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到现在你也不知该如何解释「青春」二字,但你肯定还记得有那么一群人,你们总有聊不完的话语。张艾嘉和你一起搜索青春纪实录,重新找回已经被时间冲淡的青春记忆!
本来以为周深这期不会很好看,因为看了周华健那期满满都是年少回忆,而周深还那么年轻,不知道他身上有什么点。结果,看得泪流满面😂
当张艾嘉问周深,“你喜欢自己吗?不是自恋的那种”真的触动我了。我还记得高中住校时心里的不安全感,大学时面对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心里小小的自卑,刚刚工作时碰到同事尴尬地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只想低头走,假装没看到。那时候的我会羡慕其他人,羡慕他们能自来熟,羡慕他们在人群中的自如,碰到自己欣赏的人,我会希望变成他们,讨厌自己的问题,希望变成小人偶藏在他们的口袋里面,这样就可以安全地躲起来。那时候的我不喜欢自己的全部,后来发生了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就让我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我感谢好朋友听我倾诉,感谢我爱的他鼓励我,感谢陪伴自己的歌声,感谢TED《安静的力量》的演讲者,感谢为了未来努力的自己,也感谢一直以来都支持自己的父母,也感谢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是这一切让我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全部,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不需要变成那个在人群中谈笑风生的人,不需要变成人人都喜欢的样子,我就是我,我只想做一个安静勇敢的人。不喜欢说话的时候就不说,需要去展示的时候我也能勇敢站上台自信地展示,这样就很好。
可能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对自己认知变化的阶段,我们怀疑自己,甚至偶尔讨厌自己,但最终都需要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悲喜。
姐姐的电台150期了。其实熟悉的歌手在早些时候都已经被介绍过了,越到后面越回归成为“听众”,在每周固定时间打开听听歌。因为不熟悉,便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听到什么都想要积极表达看法,今后就默默聆听吧。
再次回顾这一年半的电台,我觉得对我的最大影响是听了电台之后渐渐喜欢上齐豫姐姐,这件事不仅开阔了我对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认识,也慢慢让我对一些事的看法有所改变。以前的我是个蛮“一根筋”的人,从一开始觉得生活只有家人朋友的感情,变得只有利益和钱,再变得只有自己和爱好,汲汲营营,很难找到平衡。
我觉得这样的固执多少和20岁的迷茫有关,不经历一些事和思想的斗争很难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就像电台一开始姐姐只要介绍滚石的歌手,我都非常抵触去听,觉得自己接受不了情歌,只喜欢飞碟那些相对生活化的歌曲。可当电台里齐豫姐姐的歌突然传到我耳边时,我渐渐改变了这种认知,原来早期的文学性歌曲也是滚石的一大特色。后来进一步听了丰音乐电台熊姐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飞碟唱片也是吴楚楚和彭国华先生从滚石离开之后成立的,怪不得潘越云之后会转投飞碟,而我之前常听的只是加盟飞碟之后的她。
沿着齐豫姐姐这条线,我将当时台湾歌曲挑自己喜欢的听了下去,试图去了解他们当时的创作氛围,也将自己在不同时期听懂的歌串联在一起有了不少新的发现。
《念念青春》这档节目是在去年4月看到齐豫姐姐录制《快乐天堂》快闪时知道的。
很喜欢张姐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总有人和她合影时说我妈妈很喜欢你,那不如干脆做一档节目去了解年轻人,让年轻人也喜欢她,我觉得这个想法好酷。
张艾嘉在我的印象中是断层的,从元气十足的少女歌手直接跳到《新同居时代》中有气质的大姐姐。角色中的她是有距离感的,而节目里的张姐,眼里只有试图理解、积极探索的温柔。可是,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在见到周深之前,张艾嘉被问:“您觉得您和他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她回答说:“我年轻过,可是他没有老过。”
或许这也是节目本身想要表达的意义,张姐一直在试图倾听和理解年轻人、和年轻人做朋友,她拥有她这个年纪的智慧和更加丰富的经验,但她仍愿意认真倾听,也愿意暴露自己年轻时的想法给大家看,完全没有距离。
周华健带张艾嘉去黑胶唱片店,他们聊起自己的过去。
张姐说自己的《童年》是滚石的003号唱片(但后来被科普说记错了:滚石编号003的是哪张专辑?),而RC001号是潘越云、李丽芳、吴楚楚的《三人展》。
之前在丰音乐的电台听熊姐介绍潘越云时讲过滚石001的具体来历,现在再次听到歌手自己回忆还是有些感慨。
周华健说自己很喜欢李建复的《龙的传人》,听朋友说封面是在淡江大学拍的还曾经去找,但没有找到。张艾嘉则带他去了台北的孔庙,找到了专辑封面的拍摄地。
当李建复本人出来的时候,周华健激动地差点哭了。我还有些纳闷,稍微了解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人一定会知道李建复和《龙的传人》这张专辑,但李建复后来做IT去了也不是非常活跃。我以为他们相对熟悉,没想到周华健见到偶像这么激动,应该也有太久没见的原因吧。
张姐在这个节目里不止一次和自己同龄人讨论现在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以及现在和自己年轻时所处年代的区别。原来每个人的青春里都存在“别人家孩子”。小时候的我做过“别人家孩子”,也讨厌过“别人家孩子”;但如今我长大了,发现曾经那些“别人家孩子”并不一定认为自己过得好,这种冲突的解决是需要看具体情况的,如果非要用一种标准去定义人生好坏就简直太狭隘了。
张艾嘉问周厚安作为明星子女的心态。在我认知里,明星的孩子在青春期多少会因为父母光环逃避这种关系,长大后又根据是否愿意进入娱乐圈改变,因此我即使再喜欢哪位歌手也不愿掺和孩子,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发光,就已经比普通人被看到的机会多太多了。
作为创造过辉煌的人免不了会被年轻人问到关于热爱、瓶颈、低谷这样的问题,之前也听过不少回答。但我觉得周华健这段讲的比较真实,没有鸡汤,唯有不断充实自己熬过那段时间,和自己和解。
这期节目之前,我并不熟悉五条人这个乐队,但看了节目,突然有点喜欢他们的想法。
这期节目的主题虽是年轻人逐梦和家乡小县城对创作的滋养,但大家都过了年少轻狂、叛逆中二的时期。仁科喜欢读书,阿茂也重感情,他们有很多奇奇怪怪、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边圆梦一边担起生活的责任。
非常喜欢仁科对张艾嘉讲的这段话,年轻人的感情、婚姻从来都是长辈关心的话题。阿茂也说自己因为哥哥已经结婚生子,才为自己逐梦留下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仁科的想法和我很像,周围人的婚姻大都一地鸡毛,表面光鲜,实则想逃又逃不出,越是多思的人越不容易走进婚姻,想不想结婚根本无所谓,反正都会后悔。
偶像和Artist有什么区别呢?”“艺术家是永恒的,当艺术家的偶像光环褪去,他照样是Artist。”
五条人的朋友区区500元先生也很有趣,选择留在家乡、通过阅读和外界交流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一群有共同爱好朋友把自己家乡推广出去非常厉害。
“青春就像一颗彗星,听天文学家说他们在研究彗星轨迹的时候发现,彗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去哪里。”
仁科真是位浪漫、富有无穷想象力的歌手。
李雪琴的这期节目是从一段街头采访开始的。
说实话一听到这个大妈说话我就头疼,生活中很怕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能躲则躲。虽然不该通过一句话判断一个人,但这咄咄逼人的劲儿根本无法好好交流。人不论在任何年纪都该学会倾听、接受新鲜事物、重新塑造自己,而不是上来就指责某一个群体。当然并不是说啃老是对的,只是这样的讲话方式很可怕。
放养的家庭和过分严格的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差别挺大的,愿意不顾自己去逗别人开心的人其实并不多。我上学时从来不相信我周围的人以后见面会比谁挣得多谁过得好,总以为自己是个例,但到了现在,一见面先关心自己过得好不好的人真的很少,拥有就必须珍惜。
不要过分讨好别人,自己为自己负责。过强的责任感也会让别人背负压力,双方需要不断沟通、鼓励、调节。
人需要自由,也需要爱,即使结婚也不能丢失自己。
张艾嘉如今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一定和她当时“特立独行”的想法有关。每次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人连听都不想听就直接反驳说还是因为有钱,但思想独立、不将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只有钱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自己的条件什么都控制不了就闯入婚姻,运气好勉强可以生活,运气不好连抱怨都无从说起。
“赶牛,可是牛不见了怎么办?”“丢了,明天再找。”
丁真说自己的青春就是开心,这是八期节目里最不一样的青春。不需要有太多复杂的思考和焦虑,更不用想做一件事的意义,希望他们可以继续这样快乐下去。
不禁想起张艾嘉的《忙与盲》。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忙的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的没时间痛哭一场。”
丁真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更接近大自然,没有太多诱惑迷乱自己的心。人在城市,很难达到这样的纯粹,但只要有心便可以向往。
高中时特别喜欢沈从文,毕业旅行专门选在湘西,在凤凰的宣传牌上第一次看到黄永玉的名字。大学时又重新读了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发现高中课本删去了很多他们小时候打架玩耍的片段。
黄老先生在节目里也提到自己小时候学过各种拳,知道怎么出手更容易发力,要是不提,我想很多人一定想不到眼前这位画了一辈子画的豁达小老头儿,曾经还有这么能打的时候。
黄老先生说自己名字的“玉”是沈从文改的,沈从文先生说原来的“永裕”听起来像个卖布的,实在是太可爱了。
这期节目看完,满脑子都是“死面前,好多活路”这句话。将近百岁的年纪,一提到自己妻子——张美溪的名字,眼睛仍在发光。穷小子爱上将军之女,从此相守一生,当张艾嘉问到遇到困难怎么办,他笑着说“死面前,好多活路”,任何困难都被他说得十分轻松。我从不相信现在还存在这样不顾一切且结局圆满的爱情故事,但看到黄老回忆起那时幸福的样子,也发自内心跟着高兴。
张艾嘉的拍摄随笔里写道:拜见黄老先生并不容易。第二次黄老请他们吃了火锅,一高兴吃下了一盘毛肚;还有一次黄老开心的拿出自己画的壶给张姐看,壶上面画的是一群小人正站着小便,太有趣了,看得张姐大笑。
黄老喜欢动物,家里到处是猫猫狗狗,还有小马驹,随手截图刚好截到黄老女儿在喂家里的小狗勾。
黄永玉先生的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辈子跟着他的事情,黄老正青春。
人生能遇贵人,互相鼓励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张姐说自己的人生遇到过很多贵人,因此也想要成为别人的贵人。之前看青峰去齐豫姐姐的那期《点灯·人生好风景》,两人亦师亦友、互相珍惜的关系着实让我羡慕。
张姐是刘若英的贵人,一路见证奶茶的成长,奶茶遇到什么问题都找她。当刘若英到剧组却迟迟无戏可拍时,身为经纪人的张姐并没有去指责导演不给戏份,而是让奶茶静下心来去沉淀,在片场观察别人,默默学习。
在这个节目里,不论是张艾嘉、周华健还是刘若英,作为前辈的他们都提到了主动学习。将自己代入某个岗位/角色去思考接下来的工作/剧情该如何展开,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就可以迅速拓展并迁移技能,收获更多。
张姐写给奶茶的话是整个综艺里我唯一的哭点,也算是戳中了自己的脆弱点。人们常会对接受到鼓励的一方说:因为你值得才能遇到这样的贵人。我就会想那一定是我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才遇不到如此知己。在某些方面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啊,当有一天自己终于把自己逼到更好的地步,却和当初那个仰望的人越来越远了。
因为不喜欢情歌,以前很少关注刘若英,总觉得她还是十几年前那个为爱痴狂,不管不顾的小女孩。我对于感情从小就没有什么英雄救美或是小说中完美的假想,世间万物我都想要找到意义,唯独没有想过去思考爱情的意义,爱情这玩意太虚幻了,甚至不如友情干脆。很佩服奶茶对于爱的追求和细腻的情感,现在的她长大了。
“忘和记从来都是在一起的,有些东西就是想要忘掉却忘不掉的,有些你想要记得却将它忘记了。”
最后一期节目的主角是张艾嘉自己,她找来了儿子,回答了自己作为年轻人急着想要成功、内心焦灼的原因。
如今的网络到处po的都是精致生活,每个人都急于成功。对我来说,除了这些,长时间没有成长、35岁门槛、同辈压力等等问题同样让我格外焦虑。
热爱本不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但很多人根本找不到自己热爱的事,如果有过人的天赋,早就该显露出来了。像演员、模特、歌手这样多少需要老天爷赏饭的职业,他们接受采访时常说努力大于天赋,那只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运气早已使他们顺利进入这个行业,大家都是演员模特歌手,剩下的自然就是拼努力,可对于大部分没有天赋的人,即使再热爱、努力,可能连门都进不来。
这些问题一定是残酷且客观存在的,当认识到自己只能是普通人的时候,就更需要努力找到自己擅长且通过长时间锻炼就能够做好的事,不然就只能当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不过目的性太强、急功近利也走不远。
第一次知道《快乐天堂》是姜育恒故意唱的悲伤版,但因为这首歌过于开心,姜哥在现场笑场了好几次;以前听音频,总是听不清黄韵玲唱的“河马张开口吞掉了水草,烦恼都装进它的大度量”这句,那时的她可可爱爱,带着牙套,咬字像唱外文;我最喜欢他们以前集体穿黄色衣服的现场,齐豫姐姐和郑华娟都好活泼;这版《快乐天堂》少了一些歌手,又加入了一些当初没有的歌手,小洋老师一开场的吉他,让我有种穿越的错觉。
关于这档综艺,写了这么多,看完不仅让我对青春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结尾的总结文案依旧精彩,当《爱的代价》响起,八期节目的内容再次在眼前闪回。
“潮起潮腿,沙滩上的痕迹又消失了,可是你每走一次,每一个脚印都是你走过的足迹。当下的努力,今天的心,就是你的‘念’。人生就像马拉松,不一定第一,可是一定会跑完的。”
生活不止一面,就连《念念青春》这样的节目,弹幕偶尔也会莫名断章取义其中一句话争个面红耳赤。可就像仁科说的,无论怎么选择最终都可能后悔。我想人生无悔的人一定是少数,实在不知有什么好吵的。
另外,这篇文章涉及到的观点都是当下产生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改变则和未来生活的碰撞有关。我选择表达从来不是希望说服谁或被认同,只是我一定会试图去理解周围所有人的选择,也努力慢慢和自己和解;但我不能忍受别人过分入侵我的生活,教我做事,当彼此理解不了时我就宁愿选择在矛盾未扩散时默默离开。
你看,青春多好啊,可以做梦,还有机会选择离开。
这档综艺过于文艺,给周围朋友安利了一圈,感兴趣的并不多,都说太长看不进去;而且不知怎么回事,发文时网络很卡,视频又多,好不容易写完一段话,突然自动刷新,回来就不见了,折腾了一整天,终于完成了。
没想到发出第一篇后收到了怡宝的回复,她说认真看了,有些受宠若惊。我非常清楚观后感和读后感若写的不是畅销书、热门剧,私人化的文章是很难被看到、引起共鸣的,更何况我也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人,那么多字密密麻麻,真不见得愿意读下去。总之,特别开心。
(大部分文字写于2021年9月)
节目组选择张艾嘉作为主持人真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细腻温暖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最主要的是有一颗不老的青春心灵。嘉宾分享自己的青春,可能是伤痛、痛苦不堪回忆的、也可能是美好的,普通的不同行业职业的听众分享别样的青春。朗读念诵自己的青春,用文字回忆过往。
每一期的嘉宾的年龄都有所差异,从15岁的棒球少年到耄耋黄永玉,不同年龄段的青春回忆各有风采,每一集基本的上都有一个青春命题。最后张艾嘉组织逇滚石音乐快闪“快乐天堂”活动,重现了另一种青春。
黄永玉那期的剪辑花了很长时间,遇到了很多困难,至少剪过3个版本。我们被允许去黄老家拍摄四次,为了不让老人家的生活被我们的到访所影响,每次都没有提前设计拍摄内容,都是在每一次拍摄中去感受,每次拍摄完再思考。很多人采访黄老都只能访问一次,但我们居然可以去四次。一开始,我们想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来剪辑,但每次拜访黄老,听他生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忽然觉得按照常规思维来剪,将会错失他身上许多的闪光点,而这些故事都是他青春的一个个片段,所以如何将这些有意思的故事串联起来,让大家认识这样一位“年轻人不可以错过的老人“是我在创作中一直提醒自己的点。几次相处,我观察到家人在他生命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拍到了很多他和女儿黑妮之间的互动,这些都很打动人,而且是在别的节目中没有出现过的。
这期节目还出现了另外一个挑战——98岁的黄老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录制念诵会。擅长做历史和人物纪录片的CNEX制作总监张钊维到后期看完所有素材,和主创一起讨论后,有了“第二现场”的想法。我们选取了一些黄老的文字作品,邀请田壮壮、王耀庆、李宛妲来到现场,进行念诵还有演绎。其中《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里面有一段对白,我就想到可以戏剧的方式来呈现,所以请了王耀庆、李宛妲进行表演,我来读旁白。我每天都在找一些好玩、有意思的东西,让自己保持一种青春的感觉,剪片的时候也常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奇怪的镜头,进行剪辑组合,希望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不希望《念念青春》只陷在谈论“青春是什么“,而是让大家看完以后觉得这个就是青春,是那种小小的调皮、勇敢、天真、快乐、傻傻的冲劲……这种东西我希望在节目里出现。
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些街采,街采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年轻人不认识黄老,我感到惋惜,我们中国有这么多了不起的文人、艺术家,他们留下来的东西在这个年代似乎都被忽略掉了,所以我更加希望能够让大家认识到这位98岁,每天都还在持续创作的老人。
不断地推翻、讨论、理解、感受,我们终于确定了剪辑思路。我们拿街采做了开场, 后面的段落就分段处理。第一段是我们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去拜访黄老,发现他很愿意跟我们聊天,第一个故事就说了他和梅溪的爱情故事。由此我们进入第二现场的内容。第二段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展现黄老的经历,以及创作的作品。第三个部分再延展地讲他的友情和亲情,这些对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且我要展现他对前辈的尊敬,他觉得那一代人组成了一个文化大森林,他们倒下后,这片森林正在消失,他很担忧下一代,这也是我们所担忧的,所以就把这部分作为结束,给观众一个思考和体会的空间。
认识黄老,让我又遇见了青春,他说过“长天之下不要空耗双手“,我真的太喜欢这句话了。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创作,才能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下一代的大森林。
从第一期活蹦乱跳的周深开始,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访谈节目,也不是一场枯燥的念诵会,这是一个被注入了情绪的节目。
第二期里虽然削弱了对嘉宾青春文本的朗读环节,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亮点也令我看的应接不暇,
亮点一:
同窗好友互相吐槽,真实的像我们在跟自己的同学互怼一样。这是周华健和老同学的相处日常。这也是我们眼中大明星的日常,却意外的接地气,令人心生好感。
亮点二:
神秘嘉宾的到来,却是是这期节目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我看到惊讶的周华健以及他反反复复湿润的眼眶,想知道是谁的自己看节目,我就不剧透了。
亮点三:
哈哈,那应该是周华健的儿子周厚安前来助阵了,说实话,听了周华健老师这么多年的歌,其实很少关注到他的日常,没想到他竟然有个高颜值的混血儿子,节目里,周华健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生你者我,懂我者你。这样和谐的父子关系,也确实令人羡慕。
总之,从这些小细节的里,可以看出来节目组的用心,很喜欢这种慢节奏的综艺,慢慢悠悠的听他们讲着自己的青春往事。
周华健在台上弹着吉他唱歌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怀念自己的青春了,“明天我要嫁给你了...”这是他以一位女生的视角写的歌曲,这首歌的细腻,大概是每一个女孩子都能体会的到吧。强烈安利这部综艺,真的是这个夏天里的一股清流!
对于周华健的记忆,还是停留在那首和朋友们聚会去ktv必点的歌曲《朋友》上。这似乎是每次散场前都需要拿来重温的歌曲,然后于本次聚会画上句号。柔和又有力量的声线,儒雅中总是面带微笑的脸庞。
节目很用心,给周华健准备了两个小惊喜。每一个小惊喜都直击周华健内心柔软的地方,于是我看到周华健反复湿润的眼眶...好像记忆重现是最容易击中心房的,老友、同窗、亲人,这是我最绕不开的柔情羁绊。
周华健说他一个人弹吉他从夜里弹到天亮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年少时光,那个时候,我也钟情于吉他,反复拨弹,成了我青春特有的记忆。但忘了从什么时候起,那把陪伴了我很久的吉他已经落满了灰尘。
当我看到周华健在舞台上抱起吉他轻轻吟唱的时候,突然觉得内心某个地方悄悄被触动了一下。嗯,好像确实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丢掉好久了...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今天起,把那些丢掉的,找回来呢?
谢谢周华健,就像节目中说的医生治愈患者的身体,而你的歌声,治愈了我的心灵。
太喜欢张艾嘉了
好喜欢张艾嘉的状态,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淡然,同时永远认真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对待每一餐,不忘记大笑,是我期待的二三十年之后的样子。
只看了奶茶的部分,最后老姐姐们顶级翻唱好温暖啊~能不能等一个40 50 60?能不能?!
真人秀的另一种类型 要么换换音频形式吧
看到张艾嘉和茂涛在夜市摊吃小吃、喝红酒、微醺、滔滔不绝,可能这就是我向往的老年生活…
1、有时候难免被张姐的文艺腔尬到,但这也是她的本色,不做作。2、综艺中的一股清流了,连冠名的企业都没有,更不要说烦人的口播。3、李雪琴是个好姑娘,重情重义,爱人如己。4、五条人装了个最真实也最诚实的逼。5、周深,他还是个孩子,尬得垫底。6、张姐夹带私货,游天翼是她的准儿媳啊。
我年轻过,可是他没有老过,这是我们最大的不一样。张艾嘉好从容哦
因为张艾嘉,特意关注。看了一集周深,结果节目场面很是尴尬。又看到这期嘉宾是刘若英,还是不死心,再看一集吧,毕竟两个人是熟识,肯定能聊点什么出来。结果还是味同嚼蜡,一点输出也没有。这么好的资源,竟然做出这样的节目,可惜了。请大家避开这个节目。
太浅,太碎,有点矫情,念诵会环节更是莫名其妙,张艾嘉还是适合受访而不是采访别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遇到老友刘若英周华健就很舒服,丁真和马虎小双同框是惊喜,最后一集重唱《快乐天堂》是最高光。
张艾嘉真好,她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 ♫嘉嘉可否不要老, 另創新高.♫ - 青春常駐
浅尝辄止。不明白整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东西干什么,感觉每个人都没说完,也没说明白。整集下来就感觉全是表面浮了几滴油的鸡汤。
看了周深&刘若英两期,很人文的慢综艺。周深很讨人喜欢;啊,我永远最爱刘若英,所有文艺的矫情的书面的空灵的调调的东西,在她身上都呈现得好舒服;我能看张艾嘉与刘若英对聊一百集。
看刘若英这一期,整一个大哭。最两天好难受。
除了奶茶和周华健拿集比较自然外其他都很尬的综艺,但神奇的是,这种尴尬并不讨厌,反而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有趣和火花,是来自对岸与大陆、音乐人与电影人、过去与现在、青春与另一种青春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能唤起过往的记忆,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无法描述传达的。他们会作用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成为未来自己的一部分。噢~矫情的综艺~矫情的短评~balabala~~~
终极理想:成为张艾嘉这样子的女性
第一集真的非常尴尬非常尴尬
第一期拍的真不错,看之前以为周深是那种嘻嘻哈哈的角色,没想到最后他把我搞得老泪纵横,他的内心世界纯粹个性而又坚决的。
为了张姐也要给五星。她就是那种优雅地老去的女性,很喜欢听她说话。
张艾嘉的《念念青春》我认为是最可把五条人精神内核带出来的,她和他们有着相似的南方经验,这是马东、许知远等代表的京派文艺圈所不能匹及的,张艾嘉的人生履历足以支撑她能够豁达看待这些人这些事,大海、咸咸的海风,永远晴朗无边的蓝天,夜市小吃、闽南语,广东话,港式老电影……这些现已没落,张既是聆听者,她甚至还是那个黄金时代的亲历者。不得不说,理解五条人的“宁愿土到掉渣绝不俗不可耐”还是需要门槛,由一种优势文化所带来的优越感和傲慢与偏见,也许只有平视姿态才能全面了解。顺便一提电影《念念》,这幅翘起的鱼尾巴一直挂我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