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我不是潘金莲

    喜剧片大陆2016

    主演:范冰冰  郭涛  大鹏  张嘉益  于和伟  张译  李宗翰  赵立新  田小洁  范伟  高明  刘桦  黄建新  李晨  

    导演:冯小刚

    猜你喜欢

     剧照

    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2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3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4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5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6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3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4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5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6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7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8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19我不是潘金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3 00:22

    详细剧情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 饰),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

     长篇影评

     1 ) 李安与冯小刚:“主旋律”的叛徒和卧底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都被很多人给予了简单粗暴的标签式评价:主旋律电影。这个标签和两部电影本身之间的阴错阳差,倒是可堪玩味一番。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李安用一个主旋律的故事,在讲述中不动声色地对主旋律进行了反叛和瓦解;而冯小刚恰恰相反,本来声称要做一部批判主旋律的作品,由于种种压力以及他的妥协,绕了一圈最后蜕变成一个形同跪舔、与主旋律毫无二致的电影。

    《比利林恩》表面上讲的是一个优秀战士不听劝告执意返回战场面对危险,可是这个选择的背后动机并不是爱国和牺牲,而是无可奈何的结果。比利并不是一名惯常意义上的骁勇战士,从头至尾,他的脸上都满是忧郁之色,情绪总仿佛一击即碎,而外界对这群战士的种种反应,都加剧了他的忧郁,于是只能走,不能留。所以,这完全不是一部为爱国热情打鸡血的电影,不然它就不会表现士兵进入伊拉克平民家庭后,当地人眼中的惊惶恐惧。

    应该指出的是,在美国,爱国牺牲的“主旋律”并不意味着一定“政治正确”,尤其是在文艺界,两者反倒常常是相冲突相对立的。好莱坞明星们早已习惯了批评政府和总统,过往无数的战争片都是以“反战”为主题。可是,《比利林恩》也并不反战呀。

    这就是李安最牛逼的地方,他既没有肯定战争,也没有反对战争。从头至尾,比利林恩都没有对战争的性质明确表态,这也是李安的态度。他要的不是下判断,不是站队,而是给予战场上的人(不只是抽象的士兵)足够的理解。

    这部片子在美国为什么评价那么低,我猜,是因为同时得罪了两大阵营,爱国的那一方觉得不够爱国,反战的那一方又嫌弃没有反战。不站队的结果,就是被两边都踢出局。

    可李安从来都是这样的呀,他永远都不急着下简单的判断,而是把一件事情里面所有复杂的关系,一个人所面对的全部的处境,他所产生的那些细微情绪,都摊开来,让你自己体会。为此,他不惜担起危险,冒犯那些头脑简单的观众。王佳芝为了感情放走汉奸,就是背叛国家和组织!少年派为了生存制造杀戮,就是背叛信仰!再到比利林恩,他姐姐骂他,为了面子不分是非黑白!可是看完电影的观众,只要细细理解,就不会这么简单地批判他。

    李安似乎总喜欢玩味“故事”的意义,刻意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色戒》里的王佳芝最开始身处学生剧团,扮成麦太太暗杀特务这样肃杀的行动,也有点像是学生们一时爱国激情上头演出的一场戏,没想到她最后彻底入了戏。《少年派》的结尾,成年派用第二个故事版本彻底推翻了前一次讲述,让人猛然从一个信望爱的天国落进惨烈的现实。到这部《比利林恩》,李安又重点表现了士兵们对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的雀跃与幻灭,然后让比利说出了一句关键台词:这不是故事,而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一而再地使用这类手法,李安大概是想告诉我们:故事不能取代生活,我讲的故事本身不是重点,我只是想让你们对现实中的人多一些理解。进入故事,然后跳出故事,故事与现实之间是联通的。《比利林恩》所采用的新技术,也无非是想让这种界限更模糊,让观众进与出都更加自然。

    相比较而言,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里,却处处提醒观众:我讲的只是故事,不是生活,两者之间是隔绝的,观众进不去,角色出不来。

    开头用旁白讲潘金莲,已经是说书的意思了。圆形和方形画幅,也成功把观众和片中人物隔绝开,造成旁观的效果。还有片中的语言,竟然是带江西口音的普通话——既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也不是纯正的方言,这种语言设置只会让角色显得无比突兀,和现实生活完全撕裂,好像这些角色都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或者公开作报告,这种讲述口气,还能剩下几分真实呢?

    至于情节,就更加远离现实了。李雪莲的那些诉求,不管是为假离婚翻案,还是洗清潘金莲的污名,都毫无法理依据。为这么屁大点事,竟然就能层层上告直到惊动党中央,各级官员竟然还为此而殚精竭虑伤透脑筋,认真践行“群众无小事”的中央精神……你当那些被关押被劳教的上访案例都是瞎编的吗!你当观众全都是只看新闻联播的不明真相群众吗!

    我们当然都明白你国对电影内容的严厉管制,作为一部公映片而非地下作品,对于国内官场的黑暗与人治的残酷,十分里面能够表达出一分就不错了。这一分是什么呢?就仅仅是推卸责任互踢皮球罢了。我的妈,这种级别的所谓“讽刺”“揭露”,真是连春晚小品的水平都不如,赵本山的《牛大叔提干》和《送礼》至少还明确表现了贿赂走后门现象,虽然最后总要加一个光明的尾巴,前面的细节至少都是生动可信的。可《我不是潘金莲》里的细节,恐怕80%都经不起推敲,为了通过一个所谓的敏感题材,生生把整个故事都扭曲变形了;为了轻微地讽刺一句,硬要重重地跪舔十句!

    别跟我说这种题材能上映就是胜利,就这种歪曲现实误导观众的效果,还不如干脆不上映拉倒呢。也别跟我说这部片本来就是走荒诞路线所以脱离现实也是自然的,可是你看看那些台词和表演的风格,明明全都是奔着沉稳扎实的现实主义路子去的,哪里荒诞了?能不能别这么分裂?

    笑着、疯着说不着边际的话,这可能是讲笑话,可能是讽刺;严肃、煞有介事地说不着边际的话,这分明就是撒谎。

    看完《比利林恩》,我们得以理解比利这个男孩,进而反思自己对于战争的态度,哦,原来这件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那么复杂啊,不是我们喊句口号站个队就能概括的。可是看完《我不是潘金莲》呢,我们还是完全理解不了李雪莲这个女人,她闹了这么十几年究竟是为了啥?结尾那个从天而降的关于孩子的“包袱”,作为解释真是太无力了。至于中国官场,我看到的并不是“现形记”,而是层层包裹后的愈发暧昧不明。

    最后我想说,虽然无法从电影里认识中国,借由这部电影在戏外所引发的种种事件,比如从小说到电影的层层审查修改,比如冯小刚与王健林王思聪之间的骂战,倒是比电影内容更能触及现实——官与民,资本与话语权,都涉及到了。这,才是中国当下真正的主旋律。

    而无数人用“主旋律”这么一个美国根本不存在的词去评价一部美国电影,所反映的也与美国本身没半毛钱关系。在美国,爱国不一定是主旋律,反战也不一定是主旋律,没有哪一方能绝对压倒哪一方。美国选出一个总统,都能出来无数游行抗议,这,才是人家的“主旋律”。

     2 ) 别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错误买单

    这个片子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市场那里。

    到北京截访的光明县政府的人,在北京的市场找到了李雪莲,因为她来找表弟借钱付医药费。几个法院的人一起抱住了李雪莲,都没能打消她挣扎逃脱去继续告状的心,可是这时冲上来的县长一句话,却彻底打消了李雪莲的告状念头。

    县长说,李雪莲,我从县里坐飞机来北京,不是为了阻止你告状,而是告诉你一件事,秦玉河死了。

    于是,县政府的人抱着李雪莲,防止她逃走,县长就站在市场摊位前,述说了秦玉河的死因。

    对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来说,女主角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是一切的因,正是他与李雪莲假离婚之后变了心,另娶新人,才惹起了李雪莲去状告秦玉河,从而又导致了她被官僚体制的上上下下气得不轻,一路告到了北京,一告就是十年,层层官员都怕她,多少人因为她撤职,她成了新闻中说的,上访专业户。

    用那位贾聪明的法庭庭长的话说,秦玉河就是大树的根,一切的起因都是他,其他人都是叶子,现在秦玉河死了,根都没了,何谈叶子。

    他们倒是轻松了,自己官位的威胁者没了,但是李雪莲呢?

    旅馆也不干了,饭店也不开了,就是专门去告状,因为假离婚成真的负心人是秦玉河,气急败坏说她是潘金莲的人也是秦玉河,这个前夫,是整个故事中,让李雪莲成为李雪莲的支点。

    支点死了,李雪莲要怎么办?

    所以这场戏,是最考验范冰冰演技的地方,也是她演得最好的一场戏,也是让我觉得她的表演突破了自我的一场戏,她听到秦玉河之死,完全愣住了,也不进,也不退,也不哭,也不笑,而是双眉紧锁地愣在那里,不知道下一步自己该干什么。过了好久,她哭着倒在市场摊位上,她说,秦玉河你走了留下我怎么办?

    我们看到过太多的戏,最大的仇人死了,主人公都是仰天长啸一声,或是大笑不止,虽然有豪侠之气,但未免太假,尤其是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所以范冰冰在这里的的表现,才是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日常表现的。

    然后,她哭着瘫倒时说的那句话很重要,秦玉河你走了,留下我怎么办。乍一听,还以为是挚爱,但其实是仇人,为何对一个仇人会有如此的眷恋呢?

    因为沉没成本。

    为了告秦玉河,李雪莲一路上访告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 她十年守身如玉,家里旅馆饭馆荒废了,她的感情生活荒废了,生活荒废了,时间荒废了,唯一只剩下告状。为了秦玉河对她做下的错事, 她付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唯一支撑她生活的就是告状。

    唯一的支撑也没了,这种打击好像是一下子抽空了她十年多年的生活,把过去全部否定了,你所做的都没有意义。

    许多观众因此而嘲笑李雪莲,觉得她是法盲,离婚明明是你自愿的,被骗也是你活该,你还一路告状,荒废了自己生活不说,还把那么多官员拖下了水,许多人的生活也被你打乱,甚至有人觉得李雪莲是坏人。

    这就是我觉得冯小刚和刘震云的高明之处,也是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他们故意安排了一个自我矛盾的李雪莲、一个并不占理的李雪莲、一个性格上有明显缺陷的李雪莲、一个不懂法的李雪莲、一个谁看了都会瞧不起觉得她咎由自取的李雪莲。

    可是,中国历朝历代,许许多多个李雪莲式的进京告御状者,都是不占理、不懂法、性格缺陷、自我矛盾的吗?

    当然不是。

    不要用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

    这句话就是冯小刚试图通过李雪莲告诉我们的箴言。

    可是冯小刚想说的,又不仅仅是这句话。

    因为看过这部电影的局外人,都能轻而易举、高高在上地指出李雪莲那样做害人害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难道那么多身处其中的李雪莲都不知吗?

    当然不是。

    冯小刚的高明就在于,李雪莲是有选择的,她可以选择不告状,反正她也不占理,反正离婚也是自愿的,不就是个负心的前夫么,她大可以放下仇怨,放下执念,放下一根筋的告状,找个喜欢她的男人,或者干脆自己,或者找个喜欢她的女的(此处都是被你们政治正确逼的),开始新的生活。她最后就不会落得那个下场,在市场里哭嚎。

    毕竟她很美丽,而且周遭所遇,也确实有像大头一样的男人喜欢她,她又有做生意的能力,她可以轻松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李雪莲有选择,她只是选错了路,而已。

    可是,假如她没选择呢?假如她占理,法院真的判错了呢?一个判对的案子,都会演变成如此,都会引发各级政府巨大的紧张,都会把李雪莲关进拘留所,都会去满北京的堵截她,如果光明县法院要是真的贪赃枉法故意错判了呢?后面的故事,简直不敢想。

    所以,千万不要嘲笑李雪莲的选择,也不要嘲笑冯小刚这等拍出过《1942》这种洞悉了中国人民族性格深渊电影的导演,为何会用一个如此逻辑充满漏洞、不能自恰的故事来讲上访人生,他使了个障眼法,选了个代价最轻的李雪莲来当主角。

    不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可是有些错误,有些人,真的无路可逃,没有第二种选项可以换,那才是最可怜,最可怕,也是最可悲的。

    这就是中国古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不见百年身。

    所以有个细节,片中李雪莲的事情每到了上一级政府,主管者就会说同样一句话,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嘛,又不是杀人放火。

    这就是导演和编剧不停在点题,本也不是个大事情嘛,却足以毁了一个女人的一生,那么,如果是大事情呢?

    冯小刚用这种隐晦的办法,讲了一个敏感话题,我有必要向他致敬,因为他本可以去拍一个老男人如何还没死就筹备葬礼之类的片子,并且票房很好,但他选择了一个十分敏感又各方不讨好的题材,他和李雪莲一样,其实都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的人懂得那句话,不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不只是说给有选择的李雪莲们,还有说给那些接待李雪莲告状的各级父母官和政策制定者,你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影响着许多人的一生,要谨慎地选择,避免造就更多李雪莲式的悲剧。

    因为不是每一个上访告状的人,都还可以轻松找到其他选择。

    而范冰冰对主角情绪变化节奏的准确把握,也像冯小刚成为的游刃于敏感话题的导演一样,是演员演技纯熟的标志。

     3 ) 哪里来的潘金莲?

    (★★★☆)
    《我不是潘金莲》确实是《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导演最好的作品,《非诚勿扰》和《私人定制》系列我认为都很不好,特别是后者。但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认为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故事比较小,拍得很克制,感觉上有一点点张艺谋早期作品风格,但骨子里还是很冯小刚。范冰冰演得不错,很认真很投入,不过也没好到要大书一笔的地步,没有超越巩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的表演,还是痕迹较重。一众官员配角的表现是真正亮眼之处,张译大鹏等都非常有戏。

    方圆的画幅也确实有新意,音乐与画面配合得很恰当,这种尝试值得尊重。

    说说问题吧。

    首先,故事层面比较孱弱,缺乏真正值得挖掘的内核,导致批判讽刺力度实际很弱,流于表面。小说我没看过,据说刘震云是根据一则新闻得到的灵感。从电影看,就觉得故事不够真切,有种“市井传奇”感:我们看不到上访如何深刻、强力地改变了女主角李雪莲的生活,她是如何被这件事彻底改变的——尽管台词中说到她无心打理自己的小饭馆,我们看到的画面却是她始终在饭馆里忙忙碌碌。

    这是一个“无人犯错”的故事:李雪莲被丈夫辜负,但它还是个道德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官员们并未把她当回事是因为觉得事情太小太“家庭化”,很难把她和小白菜、窦娥划等号——就连关她的派出所也在释放她时还送了年货。更重要的是,影片中主要配角都是后来上台的官员,他们确实在为前任的无心之过擦屁股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种无人有错的设定当然是本片故事的核心特点,可以增强荒诞感,制造矛盾死结,但也减弱了批判讽刺的力度,让我觉得像高射炮打蚊子——响动大,不现实。

    雷区跳舞自然很难,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还是要看最终呈现效果而不是主观意愿。在对官场风气的批判上,我觉得本片实际很苍白:最后市长那段“你们还是想着自己的乌纱帽,而不是老百姓”的总结多么无力而乏味呀。官员们从头到尾围着李雪莲转,却怎么也搞不清为啥解决不了问题,结果片尾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那个啥的缘故(此处为避免剧透),这明明是女主角个人心结,你怎么能把板子打到官僚主义、官场现形记身上去?顺便说一下,我认为本片有三大败笔:导演画外音;范伟的小品式桥段;结尾才揭开女主角心结的真正原因!

    影片的方圆画幅很有趣,呈现效果不错。但我觉得本片根本不应该用这种形式,因为影片本应该是带有黑色荒诞色彩的写实故事,而这种圆形构图显得过于轻巧——我本以为会有大量主观镜头。没准倒是《聂隐娘》之类更文艺更空灵的故事会适合这种构图。有限的画幅使影片缺乏大全景和特写,大量中景有时让我觉得是在看戏剧,常常容易出戏。哦,对了,我注意到本片基本都是让角色和车辆从右边入画左边出画,但没想明白为何要这样设计——当然,有一些理解的思路,不过始终觉得有点刻意。

    影片中官员的困境最后是因为一个意外解决的,这似乎很讽刺,但我认为恰恰说明影片逻辑和矛盾内核很弱:举个例子,李雪莲十年北京上访,让市县官员胆战心惊。但她是怎么年年能在北京见到帝都大员的?难道年年都像第一次一样通过关系跑到内部去拦车?意外和偶然实在太多,真实的人生底色就这样淡化下去了。再举一例:市长等人到李雪莲家吃饭,问她到底怎么想的,李雪莲说她是听了养的牛说话,才决定不去上访了。市长等人拂袖而去。这固然是表现官员与百姓没在一个频道上,无法真正沟通,可是让我感觉还是为荒诞而荒诞——因为李雪莲与牛对话这一荒诞的场景背后没有更高一层的真实:《阿甘正传》中阿甘看似荒唐的种种举动,比如不停地奔跑,都有着比荒诞现实更高、更真实的意义,正是如此,阿甘才从弱智变成了大智若愚——事实上并非阿甘大智,而是现实大愚!

    中国现在面临着很多很多问题和矛盾,有些非常复杂,非常沉重,有些则非常荒唐,非常无奈。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具有质感和深入思考的故事。看完本片,我倒想再看看《九品芝麻官》和《三毛从军记》了。

     4 ) 对不起,冯导!这次你真的要挨骂了

    这是一部令人尴尬十足的电影,就像男人得了阳痿,女人得了痔疮前去医院就诊,恰巧主治医生还是高中异性同学。第一时间观影后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即让人说不出它的好处来,也让人说不出它的坏处来。但是走出影院呼吸了一口午夜北京的雾霾空气后,顿时感觉茅塞顿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吃鸡肋感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好在冯导在影片未上映时说过:如果影片不好,请大家随便骂。


    好吧,看来今天二岩要说,对不起,冯导!这次你真的要挨骂了。


    首先来讲这是一部还未上映就遭遇各种恶俗、下流、低级炒作的电影。先是影片跳档炒作,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最早电影的宣传海报早在9月初就下发到各个一线城市的公交站点。在第一时间二岩特意留意关注了一下,《我不是潘金莲》的宣传海报上没有明确写上映日期,而是写了“坐等上映”四个大字。一般来讲,绝大部分的电影在宣传上都会写上映日期,而这部影片完全是先卖个关子炒作一下。果然等海外宣传到位,拿个二流的某国际奖,再回头让媒体炒作影片原本定在9月30日又向后延期了,理由坊间最多的传闻是审查没有通过。不得不说制片方与发行方是绞尽脑汁地宣传影片,后来再加上范冰冰的去某大学参加活动被赶走的恶俗炒作又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作为商业片这部影片未在国内上映单看宣传上它已经成功了一半,值得那些想挣大钱的商业片学习一下。但冯导和刘编剧自我标榜影片是艺术片实在是有点勉强,作为艺术片影片又显得高逼格浮夸起来,所以严肃地讨论本片定位,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商业片。


    客观来讲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有惊艳的地方,也有平庸的地方。假如说这不是冯导的作品,而是一位中国第六代甚至更为年轻导演的作品,那么这绝对是至高无上的精品佳作。可偏偏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所以综合考虑评分上也就6分左右,不会也不可能再多了。就好像是你一位堂堂的博士生参加了一次高考,得了个全市第一,这并不光彩,也不值得推崇与夸赞的。


    其次从主演上来看全片基本上都是重量级演员,唯独主演却是位毫无演技的花瓶,二岩不明白一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注重严格与细节的冯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范冰冰作为主演,而原著小说里描写李雪莲这个人物曾提了一句“眼睛大”符合外,别的都沾不上边。


    整部影片除了范冰冰其他的衬角都发挥了不错的演员水准,而大鹏饰演的审判员王公道绝对可以点赞的,其他人更不用提了。作为山东老乡二岩绝不想着贬低范冰冰,但她真的是毫无演技可言,在影片中她站在那里,无论是二十岁还是四十岁,都是一个呆板刻薄的样子,当然了除了肤色稍点变化。同对比一下其他女演员,饰演农村妇女形象最成功的当属《秋菊打官司》里的巩俐,在片中秋菊一句话不说,站在那里就浑身是戏。同样赵微在《亲爱的》里面演技得到了爆发,在里面我们能看到赵微的眼神十分的投入,那种对孩子依依不舍的离别与爱恋,可曾是一位当过母亲感同身受的。而范冰冰在电影里有两个细节就表现得不够明确与自信。二十年后,也就是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农村四十多岁的妇女身子可是完全走了形,平时走路的姿态一定是双腿不再并拢,甚至站立也会一脚深一脚浅。而不是脸蛋弄几处褶子,服装穿成宽松旧色就是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了。关于这一点她可以认真学习下《金婚》里面二十集后蒋雯丽的表演。


    另外在影片中范冰冰所呈现的李雪莲这个角色几乎都在神游状态,肢体动作笨拙,眼神迷离飘忽,愣是把一位固执己见的妇女演成了精神病者。对白一口生硬的河北话首先让人想到这是外来的媳妇熬成了婆,虽然形象融入了,但是语言仍是半生半熟,有点弄巧成拙。不过唯一值得称道的是那次仅有几秒钟的床戏她才算找对了路数。


    一位成功成熟的演员,扎实的演技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有关系,不是靠着一张满天广告的脸蛋与到处蹭红地毯就把角色给撑起来。如果这次有,也仅仅是个农村妇女的骨架,完成没有乡村气息的血肉与灵魂。


    再来说说剧本的问题,刘振云的原著小说很值得阅读,把读者带入感强,语言亲民化。但是把小说改编成立体的影像就有点困难,而且有些作品注定就不适合拍成电影。《我是刘跃进》与《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的语言都很棒,但是拍成电影真的很烂,如果拍成小场合的话剧会比较合适。这也许就是小说与电影的区别,小说可以有千万种让读者去想象思考,但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固定的,导演和编剧稍有点不慎就会马失前蹄。而冯小刚与刘振云便犯了个不可避免的错误,两人都把自己最不拿手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刘振云在原小说中注重表现的是黑色幽默,而在电影中只能用几句台词来展现,相反冯小刚擅长得是贫嘴幽默,而在影片中这种对白几乎成了智障般的思想交流。


    不得不说王朔的小市民剧本更适合冯导,至于农村题材真有点文人耍刀,贻笑大方。


    关于影片的表现形式上只能用讥讽来形容了,自以为聪明牛逼的冯导用独特的圆角来全程跟拍,本来想让整体观众有种偷窥感,但这种拍摄手法却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电影的拍摄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后期处理成这样,完全不顾观众的观影感受。圆形遮罩画面,而‘圆’会让人感觉和现实有一定距离。冯小刚之前坦承自己决定拍圆是受到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启发:“我看了他拍的《妈咪》,他已经把电影拍成了方的,所以我不能拍方的。我就想他拍方的,那我会有垃圾跟风导演拍圆的,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就觉得好玩、想干点出格的事。”中国人最喜欢模仿,这并不是创新,过后估计肯定又会有不计其数的国产怪异奇特的几何图形视角出来,方的圆的勉强能接受,来个梯形,棱形,三角形,五角形等。总之导演们都有理由,岁数大了,想尝试点别的。冯导,你作为导演舒服了,但是观众呢,可否考虑到观众的感觉,而且是在中国特色的3D大荧幕下。就好像我们出钱去找小姐,小姐光顾着自己舒服了,我们倒难受的不行,最后还没有职业道德地催促我们快点,出门别忘给个好评。


    电影镜头无论是方圆最终都成为不了主流,只能兴起一时的话题,但是过后人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这部电影是方的或者是圆的,至于电影本身讲得是什么,我想大多人会忘记。所以这种耍小聪明的技巧还是不要为好,把心思放在质量上面比什么强,请让电影回归电影,让观众回归正常。


    关于影片内涵还未公映时就有人吹嘘说影片是“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笑声中带出泪。现在想想真不知道他说这话时是否摸了摸自己的良心,冯氏喜剧真的是这样吗?笑完之后我们该记住什么?该遗忘什么?影片虽然有豪华的演出阵容,情色幽默的基调却统统成为了批判路上的炮灰。关于上访的政治敏感题材决定了思想内涵和批判现实精神,这不是一部现代官场现形录,主题通过黑色幽默偏离了主线成为了一部刁民上访实录。


    本人觉得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好笑,他把本该严肃与沉重的农村悲剧题材无限地缩小,以至于让观众只记得了范冰冰的容颜,忽略掉了本身的批判。关于中国某类特殊群体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电影中感受到三种共识的思想境界,一种是现实中我们对待李雪莲这类上访人是不会同情的,甚至都会说给她戴上神精病的帽子,我们绝不会接受这类人。第二种是小说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以艺术化处理,让主角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我们稍稍能接受了,仅仅是对小说对官僚化的嘲笑多了点笑料而已。第三种是电影立体化处理,把李雪莲这个人物实实在在地放在了我们面前,而事件与过程还是一个样子,但是却是冷幽默十足了,配角全成了亮点,主角削弱了。在这一层面上使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人物与事实。其实本质上是骗了广大观众,那些所谓的“悲情”与“不幸”在现实中我们已是鄙夷不屑的。而中国大陆的第六代导演依然有这样的通病,目光触及底层,并不是关心与关注,注重了作品的艺术性,而忽略了现实,但这样的中国农村题材很容易在国际拿个奖项。估计这一点冯导应该有点私心,拍了这些年电影,国外的正儿八经的奖基本上没拿过。


    这次冯导马失前蹄归其原因无怪乎是碰了不该碰的题材,用了不该用的主演,犯了第五代导演一部不如一部的通病。冯小刚代表了小市民与中产阶层,周星驰则是小人物,乡村喜剧荒诞题材拍摄最好的电影当属《树先生》,因为它通过小人物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更是反映了赤裸裸的现实与血淋淋的无奈。论其黑色幽默不如《我不是王毛》好看。


    很多吃瓜群众说这已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底线了,但事实上冯导只是触及了原著小说的五分之一。如果冯导真想为了电影艺术和自己的梦想,不仿学习一下蒌烨、贾樟柯、李玉等人,老子拍完片完全没有把大陆审查制度放在眼里,直接奔走国际舞台,谁也别想阉割我思想的彻底表达。不过有生之年胆小怕事的冯导怕是达不到那个高度了。


    最后还是奉劝冯导一句,还是把精力放在你的都市轻喜剧的一亩三分地上吧,别努力证明自己有多努力,也别以为在国外拿了些不入流的电影奖,就感觉自己走向国际了,十万八千里的欧洲三大奖之路你才刚刚迈出半步,死了这条心吧。


    当然了,在今年的国产整体烂片中,本片应该是毫无疑问地会进入十佳电影里面。由次可见今年其他几百部国产片都烂到什么程度了。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ea0f30102wuaf.html

     5 ) 被抽空的原著

            在谈潘金莲之前,我想先提三部电影:《教父》《发条橙》《本杰明·巴顿奇事》,因为这三部电影也是由小说原著改编而来,读过原著,你再看电影,发现电影比原著小说的故事更具有艺术水准,在电影语言的表达上,很好地诠释了文本的影像化。现在来看《我不是潘金莲》,今天晚上在暨大礼堂观看的超前点映,对比小说文本,你会发现电影改编掏空了故事的丰富性。
           第一:细节。小说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李雪莲的两个孩子、中学往事、假离婚起源等,是推动李雪莲在故事中行动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塑造她性格的关键张力。然而,这些在影像文本中没有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情节来填补。
           第二,故事背景设置。先前提到的三部电影,年代、时间这些故事背景都交代得很清晰。原著作者刘震云,河南延津人,原著构筑的故事,透过人物日常生活方式和语言,我们很清晰地知道故事发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然而,冯小刚在分享会上说,他选择了江西的婺源作为李雪莲的生活的小县城。把河南文化嫁接到南方小镇,移花接木把原本的文化体系瓦解得支离破碎,正如冯小刚所说:“这故事不可能发生在朝鲜,还没出门就被崩了。也不可能发生在美国,拦住美国总统,美国总统说这事不归我管,去找法律吧。这事只能发生在中国……”,同样,这事也只能发生在河南,里面的乡土文化、官场文化、生活文化,都是河南的。
           第三,人物形象。读完小说文本,李雪莲、郑重、马市长、王公道等一伙人,形象丰满、性格突出。电影里面,只有李雪莲相对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其余人物,过于脸谱化,我这里就提一个郑县长,小说里面,这个人是很强势很有魄力很有政治能力和心机的人,电影里面却把这样一个人弱化成了一个病怏怏的人。归根结底,文本故事和影像有一条鸿沟。简单这么说吧。

     6 ) 温柔一刀,曲线救国

    戏里戏外,《我不是潘金莲》都是一部有太多花边好讲的作品。

    无论是从原著当年的话题度,亦或是电影本身在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屡屡获奖,包括连日来一系列社交网路上的事件,又或是首映日七千万的票房成绩刷新了这几年来国际A类影节获奖作品在国内的票房成绩。

    现在的它不仅成为了每年的“那一部”异色的院线华语片,也成为了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最具争议的作品,恰如作品中每年都要“上访”的李雪莲以及她所受到的争议。

    最初对这部电影的好奇,除了是冯小刚导演新作外,还因为圆形画幅的预告和范冰冰的主演。几乎是同时,这也成了它的争议点——圆形画幅是否必要?不过是噱头罢了?

    在看完电影之初,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三个歪打正着的地方,一是把嘲讽放上各种台面话上及看似洗白的结尾莫名形成了更深层次的嘲讽指涉,二是一众半尴不尬的群戏莫名击中中国人日常对话相处包括官民阶级间的尴尬,三是多兰风格植入让这出本来迂回冗长的剧情不显无聊反成了互相成就。 先说方圆。至少在个人的观感上,这种圆形画幅的尝试并非噱头。

    圆形构图最先给我的是抽离现实的,平地生楼并身处其中进行窥视的观感。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其次则是如观“连环画”的效果。这两个效果都恰与主题搭调,尤其在戏剧院观戏的那一场,戏中人坐第一排观戏,而我们成了另一端的上座观戏中人。

    与圆形画幅相伴随的鼓点和相配合的摄影、美术设计,则起到了传递浓烈情绪的作用。

    一开始也许会很难判断这样的圆方画幅切换是否有必要,但当“很多年后”的那位前县长与李雪莲在命中因缘际会的巧遇这一幕换为正常画幅时,我确定之前经历的体验并非只是单纯的贩卖“另一种奇观”。 至于很多人说的诸如:做人处世之道的方与圆,官场算计的方与圆,帝都的规矩与地方的圆滑,人生的起起伏伏等所谓的解读流,私以为这些可能才是该被纳入“噱头”的地方。

    当然,它们也能自圆其说,毕竟“无法度不成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妈咪》

    冯小刚承认,这些创意某部分来自于加拿大的导演泽维尔·多兰的《妈咪》,这部拥有极强辨识度,靠画幅变化和色彩运用打入人物内心的恣意而惊艳的作品。

    去年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已经效仿着玩过一次,而冯小刚的这次更另类的尝试相较之下则如一次风格的再植入,令这出本来迂回的剧情不显无聊,反成了互相照应与互相成就。 《我不是潘金莲》在尺度问题上,并没有原先设想的那么大,或者说,这依然是一部在审查制度下带着镣铐跳舞的作品,它没有去大量地对撞真正的“敏感地带”,刺痛到中国官员生态的骨髓,而是围着这个政治地带的边缘转圈,性质态度则更雷同于出没在朋友圈的“微笑”表情,调侃着制度之苦。 当然,介于近期形势所趋,它仍然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之一。

    20多年前的《背靠背,脸对脸》

    官场政治电影在我国多以主旋律为旨,形象问题至关重要。

    真正有名且有趣的一些另类作品,诸如《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皆为黄建新导演)都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产物,而当时的审查标准与社会形势也和当下不可同日而语,但官场关系与官僚作风则是跨越时间的。 嘲弄,而非刺痛。这是《我不是潘金莲》主要所把持的尺度,在另一个由28个男人和1个女人组成的平行世界里,温柔一刀,曲线救国。

    因此,也许会有人误解,认为这部《我不是潘金莲》是一种新形势下、犬儒视角下的主旋律电影。但它并非如此。 “潘金莲”三个字从古以来是荡妇的代称,但这部电影中的“潘金莲”,其实是李雪莲前夫的一次拐弯的口误,“将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而在官员眼中,这位“潘金莲”则是一位胡搅蛮缠、不讲理的刁民。

    荡妇?刁民?

    她谁都不是。 “李雪莲事件”的起因在于二胎政策,怀上二胎,相当于罚款、开公职,自我利益受损。不想打掉孩子,李雪莲想一个假离婚的万全之策,却没想到当初的离婚是假的,最后变成了真的。丈夫反咬一口后,她开始了漫漫的告状路。

    所以李雪莲本身的设定,就是一个不会引起观众同情或同理心的角色。不仅因为她在文化素养上“不懂法律”,在思维行动上“胡搅蛮缠”一股子倔劲,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不是真的“干净”——并不是指身体上没有保留处女之身,而是她跌倒在自己迫切想要孩子的违法预谋却惨遭算计之中,这件事本就是个泥潭,没有谁完全无辜,没有谁不在骗人。 与秋菊不同,她本质上便是一个理亏却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是“窦娥”的角色。她的存在(设定),就是一种荒谬。

    男性眼中的她有三头六臂,四个身份,除了窦娥、潘金莲,还有小白菜、白素贞。虽然在当时说出这四个词的语境中,暗含对女性的扭曲;但在具体情节点上看,倒也不无道理。 李雪莲角色本身的符号化设定是明显的。或者按冯小刚的话来说,“她是这部电影的介绍人,引出了28位男性角色。”范冰冰是这部作品的女主角,也是这部作品的配角。李雪莲的角色除了自身之外,更多是为了通过与各色男性的纠缠,折射出人情百态,令人回想起她之前演的《苹果》。

    曾经的《苹果》,以及,范冰冰可能要登顶金马影后?

    这部电影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李雪莲的人生遭遇,也不是她的动机——为了生二胎而钻空子,结果在丈夫的欺骗迫害中自食其果,又因为层层官员的疏忽与忽视告成了状,接着则是更多滚雪球、蝴蝶效应式的闹剧——而是层层官员间执政的思维状态与言论姿态。 说来有趣的是,《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导最在乎镜头电影感的一部作品,但最终出彩的依旧是言语的幽默。 至于看客们是否能读懂这个一开始发生在“拐弯镇”的故事,终究还是得从这些拐弯的言语里入手。 十年前,从地方法官、地方县长到市长因“想糊弄了事”却纷纷落马;十年后,第二轮的地方法官、地方县长到市长因“想糊弄了事”却鸡飞狗跳。

    十年前的政治事故、十年后的差一步政治事故。两轮荒谬事件下来,最后市长对县长说出了“我们是更多地在乎群众利益还是更多地在乎保住乌纱帽,我想是后者。我们应该转变。”的话语,并做出了一种所谓的“整风行动”。

    上面这一幕的对话,发生在“十年后”章节的最后。法院的职员贾聪明不解决李雪莲的法律问题,而是想靠潜规则联手赵大头利用李雪莲进行“骗婚”。当县长把这些计谋和聊天记录发给市长后,市长在酒桌上与更上层的领导把这件事说为笑话,结果“笑话真成了笑话”。 接而我们则欣赏到了这位曾经拿李雪莲这等“蚂蚁之事”说笑话的市长,在人代会后仿佛受了红色洗照,在金色为主色调的背景中对县长说出一番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话语,全然忘记自己曾经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小失大”。 那句话是出自真心,还是作为上层在事件在意外中终于作结之时摆个姿态,戳那儿点头哈腰的县长和之后画外音中“将上访扼杀在幼苗状态”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读。 把嘲讽放上各种台面话上,及看似洗白的结尾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体制内的嘲弄。因为至始至终,无论是长官还是小官,都没有真正关注、关怀过李雪莲的个体的矛盾与痛苦,只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做他们思维下的选择。

    这些思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虚伪与纰漏,而这些思维引发的则是身份阶级意识下溜须拍马的语言艺术,以及行为上的道貌岸然和三刀两面。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恶意已经扎根在姿态之中,反觉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现实中的真实之恶,在这个圆形世界的平行时空里,被拐弯成了姿态。

    迂回的群戏是这部电影的重头,而这一众半尴不尬的群戏,也莫名击中了中国人日常对话相处之间,包括官民阶级对比间的尴尬。印象深刻的一场戏的气氛,是一群官员在李雪莲的小餐馆中停电时刻相处的尴尬。 官员(市长)与民众(李雪莲)在语境上的疏离,竟是因一头牛区隔开来。李雪莲对第三次前来确定她不会再去告状的市长说:“牛说不让我告状,是怕我告不赢;你们不让我告状,是让我继续含冤。”

    随后,市长便在官员意识中得出这番话的另一层用意——但那显然不是李雪莲的用意。官民两隔的沟通障碍在这第三次询问是否要上访中,达到顶峰。

    值得感慨的是,我们如今的电影市场怕是已经很难再产出类似《背靠背,脸对脸》那般将体制之恶刺痛到入木三分的作品——在那部电影里,即便是其中深谙官场之道作幺蛾子的副科长,也仅仅只是大树底层目不可见的小叶子罢。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当下,嘲弄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也没有任何价值。比如那位有所影射的“国家元首”如此说道:“有人说我太保守,但我认为宁可保守,也不能激进!否则就要回头补课!” 各人有各人的课要补吧。

    p.s.特别推荐评论区@沙滩企鹅的回复。另外也谢谢大家愿意看完这篇有点长的评论。 文/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短评

    刘震云在巴黎拉丁区独立小影院的首映上玩笑说这片拿那么多奖全靠他写得好并欢迎现场观众观影后顺便购买一本法语版原著。我没买但觉得他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 冰冰的演技被范伟/刘桦/张译/张嘉译随便两分钟的戏秒杀。圆形方形居然还挺喜欢的,别样美感。

    11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 “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 电影里所有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其他地方的镜头都是圆的,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片尾范冰冰站在镜头前的沧桑意犹未尽…“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15分钟前
  • 奥特曼
  • 力荐
  • 女版的《天下无贼》,用偏执自私的情感撩拨无知的G点。女主要求法律保护感情,主张的内容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拦轿喊冤和青天大老爷的封建时代平反标配轻松缴械现代法制法规,又一出从权不从法的苦情戏。为一己之私非法破坏正常秩序,这叫无法无天闹gm。

    1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 一如既往的自作聪明,坚持不懈的自以为是。为了讽刺刻意钻牛角尖,为了表现刻意小题大做,不合情也不合法。圆形幕幅最大限度缩小画面的可视面积,再配合大量中远景镜头,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面部表情,忽略掉演技,这倒是很巧妙!

    1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 多伦多电影节没有龙标就敢来参赛,在场的学生提了疑问还被冯小刚讽刺只有中国的学生这么问,进口片只有撤档再定档从来没有换挡一说,你姨在怕什么&范冰冰演技无比尴尬,为了避免她的符号式演技,冯小刚没有给近景,私以为他只是拿范冰冰当做他炫技的工具而已&给美美的空境和一帮演技派两星。

    19分钟前
  • 姬长安
  • 较差
  • 很失望,把一个讽刺又荒诞的故事,讲得精致直白无深度,禁不起回味和揣度,冯小刚是名导但不是大师,偶尔的几句俏皮话,与故作深沉的基调格格不入,范冰冰用这两个小时证明影后不等于好演员,配角撑起半边天,比起一众正常发挥的演技派,大鹏和李宗翰的表演让人惊喜

    20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 本子有点笨拙,同时也算聪明。一件事,说的不是这件事,成了另一件事,就这么绕出语言的魅力。天朝能拍这事,反正也没谁了,没人能跟他比,根本就没有可比的对象,拍了就是胜利,而且还这么上了。惊不惊喜不重要,反正让人足够的佩服。不过这样的完成度,搁在今年的糟糕大环境下,就坐等横扫金马了。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四星半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 对拦车、截访之类的表现,充分满足了老百姓(有关部门)对青天大老爷、善解民心老干部的CCTV幻想。是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高了不少,电影感最强的一次。范冰冰也进步了,从砸酒瓶进化到丢暖壶。最后,裸替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 三星半,在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里,算最好的一部的了,之前几个真的没法看。形式上的圆与方,更多是做出距离感,一方面可能是导演所谓的写意,更多的,我倒是觉得为了安全感,去远离写实。毕竟这个话题还是稍微有些敏感,官僚主义,层层推诿,怕事躲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虽有遗憾,但还是挺难得的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剧情四星。但是圆镜视角加上婺源的风景整个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看得实在太舒服了。。难怪作为今年TIFF 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范爷美爆,再往上加一星。

    40分钟前
  • 叶子
  • 力荐
  • 在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个从圆变方的转变太牛掰了。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 范冰冰生硬的演技和蹩脚的方言 在众多实力派配角面前显得特别尴尬

    48分钟前
  • JHD
  • 很差
  • 范冰冰太努力了。為了演好一個湖北還是安徽人,她說話加了東北口音北京口音山東口音四川口音湖南口音,最後聽來是大舌頭普通話,為她提名了金馬獎。電影前半著急後半不著急,讓我著急。

    53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 圆方镜头,导演说灵感来自多兰《妈咪》,异常微妙,非但不觉炫技,反而十分贴切。画幅都不算什么了,绝佳群演,刘桦冰冰关于“杀人和干那事”的神对话,拐弯镇,喝茶,贾聪明,不要自残,我很被动,去那棵树…一出喜剧版《秋菊打官司》,近十年最好的冯小刚导演电影。看的非龙标版,要能过审就腻害了

    5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比黄建新当年那些片子冲击力小不少。大领导没问题,制度没问题,对权力系统之恶没啥触碰。蠢的是底下的官员,群众上访从根上来说也是无理取闹,拦截上访群众的警察形象也很正面。有这个内核,弄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济于事。政治片的内在深度与官员级别高低没啥关系,背靠背脸对脸说的就是小衙门的事。

    60分钟前
  • LOOK
  • 还行
  • 真的不如找闫妮演吧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1小时前
  • 辰曦子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