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2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猜你喜欢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8:38

    详细剧情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长篇影评

     1 ) 以美食的名义,远离精英

    刚来到爱丁堡的时候我还是个纯饭桶,完全处在食物生产线的输出方。动手做菜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我不是那么崇儒,但在行动上完全实践了“君子远疱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半年以后,我已经可以在北京时间的晚上发食物照片挑逗国内朋友们的减肥意志力了。据说这种无耻的行为叫做深夜发吃。

     

    《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是中国深夜发吃节目的开山之作。跟新中国很多事物一样,这片可谓是起步晚起点高,朴一出手立马把《深夜食堂》这样的海外发吃片给比了下去。正当都市小清新们为东京酱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时候,蓦然发现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简直就是渣渣,这片真给咱中国发吃党长脸。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美?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工业化让人也变的越来越工业,离生存的本质越来越远。为什么那些廉价工业化高热量垃圾食品可以卖那么贵?因为它的顾客并不把它当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种商品,一个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价格相当的包装,就一定会有人买。《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美食节目的不同,在与它不是一个关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关于食物的故事。它的镜头没有对准各大所谓美食城市的商业街,而是对准了我们经常忽视的人和物。包括黑龙江上的老鱼把头,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单珍卓玛,浙江菜东笋的包师傅,这些勤劳的人运用经验和智慧,提供了我们所吃的一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吃什么,怎么吃。包括做山西花馍的大婶们,宁波做米糕的顾阿公顾阿婆,兰州拉面的马师傅,他们的技巧决定了各地的风味甚至习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却的家乡菜,妈妈做的闷面,春节的团圆饭,无论承认与否认,它们都绝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文明的记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根源。古人通过“茹毛饮血”区分自己和蛮族,后来“南稻北麦”的分野,仔细一想竟然都是关于食物的。

     

    《舌尖上的中国》英文名叫《a bite of china》, 字面义是"吃一口中国",倒是比本身标题还贴切。如今中国是很难找到的,随着国力逐步牛逼,各路外国友人纷纷不远万里来感受天朝威仪了,可惜绝大多数最后以投诉航空公司告终,他们表示说花了机票钱但没被送到中国。国家大剧院和央视大裤衩是中国么,我敢说它们哪个国都不是,只能算是西方设计师感冒没吃药的产品,遍布各地的洋快餐是中国么,甚至故宫这样的真货,都因为门口竖着的星巴克被怀疑是假货了,上海天津这样的所谓知名旅游目的地,只因为是中国西化的前哨站而已,知名景点竟然都是些蹩脚的小洋楼而已。牛叉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给找到了,原来它不在大裤衩里,而在街边的小摊,楼宇的饭馆,和每家的餐桌上,在这你才能找到中国,吃一口中国。

     

    不管一个多么无可救药整天想认外国干爹的人,当一勺外婆腌的咸菜入口的时候,立马能回想起来自己到底是哪国人。我们的食物定义了中国,也定义了中国人,定义了中国文化。这些我们所忽视的人们,才是中国文化的精英,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产生了中国真正独一无二的创造。相比各行各业里还在玩洋人玩剩的东西的我们,他们从事的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工作,他们首先供养了中国,并且支撑了中国。

     

    我在加入深夜发吃党以后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许久,发现最好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为什么呢?要做饭自然就要买食材,就要辨别食材,就要懂油盐酱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人活着就要吃饭,把吃饭这事整的更明白,可谓是活的更明白了。这有许多好处,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虚假所迷惑。我们有些同胞拿着国外几块钱一大盒的哈根达斯当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饭团子(学名寿司,起源与日本古代长途干粮)的简单与纯粹,着迷于波尔多红酒的古典高雅,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业气息,并拿出够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钱买以上种种,充分说明现在没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一屋不扫而已扫天下,我认为这个话不是让大家都去自己打扫屋子,而是说人都应该接地气,比方说连嘴里吃的什么都弄不清的人,有什么国家大事好谈?我也曾想过做精英,但后来觉得,一个连米饭都做糊的人,实在没理由在能做出好吃的馒头并以之为生的人面前自诩精英。看在美食的份上,不管是走了多少路,读了多少洋墨水或中墨水的人,都必须以谦卑和尊敬的态度面对这背后的土地和伟大的人民。

     2 ) 中国文化依靠口舌相传

    已经看完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不晓得为什么,虽然是讲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可是看完后没有流口水,却是莫名的一直鼻酸。

    可能是身处异国他乡,每天见到的都是白皮肤高鼻梁各色眼睛各色头发的外国人,在开篇看到那一个个朴实的黄色的面孔,不自觉地就会觉得感动,甚至流泪。

    有人在国外论坛提问这纪录片给老外看了会怎样,有个在国外的人回复说,他自己看了这个电视更没欲望吃中国的食物了,说这话的是个华人,而且大概是个西化非常彻底的人,我不想在此抨击他什么,但是他的观点至少代表了一部分的西方人看完此片后的观感,的确不会有像我一样的共鸣。

    饮食,表面上看是一道道由各类食材组合而成的菜,供你果腹,免受饥饿之苦,其次才是满足味蕾的愉悦。可是另一方面它代表的就是文化,饮食的这种文化,代表着你内心最深处的那种记忆,你小时候吃过什么,它们都会像烙印一般跟随你一辈子。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可是唯一适应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胃,正因如此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也试图用中国的美食去征服世界人的胃。

    五千年历史的沉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在现在这样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人都爱吃,人人都讲究吃,随处可见精美菜品的图片四处流传,教授人做美食的相册教学贴比比皆是。可是大家眼中更多的是这五颜六色,卖相极佳的成品,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听起来应该是介绍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实际看下来却是在讲述一个个和食材相关的故事,一个个食材背后,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所以一部分吃货失望了,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没有新奇的菜品,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为这些故事的点缀,所以在他们看来喧宾夺主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整个纪录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筹码,也才能使我感动。尤其是海外的学子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情景与人群,大概思乡之情会更切,很多人大概已经开始动手预定暑假回家的机票准备回去大快朵颐了吧。

    中国幅员辽阔,饮食的种类更是千千万,在一个52分钟的纪录片中展现这些繁杂的美食,用剪辑技巧,灵动流畅的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还前后承和,不得不说制作组是花了心思的。而且南北方相对比,内陆与海相映衬,不失独特风味,也更加反映了完整的中国,在片子的结构上来看的确是佳作。

    一部片子里几个故事,众多人物,总有几个会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出现。

    采松茸的藏族姑娘的故事里,我最在意的还是那个松茸在以前就几毛钱一斤,藏族人是根本不吃的,觉得它味道怪。可是现在它的身价倍增,在采集后几个小时候就会出现在东京的高级市场里。经常看日本电视节目的人都知道松茸是怎样的金贵,小丸子家偶得几个松茸全家要闻着味道去吃。小新偷吃了所有的松茸气的美冴直跳脚。看到这里我想的一个是日本人的确是很有经济头脑,另一个就是他们资源稀缺,任何好东西都可以卖个好价钱。对比我国,中国人实在是厚道极了,大多数的美食都可以做到物美价廉,不仅解决果腹之需,还能够满足老饕们挑剔的味蕾神经。所以但愿其他国家的人不要再发现某样美食,然后炒高它的价格,让它从此和中国百姓无缘。虽然这样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却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精神。

    诺邓井盐制作的火腿,有没有让在欧洲的同学产生些联想呢?法国的盐之花是盐田的产物,最上层的结晶物,传说中有紫罗兰的味道。可其实这盐属于咸鲜味重,但后劲不足,是第一眼惊艳之物,所以只能够给生食调味,或者在料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时加入,否则咸味尽失,风味全无。很多人在吃牛排吃加之佐味,这盐因为如此讲究所以价格也高出平常食盐许多。不晓得诺邓井盐是不是也可以细分出此等良盐呢?火腿经常是留学生美食版会争论的话题,因为西方也有火腿,而且大多生吃,且名声很大。而且中国火腿大多作为高汤基底,很少听说可以生吃,却原来不是不能生吃,而是不习惯生食的国度的人们不乐意生吃罢了。这一点也改变了我的很多惯常思维。

    查尔干湖的石把头和南海上的林船长的故事,我觉得也是制作组的用心之作,古人传下来的“猎杀不绝”的古训让这群东北渔民可以世代以捕鱼为生,而且人与自然的互相赠予也体现了一种和谐,可林船长越来越艰难的营生,侧面体现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危机,因为过度捕捞造成的资源匮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近年很多渔民偷偷越界捕鱼引起了很多的外交纠纷,也很值得我们深思,究竟在索取自然如此多馈赠之后,我们又可以为自然做些什么?

    绥德卖黄馍馍的大爷,58岁高龄还要骑车几小时去兜售自家的产品,陕北人民貌似都有自己的一套朴素哲学,那就是人得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有饭吃,“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这位老人大概没有退休工资,常说的五险一金估计离他的生活也很远,但是中国人的乐天知命倒是在他身上体现的很彻底,不依靠其他人,用自己的一双手赚取生活所需。

    如果要提点意见,那就是采访的地点大多是和制作组的人员家乡有相关联系的吧,第二集的主食的故事和面食有关的全部讲述的是山西的故事却忘记了山东这个小麦大省,让我这个山东人觉得有种被忽视的感觉,山东的馒头和各类面食制作一点也不输山西啊,花馍的种类更多,饺子也比第二集片尾那家山西人家包的要好很多。这大概也是中国人为何会如此关注这个纪录片的原因,除了是讲述祖国的饮食,也是很多人借此可以看到家乡的机会。不过中国这么大肯定是不可能一一展现,这也是能理解的,只能当做个人的小小遗憾了。

    两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还是无论镜头如何美化,但是还是无法掩盖的是,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很多地方连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不到,也不怪很多人会说没有太多食欲。可是瑕不掩瑜,中国美食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闪着光,那些新鲜的食材带着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在镜头前时,他们都是极具光彩的,也是引人入胜的。尤其在摄影师的竭力配合下,呈现给我们的已经是很不错的镜头了。纪录片那种源自身边的熟悉的感觉,也会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在市场中见到的食品,原来是在这样那样的环境中采集或生产出来的,下次吃藕的时候想到挖藕人的辛劳,也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细细品味那清香与甘甜,下次再遇到卖手工馒头的时候也不会想着去压价了,要知道在西方纯手工制作的东西附加值要加多少吗?人工可是高于一切的,可我们淳朴的中国人民还在用着自己的一份坚持和勤奋在为我们奉献着这最返璞归真的美味,却不多收一分钱。这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美食是属于大家的,无视一切经济规则,要共襄盛举才是真美味。

    本文系豆瓣豚豚原创作品,已于泰安日报社出版,未经允许不可以转载同发表

     3 ) 带着《舌尖上的中国》去旅游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们全家都喜欢的纪录片,直到现在全家一起吃饭时还会播放,边吃边看,饭也越吃越香。这部片子通过故事讲中国饮食,通过人文讲饮食,让我对饮食有了文化的渴望。

    去灵芝正值采松茸的季节,走进藏民小院满院松茸飘香,切成片的松茸摊开铺平晾晒着,有的新鲜肥硕刚刚采摘,有的已经卷曲轻体,准备包装,我坐在石阶上看着松茸,看着丛山翠林,眼前浮现出藏族小姑娘进山采松茸的模样,采完松茸她小心翼翼的保护采松茸的基,用山草土轻轻覆盖。想着想着越发喜欢西藏,喜欢松茸的味道。

    藕原是我最不爱吃的食物之一,没有任何理由的不喜欢。看了纪录片里挖藕人,除了辛苦,更有着满足与自豪,荷叶湖间荡漾,仿佛是它们托起了采藕船,拿着藕的手臂几乎分不出哪个是臂哪个是藕,辛苦是挖藕人的伴侣,丰收时白色向上的月牙挂在黝黑的脸上,笑的那样明亮。那一瞬间我闻到了藕香,有想去安徽旅游的冲动。去黄山顺路去了太平湖,这里不是纪录片的产藕地,但荷花荷叶交织的美景依然让我心旷神怡,好想此时来一阵挖藕人的海市蜃楼。现在吃藕已然是飘香满口呢。

    天然颜色糯米团的香味,酸汤鱼的酸辣已经冲出屏幕,诱使我想去贵州一游。在贵州,经常听到介绍食物的话就是:这道菜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说话的人无不充满着自豪感。吃着贵州饭菜,想的也是贵州山水,让我对旅游有了更美好的体验。

    终于有了中国自己饮食文化的故事,虽然还有好多没有讲完,还是渴望越讲越精彩。

     4 ) 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保持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含有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内容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起,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内容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多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么拍,BBC会怎么拍。。。。。。对比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几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风波》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民#^&^&*%*粹主#$%#^&&*%义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可以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大量民!#$!%&$*%^&族强心剂和兴奋剂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在看片过程中,另有一个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围的人,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很饿,似乎只有我感触的是中国@%¥@#%@民生的多艰。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现的央视员工一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离乡背井,承受着极繁重枯燥的劳动,45岁仍要重装潜水,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团聚,而收入对比与他们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对比BBC所做的一些人文类节目中,那些保留传统技艺的西方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能说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由他们手里生发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被流通环节攫取,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无缘享用从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价的那些美食。而他们对着电视所说的套话,竟是对这种状况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面对这种状况很难感到自豪,但他们的那些话说出来,听上去却是那么的诚恳,我想,正如这部片子的整个基调一样,这真是一种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5 ) 吃货与大历史

    一、
    我第一次去兰州,飞机在午间降落。跑到南关大寺旁的旅馆,气还没喘匀就问服务员附近哪里有拉面店。得到的回答是“明天早上再去吃,现在的汤头不好。”

    讲究。

    次日早上七点,我准时起床,前往200米外的占国拉面朝圣。店里座无虚席,男女老少人手一碗拉面,红油清汤,热气腾腾。裹着头巾的大姐,鬓发斑白的老爷子,泥猴似的孩子,各个正襟危坐,天地间只剩咀嚼和吞咽。大师傅起手如风,行云流水间便将大碗塞到手里,脸被清香的面气一熏,有如醍醐灌顶。在满堂虔诚的食客中,我也只有沉默着拿起筷子,将所有的享受留给自己。

    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吃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维持生命,更像一种仪式。工业社会能摧毁家族的聚合,甚至弱化家庭的存在,但始终无法剥夺我们对食物的手工情结的顽固恪守。开个小饭馆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该梦想包含着追求认同、定位身份和自我实现等大量成分,延续几千年而依旧蓬勃。小吃店、私房菜或姚餐厅,只不过是梦想的不同形式体现而已。

    吃,是中国人的信仰。

    二、
    中国能够让绝大部分人吃饱,说白了也不过近几十年的事情。然而抬头看看,帝王将相有阳春白雪的享受,贩夫走卒也有下里巴人的快乐,这是中国菜系的魅力。不过光武帝刘秀落跑时吃过试量的狗肉,刘宝瑞先生也讲过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段子,这说明皇上的肠胃在关键时刻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至于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已经超越了吃饭的物理层意义了。

    但是喂饱所有中国人是一项大工程。一路看下来,贯穿几千年朝代更迭的主线之一,就是吃。吃不饱,就有造反和动荡,就有镇压和杀戮。归根结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待吃的态度上——“丰衣足食”和“锦衣玉食”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朴素的愿望,后者是宏伟的野心。而这些与天下饥饱相关的故事,都沉睡在史书里,等着每个认识汉字的人去阅读、思考和揣摩。

    所以我一直认为,在这个多民族混居及大杂居小聚居的古老国度里,寻找最终认同的渠道只有一个:从未断绝的历史。几千年的群体记忆,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一杯酒,一碗饭,也许是现代工农业的成果,但归根结底,我们日日在吃的,是祖先的智慧。

    三、
    作为一个东北家庭妇女,我妈的手艺堪称糟糕透顶,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以为酸菜有剧烈的铁锈味是理所当然的事。我爸的鼻炎非常严重,因此每次家里吃酸菜馅饺子,就只有我自己面色铁青,犹如芒刺在背,每吃一个饺子就如同咽下一个大铁球,吃到最后总是身心俱疲。我妈对此极为不满,经常在吃饭时摔摔打打,表示天生挑食者当受拔舌之刑。

    我离家15年,在外面几乎没有吃过东北酸菜。非不能,实不想——没有铁锈味的酸菜,反而让我不习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这就像你成年之后,必然有了自己的生活,包括妻子孩子、房子车子、人情世故、事业商务等等诸如此类的破事儿。但是只要回到爸妈那儿,总有一种熟悉的气息让你安定下来,不再焦虑或躁动,只想安静地等待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碗饭端上来。而立也好,不惑也罢,这一刻统统变成一个孩子,手里的筷子就是一生的标尺,嘴里嚼着什么都心满意足。

    我家已经有好多年不积酸菜了,这是因为我妈年过半百之后,右半身几乎已经完全失灵,只能在好天气由我爸推着出去晒太阳。幸而她头脑无碍,我回家时总会问我想吃什么馅的饺子,然后命令我爸买菜动手,却唯独只字不提酸菜。

    她不知道,我多想再吃一口她包的大铁球。

    四、
    以上都是跑题。

    这部名为介绍美食、实则勾勒众生的纪录片之所以会让人流泪,是因为我们在里面看到祖先、父母、兄弟、姐妹、妻儿、亲戚、朋友,以及自己。

    这就是人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这部纪录片里,人民不再是一个空对空的符号,也不是被用在哲学范畴里的一个代词,更不是一个被搬弄、被利用、被损害的名词,而是真实的存在。人民共同的记忆创造了全中国数不胜数的美食,让全中国的菜谱成为另一部理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史书。它最复杂,也最简单。

    只要这部史书还能流传下去,中国就会存在,中国人就会存在。

     6 ) 看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其后的文化~

    看后的一点小感触,先记着~O(∩_∩)O~

    第一集
    片子中由天南地北的几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从云南的松茸,到浙江遂昌的冬笋,再赴湖北的莲藕,吉林的鱼把头,云南的诺邓火腿,海南的捕鱼队,一个个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从食材的获得的不易与艰难,足以说明此舌尖,堪比刀尖:第一次知晓原来莲藕是如此人力化的食材,得挖藕人员一根根的摸出洗净;广西还是海南,忘了,会使用踩高跷的方式捕鱼的人目前之剩下5人;每挖一个松茸得行走一公里多的路程~
    片子另外传递了一个思想,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做到长长久久,原来与自然最为贴近的人们是最为了解的,采摘松茸,但是不破坏菌丝;挖掘冬笋,但是不锄坏它的根,扑捉冬鱼,但是不忘让未长大的小鱼漏网,同时继续投放来年的鱼苗。有些明白为什么古代、乃至近现代的村里人、山里人 ,会为了某些事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感恩~

    第二集
    这集叫主食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主食是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食物,每天都会吃,所以在看这集时也特别有感触,总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在吃这个主食时候的那些故事~对了,我也终于记清了中国五谷的排序:稻、黍、稷、麦、菽~

    在看片头的黄馍馍出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饿了,同时也是第一次看清楚了原来黄馍馍是由五谷中的黍做出的,因为耐旱,它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黄土高原的主要食物。绥德县的老黄家赶在每年的冬天开始做这些黄馍馍,可以做15000,一个冬天下来,刨去成本,才可以辛苦地赚得8000元,而他们拿到县城里卖的价格是一元一个。或许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到了某个县城,看到有个大爷在辛苦地卖黄馍馍时,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爽快地买上几个吧~

    之后便是新疆的馕,它,作为新疆人的主食,而对于我这个南方人,完全只是将其当作了偶尔尝鲜的主食的替代品,真是文化地域不同,所带来的感情也不一样啊,但是馕的香、脆还是让我当场诞出了不少口水~

    另外还有,兰州的拉面,据说兰州人的早晨时从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开始的,当我瞅着片中人们排队去吃拉面的场景,真是觉得大家对待这件事是如同朝圣般虔诚的~

    其后陆续登场的还有广州的细面、河粉、云吞,西安的肉夹馍,广西的米粉,陕西岐州的臊子面,嘉兴的粽子,宁波的年糕,年终盛宴的饺子,虽然后三个可以说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但当纪录片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讲述它们的时候,我也着实不敢小瞧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了,一个是为了纪念几千年前的古人而产生的食物,后两个是纪念新年的传统,真的,食物后面的文化绝对不能小看,尤其是在我们中国。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这集个人感觉,主角绝对是黄豆~从豆腐球,豆浆,豆腐,再到毛豆腐,豆腐脑,全部都是由黄豆转化而来的衍生品,想想确实,豆腐还真是一个神奇的食材,对于中国的悠久历史它真的是个独一无二的食品,先不说韩国日本这些拿去主义者,欧美国家还就是没有~或许现如今,当老外们想到豆腐,便会自然而然地与素食主义者挂上勾,时不时地显露出一脸厌恶嫌弃的表情,殊不知他们遗漏了如此人间美食~

    当瞧见了安徽休宁的毛豆腐时,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曾经在安徽屯溪尝过的那口浓郁的豆腐味,小小的感叹,如果片中的大女儿没有继承母亲那手制作毛豆腐的手艺的话,又有多少类似如此的非物质遗产正在流失呢~

    还有云南大理的乳扇,草原的奶豆腐,绍兴的黄酒、酱货们,东北的酸菜,回忆起片子里出现过的经过霉菌、微生物、时间转化而来的食材时,还是忍不住地淌口水~

    PS:好想尝片头那个云南建水的豆腐球啊,一个个如同小小的泡芙球,在炭火的烹制下,如同活了一般,翻身,辗转;更加有趣的是姚老板算钱的方式,吃一粒豆腐球投一粒玉米,最后算钱,当老板煞有其事、相当认真地告诉吃着的小娃儿:你再吃两粒,就4元钱喽~小娃娃瞪着大大的黑眼睛,嘴巴里鼓囊囊地嚼着刚入嘴的豆腐,皱着小眉头,令人忍俊不禁,不仅为小娃儿的憨态,更是因为老板的淳朴实在~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窗外的小豆豆》中里面提到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集的题目显而易见,讲的是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食物~从泡菜,到腊肠,还有豆腐,紫菜,醉虾醉蟹、腌鱼,火腿....全都可以看到时间留下的痕迹~

    这集该如何形容我的感受呢,确实10点半就兴冲冲地等在电视机前,但却越看越困,没有了第一集的兴奋之情,看来是疲了~推荐了好几个同事看此片,大家一致的感觉,片子介绍的没有顺序,跳来跳去,前面还在云南,一转眼到了上海、北京、内蒙古,毫无逻辑,个人猜测或许这是导演的非线性的拍摄手法?也许到了最后总会给观众一个交代?但就目前的趋势看下来,片子应该还会这么拍下去吧,希望这个纪录片不要虎头蛇尾啊~

    另外,偶尔看到了本片的美食顾问是内地的沈宏非先生,和大名鼎鼎的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对片中提的美食还是略微充满了信心了~其实就拍摄场景来看,看到了很多的延时摄影的效果,不得不说是非常值得赞一个,尤其在纪录片中,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平常不太容易注意到的美景,还是老话啊,美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美的一双慧眼了~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看到了很多烹饪的手法而带来的美食,黑陶锅炖的琵琶肉,云南汽锅蒸的汽锅鸡,广州村宴的蒸全猪,扬州大厨煎的素鹅,滚的清汤狮子头,还有擅做创新菜肴的大厨烧的新式西湖醋鱼,董大厨的葱烧海参,香港婆婆的炸柚子皮裹肉,天南地北,五花八门....

    本人也爱做菜,粗浅对厨房秘密的理解是那些厨房的烹饪工具,烹饪技艺,看了后,更加加深了一点,为亲人、朋友特意烹饪的美食的心,也是一个不二法宝,就如同烹饪学校的那位周老师一样,当在家里吃着女儿特意做的菜肴时,从不以专业的眼光来评价女儿非专业的烧菜能力,因为有那份心就已经使得这顿饭美味无比了~

    PS,对扬州大厨的刀工怎一个佩服了得,记住了,扬州干丝下次一定要去尝一下~
    吐槽下,结尾那就,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额~导演编剧大大是没有台词了吗~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这集的逻辑可以说相当简单明了,从五味各自谈起,直至结尾的总结,五味的调和平衡,不仅是厨师的烧菜之道,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乃至治国经世之道~其实个人感觉这句话虽然是结尾了,但其实它可以讲得更深更入,其实光光这一集,应该就可以上通易经,下通人生吧,但应该也只有我们中国人,只是简单的吃饭,便可以想的如此深如此远吧~

    很多人在网上会评论这部纪录片会火的原因是,央视难得出一部放眼于小人物,小配角的纪录片,注重于细节,来体味美食,体味人生,也确实,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掀起现如今如此大规模的国民热捧的“舌交潮”吧~以前常常羡慕日剧会出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短片,各行各业,什么样的题材都有,终于我们中国的片子也开始有此趋势了~

    回到这集上来,也正因为导演编剧花了大力气向我们娓娓阐述了蔗糖的获取,陈皮的晾晒,盐田的耕耘,陈醋的酿制,辣椒的采撷,才慢慢聚拢了我们生活必不可缺的甜、苦、咸、酸和辣,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的来之不易,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人生的五味,五味的人生~

    PS,看了这集长知识了,原来我们舌尖第一个感受到的味觉是甜味啊;原来蟹黄小笼包的吃法是先把醋倒入小笼包的口子里啊;原来做成陈皮的橘子的皮比肉更精贵啊;原来鼎鼎有名的豆瓣酱是如此的做法啊;原来鱼皮在蒸烤后裂开说明鱼的新鲜程度啊;原来.......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拖了很久,一直没来写最后一集的感受,或许是内心还是不希望一部还不错的片子完结的缘故吧。

    这集沿袭了之前的风格,天南地北,上天入地,从大山深处在梯田中种植糯米的广西少数民族同胞,到大连“獐子岛”潜水员们捕捞盛产的海参、扇贝、海胆,接着慢慢过渡到了湖蟹小太在湖州、崇明岛的长大养成计划,然后又猛一个跳跃,飞到了世界屋脊,讲述了青稞与这片土地人们的情谊,紧接着又是南下,提到了江苏兴化的芋头田,最后终结于北京某个空中小院从无到有的诞生记。其实不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还是人工开垦的菜园,我们的田野可以是千变万化,像梯田,像大海,像江河湖泊,像高原,但也只有我们人类心存一颗敬畏自然、感谢自然的心,才能与大自然相平衡,才能与大自然共存。(PS:个人觉得第一集已经点出了这点,最后一集像是在做个头尾呼应)

    开播片子以来每晚近一个小时的娓娓阐述,已让我习惯了配音大叔醇厚的嗓音。终于,片子的结束不仅是对我们泱泱大国的食文化有了个小小的交待,也对像我这样每晚准时守着电视、殷殷期盼的观众有了交待,更让我们这些热爱吃,热爱食的中国人记住了最后的那句台词: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短评

    半夜里看《舌尖上的中国》,突然体会到了一个常年在美国的同学说的“半夜想起羊汤,想的睡不着觉”,和另一个已经移民的同学说的“可惜以后孩子只能吃披萨汉堡了”,谁能想到,一部美食节目却是最好的爱国教育片?

    5分钟前
  • 友风子雨
  • 力荐
  • 网上都是推荐,看过感觉特别好,太好吃了,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后面几部也很精彩

    7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 BGM好燃TVT节奏明快,镜头细腻,感情真挚,人物朴实。现在的国产纪录片比国产电影好一万倍。

    8分钟前
  • 阿米
  • 力荐
  • 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而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

    10分钟前
  • yaya4711
  • 力荐
  • 这片儿是海外党的地狱

    13分钟前
  • 萌塔 C-137
  • 力荐
  • 看是看不腻的,但是看饿是一定的。

    17分钟前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推荐
  • 强烈推荐给大家,是我的助眠利器,不是说节目无聊,而是这种轻松的氛围还有轻缓偶尔带着一点点调侃的语调,会让你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超级喜欢!!!

    21分钟前
  • TTTT~
  • 推荐
  • 中华美食最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美食背后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最质朴的品质!

    22分钟前
  • 达达
  • 力荐
  • 这尼玛是最成功的爱国教育宣传片呀!!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呀!!谁知道会不会长出什么美味食材!!!!(话说看完第一集好饿)

    25分钟前
  • vividly
  • 力荐
  • 国家规模“深夜发吃报复社会”,得被韩国列为禁片的作品

    28分钟前
  • 阿朴
  • 推荐
  • 很喜欢这个节目,记录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朴实又美好

    33分钟前
  • 端木夜
  • 推荐
  • 浪费食物会招天谴的! 另外, 本片一定要翻译成韩文和英文!!!

    3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 慕名来看了第一季,真的是很美很下饭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都在片中娓娓道来,淡然却有力量

    40分钟前
  • 你在百花深处
  • 推荐
  • 看了相当有食欲!

    42分钟前
  • metoo_0825
  • 推荐
  • 壮哉我大吃货帝国!

    46分钟前
  • 小丫么小纯良
  • 力荐
  • 好燃!!!!!!!!!!!!!!!!!!!!!!!这根本就是一部青春片好嘛 生在天朝的好处就是能迟到一切想得到的美食!!!!!!!!!!!!!!!!

    51分钟前
  • Hauu
  • 力荐
  • 让国人燃起从新善待食物的欲望了吗?CCTV的纪录片真的第一次看到不是奇怪的煽情和猎奇的表现方式啊!好感动啊!诺邓火腿哪里比意大利的火腿弱了?对待食物要真心诚意才能有无限美味!嘴喷酒和地上捡起盐来会让你恶心吗?鱼露是脚踩压出来的也是一贯的做法,有些时候不要自以为干净,化学品最干净了。

    56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 一句话形容,完美,看到的不止是美食,更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历史感,又感动又喜欢,超级期待第三季了

    60分钟前
  • 嘉兴路派出所
  • 推荐
  • 黄岩岛和钓鱼岛都是是我们的!!!黄岩岛和钓鱼岛的鱼也是我们的!!!不准我们抢鱼!!!不准和我们抢吃的!!!

    1小时前
  • 大树施它活
  • 力荐
  • 记忆最深刻的那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为经常有提到。还有就是各地的特色美食,拍的那么美,每次都想去吃😂️毕竟纯吃货!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美食中又有拓展人文地理,挺好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bekey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