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实惨烈的战争片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看过的,也可以说是4集的电视剧!
一边看一边回忆,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这是我零几年租碟子看过的,清楚地记得,当年租的是D9的碟片!
那时候租碟子分VCD和DVD,DVD又分D9和D5,其中以D9的碟片容量最大,清晰度最高!
当年看这部电影,还出了个插曲,DVD的碟片是分段的,我只看了第一集,后面不知道怎么就没放出来,然后我就去把碟片还了,还质问老板,说这是啥电影,就五十分钟,没头没尾的?!老板立马反驳,这电影5个多小时,怎么可能五十分钟!于是拿回家继续看,果然很长,只不过我的记忆出了点偏差,一直觉得5个多小时,所以我一直认为是我看过时间最长的电影!实际上也是将近4个小时,算成电影的话,确实也是我看过最长的电影!
其实,重看的片源也就几百M,和我当年D9的效果比可能还差点!在我的记忆中,这部电影是从头打到尾,事实上我的记忆也出了偏差,真正激战的部分也就是第3,4集,但是战争场面也是相当滴激烈刺激,特别惨烈,并且非常真实!
故事主线也很简单,就是一支苏联部队镇守一个高地,抵御数倍于自己的车臣敌军,且是呈四面围攻的态势,最终整个部队就快牺牲殆尽的时候才得到援军的增援!而且有“向我开炮”的桥段,真实感人!
全片通过各个角色的回忆插入他们各自生活中的故事,所以每个角色都鲜活生动,让观众倍加感动!
演员的表演非常真实,这也是电影的加分项!
作为战争片,我还是非常推荐的⭐️⭐️⭐️⭐️
2 ) 在鬼门关 为谁而战
看过最好看的战争片,体现了反思战争的深刻诚意。
高能剧情从第一集开始。在人们庆祝新年之际,反派哈比卜一行假扮圣诞老人前往沙哈家灭门,并录下了视频。沙哈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后来投奔了俄方,遭到最恶毒的报复。
剧集穿插着交代了几个主人公来到战场前的经历:科斯佳·特维列夫是个花天酒地成天闯祸的问题青年,母亲抛弃贫穷的生父带着他跟后爸生活;科利亚·戈尔什科夫是个朴实的农村小伙,会后悔有一次没给算命老太婆吃的;潘克拉托夫上尉(斯特拉霍夫饰)是个渣男,挖同事的墙角抢人家未婚妻;叶戈罗夫曾是居家暖男,在医院目睹过妻儿被恐怖分子残害。他们出于不同的理由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特维列夫为了”自己擦干鼻涕“,摆脱被包办代替的人生;多洛宁、潘克拉托夫是在执行国家的任务;叶戈罗夫和沙哈要为家人复仇。
战争就是战争,你可以选择是否走上前线,但你无法选择能否活着回来。在形势险峻的“风暴之门”,每个人都命悬一线。没有经验的新兵蛋子在照相时被敌方狙击手一击毙命;逃兵要么被自己人骂着“狗东西”打死,要么被敌人打死。即使有人有过暂时脱生的机会,真正的男人也不会在危难时苟且。潘克拉托夫掏出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尽管他曾经极力反对可能让新兵送死的行动计划;多洛宁让别人撤退,自己一夫当关镇守“风暴之门”,尽管他很想活着回去迎娶心爱的女人——面对大举压上的敌军,生死只能让上帝决定。
所幸援军及时赶到,让这场惨烈的战役没有以悲剧收场。战火的洗礼让男孩成长为男人,生死的离别让爱情升华。科利亚被授勋“俄罗斯英雄之星”,科斯佳不再是女朋友眼中的软蛋,多洛宁的爱人盼得君归。
影片结尾,广播里播放着人们聚集在红场庆祝胜利日的消息,但是胜利一方并非每个活下来的人都没有遗憾。沙哈说起自己的祖父曾经为苏联立下赫赫战功,却被关了十年集中营,因为他是车臣人。沙哈此时此地参与的车臣战争就算赢了也是俄罗斯人的胜利,不论他为俄罗斯的胜利做多少贡献,他永远都是俄罗斯人眼中的异族人,而在他生长于斯的高加索,他也早已无家可归。战争可以让沙哈复仇,但是胜利不会让他找到归宿。
最后想说《风暴之门》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不仅在于战争场面的壮观、武器装备的精良,更在于真实。在我们的神剧中,正义一方总是步步为营,而这里的俄军会判断失误落入埋伏,直升机会被击落;我们的影视剧会让子弹打不着有主角光环的人,而这里的子弹是真的不长眼睛;我们的荧幕上形象高大全的官兵层出不穷,而这里老兵欺负新兵,军官绿战友,人都有丑陋的一面;母亲不是大义凛然地送子从军然后哭得撕心裂肺,而是想哪怕是用不太光明的手段让儿子“半年就回来”。正如剧中台词所说“这不是下象棋,他们不是棋子,他们是人”,不回避战争如何伤害有血有肉的人,才是对战争最好的反思,也最能触动人心。
3 ) 哥萨克,天生的雇佣兵
一边是杀人不眨眼的哥萨克,一边是新丁,这样的对比,把这片土地变成了打靶场。
看这片之前要先补补历史,关于哥萨克,关于高加索,关于车臣,关于《静静的顿河》等等。没有历史背景的战争是糊涂的,无味的。看了很多战争片,我最大的收获可能不在电影本身,而在于我为了看懂电影而补习的知识。当年早早就定下要学理科,所以,地理历史政治一直处于放弃的状态,现在,后悔了。
俄罗斯的音乐,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是威武雄壮的,雄赳赳气昂昂的,却又是带着忧伤的,忧郁而又伤心的情绪蔓延始终,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比较好,直到看见这么个词——铁血和悲怆!就这个了!这种民族自身的特色,让他们的歌曲都有自己的最炫民族风。想象一下吧,雄厚的男低音唱着忧伤的歌曲,背景是广袤的大地,太文艺了!
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天生的流浪者,那么哥萨克人就是天生的雇佣兵!哥萨克人,骁勇善战,但是,没有忠心的概念,谁给钱就替谁卖命,三姓家奴什么的,他们根本不在乎。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对战争是敏感的,好像不用教就会,可是对于正义,对于怜悯什么的,他们没这方面的概念。影片一开始也就直白地告诉我们了,哈比巴带人直接冲进萨哈的家里杀掉萨哈的妻子孩子然后还录下来给萨哈看,这种行为在我心里是无法想象的,这简直就是逼人太甚,逼着萨哈穷其一生之力找哈比巴复仇啊!
对于这场战争,苏联方面的轻敌导致了驻守军队的死伤非常惨重,几乎死光光了!幸好,援军在最后时刻终于赶到,主角们还没全死光,由此也可以看出,活下去,你就是主角,一旦牺牲了,那你的表现得非常出众才行,否则你就只能是配角了。这话看起来说的太轻率,也太冷血无情,可是,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活下去,你才可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主角,如果中途退场,那你前面的表现要足够精彩才可以,否则,你永远是生命长河里最无关紧要的配角。
那是一群孩子,一群听到流行音乐会群魔乱舞的孩子,在俄罗斯那种太阳只能起到照明作用的大冷天里还光着上身的大男孩,一群新兵,没经历过战争,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庆幸地是经历过战争的他们还是孩子,在医院里嬉笑打闹,不守规矩。人就是这么奇怪,没打仗之前的他们,淘气调皮是让你微笑着摇头叹气的,你会感慨地问这群孩子啥时候能长大?而打完仗回来的他们,你庆幸他们还会调皮,还会嬉闹,庆幸他们没有一下子变成沉稳的大人。当你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过程是如此残酷的时候,不由得你不宽容地对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该是这样吧?有些人可能经历过一些特别的事情导致他们的脾气性情有点特别,如果不能理解,尽量体谅一下吧。
本片的主角之一,科斯加,原本被妈妈捧在手心里,可是,男孩子长大了就比较反抗这个,他开始叛逆,不愿意再当妈妈的乖儿子,甚至偷偷地去参军,妈妈说要利用手中的权利调他回去他也不肯,后来,在驻防过程中,他的心态渐渐地变了,给妈妈写的信越来越亲昵,原来写信如同公文,后来信的署名变成了“你的小科斯加”。这个称呼一定让他的妈妈热泪盈眶。
萨哈,哥萨克的带路党,影片的开头让我们知道他做带路党的原因,影片快结尾的地方也让我们看到做带路党的孤苦,无论那方胜利,他,永远没有笑容。
车臣战争,普京的铁腕让车臣安静了很多,不过,一定就是车臣不对吗?咳,毕竟不是中国领土,只能说不打仗就最好了。看地图也不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一定要车臣这块地方,还是不太懂。
“幸福就是爱,自我牺牲,和为别人生活。”
4 ) 主旋律战争片的典范
看完《风暴之门》,几乎热泪盈眶。一部俄罗斯主旋律战争片,竟然能让我如此感动。说来很微妙,那些我们儿时耳熟能详的革命题材影片洒狗血桥段应有尽有——既有“为祖国”的战斗誓言,也有高呼“乌拉”冲锋的场面;既有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瞬间,又有“向我开炮”的情节,乃至“最后一分钟营救”,我们已经看得太多太多了,为何,它还能如此感人?
关键就在于那些充斥全片的闪回情节。正是这些看似冗长拖沓的生活琐事,将片中的英雄们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正是这些傻头傻脑的农村小伙、惹是生非的不良少年、胸无大志的酗酒军官,以及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们组成了我们可爱的连队,一个由真真实实的“人”所组成的战斗团体。当这些带有各种缺点人们在战场上团结一心,抛撒热血的时候,没有人不会为他们揪紧内心,没有人不会与他们远方的恋人、父母和孩子一样担心他们的安危。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牺牲才得到了真正的升华。尽管最后出现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使得影片的悲剧色彩和艺术价值大大减弱。但是,谁又能否认自己不为这些可爱可怜的角色幸存下来而感到欣慰呢。
俄罗斯一向是个苦难的民族。早在苏联时代,他们的战争题材影片就常常带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铁血和悲怆。这部片子亦然。连作为敌对面的车臣人,影片也没有一棒子打死。其中所塑造的那位背负着灭门之仇而为俄军充当侦察兵的车臣大叔,沉稳中带着悲伤,更是从侧面描绘了车臣民族的悲惨不幸与坚毅刚强。
这部影片,成功地表达了双重的情感:既有对悲剧根源的恐怖活动、残酷战争的有力控诉,又有对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的歌颂,那种恰到好处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才使得影片如此真诚而感人。
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典范,值得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创作者好好学习。
5 ) 看在俄罗斯的份上
影片后面的剧情比前面的强。
前面有太多的铺垫,还有太多的回忆...这些闪回太多了,多得连情节都快被这些零星的回忆切碎了。导演同志,这是战争片,不是意识流小说啊!要换我来剪辑,200多分钟的四集连续剧完全可以变为紧凑的90分钟电影。
片子里的米-24,BMD伞兵战车是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虽然开篇沉闷,后两集还是不错的,战场描绘的很真实,血肉模糊,尸横遍野,士兵都紧紧的贴着地面开火,不像国产影片(为了突出爱国,经常有“英雄”端着机枪高高站起,潇洒的扫射敌人)。
俄罗斯电影最近似乎在慢慢复苏,战争电影总算是开始下本钱了。看在老毛子的份上,看在这些本钱的份上,给个四星。
6 ) 俄军失败的原因分析
【3】单纯依托城堡防御,没有布设假阵地,预备阵地,机动阵地,士兵也没有挖掘防炮掩体,而车匪在第一次冲击失败后,马上调集2门迫击炮,重点轰击旧城堡,大量杀伤俄军。
【4】6连在防御上缺乏弹性,阵地面积过小,这可能与其布防仓卒有关。
【5】6连没有利用车匪冲击受挫,队形混乱之际,组织火力和兵力对车匪进行短距离阵前出击
7 ) 光想着怎么打老虎,却被马蜂给蜇了——外强中干的国家与无奈的士兵
我一直记得我给这个电影写过影评的,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了。只好重写了。
我是先看的杂志上和网上对此次战斗的评述,又看了第九连之后,再看的这个片子。
看过之后,感觉和第九连差不多。
两部影片,一个是前苏联时期,一个是俄罗斯时期,但其中士兵的命运却没有多大差别。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只能靠士兵的鲜血和生命去支撑。我的感觉也只有无奈了。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略失误这里就不说了,当年历代沙皇和斯大林是如何对待车臣民族的也不说了,这些话题太大了。看这个的人多少对打仗都有点儿兴趣,那咱们就纯粹从打仗的角度说说吧
看完片子,感觉苏联也好,俄国也罢,与美国在军事上的差距是时代差,差得太多了。前线士兵的血是填不平这道鸿沟的。
在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居然让车臣人可以成千上百的自由集结,运动,随意的攻击。这战场的主动权在谁手里啊?明知道是要点,却只部署少量兵力。这就说明事前没有判明车臣武装的规模,准备不足。这是起码的情报啊。空中侦察,地面侦察,无线电监听,都可以判明对方的规模,位置,动向。可是老毛子都干了些啥。
战斗打响,俄军的火炮一直保持沉默,最后的时候倒是挺来劲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既然阵地在122榴弹炮的射程之内。大量的130,152火炮,射程都在122之上,都在干吗。战斗打响前已经发生了前哨战的时候,大炮在干吗。车臣武装大规模冲锋的时候,大炮在干吗。火箭炮,是俄军的最爱,打击这种大面积无防护目标,正是专业啊,可是车从头打到尾,没见动静。
俄国号称大炮兵主义,看来以后得仔细分析一下了。曾经有人说当时俄军炮兵是怕误伤。好,那咱们对比一下,《兄弟连》第五集,清晨的大堤战斗,温特斯中尉呼叫炮火支援,效力射随叫随到,那个距离比这个远多少?老美怎么就不怕误伤?84年712,在老山,越南人摸上来了,太近了,怎么办?那就用大炮打出一道火墙来,让他的后续上不来,这就是所谓遮断吧。这老毛子怎么就什么也不干呢。
第九连那个哨所里,好歹还有一门迫击炮。十年之后,俄军那么大一支分队,居然没有迫击炮,被车臣武装的重迫击炮压的抬不起头来。山地作战,不配备曲射火力,倒是配了不少薄皮大馅的伞兵战车。就算平时没配备,临时加强行不行?这是打的什么仗?
战斗打响,俄军的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都无影无踪,不知哪里去了。第九连里至少最后还来了两架米-24吧。最搞笑的是,派了两架米-24掩护援兵的车队——你直接把那两架飞机派到交战地点去支援好不好。说实在的,车臣人这个阻援拔点的套路打的很有章法,很有点儿当年八路军的范儿。
一支在世界上耀武扬威的军队,把自己的无尽火力都收藏起来,让自己的士兵和对手“公平的”“决斗”,唯一的解释就是拿当兵的性命不当回事。有兴趣的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老美在溪山是怎么打的!
某种意义上说,鬼子都进了村了,老毛子还迷迷糊糊的没睡醒呢。无论是国家的实力,军队的战略方向,军队的建设,具体到编制,训练,装备,都不适应这样一场战争。俄军还没准备好这样一场战争,还沉迷在火箭核大战和红色铁流滚滚西进的大梦里呢。打不了老虎了,又没准备好打马蜂(问题是已经被马蜂给蜇过了呀,又一个记吃不记打的)。可偏偏被马蜂蜇了屁股,只好拿当兵的先顶一阵了。唉,无奈的士兵,要不怎么有人管当兵的叫炮灰呢。
8 ) 领导力
还记得第一次做领导时,除了新鲜感还是有些小骄傲,暗地里感觉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然而当真正面对各个项目五花八门的狗血危机时,才深刻理解领导两个字的含义。其实大家都在看着你,是否有担当有远见,能否解决问题,如果啥也整不了,大家都觉得怎么让这个傻逼做了领导。
看完风暴之门后有了深刻的共鸣,感觉领导力的来源并不是天天喊口号,给别人打鸡血,而是在死亡面前有让下属先走,自己留下的勇气和胆量。比别人更能忍,更耐操,更吃苦,更有招,才当得了领导。
算是豆瓣的高分俄剧了。配乐是伊万大佬。第一集的恐怖分子圣诞老人简直是噩梦。剧里有小弗丹尼尔、《拥抱蓝天》安德烈妻子、《伊萨耶夫》瓦伦佐夫伯爵、《情迷彼得堡》娜塔莉、高尔察克妻子、《饭店迷情》女主厨、《笼中鸟》叶戈尔……战争剧对我来说就是大型脸盲现场,但感觉剧情挺现实的。
满满的全是回忆。追求真实度没有错,但隔三差五的就穿插回忆,就像马上要到G点了,却被拉去做数学题
对于我对车臣战争的热爱,很私人的四星~~~PS:其实就三星啦!
"你爷爷没参加二战吗?"“参加了。还得了苏联英雄勋章。可结果却是十年劳改营——俄罗斯人给的,就因为他是车臣人。”影片的结尾才是对这场战争最大的讽刺。
7/10。典型的军迷作品,反狙击和小溪游击战的车匪多试探性攻击然后迅速撤退,布置火箭弹和人海战术的密集火力包围据点,使工事简陋的俄军只能爬行活动,同时民众基础广泛让妇孺儿童挡路,之后炸塌山崖堵塞俄军增援路线,但缺乏掩体的自杀式冲锋被集中力量的直升机杀得片甲不留;前戏长而散乱后面爽嗨。
硬核毛式战争片,就是这个回忆穿插啊,我默默的跳着看的。高射炮打狙击手那印象深刻,谁跟你对狙啊,轰他娘的!
7.5分。毛子的主旋律啊。但说是电影,为什么电视剧风格就那么强呢?整个战斗场面有点过于真实,观感不是很好。动不动就插入回忆,太过割裂。但种种问题都架不住毛子的那一腔热血啊,简单粗暴,但却让人回味不已,果然是典型的俄罗斯电影呢。
十年前看的,已经忘了情节了,非常好看,军迷必看。与《第九突击队》类似。
好片子。一直很淡定。小胖子快松开的光荣单被人握住,援兵开始乌拉冲锋的时候泪水突然喷薄而出。连一级的战斗是非常显示组织力和民族性的,因为靠的就是直接的生命、热血、头脑、团队、组织。
还不错,俄罗斯的片子看得少。就是受不了片中一直穿插的回忆。
一般,苏联时代的模式沿用至今
相当赞,真实的,感人的片子。真的是磕了药的往前冲。各个角色都有故事。真正的好军官和真正的好士兵。
电影还是很好的,看的字幕糟透了,俄语又完全听不懂,只能猜着看,最后好像除了侦察大队长死全家了之外是个大团圆结局。。
最开始出现的圣诞老人团伙和第一集发展的剧情也没啥关联,士兵们就是在山上扯淡。闪回的情节也很突兀。弃!
战争就是战争啊!利益就是利益! 今天的融汇,明天的绞杀,无论是乌克兰还是哥萨克!
无法理性的思考,只有感动,绝对优秀的征兵大片,不同于好莱坞的精致,更多的是粗狂的真实,像西伯利亚的冷风。主旋律电影的典范!
看第九连时突然想起了这部,俄国人的战争片的反思是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
虽然是主旋律电影,简单粗暴但是看着很热血,直面战争残酷,俄罗斯版《集结号》,刷第三次了,隔2,3年就会看一次,看哭普京大帝的电影,不是盖的,对车臣战争和俄罗斯感兴趣的必看
前几集被割裂的剧情和缓慢推进的主线毁了,但最后一集震撼而感人,可谓是俄语现代战争片最高境界了,也可以说吊打90%现代战争片,很久没有这样融入情节的战争片观影感受了,推荐
其实老毛子准备还挺充分,有内奸,有暗哨,还海陆空。输成这样只能说人造的悲剧,在缺乏英雄的情况,牺牲某些人来成就一个岳武穆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有点需要肯定,老毛子当官的军衔不是很明显几乎看不到,这一点PLA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