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蒙马特的爱与死

    记录片香港2019

    主演:内详

    导演:陈耀成

    猜你喜欢

     剧照

    蒙马特的爱与死 剧照 NO.1蒙马特的爱与死 剧照 NO.2蒙马特的爱与死 剧照 NO.3蒙马特的爱与死 剧照 NO.4蒙马特的爱与死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3-09-01 11:45

    详细剧情

      In 1995, the young Taiwanese woman writer Qiu Miaojin committed suicide in Paris’s Montmartre district, leaving behind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 LAST WORDS IN MONTMARTRE. Two decades lat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the prestigious New York Review Books, bringing Qiu renown in Western literary circles and quickly prompting translations into other European languages. Qiu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openly lesbian novelis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r debut novel, NOTES OF A CROCODILE, became a “Bible” for the Taiwanese lesbian community and an underground classic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with an official edition finally published in 2012. DEATH IN MONTMARTRE travels through Taiwan, Paris, and New York to trace the life of this literary star who enjoyed fame only after her death, interviewing literary masters from Taiwan, France, and the U.S. while discussing LGBTQ culture and lesbian literature from a perspective of equality.

     长篇影评

     1 ) 鳄鱼生活了二十六年

    关于本片:

    态度诚恳,受访者皆为邱好友或师长;配乐生硬,弄巧成拙影响观众情绪;受访内容偏少,艺术发挥较多。

    关于邱妙津个人为数不多的影视资料,还是感谢导演。

    妄自揣测:

    进一步了解邱后会发现,她就是你身边的那一个艺术创造力和情绪感染力都很强的女同性恋,特殊的是,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天赋,感知世界与情感时有着敏锐的触角。

    早慧的孩子定有一颗敏感的心。从小到大的自我认知被不断地推翻与重建,因外在条件而隐隐自卑,与憧憬对象的接触较异性恋难上百倍,对家庭与父母的责任感,对未来的隐忧……阳光利落的外表下,邱的心理压力远超同辈,她一刻都不能放松。

    "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累吗?你一个女生只要露胸露屁股就可以‘勾引’到男生啊。我不一样!我要使出全力、不断地鼓动所有的才华,而且不可以放松。我一放松,人家就会跑走。"

    爱与被爱是邱妙津二十六年人生的重大议题。“爱就是像这样狂热地去燃烧自己,爱就是像这样渴望自己是个保护者般地爱且如小孩般地被爱,爱就是像这样信任地放肆展现自己的最内在且渴望获得相对的信任,爱就是像这样‘无限谦卑’地体谅、包容、疼惜一个人的最内在。”

    邱与恋人的悲剧是命运般的。极度的狂躁源自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渴望完全的占有与被占有体现出完整人格的缺失。这种燃烧自己的热烈的爱会吞噬一切,背叛会被尝试着容忍但最终无法容忍。尝试着沟通,愤怒地争吵,无力的辩驳,得不到的改变,回不到的过去,看不到的未来……

    邱这样的人注定无法获得一段稳定长久的关系。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爱燃烧自己,并渴望永恒。而这不为现实世界所容。

    愛須要道德勇氣。

     2 ) Desire to die is not about suicide,but the desire to know and enjoy the present.

    Writting is learning to die,it's learning not to be afraid in other words to live at the extremity of life ,which is what the death gave us,the desire to die is one thing in the world,we can't permit ourselves to admit,I am not talking about suicide,suicide is murder,suicide is in at someone or someting,whereas the desire to die is not this at all,which is why we can't talk about it.The desire to die is the desire to know,the desire to enjoy.

     3 ) 坦率得来近乎歇斯底里和厚颜无耻,却又把通常属于女性的敏感转化为天才的书写

    陈耀成把邱妙津连接到台湾的同志运动与及纽约的后石墙宣言,邱妙津俨然是女同志的代言人,似乎每一个运动都需要一些殉难者,小说家兼台湾同志文学史学者纪大伟就认定邱妙津担当这个角色,她在26岁自杀,逐渐成了台大校园一些女学生艳羡的对象,觉得自己活过26岁就是超龄,几乎自惭形秽。 英文称谓 Lesbian 又引发邱妙津的灵感,在《鳄鱼手记》首创「拉子」这个自我标签,在台湾的女同志圈子流行,透过网络,还伸延到中国大陆去。 陈耀成凭借字幕卡指出,一千多年来中国修读哲学的门生,对男性老师比如孔孟的尊称是「子」,邱妙津借来称呼女同志,是对华夏文明崇尚的父权社会一次嘲弄。 邱妙津逝世后,被追捧到偶像级的殿堂,然而,正如一头鳄鱼在片终前说:「是不是我消失了,大家就会继续喜欢我?」 面谈与字幕卡之外,陈耀成用音乐与多种电影手法,重构一名拉子的苦路。

    也曾经过哈姆雷特式的犹豫,1990 年邱妙津把早期的短篇《鬼的狂欢》拍成实验电影,像要表达自己对同性一股受压抑的情绪,搬上银幕却变形为迹近乱伦的兄妹恋,一双男女甚至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同在孤儿院里给人领养,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里大提琴一下又一下的重音,仿佛邱妙津在搥胸顿足。 直至 1994 年,邱妙津才鼓起勇气,在报章连载的小说《鳄鱼手记》里宣布:「我是一个会的女人。」 说后依然满怀罪疚,感觉自己像希腊神话里半人半兽的怪物。 陈耀成构思的鳄鱼人起码有三个形象:头戴鳄鱼套身披彩毯,浓包密裹教人喘不过气; 鳄鱼套下黑色綑花边衣裙,打开来身躯不知是什么模样; 头戴黑帽身穿黑衣,黑帽披挂铖有鳄鱼标志的白面纱,像游魂般招摇过市。 鳄鱼人表白自己对女性胴体的渴欲时,陈耀成突显墙上海报 Spank(掴打屁股)的英文字,与鳄鱼人口中说的「滔天大罪」遥相呼应。 陈耀成又加插无事生非电视台的模拟新闻报导,说ZF不再采取保护措施,鳄鱼就要绝迹,对于完全漠视鳄鱼存在的ZF,不啻是一种讽刺。 新闻员再向鳄鱼群报告好消息,说它们已经成立了俱乐部,暗示它们有归属感。 真相揭露,台视女记者潜入地下女同志酒吧,偷拍里面的景象,风光外泄,一名女同志受不住家庭压力,羞愤自杀,只证明在党同伐异的社群里,想要用性取向作为身份认同,根本异想天开。

    请容许我笔锋一转,轻描淡写贾樟柯的《世界》(2004),片中最悲剧性的角色,其实是一名表演男艺员,不断追查女朋友的行踪,女朋友终于不胜其烦,提议分手,他不动声色,引火自焚身上的戏服,执迷的程度一如《蒙马特遗书》的邱妙津,认定爱妻是絮,尽管絮已另结新欢,依然死守着絮留下的兔,算是与絮的爱情结晶,兔死,还是伴在它的身旁, 直到尸体开始发臭,她才亲手埋葬,也试图亲手埋葬对絮的激情。 陈耀成把这一段搬上银幕,顺手借来遗书里提到的圣桑的《轻触我的心》,汹涌澎湃的歌声就像邱妙津莽撞的感情,看得人动容。 邱妙津的世界可以充满血腥和煽情,陈耀成避重就轻,选择用访谈的形式陈述,在封闭的台湾,邱妙津自觉是鳄鱼人,来到开放的巴黎,鳄鱼依然伴随,移民到她心房,伺机跳出来张牙舞爪,邱妙津自己就说过:「全世界爱我,没有用,我自己恨自己。」 闺中密友就引证邱妙津身上有很多烙印与割痕,处理邱妙津遗稿的小说家赖香吟却独排众议,邱妙津说是患有躁郁症,并不等于她就要毁灭生命。 发生意外前几个月,两人在东京聚旧,尽管邱妙津有时情绪低落,对前景依然乐观,答应好友她会活着,成长为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人,鼓励赖香吟写作,自己也决定完成蒙马特的手稿,参加时报文学奖,邱妙津突然自戕,可说是激情下的陪葬品。

    既然邱妙津是作家,陈耀成有义务圈点她的文学成就,他果然做到了,透过访谈,多位编辑与作者抒发对《鳄鱼手记》和《蒙马特遗书》的感受。 《鳄鱼手记》基本上是一头鳄鱼拟人化的独白,不时冷嘲热讽,讥笑排斥 LGBTQ 的传统社群,邱妙津对自己的性取向绝不反悔,书评人称颂《鳄鱼手记》为划时代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传承一份完全忠于自我的心态,邱妙津继续在《蒙马特遗书》剖白自己的一往情深、对爱妻的精诚、对死亡的欲拒还迎。 女诗人艾琳. 麦尔丝(Eileen Myles)认为邱妙津坦率得来近乎歇斯底里和厚颜无耻,却又把通常属于女性的敏感转化为天才的书写。 陈耀成最匠心独运,还是邀请小说家骆以军客串朗读《遣悲怀》的篇章,骆以军并不是性异常者,然而邱妙津用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同性的压抑欲望,天缘巧合又感动了少年的骆以军,他在书屋翻阅《蒙马特遗书》,带着贾宝玉偷看《会真记》的乍惊乍喜心境,不自觉也用躁狂的笔触,抒写自己在大庭广众与邱妙津的梦会,完全表露到青涩中的莽撞。 其后,小说家赖香吟也把自己对邱妙津亦思亦友的情谊写成小说,书名就叫做《其后》,如果陈耀成也能引用《其后》的段落,与《遣悲怀》比较,效果将会更加美满。

    自杀身亡本来是民间的禁忌,语焉不详还可能惹来鼓励的嫌疑,陈耀成卓绝的地方,是化干戈为玉帛,把访谈提升为研讨会,平心静气看待一个大题目。 加州大学的韩瑞(Ari Heinrich)教授就不把邱妙津当作躁郁病患者,也自谦没有资格评估她的心理状况,邱妙津崇拜走上自杀之路的作家,最终也重蹈覆辙,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行动,把自己的生命融合到艺术里。 我们通常拥抱生命抗拒死亡,一个人亲手毁灭宝贵的生命,更被视为不智,然而自杀却是邱妙津的文化遗产,是她终极的成就,麦尔丝认为与书本有关连的自杀,表示人有勇气探向未知的能耐,年轻时一瞬间想到自己可以自杀,她就感到一份选择的自由。 自杀可以说是邱妙津的自我宣言,她真的付诸行动,麦尔丝只鼓掌觉得精采。 仔细推敲,把自己的想象寄托文字,已经带有自杀的意图。 因为想到自己最终会死亡,就更加珍惜生命,要活在最尖端处。 陈耀成把邱妙津的悲剧行动,提升为一次美学的探讨。

     4 ) 爱与死,永远一致。

    随便写几句。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那句:“爱与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就是甘愿求死。” 攒了很久才终于看完这部纪录片,虽然从拍摄角度看不尽如人意,但看出心意之深。听二十年后的师友们叫她“妙津”、“妙妙”和“五月”,还有“Zoe”,彩虹色的人潮,旗帜汹涌,有种很遗憾的恍惚。有时候想,如果她不在那个时代出生,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但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精神恋痛者,又忍不住想,悲伤和才华会否相辅相成,那些透彻深痛的文字,会否也是依赖于痛苦呢?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赖香吟的说法,相信这是一场意外。虽然以求死的意志完成《蒙马特遗书》、甚至连“把刀刺入自己的心脏”都成为这件艺术品的一部分,听起来似平非常。悲壮和神圣,但也太让人心碎。读她的文字时,我似乎能感受到她有在和自己身上“自毁的倾向”缠斗。 还截了一些个人很有触动的画面:

     5 ) [转载] Hélène Cixous 为影片所写的荐文

    图像、文字选自:印刻文學生活誌 01月號/2023 第233期

    ……西克苏的博士研究聚焦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日后论文成书出版,为她被聘请为巴黎第八大学的英语文学系主任铺了路。西克苏静极思动,因为她感到英文系教的都是死去的白人男人的创作。全球的第一个妇女研究学系是于一九七〇年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于是她在四年之后——一九七四年——建立了全欧洲第一个的妇女研究学系。 邱妙津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六日的日记中这样记录:“进了‘女性研究’。”翌日她写:“老师第一次见面问我:‘你怕不怕工作?’‘您是想写作还是要成为一个理论家?’——‘你想写,好吧,那么你的法文会进步的?’老师的世界,老师所代表的世界,不令我感动吗?她不正是我想成为的人吗?由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变为一个意志力强如老师的超人。” 西克苏记忆最深的是某天课堂之后,邱妙津曾经在教室中向她说明,已经把自己的洋名改为Zoë。她向邱妙津解释道:希腊文中,Zoë的字义是宇宙中同时涵盖灵魂与肉身的“生命”。“邱是把自己称为生命”,西克苏向我(和摄影机)说。 ……在访问西克苏之外,我也请西克苏朗诵了一些文字选段,包括邱妙津在《蒙马特遗书》扉页引述的李斯佩克特多(Lispector)的短篇 〈愛〉的法语部分……
    ——陳耀成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扉頁引述 〈愛〉的筆跡(圖源:賴香吟提供)

     短评

    念白跟鳄鱼头套有点届不到,喜欢舞台剧场景跟戏曲部分。每个人的访谈都很喜欢听,朋友们都很可爱,有一位朋友叫她“妙妙”,还有印象很深的是那位双重国籍的人,在澳洲是男人,在美国是女人,“我飞到哪一个时空上方时会突然变成了女儿身呢”,哇世界上居然有这么酷的活法。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才能意识到她居然是那么早的人,’amazing shamelessness‘是个无与伦比的褒奖词汇。不是男不是女,希望别人能将我全然看成男或女。邱在生前担任过心理热线的接线员,其中任务包括防止自杀,又想起来影片一开始有些意识到邱好像很爱开玩笑说别人有病,心理人的通病吗?还是早就有自毁倾向了。影片开始和最后都是政治,给我看得不禁感觉这个世界好像确实在进步,但今天(指我真实的这一天)依然是因为所处的这个社会而感到不快的一天。

    7分钟前
  • 24tazettal_
  • 还行
  • 知识分子电影 融合文学、纪录片、舞蹈与行为艺术的综合散文电影

    9分钟前
  • 灰狼
  • 推荐
  • 邱妙津身上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她确实生错了时代,如果她再等等,或许能看到更好的台湾,甚至更好的世界;但另外一方面,时代和群体的发展需要殉道者,尽管她不知道自己的死会带来什么,但也许没有她的“殉道”,好时代会来得更慢一点。非常好的一部访谈录和纪录片,看完这部能更好地理解邱妙津、理解《蒙马特遗书》和《鳄鱼手记》、理解那些觉得自己不配活在人间的人(并不是)。世界需要殉道者,但我私心希望殉道者越来越少。另外,我对自杀者是没有同情的,我为ta们最后能作出自己的选择、为ta们得到解脱、为ta们“掌握了自己的肉体与生命”而高兴,因为我相信,那是ta们能选择的最后的和自己和解的方式了;只不过,也为ta们的命运感到悲伤,为没有人救ta们感到遗憾,为ta们不再多争取一下感到些许气愤(尽管这已经是苛责了)。

    12分钟前
  • 老糯米
  • 力荐
  • 有点太长了,但是看到了年轻时的Ari。

    14分钟前
  • 0405|Love&Life
  • 推荐
  • 爱会让我们分离

    16分钟前
  • 沧澜烟
  • 力荐
  • 陈耀成又一鬼作。邱的人生被置放于台湾同志运动的框架下。社会运动需要传奇,死是传奇最好的封印。其实,邱的老师,妙不可言的Cixous奶奶,说起她被告知邱自杀了,就一脸不屑说,死或者死的欲望不是应该属于美学吗?再其实,stalker、家暴、双相,这种种的问题,都不是身份的问题。

    21分钟前
  • thea
  • 还行
  • 更像是对邱妙津的再创作。

    23分钟前
  • 八圈
  • 还行
  • 7分。原来大名鼎鼎的埃莱娜·西苏是邱妙津在巴黎八大的导师……真好……陈耀成再一次把握住了邱妙津作品乃至人生的主题:爱与死的协奏。相对而言比较认同赖香吟说邱妙津的自杀不是一种表演,而当外国的那些学者都将其视为艺术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都糟透了。bi-polar啊。

    28分钟前
  • 同同特
  • 推荐
  • 导演下了很多功夫,呈现也高于预期

    29分钟前
  • 木果
  • 推荐
  • burning for love. 不是很好的传记纪录,但也能补充很多碎片

    31分钟前
  • Silencer
  • 还行
  •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我到现在还是说不好我是不是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但是即使反复再反复,我也有勇气和它共存了,不是因为活下去有意义而死没意义,是因为不管活着还是死都没有意义而已,孤独寂寞是一直要常伴我的,没办法,只有接受它,多想想开心的事情而已。没有国籍没有爱人,属于天国的孩子。即使现实果真如此,也应该自尊自爱,用爱是治不好心理疾病的,自己缺乏的爱想要在别人身上加倍找回来是对别人的苛求,自己都拿不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强求别人提供双份呢。学的是临床心理学,可是没有救成自己,真是悲哀。不管是性别认同、同性恋还是躁郁症,如果能坚持到现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真的要等这个时代赶上来,在这之前做自己就好。(或许提前2年看到,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了吧,命运的玩笑

    34分钟前
  • purple宝拉
  • 力荐
  • 片中提到 93 年电视记者潜入女同志酒吧偷拍,直接导致其中一名入镜女性自杀,也许受其影响,《鳄鱼手记》中也频频提到电视报道、暴露、质疑、代表大众霸凌鳄鱼的情节,这让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台湾同志运动的历史中(似乎必然性地)存在一条(电视)媒介、暴力/伤害性凝视、同志的死亡——被看、被出柜、被杀死——三者之间纠缠不清的线。而我在读邱妙津的文字时迟迟无法跨越的共情的沟壑,这样想来,也许也来自她过分地、过深地、过痛地凝视自己,凝视自己的性与性别、自己的爱、自己的死。她最后的导师是西苏,唉,出国读书有好的导师、令人激动的学术生活,也依然不能保证人能快乐啊!她殉道的不只是女同志,更是精神健康,是正常谈死的愿望吧。

    36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 比较认同赖香吟的说法吧,自杀是个意外,虽然看出,后期的邱有很强的死亡驱力(弗洛伊德语境下的),但正如Hélène Cixous所言,死的欲望有别于自杀,"the desire to die is the desire to know, the desire to enjoy."片中也有人猜测当时邱罹患双相障碍。无论如何,死亡都不是必须的,但从结果上看,死亡本身的悲怆和艺术性显然带来了更大的震撼和社会影响。承前人余荫者自当好好珍惜这份鲜血浇灌的成果。

    40分钟前
  • 还行
  • 心意是很到位的,制作也是很业余的。

    45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 很多素材在《蒙马特女书》里有展现,这部少了些私人气息,更多地提到和lgbt平权运动相关的一些事情。

    48分钟前
  • Merlot
  • 力荐
  • 和陈耀成前作《蒙马特女书》很多素材相同。

    51分钟前
  • 易思棠
  • 还行
  • 個體的邱妙津,因為時代語境最終成為社會的邱妙津;而在社會行走的邱妙津,卻被熾烈的情感與求救無門再度淹沒為個體。(這樣看來很是殘忍。)影片中斷裂的舞蹈場景同《鱷魚手記》中鱷魚的段落形成形式上的對位,邱妙津數十年前的生活則於當下友人的談話跨時空地交織在一起。非常認同賴香吟的觀點,尤其是被“要拿文學獎的獎金以繼續投身學業”而說服,《蒙馬特遺書》不是預先籌劃的死亡書寫,但這份向死而生的信念卻早已將她緊緊纏繞。

    54分钟前
  • LilyChouchou
  • 还行
  • 纪录片没必要这么神神叨叨的

    58分钟前
  • 天腐之国🌈
  • 还行
  • 高中的时候把出版的邱妙津的书都看过了,字里行间里只能感受到浓浓的sentimemtal和melancholy,配合那时候对于死亡和自由的向往,她与黄碧云一起被我曾视为最爱的华语文学女作家。如今能看到有人捡起这段记忆,结合性别议题和关于美学一二来重现她的一生,很感动。如片中韩瑞所说,我也不认同她的死是遗憾的,更像是一种艺术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是她需要用生命这段旅程完成的作品。片中的舞蹈和舞台剧元素很喜欢,加之穿插其中的文学片段,造就了这本身就不是纪录片而更像是散文诗式的一部电影。内心的撕扯通过身体(舞蹈)表达,唯一不喜欢的旁白,太过刻意做作,当然也许是因为不同语言习惯造成的。总之很喜欢~

    59分钟前
  • Sid
  • 推荐
  • 很遗憾,还是没看完

    60分钟前
  • 满江红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