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人生第二次

    综艺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秦博  张涛  谢抒豪  黄莎莎  孙功旭  詹佳骏  王树欢  张怡  于颖  杨苏烨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2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3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4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5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6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25 04:22

    详细剧情

      节目记录了主人公们知晓世界百味、直面生活疾风暴雨的决定性阶段。主创团队精选四组对立的关键词展开横向比照,通过“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主题下的八幅人生图景,用多维度多视角观察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与命运。通过洞察每个独一无二的“人生第二次”故事,展现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韧,激发观众对生活的勇气,对于人生和未来的多一重思考。

     长篇影评

     1 ) 人生第二次 —— 你我人生的咏叹调

    长篇小说永远有其魅力,不只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浩瀚的文字中可能蕴含的长长的人生,可以是关于一个人,一个家族,也可以关乎一代人,数代人。漫漫人生,莽莽天地,何其广阔,高山低谷,悲欢离合,又何等沧桑。

    1. 其名 —— 人生中的大小节点

    帝王们寻求永生,因为人生没有第二次。“人生第二次”,恰如其名,给你我人生的寓言和启示,是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心境,有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现状,也许门只是虚掩着的,也许那些阻碍只是存在于思维里的墙,如此我的人生是不是可以从此不一样。也许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但那我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成为的样子。 我从河南小县城里的农村而来,回顾人生前30年,读书19年,工作5年。工作5年,换过三个城市,也是三个省份,如此频繁地换工作地,未必是值得借鉴的事情,其中的斗争和悲辛,也不足为外人道,但现状于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如果站在今天回首过去,事后证明能称其为我的“人生第二次”的是14年夏天,从郑州火车站坐上去西安读研的一趟火车旅途,也许是出于对本科校园的不满,对立时工作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彷徨,总之我的人生旅途从此开始。 硕士学位,是我第一份工作的起点。第一份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开始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现在想来是矫情),裸辞重回校园图书馆,找实验室师弟借图书证,每日从早到晚往返于西三环和南二环,在一片踌躇中度过了第一周,在焦虑中度过了剩下的大半个月,然后背起行囊来北京,在天通苑短租一个月,最炎热的7月份,周一到周五,穿行在北京的各号地铁线上,从北到南,由西向东,从早七点的准备,到白天的面试,到晚上的复盘,周中的每天被drive着向前走,直到周五的晚上,筋疲力尽,然后大睡两天。如此鏖战一个月,还是没有留在北京,去了杭州。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余不一一。

    2. 其人 —— 关注普通人,便是关注你我

    我从一个爱读爱听也爱讲宏大叙事的人,慢慢地,越来越回归底层,也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无时无刻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个精光,但这些日子的欢笑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我有时经常在脑海里回忆起本科爱读的一首李零老师在《鸟儿歌唱》开篇引用的乔治奥威尔的一首底层劳动者之歌。劳动最上,便是生活最上,我们都无时无刻不活在生活里的么。有喜有忧,苦中作乐,眼前事,身后身。 “人生第二次”,每集主要人物也就几十人,短短8集,不足千人,在自己的影像里,成为主角,被记录,被看见。把镜头对准人生转折中的普通人,不正是对准你我他么。普通人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勇气,也许是你我他所最需的。观照诸己,不求改变太多人,不需改变太多,微小的触动,微小的改变。

    如果人生如画,那么人生的每一次都像逐渐徐徐展开的画卷,画卷中的局部和细节,都需要勇气去挥洒画笔。画穷而人生底牌也尽,那么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我想要涂抹的人生画卷,我给自己的生命礼物。

     2 ) 关于“公平”的一点想法

    上访,这两个字更多地出现在新闻里,字面的背后通常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命运的波澜。今天这集从司法部门的视角切入,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最高检和检察官不但展现出接地气的一面,也让我近距离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机制,了解到一些法学原理,也纠正了一些原来的自以为是。

    一起案件,从不服上诉到来到最高检申诉,需要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一次上访,从在最高检的第十厅大门口外排队,到见到检察官,也要经过重重安保和信息分拣手续。卷宗送到检察官手里之后,他们会进行研究,判断是否接受申诉。无一例外,上访者都是来寻求公平的,那么法律能够给他们想要的公平吗?

    “公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的过程,申诉是一个从有(错误)到没有错误的判断的过程。”最高检第十厅的三级高级检察官孔静这样说。如果把公诉比喻成盖房子,动工前公诉人必须检查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牢固可靠的材料(也就是确实可信的证据)才能被用来盖房子。房子盖好好,申诉人如果不满意,可以提起申诉,但是申诉并不是一上来就拆房子,检察官们需要戴着放大镜找错,只有找到确实充分的错处,才能把之前盖好的房子拆掉重盖。

    一、结案了事还是案结事了?

    基于申诉的法律准则,很多上访者的诉求都无法被受理。然而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并不能让人轻易接受,他们经历漫长的申诉道路,熬过多年等待,却希望落空。正是因为理解这样的情绪,检察官会为这些申诉人举办一场听证会,请到原始办案机关和其他法律专家共同讨论,也让心里憋的申诉人可以找人评评理,诉诉苦。

    来自河南省商水县的苗青海夫妇在2020年11月底就迎来了一场这样的公开听证会。2008年他的儿子和儿媳被杀害,而检查机关无法确定凶手的真实年龄,因可能牵涉未成年人,凶手被判无期徒刑。从此,苗青海夫妇开始了他们长达12年的申诉之路。

    在卷宗里,能够证明被告人年龄的证据只有户口本、村民口供和学校提供的学籍情况登记表,而这三样证据上所显示的被告人的出生日期并不一致,不能确实充分地证明被告人在作案时是不是未成年人。公安部门还专门做了两次骨龄测试,得到的结果显示,凶手作案时在17到19岁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法律规定只能推断被告人未满18岁。听证会上,所有的证据和疑点都被一一罗列了出来,接受来自最高检的检察官、当时办案机关、法学教授、执业律师以及所有旁听人员的反复检验。这应该也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尽管申诉被驳回,苗青海并没有被潦草对待,没有被一纸公文打发了事。这些检察官深切理解他的痛苦和诉求,并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法律精神体现了对他的尊重。

    二、何为公平?

    申诉没有被最高检支持,有些申诉人最终可以接受和释然,有些却满是失望和无奈。刘占江的弟弟刘占营在2018年被同村的王振波杀害,一审法院判处王振波死缓,二审则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对于二审判决,刘占江认为量刑过轻,于是向最高检提起了申诉,要为弟弟讨个公道。

    经过在省法院和事发地的走访调查,最高检的检察官认为,现有的证据并不足以推翻二审的判定。这起案件是由刘占营和王振波前妻张平的情感纠葛引发的,并且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刘占营和张平出轨在先,之后王振波与张平离婚。案发时,王振波已经再婚了。从法律层面看,刘占营在酒后深夜来到王振波家,是一种入侵住宅的行为,已经违法。检察官认为,再考虑到王振波的自首行为,二审法官改判的自由裁量权是合法的。

    然而,这样的结果在刘占营的妻子和哥哥看来,却无法体现正义和公平。公开听证会上,面对听证员得出的一致结论,刘占江甚至觉得他们在为罪犯开脱。弟弟被害惨死,刘占江至今回忆起来还是会痛哭不止。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检察官和听证员的逐条分析尊重事实,有法可依,尽管这个结果达不到刘占江对于“公平正义”的解读和要求,却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很多申诉人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光阴,希望能够在最高检讨个公道。他们所讨的“公道”,是民间朴素的一报还一报的公道,而这往往与法律意义上的公平不同。法律的公平是面向所有公民的,不管是罪犯还是被害人。这让我想到罗祥老师所说的,“刑法既要惩罚犯罪,又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利。”检察官在维护犯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真正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

    听证会结束,检察官对刘占江说,希望他坚强起来,带着家人走出泥潭,生活还要向前走。我想这不是例行公事的交代,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官方语言,而是饱含同情和祝福的嘱托。这些检察官每天阅读大量卷宗,会见形形色色的上访者,却并没有见多不怪。相反的,他们明白这些卷宗的背后,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和人生。他们尽可能去理解上访者的委屈和苦楚,去明白他们寻求同情和安慰的心理,同时也坚定地告诉做错了事的人们错在哪里。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申诉也许并不成功,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模样,看到撑起法律这把大伞的根根伞骨。

    很感谢央视网和这期节目,让人看到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了解申诉机制,明白那么多申诉信件和上访者的去向,也体会到“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尺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最后想问问央视网和导演组,有没有可能做个专门讲最高检第十厅的季播形式纪录片?让普通观众更加了解信访和检察官的工作日常,也能起到普法的作用,考虑一下?

     3 ) 没有第七集本可以5星

    看完第七集,在B站发的评论,过去一周了,也没有放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控评。但是这集确实烂,实在不吐不快。

    以下是7.1发的评论:

    本季最差劲的一集!白费我拒绝加班早早回家和女朋友做好晚饭在屏幕前摆好碗筷点开视频的期待[嫌弃]

    前面六集随着镜头和故事,无论单主人公还是多主人公,无论人物的年龄、性别、地位,我都被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牵动着情绪。

    《圆》:重逢的悲喜交加、两个家庭的无奈和对拐子的切齿之恨。

    《缺》:对孩子们的怜,对父亲的敬。对青春的一点点羡慕。

    《纳》:克服重力那一瞬的欣慰与感动。自驾团乐观精神的鼓舞。

    《拒》:对两方对立观点的思考。对小姑娘重塑人生的喜悦。还有开场的痛痛痛。

    《是》:对检察官与上诉人身心疲惫的感同身受。(这一期相对平淡,但我觉得至少人物都是饱满的)

    《非》:对男女主遭遇的可惜。对破镜重圆的祝福。

    这些都是有足够支点支撑的情绪,因为支撑就在大地上,有根基,有生命力。

    可这一集没有。没有打动我的情绪。里面的人物就像包装得很精致的白开水。

    前面两个人物,还会让人对她们的结果与未来有一些期待,在母婴博主那一段,我只感到了强烈的情绪——烦。

    真的看得很烦,没有主题,缺乏实感,不能理解,无法共情。

    我这份工作7.8离职,买了当晚离开深圳的机票,看预告发现正好7.7是本季的最后一集,而且故事发生在深圳。更巧的是,我上个月刚去的翻身站的城中村理的头发(因为便宜)。

    如此的巧,又让我对故事充满了期待。希望千万千万不要再像今天一样令人失望。[保佑]

    7.7更新:

    事实证明,第八集的水准在本季能排前三,尽管没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常,但却最能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我这种既没经历过亲人失散父母抛弃(圆和缺),也没经历过肢体残疾整容手术(纳和拒),更没有上诉抗诉犯法坐牢(是和非)经历的普通年轻人。

    就算没到为孩子未来操心的年纪,工作肯定是都要找的嘛。

    立足大城市改变命运的“立”,过程和结果都没有轰轰烈烈,却时刻能感受到人物的心中和眼中蕴含着一股坚韧又平静的力量。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民族精神”。

    用这一集作为深圳不足三个月的“旅行体验式工作”的收尾,我觉得很赞。

    所以还是那句话,第七集真的烂,看了等于浪费时间。相信我。

     4 ) 一位曾把《人生第一次》当作课业研究的编导生观后感

    说实话,看到节目定档消息时,编导生死去的回忆开始攻击我。还记得《人生第一次》播出时,和大家在教室里看完了第一期。看到最后,教室安静得只剩抽纸、擤鼻涕的声音,后因老师突然宣布要将该纪录片作为随堂考,大家这才爆发出几句玩笑的怨言。

    毕业两年来,不知道重温第一次几次,昨晚也是紧赶慢赶才忙完工作追更。

    尽管以前那些专业术语已经忘得七七八八,现在做的工作和传媒也差了七八百米。但看到一部好的纪录片时,身体里那些残存的习惯、莫名的兴奋似乎也逐渐醒来,让我这个不是那么专业的编导生,也冲动想记下点什么。只是这次,再也不需要为谁而写,也再也没人打分。

    整体来说,第二次的取材和叙事风格和第一次还是差蛮大的,“人生第二次”这个主题对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层次性更有要求。从基本观感说起,第一期《圆》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聚焦。与第一季同讲述家庭概念的首期节目《出生》相比,故事时长多了约一倍,而故事主角则从三个新生家庭缩为一个寻亲家庭,这种聚焦性无疑让故事的厚重度、完整性都有不少提升,给人物的刻画留下了足够舒展的余地,这也为讲好一个小说式的故事奠定了叙事空间。

    一个被拐儿童家庭重聚团圆的故事,开篇是一幅潮湿、昏暗的武汉小镇画面,一对中年夫妇在旧餐馆里忙碌着。2002年,他们的孩子卫卓刚满4岁零三个月,在餐馆门口拿着一杯豆浆出门,便再也没回来。自此,这家人守着餐馆,风里雨里,四处寻儿,其中心酸不足为外人道。所幸,18年后这家人终于等来了警方的电话,孩子找到了。

    如果是个二流片子,或许这个大团圆故事便到此为止了。但这有关真实人生的镜头并没有停下,私以为,这才开始了这期片子最精彩的部分:寻亲后的寻亲。而这实际也是现实打拐故事被叙述时最为欠缺的部分。

    走丢的孩子回来了,可真正的“回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平行叙事,镜头转向了卫卓寻亲前的故事。当初被拐的卫卓被人贩子以别家弃养之由,被广东汕头某个乡村的钟家收养,取名为钟家金。钟家将孩子视为独子养育,18年心血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父母将孩子生出来,第二次则是孩子自己再将自己生出来。这个走散又走回的孩子无疑面临着这“人生第二次”的难题,自己究竟是谁。一面是血浓于水的卫家,一面是养育之恩的钟家,两边家人看似互相妥协的话语,实则都掩不住想和孩子多在一起的私心。这份隐忍的矛盾终于在春节,卫家想让卫卓一同来深圳过年而爆发。钟父戳破卫卓两全其美的幻想,这对于卫家皆大欢喜的团圆,对于钟家身处的这个小乡村来说,是为别人养孩子的大丑闻。

    一般而言,影视作品中最高光的时刻,往往也是人性最挣扎的时刻。而对于这个忠于现实的纪录片来说,已经有了最高超的编剧——现实。18年错位的时光早就悄无声息编织了一个看似无解的网络,两方父母因为一个孩子而连接起来,交叉缠绕,密不可分,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活的无字书里,不提供粉饰的煽情,不指引预设的结局,而是将人性的矛盾与抉择放大在眼前,放在卫卓面前,放在钟家金面前,放在你我面前,心中的天秤摇摇晃晃,这就是现实人生。

    但人生的波澜,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无限放大的无力感,也绝非人性的力量。于是,至始至终,我们始终能看到这个主人公融入两个家庭的勇敢和责任。在武汉,卫卓在餐馆帮着做菜的母亲理菜,和哥哥一起合唱《兄弟》,用武汉话向逝去的奶奶报告自己回来的消息。在汕头,钟家金宽慰钟父放下心结,吞下父亲所有抱怨的不满,表明自己永远是这的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母心。故事的最后,两家人终于答应见面,这场基于对孩子共同爱之深切的和解达成了。从害怕失去的人性中,却反而生出共通理解的人情,迷茫的孩子借此终得以突围,获得了两处团圆,也完成了人生第二次的出生,他是卫卓,他也是钟家金。

    读书时,一位喜欢的老师,常和我们说,拍什么片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有着现实关照的心。《圆》以打拐这一社会题材出发,却并不过多沉溺于情绪的对立和仇恨,相反在“人生第二次”的概念下,用极为精到和细腻的笔触聚焦于寻亲家庭团圆后的身份认同和寻觅问题。在这条艰难的“回家”之路里,在父母和孩子被永远偷走的人生里,在太多难以团圆和团而不圆的遗憾里,卫卓是不幸的,却竟然也是幸运的。节目在主线故事叙述外,还补充了对犯罪份子审讯和被判极刑的画面,在克制的镜头与叙述中,又仿佛字字泣血,警示着拐卖是超越谋杀的罪恶。

    央视网在纪录片领域开始发力,也就大概4、5年的时间,虽然作品不多,但都蛮不错。有描绘普通百姓生活图鉴的第一次,有关注特定群体中国新兵成长群像的《新兵请出列》,有聚焦人生深处蜕变与历练的《人生第二次》。

    昨晚看完片,陆续搜了一些导演秦博制片人张昊的访谈手记,无论题材如何变化,他们的镜头下循一种共识:片子的基调不避烟火,不调虚情,真实而有人味。

    对于人生第二次,千人有千种解读。它可以是延续第一次的精彩,也可以是颠覆第一次的重生。这集《圆》导演张涛在手记中记录了自己对于初接到这个命题的困惑,在和导演组的多次开会后,最终敲定了“选择和解,接受改变”作为这场人生命题的一种解释。

    故事里长大的孩子和两边正在老去的父母,在被现实开了个巨大玩笑后,还依然有与生活和解、重启的勇气。是啊,过完了人生第一次,还有第二次,谁说不是呢?

    就像当我还在怀念着第一次懵懂天真的勇敢时,好像又有谁在前方招手提醒着,要更珍惜人生第二次,无惧重来的勇气啊。

     5 ) "逆风长跑—— 转载:《人生第二次》第二集《缺》导演手记

    各位观众好,我是《人生第二次》的分集导演黄莎莎,很高兴有机会执导第二集 ——《缺》,我们几个主创更习惯称之为“长跑少年”,简单几个字涵盖了我们一年多的经历。第一次见到柏老师和“梦想之家”的孩子们,是在2020年10月10日。初印象是孩子们都非常有礼貌,柏老师特别阳光热情。当天正好赶上爱心人士给他们送了好几麻袋的速冻饺子,第一次见识到孩子们的饭量之惊人,大东北酸菜馅饺子之美味。跟很多观众一样,我也是带着满心疑惑走近“梦想之家”的,例如孩子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柏老师的收入来自哪里?他是怎么坚持做这件事二十多年的?……诸多的问题,都在之后一年的蹲守式拍摄里逐渐得到了解答。

    从2020年11月8月开机,到2021年12月28日杀青,我们团队(有时是5人,有时只有两个人)不定期跟拍“梦想之家”,最后获得120天左右的拍摄素材。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孩子们学籍问题的解决、选址建设农场,还见证了柏老师自己孩子的诞生,走进过几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因为片长的关系,很多素材没有放入正片。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和孩子们之间不仅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更是成为彼此牵挂的家人。孩子们每次看到我们,总是会热情地往我们嘴里塞各种好吃的,给我们深深的拥抱,看到这些开朗的笑容,我很难想象曾经的他们受过这样那样的伤。小金子说自己最恨的人是“爸爸的前妻”,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画画;尹可心说“人一半是阳光的,一半是寂寞的”,她的母亲总是向她灌输对父亲的仇恨;柏有钱是大家的开心果,也是“梦想之家”的大胃王,身上却还有母亲精神病发作时伤害他留下的伤疤……

    最让我泪目的一次拍摄是柏老师来到南阳接孩子们,孩子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会来,柏老师悄悄走进教室跟他们一起读书,然后挨个搭着肩膀,安抚他们。孩子们和柏老师的眼眶渐渐湿润,他们什么都没有说,但满溢的情感让我忍不住落泪。因为我们摄制组知道这么多天里,孩子们有多想念柏老师,多担心自己被再次抛弃,柏老师在顾全自己的妻儿和梦想之家之间有多么分身乏术。当时柏老师选择先把孩子们放在河南一段时间,也是无奈之举,妻子生产前后要忙的事情太多,他怕自己没有精力管孩子们的训练和学习,耽误他们的进度,就暂时安置在好朋友办的这所学校里,他也一直牵挂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是否适应,但没想到孩子们内心这么多担忧和不安,看完信之后,他说:“再难,我也要把梦想之家撑下去。”

    拍摄过程中,我们还遇见了一些媒体、爱心人士、政府机构人员,他们都在物资和感情上想方设法施以援手。孩子们学籍顺利办好重回校园,也在铁东区政府的帮助下,在廉租房长期居住下来。廉租房楼上楼下都没有住人,孩子们可以安心训练和生活,不怕扰民。除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家人长期的陪伴和支持也是柏老师坚持的动力。为了方便照顾女孩们,柏老师的姐姐和妈妈也都从老家过来,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爸爸和哥哥也来帮忙,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建设农场等等。除了柏老师当教师的工资,一家人开饭店、经营小卖部、卖农产品,努力维持这个家。从梦想之家走出去的几个大孩子,也经常回来帮忙照顾这一家人。柏老师说:“现在我也习惯了这种热热闹闹的生活,你让我离开这些孩子,我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我问他们,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们做这些事,他们说,是跟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孩子的心是最真的。虽然在某种层面上,这群孩子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拥有了人生第二次的家,拥有了这样一段宝贵的童年回忆,和一群相伴成长的兄弟姐妹。

    关于柏老师个人的经历和梦想之家多年来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并没有在这部纪录片里详细讲述,虽然我们也都拍到了,但是我们最终选取的角度是呈现孩子们跟老爸之间的情感链接,以及以小金子和可心的故事为代表讲述他们怎么在柏老师的引导下化解心结,这点可能跟梦想之家之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不同。另外,我们并没有采用解说词,是因为想让观众完全沉浸在片子里去感受,自由去体会、去解读,有笑有哭,仿佛自己就在现场。对我们而言,这些影像已经足够鲜活和纯粹,解说词可能反而打扰这种现场感。

    影片会结束,而故事一直在继续,我们杀青后的某一天,柏老师给我发来几张孩子们跑步后的照片,他们头发和眉毛上的汗珠,结成冰霜,彼此微笑着。我希望这集纪录片让大家认识这样一群人,相信“善”的力量。如果观众们有机会,可以去到鞍山,走近“梦想之家”,去感受、去对话,了解更多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如何在缺憾中寻得更圆满的自己。

     6 ) 标题不知如何起。

    大家好,我是《人生第二次》总导演秦博。影片就要播出了,百感交集。这两年中,我几度焦虑,拍着拍着有的故事就废了;有的故事拍到了,又几度怀疑,放得出去吗?会有人耐心看这么沉重的故事吗?影片定档了,我还在担心,问总制片人张昊,这次没有意外了吧?没错,这个剧集的关键词就是“意外”。剧中人遭遇意外,剧外的我们也不是局外人,也经历着种种意外。“意外”,让紧绷的神经松不下来。

    这部剧集的前一季,是2020年年初播出的《人生第一次》。当时观众的反馈让人觉得很美好。在b站、微博、豆瓣上,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这是一部普通人的“人生图鉴”,有小确幸,有小温暖,有那种人生路途中磕磕碰碰的挑战,但不卖惨,挺治愈的。但到了“第二次”,虽然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图鉴”,但这次沉重得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第一次”像一页页的散文小品,“第二次”像一本本大部头的小说,很重很沉,有点让人透不过气。人生的河流从“第一次”开始缓缓流,到了“第二次”,波涛汹涌,卷起了大风浪。

    这种变化不是毫无来由的,它在现实里有迹可循。那是2020年1月底,我们在后期刚做完《人生第一次》第五集“上班”,生活就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武汉,封城了。人类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武汉,上海,这两次疫情我都身处其中。这种意外感,带给我的冲击实在强烈。看着文件夹里的“人生第一次”,从出生到长大,从进城到结婚,从相守到告别,这些平凡却透亮的日子是那么珍贵。而疫情却提醒我们,推开世界的门,不仅仅只有这些美好,还有一个个意外。意外就像人生河流中的巨浪,一下子就能让我们明白命运是多么无常。在意外中,人性释放出两种强烈的情感:一种是“怕”。它引发出傲慢、猜忌、恐惧和分裂;另一种是“爱”。它唤来了信任、忧患、勇气和团结。怕与爱两种情绪,就像DNA的两条链条,搅动着人类社会,影响着我们共同的命运。

    因此,《人生第二次》用八集八个字,两两对应的方式,尝试讲述着中国人情感深处的爱与怕。“圆”与“缺”,关乎骨肉亲情的分离和重逢;“纳”与“拒”,讨论身体的缺陷和容貌的焦虑;“是”与“非”,聚焦司法领域,记录出狱后的二次人生,以及期待公平正义的申诉人;“破”与“立”,则对准了时代新女性,她们有的走出不幸的婚姻,有的不甘在流水线做工,通过自学,改变了命运。这些人,命运中遭遇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在命运的大风浪中,努力学着抗争与和解。学着去战胜怕,去找到爱。

    每一集里,都有戳我心肺的点。比如,一个母亲丢了孩子,二十年后母子重逢,警察让彼此在电话打个招呼,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便在电话里向儿子做起自我介绍,母亲这样说,“你好,我是你的妈妈,你过得好吗?”;再比如,十来岁的小金子被母亲抛弃后,跟着一帮孩子练习长跑,他对着摄影机坚定但也不那么确信地说道,“这世界谁不迷茫?”;还有,一对夫妻离婚后,读小学的小儿子跟着爸爸生活,妈妈为了辅导儿子英语,和爸爸商量好,去男方家里的一个小房间辅导儿子功课,不过在男方下班前要悄声离开。在这个家里,她甚至没有一双拖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里的人和故事外的我们一样,有时绝望,又不得不往前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荆棘,走出了命运安排给自己的困境。

    希望每个看完影片的人,都能从他们的经历里,感受到生活的信念。这种信念,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信念是鸟,它在黎明前的仍然黑暗之际,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这种信念在此刻,对身处疫情之中,在上海的我,很重要。它让我坚定地相信,在经历命运的大风浪后,明天会更好。我们一定会比现在更强大。

     短评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6分钟前
  • 米曹
  • 推荐
  •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9分钟前
  • 不坠青云
  • 力荐
  •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

    14分钟前
  • 大师兄
  • 力荐
  • 一集比一集拉胯

    17分钟前
  • 绿色的边
  • 还行
  •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21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

    23分钟前
  • 牛三牛
  • 推荐
  •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26分钟前
  • 爱达荷_
  • 力荐
  •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28分钟前
  • Aengus
  • 力荐
  •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31分钟前
  • 某S
  • 力荐
  •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34分钟前
  • 猪也是这么想的
  • 推荐
  •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38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41分钟前
  • 秋水宝刀
  • 较差
  •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44分钟前
  • 送你一面小锦旗
  • 力荐
  •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45分钟前
  • 可风
  • 还行
  •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50分钟前
  • lnvvv
  • 力荐
  •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53分钟前
  • 新房客与尾班车
  • 力荐
  •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55分钟前
  • Digimageek
  • 力荐
  •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56分钟前
  • 小尾de糊涂账
  • 力荐
  •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

    58分钟前
  • 4%
  • 推荐
  •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1小时前
  • 一匹马赛克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