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
我们能看到什么?
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
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
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
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
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
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
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
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00多位主创三年制作,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描绘中国植物的模样。
她们从中国而来,
到影响世界而去。
多数人认识李成才导演,应该更多是因为《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揭示金融世界风云突变的纪录大片。
但这一次,他却带来了全新作品,用心2年,从神农架的山头到跨越远洋的彼岸,拍摄了首部植物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而为其开场除了近期刷屏的董卿,还有多年前就在朋友圈为李成才导演打call的前万科董事长王石。
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为何连王石都会打call?
在导演组的文字里,也许我们会瞥见一丝答案:
从一个单细胞的游动开始 一场生命的交响便在混沌中酝酿 35亿年前,她第一次捕获阳光,产生能量 4.2亿年前,她第一次出水登陆 用绿色,广泛征服 1.45 亿年前,她第一次开花绽放 用种子,扎根生命的力量 从喜马拉雅到太平洋之间的大地上 她十分之一的族群都栖息于此 从杜鹃花到珙桐 从稻菽到桑茶 从本草到果竹 她穿越时空,绵延万里 她遍及二十几个经纬度 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
但这不仅是一部传统意义植物纪录片,它属于中国,就跟多年前那部《诞生在中国》一样,它记录不仅是植物,而是中国特有的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竹子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塔黄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羽裂雪兔子
提及为什么从金融纪录片转型植物纪录片,李成才导演说“金融其实是科学,相信的科学,要寻找我们共同可以信赖的人。相信科学的人就会相信金融;而认识自然、认识植物,唯一的工具就是科学,才能对细胞、演化等等进行理解”。
小野认为,正如播放的第一集中,让世界记住的,不应该只是中国的包子,还有桫椤的孢子。
— END —
*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编辑:小林老师(Jessica Lam),植物学学士,国际LNT(无痕山林)网上伟德入口种子导师,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课程志愿者,广东绿道沙面领队,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自然讲解员;欢迎关注【小野研学社】与我交流!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是中国人拍摄植物纪录片,
最大规模的一次尝试,
在央视播出至今2个月,豆瓣评分高达8.8分。
很多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是BBC的范儿,
这样的拍摄让人看了头皮发麻,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
从2016年开始,
导演李成才带着102位中国摄影师,
一共去到了中国27个省市,
和世界上的7个国家。
3年的时间里,拍摄到了许多
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植物:
新西兰奇异果源自中国、
中国的桑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
所有国际大牌所用的丝绸,
都来自生长在中国的桑树;
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画中的花朵,
正是中国的蜀葵……
另外还有许多中国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摄到:
新疆,600年的苹果树,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树……
地球上植物大约三十万种,
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
李成才说:“我觉得中国植物最伟大的地方,
是塑造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审美,
不是我,也会是别人将来拍摄植物类的纪录片。”
撰文 翔宇
2019年9月,《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在CCTV9上线,豆瓣评分8.8分。很多人都说这是BBC的范儿,每一帧都能做壁纸。
一共有102位中国摄影师参与了拍摄,他们花费3年的时间,去到中国的27个省市、以及国外的7个国家,寻找和记录下很多厉害的植物……
摄制组也为中国微观拍摄创造了奇迹,为以后国内的同类型拍摄提供了借鉴。
竹子内部的维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来。还有稻米发芽、茶叶腐败的过程、桑叶分泌乳汁的过程……它们都是中国人首次通过显微摄影进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中国植物之“最”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十集。将地球的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类比之后就推演出了“38亿年第一个细胞出现”、“1.45亿年前左右第一个开花植物出现”、“12000年前左右的时候水稻出现”,而人类在最后的三分钟才登场。
水稻、茶树、桑树、大豆和竹子,这五种大宗植物分别拥有独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后一集,是刻意而为之的。导演李成才说:“花其实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为了传宗接代的,而人类总是赋予它们太多的意义。”
水稻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人依赖的一种粮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个国家生根。从中国出发,水稻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让他们从以鱼肉为主的饮食,变为以米饭作为主食。后来,水稻又进入欧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婴儿最爱吃的辅食。
茶树
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发酵过的叶子来到了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今天,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
大豆
唐朝年间,大豆跟随鉴真和尚来到日本。在那里,鉴真教会僧人制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过佛门传向民间。豆腐富含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很快成为日本餐桌上重要的成员。
两百多年前,大豆走进了美国人的饮食、牲畜的饮食,也走进了制造业,成为了工业体系中的一环。
桑树
五千年前,中国古人生产出了丝绸。
为了得到丝绸,全世界开始对桑树展开追逐。公元12世纪,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来到了欧洲。
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他们又用积累的财富,对艺术家进行赞助,开启了文艺复兴。或许可以这么说:文艺复兴的诞生,也有桑树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猕猴桃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尔逊的英国探险家,来到湖北宜昌,发现并带走了当时还被称作“羊桃”的猕猴桃。
1904年,猕猴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新西兰。在这里,猕猴桃成了大受欢迎的“奇异果”,新西兰也因此发展出了完整的水果产业体系。如今,猕猴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新西兰的国果。
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BBC也无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国内除了十几年前陈晓卿拍摄的《森林之歌》,围绕森林里的动物讲述了生态系统之外,很多年都无人涉足植物类的纪录片拍摄。
哪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拍摄最多的是人、紧接着是动物,植物纪录片是最少的。而拍摄难度,却恰好相反。“一方面因为植物不会‘说话’,另一方面它的行为和成长极其迟缓,周期耗时过长。”导演李成才告诉我们。
BBC最早开始拍摄植物纪录片,比如《植物的私生活》、《植物之歌》、《生命》等等。只拥有4000多种植物的英国,却是最早觉醒的国家。中国的植物,已被认知的有35000多种,是整个欧洲的三倍,却一直缺少一部像样的纪录片。
“与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加上我们对中国植物的情感,这两点他们都不具备,也很难超越。”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题材的纪录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几十个人,是中国唯一一个拍世界题材周期长达14年的团队。
“《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是把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却是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
2016年的4月,第一个策划案完成。李成才一边拜访各个学科的植物学家,一边求朋友介绍有高海拔拍摄经验的、有植物拍摄经验的相关朋友,102位摄影师就靠“求人”组建成了。李成才苦笑说“没得挑,也由不得我们”。
除了外拍,还有一部分摄影师负责棚拍。虽然没有艰苦的环境,但要学会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个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书单,集体看BBC的自然类影片。
去青藏高原,探寻中国植物之“最”
青藏高原是拍摄的重头戏。因为它诞生了中国的水系,除了南北极之外,这里是第三极,很多中国植物,比如桃树、桑树的故乡,都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这些长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绿绒蒿、雪兔子……成为此次纪录片中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批植物。“光在这里待着,摄影师的智力水平都会下降。吃、喝、拉、撒、住,一切都是问题。”
让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塔黄的经历。通过多年的生长,塔黄才能开花,这是它的成人礼,也是它的死亡仪式。
塔黄生长在青藏高原偏远地区的流石滩上,这是中国非常有特点的一种生境。四周都是碎石,连只蚂蚁都很难见到。
高原环境恶劣,传粉的昆虫种类极少,生长在这里的植物普遍存在传粉难的问题。但塔黄在自然条件下繁衍种子的成功率很高。
李成才说:“拍摄塔黄的内部时,几个摄影师都震惊了,像玻璃一样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个天然温室。昆虫在里面繁衍,就是你给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拍摄时正值雨季,为了找到塔黄,队员们两个人一组,分成三路,花了整整3天,寻遍了整个山沟才找到。要记录它的生命历程,摄制组需要不停地变化拍摄地点。
为了驮运设备,摄制组找到藏族牧民把马借给了他们,正准备抬设备到马背上时,这匹马突然一跃而起,马脖子上刚栓的绳子竟缠住了录音师的脚,被拖拽出5、6米远,录音师才挣脱出来。
历经3个月,摄制组不仅拍摄到了日照中的塔黄、雾中的塔黄,还有雨景、冰雹、彩虹等生活在各种独特生境里的塔黄。李成才说:“塔黄的美,在于她的坚强,4000多米的海拔,蛰伏4、5年之久,只为了能够生存和繁衍。这一点和人类是一样的。”
但即使做好了拍摄前的一切准备和调研,依然有遗憾。“夜景的塔黄,就没有拍到。可能是时机不对,可能是弹尽粮绝。”
奔赴其他地区的摄影师也遇到了困难。有一组人来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拍摄黄花蒿是如何引种的,这里是一个疟疾区域,摄影师们赶到后又碰上了鼠疫。另外一组人拍茶树时,下山赶上了暴雨,只能从山上往下滑,一不小心滑到了马蜂窝上。
拍摄团队有一位女导演叫周叶,很多人问她觉得拍摄艰苦吗?她的回答是:“我实在无法表达你们问的艰苦是指什么,在我看来,在密林深处和蚂蝗打交道、和蛇打交道,都是拍自然类影片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为珙桐开花搭建6米高摄影棚,
超高速拍摄桑树的弹粉瞬间
在所有植物的拍摄中,珙桐的拍摄是最复杂的。珙桐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地球遗民”。珙桐花开时,两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鸽子,也被称为“鸽子树”,在适宜的温度和阳光下才会开花。拍摄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珙桐的开花时间。
摄制组提前一个月到了峨眉山,观察珙桐开花的时机,摄影师更是提前半个月就蹲守在山上,熟悉环境。植物专家到了现场考察后,最终挑选了一棵可能开花最早、花朵最饱满的珙桐树。
考虑到珙桐树非常高,摄影师也需要长时间”蹲守”,所以搭建的延时拍摄棚非常大胆:一个距离地面6米高的拍摄棚。大家先在地面距珙桐枝条近3层楼高的位置,用装修的脚手架叠加了4层,每层再用简单的铁丝进行稳固,摄影师亲自动手做幕布。
在这个“简易”的摄影棚里,有三个机位全面记录了珙桐的开花过程。因为担心珙桐的采光不足,还安置了生长灯和加湿器。
“前后一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珙桐开花的全部过程才第一次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花朵竟有人脸那么大,大家都惊呆了。”
桑树,拥有植物界最快的弹粉速度,曾有研究人员计算过是每秒200米,“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的速度。”同样是靠风传播,松树花粉靠的是气囊,而桑树花粉只能凭借自身的爆发力,将花粉尽可能远的弹射出去。
为了拍到桑树弹粉的瞬间,摄制组剪下了桑枝,养在自己家的花瓶里,铺上蓝布,打上灯,每天观察。李成才说:“弹粉速度太快了,即便不眨眼地盯着,也只能看到花粉喷射出来,根本捕捉不到弹射的瞬间。”
如此快的弹粉速度用什么设备才能记录下来?摄制组先用手机设置10倍慢速,效果不尽人意,后来又用高速摄影机,但成本过高。观察两轮之后,决定先实践。
当时北京的桑树雄花弹粉已经快结束了,很难再找到成片的雄花。大家只好连夜驾车赶往承德,那里的温度比北京低,桑树刚刚开始弹粉。
“找到即将弹粉的桑树,从凌晨五点开始盯。摄制组分成两班,一班守在摄影机前,盯着屏幕;另一班守在树下,盯着雄花。”虽然温度渐渐升高,但镜头里的几朵花却不见动静。“当时大家都挺绝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希望,忍着。”
直到下午五点,一朵雄花突然绽放,像弹射开关一样。“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得出来,很兴奋,但没人顾得上说话。”能够拍摄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光线变暗之后,雄花就停止了弹射。
“最终也只拍到了10个镜头,但这个瞬间太美妙了。”
究竟是哪些中国植物,在影响全世界?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植物,不知道中国的植物究竟有多厉害,这是一件挺令人难过的事。”这也是李成才做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动力:“能拍植物,我就绝对不拍人。”
中国汉字里,草字头、木字旁的汉字太多了,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在《辞海》中大约有200个。《红楼梦》里没有植物,红楼梦是不存在的。《诗经》里没有136种植物,诗经也是不存在的。
时尚界用到的丝绸,就来自中国的桑树。李成才说:“假如评选最受人类尊敬的植物,桑树应该当选,因为它塑造了人类的审美,提供了人类的记忆工具。”
对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史影响最早的一种中国植物,学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曾出现在梵高、莫奈、提香的绘画中,被当作一种信仰。
不同的植物,被带到世界各地的方式也不一样。最特别的是,有一类人是刻意来中国寻找植物的,大多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被称为“植物猎人”。
英国人威尔逊,他花了12年的时间到中国寻找鸽子树(即珙桐)。他认识中国4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500多种被带出了中国。
中国植物太伟大了,
不是我,也会有其他人来拍摄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李成才并没有用宝盖头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
拍摄一部关于植物的纪录片,是李成才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一件事。他的童年,是在河北唐山的长城脚下度过的,放眼望去都是植物。
到城市生活之前,他并不觉得童年的生活有多可贵:“急着奔跑,急着逃离家乡,也不懂那叫诗意。偶尔回头望,我主观地认为我的审美,来自我儿时的成长环境。”
后来,他到南京炮兵指挥学院学习指挥专业,纯理工科。毕业后又到传媒大学读了影视文学,再后来到了电视台工作,正赶上中国纪录片刚刚兴起。
李成才被很多人看到的一个作品,是1993年的《捏面人的姑娘》,获得了上海国际纪录片银奖。这部片子之后,他正式到央视拍纪录片。之后就有了大家熟悉的《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纪录片。
除了摄影师,影片中也请到了很多中国一线的植物学家作为顾问。而102位摄影师也因为熟读植物学方面的著作,最后变成了半个植物学方面的专家。“我总认为不是我,将来也是别人拍摄植物类的纪录片。”
他相信纪录片的力量:“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部分资料由《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团队提供
封面摄影:彡一石頁
之前一直把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记错了,以为是《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想象中应该是讲述月季之类的园艺植物。中国曾被称为“世界园林”,现在欧美国家的很多园林植物都来自于中国植物的改良。但是看了纪录片,我的想法还是太浅薄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主题远比我想象的更像广大,并不只是园林这小小的一隅。中国植物对于世界的影响也不仅仅是观赏性的,更是融入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观赏、时尚、经济,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这些小小的植物曾经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在未来他们还会持续地影响世界。
第一集:中国的地域优势。中国有三万多种植物,占世界植物种类的十分之一。中国植物的种类如此丰富还是地形的优势,青藏高原挡住了可以吹往西北的西南季风,也挡住了北方南下西双版纳的寒流;加强了东南季风,导致中国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地区呈现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面貌,很多被称作活化石的动植物得以存活。这一集真是截图都截不过来,太多好看的植物了。
第二集:水稻。民以食为天。中国是最早驯化水稻的国家,目前水稻已在多个国家种植,成为世界级的粮食作物。杂交水稻的问世更是进一步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在无人的地方还有研究人员在默默守护着返祖的稻苗,守护着未来的希望。
第三集:水果。这一集讲了四种水果:柑橘、猕猴桃、光核桃、苹果。看了这纪录片我才知道柑橘居然是中国原产的,真是太惊讶了。柑橘真是乱伦大家族,随意杂交新的种类就会诞生。老祖宗苹果王历经千年持续发光发热,是活着的基因库,未来极可能拯救整个苹果家族。猕猴桃传入新西兰已成为其支柱性的产业,光核桃是最原始的桃树,对了解桃子的进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集:茶树。茶对世界的影响真是无须赘述,现在都已经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了。
第五集:竹子。我最惊讶的是竹子居然是草本植物!!这一集是有点偏题的,说是竹子能造纸,纸影响世界是没错,但竹子并不是唯一能造纸的原材料。竹子养活了大熊猫,大熊猫是受全世界喜欢的,但也谈不上对世界产生过影响。至于竹子造乐器,那么多乐器里偏偏只提了尺八,真是有一种写论文非得找个论据的感觉。不过最后倒是说明了,竹子是极其环保的,将在未来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第六集:桑树。桑树的贡献就是丝绸,桑树随着丝绸的风靡在世界传播。
第七集:大豆。一直知道美国的大豆产量很高,但我还是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大豆居然是中国原产,而且现在竟然在进行杂交大豆的培育。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不仅仅是袁隆平,是无数的的农业研究人员在默默付出。
第八集: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不管是银杏还是塔黄还是石斛都是为了引出最后的黄花蒿,从黄花蒿
第九集&第十集:园林&花卉。这两集放在一起讲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一样的是园林植物选择的都是中国园林常用的植物:荷花、兰花、梅花、菊花,这些花不仅仅是观赏植物,更是精神的象征。这一类植物在海外传播也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传播。花卉篇的大树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都是中国原产,在海外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植物。
一直想看有关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很偶然地搜到了这一部。
介绍了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根据不同的地形,生长出不同的植物,一个个植物娓娓道来,画面绚丽美好,适合对植物感兴趣的人看。
开篇就是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彰显壮丽的自然之美,令人惊叹。山川风物,随着四季变换,地势不同,显露出不同的美丽来。云雾缭绕的山野,白雪皑皑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眼花缭乱的美景,眼花缭乱的植物。这些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演化,不得不让人赞叹其伟大的生命力。
第一集总体说明了中国的地形气候,对气候有所了解之后,再介绍各地植物。
第二集水稻,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植物。讲述了水稻与人类的故事。与其说人类驯化了水稻,倒不如说,水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从不起眼的杂草,到香喷喷,热气四溢的白米饭,人类选择了水稻,水稻也依靠人类不断地繁衍生存。从中国,走到了全世界,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
第三集水果。这集真的非常可爱。圆滚滚,尤其是柑橘类切开之后,那一种透明、晶莹、多汁的感觉,特别的漂亮,看起来很有食欲,隔着屏幕都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我还知道了猕猴桃的故事,是如何远渡重洋,不断优化培育,变成了如今的样子。以及雪山上的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绚烂的花朵,云一样轻飘飘的,最后变成沉甸甸的果实。生命是伟大的。
待续……
第四集茶树。
第五集竹子。
第六集桑树。
1、总体概览历史沿革。2.水稻。最后的杂草稻是敢于牺牲自我的勇士。3.水果。中国的猕猴桃到新西兰。柑橘家族的杂交。新疆600年苹果王。桃子的祖先雅鲁藏布江的光核桃。4.茶树。云南锦绣茶祖。英国坦克里的茶炉。全世界30亿人饮茶。5.竹子。一片竹林只是地表根茎的分支,竹简,竹煌羽化,竹子开花即死亡。6.桑树。7大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传播大豆。美国田纳西州马丁市大豆节,大豆花粉少和蜜蜂的配合。8.本草。银杏果,喜马拉雅4000米雪线,塔黄开花到两米,石斛,马达加斯加疟疾靠黄花蒿的青蒿素。9.园林。千年莲子可开花,佛教传说西方极乐世界长满莲花,兰花,宋朝兰花画作,梅花,不屈的精神,空心煤树可开花,劈梅,菊花,北海公园皇家养育菊花,品种和手艺。10.花卉。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蓝色花朵的绿绒蒿,斗南花市的交易,蜀葵最早传播到西方,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20210703 🌿ep01笔记&心得:高寒区和荒漠区的植物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要活下去确实很不容易。相比较而言,热带雨林的生长条件很优越,但是这里的植物自然分布也最密集,每个活在这里的植物都需要有一技之长,竞争压力堪比战场。生物界的竞争真是无处不在!我感觉我再也不羡慕那些看上去“静静地美好着”的小花小草了。
一些截图:
🌿20210704 🌿ep02笔记&疑问:稗草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可以让自己的外形变得和水稻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叫“拟态”);而被人驯化过的栽培水稻也会有突变的变种(杂草稻),其习性更像是野生稻(种子前端有芒刺,种子会随风脱落隐藏在稻田中)。所以,植物到底是靠什么来感知的呢?没有眼口耳鼻没有大脑的稗草,是靠什么来发现自己变成水稻的样子就能更好地存活下去?被人驯化了的栽培水稻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的种子没有回到土地进行繁衍,所以出现叛逆行为呢?植物会不会也有思想呢?
🌿20210705 🌿ep03 心得:感觉这一集干货不多。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苹果品种单一的情况也早已知晓。唯一让我比较受触动的大概就是本集结尾的植物“诺亚方舟”——国家作物种质库。“对所有物种来说,单一往往意味着风险。”就人类来说,也是如此。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兼容并包真的很重要!
微摄很牛
每集最后可以加入幕后拍摄花絮,依然改不了蜻蜓点水抒情泛滥的毛病,又不是来听散文,多点干货好伐,雪兔子一生开花一次,稗草拟态水稻,稻米腌渍延长鱼肉保质期,杂草稻野生稻,脐橙没有种子,猕猴桃雌雄异株,茶小绿叶蝉,茶道草庵,六世纪查士丁尼派僧人窃取蚕种,桑树传入意大利确切时间不可考,1435年白桑被大富翁弗朗切斯科·彭维奇尼引入意大利佩夏替代黑桑,因黑桑植株高大难以修剪又生长缓慢且饲养出的家蚕吐的丝质地粗糙,缫丝机雏形亦源自中国,1765大豆引入美国,塔黄,青蒿素治疟疾,梅妻鹤子林逋,劈梅,
用心选题,良心拍摄1.植物天堂:植物演化,地域分布2.水稻3.水果:柑橘类,杨桃(狗枣),猕猴桃,苹果,桃子,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劈梅),菊花,10.花卉:大叔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
干货满满,很多知识点连我这种作物学博士也是头一次学到,觉得很值。最让我感叹的还是祖先对植物的驯化,植物与人类竟然存在一种妥协与合作关系,为此改变了野生种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就这样延续千百年,真是一项壮举。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刚看完前两集,从好奇心到更了解
以经济作物为主角,跟《改变世界的花园》(邱园在经济植物应用传播方面的历史作用)算是同系列。
艾玛,每一帧都护眼,每一帧都想截屏,太美好了,这套是看《环球人物》访谈发现的,爱奇艺VIP到期倒计时五天,我必须看完!
素材有点少,为了撑够片长,有几集一直处在跑题的边缘,感觉马上就舌尖上的植物了。不过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可以淡化“影响”,专注植物本身也挺好的,还可以一直拍下去。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看评论才知道是《大国崛起》导演李成才的作品,同样的国际化视角,同样大气的拍摄,视觉体验不错。讲故事的能力不同分集有些参差,觉得可以一看。
舌尖上的植物?
第一集是一些植物的群像,简单介绍了桫椤、水杉、九翅豆蔻、水母雪兔子、苞叶雪莲、海芋、锥叶榕、玉蕊、梭梭、珙桐等植物,顺带看了看祖国风光。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令人敬畏的美丽生命。第一集有梭梭树噢!
镜头语言逐步靠拢国际化,但是配乐搞的跟言情剧的生离死别是怎么回事。故事可以讲得更好,用历史古今真正的融合表述而非无数遍强调“中国”、“中国的”来凸显华夏诞生的植物所具有的影响力。看到西湖荷花真亲切。比如莲这一集,不如学学《主厨的餐桌》韩国寺院老太太做饭的讲法?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终于把这部两年前标注“在看”的纪录片,改成了“看过”。为此特意把之前看过的几集,重温了一遍。因为每集主题不同,有些一集是一种植物,有些是多种植物,导致在叙事结构上差异很大,有些节奏很慢,有些又紧赶慢赶的。为了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台词解说努力营造拟人化,以及配乐的烘托,有些地方让人动容,比如竹子开花。不过从科普的角度,还是学习到不少新知识,站在植物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的力量。
一直以来,中国的优秀纪录片题材,都以人文、社会、美食为主,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特别出彩的作品不多,让我们只能看BBC的作品眼馋,这部作品刚看了两集,远不能说完美,但看得出来,在拍摄手法、故事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拍摄条件明显上了几个档次。四星给本子本身,一星算是鼓励,希望这类作品多多益善,让中国的纪录片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