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妮(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的姐姐因为精神疾病而自杀,在死的时候还顺带着杀死了他们的双亲。这巨大的打击令丹妮患上了抑郁症。克里斯蒂安(杰克·莱诺 Jack Reynor 饰)是丹妮的男友,实际上,他早就决定和丹妮分手了,可是悲剧的发生和丹妮糟糕的状况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分手计划无限期的延后。
克里斯蒂安和同学佩勒(维尔赫尔姆·布洛姆根 Vilhelm Blomgren 饰)、马克(威尔·保尔特 Will Poulter 饰)、乔什(威廉·杰克森·哈珀 William Jackson Harper 饰)决定一起前往佩勒的故乡——一座位于瑞典的偏僻小村庄,那里古老的文化和祭祀活动将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题材,在克里斯蒂安的邀请下,丹妮也加入了这趟旅途。
vol.18,by 阿里·艾斯特 《仲夏夜惊魂》。
vol.18 观影团补更。
一部明晃晃的恐怖片,和介于wtf与amazing间的无数思考汇集。
十七人评分十五则短评 均分6.7
其实不用做过多的文本符号解读,艾斯特更多的只是关注仪式奇观本身。与人眼同高的摄影机平视角度和上帝的俯视角度一同构成场景建立展示的基底,在摆脱了前作在逼仄房屋中的机械镜头运动后,这部的移动跟拍摄影才真正建立了同呼吸的旁观式的参与感。但后半段却用单纯的奇观展示把前半段铺垫的本可延伸展开的欧洲文化、个体焦虑等问题掐死,这样就算让观众沉浸也能明显察觉到导演那强调自己高超技艺和作者身份的无聊意图,他也就永远找不到这类电影有趣新奇的切入角度。——@西卡里奥 5
内核空洞,视听乏味。再,译名有误,不应该叫仲夏夜惊魂,应该叫仲夏夜恶心人,你哪怕血腥镜头多一点呢,也好过无时无刻的猩猩叫吧——@橡皮鼓 5
甚至感觉有点讽刺,其实电影本身就像是片中两位写论文的人一样,通过周密的采风和一些精致的人类学研究配合一个周密的符号系统炮制出了一个精致的封闭的成果,正如剧情讲述的,它在挑选最合适或者说本就是属于其内部的人,并且剔除一切外来物,不断封闭自己,影像风格在这点上倒是与影片整体契合了,看似不明觉厉,不过是一篇纯外部的主观视角的人类学研究商品化的展示,或许如詹姆逊所言正是“商品社会物化使其仅剩漂浮的能指”(还真是挺漂浮的,跟磕了药一样)——@纯肉锅贴 5
北欧小清新风格的掩护下,演绎邪教那欲言又止的魔幻场面。但相比而言,心理所受影响的程度,远没有邪教的各种仪式场面来得大。嗑嗨般的片风,甚至某些极致的仪式桥段,比之前期待会出现的超现实画面更令人干呕。题材方面,应该会令不同国度和文化信仰的人们,给予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评分。影片则沉迷在冗长的、几乎掉线的状态中,煎熬着人们的观感。——@香香菲舞 6
不及前作,男女主都可以提名金酸梅。铺垫特别无聊,进入主线后不断展现奇观:跳崖、阴毛求爱、绕圈跳舞、活人献祭。诡异和美学是有了,但一个一个死太模板化了。(《我们》的喜剧性,《母亲》的歇斯底里都碾压本片)——@乍暖 6
极其单薄简单的故事却有着诡异魅力,通过较为成熟的视听语言,无数的细节符号堆积,精致的画面与惊悚的配乐,将这个邪教故事变得具有生气。不在于情节或者画面的恐怖,或者去刻画人物,而是导演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一种来自宗教的恐惧,一种纯粹的诡异。——@无色无味的气体 7
在基调完全变换的前提下,导演还是能将诸多表现手法有效的继承是很不错了。氛围营造依旧出色,明媚的阳光下,通过构图与低吟浅唱,诸多段落邪气弥漫。文本上、视觉上迷恋于依旧庞杂的符号解码,生殖崇拜与公社质同化成为故事源动力,然而后半段故事就开始涣散了,缺乏情节同时又不缩减容量,人物状态停滞太久,便成了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弃儿进入封闭领域得到认同、成为QUEEN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励志???——@德卡的羊 7
视听层次依然很优秀,但拍两个小时邪教片可以,三个小时就非常不可以了,导演瞎编到自我高潮可还行?后半段宛如喜剧,前半段的铺垫也功亏一篑,导演赶紧去拍暗黑喜剧吧。——@铎mao猫 7
神秘的宗教仪式和符号,几近疯癫的信徒,看得我头皮发麻,关键这些还是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进行的,营造出一种高级的诡异感。细思极恐的是,女主从个人的孤独最后融入到“共情”的集体,这洗脑的能力简直不要太强。有几个充满亮点的镜头和构图,能用神秘的宗教绘画暗示并串联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也是很用心了。——@月色归来时 7
比较喜欢前半段,氛围出挑,可惜故事显然编不下去,竟然还这么长。即便如此,Ari Aster依旧示范了平旷空间的精湛调度,伴随着焦点的不断变化,虚实交替,镜头的前中后景被充分利用起来;而中景构图和充满大量几何图案的美术,搭配非常细致的光线设计,富于类似Giorgio de Chirico的观感,有效地描绘出虚假和恍惚的状态。——@卡佛啪啪卡夫卡 7
从架空一个完整的伪乌托邦的完成度上很值得肯定,无论从整体色调到疑似令人发指的慢节奏到内核的一整套伪装在自然小清新下的残酷献祭都很统一。这是一部后劲会很大的影片,得益于它在视觉上的享受与其实质上的残暴所形成的反差,这和它主旨的指向性也存在统一,是一部不需要再做过多改进的影片。—— @果樹 8
阿里•艾斯特这次可厉害了,直接把瓜达尼诺在《阴风阵阵》最后20min内的异界狂欢延伸成了长篇——可被列入“对人类影响极恶劣”的“坏电影”之一,有帕索里尼的意象。对邪教仪式的写实精准到了“崇拜”的程度,炙热并鲜艳着的。只是故事实在薄弱,与这样的视觉美学和调度搭配起来显得牵强。不过也好在编剧野心不大只是单纯地展现这种极端的教义迫害,不然倒成了下一个2018版《阴风阵阵》……——@张萧不是潇 8
不恐怖,但是及其诡异,在如此强光的照射下,竟能将一些普通的生活拍的如此诡异,艾斯特是真强,符号和神秘仪式算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满的一个了,虽然不是都能懂其中的含义,但还是会不经打寒颤,尽管让人不寒而栗,但是片中的镜头都太美了,观看效果很是享受。——@老滚 8
不比遗传厄运差多少,甚至受限于尺度问题略有减分,导剪版的剪辑通顺了还可以酌情加分。只能说阿里艾斯特又向另一个领域拓宽了恐怖片的范畴,黑色喜剧的同时邪典到底,白日下的生命狂欢,让人胆战心惊。——@幽幻 8
阳光下的罪恶,剪辑上刻意留白,把所有的提示都藏在古老画卷里,虽然是老套的邪教洗脑故事,却在视听语言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新趣味。中心构图配合极强的仪式感,神神叨叨地不断致幻不断制造诡异,一路把怪奇与未知的恐惧推向最高潮,渐进式的节奏让前戏足的非常足,看到最后就理解为什么要拍那么长了。另外共振这个概念非常强,在口号式的呐喊中逐渐被同化,遭到巫术与致幻剂的双重打击,所有的人物思维也因此变得抽离。——@奔兔吉尔 8
本人是旅游业者,专职制定出境旅游团,昨晚看完《仲夏夜惊魂》之后,发现Hårga简直太适合包装成旅游产品了!感兴趣的朋友,找导演报名吧...
【独家行程】瑞典Hårga神秘村落三日游,精致小团+长桌特色餐+民族舞蹈体验+当地集体民宿+农庄游览...
Day 1
搭乘指定航班飞往瑞典,抵达后导游接机送往Hårga神秘村落。这个小村因电影《仲夏夜惊魂》而闻名于世,我们将亲身感受这个村落的神秘色彩。
到达后热情的当地民众将为您举办【欢迎仪式】,每人获赠一杯温暖的【蘑菇茶】,驱赶长途跋涉的疲惫。
晚上入住【集体民宿】,这是村落的一大特色,所有人都在一栋满是壁画的房屋内,您有自己的单人床,如果很难入睡的话可向导游免费索取【安眠药】。
一场精彩而丰富的行程,即将从您醒来后开始。
餐食:自理 酒店:当地集体民宿
Day 2
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我们将享用【长桌特色早餐】。您将加入到当地民众的行列,大家在用餐前一同虔诚祈祷,愿未来风调雨顺。
享用过早餐后,我们前往【永生断崖】。这是一座高达100米的悬崖,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造就了如今令人惊叹的地貌。今天一项重头戏是,您将亲眼见到两位长者挑战【无绳蹦极】极限运动,他们将站在悬崖高处向下俯冲,以此获得永生。如果您也想体验该项目,请自费参加。
午餐后,您将展开【农场游览】。整片农场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从耕耘到收获,民众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这座村落又增添了一份神秘之感。在农场里,你还能看到成群的牛羊,甚至还有一头棕熊。
随后,我们进入【大会堂】,村长会带您了解这里的历史。翻开尘封的民俗宝典,上面一些看起来奇怪的符号,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切记,进入大会堂后不可大声喧哗,不可拍照。
晚餐后有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草地旁边有一棵【祖先树】,虽然这可树木已经干枯,但已故民众的骨灰都会洒在此处,切勿作出冒犯之事,如:在此处撒尿。
当天的行程结束,相信你一定意犹未尽。
餐食:早午晚 酒店:当地集体民宿
Day 3
今天的早餐是一个【秘制馅饼】和一杯【特调花茶】,如果在馅饼里吃出类似毛发的物体,请不要惊慌,因为根据村落的传统,这会给吃到的人带来好运,所以不构成投诉的条件。而如果你所饮用的花茶颜色和别人不同,也不必诧异,这也是幸运的象征。
早餐后,我们展开今天的游览。上午比较特殊,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分开行动。
男性游客会带去参观【繁衍小屋】。早餐时产生的“幸运儿”,将可免费参与【为爱鼓掌】的项目。这是一项神圣的运动,参与时不能心有杂念,更不能吝惜自身的精华。
女性游客将集体参与【民族舞蹈】。大家手拉手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五月柱】围起来,伴随着音乐开始旋转起舞。音乐停止时,要立刻停下舞步,这时有人会因为眩晕而摔倒,这是正常现象。这个舞蹈的意义,就是要选出最强舞者。如果您有幸成为最后一个没有摔倒的舞者,那么您将获得【五月女王】的称号,并且接受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
午餐后,我们集体展开最后一个游览项目【祭祀祖先】。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地人会将棕熊解剖,取出内脏,选出一位幸运儿钻进去进行角色扮演,寓意是强壮如熊。之后,当地人还将选出有勇气进入【祭祀小屋】的志愿者,如果没有志愿者,将从游客中通过摇号的方式选出。凑齐九人进入小屋后,祭祀活动开始。大家站在安全距离,观看小屋被点燃的全过程,根据当地传统,如果这时小屋内传来嚎叫的声音,观看者也需要跟随着一同嚎叫。直到火焰燃尽,祭祀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到此,我们的行程结束了。如果还有健在的游客,并且不打算在这个村落里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将从 Day 1 开始重新展开游览。
看到结尾那块没忍住眼泪下来了,不知道多久没被一个故事打动到哭了,泪点真的太奇怪(。)就是结尾那段的场面+bgm真的太强了,人牲仪式的高潮部分——将祭品投入火中使生命的轮回得以继续,像是为死亡而号哭、又像是为新生而欢呼的人群,再加上那个逐渐走高的bgm,我一瞬间想起涂尔干笔下那种作为集体力量的宗教力来了,然后想到宗教力/崇高是不分善恶的,一下子就泪崩了。
遗传厄运是讲魔鬼崇拜的,我对这种敌基督的东西还是比较忌惮,所以看的时候没什么知识背景、看完后也没太考据,但这次的背景变成异教崇拜了,对这个我不仅不怎么忌惮而且还算有知识背景,就看得比遗传厄运还要愉悦好多。
其实看到人群里有个人手拿大锤的时候就猜到他们要搞人祭了(德鲁伊教处死人牲的时候就是割喉+大锤砸脸),看到悬崖下方那个圆形台子的时候就猜到和轮回观念有关了(阿兹特克就有将人牲从金字塔上推下滚落到一个圆盘的传统,圆盘上刻着象征世界轮回的图案),结果看到人牲仪式的时候一丁点都不意外,毕竟这种为了使生命力不至枯竭而献上祭品的习俗真的太常见了。甚至于看到主角几个人承受不了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弱,以及觉得那个淡定地写PhD论文的黑人大佬挺强的(但他后来的人类学学科素养也有点不到位,进行田野考察的时候如果原住民要求不能存留影像记录的话是应该尊重他们的)
结果看到结尾才觉察这真的是个大邪教啊…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三观有点扭了,见到仪式性杀人现场一点触动都没有,居然反而觉得有触动的人太弱…这其实涉及到一个人类学的老问题,也就是绝对善恶观vs文化相对论的问题。人类学很大程度上采取价值中立立场,也就必然触及这个问题——是否有不论在什么文化中都绝对错误的事(比如杀人)?按说作为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应该回答“是”,但自己的人类学学科知识反而让我失去了标准答案。之前跟别人因为说自己喜欢猎奇向结果被当成嗜虐成性的人(??)虽然解释过我是因为看了太多原始巫术的残杀仪式所以脱敏了,但这事还是害得我总是道德拷问自己:在这种事上脱敏真的对吗?
(不过我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真的特别迷,像这种仪式性杀人我看得内心毫无波动,但换个文化视角就不行,回来以后又看了个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杀人狂电影,立刻引起强烈生理不适,就好像我根据文化背景自动切换了伦理态度一样)
但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有另一种框架,也就是个体主义vs集体主义的框架。当介入一个原始巫术现场的时候,也就是切换至集体主义框架——让传统来决定人的生死的意义,而集体残害个体太正常了,个体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权利被集体践踏就一点都不奇怪。简单来说,如果让你杀几个人就能拯救全世界,你会做吗?采取保障个体权利的视角的话应该不会,但采取保障集体权利的视角的话就肯定会,那这批异教徒们采取了后者并支持“杀几个人就能拯救全世界”一点都不奇怪(问题只在于他们相信杀人是能拯救全世界的——我们不采用“只有献祭才能使生命力得到更新”这样的世界观所以才觉得奇怪,他们采用了这样的世界观并基于其作出道德选择,这个前提+这种价值取向=这种行为真的不奇怪)
说起集体主义问题,那段仪式/性行为的戏码真的无比精彩,男主以为自己做的是个体主义框架下的偷情,其实是集体主义框架下的生育力仪式(话说五朔节一大传统就是滥交,他们都不调查一下就敢来也是头铁…五朔节似乎没有人牲传统,这个他们不知道倒是不怪他们)那段男主偷情的时候围观群众过来唱歌的时候影院里都笑了,但我没笑,还思考了一下别人笑的原因,大概是他们带入了偷情框架但这个框架瞬间被倾覆了,而我一开始带入的就是生育力仪式框架。
那段男主偷情对象叫床于是一屋子人都跟着叫床,女主暴哭于是一屋子人都跟着暴哭的戏码我太喜欢了,将个体的悲欢升华至集体宗教力的层面予以化解是一个挺常见的传统(比如出丧时的哭丧仪式就是)心理学上来讲,人容易对模仿自己行为的人产生好感,这大概就是这种升华作用的心理学基础——查到导演认为这个片子的一大主题就是“共情”,应该就是指集体宗教力的心理学基础。
说起共情来,我又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条评论:这就是借着人际关系的温暖把人忽悠进邪教组织里,其实这个也是采取个体主义框架的视角,按集体主义框架而言,应该说是个体被同化为了集体的一部分。
p.s.
女主作为may queen被唱歌的人群抬着游行的那段让我一下子想到了五朔节是怎么被洗去异教背景的——天主教会将对may queen的崇拜变成了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这一手真的高明,那段游行真的巨像天主教徒抬着圣母雕塑一边唱赞美诗一边游行
终于等来了《遗传厄运》导演阿里·艾斯特的第二部长片作品《仲夏夜惊魂》。
怎么说呢?肯定不如《遗传厄运》惊艳,但也并不让人失望。
两者在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两个字可以概括:从容。
是的。很少有导演能把恐怖片拍得如此从容。
绝大部分恐怖片都是张牙舞爪的,恨不得每过几分钟就得搞一次突然袭击,抛出几张扭曲的鬼脸,刺激观众的眼球,其吓人程度实际和躲在转角处的一声“呔”不分上下。
艾斯特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完全摒弃了这种初级的恐怖片手法,他的电影几乎不搞任何的突然惊吓,大部分镜头也都是缓慢的、沉稳的。因为他想营造的是一种比纯生理恐惧更复杂的心理恐惧,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能靠刺激神经的方式,而是要更克制、更内敛,层层逼近观者更深层的焦虑。
可以先举一个拍摄手法的实例。
《遗传厄运》的后半段有一场戏,少年皮特在客厅里发现了父亲烧焦的尸体。
这场戏超级精彩,前后连着三个惊吓点,要是放在一般导演手里,首先惊吓点不会这么密集,其次节奏上也会更快。
我们看艾斯特是怎么拍的。
首先,镜头跟随皮特的视角横摇,发现了躺在壁炉旁的尸体,全身都已烧焦,只有手指上的戒指闪闪发亮。
这是第一个惊吓点。
紧接着,镜头反打,对准皮特的脸。只见在他右后上方的墙壁上,缓缓出现了被邪灵附体的母亲,完全处于虚焦的镜头里。
之后焦点变换,前景变虚,后景变实,我们才看清了挂在墙上的邪灵。
然后,镜头再次顺时针横摇,配合皮特的目光向他的左后方看去,只见门外出现了一个全身赤裸,面容诡异的男人。
这一连串的调度,太牛逼了。
每个惊吓点都是缓缓进入视野的,而且没有特写。
更关键的是,它营造出了一种“恐惧场”。这个场由“时空”两部分组成。时间上,流逝得极慢,仿佛是恐惧不肯离开,所以才拖慢了时间;空间上,位于皮特前方的尸体,右后方的邪灵和左后方的诡异男人,共同构成夹击之势,将皮特团团包围,使他无路可逃。
这一系列恐怖氛围的营造,才称得上“摄人心魄”。
我们总爱说一个词:高级。
什么是高级?
高级就是:用最不可能的方式,达到惊艳的效果。
艾斯特的恐怖片拍摄手法,绝对称得上“高级”。
当然,高级之处,还不止于此。
看一个导演是不是有天分,看他电影的前一分钟就够了。
《遗传厄运》的前一分钟,足以说明艾斯特的天分。
只见镜头从窗外的树屋开始,转向室内,横摇,停上桌上的娃娃屋上,然后镜头不断向前推,进入娃娃屋,此时我们才发现,画面已自然地衔接上真实的房间,随后故事正式开始。
这个完整镜头不仅有趣,更是一个深刻的隐喻。
它首先将主人公们生活的房间与娃娃屋作比,借此告诉我们主人公就和那些娃娃一样,不过是被他人操纵的傀儡。
其次,他人是谁?
邪灵——最后在树屋里完成附体的邪灵。
于是我们重看这个镜头,是不是很清楚了?
其实邪灵一直就藏在树屋里,注视着一切,操纵着一切,它眼前的这所房子,就是任它摆布的娃娃屋。
艾斯特用这一个镜头,就把宿命感拍出来了。
是的,影片的主人公们终难逃脱最后的命运。
这是一种超自然的胁迫。
与此同时,导演的表达并没有止于灵异事件,而是极为写实地深入到了这个家庭之中,看这一家人如何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
换句话说,尽管邪灵的旨意没人能够违背,但另一方面,是这个家庭先一步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才使得邪灵有了可乘之机。
这是《遗传厄运》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面,也是它之所以高级的另一个原因。
它所营造的恐惧,不是纯外部的,也不是单纯地邪灵入侵,相反,它给我们看的是一个家庭内生的暴力和残酷。
这种暴力是具有遗传性的,它不是通过基因来传递,而是通过心理,通过行为。
抛开邪灵的存在,我们单看这个家族,本身就问题重重。
外婆是个控制狂,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因此疏远她。也正是糟糕的亲子关系,使得女儿结婚怀孕后,千方百计流产,避免自己成为母亲。事与愿违,她还是做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但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拒绝,诱使她险些在梦游时烧死了他们……
以上种种,就像一根根刺,扎在这个家庭的墙上、地上。稍不留神,就会触碰,带来血光之灾。
至于邪灵,不过是催化剂而已。
直到邪灵作祟,小女儿意外死亡,这个家庭终于彻底崩盘。
你知道这部电影最恐怖的是什么吗?
不是那些超自然的画面,也不是烧焦的尸体,爬满蚂蚁的脸,而是两场最最家常的生活戏。
一场是小女儿死后,一家三口坐在桌前吃饭,气氛凝重。
突然,母子之间爆发了激烈地争吵,开始互相指责。母亲指责儿子的冷漠,没有担当 ,儿子指责母亲的霸道,不懂情感。随后两人不欢而散。
另一场戏更狠。母亲站在儿子床前,向他承认:“我从没想过做你的母亲。”
这才真是的恐怖。
恐怖不止是因为“未知”,更是发现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事情,竟然从来都一无所知。
就像看到自己最熟悉的亲人,突然变得陌生;看见自己的家,冰冷得像一座坟墓。
由此,我们再看前文讲过的那个段落。
皮特在自家的客厅里,看着眼前父亲烧焦的尸体,背后是被邪灵附体的母亲。
这一幕,竟是这一家三口最后的团聚,但他们都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还有比这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吗?
和《遗传厄运》类似,《仲夏夜惊魂》同样涉及邪教、献祭、符咒等元素,比之更重要的是,《仲夏夜惊魂》的故事也因一出家庭悲剧而起。
女主角Dani的妹妹因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杀死父母后,自杀身亡。只剩下Dani孤身一人。
不久后,Dani随男友和一群朋友来到瑞典乡下的一个神秘小镇——哈嘎镇,参加这里90年一遇的夏季大典。
不想,随着典礼的进行,小镇表面平静的生活被一点点撕开,深藏其中的秘密将所有人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听我这么讲,你一定以为《仲夏夜惊魂》讲的是一个邪教组织是如何害人的。
这么说也没错。
但艾斯特的视角很特别,他把故事的发生地选在一个夜晚很短、白天很长的地方,那甚至是一个只允许童话发生的地方,一切都在阳光下,清澈可见。
小镇上的人们穿着洁白的长袍,过着自足的生活。
他们有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认为人这一生分为四季,每一季18年。等活到72岁,在众目睽睽之下跳崖身亡,是最符合自然的归宿。
他们有着最原始的生殖崇拜,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吸纳进新的成员,作为新生的火种与容器。
对于这一整套社会规则,他们从不避讳,并且充满自豪感。
他们欢迎外来者,但只给他们两种选择:留下或永远消失。
作为生活在现代文明世界里的人——片中的主角们以及所有观众,看到这样一个小镇,自然会觉得他们愚昧。
但很有意思的是,艾斯特的整个拍法,对这个小镇从无嘲讽之意,相反,他拍出了某种不可违抗的神性。
看着看着,无论主角也好,观众也好,甚至会暂时忘掉文明与野蛮的差别,转而接受这个小镇存在的合理性。
这是件细思极恐的事。
它让我们忘记了一个极易被遮掩的真相:比极端暴力的野蛮更恐怖的,是温情脉脉的野蛮。
另一面,这对于现代文明又何尝不是一种反讽?
如果我们仔细复盘整个故事,就会发现,《仲夏夜惊魂》实际讲的是:女孩Dani在失去了一个小家庭后,又重新找到并回归一个大家庭的故事。
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对于整个现代文明中各种社会关系的逐个击破。
它最先瓦解的是家庭关系,Dani失去了所有至亲;此后是爱情关系,Dani有一个不负责任、一直想离开她又不敢开口的渣男友;再之后是朋友关系,片中的朋友间并不彼此关心,只是混在一起,可以为一点小事马上翻脸,也会为论文的归属而瞬间交恶……
Dani处在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但本质上,她是孤独的。
面对失去家人的痛苦,她没有人可以倾诉,更没有人可以依靠。
直到来到哈嘎镇。
这座小镇区别于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大不同,不是那些有违人道主义的献祭,而是将个体重新纳入集体的怀抱,使一群人活得像是一个人。
是的,如果将哈嘎镇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切都将得到理解。
无论新生、自戕还是清除异己,都是这个生命体新陈代谢的一部分。
此外更重要的,小镇上的人们具备高度统一的“共情”能力。当一人悲伤时,所有人都会跟着哭;当一人快乐时,所有人都跟着笑;当一对男女做爱时,所有人都一起发出对生命的召唤。
说白了,这个小镇提供了现代社会最欠缺的情感慰藉,叫作:你并不孤独!
正是这一点,对Dani形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她最终献祭了男友,独自留在小镇,对镜头绽放释然的笑容。
你可以说,她被成功洗脑了。
但对于她来说,只是回家了而已。
从这两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出导演阿里·艾斯特的高明之处。
他的恐怖片看似都涉及一些超自然元素,但在内核上,却是极为写实的。
他总会抓住那些最平常的情感、生活、人与人的关系,然后用一种外在的恐怖力量介入其中,来给你看人类情感的脆弱。
这种毫不留情的打击,是艾斯特的恶趣味,也是他的电影之所以恐怖的特质所在。
一部恐怖片要做到“吓人”,真的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
难的是像艾斯特这样,做到让人后怕,让人不寒而栗。
所谓恐怖,是把那些“已知”的东西,重回打回到“未知”的原形给我们看。
这是艾斯特的恐怖片,告诉我们的。
纯个人记录
1 没有hereditary让人觉得可怕 但比hereditary要disturbing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2 看得前半段在猜是不是存在感情纠纷的谋杀 发现不是 没有 个人感情完全不重要 一切为了community
3 Dani父母的死与邪教有关吗?看他们平躺在床上嘴里塞着东西?我知道他们的死是因为“妹妹自杀想把他们带到自己身边” 那么如果和邪教有关那么妹妹的邪教和这部电影(或者是某些其他电影的彩蛋?)有什么关联吗
4 女主精神崩溃尖叫过呼吸的样子和我崩溃的时候一模一样 太真实了。在情感的表达上过于冲击力 看reddit上有自己亲人去世的人评论too heavy 还有比如女主透过锁孔看男主交媾转身呕吐 i feel so sick :(
5 看到的一个影评:“所有人都在微笑,阳光普照,看上去一切都好。”
6 看到的另一个影评:“我同时感到不安和轻松,然后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轻松’。”
7 想要传达的信息太多但没有解释清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完成的漏洞支线? 比如说看到有个人提到的“近亲繁殖的怪诞,以及他们如何将油漆涂抹成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具有神奇属性的符文字母,这些都从来没有真正透露过”
8 据了解的剧本删除情节:动物仪式 水中的树 开始时挂着野猪 Coni要求Christian帮助找到Simon 煮沸的熊的体液里的人(?) 斩首
9 与预告全然不同
10 一直在wtf 导致有部分有走神 感觉遗漏了很多信息 但还没有做好二刷的准备 主要因为两个半小时太长了(虽然体感时间很快)
一天后的补充:这电影的共情太强了 我自从两年前还没这么精神崩溃过 今天坐在家里看剧突然freak out 毫无任何征兆 我决定归咎于这部电影 不太建议精神状态不佳的人观看
电影里的北欧异端崇拜太阳。当然是北欧,因为有极昼极夜,一年中一半的时间少见阳光,所以完全懂得失去太阳的绝望。
异端对太阳的崇拜,宛如爱人移情别恋给你的教训:失去之后,才知道这光明无法填补。每天和无数人沟通,受无数种赞美,都无效。你只需要与那一人沟通,只愿受那一种赞美。
一旦捉住太阳崇拜这个主题,这部电影就完整得可怕。它自始至终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即:无爱之地,可以用什么东西填补。
异端认为人生四季,每季十八年。到了七十二岁,就该跳崖自杀,以躲避毫无尊严的衰老和死亡。公社里每个人都形貌昳丽,而年轮正值五月,每天太阳照得白衣教徒和外来者心智发昏。他们的皮相,就是极夜到来之前,往生咒的序言。
女孩来到极昼之地,背负着灭门的回忆:那个冬夜,全家死在消防队血红的灯影里。她眼里看到的尽是花草,丰茂到喝完灵药,草叶就从有红似白的皮肤内生长开来。但她仅存的爱恋所托非人,那男人在一年前早已失去了爱她的心思,只为尽美国偶像杜古德(Dogood)的善行,才陪在她身边。
接下来的自杀、失踪、亵渎、报复、淫欲、生育、庆典、同悲、纵火、微笑,无一不在回答那个问题:无爱之地,到底用什么东西填补?
答案是,趁五月未央,用访客献祭:大部分献祭肉体,女孩的献祭则更高级,是悲苦的丧失。女人们围着她号哭的那一幕分明是现代舞,赤裸裸地扎进现代人的心脏:你是要孤单但独立,还是要在没有个人空间的拥抱里,把孤独强压下去?
无数人告诉你她们爱你时,你就知道自己已处在无爱之地。你爱的那个人回头一笑,你就知道太阳又回来了。所以这个异端,分明就是人们失去挚爱之后,用来劝服自己微笑的鸩酒。
最后女孩在无爱的荒原上微笑,但总有尊严,因为惩罚了口头说爱的男子,狠狠扇了谎言本身一个耳光。但温吞的拥抱和强行的拥抱依然是无效的,它们比独立在寒风中更加可耻。
这就是极昼的恐怖真相,它预言了花草和生命力的尸骸将归于何方。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导演和编剧至少有一个精神不正常。哦不对,他们是同一人。
阿里·艾斯特绝对是《柳条人》粉丝,从《遗传厄运》到这部它的美学风格也能一窥究竟了:颠倒镜头、顶拍、远景人物突出、三角空间、前景虚焦远景单点聚焦、断首、娃娃屋效应和以画预言等等。
导演对宗教邪典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虽然镜头、配乐和细节说得过去,但这么点事硬生生讲两个多小时真的有必要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只是那些令人乍舌的画面,足够让人见识到最血腥残忍的鲜花烂漫,还有比黑暗更恐怖的阳光灿烂。
传销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1. 熟人拉入伙;2. 手机没信号;3. 一起做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共情;4. 给你一个高大上的头衔方便你再去拉下家。全剧终。
本片可竞争史上最佳异教/邪教电影,交配仪式可竞争史上最恶搞性爱场景…
啥玩意儿……误入正在搞团建的传销团伙么……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有北欧情节、喜欢folklore及中意“小清新”的建议别看了,容易毁了你对这些元素的好感。刻画了一个挺生动的cult,电影整个有种磕high感,非常符合cult的精神状态;但就像恐怖都只在视觉层面,猎奇的也只有宗教仪式而已,对邪教心理层面的内核没怎么深挖,一句long-observed traditions就带过了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3.5。不能说将A24拉下神坛,但想要再次获得《遗传厄运》的恐怖体验,怕是要失望。摄影像是蒙上一层日系摄影的清新滤镜,仲夏夜不眠的阳光在女主的脸上有种奇异的恍惚感,和OST在情绪的烘托上算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导演擅长的对人类尸体的残忍场面与利用人声的jump scare是遗传的延续,但整个献祭仪式过于冗长,像一场漫长的错愕,失去应有的恐布效果。反倒是开场的妹妹自杀与父母双亡处理地最为有力。邪典恐怖片缺少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内核,只流于邪教表面的仪式,古怪血腥不可理喻的场面反倒绷不住,全场观众时不时哄笑,不如一起真实可触的自杀事件真实、沉默而有力。
小清新滤镜的cult片,比遗传厄运好看。男主被强迫mate那段,男主刚进入状态,那中年大妈突然开始唱歌,男主一脸“我被你吓软了”的表情让电影院发出了爆笑。这真是一部很有笑点的邪教片,不恐怖。
R级有R级的理由……
长评里面点赞挺多的一篇说自己看到结尾被这个宗教团结的集体狂喜气息感动哭了... i mean... “ 感 动 哭 了 ” ?? 我特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浑身打一冷颤 【Edit:当时看完觉得做作刻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厉害,怀疑将留名影史佳作 2021.9.15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一部神叨叨的邪教恐怖片。导演能力还是很强,氛围营造得非常棒,不动声色中,让邪恶与恐怖慢慢渗出来。亮点还在于,不同于常规恐怖片的黑暗与密闭空间视觉风格。而是阳光的、明亮的、美好的视觉观感,反而更加毛骨悚然。阳光下的邪恶。
比前作更愚蠢的符号垃圾堆,类似某种当代艺术秀。编导之所以特别喜欢拍模型屋的场景和邪教的题材,因为他无法处理有自主行动力的人物,他只能像摆弄洋娃娃一样把每个人放到既定的位置,把一切解释不了的动力推给邪教。然后把所谓神秘符号当香水一样滥撒。这类片子之所以完全不恐怖,大概就是因为人物本来就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