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百年征伐,兼并挞伐,此消彼长。时至战国中期,七国并霸。曾经险遭灭国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下迅速崛起,成为西北旷原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保守势力的逼迫下,年轻的秦惠文王嬴驷(富大龙 饰)被迫车裂商鞅,却也以消极的态度抑制保守一派。齐魏相王,雄心勃勃的秦惠文王在极其凶险的局势下登上国际舞台,同时铲除国内以甘龙为首的反对势力,为雄霸天下铺平了道路。国力衰退的魏惠王(李立群 饰)为遏制强邻的东进态势,任用苏秦的六国合纵之说以陷秦国于孤立。而秦国在不断蚕食周边之际,也启用张仪(喻恩泰 饰)提出连横的对策。豪杰贤士竞相登场,战国历史进入了最颠荡起伏的时代……
本片根据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的第二部改编。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一幅列国争雄纵横捭阖的图卷在商鞅变法后徐徐展开。前30多集侧重于个体命运、志向抱负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交织。战场上的厮杀、朝廷上的斗智、国家间的纵横捭阖……好一番璀璨华夏大争之世,让人热血沸腾…… 昭文君与张仪的君子之交让人动容。他们因缘相识,成为知己。昭文君是周朝公子,他本想招纳张仪为周朝排忧解难,在被张仪婉拒后仍无条件支持张仪施展抱负:予其资金,赠其宝剑,护其入秦。当时的张仪不过一介落魄寒士,昭文君却做到如此。或许,与其说昭文君明白张仪非池中之物,不如说他昭文君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在张仪身上,让张仪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完成他(昭文君)无法付诸实践的共同梦想吧。
30集后更多的是英雄迟暮、美人心计。秦惠文王迟暮之际出现了残酷的派系争斗,为了王位,多方力量彼此厮杀。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秦宫后妃从互敬互重到各怀心事,两大利益集团斗争下芈氏王妃(又称芈八子,“八子”为秦后宫妃嫔称呼)最终携子质燕时与惠文后的反目成仇,令人叹惋。秦惠文王与惠文后之子秦武王继位后不久明示张仪,道秦国东出从此只靠秦剑不依邦交。一朝天子一朝臣,张仪一身才华再无用武之处……
其实最终的结局也是如史册所著,不过吸引笔者的是这个过程中多方力量的角逐。电视剧与小说有差别,而电视剧、小说与史实更有差别。当然原著很多地方为了制造冲突效果强行将人物进行黑化或转性别处理,有点可惜。毕竟原著以小说方式行文,这里只从影视正剧角度看,其他不作分析。无论怎么改,甩了《芈y传》八百条街,那剧不提也罢。 有人说张仪该与苏秦同一时代,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施展抱负。其实据史册推算,张仪应该早于苏秦将近30年;张仪是连衡思想的鼻祖,而苏秦是纵横家的后起之秀,很高兴导演和编剧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与史实有争议的比较多。 芈氏王妃与义渠王的情人关系是在她质燕返秦当了太后(史称秦宣太后)之后才开始的,而非剧情所示。 公孙衍是因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而冷落自己才离秦的;张仪与公孙衍的关系并不好。 张仪在秦武王冷落自己后回到魏国,后被魏王拜为相,与公孙衍共同事魏,不过两人关系并未改善多少。张仪在魏任相的第三年病死,终算落叶归根。或许剧中犀首与张子暮年缘聚,把酒言欢,是导演和编剧一种情怀的寄托吧!
秦宣太后的确与义渠王有过子嗣,而且是两个,不过是在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身故后自己的儿子继位(后世称秦昭襄王)以后的事。据史学家推测,他们的两个子嗣该是夭折了,不然宣太后不会在戎狄义渠意欲反秦时无所顾忌杀了昔日的情人义渠王。这与剧情反差较大,而且剧中太过强化太后与义渠王的私生子义渠琰(史实是否为此名未知)的戏份,这条线是全剧一大败笔。若能在保留义渠对秦国政局影响的塑造效果下,砍掉义渠琰所有戏份更好,何况史实中这私生子早已夭折,根本没机会长大成人。
剧中权利交接的结果是秦惠文王命其宠妃芈八子携子质燕避开祸乱。新王秦武王继位不久后意外身故,临终让心腹大臣到燕国接回公子 稷 (后世称秦昭襄王)及其母芈八子返秦掌权。惠文后不甘心,联同有二心的秦国王室公子 壮 叛乱,后被芈八子一党强力镇压,此即历史上所说的“季君之乱”。但历史上芈八子与其子质燕是在秦惠文王去世后惠文后出于报复及稳定其子王位而采取的手段,并非秦惠文王生前所做。至于秦武王弥留之际是否让心腹去燕接回王弟后人亦不得知。参与季君之乱的也没有芈八子与义渠王的私生子芈琰(义渠琰)。 值得一说的是剧中楚国宠妃郑袖在楚左徒芈原(屈原)遭受楚怀王的误解和朝臣排挤后对他的安慰这一情节,笔者本人亦十分不解。两个不同背景不同地位而且毫无瓜葛的人,怎会有此番情景?在查找资料后笔者更是诧异,史学家据芈原所作的《湘夫人》及当时的政治变动推测,芈原(屈原)与郑袖有私情(尚未证实,或许不过哗众取宠)……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之风的开创者屈原,救国无门绝望下自沉汨罗江……他的死去是否有其他隐情?后人未从得知,或许只有悠悠流动的汨罗江水无声地诉说当年的悲剧吧……
…… 以上。笔者爱的是剧里呈现的君臣携手共创大业、夫妻齐眉相濡以沫、知己无言笑看风雨……多年以后,在儒家思想渐渐占据中国思想的主流后,或许再也没有哪个时代像那个时代一样开放思想,追求大我的吧?! 大秦帝国,角逐中原,岁月峥嵘,光照汗青!
剧中的演员也选得恰到好处。 看戏骨间过招如看神仙打架一样让人欲罢不能。李立群不愧是老戏骨,把魏惠王复杂的人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富大龙演绎下的秦惠文王,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霸气!
喻恩泰真正为笔者所知是b站里《武林外传》吕秀才的cut(尤其是姬无命那场)而非剧集。《纵横》里他颠覆以往形象演绎了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张仪——辩论高手、谋国大才,志在鸿鹄、不甘平庸。张仪与魏相惠施那一场精彩绝伦的论战实在燃爆!在《大秦帝国2之纵横》拍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有意公开演员剧照;据统计,能认出张仪的扮演者就是喻恩泰的网友不多,他成功塑造了新的荧屏形象。
女演员亦是巾帼不让须眉。宁静出演的秦宣太后,从天真的楚国王室没落旁系女子成长为秦国举足轻重的铁腕女政治家这一路的心智变化多面而复杂——宁静把这一年龄跨度长达几十年的角色演得饱满鲜活!
音乐方面真真呈现了大争之声。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音乐创作精益求精,团队利用器乐把那个开阔时代的声音展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谭晶,还有流行音乐歌手谭维维都倾情献唱大秦音乐的主题曲。 兵器、服装、秦宫、画面色调,以及许许多多别的方面,高度还原历史。可以说,这样一部华夏岁月峥嵘的史诗,尽管有不足之处,依旧值得我们的驻足。
黑色裂变(2009)、国命纵横(2013)、大国崛起(2017)、帝国天下(2020)(注:“大国”及“帝国”为笔者注解)。期待2020年大秦帝国系列收官作《天下》!
10→13→19→20,未完待续。
看到秦惠文王季年神志失常我就在想,这样编剧合适吗? 想了一阵子,最后的结论是合适。 史书上对秦惠文王的记载很少,创作这个人物,或者说创作战国人物、事件,都要花费巨大的心力。但终归是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这是不变的依据。 秦惠文王四十五岁病逝,并没赶上秦太子嬴荡的成人礼,更不用说婚礼了。电视剧的编剧把这些都放在惠文王在世时。 剧情到了册立太子的部分转入了内政主题,与列国之间的伐交退居其次,而这个时候惠文王病了。什么病呢?不知。别说2300年前的人,就算是300年前康熙的死因也莫衷一是。那么对于编剧来说,“病”其实是个好噱头,可以由此反映出很多现象,借此来表达主题。 秦惠文王病倒之前,有志有勇,稳健睿智,就算有失策,也能力挽狂澜。五国攻秦时产生过犹豫和怀疑,险些丧失斗志,但人生整体而言是强悍果决的一个人。英年辞世,留下的必然是图腾一般的英雄形象。缺少负面元素,高大全自然不真实。我想编剧利用“病”这个机会,尽可能全面的展现秦惠文王身为一个血肉之躯的模样。而疯癫比其他病症更能表现人物的多面性,且戏剧冲突强烈。 其一,嬴驷梦中见到已被诛杀的侍女项纹,随即向已战死沙场的嬴华求救。左右都是死人,惊醒后口吐鲜血。这是他对秦廷政局和自身安危的担忧,焦虑身边人的心机,也是对自己杀人的自责。之后的剧情惠文后和嬴壮、芈琰的举动成为秦王的关注所在。有控制,却不下死手,不想杀人,又不得不防。 其二,嬴荡婚礼上秦王神志格外失常。回内宫心惊胆颤避开所有人。嬴疾问他怎么了,他说怕,还说他若走了要替他守好秦国。这些都是对当年婚礼上魏纾刺他一刀的映射。当年列国来贺,不过是虎视眈眈看秦国易主的热闹。嬴驷没时间害怕,即便身上有伤,也要马不停蹄的处理内忧外患。看起来他好坚强。直到二十年后才表现出来。其实这种怕已经深植于他内心成为阴影。他对嬴疾说他若走了要替他守好秦国,应该是他被刺杀后的心境,而不是眼下身体不适担心身后事。 嬴荡闹家务,赶走了太子妃。惠文后带着儿子来向秦王领罪。秦王身体不适,王后要上前探病,被秦王阻止,别过来别过来,纾儿你别过来。可王后执意向前,秦王怒吼:“滚!!!”头痛欲裂,内侍要救护,却被嬴驷按倒在地,抽出剑来,一剑杀了内侍。此时嬴驷的表情,终于可以缓解病痛,可以解恨的样子。 开始看,只是单纯认为嬴驷犯病啦,神志失常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过后才想到,嬴驷如此完全是针对魏纾,他是想杀魏纾的。说“纾儿你别过来”时,他的神志还正常,但已临近崩溃,在最后的理性下,嬴驷拒绝魏纾靠近自己,估计就是怕精神失常后会伤害魏纾。到了头痛欲裂时已经不受理性控制。想必因为是一国之君,要对国家负责,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哪怕再恨魏纾也要以礼相待,不得废后。如果不牵扯国家利益,可能嬴驷早就把魏纾杀了。 其三,芈八子与嬴稷质于燕国。燕国内乱,秦王听闻这母子俩已不在人间,病情加重。一日,神情恍惚走出宫外,幸被嬴疾救回。嬴驷叨叨着:车裂商鞅,赶走八子;杀甘龙,车裂商鞅。 可能这是两种态度的叨叨。他不忍车裂商鞅,赶走八子。同时肯定杀甘龙、车裂商鞅是对的。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些都是他念念不忘盘桓于心头的事儿。杀甘龙、车裂商鞅都是单纯的政治事件,赶走八子牵扯到他的感情事件。他都没念叨嬴稷,只是惦记八子,可见这个女人对他多重要。 走出宫外,应该是嬴驷潜意识中不愿再为君主的表现。太累了。 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嬴驷吟诵了《诗经·秦风·晨风》中的最后两句: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惦记谁呢?应该是想张仪、八子和稷儿回到他身边吧。病逝时身边没有一个他喜欢的人,死在他恨的人怀里。而悲凉莫过于历史还在继续,你不能驻足流连。这种表现手法,是尽可能的接近真实,极为赞许。 其实伐交部分的各种刻画也很好。例如冯高事件。秦王人前人后都慷慨激昂斩钉截铁地说:我大秦宁失一国不失一士。可到最后还是把冯高送到韩国去杀头了。 秦王决绝的言辞感人肺腑,是真心话,但两国邦交又不能不把冯高献给韩国。那么这种真话就有可能是作秀,做给臣工将士们看,好让他们甘心情愿为秦国卖命。政治家的虚伪也就表现出来了。对陈轸又何尝不是,能为我所用最好,若用不了,我也就不在乎这个人才的死活。政治就是虚伪冷漠的,所以造就了虚伪冷漠的政治家。 虽说一会儿疯癫一会儿正常,但都有用意。疯癫时,嬴驷说的都是真心话,一个卸掉君主责任的常人感情。正常时,都是理性下的行为。疯癫部分的主题是嬴驷的负面,沉溺于感情,胆小懦弱,游移不定。人物整体刻画的篇幅比例,此部分不免有点少,甚至有硬性救急的味道。但无论多与少终归是安排了,丰富了嬴驷这个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使其更为丰满有血肉。 ————————————————
另附:
关于富大龙的表演。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本是大秦帝国三部曲中水平最好的。人物刻画不偏不倚,虽有洗白但点到即止,从不矫揉造作过度神话;群像感强,大争之世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之感跃然屏幕;情感细腻,如春风化雨似涓涓细流,大有润物细无声之意味,在不经意间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节奏紧凑,台词精细,文白夹杂,古意盎然,BGM有时出戏有时提升氛围,暂且不表。
看完之后,唯有长叹一声:“啊,战国,不就是这样的吗?”
不过今天的重点不是吹纵横,而是想说说本剧中不太被提及的一种感情——兄弟情。在这部剧里,有人高谈驷仪君臣,有人阔论王八夫妻,却绝少有人去提及两个人——公子疾和公子华。
也是,历史剧的旗帜,大争之世的背景,多得是君臣相知、名士熙攘、变法图强、伐交纵横的大情大义,谁还会注意这些“兄弟骨肉小情”呢?不过对于《纵横》而言,这实在是一种太重要不过的情感。在这部剧里,秦惠文王驷,若是没有这两个弟弟,撑不到最后。
下面便来说说这兄弟三人的性格:
秦惠文王驷,大哥,秦孝公长子,秦国第一个王,野心勃勃,继位之初便杀商鞅除世族夺河西谋东出,有明君拓土强国之志向,有秦人如临深渊之警惕,虎狼之态尽显。但正由于其桀骜不驯,很容易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若真到此时,秦国危矣。
秦公子、大将、右丞相、严君公子疾,二弟,秦孝公庶出子,史料评价“严君名疾,厥号智囊,既亲且重,尊兵外攘”,足智多谋、亲厚稳重、出将入相,堪称秦人中的大才、宗室中的翘楚。
秦公子、大将公子华,三弟,秦孝公庶出子,史料不足,仅知有万夫不当之勇、后在战争中牺牲。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在秦国的崛起之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大秦崛起之路,虽然多少也有那残酷的王权争霸,但是无论是哪个王,哪一位老秦人、新秦人,都将一句话奉为信条:“我为秦人,别无选择”。驷疾华三人亦如是,他们三人相依为命,支撑起了秦国这片为群狼所环伺的江山。
在剧中,疾弟是秦公剑的接班人,类似公子虔等辅政大臣的角色。但幸运的是,本身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疾弟从未自视太高,从不滥权专权,而是能够在哥哥找来大才之后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更从来没有质疑这些可能与其争权夺利的外臣,反而是能够提醒哥哥去使用人才。“既然君上把公孙先生请到秦国,为何不用他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这样的话能够从一位王弟兼辅政大臣嘴里说出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历史剧塑造的人物中更是罕见的,甚至说公子虔都比不上他的公心。除了公孙先生,在张仪这边也是一样的,在晋咸居和张仪说卦象,句句都在点醒张仪提醒秦王哥哥,附明君可展翅,君上用才不论位等。
但同时,他又遗传了老秦人的狼性和霸道气性,在是否立稷儿为太子这一问题上,直接一票否决了秦王老哥“不切实际”的想法,并“堂而皇之”搬出“张仪乃外臣”这一说法。立太子了,这是我嬴氏宗族的家事,你姓张,就不要来掺和了,就算你为我的国家出生入死,你也还是姓张,不是你该管的。这种做法,确实很冷酷,但是不得不说,驷哥暴毙后风雨飘摇的秦国还就得这样狠辣的人才能扛得起来。无论何时,疾弟都站在秦国立场上考虑问题,公私分明,国之大器,无愧血管里流着的老秦热血。
疾弟在三兄弟中一直是老成持重柱石般的存在,老成得我几乎怀疑秦孝公是不是记错了他和驷儿的生辰,这才是哥哥么不是。但反过来想想,作为和老大差不了多少岁的二弟(同父异母嘛,只差个几月几天都是可能的),当年既亲眼目睹了大哥被流放的惨剧,又要帮着忙于变法的父亲照看稚嫩的幼弟(别问我为什么知道,长大以后还能这么相亲相爱的兄弟小时候一定是穿过一条开裆裤的),被逼着也要成熟起来了吧?
再来说说驷哥。驷哥通过流放的历练和对父亲变法的耳濡目染,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天纵奇才的统治者,并得到了老秦家“拉小手”的真传。但治国理政上的成熟,并不代表他性格上就是成熟的。从早期目睹老师被割鼻子刺脸留下的心理阴影,到流放途中形成的缺爱恐惧心理,再到继位之后车裂商鞅剿灭变法反对派噩梦般的血腥征途,这桩桩件件足以对驷哥的心理造成极大扭曲。没有心理干预机制的秦国,足以让驷哥变成一个强悍又脆弱的人,强悍在政治手腕,脆弱在性格心理,且这种脆弱是不可逆的,一旦被突破,就万劫不复。而华弟,就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说无论历史记载还是电视剧或小说处理,驷哥晚年得精神分裂症都是有迹可循的,也就是所谓的“暮疯症”。
既然提到华弟了,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他。华弟是三兄弟中最幸福的,年纪最小,从小被两个哥哥捧在手心里长大。长大之后,又只知道冲锋陷阵,不谙世事,因为大后方总会有两个哥哥给他遮风挡雨,真正被团宠的那个纯真无邪孩子。他继承了老秦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的良好品质,同时又骄纵任性、肆意妄为,因为有两个哥哥给他擦屁股嘛。所以对驷哥来说,疾弟是那个可以委以重任的左膀右臂,华弟就是那个可以拍头摸脸的傻弟弟。在情感上,疾弟是需要倚重的也需要被尊重的对象,而华弟则是驷哥那一颗苦涩的心上包裹着的唯一一层薄薄的爱的糖纸。于是,当38集糖纸破了的时候,驷哥的心也跟着破了,就算是疾弟,也补不好,这就是万劫不复的开始。
所以三兄弟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驷哥肆无忌惮地宠溺着华弟,始终如一地信任着疾弟,疾弟则默默地用自己稳重的性格和无畏风雨的铁肩守护着心理脆弱的大哥和稚嫩任性的幼弟。而我们可爱的华弟呢?则顶着一张人见人爱的萌脸,睁着一双澄澈明净的大眼,践行着自己“大秦天神”诺言,最后血洒疆场,得偿作为军人的夙愿,却留给了两个哥哥永远无法弥合的心伤。
华弟战死,疾弟心碎,驷哥疯癫。驷疾华,就像铁三角,齐全的时候稳如泰山,但缺了哪一角就会瞬间崩塌。这也是他们之间兄弟情为何感天动地的原因。华弟不懂政治且走的早,所以对驷哥来说,到死也只有疾弟才是那个能“替寡人看好秦国”的人。
后来,有朋友拿芈琰“疾弟最后变相囚禁了疯癫驷哥”这段话来和我议论,她认为疾弟并不像张仪芈八子那样理解驷哥,他最后并没有好好守护驷哥。对此,我是不赞同的。那么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观点:
我始终认为,能说话的知己再多,不如一位能做事的兄弟。故而疾弟首先是作为驷哥的弟弟这一身份出现的,芈八子和张仪谁都能离开秦国,疾弟是躲不了的。自然,身处漩涡中央的人,也往往说不出局外人那般“清醒”的话。
还有不知道各位观众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剧中很多时候疾弟都要留下来陪驷哥,或者说关切地关注他的身体状况,但是驷哥都摆手让他走。这个时候我想他们是心意相通的,驷哥不是不想和疾弟亲近,而是说有太多事情需要疾弟去做。因为疾弟不是八子不是张仪,他是驷哥的弟弟,是同宗同族同父,兄弟非知己,知己不能为的事情兄弟必为。
疾弟把哥哥关在宫里,不让已经疯癫到有时甚至会大小便失禁的哥哥出去乱跑,这种做法看上去是冷的,实际却是暖色调的。此时的驷哥疯了也就疯了,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什么都不管。而疾弟却真的成了一头孤狼,他不能时时刻刻看着自己的哥哥,更有很多芈琰不理解他。他一边舔舐着来自骨肉亲情的心伤,一边还要扛起内忧外患的重担。他们毕竟不在平民之家,生在王族,注定要承担更多风险,思考更多东西。驷哥可怜,但我更心疼疾弟。弟弟死,哥哥疯,侄子弱,敌国仇,一个人,一双肩膀要承担起这么多。
驷哥的一声“疾”,是毫无保留地地将自己的心里的苦痛恐惧剖开来给疾弟看;
疾弟的那两句“王上莫怕”,是眼看着兄弟死的死疯的疯却无可奈何的心如刀绞。
他们之间,没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谁,但是时代的残酷终究还是造就了人伦的残酷。
为了秦国,舍了这一副皮囊又如何?他们三人,都是悬崖不勒马的真正斗士,前方就是万丈深渊,只不过看谁先掉下去罢了。
大赞,虽然宁静老了,扮少女略违和,可是演到后来真是自带气场,大胆泼辣又富有头脑,果然不是芈月那个绿茶婊可以比的。其次,张仪也是演技十足,一点都没有吕秀才的感觉。富大龙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最后,傅淼王后的扮相实在美丽!
当初看的时候觉得宁静前期有点装嫩 现在看了某传 呵呵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尤其是后来看了完整版 宁静最后一集不要太帅气哟 演技呀演技 除了芈八子 其他角色也很不错 好多历史事件还原的超赞 尤其是张仪骗楚王那段
半月传太假,帝国一拍摄手法太老,都看不动,纵横一开场,富大龙就火力全开,年轻时期的飞扬肆意,老迈时期的疯疯癫癫,从头飚戏飙到死,过瘾。还有李立群这个老东西扮演的魏王,真实,嚣张,无耻的嘴脸很符合我对列国纷争时期一代昏君的想象。
想建一个“我们都爱秦惠王”豆瓣小组。。。。
这才是大争之世的气魄!
富大龙啊!!!
芈月传的贡献是……你会认为大秦帝国之纵横里面演技过于用力的嬴驷,长相有些老气的宁静……TMD就是天仙儿一样的人物……
无法相信秦王和走西口里的那个二傻子梁满囤是一个人,在这剧里霸道总裁感相当帅啊,喻恩泰台词功力真他妈强,张仪这种靠嘴皮子吃饭的名士国内还真没几个人能演,第一次见秦王时那大段大段半文不白的台词啊能涮下国内90%的中青年男演员。
比芈月传良心多了
楚国以窃玉辱我,我必窃国以报之。
为了我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秦情结只扣一星!读小说时就觉得宁静是宣太后的不二人选,提早出场的芈八子风情万种仪态万千,宣太后也是我葱白的女性之一。没有苏秦,张仪的官配无可置疑的是惠文王,也算是模范君臣西皮。大胃王和惠子也很萌的,特别喜欢李立群念对白的腔调,白起魏冉,下一部看你们啦
昨晚上看到3点,我是考研狗啊~原谅我以前不知你的好,超级喜欢富大龙的神神叨叨的嬴驷,23333
大争之世,风起云涌,锐士秦剑,杀伐热血。秦惠文王与张仪,意气风发,千古君臣,晚景却凄凉,后期观之不忍。许多人觉得该剧不如《裂变》,我倒觉得各有千秋风骨,富大龙的蛇精病霸道鬼畜帝王攻演得真乃绝色!
从旁边芈月传来的……比起期待已久的芈月来,大秦更好看
和芈月传比起来,大秦帝国对历史大背景的把握,拍摄的精细程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简直比芈月传高了1000个武媚娘传奇。建议大家详细观看,这里面的秦惠文王、张仪、芈月、楚王等人物的历史细节高度还原。
秦王眼角眉梢都是风情,狷狂邪魅眼带桃花,如此妙不可言的一个演员却没演过什么妖孽角色,可惜了了。
富大龙演的真好!
太好看了,喜欢里面的芈丫头,张仪,秦王,喜欢这部剧的feel,简直停不下来
敬那大争之世!
演员都是原音,并且同期录音,难度很大。仅此一项,横扫国产垃圾配音古装剧。可惜的是,国人审美已被配音文化扭曲,已被雷剧扭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