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是一名年轻的宗教信徒,她的职业是私人护理员,她在拯救迷人的病人阿曼达的灵魂时,对其产生了极为危险的迷恋。
本片完全从Maud视角出发,观众不知道Maud不知道的事情,不去回忆她不想回忆的事情,观众可以清晰的感受到Maud是如何在坏的状态中越陷越深,看着她一步步从迷茫,lost,到疯掉。
本片真正让我感到恐怖的地方正是这种很主观的对Maud情绪的刻画。Maud在人群中,但她是孤独的,而且不是自我选择的快乐的孤独。她有工作,但是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也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也不禁让我思考,人的存在真的有客观意义么?在Maud主观如此不珍惜自我(惩罚自己的方式是自残)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她可以通过信仰的方式拯救自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陷入到这种情绪中,感到和身边环境格格不入孤独孤立无援,那种强烈的眩晕和无助感在袭击着Maud。Maud投靠了上帝,但是这种“病急乱投医”似的信仰又无法让她得到真正的救赎,在这种依旧混乱的状态里她一边在宗教中寻找救赎一边对Lord是否真正可以救赎自己存有一丝怀疑。
本片很多细节的地方刻画了Maud的性格,她不是一个擅长和人交际的人,不是一个典型的坏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除了性格孤僻难以沟通边界感定位不准确,并无有意的去做对自己有好处的坏事)。Maud是一个疯狂的教徒,但是她并不是一个类似坏修女或恶魔之类的邪恶形象,我个人认为宗教在这里起到的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她可以单纯的变疯或者信仰某种哲学理念。并非是这些外界因素引导她走向死亡,是她的孤独带她越陷越深走向死亡。很多时刻可以感受到她的不知所措。Maud极度在乎她人对她的看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最终的结局。如果有人(心理咨询师?家人?朋友?善意的同事出现的时间太晚了,这种程度的善意已经无法拯救当时的Maud了)可以拯救她,我相信她不会做出最后的选择。
很多对话中你可以感受到她的不知所措。Maud极度在乎她人对她的看法,在Amanda夸奖她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Maud幻想了一段她和Amanda之间的美好的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可能性,但是Maud会认为这个有可能性的关系是既定事实。她有强烈的占有欲(她希望生命中有重要的人的陪伴,对方看到她的优点,视她为重要的),并且无法直视自己的个人欲望。
最终,Maud不再从任何其他人的视角或者跳出自己的臆想世界去看待事情,而是走向了绝对的孤立,根据主观想法改变/滤镜了自己客观所见。她不在迷茫和不知所措。她想象了一个使命给自己(拯救Amanda,而且却被Amanda指出她是孤独的,Maud并不愿相信自己是这样的)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后走向死亡。
蛮奇异的观影体验,看讨论才知道是A24出品,包含了仲夏夜和遗传厄运这种类型的宗教恐怖电影,三部都看过了,而较之另外两部,这部比较不那么晦涩,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会太难以理解或者说过于冲击和难以接受。
其实还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信仰当然可以带来正向的价值体验和保护,但如果过于偏执或狂热,心之所向就可能转化成啃噬自己灵魂的恶魔,最可悲的是自己还不自知,相信然后彷徨然后软弱然后恳求然后苦痛然后坚定然后疯魔…影片结尾蛮有冲击力的,当莫德自焚以求飞升,周围惊讶的路人仿佛跪地臣服,莫德也以一种高傲美丽而神圣的姿态浴火重生,但下一秒具有冲击性的视觉画面和高频的惨叫转瞬即逝,一切戛然而止,对比画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感,一切都如此虚无,莫德自以为的神圣使命与不可辜负的信仰,她所遭受的身心苦痛与彷徨就这么短暂而虚无地结束了。阿曼达对她的评论如此精准,她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女孩,一个抱有负罪感又期盼具有拯救他人能力所带来的强烈存在感…
前几天刚被好友拉出去跟三个陌生人聚会开心惬意,看这片是把人瞬间拉回刚开始独居时的血腥惨剧啊.jpg
就从莫德与阿曼达的关系开始,一种单纯的、模糊的占有式欲望。
举例:毛姆《人性的枷锁》里敏感自卑的小菲利普与其活泼开朗玩伴的关系。
这类关系不少见,乃至每个内向者都曾饱尝其浓烈的生命火花下渗出凌迟灵魂的苦痛底色而不愿回顾(
其实也无需深谙影片里的宗教信仰元素,在我们这个文化语境,似乎有很巧妙的载体——道德。(从精分角度就是超我嘛~
一个从小传统禁欲又没什么朋友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那些活泼开朗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冲击力极强,随着慢慢热络,对这个人产生一种非常强烈又模糊的欲望。
她照顾着她,她对这个“心灵世界”第一次出现的人产生疯狂的占有欲。
她又怎么可能说出嫉妒卡罗尔这样的话,明明她是那么善良的人,明明她全身心地治愈救赎着阿曼达——过度的超我/道德。
可阿曼达竟然在那么多人的宴席上当面指出自己的自私——压抑的本我/欲望。
这太羞耻了!羞耻至回到孤身一人的出租屋瞬间陷入混乱。
(大意)“我本不该属于这座小镇。”独身一人在bar里喝酒、生涩地勾引男人,何尝不像现实中的“莫德”在社交场受挫后对道德上自己曾唾弃之事的屈服尝试?
——当然,这也致使内心产生更大扭曲,就连屈服于厌恶之事都搞得自己更加难堪,到底还能怎么办。不怎么办,用扎钉的鞋垫刺穿脚板,用血淋淋的痛疮安抚内心的耻感。
空虚一如既往,生活只剩下一路走到黑。
归根到底,她是不信道德的,亦深深渴望自己能够能够安抚下躁动别扭的心,去过随心肆意的生活。
可阿曼达好残忍,继续一言直指自己根源痛处。(首尾呼应前护工:她有点贱)
导演也好残忍,用电影的方式对每一个“莫德”进行二次精神凌迟。
(另一长评导演采访那篇:莫德对阿曼达应该包含嫉妒,她渴望成为阿曼达那样的人。)
希望每一个对影片代入的人忍耐完一小时二十分的“折磨”后,恍惚间会心一笑:
还好,那一时期的自己很早就挥手告别,早就烟消云散。
Across the pond, SAINT MAUD goes to extremes in a full possession mode, nurse Katie (Clark), converting to Catholicism after a botched attempt to save her patient (but the particulars are in omission), now calls herself Maud, she is assigned a palliative care service to the dancer/choreographer Amanda (Ehle), who is diagnosed with stage four lymphoma and wheel-chair bound. Trying to right her previous unspecified wrongs, Maud imagines hearing the Almighty’s calling and burdens herself to rescue Amanda’s decadent soul (a lesbian hedonist). Once she oversteps the mark, rejection, humiliation and dejection assail her in quick succession, heading towards the event horizon, an obsessive Maud consummates her devotion in the most radical ritual, but the final image right before the end is a dead giveaway of her benightedness.
Glass resoundingly assaults our sensorium with strikingly somber and disturbing imagery, Maud’s ascetic, sepulchral apartment (the peculiarly rotated position) seems to exist in the purgatory itself, projectile vomiting, levitation and other surreal elements (William Blake’s full-color plates are distorted and reified to addle Maud’s vestige of sanity) are rendered with frugal but effective special effects, on the technical front, SAINT MAUD is a marvel to rejoice in.
But, there is always a “but”, Glass’s foregrounding of Maud’s fundamentalistic monomania does not add anything particularly insightful to the centuries-old thematics. She pulls punches from digging into the grounds of Maud's nerve-wracking masochism (nails in the shoes), the fount of her delusion and hallucination, and lumps them to Maud’s blind faith. A recent convert, Maud doesn’t seek religion with an open heart, she is desirous of something to expiate her sins (but what are her sins?), and her transmogrification from Katie to Maud is a big lacuna here (yes, it is noticeable that Maud’s eyes have two different colors), ergo, Glass clearly chooses to sensationalize what is more visually compelling to exercise her expertises.
That said, Clark is utterly sensational, enriches Maud’s idée fixe with painstaking applicatio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It is totally up to Clark to humanize Maud’s creepiness, misery and desperation (as the script has no sympathy but pity for her), and she makes a hellacious effort to cinch that, she is a mentally impaired patient whom no one cares. Meantime, a gracious (even under ghastly make-up with a bold head) Ehle also maxes out to humanize Amanda, even if hers is a mixed-bag of badly conceived stereotypes, she is spitefully introduced with a c-word, where is one’s basic compassion towards the terminally ill? SAINT MAUD has that crassness doesn’t sit well with its high-concept flourishes.
Title: Saint Maud
Year: 2019
Country: UK
Language: English, Welsh
Genre: Drama, Horror, Mystery
Director/Screenwriter: Rose Glass
Music: Adam Janota Bzowski
Cinematography: Ben Fordesman
Editing: Mark Towns
Cast:
Morfydd Clark
Jennifer Ehle
Lily Knight
Lily Frazer
Marcus Hutton
Turlough Convery
Rosie Sansom
Rating: 6.7/10
首先简单梳理个人理解的剧情:凯蒂是医护人员并身患绝症(推测)又出过医疗事故于是皈依上帝,她改名为莫德,后来做了阿曼达的私人护理。
莫德是“虔诚”的信徒,持续地感应到神的存在和神的指引,虽然那些大概都是病痛和心理阴影带来的幻觉,但她相信自己从中获得了信仰的力量,一系列自虐行为(包括最后的杀人)是对自身信仰的检验和证明。
但神也不能拯救她,没有奇迹,死亡总是必然降临,死亡总是常胜将军。在死亡面前莫德孤立无援,神是她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她别无他法,用这稻草来点火了。
最后莫德在海边自焚、众人跪拜的场景(尽管那是她死前最后的幻觉)很有感染力,现实中众人聚集不是因为神迹而是因为莫德的死。我们这个时代,神几乎失尽了祂的威严,神圣近乎不复存在,只有死亡对我们还保有原始而永久的震慑。
ps个人关注的几个点
①选角神了。女主演员和角色的适配度接近神迹。
②女主玩打火机的镜头和最后呼应得好。
③某场景心脏复苏的镜头👍
④女主自虐检验自己是否通灵的几个片段让人绝望。没有什么能拯救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道理的地方,疼痛有益是自欺欺人,痛苦折磨着我们,痛苦是不会开花的荆棘,而死亡则是必然降临的节日。
⑤孤独大概也是一种绝症。
阴冷、压抑、神经质、脆弱、唯美、扭曲。这是在大屏幕瞬间恢复黑暗,在均匀地闪着粉红色灯光的长方形拱廊下蓝色的帷幕缓缓拉开的时候我脑子里流淌着的印象。茅德乍一看像魔女嘉莉一样可怜,但从全片看来她更多是咎由自取而非情有可原。尽管在遇见被她看护的阿曼达以后她也曾像个普通女生一样心里小鹿乱撞,会表现出一种执拗而令人忍俊不禁的占有欲,而一旦阿曼达开始嘲讽她莫名其妙的虔诚的天主教信仰,她就大动肝火乃至于最终忍无可忍玉石俱焚。任何来自外界的善意的援手在她看来都是来自地狱的邪恶触须,但她那么自命不凡,对她自己的救世主也只有受虐情结,和抖M没什么两样,这种自虐的嗜好就像毒品一样将她引向毁灭。这让本片的内涵比魔女嘉丽以及冷血惊魂(本片的灵感来源之一)的主旨都要模糊暧昧。总而言之我觉得这部片子似乎并不想批判或者怜悯谁,只是找了一个站不住脚的缘由以便展现导演对一种病态空洞的美的偏执,这种飞蛾扑火的病态美确实令人揪心扼腕(结尾那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照着实是吓到我了,之前无论如何都还好),但却很难令人共情。因为本片从未真正试图给出一个导致茅德痴迷于宗教救赎的缘由,这就让她的扭曲行为停留在视觉冲击这种肤浅的表层。让魔女露出隐形的翅膀、听到恶魔般的脑内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声音还是女主本人用她的母语威尔士语配出来的)这种魔幻的桥段如果放在嘉丽里面会显得既诗意又悲剧,但在这片子里就仅仅只能让人看出病态的诗意来。不过单论电影美学的话,茅德在临近结尾处披着圣衣(其实就是从二手商店淘来的床单)沐浴在月光下和血色中的场景是我觉得近年来恐怖片界最绚丽的风景,本片的养眼度是没得说的。汗我为什么现在才想到那么多,昨夜散场之后和Morfydd Clark面对面聊天的时候本来可以把这些话全都对她一吐为快的......不过罢了,能在戏外跟她见面,跟她寒暄闲聊,发现她在现实中其实是一个可爱随和又认真深刻的人(跟茅德完全相反),听她在戏外爆片子里不为人知的猛料(比如片子里面实体特效很多以及恶魔之声是她亲自上阵配音的,她还在外面现场展示了一下茅德神经质的颜艺萌点满分)这样对我一个影迷来说已经过于梦幻和超现实了,除此之外实在别无所求(还用说么当然是想再见她一面了)。
What a surprise. 第一次看电影院的surprise film,影片标题打出来那一秒在座的爷爷奶奶都倒吸一口凉气。cinematography挺好,剩下一切都是垮的,全程能闭眼就闭眼了
75/100 倒置与倾斜的镜头是扭曲内心的暗示,流体旋涡是无意识自陷原旨主义的表征,孤独的心灵在虚无主父那里祈求填补,终究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自娱狂欢。
是信仰令人瘋狂還是瘋狂的人才尋求信仰?Never waste your pain.
其实还可以,只是发挥不太稳定,有点《女巫》那味儿但又没啥超越。最怕这种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以帮助别人为己任的人,说白了还不是想给自己攒人品升等级?部分画面和配乐不错。
我是很喜欢的,视听语言非常精彩,虽然主题直接故事格局有限,但这就是小成本恐怖片的魅力啊
镜头极其精致优美,人物动机也立得住,我这样的宗教小白都可以坚持看完。信仰是个好东西,只要你别拿来规制别人,确实可以帮你调整认知与现实的偏差,实现精神上的逻辑自洽,哪怕在别人看来,你是在痛苦尖叫。倒数第2秒和倒数第1秒太绝了,算是2020年最棒的恐怖片的结尾。
可以看出成本很低,故事也很直接简单,一眼看到底。但是这类型自我毁灭的故事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摄影和布景都不错,女主的孤独和受到的创伤都能让人共鸣。最后海滩一幕很棒。而且有一处意想不到的惊吓
烦到走
6.7/10相比A24大多数惊悚恐怖片,这部简直可以说短小精悍,其故事架构、复杂程度还是解读性方面都是相当通俗的,因为它近乎明示了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个想要自我救赎的灵魂逐渐走向偏激和自我毁灭的原因,其作祟的只是自我意识的麻痹,能塑造宗教的终究是人的意识而已。
清楚揭示了原教旨主义者的极端和疯狂,7.5
电影最后的一秒钟就是神来之笔!这一秒简直后劲十足,没有反转,却将故事的主题照耀得淋漓尽致!或许影片想要描绘的是在孤独和厌世的环境中,个人的信仰是如何影响甚至操控自己的行为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化羽成仙只能是痴人说梦!
这片让我联想到一些豆红,把生活过度地投入到某一精神世界当中,甚至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刷片刷书写影评书评,以精神上的满足感对抗现实中的空虚寂寞。最终像莫德一样,在精神世界中自己是广受认可的大师,在身边人眼里却是孤独的精神病
具备着能够被赞扬的长片处女作的大部分优点,且如同这其中最时髦的那批一样在类型与艺术之间进行着微妙的共舞,然当那对金色的翅膀出现,包括莫菲德·克拉克的表演在内,一切都前功尽弃,暴露了本应推翻的“性别”差异,影像变得轻浮和滥情,并终究被本就强行的性别议题自噬。
"unoccupied"的羔羊被迷途中的神迹召唤,不断沉迷于自我感化。日常的乌云和飞鸟都是神的指引,在烟火绽放的夜晚将自我神化,痴迷赋予翅翼,灰烬赋予重生。相比堕落的性瘾,在攀升(楼梯间)和受难(石子和钉子)的中享受神的爱抚,这很A24。
典型的走火入魔的A24式神棍“恐怖”片。套个宗教元素,故弄玄虚、乱七八糟地拍一拍,就搞出一部所谓的“恐怖”片了。深度没深度,恐怖更别提了,这都能叫恐怖片了,笑掉大牙。
人家病入膏肓了搞搞姬关你个疯批修女屁事,你自己在外面又是帮男人打手枪又是观音坐莲能不能先管好你自己,差《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130条街,同入视与听年榜的《雪莉》都比这有深度,文艺没文艺起来商业又商业不了才是最尴尬的,内容严重不足,连84分钟都没撑住
【7】喜欢导演的名字,罗斯·格拉斯也可作玫瑰玻璃。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玫瑰色的玻璃”,狂热的,偏执的,歇斯底里的,脆弱的,萎靡的,纵情声色的。关于宗教狂热的古老命题,关于上帝和撒旦之间的抢夺战,关于独角戏和女性身体的摆弄,似乎更适合Physical theatre。当然也有非常庸俗的部分:如感受上帝时莫德犹如经历了性高潮(真糟糕,作为上帝妻子的女信徒们勾连的永远是性体验),再如结尾BlingBling的金黄色翅膀(一秒跳戏《X战警》,是最后一幕也救不回来的乏味)。这些桥段不禁让人觉得导演是个想象力极度匮乏的创作者。总体上,只是把《女巫》+《圣女贞德蒙难记》+《魔女嘉莉》又嚼了一遍,在克里斯滕森德莱叶帕尔玛的影像里自慰。
当代恐怖片分两种,A24系和其他
当“A24系”也成了一种批量制造……
以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来说完成度不错,不长的篇幅内把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的形象立住了,在女主前史的介绍上用了很短的交叉剪辑,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整体叙事的进行是非常有效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的影像风格,从打光到摄影混杂着神性与暗黑,一些小的细节点诸如下水道和杯子内旋转的水流,都和主角的心境非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