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见杨德昌

台湾剧台湾2017

主演:杜笃之  余为彦  陈博文  陈希圣  姜秀琼  陈湘琪  唐从圣  张震  小野  柯一正  鸿鸿  王维明  陈骏霖  虞戡平  魏德圣  

导演:吴乙峰

猜你喜欢

 剧照

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1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2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3十年,再见杨德昌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9-01 11:39

详细剧情

  楊德昌導演離開我們十年了。
  「1982年,小野邀請甫留學歸國的楊德昌參與中影的《光陰的故事》拍攝計畫起,「楊德昌」這個名字便正式走入臺灣電影圈。1983 年《海灘的一天》籌備期間,因楊德昌提出諸多反動體制的作法,中影幾乎下令停拍,最後談判前一天,他寫了一篇〈光陰的童話故 事〉給小野,那是一個老米舖老闆夾在有幹勁的小學徒和捧鐵飯碗的老員工之間的故事,用此比喻改革舊體制之必要。楊德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廿多年的創作歲月裡,用最大的熱忱與獨立精神,戮力達到創作的完美,一輩子都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
  「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選映《光陰的故事》等多部經典作品,另邀請楊德昌的弟子們帶來早期創作,呈現他們因受楊德昌的啟發而走上電影之路。除了影片放映之外,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等人,請他們談及和楊德昌當年的互動細節。以此紀念離開我們十年的楊德昌導演。
  1 柯一正
  2 余为彦
  3 小野
  4 王维明
  5 **圣
  6 虞戡平
  7 陈俊霖
  8 姜秀琼
  9 鸿鸿
  10 唐从圣
  11 杜笃之
  12 陈湘琪
  13 陈博文
  14 张震
  15 魏德圣

 长篇影评

 1 ) 唯一的杨德昌

今天一下午都在看这记录片,顺便也把2012年凤凰娱乐出的五周年纪念视频刷完了。看完特别感慨感动,真的是一位特别好的导演,对每个作品都很认真很负责,要求也极为苛刻,这样的导演实在是少见难得。

在这纪录片中,从合作伙伴口中知道杨德昌在电影之外的一面,原来他还有小孩子气的性格,有愤怒青年的影子,不同于在那些影评人笔下过度解读出现所谓的高深和厉害印象。

怎么知道杨德昌呢,是因为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实在是太火了,身边很多同学都在推(还记得高中有个同学也叫杨德昌),但我一想到杀人,就不太想看,也一直对四个小时的电影稍有忌惮,所以就一直搁浅,《一一》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最温情的一部了。

他的八部电影我看了五部,还有《指望》 《独立时代》《麻将》没刷。

关于他电影的影评我倒是看了不少,特别是黄文杰的《愤世嫉俗》导致我对杨德昌电影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偏差,以批判现代社会为中心论点对每部电影展开论述,以至于我现在看他的电影都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没有注意到批判之外的东西。

看不到其他东西让我很困惑特别难受,我觉得杨德昌的电影不只是这么单调,可是这种批判为主的印象在我脑海里已经先入为主,所以在看到一个场景时,我就自然而然想到这这这体现了夫妻关系的冷淡和城市人精神的空虚,很少会注意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亦或者叙事手法和人物的刻画。

所以在观影前还是不要看影评,生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最重要。

每一个电影里都有一个杨德昌,小小的戴着眼镜在看世界。每个导演的电影里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作者电影。

杨德昌对创作的坚持和不妥协,这个影子很清晰,毫不含糊。想好好再去看一遍他的电影,我想我又更喜欢他了。

 2 ) 我们需要讲故事的人

他只有七又四分之一部电影完成,只看了其中六部的时候,在我心中他就是华语电影第一人了。 他的镜头和语言使人生延长了三倍。对于时代的观察和解读准确而富有才华,兼具思考性和美。许多电影里的设计非常前瞻,几乎在三十年后还可以被验证。 如果拿大陆第五代和台湾新电影比较,很难不产生一种感觉,大陆那几位也很重要,也各有才华,但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那些电影,大多还是沾了题材和国内政治因素本身很大的光,而且大多数题材和土地紧密相连,很少有城市电影,杨德昌正好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的作品几乎都在描写城市的疾病,在关注每一个困在格子间和新道德、新家庭模式里的人。 最近有许多声音在说,中文的凋敝。那边不甚了解,但是我们正在失去我们最擅长且最了解的与土地的连接,这很可惜,新的几代人渐渐离土地越来越远,以后恐怕会更远。而如今二三十年,大陆“农村”的整个概念在消失,城镇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在当代的文学和电影作品里,我还是几乎想不到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作品(也许是读的太少,电影偶有佳作)。能想到把目光关注在变迁,关于县城、小镇、城乡结合部的也只有贾樟柯较为有风格化的样子。我常常觉得,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表达,要有根可寻,才觉得扎实,才会有扑面的“真”,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是在表达自己。我们应该有配的上这个时代的城市记录者,我相信真正的生命力的种子不会被水泥块压死,有才华的从业者也不会被龙标压死。 同时要说的是,把目光投向城市并不是像光一样投向建筑的表面,而是要像水一样渗透在缝隙里,太过于标签和粗化的描写是没有才华的。描写一个时代,这个概念的尺度和边界太大,越是大到需要用远景,越是要拿显微镜去照,唯有一块块细节的真,才能记录时代的真。要有人物,要有故事,我们已经看了太多数据,我们看够了新闻式的垂直逻辑,而讲故事的笔,最好握在知识分子的手里,媒体是不会讲故事的,他们只会描述“事件”,我们需要故事,我们太需要讲故事的人。所以我们怀念杨德昌。 ——至此看完了他的电影。

 3 ) 笔记记录(边看边更新)

1、柯一正(同期出道导演) 杨德昌拍出了独特的影像味道,让大家反思为什么不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影响了大家的创作心态; 杨德昌永远都是一个小孩,有时是愤怒青年,不允许别人阻挡他想要做的事; 写一副对联“英雄创业小成本、电影革命大本营”,聊故事,三个月杨德昌在白板上写了18个,最后只留下一个海滩的一天;(回美国看了body heat觉得很厉害) 杨德昌的故事是用画面构成的,而不是文字 杨德昌人物刻画的准备工作,有时候比剧本还厚,即使某些人物根本没有出现但对剧中角色有影响,也要设定清楚;(画人物和生活细节,这点大导演们真是一致的,黑泽明也这样) 会做大量的访问,去了解真实女生第一次来例假的心情; -------------- 2、余为彦(制片) 其哥哥(导演)与杨德昌是好友,才会让杨德昌参与编剧和导演组工作入行; 杨导不善言辞,结巴(图像表达能力更强大),但写剧本很认真,很厚一本; guts,就是你其实什么都没有,但就是有一种信心,支持着坚持下去; 《牯岭街少年》制作团队里只有5-6个人拍过电影,美术道具很多都自己来弄;相信一句话,武林的秘籍绝对不必走遍千山万水,根本就在脚底下;——道具就在身边,旧物回收,仓库挖掘,一语成谶; 导演不可能做好好先生,发脾气不奇怪; 常有临时换人的事,让制片为难(但看得出来还是支持他,杨导只为电影效果,不看人情); 杨导理工科出身,逻辑和结构要求搞得很清楚很扎实,他对建筑很感兴趣,很多好朋友都是建筑师,乐于探讨建筑的结构,他认为结构扎实了,外观自然呈现; --------------- 3、小野(中影企划、编剧、制片) 《恐怖分子》杨德昌不满意,认为自己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妥协拍的; 《牯岭街少年》是一个少年杀死情人的真实事件启发拍的,杨德昌说这辈子最想拍的就是这个,看完《牯岭街少年》后小野感动了,并理解了杨德昌并不是小飞侠并发症,认识到自己在《恐怖分子》那时候误会他了,是整个台湾电影环境与杨德昌合不来; 多年过去,在新加坡戏院重新再看杨德昌的所有电影,回想起杨德昌以前抱怨过的很多话,全都理解他了; ---------------- 4、王维明(助导、策划) 创作结构,就是一张纸变成一个盒子; 认识到表演——人被误会很无辜的时候,是会带着愤怒的情绪的; 和杨德昌闹翻离开,也曾怀疑自己这十年来的电影工作,缓了半年,换到广告圈,花了一年才入行;(不容易啊) smoke gets in your eyes,与杨德昌一起听这首歌; ---------------- 5、陈希圣(杨导学生,《一一》制片) 杨导对人和工作细节要求严苛,要求认真、用心,以防出问题,宁可错杀100不放过1个; 杨导认为临时演员是道具穿西装,要求宁可所有工作人员找亲友来做配戏; 笑谈《一一》频繁换演员重拍一场戏的事情,笑死(做电影真是困难太多,没点自嘲精神真是没法做); 频繁换演员和工作人员,过程不愉快,但结果是留下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向心力很强; 笑死……制片真是导演和现场的和事佬; 杨德昌沮丧地说,卧槽,变不出魔术了…(诚实的人) 《一一》拍了九个半月…… 现场没有人敢坐…每个人都压力大…找景都找到不敢回公司怕被骂 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个原子小金刚解救所有人,笑死; 讲了一大圈又痛又好笑的往事,但杨德昌的帮助和影响无以言表,低头沉默; ---------------- 6、虞戡平(同期导演) 导戏变身暴怒,一半气工作人员达不到要求,一半也气自己; 杨德昌的思维意识是有一个主视觉设计,整个场景的氛围和感觉,然后可能会用几个角度的分镜头去补充,而不是一上来就分镜头;(这个意识很有启发) ---------------- 7、陈骏霖(动画艺术指导) 杨导反复建议要养成深入观察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 8、姜秀琼(演员、表演指导、导演) 这个姐姐讲了自己在《牯岭街少年》里小四杀人后作为二姐在警局狂奔的那场戏, 这个姐姐受杨导的影响,对电影有一种虔诚的赤子之心, 也有女性温柔细腻,倾听和理解杨导全心投入创作的喜怒哀乐和孤绝(杨导太渴望靠自己摸索去在每一个环节创新,愤怒和快乐都因为创作,真是非常理解他) 这个采访,很暖很真。 ---------------- 9、鸿鸿(助导、编剧) 赖声川的学生,因为赖与杨德昌同为新浪潮时代很熟; 曾经私下抱怨陈设的道具布景很多都不拍为什么还要摆设,等自己拍片的时候才了解到这个完整的环境氛围对拍摄是非常重要的; 编剧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在进入角色氛围,聊天,并思考如何让每个人物承担复合性功能,并且不断推翻不够猛的想法; 学习到杨德昌导演很看重背景脉络编制完成,再开始编故事,所有的东西(背景、故事、人物关系)都互相关联,环环相扣,所以一直在修改; 鸿鸿个人认为《牯岭街少年》、《一一》创作态度是诚恳宽容的,人物是杨导自己喜欢的;《麻将》、《独立时代》是用来冷嘲热讽,骂人的,人物是主观刻板的; 认为最好的距离就是当杨德昌的观众……不认可杨德昌为人处事的态度,觉得他太小孩子气,意气用事。 杨德昌的生命就是为了电影而活的,其他的对他都不重要(所以对与人的关系很不care…),《牯岭街少年》刚开始并没有反响,这么多年后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其重要的艺术价值(真的很屌这片子!) -------------- 11、杜笃之(声效) 更老一代导演如胡金铨,讲故事特别好听吸引人;杨德昌,讨论的却是电影的空间和气氛,乐于讨论技术细节; 杨德昌的脾气是艺术的敏感、品质的坚持; 侯孝贤即使借钱(本以为《悲情城市》可以分红却没有),难话没说也要完成承诺,凑够钱给杜笃之,让他买齐了同步录音设备,够在当时台湾买一套房子的钱;设备首次用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电影上; 杨德昌欣赏塔可夫斯基 电影里空间 的视听语言; 《牯岭街少年》的部分情节(小四在教会图书馆温书),是为了场景的氛围(体现安静)而设计的(入口处两个收书的人说话却有回声),技术细节真的很重要; 杨德昌 拆解、重组、筛选、再造的意识,重塑真实(不是完全真的真实,是为电影要表现的东西而服务的真实); 导演组每个人什么都要会马上干,所有的细节,都要处理,比如:到了点气球就要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好厉害的杜笃之大人的解决方案,实打实地做电影的人; 杨德昌的绘画能力和画面意识支持他的分镜脚本 = 漫画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指导现场拍摄pan(摇镜)、zoom in & out; 动画制作两种方法:1、动画师纸上创作表演;2、声音先行,再配图; 提到最后一面没见上,笑着掩饰自己的悲伤,忍不住眼睛就红了; 两个人聊天的那张照片,真是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啊……哭 --------------- 12、陈湘琪(演员) 会就着演员再修改剧本,尽早与相关人员接触和了解,一起看展、听音乐、谈生活,互相启发; 喜欢表演的人要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 杨导不妥协、专注、完美要求的创作态度影响了大家; 人生那么长,创作不着急;follow your heart; ------------- 13、陈博文(剪辑) 惊叹杨德昌编剧的戏剧结构,他家里的几块大白板,全是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逻辑很清晰的一个表,每个人都有其命运的变化,铺出去的线都有结果,而且过程有戏好看; 《一一》把女儿与男朋友、父亲和老情人分别约会的片段放在一起交叉剪辑,妙; 文戏比动作戏更难剪,同样一杯水,放的时间长度和配合声音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情绪感觉是不同的,很微妙; 佩服杨德昌的才华,音乐(重金属到古典都听)、文学、美术的造诣; 杨德昌自掏腰包也要带10多个参与《麻将》的工作人员去柏林影展看看国外电影人受尊重的状态,让台湾电影人重新认识自己做电影是有价值的,泪; --------------- 14、张震(演员) 《牯岭街少年》放在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任务,太难了,但只有杨导这样的人才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完成这件事情; 他的电影里大多人物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是他所要讨论的一个点; 杨德昌笑起来,是发自内心的单纯的开心,呵呵呵地笑出声; ---------------- 15、魏德圣(导演) 从开车的助理,做到《麻将》副导演; 杨德昌导演公司的氛围,一股清流,围绕一部电影共同努力;——跟对人很重要; 一路很怕高速公路上熄火被开除,后排杨德昌在聊天,自己却吓得满身汗,哈哈哈哈哈… 入公司之前,魏德圣就已经剧本得奖、拍短片获奖,在公司现场自认自卑,话少,肯干,被杨德昌赏识,但剧本被指教不适合拍成电影,需要留出空间不能写死(真是这样,剧本只是引子),留给现场和后期创作发挥; 做助理时把一本将军日记打入电脑,当时很枯燥无聊,但后来自己拍片搜集资料时,却发现打字内容的这些生活琐事构成了当时的生活历史,才意识到当时这练内功对自己也很重要,学会了“用环境创造角色”; 参与了杨德昌一个“又小又猛的故事”(《麻将》)的整个剧本创作过程: 刚开始只有一个不成型的想法、故事不是线性发展的、几个人物分别有什么1234件事情、退后看大白板如何排列组合这些事件、找人来即兴表演并拍摄记录、再刺激他进一步创作故事(这是一个人写剧本写不出来的)、消失一段时间埋头创作剧本。 一到拍片,杨德昌秒变暴君……三字经骂人(笑),魏德圣两个月拍摄期几乎没睡……事事操心,监控进度,痛苦又重要的训练,学到很多东西; 杨导爱发脾气,但也会道歉;真性情; 开拍前,开拍后,困难永远在,没钱,也继续拍,总是会完工,永不妥协; 杨导为了一个长镜头,拍四个晚上; 杨德昌的精神,每次都赌一把,没有浪漫精神做不成电影,魏德圣在自己拍片想松懈下来的时候,会想杨导这样拍会过吗?会OK吗?到后来是和杨导在精神上竞争(牯岭街少年拍了8个月),《赛德克巴莱》拍了10个月撑下来拍完了。 杨导特意叫魏德圣来,提醒他时代不同了,电影制作门槛更高(不再是出国留学回来就能拍电影),更可能赔本; 魏德圣新片上,犹豫是否邀请杨德昌;邀请怕让他背书对他不好,不邀请怕不礼貌(魏导真是很实在的,赞) 杨德昌对魏德圣的评价、对他的认可让他记到现在:小魏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说到的都有做到。 面对面却不知道说什么,笑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还是哭了。

 4 ) 贴上这封信,也许更完整

蔡琴写给杨德昌:

2007年7月1日,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 杨德昌就这么走了。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的曾经的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让他行过死神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地告诉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我安静地、肯定地用手抚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

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奋斗过。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

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纪录者。时间会给他所有的作品一个公道,他的付出不会寂寞。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5 ) 还是做人比较可爱

原以为会很久才会看完,做翻译的这几天,细细梭梭就看完了。这么多人无一例外都在回忆天才和魔鬼一体的杨德昌,不同的片场故事、相似的行进模式听着竟也不觉烦。

最喜欢陈希圣那期,那种活灵活现和乐观开放的心态让我特别开心。原子小金刚的段子可以看一百遍。那句 「不要马戏」以后我也要时常拿来激励自己。

鸿鸿是这里唯一一个坚持认为导演很多做法不对也不为他找借口的人,特别坦诚,说自己没法和杨德昌共事。看到他说杨德昌和张曼玉约见面,只因为张曼玉想在来台期间顺带参加成龙的一个活动,杨德昌就不开心了,取消了和张曼玉的见面。「色戒」也就再没下文。 这段看完好生气。这并不涉及艺术理想和电影品质的追求,单纯就是别扭的小孩子脾气。讨人嫌,别人也拿他没法。

这一段是我最赞同“与杨德昌导演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的时刻,也是我最不喜欢他的时刻。

但是他对陈湘琪说follow your heart,因为魏德圣的片子说,“希望你们,也可以一样,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 看得又让人莫名生出一股勇气和斗志来。就觉得啊,世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厉害的人,指引过那么多年轻人,现在以及以后都在用他的创作继续指引我们。

姜秀瓊说,要是杨德昌在世,肯定不同意拍这样的纪录片,因为他注重隐私,也不想别人过多议论他。但还是很感谢这些访谈把杨德昌从神变成了人。而做人明明是更加可爱、有趣,又让人无可奈何的。

 6 ) 十年,杨德昌。访谈纪录片

缅怀杨德昌导演逝世10周年而创作的访谈式纪录片,采访和杨导合作过的圈内好友,全方面回忆解读和杨德昌导演共事时候的感想。 1,柯一正。柯导对杨德昌评价很高,回忆起两人初识于11个女人,合作于光阴故事。对于杨导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材料直呼比电影剧本都厚,个人觉得柯导对于杨德昌的评价是中肯的。大量的走访调查,目的是让人物的行为举止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件呈现真实状态。举例说明了青梅竹马里面的男主发小开计程车时候,右手一直带着白手套,因为右手离空调出风口近,早年的棒球国手投球时候落下的病根。 2,余为彦。制片人余为彦谈起和杨德昌的初识因为自己哥哥和杨德昌是同学,通过哥哥才认识杨德昌,在聊杨德昌的时候,余老还是很维护的,字里含间能够听的出来,杨德昌开始接触电影确实是有想过拜哪个山头。拍十一女人是余老介绍给张艾嘉,之后聊的最多的是牯岭街,几乎没人敢接牯岭街道具的活,自己是制片兼道具组。对于好友杨德昌的火爆脾气,余为彦直言杨导不骂人时候自己反而觉得不自在。

3,小野。和杨德昌相识主要在前期,最后因为性格原因,确实不敢再和杨德昌合作。作为中影公司的接洽代表,在公司和才华导演之间周旋。回忆起当年折中斡旋《海滩的一天》,因为拍《光阴故事》的时候,杨德昌对于中影集团的团队有意见,所以在拍海滩时候明确表示不要中影的摄影,最后折中方案是小野想出来的,用合作拍摄形式让张艾嘉幕后的新艺城进来,合拍海滩的一天。对于杨德昌的个性,小野在其逝世后,重温其全部作品时候,慢慢能够理解他的极端偏执。两人最后一次合作是《恐怖分子》虽然拿了许多奖项,但是杨德昌对于这部电影作品是没有达到十分满意的。

4,王维明,以杨德昌徒弟身份出场。从自述中得知,王维明大概在大学二年级时候和杨德昌见的面,然后经历牯岭街,独立时代,一起工作10年时间,一直到一一时候分开。应该讲从杨德昌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按照其讲的,几乎每年都能梦见杨导三四次,这种杨式迷雾或许要伴随其一生时间。王伟明谈到了利用价值问题,一场大吵之后分道扬镳,或许是翅膀硬了,或许是被逼迫离开。

5,陈希圣,很搞笑的一段采访,直言做杨德昌的制片就是在伺候皇上,还要揣摩圣意。从大学老师杨德昌到参与一一制作,与观众分析了许多与导师杨德昌的趣事。杨德昌片场暴君名不虚传,拍的好也要说几句脏话,拍的不顺利更要说脏话,换演员,换工作人员那是家常便饭,更有胜者开工第一天就喊人走路。陈希圣能够长时间留在杨德昌身边也确实是心态好,情商高。

6,虞戡平,同为导演的圈中好友,因为当年新艺城和中影共同投资的海滩而相识。27岁出道,相当于前辈身份,又是新艺城董事,因为工作身份使得在和杨德昌交往过程中经量避免了探班接触,用他的话说是保持友谊的纯洁性。对于杨德昌暴怒性格,虞表示看过杨暴怒发火,表示可以理解,因为自己也是导演,也会在片场发火,和杨德昌喝咖啡的间隙,杨德昌怒扇过自己耳光。同为导演的虞戡平看待导演发火这件事,觉得发火骂人,更多的是在责备自己。

7,陈俊霖。关系户陈俊霖跟杨德昌时间比较晚,到一一结束之后,杨德昌成立追风动画公司时候,陈俊霖才加入。回忆起杨德昌第一件事就是让其不要报考影视学校。对于杨德昌的评价可以概括为特立独行,包括做动画时候的按自己想法创作。

8,姜秀琼。从牯岭街二姐角色和杨德昌有交集,之后给杨导工作,随后参与独立时代和一一的拍摄工作。回忆起自己做演员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牯岭街最后,二姐得知小四杀了人,哭着跑到警察局说警察局弄错了的长镜头戏。和杨德昌相处,从像上帝一样崇拜,到敢于挑战上帝,片场和杨德昌发生过争吵。这集是从女性视角来缅怀杨导,聊着聊着就哭了。

9,鸿鸿。初识做《恐怖分子》助导,主要负责道具组以及拍摄协调,可以看出来成事之人还是要和在校学生接触,比如鸿鸿。讲述中说到做布置把家里的东西都贡献了出来当道具,例如自己的所有藏书,母亲的地毯。之后是做牯岭街的编剧,做剧本研讨,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杨德昌,几乎是在推翻中度过。杨导想构建出一幅完整的电影事件,而故事只是顺理成章的事,不求用故事去拍电影,而是用电影讲故事。

最后一次合作是独立时代,在口述中,还是因为性格不合导致的散伙。字里行间是觉得杨德昌具有小孩子脾气的反复,和他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看他的电影,而不是一起共事。

10,唐从圣。作为演员接受采访,第一次接触杨德昌是作为牯岭街的群众演员,和观众分析了做牯岭街群演时候的故事。那场戏是小公园开演唱会,化妆换衣服,一直拍到凌晨2点才结束,但是唐从圣说他当时很兴奋。第二次合作机会是麻将男主角红鱼,演的也很有特色。和我们分享了两场戏,一个是在餐厅骂后母,一个是一镜到底的开枪杀人。虽说演的很敬业,但按照小唐说的,当时是不太认同电影剧本设定的,直到多年之后才发现杨导作品有很强的前瞻性,举例说了一下麻将里面对于为什么要独自来到台湾的原因。

11,杜笃之。知音好友的身份出场,不仅仅和观众讲述了和杨德昌的缘分友谊,还介绍了台湾电影声音历史。他和杨德昌的关系像二王并进,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两个人合作更是天下无敌。这段采访的含金量最高,其中的专业素养值得电影人认真学习,虽然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但是匠心精神依旧轻易超越不了。

两人从光阴故事开始合作,一直合作到杨德昌未完成的作品追风。分享了不少录音趣事,以及和杨德昌相处时光。对于杜笃之而言,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好友的最后一面。

12,陈湘琪。是电影《独立时代》的女主角,从牯岭街时候被杨德昌看中,从此带在身边工作,慢慢有了电影感觉之后,到独立时代升为女主角。从幕后转向前台,好像杨导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有演戏经历,只不过男女主角在每部戏里只有那么一两个。在陈湘琪的回忆中,拍完独立时代之后,片约不断,但是她选择的是去美国读书,开拓视野,在面临这种人生抉择的时候,杨德昌对其是抱着支持的态度。对于自己前期的影视表演经历,陈湘琪一直表示当时是懵懂状态,好似独立时代中琪琪给人的感觉一样。

13,陈博文。杨德昌御用剪辑师。回忆起第一次初识,还是在中影时候,杨德昌作为05年的冬天编剧,在中影看过陈博文剪片子,当时陈博文对于杨德昌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受邀剪牯岭街,虽然获得十二项金马提名,没有剪辑,但是获得了来自导演的肯定。回忆起两人的合作,陈博文说在自己剪辑的时候,几乎没有要杨德昌烦神,记忆中只记得一次两人有过意见不同,就是独立时代里面的一条长镜头儒家思想讲道。最后是听从杨德昌的保留。

14,张震。张震其实挺搞笑,采访时候知无不言,而且没有任何架子,表现十分不错,让观众看见了长大之后的小四。对于杨德昌的记忆,还是从牯岭街开始,也可以说是杨德昌真正把张震带进了演绎之路。回忆起牯岭街,更多是聊杨德昌用了哪些方法激发演员的表演。比如说找另外一个演员和主演演同一场戏,是不是压迫感十足,演不好我随时帮你换掉。还有小公园复仇那场戏,提前让张震进小黑屋面壁,什么都不讲,张震说当时有被吓到,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牯岭街之后,第二次合作是麻将,张震说当年是去杨德昌公司打工的,负责搞道具,顺便演了一下配角。

15,魏德圣。大佬出场,按照最后魏德圣引用杨德昌的话术说的,小魏在跟过他的人里面虽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却是说到做到的人。初次相识是去杨德昌公司打工,职位是开车兼助理,在独立时代时候跟着杨德昌默默干活,最后被杨导看中,留了下来。到麻将时候,升为副导演,虽然在现场拍摄是被骂的最惨的一个,但是却是学到了不少东西。麻将拍完,魏德圣就离开了杨德昌做自己的作品创作了。个人认为,魏德圣在杨德昌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坚持,包括没钱拍摄时候的坚持。魏德圣举例说了自己的赛德克巴莱拍摄时候,资金撑到三个月就出问题了,最后自己心里默念杨德昌的牯岭街撑了八个月,于是乎让赛德克巴莱撑到拍十个月。

总结:这部带有祭奠性质的访谈纪录片,能够让影迷更好的了解大师级导演杨德昌的电影创作故事。以及对于导演整个人的性格特点,有了一个全方面大概的了解。如果按照杨德昌的标准,观众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受不了的,作为普通人静静的欣赏导演拍的作品会更适合一点。

全集终

 短评

400分钟,还原一代大师。秀琼说,杨导一定不喜欢我们接受采访谈论他。他会说我活着的时候没重视我,现在也不要理他们。杨德昌太前卫,是预言家,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6分钟前
  • 天才+英雄
  • 力荐
  • 杨导在天上看完大家说他脾气爆做事孩子气“草你们误会我了啦”(外加甩帽子)

    8分钟前
  • 拧腰
  • 力荐
  • 看完才能体会杨德昌的付出与坚持,严苛与眼界。如果有一天能坐在大荧幕前把修复后的七部电影从头到尾再看一遍,那可太幸福了。我们想知道的还搞不清楚的那些,他早就懂了。

    11分钟前
  • Orangev.
  • 力荐
  • 这就是口述的魅力啊,讲者垂泪,听者哽咽。仿佛看了一卷长长的人生,台前幕后,不同的角度。张震说他与杨导保持距离感,鸿鸿说最恰当的距离就是观众。但每个人与杨导共事过的人,都更加深刻理解了电影,在追问人生到底想要什么。电影要建筑的结构,创作要逻辑缜密。老友游泳,阳光正午,美国墓园,怪诞

    14分钟前
  • bird
  • 力荐
  • “”与杨德昌导演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16分钟前
  • 渡边
  • 力荐
  • 第一次成功添加电影条目,谢谢你杨导,我要加倍努力才是啊。

    17分钟前
  • 田废久必生
  • 力荐
  • 最愛他的是杜篤之,最瞭解他的是姜秀瓊,最尊敬他的是魏德聖,最無所謂的是陳希聖。第三千部標記,獻給帶領我走入電影世界的楊德昌。看台灣新電影的紀錄片,總會有想哭的衝動。那代人真的熱血又純真,聽焦雄屏上課也有類似感觸。但這個台灣已經不是那個台灣了,不由得有些傷感。

    20分钟前
  • 林西拿
  • 力荐
  •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年金马《海滩的一天》修复版看完(啊当然之后修复的就层出不穷啦),张艾嘉和杜笃之还是谁在台上对谈,也没怎么注意。散场后走向捷运,怎么感觉就那么恍如隔世而不爽呢?

    25分钟前
  • 杨多荤
  • 力荐
  • 鸿鸿说,这个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和他最开心的距离是做他的电影观众,因为和他工作太痛苦了,吹毛求疵,山崩地裂。不过,和他在一起过的人,没有不受他的影响。(打算把杨导的所有电影再慢慢刷一遍)

    30分钟前
  • 十块小饼干
  • 力荐
  • 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

    34分钟前
  • 尼米兹
  • 力荐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每一集都很精彩,印象最深是楊德昌編劇的方式,最感慨是姜秀瓊說她一直沒有辦法對媒體談楊導,一是楊德昌會在乎自己的隱私,二是他會認為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台灣并沒有支持他,現在有了一些價值才被需要

    35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 跟着杨德昌做事的人,多多少少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有时像个孩子纯粹,有时像个愤怒青年,但是对于创作的心,永远坚持不妥协,名不虚传的片场暴君。魏德圣说:在美国洛杉矶看到杨导的墓地,上面什么也没写,这样伟大的电影人,令人泪目。

    40分钟前
  • 阿巴木卫
  • 力荐
  • 400分钟OL:http://m.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html

    41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 关于张曼玉受杨导邀请,花杨导的钱到台湾谈项目的一天时间里,还得拿出专门的时间参加成龙的台湾慈善活动,杨导最后干脆放弃邀请,这事处理得没毛病!(吾爱玛姬,吾更爱爱德华)

    46分钟前
  • 突然一朵大荷花
  • 力荐
  • 真实的魔鬼一面。电影依然处在上一个黄金时代之后的衰退期,直到现在也没有缓过来。他的苛刻要求令副导助理崩溃抓狂,实际上是个人理念与家庭作坊的电影产业冲突无法协调。艺术家脾气,并非不好搞,拍摄周期长,动不动fire闲人那样简单。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导致他自己也燃烧了,甚至透支了生命。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 4.5;天才都有相似一面——理想主义,孤绝清高,完美主义,孜孜以求,蓬勃的创作力,勇于走出舒适区,勇于推翻自己,这些特征在杨德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斯人已去,昔日亲密战友十年回望师友,不少片段真是万分感慨、教人唏嘘,当初的争执相左与天崩地裂式的发脾气,在他们纷纷踏入电影行业后,对“片场暴君”拥有了全新的认识,没有谁能否认他对自己的影响,从勤勉认真到严苛的工作态度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他如一团烈火,将自己焚烧殆尽,也照亮了懵懂后辈们的职业规划。艺术就是他的命,我们普通人和他最好的距离就是远远欣赏作品,体察到每一部影片中都有一个人物是他的影子投射,能读懂他的心思、能看懂他的苦心的人,都怀着温柔的慈悲。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 天才是超越时代的,天才也是吸血鬼。不过跟一个天才总比跟一个自以为是的好

    56分钟前
  • luc1en
  • 力荐
  • 一个伟大的导演对生活如此敏锐的洞察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58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 片场的暴君,创作的偏执狂,生活中的大男孩。因为是纯粹的采访,所以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每个人聊杨德昌都会谈到他的脾气,也会谈到他对自己电影生涯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只看一期的话我会推荐杜笃之那集,听到一些动人的技术细节。他对杨导的包容、理解,以及最后眼里泛动的泪光,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小时前
  • 晚不安
  • 力荐
  • 艹TMD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1小时前
  • 仙道彰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