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代,两名灯塔管理员试图在他们生活在偏僻而神秘的新英格兰岛上时保持理智。
随着雾角的摇摆声响彻空中,沉默寡言的前伐木工人埃弗莱姆·温斯洛和两鬓斑白的灯塔管理员托马斯·韦克踏上了十九世纪末新英格兰沿岸一个僻静且了无生气的岛屿。 在接下来四周艰苦的工作和不利的条件下 ,俩沉默寡言男人除了彼此以外,没有其他人的陪伴,被迫忍受,仇怨与日俱增。 然后,在恶劣的预兆中,狂怒而无休的暴风使看守员受困于本就不宜居的火山岩,助长了长期的野性饥饿;极度痛苦;使人躁狂的隔绝以及恐怖的酒后幻觉。现在,精神错乱得令人窒息。 还可以从无形的牢狱中逃脱吗?
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和女友在一起看的。女友看一半睡着了,我也因为沉迷于她的身体,所以电影看的很随意,对这个电影的印象只有荒诞和黑暗,感觉上一般。
第二遍看的时候,是因为实在片荒,找不到恐怖片看了,就拿起来再看了一遍,看完观感和第一遍一样,荒诞和黑暗,我想,原来不是我第一遍看的不认真,电影确实一般。
第三遍看的时候,依旧是因为片荒,想在看过的恐怖电影里,挑一部重温,来渡过一个晚上。不知道为什么,在挑到这部的时候,我就是还想再看一遍。看完我的感受是,足够荒诞,足够黑暗。过瘾
看前两遍的时候,女友还是女友,看第三遍的时候,女友已经是前女友。所以那种黑暗,那种邪恶,才开始做到感同身受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大约200多年前,命途多舛又穷困潦倒的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纽约刚刚写就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他或许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人生还剩下最后十年,但应该预想不到自己笔下的那些长着鳃、满身触手的旧神们会扩散到全世界,影响到那么多个文艺创作者。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新作《灯塔》,看上去似乎又是一则《克苏鲁神话》的延续。
1
与导演的前作——以女性为主角的山林故事《女巫》相比,《灯塔》似乎有非常大的不同。
这次的故事舞台,是汪洋之中的一片孤岛。在这片孤岛上,罗伯特·帕丁森所饰演的“青年”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老者”——两个男人成为了故事的主角。本应按合约只在此维护四周灯塔的他们,却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了计划。
但要说被汪洋隔绝的孤岛比新英格兰的山间小屋更有恐怖氛围,不如说浩瀚未知的海洋,本身就是恐惧本身。片中的恐惧体现,皆是海洋的延伸。
不知正体的塞壬,在老者的口中,是业已死亡的疯癫助手在别处叫嚣过的胡话。在故事的伊始,青年便早在灯塔的前任管理员的橱柜中翻找出她的雕像。于是在午夜梦呓中,她便成了这突然降临这孤岛的神秘来客。
独眼的海鸟,拥有翅膀的它,本应如恬噪的同类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不知道为什么,它却总是与青年过不去,常常来阻碍青年的劳苦工作。即使老者告诫青年不能招惹海鸟,它仍旧如同原罪一般,与青年如影随形。
老者,一个常常絮絮叨叨的老水手,也是青年的恐惧之一。神秘的祷文和关于海洋的禁则似乎不算什么。而以位谋方便、老是把扣工资挂在嘴边的行为,又似乎只是令人厌恶。在青年早就自曝名叫Winslow,但老者还是自顾自地称青年为“Lad(年轻人)”——这种如同“父亲”一般傲慢的态度,似乎才是他最令青年畏惧的现实理由。
被老者称为“She”也被作为本片片名的灯塔,则充当了这片中的最大的欲望投射。
尽管畏惧着老者,但青年仍对平日里只有老者才能上去的灯塔上层心生向往。于是在青年窥视的视角里,恐惧和欲望连接了起来,让未知的事物暂时得到了一个可以解释的答案——对折射出光芒的透镜赤身裸体的老者,更近乎是对邪神的顶礼膜拜,从镂空铁板间隙掉下来的体液,也化成了这片无光之海中的巨型生物,追求光而产生的黏液。 从灯塔之顶扫过的触手,会让克苏鲁神话的粉丝兴奋,而普通影迷会比较在意,“斧头追人桥段”与《闪灵》的共振。
令两者共通的,或许是影片中段那一场互问——风暴来袭,被困在孤岛上的青年和老者,终于借着醉酒,因为累积已久的矛盾和秘密开始了争执,十八个“What?”接连从两人嘴中蹦出。这十八个“What?”,代表着愤怒,代表着不信任,但在本质的含义里——它还是直接代表了两个对彼此情况丝毫不知的人,对于未知的疑问。
而克苏鲁神话中,洛夫克拉夫特将其唤作——“不可名状(unspeakable)”。
2
在参考赫尔曼·梅尔维尔与萨拉·奥恩·朱厄特的那些关于水手、海洋、灯塔管理员的传记、短篇怪谈后,罗伯特·艾格斯与马克斯·艾格斯联手写的这个故事,显然会更加接近现实本身。但《灯塔》最让人着迷的点,并不是“引经据典”,还是需要归功至创作者本身的——模棱两可产生的多义性。
片中说到的“圣艾尔摩”,实际上是三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位主教,因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迫害,被破胃绞肠而殉教。传说他可以躲避雷击,所以成了水手们信奉的圣人。片中老者的触手,除了如今文艺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克苏鲁”之外,其实也不难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几种神话体系扭杂,如同将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串联在一起,不同神话体系之间的相似,在为这个故事添加现实感之余,也恰好构成了可供观者解读、再创造的多义性。
但在影像之中,帮助观众去解读自己含义的,还是“明”与“暗”的对比。整部《灯塔》镜头下的环境,多是灰暗的,就连人物本身,都浸染在这如墨一般的偏青黑白画面中。唯一明亮的镜头,是约30分钟时,两人开始重新粉刷灯塔的塔壁。
即使没有透镜本身的光,灯塔仿佛正是这个黑暗世界里的异物一般,如此“明亮”——这种用影像做出的心理暗示一直持续到片尾。无论是圣艾尔摩,还是波塞冬、克苏鲁……人心中灰暗的神,在这个故事中都只是灯塔的陪衬。
通过这层表意,似乎无论剧本的原初究竟是要讲底层赎罪者的自证,还是关于逃避者的惩罚……“Winslow”、“Wake”、“Thomas”……似乎都没有必要去深究,因为电影呈现出来的表面故事,只是一个看似“作者已死”、上古时期就残留下来的精怪寓言故事罢了。在精怪寓言故事的表壳之外,并没有任何过多解释。这种看似粗粝实则精准的安排布置,或许就是罗伯特·艾格斯的作者性。 比起《女巫》,这种精准的多义性又更加提高了。当你看到癫狂的最后一幕,如果你在之前就联想到了海神波塞冬,那你无疑还会想到同神话体系的普罗米修斯——这个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神,最终被困在高加索的山上,日复一日地被鹰鸟啄食心脏。《灯塔》并不会强调,或许圣艾尔摩的受难记才符合最后一幕的原旨。
这种来源自“不确定”的不安,在文本和影像留下来的序列空间中余味悠长,也让人体会到了最原始的——关于“不可名状(unspeakable)”的恐惧。
3
显然,似乎把罗伯特·艾格斯当成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影像上的传承者,还不如拿他跟其他新生代导演比较——毕竟,《灯塔》也才只是罗伯特·艾格斯的第二部长片而已。
而放眼今年北美电影的恐怖世界,同样有另外两部导演的第二部惊悚长片新作熠熠生辉。
乔丹·皮尔指导的《我们》,在“反威权”的表面主题上,似乎与《灯塔》的一种解读有些类似。但该片的定调更类似“商业恐怖片”,好像无法与有着浓郁怀旧文艺风格的《灯塔》做对比。不过就以导演在主题定调的区别上而言,比起前作《逃出夺命镇》,《我们》的主题显然更为大胆、更具普世价值。似乎《我们》与《逃出夺命镇》的区别,又比《女巫》与《灯塔》的区别大。可惜的是,虽然制作规模、主题都比前作更加“大”,但为了照顾商业片观众,《我们》终究还是比其他作品少了些逻辑上的合理性。
而《仲夏夜惊魂》的导演阿里·艾斯特,似乎更具有与罗伯特·艾格斯争夺“新生代恐怖王”这个名头的实力。用白昼体现恐怖异教习俗,作为前作《遗传厄运》家庭邪教故事的侧面补充,似乎也是一种有新意的“作者性”。但正如阿里·艾斯特的访谈所述,《仲夏夜惊魂》和《遗传厄运》一样,还是一个更像关注社会性的家庭故事。当新增了24分钟的导剪版问世后,许多人对于此片“惊悚片”的心理定调还是难以被满足,这被减去的24分钟并不是因为尺度过大,只是因为纯粹的时长过长、商业因素罢了。
其实在北美公映、流媒上画都晚于后两者的《灯塔》,目前在豆瓣和IMDB的高分,似乎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就个人而言,其实《灯塔》复杂精准、又能让解读出不同版本的人都喜欢上的“多义性”,就成为了这部作品值得一切赞美的理由。
如果罗伯特·艾格斯的下一个项目,还能维持如此的“不可名状(unspeakable)”,只留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谜面,让观众仍然保留着对作品的解读空间……那我相信,他的作品一定能继续打动更多喜欢发掘人类恐惧本源的观众。
原刊登于公众号“电影岛赏”及豆瓣号“二十二岛主”, 刊登标题为“这部期待了半年的恐怖片,真的没有令我失望”及“《灯塔》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带我们回到了恐惧的源头”,本文标题为原稿设想标题。 撰文:匣中猫 编辑:二十二岛主 特别感谢:sTill-Life mp.weixin.qq.com/s/zADEqPShpCP_fVvAGwTexQ
原文地址:http: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42.html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这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大海之上是罕有人迹的孤岛,孤岛上是引导航行的灯塔,无论是大海还是孤岛,灯塔之存在,都是为了照亮一个世界,都是为了制造一个方向,或者,都是为了消除对于未知的恐惧,但是当灯塔本身也成为未知的符号,谁能逃离恐惧?未知之外是更深的未知,恐惧之后是更强烈的恐惧——直到一切只留下吞噬的声音,变成哀求的灵魂。
直到最后恢复平静,成为死寂一般的黑暗。温斯洛就是在最后一刻打开了通往灯塔的那个盖子,然后爬上了灯塔,那是能够照射到远方的一盏灯,明亮,刺目,但是在光亮的世界里,他看见的是自己涂满油污的脸,在灯塔的世界里,自己看见自己,只不过是一种镜像的存在,他伸出手想触摸这个镜像,但是一切空空,如同灯塔本身的意义一样,是虚无,是空洞,是黑暗本身,于是颤抖,于是尖叫,于是坠落——那一只海鸥停在他的身上,啄食着他的身体,一种肉身的死亡,仿佛如水手们的灵魂一样,再也无法在镜像中成为一个整体。当温斯洛终于突破了那个盖子爬上灯塔,他来这个岛上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对于权力的占有,但是却是一个悲剧的真正开始,而悲剧早就在他杀死了长官托马斯之后就已经发出了预言:“如若恐惧的苍白死亡,能够使海洋侵蚀我们的床,那上帝听到波涛滚滚,会不会屈尊拯救哀求的灵魂?”
上帝在哪里?上帝在高处,上帝是光亮,那灯塔就是上帝的象征,那一块盖子将灯塔之上和灯塔之下分隔成两个世界,就像上帝和凡人的世界隔绝着,所以对于温斯洛来说,这里是黑暗,这里是巨浪,这里是压抑,这里是恐惧,要摆脱这一切,唯有掀开那个盖子,爬到上面,当成为灯塔的守卫者,就仿佛让自己成为了上帝,就会去拯救哀求的灵魂。“灯塔是我的。”当温斯洛将托马斯深埋之后,他像一个胜利者这样喊道,一句宣言,占有了灯塔,就是变成了上帝,就是把一切的恐惧都驱赶了。但是当看见镜中的自己涂满了油污,当灯塔本身就是诱惑的进口,他不仅找不到救赎的力量,反而让自己坠入更深的黑暗。
托马斯之死,是一个暗示,是谁真正埋葬了他?一直守护灯塔的他,一直发布命令的他,一直高高在上的他,在某种意义上是规则意义上的上帝,但是这个规则仿佛是托马斯自设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对抗恐惧的上帝。大海掀起了巨浪,黑暗笼罩了一切,只有这一座灯塔是平静的,是明亮的,所以当托马斯和温斯洛开始为期四周的守护,作为长官的托马斯,就成为了权力的至高者,就成为了制定规则的上帝:只有他才能通往灯塔,只有他才能发号司令。一个上帝的出现,必然是伴随着一个哀求的灵魂,托马斯让他雾散去之后开始值班,让他擦洗地板,让他清洗水箱,让他维修屋顶,让他保持灯塔的亮度——这些都是温斯洛本身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托马斯那里,都变成了绝对的服从,“你最好都听我的话。”“我说你喜欢就得喜欢。”“你最好学会享受。”……他责骂温斯洛没有将地板擦洗干净,他完全不顾温斯洛的感受甚至打他。
一方面,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托马斯已经深谙了守卫灯塔的规则,他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说一遍祝词,总是提醒温斯洛不要去惹海鸥,因为夺走水手灵魂的它们会制造厄运,他警告他注意人鱼,那是邪恶的力量……第一次来到灯塔的温斯洛言听计从,尽管内心有着抗拒,但是他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对于温斯洛来说,不仅这座灯塔,这片海域是未知的,面前的这个老人更是恐惧的代名词。但是另一方面,当托马斯成为两个人世界里绝对的权威,他就是在破坏规则,他对温斯洛说:“厌倦会使人向恶,唯一的解药便是酒。”但是灯塔守卫的手册里却规定不能喝酒,所以托马斯一开始只是将水倒进杯子里,和托马斯干杯;当四周时间已到他们等待补给船,但是一场暴风雨的到来破坏了整个行程,他们无法返回,而托马斯又将埋在地下的补记物品挖出来,也全然不顾守则的规定。
无论是托马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规则的破坏,他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像上帝一样保持着统治权,而保持权威的唯一象征便是守住灯塔。“灯塔是我的。”这是托马斯挂在嘴里的一句话,当他们刚刚到来的时候,温斯洛负责日常工作,托马斯则爬上了灯塔,他一边抱怨自己的搭档是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一边说:“灯塔是我的。”在过去了两周之后,两个人一起吃饭,托马斯说起了自己的经历,说起了在修道院在没有见过的女人,他感叹了一句:“我把后半生都托给灯塔了。”当四周的时间已到,明天补给船就会过来,托马斯评价温斯洛:“你很适合守护灯塔。”但是当温斯洛反问:“那你为什么不让我上灯塔?”托马斯愤怒地吼道:“这是我的地盘,灯塔是我的,你只能去另一个灯塔。”当最后两个人爆发冲突,温斯洛将他活埋,奄奄一息的托马斯再一次强调:“灯塔是我的。”
“灯塔是我的。”这便是唯一的存在,是属于我的唯一证明,当制定规则,当颁布法令,当赶走威胁,灯塔之存在,就是托马斯庇护所,他在这高高的灯塔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像一个上帝那样。所以最后被活埋,在某种意义上是托马斯自己埋葬了自己:如果他不对温斯洛颐指气使,如果他让温斯洛也能登上灯塔,如果他不以自己的权威威吓手下,这一切是不是都不会发生?但是,当托马斯自己制造了上帝的幻影导致了反噬的悲剧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无法控制的未知力量?托马斯之外是温斯洛,这个看起来循规蹈矩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是更大的欲望世界,当他来到这座荒岛,当他守卫这座灯塔,是那种对于无知的恐惧激活了内心的欲望,而一旦欲望被唤醒,灵魂似乎在无法救赎的世界里制造了更大的恐惧。
这似乎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荒岛本身提供了太多的无知:为什么在枕头下面藏着一个美人鱼的小雕件?曾经的灯塔守卫者是不是无故地死去?为什么不能招惹海鸥但海鸥总是出现在他眼前?……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托马斯为什么对这一切讳莫如深?对于这一切的未知,托马斯还有酒,还有守卫灯塔的权力,但是对于温斯洛来说,似乎什么也没有,作为一个伐木工人,温斯洛选择来到灯塔似乎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安顿下来,“不久的某一天我会在乡下住下来。”这是温斯洛的理想?还是他逃避现实的办法?但是当他来到这座灯塔,看见的,听说的,都是更深的未知,更强烈的恐惧:曾经灯塔守卫者死去,却还残留着死亡的气息;水手们的灵魂被海鸥带走了,水箱里却漂浮着死去的海鸥;朝上看,那通向灯塔的盖子上爬过了神秘的动物……神秘的力量总是控制着这座灯塔,曾经的死亡,曾经的噩梦,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温斯洛的世界里,而茫然无措的他,似乎也被慢慢拖进了这个恐惧的漩涡。
暴风雨像永不停止地袭来,大海的涛声张开了巨大的口子,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一切,当四周的时间已满,那艘象征逃离的补给船却没有出现,“接我们的船可能已经来过了,我们错过了。”这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它没有离开的机会,它被困在疯狂的世界里。当更深的未知袭来,当被更强烈的恐惧控制,温斯洛想要反抗,想要爆发,想要摧毁,他把那只停在水箱边缘的海鸥狠狠摔死,他抚摸那个美人鱼雕件满足欲望,他开始用酒取代水,他甚至藏起了一把匕首——想寻找机会杀死统治这一切的托马斯。而随着他对于这一切的反抗,真正的温斯洛才显出原形:他为什么不再从事伐木工作?“那天实在太累了,我看到他滑倒,冲我大喊,我只是静静站着,一言不发,看着蠢货被木头吞没。我把他的工具收归我自己,现在伊福莱姆·温斯洛就可以重新生活了。”那个伐木场的人死了,温斯洛没有救他,不是冷漠,而是他要看着他死,然后取代他的位置,当温斯洛开始在喝酒之后说起自己的经历,无疑另一场谋杀正在酝酿之中,无疑另一种取代正在实施中。
补给船没有出现,两个人被困在灯塔上,温斯洛说自己以前就像一条狗,托马斯嘲笑他“根本不是一个人”,温斯洛骂他“没有牙齿,你就吃不了草”,托马斯说他醉了,“让海王杀死你吧。”温斯洛偷偷藏起了刀,托马斯对着大海诅咒。终于在醉酒之后,温斯洛偷偷潜到了托马斯的床前,正想对着托马斯下手,托马斯却睁开了眼看着他,然后让他去工作;温斯洛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一次用斧子砍掉了油罐,砸掉了救生船,打破了美人鱼雕件,托马斯说他疯了,“交出那把刀,那时政府公物,否则从你工资里扣。”第二次失败之后,温斯洛对着酒杯撒尿,然后狠狠地骂托马斯:“你不是我父亲,我受够你了,你是个该死的酒鬼。”但是托马斯却说了一句:“你被解雇了。”而此时温斯洛跪在他面前,哀求道:“求你让我进灯塔吧。”
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失败,温斯洛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只是为了这一句话,都是为了成为灯塔真正的守卫者,“求你让我进灯塔”无疑是对于托马斯“灯塔是我的”的一种回应,但更是一种对立,此时的温斯洛其实已经看见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另一种权威,另一座灯塔,以及另一个上帝,托马斯反问他的是:“你会杀了我吗,就像杀死那只海鸥?”温斯洛没有回到,他把托马斯扔进坑里,托马斯的身体渐渐被泥土埋没,在只剩下一个头露在外面的时候,他发出了诅咒:“最终被抛下地狱,却能看到神圣恩宠的人被送入了天堂,那里没有欲望和辛劳,但都像环绕大地的圣母一样,古老,多变和永恒。”而听到这句话的温斯洛又将托马斯挖了出来,然后用刀砍他,最后终于杀死了他。
深埋托马斯,却听到了他“被送入天堂”的结局,用刀砍去,才最后将它杀掉,仿佛只有这样托马斯才能被抛入地狱,这是温斯洛自我编织的死亡规则,而当托马斯这一绝对的权威被消灭,托马斯是不是真的成为了上帝?杀死托马斯,看上去更像是在伐木场里杀死那个人的重复,是温斯洛新生活的开始,取代和命名,成为温斯洛逃离压抑和恐惧的唯一办法,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只是温斯洛伐木场里那次死亡之后的幻觉?荒岛真真实存在吗?灯塔真实存在吗?托马斯真实存在吗?活在未知的世界里,其实需要用更多的未知来抵抗,温斯洛用暴力的方式和未知对话,无疑最后会陷入更难以自拔的恐惧,自己从来不是上帝,一种毁灭,从战胜他人的幻觉开始,最后是泯灭自我的死亡。
这或者才是命运最大的循环,无从逃离,无从反抗,唯有制造幻觉才是救赎,唯有虚幻的上帝才能消除恐惧,而这样的宿命从来就没有终点:当海鸥最后在他死去的身上啄食,故事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他就是那个死去的灯塔守卫者,他就是丢失了灵魂的水手,而当一切平静,远处的补给船缓缓而来,船上的两个人将开始为期四周的灯塔守卫任务,新的上帝会出现,当然,新的未知和恐惧也会如影相随。
为什么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灯塔》?
答案很简单:
很多小众神片,
你不看,它就没了。
这句话,也是来自电影《一代宗师》中,父亲对于女儿宫二的话。父亲对于女儿的评价是:她会迷。那么小玄儿在这,也把这个中肯的建议,给到所有对于 “好电影”着迷的观众们。
资源目前还是多少有着字幕不够好,画面灰阶严重的问题。 难得在北美有电影院放映,多伦多目前仅剩 Imagine cinema 还在放映了,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以下来聊聊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除了两位男神飙戏互撕,为什么这部电影,应该而且需要去电影院里看。
导演用现代电影的拍摄技术,还原电影100年前诞生时的样子!
看到威廉·达福这个样子,再加一点帧数不够的慢速效果和忽明忽暗的打光,是不是就有了在看默片的感觉?!
凭借《女巫》在圣丹斯强势出道的导演罗伯特·艾格斯,和他的编剧弟弟马克斯·艾格斯的第二部长片,不仅仅是A24投资,并请来了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助阵。 他们还提出了一个,用白黑电影胶片拍出一部用最基本的电影技法,惊吓现代观众的疯狂想法! 罗伯特·帕丁森此处的瞪眼睛效果,也是100年前,电影用白眼球吓人的常用手法!
影片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这一幕,总之是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吓人手法。不过在大银幕突然跳剪这里的时候,观众还是会被生理性的刺激到。
我相信现在让大家去看默片,肯定是看不下去的,因为太闷了。所以导演罗伯特·艾格斯在使用默片拍摄手法的同时,为现代观众保留了音效和人物的对话,也就是有声黑白电影的效果。感谢导演给现代的我们留了个生路! 而且影片的声音特效还做到了让环境音,同步人物内心的声音。无论是轮船的鸣笛,还是号角声,海浪声,都是让人物内心的情绪,通过声音外化,从而观众也可以倾听人物内心的声音。
拍摄第二部长片作品的导演:罗伯特·艾格斯,就是这样把电影当成艺术,把自己逼到绝境。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是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除了需要人力和财力,还需要拍摄技术和探索精神。 导演让自己用有限的形式,为现代观众展现电影独具的魅力!他让我们看到100年前的电影手法,放在当下,依然奏效!
这一幕单独拿出来,达福的全裸姿态确认有点令人想笑场,不过这里也是百年前电影追求对于名画的再现,所以特意安排的一个桥段。这同时也是电影艺术早期,受限于绘画、文学和戏剧的特点,而电影艺术在今天已经逐渐脱离这些早期的艺术形式,而有了自己的影像艺术维度。 至于这个桥段是梦境还是虚幻,还是整部电影都是虚幻,就看观众自己怎么去解读了,导演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就像《女巫》的结尾里,并没有给出谁是被魔鬼附身的人一样。这部电影导演在最初设定的时候,也没有说一定要编一个克苏鲁的神话,而是故意延展故事的多层解读性。
《灯塔》既然讲述的是100年前的真实民间故事,那么导演就强行要求观众,用100年前的方式打开并观看这个故事!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明摆着就是要炫技,就要展示他的实力!把观众看懵逼,把评论家都看醉,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影片的海报即是故事本身,两个男人和一个灯塔的故事。在如此极简的故事框架下,导演放入了故事真实性的讨论,人物内心的复杂度。到底是一个人在岛上人格分裂,自己把自己杀死,还是两个人在争夺灯塔,其中一人被害?杀人的理由是精神分裂产生幻觉,还是就是人性和欲望使然?
影片中又穿插了多重梦境和动物的寓意,在多层叙事上,也给出了希腊神话海王与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的关系。让这个现实场景的小岛,瞬间变成了虚幻的神话境地。
最简单的民间传说也可以承载最扑朔迷离的真相,因为人性本身的复杂,让真相的不可知论成为全片最大的悬疑和惊悚点。
两个人物看似一起到达小岛,却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关系。人物的对抗和权利转换,一直是戏剧张力的由来。
人物之间的矛盾,对抗关系与失衡,都是逐渐在画面的人物关系里呈现出来。人物的癫狂与画面的失衡,导演不断调整观众观看的角度和方式。
电影里充满了基础的影像拍摄手法,悬念都是细节中展现。影片的观影感受,可以用你看到的越多,内心越恐惧来形容。
电影本身可以独立于绘画和文学,甚至戏剧之外,就是因为影像独具的魅力,光是特写镜头,给予人物不同角度的打光,就可以给予观众不同观感和解读。
《灯塔》中人像雕塑一般的打光,无处不在。导演试图用黑白的光影,来雕刻人物,也雕刻时光。
导演从第一部作品《女巫》中,就开始利用动物,给出各种各样的恐怖寓意和代表。《灯塔》里的瞎眼海鸥,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影像叙事里,不可替代的多重意向。
从年轻的水手第一次在床上发现美人鱼木雕之后,他就一直在做跟美人鱼有关的梦。
导演利用混乱的梦境与无序的剪辑,
不断的影响观众观看的情绪和心理。
从好奇到被惊吓,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想想导演真没用啥特技,
却不断的为观众制造心理或生理不适。
这些单张的画面本来没有意义也并不吓人,但是放在电影里它们就有了生命和符号意向 其中的神秘感全靠观众的想象力自行脑洞
这部电影做到了让现代观众,也体验一把穿越的感觉,同时也深深的被黑白电影的魅力所震撼。最后提醒一句,影片性暗示和污秽画面重口味到无以复加,也许正因为是充满了污秽与污浊的环境,才让人物更加想要拼命的追求灯塔的光明。
最后也正因为这样的好电影不多了,就凭借主创这份疯狂的拍摄想法和超高的完成度,就值得你走进电影院去观看。除了资深迷影爱好者,尤其推荐给试图进行电影创作的人群和正在学习电影的学生。 这部力求给观众带来百年前电影诞生时的魅力的作品,就让我们到电影院去像百年前的观众一样观看这部《灯塔》吧。
最后人们都说三镜看导演,我这里放三个《灯塔》开场非常精彩的三个镜头。
1、轮船的局部,冲破海浪的声音与影片的灵魂主旋律音效重叠。非常带感,也很有力量。所谓把影像拍成音乐,导演在一场就用精细的剪辑做到了。
2、两个主人公乘坐的船,驶向灯塔所在的小岛,两个人物作为前景虚焦,让观众主动关注人物剪影中间的灯塔。这样的构图,简单有效,同时让观众主动关注影像里的动态元素。
3、三个连续的镜头,交到人物来到小岛。一直没有给人物特写, 只交代了人物关系,老水手始终走在前面。
4、最后在两人进入灯塔前,给了一个近景定场特写,年轻的汤姆斯看似站在镜头前,靠近观众,但是其实还是站在老水手后面。几秒之后,老水手第一个动身,进入屋内。而年轻水手依然看向观众,眼神犹疑了一下,也侧身离开。这里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他们是看向镜头,是打破第四面墙吗?一百年前好像没这个概念。
5、 其实不是,在下一镜导演给了交代,他们在看向远去的轮船,也就是跟自己的过去告别。而且船也有可能,再也不会来接他们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人物交代方式,也符合现实场景下的人物内心逻辑。导演的心思,都花在这些细节里了。
更多的就等大家去慢慢发现吧!
2020年初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http://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影片改编于1801年的威尔士“斯莫斯灯塔悲剧”真实事件(the Smalls Lighthouse Tragedy)。
事件概要:两个关系不融洽并且同名为“Thomas”的威尔士灯塔守护人共同看护着灯塔站,有天一人突然身体不适需要就医,二人设立了求救信号试图引起过往船只的注意,不幸因暴风雨无人救助,苦熬了几星期后死亡。
几天后尸体开始腐烂发臭,基于二人关系恶劣为众人皆知,另一人担心会有谋杀指控风险不敢把尸体投海,便利用木板做了口棺材将尸体装殓固定在室外栏杆上。
无奈暴风雨并未减弱,棺材被狂风吹散尸体袒露在外,在特定风向下看似尸体在诡异的随风挥手一般。后有巡查人员也坦言曾经远看有一人站在灯塔上向他们招手,但风暴肆虐无法接近。待最终救援到来时,幸存下的一人已经和腐烂的尸体共同生活了长达四个月之久,导致精神完全崩溃。事件一出引起英国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政府改变了守塔政策,人数改为最少三人。
原型故事最先曾经在2016年搬上过荧幕,豆瓣6.1分,IMDB 5.3分。
● 电影基于还原真实感和年代感,采用1.19:1长宽比。开拍十天前,New Regency制片公司以”画面布景太美了(浪费美景)“试图说服导演Robert Eggers采用宽屏。而导演本人在撰写剧本前就早已设定:“此部影片必须采用黑白35mm拍摄,纵横比1.19:1,单声道。”
● 片中所有建筑物都是为影片而搭建,总共有两组灯塔拍摄地,外景灯塔建在加拿大Nova Scotia的Cape Forchu,拍摄期间当地居民非常喜欢此灯塔,并极力尝试保留灯塔,但由于安全问题等等拍完后即拆除了。灯塔内部场景则需要拍摄狭窄画面,在Halifax的棚内和仓库中搭景完成。
● 电影拍摄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都是真实天气条件下呈现出的镜头效果,主场景共拍摄了35天。
● 因影片使用底片的特殊性,需要15到20倍强烈曝光,剧组把高瓦数的灯泡放在距离演员仅几英尺远的煤油灯中,导致现场炫目明亮,演员几乎看不见对方,甚至工作人员在夜间拍摄时都得戴着墨镜。
● Rob和达福的口音和水手俚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导演甚至细致入微到每一句话的语速。
● Rob在拍摄期间单独吃住,达福与剧组同吃同住,二人起初在片场几乎没有交流。
● 两位演员无假毛发化妆,只有Rob把胡须染成黑色,达福的牙是假牙。
● 冲突极端剧情拍摄前Rob为培养情绪有时会自打自脸,喝屋顶上流下的雨水,绕圈走路,手指伸进喉咙等等。戏中二人喝醉达福躺在Rob怀中,Rob在拍摄前曾把手指伸进喉咙,达福见后对导演说:“If Rob f***ing pukes on me...”
● 在最初的剧本中达福的角色有一只玻璃假眼和一只假腿,还缺失三只手指,因导演怕观众会对角色产生海盗的印象而作罢。
● 达福逼问Rob不喜欢自己煮的龙虾一处,据说拍摄中达福长达2分钟没有眨眼。
● 二人为喝醉手舞足蹈的剧情而特意学习练习过跳舞。
● 达福其实有恐高症,并不喜欢登上灯塔。Rob则不会卷烟卷儿,练习了很久。
● 达福学会了织毛衣。
● 影片中达福的屁声是录制而成,而并非来自声音资源库,音频技师表示他绝对不会透露这个屁是如何制作的,直到把这个秘密带到坟墓里。
● 剧组表示,拍摄期间没有任何海鸥受到过伤害,杀海鸥场景,俯冲场景都是由假偶代替再数码后期制作而成,而其他海鸥(例如挡路,找碴儿)是在英国一家摄影棚中,由三只训练有素的海鸥拍摄完成。
● 美人鱼的生殖器官参考了鲨鱼,设计后由硅胶制作。
● 片中海鸥死在蓄水池,Rob从水泵中压出黑色污血实际是巧克力酱。
● 电影1小时26分钟时Rob翻看达福的灯塔日志,日志中家人照片镜头后期被剪掉了。
● 因天气条件恶劣湿气太大导致摄像设备经常发生故障,Rob走向大海的片段不得不等在晚上天气状况稳定的情况下拍摄,剧组唯恐他在海上激流中被卷走,Rob也因为镜头一直起雾不得不进海了25次。
● A24拍卖了Rob在电影中 “使用过” 的美人鱼雕刻品,仔细看新闻图片还可以看到断裂又黏贴过的痕迹。其拍卖款项用于资助新冠疫情,最终以11万零750美元的高价被匿名者买走。
● 导演Robert Eggers为写剧本,会泡在油管听几小时的海浪撞击,风声,和雾号的视频。
● 导演曾担心主演二人因在喜剧界过于游刃有余而使得电影“太搞笑”。
● 每次被要求描述影片时,导演最爱的回答:“Nothing good can happen when two men are trapped alone in a giant phallus.”
● 片中达福探照灯眼的经典镜头,构图源于上世纪40年代德国艺术家Sascha Schneider的画作《Hypnosis》,但达福的姿势与画作中的催眠师姿势不同,更倾向于海神像波塞冬的形象。
● 影片结尾镜头中Rob被海鸥分食,构图源于1864年法国艺术家Théodule Ribot的画作《Saint Vincent》。
海鸥群啄食他的内脏,这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希腊众神把火从人类手中拿走,作为不服从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偷了回来送给人类。偷火的行为激怒了众神,于是把普罗米修斯拴在一块石头上作为惩罚,每天派老鹰来吃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过了一夜,肝脏又会长出来,第二天再被吃掉,以此往复让其感受痛苦。
● 导演解析:这两个主角代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威克代表一位古老的预言海神普罗泰斯(Proteus)——“Old Man of the Sea”。温斯洛则是普罗米修斯,他违抗了众神(角色维克),偷了火种(灯塔的光)。
● 最后,实际上连剧本中都并未标明二人在灯塔内部看到了什么,只描述了角色在看向灯光时的感受,导演Robert Eggers表示 他的目标是让观众同演员一样,发疯,困惑。(争辩是毫无意义的)
期待导演下一部恐怖题材:吸血鬼德古拉——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剧透预警]
看了几篇Eggers的采访,这篇算是非常集中的讨论了他创作《灯塔》的整个背景架构和细节设计,谈到了神话宗教传说的基础,各种reference,还有两个男主以及美人鱼角色的设定,非常喜欢看这种research-based导演讲自己的创作过程,所以自己动手翻译了一下,感觉可以延伸出去很多有趣的内容。
原文标题:《女巫》导演Robert Eggers泄漏《灯塔》的秘密[The Witch director Robert Eggers spills his beans about The Lighthouse]
原文发表于 VOX, 15/10/2019 http://www.vox.com/culture/2019/10/15/20914097/robert-eggers-lighthouse-interview-witch
-欢迎转载,烦请署名-
Alissa Wilkinson:这部电影很难归类,但对我来说它像是一个寓言,或许是一个关于被诅咒的灵魂试图寻求救赎的寓言故事。你在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
Robert Eggers:关于寓言或神话的想法当然是在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首要会想到的。我的创作是从氛围开始的。我的哥哥有个想法——关于一个由鬼魂照看着的灯塔——这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构建出一个完整世界的景象和感觉。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基于真实故事的基本框架,关于两个灯塔管理员,都叫托马斯,他们被困在灯塔,其中一个人死了。
Alissa Wilkinson:这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Robert Eggers:这样的故事确实发生过,在19世纪早期的威尔士。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和最后结局听起来就像是个民间故事,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谁知道呢。除了他们都叫托马斯且都到了这个灯塔,关于这两人的故事其实很少,但是他们都叫托马斯的想法启发了我。我就想“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人格(Identity)的电影,它可以发展到一些奇怪而模糊的方向。”
然后我们开始研究所有关于那个时代的灯塔和航海人群的资料。这些人都吃什么?他们穿什么?他们住在哪里?他们怎样生活?通过读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等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学习当时的那些人是怎么说话的。
[赫尔曼·梅尔维尔,代表作《白鲸记(Moby Dick)》;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代表作《金银岛(Treasure Island)》——译者注]
当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一个故事建立起来了。然后我们会想,“好的,那么有什么传说、民间故事或神话是能够与之吻合的?”
然后我们意识到,“诶,普罗米修斯和普罗透斯从来没有在希腊神话中一起搭伴儿出现过,不过这似乎就是我们这个故事里要发生的内容,”普罗米修斯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他之前没有的特征。不过你知道吗,古典作家们总是会这样做的。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被惩将他绑在一块巨石上由老鹰不断地啄食他的内脏,这与影片中Robert的角色最后触摸灯塔的光芒并被海鸥啄食的情节相吻合;普罗透斯(Proteus),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影片中Dafoe的角色多次变幻为海神形象——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我最近看了很多电影,比如《唐顿庄园》和《寄生虫》,展现出了房屋对于其居住者的不同层次的意义——比如说代表着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的位置,代表着他们拥有的权力,甚至他们的精神状态。在设计灯塔和构思故事中的角色所身处的不同位置时,你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吗?灯塔这一层次似乎别有意义。
Robert Eggers:灯塔就是这么建造的!我哥哥和我总是喜欢把图像、艺术和建筑不断展开放大。
所以…突然间,你看到了一个…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一篇关于光和种子的论文,你开始思考,“哦,是的,就像是个阳/哈哈/具,光从里面射出来……-不管怎样,你知道我在说什么。这就让你踏上了通往这部电影的道路。
[米尔恰·伊利亚德,罗马尼亚宗教史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哲学家,这里Eggers提到的这篇论文叫做《Spirit, Light, and Seed》,发表于History of Religions Vol. 11, No. 1 (Aug., 1971), pp. 1-30 全文可免费在线阅读——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那句台词,“让那些地板像鲸鱼的阴/哈哈/茎一样闪闪发光!”让我想起了《白鲸记》,尽管那本书里有很多关于鲸鱼的构造等方面的错误。你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对于史实准确性有多关注?
Robert Eggers:我的作品就是这么构建的。有些部分我们会延伸,但我的整个创作过程是基于研究的。基于物理世界、物质世界的创造,我会试着让它尽可能的精确。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就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或更坏,而是这种方法对我来说有效。我所有的合作者都在这个基调上,我们知道我们在追求什么。
没有人会说,“尖翻领会更好吗?关于这个角色还有什么要说的?” 而实际上我们只会说“该死的尖翻领,做它。”有这么多的选项可以选择,而通过研究做出选择是很好的。
Alissa Wilkinson:你参考了很多图片和照片吗?
Robert Eggers:是的,和《女巫》(其故事背景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相比,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有大量的照片,所以在重建影片的物质世界时,要容易得多,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照片证据。另外,在故事节奏和神话主题上——我对艺术史很感兴趣,我喜欢象征主义艺术。当然,罗伯特·帕丁森和威廉·达福饰演的角色本身不会意识到象征主义运动正在这个故事所处时代的同时发生着,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不起眼的灯塔里。但是[象征主义艺术家]Jean Delville、Sasha Schneider和Arnold Bocklin等人的作品启发了电影中的美人鱼形象,也影响了我们如何处理电影中最终的形象设计。
Alissa Wilkinson:你的研究是如何推动美人鱼的设计的?
Robert Eggers:嗯,关于美人鱼的设计最值得注意的部分实际并不是来自任何象征主义绘画。但在早期的美人鱼绘画中——你可能能从星巴克杯子上认出来——美人鱼有一条裂开的尾巴。所以这就很清楚能看到她是如何与凡人相处的。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美人鱼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而鲨鱼的生/哈哈/殖/哈哈/器在此处的研究中很有帮助。
Alissa Wilkinson:片中的美人鱼挺吓人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了迪士尼的小美人鱼Ariel。
Robert Eggers:是的没错,当然啦。她就是个反Ariel。她和大海是电影中的两个女性角色。可以说,她们是最强大的。
Alissa Wilkinson:好的,这点很有趣——当这两个男型角色在谈论灯塔里的光,就好像它是一个女性角色。他们争夺她。威廉·达福扮演的角色会说:“除了我,没有人能碰她。”这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就像《女巫》一样,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能量差异是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Robert Eggers:威廉的人物,在他的思维模式中,只能将灯塔的光视为“她”,但我认为灯塔的透镜实际上是双性别的。就像是个宇宙蛋,对吧?
[宇宙蛋,cosmic egg,指的是在许多神话中,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尚非孵化的蛋——译者注]
Alissa Wilkinson:有时候,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我会写一些剧透式的电影分析,我们称之为“结局分析”,这样人们就知道当他们点击这篇文章时会看到什么。但这部电影,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当我的编辑问我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部抗拒一切解释的电影。”
Robert Eggers:昨晚在一个放映会上,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把罗伯特(的角色)在电影结尾看到的东西拍下来?”我回答:“如果也让你看到了,那你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Alissa Wilkinson:就像“午夜凶铃”之类的。
Robert Eggers:是的没错。
Alissa Wilkinson:《灯塔》跟解迷烧脑类的电影截然相反,后者的目标是“找出个答案”。
Robert Eggers:我认为是这样的。这很有趣,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对《女巫》不够满意。但现在,突然每个人都在说“《女巫》有个如此令人满意的结局,而现在这部不是很令人满意。”“好的,行吧。但是,虽然我和我哥哥对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角色的过往有了回答,但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把问题留给观众。
罗伯特总是让我告诉他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我会说,“看,这些东西都有用。你得自己做决定,否则你就演不了。”
如果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这种模糊性会让你作为观众浸入其中。我们放置了巨大的、愚蠢的、过于醒目的路标来让人理解——“杀死海鸟会倒大霉。”希区柯克对此会说:“你拍得太清楚了。”我们也明白。这是故意这么做的。但有其他的阐述方式也同样重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观众觉得,“等等?什么?”希望我们成功了。
Alissa Wilkinson:这意味着你的电影结束后,人们会想要再看一遍。
Robert Eggers:嗯,这挺好的,因为不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卖出那么多张黑白电影的票。
Alissa Wilkinson:你是觉得挺好的 (You might be okay.):)
Robert Eggers:我们看呗 (We’ll see.):)
Alissa Wilkinson:我感兴趣的是,《女巫》和《灯塔》都与美国早期背景下的异教信仰有关的,或者说是关于异教的东西。
Robert Eggers:是的。
Alissa Wilkinson:这使你很感兴趣吗?
Robert Eggers: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宗教,或是神秘学——这些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是的。我开发并创作了三篇与新英格兰无关的作品,都没有开拍。而这部开拍了。但是,是的,这两部电影都是我有意去探索我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很明显,当我去其他国家旅行时,我很惊讶,美国社会尽管是一个大熔炉,但在文化上仍是盎格鲁-新教式的。
问题是,清教徒带来了很多迷信和异教的民间传说,尽管他们自己不会看到这些。且当然,大海如此强大,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和迷信。所有信仰体系中,从迷信到权威宗教,都在试图理解着所有这些混沌。所以水手们有很多迷信。
Alissa Wilkinson:我曾经上过一堂关于《白鲸记》的课,我们讨论了书中的很多宗教内容——新教的加尔文教派(Calvinism),当然还有拜火教(Zoroastrianism),还有……
Robert Eggers:是的。就像我说的,如果你不了解神秘学到一定程度,那你就很难解读很多19世纪的文学作品。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就会是很难理解的。你需要知道天主教的象征主义,然后你需要知道这种象征主义的反面,因为所有的人都喜欢它。
但是——尽管我很喜欢[H.P.] Lovecraft——像是,威廉·达福[的角色]是个大衮教的信徒,而帕丁森[的角色]找到了他/妈/的如尼文法典,我从没在《灯塔》这部作品中想过这些。不。不。问号。问号。
[大衮教,“大衮”又译为“达贡”,原文为 Dagon, 最初是来源于中东美索不达米亚与迦南文明中的“半人半鱼”的神的形象,而在H.P. Lovecraft创建的克苏鲁神话体系中,Dagon成为了旧日古神的经典代表之一,出现于Lovecraft的作品《Dagon》和《印斯茅斯的阴霾(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等作品中,由于《Dagon》这篇作品是Lovecraft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早于著名代表作《克苏鲁的呼唤》——即克苏鲁神话的得名来源——近7年,《Dagon》也被部分人认为是克苏鲁神话真正的奠基之作——译者注]
[另,Eggers在此处,以及其他很多篇采访中都提到,尽管他也很喜欢Lovecraft,欣赏Lovecraft对于“恐惧”的内在意义的挖掘,但对于他的作品也并非狂热喜爱,所以这部《灯塔》尽管被很多人拿来与克苏鲁神话相联系,但实际上,Eggers本人在创作中并没有这么想过…——译者注]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恐怖片,而是homo erotica。两个男人独处久了肯定会搞基,可以是肉体也可以是心灵——这与性向无关,而在于支配和控制。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 nice to 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女巫]导演新作,十分暧昧多义,集心理惊悚片与魔幻恐怖片于一身,表面上的主题涵盖长期与世隔绝引致的崩溃癫狂、弑父与权力斗争、男性欲望的压抑与变形、身份认同的迷局。在素材上,除了普罗米修斯、波塞冬及塞壬等古希腊神话指涉外,还精妙地化用了“塔楼”与“灯塔”意象在文化史上的多种隐喻义——超验的永恒世界(时间的不可辨识或曰无时间的场域)、男性权力、路标、僭越、精神上的隔绝之所、囚禁与危险。1.19:1画幅与暗调高反差的黑白摄影予人强烈的复古感,海鸟的鸣叫、海潮声与雾笛声不绝入耳,不连贯叙事和破碎剪辑足以令观众眩晕迷失,配上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的癫狂表演,绝对够劲儿。(8.5/10)
你你你...居然不喜欢我做的饭?!居然连龙虾都不喜欢?!杀了你个小兔崽子!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视听很好,1比1画幅下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机位和构图都强化了惊悚效果,繁多的惊悚意象以及突兀的音效把惊悚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迷幻+酒精构筑的臆想和现实的界线模糊后,那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导演颇有才气。全片只有两位演员却依靠表演和戏剧的张力撑起,帕丁森的表演第一次居然有盖过威廉迪福的迹象。但依然有不足:音效虽好但有些喧宾夺主,几次被音量(而不是音效)吓到,如果节制一些可能会更好。
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20190524@导演双周 🐂🍺!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 也难以复制 光视听语言上1:1 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 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 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 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 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 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 过去的罪孽 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 真叫人嫉妒
台词真的难懂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