一般,在摄向妮莉的一霎那,袒露着最热烈且温柔的爱意。记得在影片最后,当《蝴蝶夫人》中《晴朗的一天》响起时,旁白深情低语着妮莉日记中写下的文字,那种永失我爱的悲痛,随着歌声音调逐渐变高而达到了情绪堆叠的顶峰。妮莉和讷亭的故事已然属于那个特定的战争时期,二人的生命也永恒于上世纪70年代,但她们追随爱情的勇敢、坚定、热烈却依然鼓舞着今天的我们。 ps 今天在影厅看到好多🌈 一对对的,希望大家无论取向如何,都更加勇敢一些吧❤️
哭瞎 两三次很努力咬唇忍住不哭出声
Nelly的日记文本和讷亭镜头里眼里的Nelly “唱首蝴蝶夫人”、蝴蝶夫人向我走来,她的黑发和白肤 如果能够24小时里见她愿意付出生命 等待她盼望有一天她敲门站在暗处 圣诞节对她来说是特殊的 再也没有人那样深入灵魂地看我 再也没有人注意到我买了新裙子 这种事情真的抵挡不住 尤其是真实感受 录像带很好笑很开心的氛围 讷亭和Nelly两个人的时候、家里的画面和狗狗
请孙女来打开这个故事,那些声音嘴唇和手的颤抖想哭的感觉很熟悉。以及深入故事看到它的温暖 小时候的回忆 很家庭氛围,真的很共情到。放完和导演视频,有学姐很尖刻地批判旁白配图片的问题(是个critic), 老问题了,但因为我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泪所以不太在意
如果出版就好了
“只记得我是无辜 的,和你一样,那天的凡人, 我也有一张充满愤怒、怜悯和喜悦的脸, 很简单,一张人脸!”
本杰明·方丹,《出埃及记 》,1944 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谋杀
那些参观过大屠杀纪念馆的人可能已经读过名字大厅墙上的这首诗。当我们纪念赎罪日或大屠杀纪念日时,一位中国女士的名字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黄娜丁,有着许多不同的身份:变装者、律师、骑马者、汽车司机、飞行员、上校、马球、板球和冰球运动员、女同性恋世界主义者、反纳粹间谍、纳粹妇女集中营的被拘禁者等。她的生活可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被遗忘的故事之一,直到现在几乎没有关于她的中文文章……
1920 年代后期的纳丁,西班牙国家图书馆
Nadine Hwang 1902 年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父亲是中国外交官,母亲是比利时人,是作家兼翻译家 Marcela de Juan 的妹妹。她在上流社会长大,早年在西班牙和中国度过。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既是一位有着不同寻常美貌的时尚女士,又是从小就经常成为“英俊”的变装者。她接受过律师培训,但后来于 1929 年在张学良元帅的中国军队中担任中尉。后来,她在中国北洋政府获得了重要的经济职位,并担任总理潘复的机要秘书。然而,1930年代初,她突然移居巴黎,最终成为著名女权主义作家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的情妇。
在巴尼的沙龙里,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其中不乏法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以及被称为上世纪“迷惘的一代”的美英现代主义者。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让我们知道黄娜丁还有另一个主要身份——代表法国抵抗运动对纳粹进行间谍活动的特工。
1929 年,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将纳丁描述为中国国民军航空上校
2015 年 11 月,当我在 Yad Vashem(海法大学 Weiss-Livnat 项目的一部分)参加策展讲座时,一件特别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块来自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的红布,上面写着“黄中国” ”(“黄中国”)在底部(见下右图)。现在它被陈列在主展厅,尽管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上面有一个中国女士的签名(部分被展示窗框覆盖)。
Yehudit Aufrichtig 捐赠给 Yad Vashem 的神器。张亚伦摄,2015
这个“中国黄”成了我心中难以忘怀的谜团。经过一番研究,我找到了她的名字——“Nadine Hwang”(很久以后,她原来的中文名字是“黄娜汀”)。然而,围绕她生活的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2016 年 11 月,当我在柏林犹太博物馆实习时,我有幸与拉文斯布吕克国际朋友协会 (IFA) 主席 Peter Plieninger 博士喝了杯咖啡。他解释说,这块布很可能是从纳粹旗帜的一角剪下来的,很可能是从集中营的“Siemenskommando”那里剪下来的。大约在“白色巴士行动”(1945 年 4 月 22 日至 26 日)期间,集中营的许多被拘留者终于看到了希望,但他们仍然不确定自己的最终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用自己的双手用针在这块布条上绣上他们的名字,以此表明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的团结。我不知道这对这件物品的主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即使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一件76年前的刺绣,我仍然能感受到围巾的温暖和厚重,围巾上绣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名字,就像如果那个特定的时刻成为永恒的时刻。
中国历史学家在其历史著作中经常提到二战前中德特殊的经济和军事关系。然而,纳粹统治下在欧洲迫害华人社区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1933 年至 1945 年间,许多在德国的中国人要么被迫逃离,要么最终被驱逐到集中营。二战结束前,汉堡的华人区以及柏林、不来梅的华人社区都已被清算。甚至“雅利安人”如果与被纳粹视为低等种族的中国人有关系也会被捕。“Rassenschande”或“种族耻辱”被认为是严重罪行,种族法律对德国境内的每个人都实施。
毛特豪森、布痕瓦尔德、奥斯威辛等集中营都以种族或意识形态为由关押了一些中国人,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1941 年,共产党中国最高元帅朱德的女儿朱敏被纳粹从白俄罗斯的一所幼儿学校驱逐到纳粹集中营。在小女孩时期遭受了四年的酷刑之后。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麻烦,她尽最大努力隐藏自己的身份,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身体伤害和终生的创伤。她的故事后来成为1990年代制作的二战题材电影《红樱桃》中角色“楚楚”的原型。
广告电影“红樱桃”的海报(公共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德国在许多中国人中的形象过于正面。普通中国人喜欢德国制造的东西、德国足球、啤酒、音乐或 Hugo Boss 等时尚品牌。有些人,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非常热爱德国,以至于他们在处理纳粹历史时失去了任何批判意识。对他们来说,雨果博斯的纳粹制服的设计比这些制服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更令人感兴趣。这些自称“爱国者”的人可能会觉得“元首”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非常有吸引力。
2003年毛特豪森遇难中国公民纪念牌匾(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摄)
如果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冲突”的悲惨后果还不足以作为警告,我希望他们能多了解一点纳粹统治下发生的事情,对德国人、对犹太人、对中国人,以及牢记汉堡“中国城”的最终命运。
20世纪初,数以千计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并在哈尔滨、上海或香港等城市定居,要么经商,要么避难。他们生活在中国人中间,贡献巨大,在这些中国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的犹太人和中国人在同一条船上,尤其是在大屠杀最黑暗的时期。
满清帝国灭亡,共和国成立后,纳丁的父亲回到中国,任新中国礼宾司司长。纳丁随后开始在北京的一所法国天主教学校学习,后来接受了律师培训。作为一个出身名门世家的少女,娜丁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林语堂、胡适等当时的重要人物,她们被邀请到她家做客。
广告
难怪她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一个女人无法比拟的成就。日裔美国艺术家和设计师野口勇回忆说,他在 1930 年遇到了一位“年轻元帅张学良军队中的美丽中尉”,并形容她看起来“海盗”。看来野口勇和黄娜丁都是混血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似乎在大约四年的时间里,纳丁穿着男性制服,为“少帅”张学良扮演了某种新闻关系角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她将自己的技能从马球、板球、骑马等运动扩展到驾驶汽车和飞机。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她取得了当时普通中国女性难以想象的成就,
1936年她访问英国的澳大利亚报告,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1930 年代初,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民国现代化受到内部政治动荡和日益咄咄逼人的日本帝国的威胁。这意味着Nadine永远无法在中国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即使是在被当时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成千上万的外国人称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1933 年,纳丁移居巴黎,接受了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最终成为该市沙龙界的杰出成员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 (Natalie Clifford Barney) 的情人。
英国作家 Diana Souhami 在 Natalie Barney 的传记中提到了 Nadine,她说:“她引进了一个新情人 [……] Nadine Hwang,她曾是中国军队的上校,然后在 1930 年代初移居巴黎。娜塔莉聘请她担任司机、秘书和私人助理。” 根据海伦娜·内拉(Helene Nera)的著作中的描述,娜丁因为她的华人身份和巴尼的众多恋人和仰慕者之间的致命嫉妒而遭受了令人窒息的种族主义。简直就像是一场“宫妃”争夺“皇”宠的戏码。
1940 年,整个欧洲都受到纳粹的影响,巴黎也不例外。娜塔莉·巴尼(Natalie Barney)跟随罗曼·布鲁克斯(Romaine Brooks)逃离德国入侵佛罗伦萨。新上映的电影《Nelly & Nadine》(制作中,将于 2021/2022 年上映)的细节揭示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关于她的故事,以及 Peter Hore 的著作《Lindell's List》(2016 年),其中披露了大量有关被关押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的英、美、法特工的信息。我们现在知道,纳丁在纳粹占领期间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最终被纳粹逮捕,并于 1944 年 5 月被送往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
Romaine Brooks 的自画像(1923 年),Nadine 在巴黎的朋友之一(公共领域)
1944 年,纳丁被关押在臭名昭著的“女性地狱”——位于柏林以北 90 公里的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根据 Yad Vashem 的估计,这个集中营的 130,000 名妇女中约有 92,000 人最终死于枪击、毒气室中毒、饥饿、苦役、酷刑或医学实验。
在囚犯中,有一位名叫 Emma Esther Yang 的犹太妇女,她是一名居住在德国的华人男子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女儿。集中营中的所有囚犯都必须从事繁重的劳动,例如,纳丁就被列入为 Siemens & Halske 公司制造 V-2 火箭零件的“Siemenskommando”。
根据纪录片《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在集中营里,一位名叫艾琳克劳斯的犹太女士,她的家人认识了纳丁。艾琳认为她是一个独特的女人:受过良好教育、活泼且个性坚强。1945 年,纳丁通过在这个集中营中被俘的英国间谍玛丽·林德尔(Mary Lindell)组织,将艾琳(Irene)和她的母亲雷切尔(Rachel)列入由白色巴士营救的英国人名单。雷切尔向娜丁承诺,如果艾琳生下一个女儿,她会给她取名为“娜丁”。战后,艾琳结婚并在以色列的一个基布兹短暂生活,然后搬到了南非。她信守母亲的诺言,给女儿取名为“Nadine”。Nadine 不是 Yad Vashem 公认的“民族正义”之一,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犹太女孩的事实告诉我们,
1945 年,Nadine 经瑞典移居布鲁塞尔,并开始与 Nelly Mousset 住在一起,后者奇迹般地从 Ravensbrück 和 Mauthausen 中幸存下来。他们在布鲁塞尔重逢,不久后离开欧洲,在委内瑞拉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他们声称他们是表亲,并在首都加拉加斯共同生活了二十年。由于纳丁的健康状况恶化,这对夫妇在 1960 年代后期返回欧洲。他们给朋友何塞·拉斐尔留下了一个装有许多私人物品的鞋盒,其中包括许多用英语、法语和德语写成的照片和信件。正如何塞·拉斐尔的女儿亚历山德拉·洛维拉几年前回忆的那样,当时的委内瑞拉是一个保守的天主教社会,谈论性是禁忌,不幸的是,
中国作家张爱玲曾写道:“生命是一件美丽的长袍,身上到处都是跳蚤。” (1939)起初,我认为纳丁的“美丽礼服”的跳蚤可能是她作为娜塔莉巴尼的“开关”情人所经历的“令人窒息的种族主义”和“嫉妒”,作为代理人的心理和心理负担和恐惧,以及纳粹集中营中不人道的苦难,以及在保守的天主教社会中过着女同性恋生活方式的社会压力。即将上映的电影《NELLY & NADINE》让我意识到跳跃的跳蚤可以同时叮咬吸食全家人的血,跳蚤几乎吞噬了关于Nadine的大部分记忆。
Nadine 的情人全名 Nelly Mousset-Vos,是一位成功的歌手,也是纳粹占领时期法国抵抗运动的一名侍从。她曾经有一个家庭和一个女儿,然后被逮捕并被驱逐到集中营,与纳丁相遇并以戏剧性和浪漫的方式爱上了她。在电影中从未公开的档案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奈莉和纳丁如何在拉文斯布吕克相遇,他们的爱情如何使他们在集中营的恐怖中幸存下来,以及他们的爱情如何困扰一个家庭半个世纪。
Nelly 的女儿 Claude 无法克服母亲选择与 Nadine 住在一起并感到被抛弃的事实。几十年后,耐莉的孙女西尔维·比安奇终于找到了应对复杂而痛苦的家族历史的力量,打开了许多装有耐莉和纳丁看不见的个人档案的盒子,这些档案一直保存在巴黎附近一个农场的阁楼里。否则,大部分故事可能会被遗忘并永远埋葬。
Nadine Hwang 是一个传奇和谜团。她生活,闪耀,冒险和爱。在我们纪念赎罪日时,让我们抛开所有标签,记住她——纳粹妇女集中营的“黄华”,记住她有一张脸、一个名字和一个故事。而在二十世纪最黑暗的时期,她选择与纳粹作斗争,并试图帮助她的犹太朋友们生存下来,摆脱苦难的地狱。
本文首发公众号:业余艺术家MAart
今年的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颁给了一部纪录片——《妮莉和讷亭》,它是马格努斯·格滕导演承接之前的纪录片《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和《希望的港湾》完成的作品。
在《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中,导演通过Nils Jerring留下的纪录片《Vittnesbördet》,探寻了二战时期“白色巴士行动”的幸存者,把这段影像资料中出现的幸存者面孔“命名”。
其中出现的一张神秘东方面孔“黄讷亭”成为了导演继续深挖下去的线索,从而诞生了《妮莉和讷亭》这部纪录片。
这部影片从黄讷亭的同性爱人妮莉的孙女Sylvie的视角出发,为观众轻轻揭开了这位“中国的圣女贞德”的一片面纱。
导演通过帮助Sylvie不断地去了解她曾经不愿接受的家庭故事来还原那段历史真相,从祖母妮莉和她的爱人黄讷亭的日记、照片和影像中,观众与Sylvie一同发掘了妮莉和讷亭在纳粹集中营里度过的艰苦岁月和点缀其中的甜蜜滋味。
整部影片便是一段孙女与祖母的超时空对话。
影片没有直观地放出二战时残酷的影像资料,在旁白念出妮莉和讷亭的日记中描述的混乱时,画面用黑白影调展现了法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景象,和日记里描述的痛苦集中营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平静的语调和宁静的影像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情绪——对战争的控诉和面对战乱的不安。
这部片子对想要了解黄讷亭这位民国奇女子的观众并不那么“友好”,他们对二战集中营里这对女同性恋的窥私欲无法被满足,因为不论是黄讷亭个人的经历还是她和妮莉的爱情,在片中都只是浅尝辄止。
它的重点不在于呈现黄讷亭和妮莉之间的同性之爱,而在于她们的孙辈如何看待自己祖母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这影响着她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对家庭的归属感认同。
在片中,一位妮莉和讷亭的男同性恋友人的女儿便坦言,当她发现父亲在家庭之外还有一位同性恋人时,她说:
“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性取向。”
因此,《妮莉和讷亭》并不是要带领观众完全揭穿当年的来龙去脉。
就像片中将黄讷亭的照片映衬在湖水中的视觉设计一样,现在的人和曾经的人永远隔着一层不同介质的屏障,无法穿透。
导演借Sylvie的视角来讲述这段历史,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时空观和历史观,使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局限于几张照片和几段影像,不止步于那段历史,而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将价值放在了更有意义的当下。
当孙女Sylvie坐在妮莉和讷亭的房子里,看着老胶片中记录的、发生在这个房子里的、关于她们两个的故事时,Sylvie踏入了晚辈对长辈身份接受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完成了将祖母的日记扔在垃圾堆里的母亲没能完成的事情。
黄讷亭也是一位好的“纪录片工作者”,正因为有她有用相机和胶卷记录生活的热情,后世的人们才有机会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去窥探历史的一角。
《妮莉和讷亭》这部作品中记录了了Sylvie对黄讷亭的看法和重新认识她的过程,同时又包含了黄讷亭当年用胶卷记录下Sylvie的影像。
她幼时的模样与现在的白发苍苍在影像中交融,她也逐渐接受了一切被刻意隐藏在历史中的家庭真相——她的祖母不仅是一位歌手,还是一位间谍、一位战争英雄,她有一位同性情侣,那是一个叫黄讷亭的中国和比利时的混血女人。
当然,影片不只使用了现在和过去的影像来完成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更重要的是那位在前两部纪录片中出场的历史见证人——Irene。
儿时的她和母亲也被困在了黄讷亭所在的集中营里,是黄讷亭用自己的军人素质和外交官见识拯救了母女二人的生命,黄讷亭对Irene的母亲说:
“如果出去之后你的女儿将来也有了自己的小女儿,我希望她能以我的名字命名。”
就这样,当Sylvie见到年轻的讷亭时,曾经对于祖母的不理解和对历史的疑惑都消解在这场巨大的感动中。
1971年年轻的讷亭出生,1972年2月黄讷亭去世,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命运的安排。这位神秘的民国奇女子以另一种方式在世界上留下痕迹,才让我们得以从历史资料和一声声口述中拨开历史的疑云。
让这部影片获奖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Sylvie等人试图去理解了祖父祖母们曾经既有家庭又在外有同性伴侣的生活方式,并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家人和家庭。
同时,她们接受的过程又给予了观众现实的启发——在妮莉和讷亭生活的特定年代,她们的遭遇是我们现在无法感同身受的,因而她们有着自己的生命逻辑和自由追求。
在我们这个正在追求性别、性取向平权且有了一些成果的时代,我们也应该有符合我们自身生命逻辑的生活方式,我们同样也能活得奔放精彩,但也许这一次,我们可以用不会伤害家庭和爱人的方式,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
是一部出乎我意料的纪录片,在今年Berlinale也算纪录片里的小「爆款」,蛮受欢迎。
其实看之前并没有认真读影片简介,只是看到不止一个人在讨论,说这部是关于feminist history的纪录片,里面还有一个中国女性,于是不假思索订了票。
Nelly & Nadine是一部怎样的片子呢?大概就是——
An emotional documentary that unfolds the untold history of lesbian women in love in the early 1940s, specifically, this mysterious Chinese women Nadine and her French partner Nelly, who met each other during the concentration camp.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前面铺垫实在太多太慢,恬静法国乡村生活对片子本身没任何作用,过多的空镜美则美矣,其实有点影响观者(我)进入情绪。快到影片三分之一处才真正引入正题:Nelly的中国爱人——Nadine. 儿以孙女作为讲述者,多次提到自己对Nadine的不了解、妈妈(Nelly女儿)对Nadine的排斥等等,其实并无必要。
令人惊喜的是,Nelly和Nadine两人留下了在那个年代而言相当丰富的资料:亲密绵长的书信,照片,甚至还有许多film footage.
Nadine当年很爱举着相机拍Nelly的一举一动,也拍下了许多她们日常生活的共同瞬间——不知道她拍摄时是抱着怎样的想法,也许只是纯粹私人的目的,但半个世纪后,这些素材对展现这段美丽的女性爱情至关重要,更在某种程度上contribute to discovering the experiences and narratives of lesbian women in that era,帮助今天的我们去「看到」和「理解」那个年代真实的酷儿女性,究竟是怎样的。
所以,Nelly和Nadine的故事是很个人的,关于一位女性和另一位女性之间热烈、真挚而绵长的爱情,但或许又有着更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同性恋虽然一直到20世纪都被广泛视为禁忌并边缘化,但是,当男性之间的爱情(当然,一般都是才华横溢的、不同凡响的男性人物)在很早之前就能成为「特例」和「传奇」时(比如参见今年Berlinale的欧容新作),女同性恋仍然是「不存在的」、「无法想象的」。
Amitā“她传”电影沙龙🎬❤️一生强推!
自二月看的《唐朝豪放女》鱼玄机的故事到今天放映黄讷亭的故事Nelly & Nadine,令人唏嘘感动的双性恋/泛性恋/女同性恋先锋女性传奇的一生。今天的电影让我格外有共鸣以及感动程度超过《自梳》和《艾蒂与茜雅:漫长婚约》《南希的情史》(书《轻舔丝绒》),感觉很像是以上三个女同性恋故事的集合,且还超越了,因为在很动荡和苦难的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勇帅飒、魅力超群的黄讷亭,在历史的洪流中,能紧握爱人的手,能被人找到并记录下动人的爱情故事非常可贵。就像这部细腻温情的纪录片的海报一样,代表监狱的黑色条纹下一双十指相扣的手。黄讷亭拍了很多爱人Nelly的录像,那些阳光下的日常温暖,我们通过爱人的眼睛/摄像镜头去抚触对方,通过炽热浓郁的诗歌情书,去融酥心骨。
Nelly的歌声,文字,讷亭的镜头、影像,她们在非人的苦难中对爱与美的追求,怎能不让人动容心颤。
纪录片导演、B站Up主@邹德怀的老照片 、作家学者们、Amitā的辛勤收集检索串联还原了生动的黄讷亭传记,我们都被她的魅力折服,希望能有厉害的女性主义导演拍这个大IP电影🥺👩❤️👩👭🏻🌈💘💖💓💗
#黄讷亭 #NadineHwang #黛你看电影
导演说他是在作品巡演的时候被阿姨看到,被主角阿姨联系到的。因为他出生的小镇almo是集中营战后收留港的关系,他能接触到珍贵的一手战后资料,在组织这些资料的同时,他也做出了前几部作品,而正是在前作展映的过程中,被主角阿姨看到,带出了这个故事,这实在是动人。他也讲到前作也是被前前作带出来的。阿姨说Nadine的父亲回国后做了外交部部长,他去世后Nadine过了很久才回欧洲。隐秘的爱在圈内透明,在这样的故事里,拥有各自波澜壮阔人生的两人,也能有平静的余生#我的柏林电影节2022. 作品令人联结。
3.5,女同,文学,Barney’s Salon,一起写日记,两人在集中营相识,之后到委内瑞拉定居。Nadine剪短发,经常变装,抽起烟来神采飞扬,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非常精彩的纪录片——档案的处理方式、后人们的心路视角、导演的克制隐身等等,学到很多。很容易想起《抵抗的风景》,今年有机会几部作品做一下横评。口述史工作者们很好的呈现形式学习案例。
素材整合能力太差了,女性间私密柔软的情愫和文字本该有更好的呈现方式,却在Nelly这位神色游离的后人毫无必要的日常摆拍中被扭曲成某种强硬的灌输。以至于结尾高亢的歌剧伴随着archival footage播放的动情时刻,我却脚趾在地上抠出了三室一厅。
有一个问题 继承了房子就继承了房子里书信的使用权吗和隐私权吗
豆瓣的低分和差评让人伤神。生长在民族主义下自负而自卑的人是不是无法领会生命的自由和情感要重于家世与功绩。我向往Sylvie的浪漫无知、她对一个可以让中国人意淫许久的“奇女子”的不屑与偏见。这本不是一部讷婷的传记;这不过是个战胜了历史不可能性的平凡爱情故事。
3.5。不是什么大作,但算得上小而美。看之前以为是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好奇Nadine这位中国女性为何身陷其中;看完感觉时代背景固然重要,见证苦难的日记也让人印象深刻,但导演更加侧重的是感情的部分:有超越阶层和性别的爱情,有甜蜜与苦涩交织的亲情,还有救助他人的博爱之情。无论用怎样的语言去表达,都不能否认Nelly和Nadine之间深厚的情感羁绊,正是这份羁绊给身陷纳粹地狱的她们带来了希望,指引她们重逢并共度余生。至于如何给她们的感情定性,说那是友情还是爱情,在我看来反倒不重要了。
電影節第一部把我看哭的片子
其实这样的片子对于导演是很大挑战 题材本身的光环很容易就盖过拍摄本身 Nadine Huang混血的身份又加上传奇的人生和独特性别身份 被植入在一段重要历史中 对不同观众来说各有“窥私”的点 (不是)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煽情 加上无敌专业的配乐 影院里到处都是摸纸巾的声音😂 结尾处突然升华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它也承载了太多纠葛和离散 但前面将故事完全交由故事主体叙述 虽然让故事从“她们”口中讲出 但剪辑却让人略微迷惑 断断续续 顾此失彼 而在后半段大量信息和情感突然如洪水般袭来 让人无法消化
邹德怀那个短视频吧,用各种标签消费Nadine;这个纪录片吧,素材少得可怜,调查也做得简陋,实在是无甚可看。 #Berlinale72Panorama
很无聊。毫无好奇心的孙女面对镜头被迫了解奶奶和Nadine的传奇爱情故事。
Nadine其实远比一个被Nelly爱着的客体更丰富。有意思的是,最先吸引导演注意的是Nadine个体,她在欢呼的人群中向解救她的瑞典人投去不屑的眼神。但影片叙事却放弃了Nadine的主体性,重复了一个充满东方主义凝视的爱情故事。
[Berlinale Panorama Dokumente] 拍摄结束后,Sylvie在阁楼又找到了一大箱nadine和nelly的信件,约有500封。他们最终也找到了nadine的墓,和nelly仅一条小径之隔。They were there together. 但是由于Nadine没有亲人,Nelly也未被认可为她的亲人,她的墓在去世十年/二十年后就被移走了。
导演是从没想过来中国调研吧?素材这么少怎么好意思拍成长片啊?我不是来看妮莉孙女的亲情和解的,我想看一位从绚烂到平凡的民国奇女子的一生。妮莉在前讷亭在后,片名顺序就决定了视角深度。黄讷亭不应是任何人的附属物,在我心中能拍她的华语导演如今惟有许鞍华了——信男愿终生食肉,拜托!🙏🙏🙏
纪录片关注的是后半生的恋情/作为性少数群体的生活,但没有短视频的话我只看纪录片完全没法了解她之前波澜壮阔的人生与野心 - "黄讷亭本可以靠着自己的本事与天赋,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成为一个风云人物。可是命运无常,小时候的她不想离开熟悉的西班牙,却被带回了毫不了解的民国。长大后的她想为中国建设出一份力,却被昏庸的北洋军当做花瓶。当她想为中国的贸易做出贡献,却又被nc抓获。无尽的折磨耗尽了她的心神,昨天刚认识的朋友今天就要被送进浴室。尽管无数人称她为中国贞德,可是这位圣女只救下了一对母女。再次面对镜头,她又一次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是被别人吹捧的圣女,只是个被命运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罢了。最让她抱憾的是,她或许可以参加战争,成为一个真正的圣女,而不是屈辱的作为一个俘虏,只要命运再给她一点点机会"
身边坐了好多蕾丝边情侣,但出场后“sehr langsam”不绝于耳…没有满足欧洲观众的异域窥探欲,恐怕是因为导演对Nadine的深挖不够,人物形象不立体没冲突。她和外交官父亲的关系如何?她的政治视野是怎样?为何一个人孤零游荡在欧陆?她的中国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从流落集中营到在委内瑞拉从事银行金融业,她是怎样转变自己的人生轨道的?
再看邹德怀做的关于 Nadine Hwang 的视频,会更清楚地看到性少数女性的故事是如何被消失在历史之中,对于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的不同解读竟成了特别有趣的对照文本,本片是私人、是爱情,邹德怀是宏大、是家国,而对酷儿情欲的隐去则是某类传奇叙事的必然,也不尽是审查的原因。同样,本片的线索是女性写作,特别是私密的、私人的写作,而邹德怀片则来自报纸、媒体,一内一外,截然不同的叙事更来自截然不同的进入方式。
最后的落脚点变成类似家庭纪录片 倒也无可厚非。但总觉得非常可惜 如果有华语影人能拍一部Nadine的纪录片 该有多好……不过……也总是不可能的愿望
#柏林电影节 角度选取有点可惜了,这么多的资料手稿明明可以讲一个更丰富的故事——爱情固然可歌可泣,但我还想知道她们的工作野心理想信仰和妥协。感觉做的research还没有B站up主的多。另外真的不太在意Nelly孙女的明显摆拍和她的爹味老公,重点跑偏了
tm看哭,幸存的小女孩给女儿取名“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