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经典的两处设计
1、如何让孩子被丢到贫民区?
常规来说,弃婴的孩子希望把孩子放到一个条件好的家庭,因此,剧情安排把孩子偷偷放到一部车上,合乎情理。
然而,车子被小偷给偷了,小偷把孩子放到了贫民区,同样合乎情理。
优秀的编剧就是把两个合理的东西放在一起,从来制造出自己需要的故事情节来。
2、如何让孩子被流浪汉收养?
常规来说,一个流浪汉自己都养不活,是不会去领养一个孩子的,如果直接让流浪汉抱走小孩子,既不真实,也没意思,编剧如此设计:
A、流浪汉在垃圾箱边上看到小孩子;
B、出于好心,提醒两边的住户是否丢了孩子;
C、看到有人推着摇篮经过,把孩子抱过去,发现不是;
D、准备把孩子放回去,又被警察盯上;
E、略施小计,骗一个瘸子抱着孩子,然后自己逃走;
F、瘸子追不上,只好把小孩子放在摇篮中;
G、摇篮的主人发现了孩子,同时再次发现流浪汉,追上去抓住;
H、警察再次出现,流浪汉有口难言;
I、准备把孩子丢进下水道,看到了母亲的留言;
如此设计,让剧情不仅跌宕起伏,同时也显得合情合理,编剧之高明见之于此。
3、如何设计流浪汉与孩子的生计?
按照常理,两个人相依为命,过着朴素但是平静的生活,但是如此设计,不仅非常平淡,也非常俗套,本剧的设计是:两个人一起干坏事,一个负责砸玻璃,一个负责修玻璃;(编剧有多么善于观察生活呀)但是这种坏事也并不是什么非常恶劣的事;只有干坏事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人的机智和搞笑的地方;
如何加强这种设计的可看性?即是加入警察的角色,警察发现了这个团伙在干坏事,怎么办呢?就是流浪汉假装不认识这个孩子,而孩子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流浪汉用脚不断踢开孩子那一幕,堪称经典。
2 ) 遇仙梦境与符号学
在卓别林1921年的影片《寻子遇仙记》中,梦境的出现,是一种符号学中形式上的隐喻和象征:
Innocence无罪(孩子的母亲偷尝禁果,孩子被遗弃,孩子是无辜)
Geting flighty变得轻浮(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人)
Jealous嫉妒(自私的爱,这里并不是贬义,而是指卓别林饰演的角色不能接受失去孩子)
这一幕最后男主被子弹击落,倒吊的姿态,在自家门前并且消失,这是一种电影符号学中的隐喻:男子反绑的双手呈三角,双腿交织成十字,背后圣洁的翅膀与坠落的羽毛,拼在一起形成了西方炼金术中的一个炼金符号,预示着伟大事业的完成,同时也暗含了由低层欲望向道德升华的过程。
这一幕寓意男主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脱离的那种自私的爱的境界,能接受了孩子与亲生母亲相认的事实,从而升华,成为了一种大爱的境界。
《寻子遇仙记》片名其实就是三重含义, 一是孩子得到了照顾,被挽救了生命,
二是母亲没有永远失去孩子,弥补了遗憾。
三是流浪汉捡到了孩子,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得到了一丝温暖。
遇仙,就是遇到了善良的人。
人性,也在脱离了狭隘的自私后,变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神性。
3 ) 愿拥有善良贯彻的爱
卓别林主演的黑白电影。卓别林相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也可谓是从小就听说的经典人物。小时候电视上常常有放他的搞笑默片,在学校,老师也有放过他的电影。很多片段都是十分逗趣。没有台词,全靠演技。他外八、拿着拐杖,带着帽子的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了。
这部影片则是在逗趣的同时还充满感动。
总有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生儿却不养儿,随手抛弃。有的更甚是等到孩子大了去寻亲,说是这么多年来自己有多不容易,有多悔恨。这对养父母来说无疑是残忍的。
影片中可爱的小男孩便是被母亲抛弃。阴差阳错的被卓别林收养,虽然当初极不情愿,但几年的相处,他们已形同父子。小男孩很懂事,他们的感情也很好,拥有默契。
小男孩会早起给卓别林做早饭,会去偷偷砸别人的玻璃,卓别林就在后头给人修玻璃来挣钱。他们一起逃脱警察。当男孩被欺负,弱小的卓别林依旧挺身而出。他们生活的不富裕,但观众一定能感受他们相处的美好。在男孩被发现不是其亲生,剥夺在卓别林身边的权利时,那场追踪,那个又相聚的时刻,真是令人无限感伤与动容。
男孩与母亲意外的认识且相认。很神奇,只是一次分发儿童礼物的时候意外的相遇了。而后又莫名的得到了当初男孩衣服里的纸条。希望男孩的母亲是一个感恩的人,能时刻让他们“父子”团聚,让孩子感受真正的关心与爱护。
影片里还有一句打出来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慈善对某些人来说是义务,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喜悦。总结的很棒,有些慈善家并不是真心做慈善,而是提高名声,提高社会地位。在他们的状态,钱已经满足不了他们,钱已经是次要的了。但每一次的“施舍”却是穷人能够开心一阵的事。
不过不管那些做好事的人是真心或是虚伪,都是某一些人的福音,也不用去批判别人的目的性,也不过多的去恶意揣测别人,就相信这个世界好人多过坏人,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吧!
毕竟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眼里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4 ) 《寻子遇仙记(The Kid)》:穷比快乐着(IMDB250 TOP 15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3816333.htmlThe Kid (1921)
继续打破我的观影记录,刷新看过电影的年代之最,这是最早的一部,本片上映于1921,距今整整90年。多余的话不多说了,Charlie Chaplin就是一个天才的电影大师。
电影的时长非常短,故事也比较简单。影片以一个主线故事为主,用很多小故事串联起整个影片,主线故事讲述孩子被抛弃、成长以及母子团聚的故事。一个母亲逼于无奈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被一个流浪汉发现。流浪汉看到随婴儿携带的纸条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弃婴,于是他好心的收养起这个孩子。五年之后,孩子长大了,弃婴的母亲则成为了知名演员,偶然机会发现了自己的孩子,通过悬赏,母子终于团聚。电影的支线则很琐碎,讲述孩子与流浪汉工作、生病、逃脱政府的抓捕等等这些小故事。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是由很多个小片段汇聚而成的。
这部电影的时间虽短,但是通过很多个小故事,使电影始终围绕着影片的主题——穷并快乐着展开。全片都是在描绘这两方面。穷这一方面通过画面就可以看出,流浪汉的家居摆设,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相当的简陋,完全可以用寒酸两个字来形容。尤其是他们两个人吃的东西,粘粘糊糊的,看着相当恶心,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快乐的一方面则有很多,比如他们的工作——小孩砸玻璃,流浪汉安装玻璃,还有与街头的小混混打架、与警察老婆调情,等等。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即使他们的生活很窘迫,但是他们穷并快乐着!
电影的众多小故事也加深了对人物的塑造,刻画了人物之间的感情。那段流浪汉与收容所人员的争斗就可见一斑,为了孩子他可以不顾一切的与他们拼命,即使拳打脚踢、爬上爬下、跳汽车也在所不惜。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流浪汉不只是善良的人,更是有着一个坚韧、顽强的心,他这样的举动又与亲生父亲有何不同呢?
片尾的那段梦境则有着另一番意义,不过我理解力有限,只能理解到,这是流浪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是未来生活的一种暗示,暗示着他生活的改变。天使一段的场景加入了小风波:天使之城来了坏蛋,变得不太平,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是想不明白了,原来Charlie Chaplin的电影也很深奥。
既然是一部Charlie Chaplin的电影,那他电影里那些典型的特点自然都在,比如滑稽的动作、搞笑的场景、与剧情紧密结合的音乐等等,我就不多说了。总之,Charlie Chaplin总是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滑稽,喜剧大师当之无愧。此外,作为一部1921年上映的电影,技术方面就相当简陋了,尤其是那段天使飞行的戏,假的可以。不过,电影好看的地方有很多,完全可以掩盖技术上的瑕疵。
本片的演员非常出色。Charlie Chaplin的表演就不用多说了,只是在本片里他年轻很多,毕竟这是他早期的电影。弃儿的扮演者Jackie Coogan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7岁的年纪就可以将一部默片的表演做到出神入化,实在让人赞叹。用语言来形容他的表演是苍白的,只用一个词足矣——天才!他与Charlie Chaplin完美的表演,才使得电影这样的完美!
总的来说,一部短小精悍的佳作。用不到6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快乐、有欢笑,也有悲伤,再加上两个天才演员的完美表演,不成为经典都难。绝对值得一看。
序列:0485
TLF.IMDB.Top192.寻子遇仙记.The.Kid.1921.D5.MiniSD-TLF
2011-08-02
5 ) 一句话都不说,也能让你笑中含泪
默片时代的最美情诗大概是下面几行吧。
导演:卓别林
编剧:卓别林
配乐:卓别林
主演:卓别林
卓别林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他总是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连制片、剪辑、配乐也都亲力亲为。这种一手包办的风格起始于他的第一部长片,也就是今天要聊的《寻子遇仙记》(the Kid)。
一直以来我都很好奇电影的中文名是怎么来的,如果按照主要剧情和英文名来看,翻译成“弃儿的故事”更为准确。但不得不说,”寻子遇仙记”作为中文名真的很美妙,仅仅是看到这几个字,我们就会期待看到的是一部包含亲情、浪漫、奇幻等色彩的美好电影。
在拍摄本片前,卓别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喜剧演员,但他的追求远远不止于此。他认为,喜剧不应该仅仅是玩弄动作的闹剧,喜剧也可以产生戏剧上冲突,拥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他拍摄长片,认为小桥段的集合不代表能凑成一部完整电影,而且如果卓别林延续过去的风格,商业上的回报更为稳定。当然,影片之后的大获成功堵住了这帮人的嘴。
在重看本片之前,又专门找了一些背景资料,才发现这可能是卓别林个人色彩最浓的一部。
他的童年很凄惨,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自杀了,而母亲后来也得了精神病,童年长期经历的贫穷和艰苦也奠定了他日后电影的主旋律,那就是对底层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切关怀。在《寻子遇仙记》当中,故事发生的街道场景其实就是按照卓别林童年在伦敦生活时的街区仿造重建的。而另一个悲伤的事情则发生在影片开拍前十天,卓别林与第一任妻子刚刚出生的孩子不幸夭折。如果在观影时,把他所经历的父爱缺失及丧子之痛考虑进来,不难发现,卓别林其实是用电影来创造一场美梦,去弥补自己人生中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
流浪汉与小孩的相遇应该是命中注定的吧。母亲因为无力抚养,将这个小婴儿放到富人家的车中,希望能有个好人家抚养他,谁知却阴差阳错被两个小偷带走并再次抛弃,直到流浪汉的经过,发现了这名弃婴。一开始,流浪汉也没有想过要收养这个孩子,毕竟养活自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可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甩手后,婴儿还是回到了自己手中,这时他才发现也许婴孩是上天赐给他的珍宝。
作为父亲,流浪汉真的算得上称职。为了抚养孩子,自制了悬空的吊篮,茶壶插上奶嘴变成了奶瓶,布料裁剪之后变成了尿布,餐椅的剪出个洞变成了便盆,流浪汉像变魔术一样让家里的东西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新作用。画面来到5年后,婴儿长大成了由杰基.库根扮演的小孩,爷俩吃饭时,流浪汉还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礼仪,这种在贫困中还保有的体面,还真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做到的。
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知道,父亲与母亲在角色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父亲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就算自己遇到再困难的事、再大的压力,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不能让他(她)在童年时期就对生活充满恐惧。这一点,流浪汉也做到了。
电影最动情的部分,当属孤儿院来人把孩子抢走的段落。
卓别林将这一段处理的张力十足,一边是屋外,孩子已经被抢走放在了孤儿院的卡车上,而另一边屋内,流浪汉被困住而无法抽身。如果时间再耽搁一点的话,可能就是父子的永别。此时的流浪汉一改弱不禁风的样子,变成了到飞檐走壁的斗士。完成援救后,父子俩在卡车后排用力相拥亲吻的一幕,每次重看几乎都感动落泪。
不得不提一下小孩的扮演者杰基库根(Jackie Coogan),他在片中奉献了绝佳的表演,时而俏皮惹人爱,时而催泪惹人怜,因为出演本片一炮而红,成为了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童星。在之后的岁月里,杰基也长期和卓别林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在标准收藏(cc)公司2016年发行的本片蓝光碟中,有一个短短2分钟花絮,是卓别林指挥影片配乐的视频资料。已经82岁高龄的卓别林满头白发,登台后一句“我是左撇子(I am left-handed),大家可别介意啊”,逗得满屋大笑,一瞬间我们分明看到,那个小胡子流浪汉从来没有离开过。
《寻子遇仙记》是卓别林的转型之作,在近100年后的今天重看,那份欢乐和感动依然没有任何衰减。
就像影片开场前的字幕,“希望本片可以让你笑中带泪”(A picture with a smile – and —perhaps, a tear)。相信很多看过本片的人,都能体验到擦干眼泪后的开怀一笑,这种感觉很真实、很惆怅、很美妙,也许这就是卓别林电影最独特的魅力吧。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迷途小虾。感兴趣的请搜索“迷途小虾”或扫描二维码)
6 ) 温暖而忧伤
本片这样的温暖与忧伤,是不需要色彩,特技,美女,台词,巨额投资……这些东西来包装的。它来自对生活的深刻把握与表现,来自爱。小男孩表演得十分精彩,卓别林也和任何一部片子中一样饱满。如今的话痨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应该好好向默片学习!
7 ) FIFF28丨DAY3《寻子遇仙记》:进入到一个残酷而真实的梦,究竟哪里才能收留这颗善良的心?
第2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寻子遇仙记》,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樹
后世所有祭出正太杀器卖萌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面前都得老实趴下。
大钊
卓别林早期代表作品,也是最简单纯粹的作品。主要角色越少,故事线越简单,形象就越突出,感情也就越真挚。喜剧和悲剧被他融为一体,卓别林用最喜感的形象传达出最悲悯的情感。
团团子
关怀与批判并存,卓别林的姿态有时如孩童般纯真,当他要面对社会中某些切实存在的不公的、残酷的现实的时候,定会对他产生怜悯。最后一段大概是看过的十几部卓别林电影里最喜爱的,进入到一个残酷而真实的梦,究竟哪里才能收留这颗善良的心?
Morning
卓别林式非常标准的滑稽动作喜剧,标准且真诚,好像可以成为节日的电影那样,有特殊的日子即可以享受它。人们观赏着卓别林繁复的手部动作,就是一种乐趣。夏尔洛的家具陈设做得很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比如门口那张小地毯,比如那张破烂的藤椅,后来还再利用了一次,既符合手工艺人的习惯,又让人相信他是养得活一个小baby的。电影成功的一点在于这个天才小演员,他本质上的表演能力非常强,煎饼做早餐一场戏,卓别林就躺在床上,两个人形成了无比完美的互动,回过头来看,卓别林那么的荒诞可爱,他的影片苦乐参半,不难发现,他早早的把自己的另一半投射了出来,就是这个小孩子,在他身上的聪明、温柔、敏感(瞧他看卓别林分煎饼那场戏的表情),所呈现的就是另一个卓别林。
消亡之人
卓别林惯于依仗自己的小个子左右闪躲,灵活反击。甚至很多时候默片的笑点正是基于此设计的。
但这次他将那个孩子护在身后。
wonderwall
经济大危机到来前的无产阶级讽刺小品。虽不如后期作品的辛辣,但美好真挚的情感也很难不让人动容。
娜娜的独家配方
小演员的演技很好!打架戏很精彩!
苍山古井空对月
比较觉得受触动的就是孤儿院的人来抓小孩然后卓别林与他们撕打那部分,其他部分就这样吧,卓别林跟壮汉街头的打架方式沿用到《城市之光》。小孩子打完一架突然就病了有些突兀。结尾小孩子找回了妈妈,他以后跟谁生活这个问题回避掉了。
#FIFF28#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失去了亲人,却找到了天使.给社会下层人民梦幻般的力量,魔鬼的出现以及主角被警察带走等场景又给电影增加了一丝绝望的阴影。 喜融于悲,悲反衬喜;悲喜结合,恰到好处
【B】小男孩演技好棒!虽然我看到最后才看出原来这是个男孩…………
生活一贫如洗,乐在其中;父子情深动人,苦尽甘来。
第一部长片就这么完整、笑中带泪,卓别林才是真正的天才啊。前10分钟真是把我秒杀了。这种不用言语就能表达的快乐,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A picture with a smlie-and perhaps,a tear,Chaplin为自己的电影作了最好的注解。他深知动荡不安的疾苦,于是用胶片为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筑出一个梦。看他的片子很难不哭个底儿朝天,或者是因为滑稽幽默和他的一双大脚,或者是因为他总是漫不经心的就道出辛酸血泪。只有他才配得上悲剧之冠,喜剧之王。
戏剧化的故事,却因动人的情感而显得如此真挚又真实:起初的无力饲养而想方设法不要孩子,却阴差阳错再度孩归捡主……蛮巧妙的设计;男孩长大,他破坏玻璃窗,而养父却若无其事地为人修玻璃窗赚钱……有意思的安排;当男孩差点被抢走时,养父奋不顾身地抢救……似曾看过?……经典佳作,满满的魅力!
1921年电影才诞生不到30年,就已经有吊威亚的技术了呢。大师塑造的角色都是把闪避技能点满,真的太好玩了。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在于他真的足够悲天悯人,且并不避讳展现一些小人物上的缺点,又通过自己的绝对魅力消解这些缺点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演化成可爱的成分,最终体现出足够高度的人文主义关怀,且始终带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梦境那段也算是神来之笔了,结尾给了圆满结局,只是按夏尔洛一贯倒霉悲催的运气来说,如果接着脑补下面的剧情,估计还是会很悲剧吧。最近公布的新生儿数量再次下降,当城市里的人为了培养下一代而努力挣扎,农村里的人则为拥有下一代而不断挣扎,我们作为人,请善待我们的后代。
几个桥段,一个砸玻璃,一个修玻璃,嘿嘿,父子两演双簧维持生计,倒也是人间喜剧。1921,这片子快100年了。都是表达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怜悯和尊重。卓别林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大师,有种刻进骨子里的慈与爱。8.9
说个扯淡的一点: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就知道煽情的度,决不泛滥。看他饰演的角色和儿子的互动,踹来踹去,小偷小摸,真正底层父子的状态,无比真实。就这么点儿简单的意思,现在反而不敢拍。
后来,卓别林不用开头耶稣背负十字架那样的象征镜头,也不用结尾那样嬉闹的梦了。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看的最古老的电影。这部电影完美的诠释了经典,就是百年之后仍有的共鸣。
虽说笑中带泪,喜中含悲,可默片到底更适表喜,而不善释悲。因为电影(无论有声默片)中的笑声,通常是指观众的反应,角色自己并不发笑。悲却不然。苦戏几乎都是先发于内,后及于外。很难想象角色未放悲声,观众就已啜泣连连。默片偏偏无声!等于缺失了银幕上下互动机质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旧影回眸本片会更喜其“喜”:1一旦抱起就再也甩不掉的婴儿(自荣兼自贬)。2借邻铺的睡手摸出自己身上最后一文钱(苦中作乐)。3父子携手打弹弓修玻璃。只是破窗的人家招谁惹谁了?……发现没有,以上三款还有一个共同点:即使搁在有声时代,它们也几乎都是沉默无语的角色行为,也就意味着扬长(喜)避短(声)的功效发挥到了最大!
感人,真挚,细腻,而幽默则被放在了服务其他主旨的位置;同时,卓别林也使用了蒙太奇作为烘托气氛的工具:孩子被警察带走时,流浪汉的挣扎和孩子的哭泣是一段伟大的剪辑和表演;但开始背负十字架的基督叠影和最后遇仙的梦境显得和影片本身格格不入。
劝人向善、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的电影!若拥有一颗有爱的心,就算生活贫困,也总会有惊奇的际遇伴随,快乐着直到圆满。
卓别林首部长故事片。招牌式的笑中带泪,以流浪汉收子寻子的过程折射贫富分化及人情冷漠的社会问题。与傻大个打架让人忆及[城市之光]拳击戏,只不过后者是利用裁判或紧抱等方式“智躲”,本片是眼疾手快的“明防”。天堂里也逃不脱魔鬼的骚扰与警察的追杀,这个高潮很有想法。撕斗中的碎羽毛(8.5/10)
而且好像不止一次。。。。地哭了。我最好的卓别林。
四星半。令人心碎的不是的生活,而是那些被夺走的爱。
修复版,不长却余韵悠长。喜欢这个令人安慰的happy ending,不像《城市之光》的结尾那么心酸,流浪汉夏洛在尝尽人间冷暖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慰藉(与小宝贝团聚还有美人相迎)……话说把“弃婴”这个原本沉重的题材拍得有趣好玩又笑泪交织的,恐怕世间也只有卓别林一人可以做到了吧?最后对梦境的妙用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诚如开篇提示说的——好的喜剧真真是令人笑中带泪的。
卓别林早期的喜剧影片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效应,从这个方面说卓别林不仅仅是一位喜剧大师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影片中的流浪汉夏洛尔总是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和上流社会永远格格不入,却总保持着一颗乐观善良,乐于助人的赤子之心,苦中作乐却从不怨天尤人,难怪年纪越大看卓别林的电影越有感触。
以巴掌落空與快動作營造喜感,悲喜穿插扇動觀眾情緒,夢境反映現實更顯奇趣——電影的語彙與經典編排,在九十多年前就已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