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汤姆·提克威拍片风格,第一部铺垫第二部跌宕。超感猎杀如此,巴比伦柏林亦如此。故事背景发生在德一战后皇帝下台希特勒上台前那段岁月,称之为魏玛共和国。女主作为社会底层人员,不自暴自弃不自哀自怨,白天在警察局求谋生,晚上夜总会接“私活”的的一部奋斗史。男主作为一位科隆官二代并患有战争后遗症的退伍军人现役警察,为了帮助老爹仕途销赃从科隆调来柏林的警察,一路从风纪组干到刑侦组,然后到政治组(大概就是盖世太保的前身)成为一名小头目。这也是我看过男女主感情线交际最迟的一部戏,直到第二季倒数第二集才出现。各位配角在时代背景下,德共、黑色国防军,俄国流亡分子,亚美尼克人(黑社会)都各具特色表演出彩。按照一年一部的拍摄节奏,第三季怕是要19年下旬。今年Netflix的两部德剧都很棒,另一部是暗黑。德国金摄影机奖,巴比伦男主和暗黑男主双双获奖。
#巴比伦柏林#看完两季才看明白所有人物的派别,足见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动荡。故事从一列走私火车引发,共产党托派流亡柏林的第四国际,苏联的斯大林派共产党,德国共产党,执政的总理派别的社民党,兴登堡总统做后台的德军总参谋部,柏林黑社会以及在第二季最后几分钟登场的纳粹冲锋队,彼此围绕各种利益争斗的故事。片子没有直截了当介绍每个人的派别以至于我两季看完才明白每个人目的和立场。说说片子中的政治正确吧:我很好奇这血腥,黄暴的片子怎么会在中国得奖,看完两季才明白,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德共,在片中人畜无害的派别就是德共了,把德共塑造成只会搞工人运动的白莲花,双手不沾一滴血。历史上德共可没有这么温柔,如此人设,我党自然开心。另外片中反复出现的德国🇩🇪国旗,一再暗示了现在执政的德国法统的合法性和延续性。可以说社民党和德共是摆在了正面角色,利用各种手段让观众喜欢和同情。而立志于德国复兴的总参谋部,被描绘成一些不择手段的杀人犯。因为德国不能有空军,德国军方被迫偷偷在苏联训练,培养德国空军,被主人公调查,抓捕,并义正严辞的斥之为培养黑军队。至今社民党依然是德国的一大重要政党,所以片子中不断输出一些德国应该非武装化的政治正确言论。然而不考虑导演刻意弄出的正反方,各方角力还是非常精彩。第三季纳粹会彻底黑化后出台吗?很好奇,觉得导演应该不太敢碰这个话题。
看了很多剧评,很失望,想自己写一个。
看完全两季把前面写的内容都删了,连写一篇剧评吧。剧本很注重画面的绚丽和镜头的运用,观感效果极佳。剧情设置悬疑感很强。而且两季是连起来的,所以从第一季的第一个镜头到第二季最后的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非常扎实的脚本设计。让人叹服。这剧从很多线索的侧面展现了1929年德国状态。
背景
魏玛共和国——这个在建立之初就几乎摇摇欲坠的政体,一战的失败让民主党派偶然取得了政权。驱逐了德皇。但是共和国的成立也完全向德国旧军队成员屈服。和英美,法国等其他欧洲已经形成民主制度的国家不同,德国的这个魏玛共和国在工业和军事上完全没有摆脱旧有的父权政体的控制。又加之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战争赔偿条约的签署,使得上至社会精英阶层,下至贫民百姓都完全对魏玛共和国的政体完全失去信任。而对一战的战败。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下。看到豆瓣评论有两个人把德国的战败甩锅给社会民主党(也就是共和国)看得我真是匪夷所思!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看来的战争史,难不成是纳粹党所写的???
事实上,德国德国在1915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已经走向战败。德国在两个主要的战线展开战争,面对着在人数和生产力都比自己有着绝对优势的敌人,不仅德国的高层指挥官缺乏协调战争的战略计划,而且还不断的颠覆市民政府的权力。这是对于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的失败,必然导致对战争的失败。德国的工业水平和现代化的体制,是远远落后于英美法,这些已经走向民主的国家,他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很多人不去真正的解读历史。德国的军事水平被希特勒被宣传的几近神话。但从一战到二战,军民上下对战争充满信心几乎到盲目的状态,才使德国陷入了惨重的损失。德国在1915年之后所遭受的损失是令人震惊的。可是全国上下均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以致道了战败已成现实,还不愿意面对。我不知道说1918年德军和英美两国还未分出胜负的是听谁说的??
或许只有德国人这种对军国主义的狂热才有了一战战败后一味的寻找替罪羔羊。在青年阶层和参战的国防军们,剧里有着展现。大学里教授讲到战争所带给军人们永远无法修复的创伤时,台下的青年们愤然开骂,称这些所谓的精神创伤者是逃兵,而这个教授是导致战败的叛徒,是德国人的耻辱!而旧政权的精英们则在一起吊念一战的亡魂。直指一战的战败是民主党的过错。是德国人的耻辱!没有反思与自省,没有汲取教训。德国的兵败是懦弱士兵拖了后腿,是共和政党故意让德国战败。而军国主义独裁是神圣的,它是唯一可以让德国结束战败耻辱的政体——这是战后的军官们的共同信仰。也是很多德国大企业家,社会精英所集体认同的制度。因为德国的大型企业都是封建军事—工业联合体。就像剧里尼森集团的军工业,是直接效忠国防军的。
本剧里所呈现的各方势力党派,比如德国共产党,苏联的斯大林政党和流亡的托洛茨基党派,还有黑色国防军是一派,当然还加上民主共和国自身,还有最后登场,当然是最重要的纳粹党。整个德国在1929年初已经四分五裂,各个党派各自为营(但在1929年末,国防军就归属纳粹党了)魏玛共和国已经有点名存实亡的味道了。在使用毒气,违反凡尔赛和约建立秘密军队这么大的犯罪行为面前,兴登堡却熟视无睹。可知共和国总统已经完全屈服于军国主义的权威之下。只可惜像本达这样一心为民主党官员,居然动弹不得。本达最后已经心灰意冷“或许再过个几周,我们就会被撤职了”只是他怎么也想不到,他为之殚精竭虑德国因为纳粹党的出现而身首异处(剧里最痛心的便是这段。看得人太难受)这一情节的安排无疑使整部剧的社会和政治基调在共和国屈服军权之后压抑黑暗的基调更加了一层。但仔细想想,本达议员这时候阵亡对本达一家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结局。再过个一年,在纳粹逐渐在柏林精英阶层站稳脚跟,掌权的时候,犹太人所遭受的羞辱与将更加令人痛心。在第二季结尾,纳粹生生地把一个犹太官员羞辱致死。在本达的办公室里,军官接替议员的位置让消毒(这也预示着国防军和纳粹有着最本质的相似之处)等等,最让人恶心的一段历史上演了。本达议员没有遭受言语和肢体上的羞辱,这好像是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事情了吧。。。
关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风尚。尤其是1925—1929年这段时期,也是共和国表面上相对繁荣的时期。在经过1923年的经济恶性膨胀之后德国经济快速稳步的进行回升。这段时期在民主的体制下,经历了西方性解放和女性解放热潮,封建保守的德国确实吹进了一股狂热的自由风尚。无论在文化上,科技上,教育上还是社会上,这股自由之光照亮了经历两个战役的德国黑暗夜空。剧里第一季一开始所展现的对美国爵士乐的追逐与喜爱。跳嬉皮舞。年轻一辈的人们努力追求新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民主的社会才刚刚开始。虽然社会体制在新政权和旧政权下分裂,但毕竟29年初表面上还是自由与疯狂的。拍摄色情影片的人说“根据魏玛宪法,文艺工作者有自由拍摄题材的权利,除非你设法证明我不是文艺工作者”说明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政策是相当的宽松。对性的开放确实让人咋舌。这确实是当时的社会状态。因为长期在保守父权制权威下的德国一下子要学习欧洲自由民主的潮流时尚,狂风骤雨版自由入侵带来的也有一定的反弹效果。上至官僚,下至平民的性虐待和性疯狂也是一个问题。男主拉特就是被父亲派到柏林销毁性影片的。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在纳粹掌权的一天全部扼杀殆尽。留下的只有高度极权控制之下的政治种族宣传和战争文化。所以看到开篇类似英国20年代爵士音乐的繁荣,我还是感到震惊和感慨的。20年代末期真是德国社会最宽松自由的时期了。
关于剧情
第一季开头其实看的云里雾里的,后来把第二季看完,重新看了一遍第一集。梳理一下。剧情一开始是准备由苏联开往德国的列车被托洛茨基党派的人拦截。托派几个人以为拦截的是一辆普通的装有杀虫剂的列车,把装有金子的列车接到这列车厢上,我想因为索罗金娜和尼森的关系,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杀虫剂,而是军方需要的毒气。所以一路会避开检查,顺利到达柏林而不会出意外。国防军队利用毒气设备对付的估计是民主党派人士或者共产党,还有制造杀伤性武器。尼森的公司是大型军工生产企业,是直接面相旧政权的企业家族。本达也是首先逮捕了尼森本人,利用尼森来审问军权集团。后来发现原来国防军不止准备了毒气,更是在秘密部署空军。而苏联政府在帮助德国军方!(苏联驻德国大使通过索罗斯金知道托派密谋造反把托派在柏林的老巢端了,又酷刑审出了金子的事,所以想方设法不动声色的想把这一列车厢再运会苏联)本达和拉特去苏联大使馆谈判,以大使馆灭杀托派成员为筹码,让苏联政府提供德国国防军秘密部署军备的证据和要人。
第一,苏联政府为何要帮助德国国防军?明知道凡尔赛和约里德国是不允许私下拥有那么庞大数量的空军和军需储备的。共和国政府更是按照凡尔赛和约明令禁止的。为了和平,也为了德国能够长久发展。站在苏联的立场(苏联不是凡尔赛和约的协约国,帮助德国对苏联没有利益冲突),如果德国的举动被欧洲国家发现,对德国所造成的制裁将是毁灭性的,那么苏联也会在好处面前分一杯羹,瓜分德国领土。或者让德国和英美法国这些国家拼,扰乱强国局势,对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坐收渔利。斯大林这种心理在希特勒上台后对苏台德,对法国等侵略不闻不问,甚至暗中鼓励是一样的!让欧洲国家自相残杀。 那么苏联大使馆官员对本达和拉特说的那句“自己反对自己的国家”就很有意思了。带有挑拨的异味。可是苏联估计怎么都没想到这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达在审问泽贝克将军时,这位军国主义领头人物说“你有什么资格来定罪,该决定有罪与否的是德国人民”本达震惊的凝视着泽贝克。其实,剧里好几处都已经展现了,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耻辱有多大。很多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对共和国政府签订凡尔赛条约都是极度不满的。认为强行削减军队,甚至不允许德国有独立的空军装备是国家最深刻的耻辱。这个耻辱全是共和国政府的错。泽贝克将军的话等于直接甩了本达一个耳光子。共和国成了全国上下战败的最大替罪羔羊!
关于围绕金子的争夺,一开始只有索罗金娜和以克拉克为首的托派知道金子的事。后来苏联政府官员知道了(从铁路工人小哥那里逼供出来的),索罗金娜在尼森被捕出狱后过来找他告诉他金子的事(至于为什么告诉尼森我没想明白)。尼森为了重振自己在家族企业里的名望把金子的事告诉了国防军官员(就是脸上有疤的那位,后来继任本达的位置)国防军方面派出了布鲁诺来阻截金子(那么大一个事儿,国防军只派出一个人执行任务说不过去,还有最后和拉特在火车上的对决太扯,这个地方编剧处理的太过草率),黑社会一派是因为克拉克要复仇告诉他们的。男主一方到最后才知道金子的事,也是索罗金娜告诉他的(为什么索罗斯金要告诉素未谋面的警察,这是全剧我最不明白的地方,总觉得这个地方太跳,为了剧情而剧情,说不通)总之,觉得最后金子这条线编剧做的不走心,有些逻辑过于牵强,就像评论所说的,金子的重量和煤炭的重量能一样吗23333..
关于人物和走向
关于布鲁诺和拉特,其实是德国两个倾向的代表。布鲁诺一开始对拉特有好感,第一拉特参假过一战。第二,拉特是为了父亲指派的任务而来到柏林。还有男主的父亲的态度,猜测拉特父亲也应该是一位军官。拉特在布鲁诺家里讲述他怎样从战争中救出哥哥的英雄事迹让布鲁诺觉得拉特是信仰战争的。布鲁诺是军国主义强烈的崇拜者。蔑视魏玛共和国政体。第二季最后一集布鲁诺大骂拉特是个懦弱的逃兵,是个无信仰,无忠诚之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因为布鲁诺认为拉特应该和他一起为了复仇而活着,而不应该按照既定的政体生活。
而拉特呢?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士兵。拉特参战的理由剧中也说了,他的父亲不重视他,认为他不如他哥哥,而他的最爱也嫁给了哥哥。为了证明自己,他上了战场,也遭受了战争所带来的永久创伤,他被父亲派到柏林,看到军国复仇主义,看到胶卷内容的愤怒,他感到自己收到了欺骗,之后从风纪部掉到谋杀部,只想堂堂正正的抓罪犯,做正直的警察。而不是企图掩饰罪恶。可是事与愿违的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爱的女人,他又一次说了谎,包庇了罪恶。
第三季随着布鲁诺是死预告着国防军归依于纳粹党下,1929年纳粹党也已经差不多覆盖了德国,29年初冬的经济大萧条让纳粹正式走向了柏林政治舞台的中心。期待第三季。被纳粹利用的女仆后面估计还有戏份。
巴比伦,一个在圣经中被诅咒的城市,人类妄图造出通天的巴别塔而被上帝忌讳,而人们沉溺于酒色,醉生梦死的浮华生活也招致惩罚,最终人类被分裂成不同语言的群体,彼此之间不再有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猜疑、误解,从而导致战祸横生,流离失所。
片名预示着1929年的柏林也是这样一个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角逐的城市,最终历史的走向导致德国一步步抛弃了脆弱的民主制(魏玛共和国),走向了极权和专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云诡谲的历史背景
《巴比伦柏林》剧中的时间起点始于1929年。
1929年,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它不仅仅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的开始,也一战后国家实力的重新划分。
1929年的德国,正处在混乱与妥协的边缘,处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
整个20年代,一战后的德国都是列强中最弱也是麻烦最多的国家。1918年10月,在德国军队还控制着欧洲从比利时到乌克兰的大片地区的情况下,竟突然崩溃于一朝。这对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右翼势力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屈辱,他们把这丢人的投降归罪于“内部的叛徒”。而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更多的屈辱时,众多的德国人都痛斥这一“奴隶条约”和那些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派政客。
经济方面:
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高额的战争赔款造成了1923年过度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带来的大规模的失业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得德国人的不满达到了极点。当时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人们一拿到工资就迫不急待的换成食物,不然就会马上贬值。
一个面包最严重时需要2000亿马克,每个德国人口袋中都会装着几十亿马克。孩子们用纸币来糊风筝,在街头用一捆一捆的纸币来当积木搭城堡玩。
很多商店不再接收纸币,纷纷贴出“出售商品及维修服务以交换食物”的告示。
到了1929年,虽然汇率稳定,但德国的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失业率居高不下。
社会方面:
经过四年的战争之后,整个欧洲有800万人死于战争,700万人永久残废,1500万人不同程度的受伤。这些人的大多数是在生殖力最高的年龄。冰冷的数字后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失去至亲的痛苦。这场人类浩劫中个人所受的痛苦和心理创伤根本无法计算。
对于在前线打过仗的军人来说,战场上的冲突虽然残酷,但其尚武价值,战友情谊,暴力剌激和有所作为都是值得肯定的。战争结束后,他们面对的却是政府大规模裁员,他们失业,又遇到通货膨胀,无力养活家人,生活毫无尊严,他们对于军队中那种秩序感、荣誉感的怀念,使得他们对于战后由资产阶级所主导的秩序感到软弱、无力和失望。
社会情绪上,德国的巨额战争赔款,波兰走廊、被严格限制军事力量,将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分割出去,这一切都让德国民众难以忍受。种种不安、失望、痛苦、愤怒的情绪都在各阶层中涌动。
国际政治方面:
德国被卡得死死的,显然和法国脱不了干系。
法国一直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不惜一方面压制德国,一方面为自己保持一支庞大的军队。
因为在法国看来,战后的德国虽然很弱,但是自然人口仍然比法国要多,而且德国的国内通讯网并没有遭到破坏,化工厂、电力厂、甚至大学和技术学院也都完整的被保存了下来。法国非常清楚,只要有几年“太平”的日子,眼下看上去很弱的德国,就又会变成那个很强的德国。
而苏联虽然在许多方面被孤立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之外,却吸引了一些西方的崇拜者。柏林街头,既活跃着共产主义者,也有着想要复僻的俄国沙皇拥护者。
经济不稳定,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各阶层的矛盾,腐败的政府,党派多变而混杂所造成的不安,这一切正是1929年的德国。
《巴比伦柏林》中有三条主线:
第一条:官二代格里安警官在父亲的安排下由科隆来到柏林警察局,名义上是进入风纪检查组工作,其实主要是来调查一起色情胶片失窃案,因为该色情胶片中的男主角是后来的联邦德国总理、时任科隆市长康拉德,如果这卷胶片被竟争对手获得,仅嫖妓丑闻这一项就足以断送其政治生命。
当时的德国政坛还有两方势力:德国共产党和德国国防军,为防止胶片落入政敌之手,被媒体泄露,康拉德所属的社会民主党高层要求格里安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要将胶卷追回来。
格里安曾经参加过一战的最后一场战役,虽然没有受过伤,但却有着严重的战后应激障碍。
他曾在战场上失去了自己的亲兄弟,但却和自己的嫂嫂有着长达十年的情人关系。矛盾又纠结。
第二条线:逃亡在柏林的俄国贵族为了反对斯大林的暴政,从苏联内陆一个秘密地点运来整整一车厢黄金,准备送给斯大林的死对头---流亡在土耳其的托洛茨基,成立第四国际,准备推翻斯大林的统治。
而在柏林,苏俄的间谍也是无孔不入。剧中有一位美貌的多重身份的苏联女间谍,那是相当的厉害。第一重身份她是柏林一家酒吧乐队的指挥,第二重身份则是化身艺术家,是一家画廊的老板。第三重身份是女扮男装,成为一家夜总会的男歌手,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唱着“尘归尘,土归土,浮生若梦,徒手随风”令所有人狂乱迷醉,好一幅乱世浮华、纸醉金迷的末世图景。
这位苏联女间谍将柏林第四国际的负责人迷得团团转,将她带到了秘密据点,很快这个据点的所有人都惨遭杀害。而柏林警察是怎么说的:这些俄国人,不是今天这群人杀了那群人,就是那群人杀了这群人。
第三条线:一个平民女孩夏洛特,家里有一大票人需要她养活,母亲在屠宰厂带病工作,嫂子刚刚生下婴儿,嗷嗷待哺,精神萎靡不振的废柴哥哥死活不愿意找工作,嫂嫂怎么说:“即使他是个废物,我也只有他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即使在战后十余年,依然无法消散。
夏洛特白天去政府和一大群和她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年轻女孩等待工作,每天政府的工作岗位是有额度的,只有少数的几个幸运儿能被挑选上,所以工作是需要抢的。
夏洛特一家即使已经住在了贫民窟,可依然付不起房租,为了养家,她白天和一群人抢文书工作,夜晚去夜总会陪唱歌,陪跳舞,并且向有钱的顾客提供受虐性质的性服务。这才能勉强养活一家人,如此艰难,夏洛特仍然坚持让最小的妹妹去上学,接受教育。即使只有一套勉强能穿出去的衣服,也要细心熨烫,保证体面。此时穷人,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是最大的道德。
还好,机灵的夏洛特得到了一份警局整理命案材料的文书工作,和男主格里安有了交集,并且在偶然得知了格里安的秘密之后,为了能有一张干净的背景,为有朝一日可以正式进入警局工作,不用再去烟花之地,接受了格里安上司的条件,来监视格里安。
导演和编剧非常巧妙的通过夏洛特这一平民女孩的角色,使观众跟随着夏洛特穿过贫民窟,路过广场上熟练乞讨缠着人不放的儿童,街头的工人运动,各怀心事的警察,堕落迷乱的色情场所,无孔不入的黑帮,生动写实的重现了20世纪的德国街头。
第一季着重于人物的刻画,第二季则重在历史事件的重现。
在追剧的同时,观众不禁会跟着剧情而沉思:
为何一向严谨、理性、善于反思的德国人会放弃民主而选择了代表着极权的希特勒?
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
如果历史重来一次,德国人民是否会有不同的选择?
真相是,如果历史再来一次,德国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即使没有希特勒,也会出现其他的极权者。因为德国被压制和束缚得太久,国际上不自由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使得仇恨情绪和民族主义在国内逐渐的抬头和高涨。《凡尔塞条约》中限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十万人,空军和坦克是根本不允许拥有。
但作为工业体系完整的德国又怎能咽下这口气,在第二季中,国防军的军官开始秘密建立“黑色国防军”,仅到了1932年,这个数字就超过了30万人,并且开始秘密训练德国空军力量。
在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上中下各个阶层对于犹太人的敌视几乎是随处可见。这并不是希特勒上台以后才有的,而是一直都有。
所以,走向极权之后对于犹太人的屠杀和清洗几乎已经成为定局。
在乱世的经济危机中,当拥有了财富的族群,又没有掌握相应的军事力量,无异于在闹市中捧着黄金的孩童。
第二季中的本达议员,他睿智又清醒,他既是代表着民主的资产阶级,也是富裕的犹太商人。他清醒的看到了德国的共产党人、国防军、以及大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各自盘算和弊端,他是当时少有的清醒之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三方所不容。
因为他反对暴力革命,所以被德国共产党不容。
而国防军方面始终对犹太人心存不满,认为德国革命是犹太人的阴谋。
而他对国防军计划的知悉又被大资产阶级所忌惮和忌恨。
在乱世,理性而清醒之人往往活得格外痛苦,悲剧是他们注定的命运。
《巴比伦柏林》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年代剧,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之下,国家命运的走向,大国的兴衰,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既华丽又沉重,既有大人物悲剧的宿命,又有小人物坚韧的对抗。
巴比伦古城如烟消散,而1929年之后的德国也迎来了一段至暗时刻。
个人五星推荐 。
巴比伦柏林第二季。
有一些剧透。本文中,我想说一个可能别人不会提及的点。
首先这一季确实更精彩了。政治分野的从极左到极右都出现了:托派、德国共产党和工运、苏共、社会民主党、保皇党、,民族主义者、纳粹……
然后有丰富的各色的社会边缘人群:犹太人(族裔而言)、新女性主义者、性工作者、Queer(LGBTQ)、黑社会,网罗了魏玛时代的社会万象。
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两个男主角:Gereon Rath和Bruno Wolter:
魏玛共和国就是纳粹的前夜。这两个人在我看来就是纳粹的两种化身。
第一个人是探长Bruno Wolter。这是一个有温情但可以很残酷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性格比较简单,有温情在于他对Charlotte Ritter是有恻隐之心的:打理她母亲的葬礼。他的残酷就不用说了。主要是冷血枪杀自己的年轻同事,因为后者在监视及企图伤害他们的民族主义大业。因此这个人可以为了事业适当的残酷。处在他当时的年代里,我觉得这个人很普通很正常,他的道德水平和今天的人其实差距不大。
第二个人是更复杂的,就是男猪脚Gereon Rath。这个角色更复杂,在我看来也隐藏更深更危险。
从前后两季看来,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大局观。不站在任何政治立场。他是非政治的、无政治的。他的所有旨趣,他介入社会政治的方式,有两条路,一是他的职业,一名警员,他有他的工作,二是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他的父亲;他的哥哥;他的嫂子;他中意的女人(女猪脚),等等。这些是他的情感所在。他因此而被卷入到大政治里。在巨变的魏玛时代里,他更像一个旁观者。他因为各种个人的事情而被卷入到更大的政治里去,而且居然还歪打正着成为了关键人物。
他没有任何政治立场。当他冒着生命危险飞到苏联上空去拍摄德国民族主义军人设立的空军基地时,他并不是为了和Benda一样,维护什么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这是他的工作而已。
当Benda已经放弃追寻苏联列车上那节车厢的Sorokina黄金时,这个小职员居然自己调动资源拉着女猪脚一起劫火车去了!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是什么政治使命驱动?他想把黄金交给谁呢?从德国民族主义军人手里劫下来后,是交给德国政府?交给苏联政府?交给Sorokina?交给托派?他的正义感在哪里?完全不知道。他也没有答案。他只是一个在自己岗位上机械执行任务的螺丝钉而已。照章办事。
当他在黄金车厢上对Bruno Wolter掏出手枪时,后者说,“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根本没有道德,只是照章办事,你的行为不创造任何价值”,我觉得这句话是金句。虽然Bruno Wolter被塑造为坏人,但他对Rath的这句描述极为准确。他极度准确地勾勒出了Rath的形象——一个官僚体制里的螺丝钉——并进行了有力的价值判断。这句话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但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之后,他被后来可能演变为盖世太保的右翼警察收买,委以要职。在法庭上,为了保全自己,他做了违背良心的为证(客观结果是损害了德国共产党的事业),
所以这就是一个小人物,没有政治观,只有很自己的自己和亲友的利益。
这个人相当的有特点。而且是德国官僚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螺丝钉的组成,使得纳粹德国庞大的屠杀犹太人的工程得以履行。他们很多人并没有大的政治观,只是完美无缺的执行委任自己的工作。他们认为执行这种工作是履行职责,并不需要为上司的行为负责任。
纽伦堡审判第一次指出,个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上级要求你做触犯人类罪的行为,而你做了,那你就要承担伦理罪责。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富有特色的德国螺丝钉官僚。在纳粹即将倒台的最后几个月里,许多德国城镇在盟军(主要是盟军,如果是苏军来了人们基本都逃跑了)快到来时都选择放弃抵抗或投降。这时,警察还在积极奉行戈培尔的命令即枪毙任何“叛国”的市民。经常是离盟军解放还有一两天甚至若干小时,德国警察还会枪毙已经放弃抵抗准备投降的市民。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死亡不计其数。这是德国官僚在最后一刻还在机械的、不考虑任何伦理语境的发挥作用的典型例证。为了执行机械的命令,他们造成了大量无谓的、荒诞的牺牲。
这可能也是某种德国特色,他们是犹太人大屠杀的重要环节。
在我看来,主角Gereon Rath和Bruno Wolter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格。Gereon Rath是非政治的官僚体系螺丝钉;Bruno Wolter是一个为大政治理念驱动同时愿意为了事业愿景诉诸某种暴力的人。
作为警察,他们都可以是在十年后被派到东欧作为SS Einsatzgruppen亲手残酷枪杀犹太百姓的人。与年青一代的党卫军不同,他们都是在纳粹上台之前接受教育、平民背景的普通德国人。出于不同理由,他们都有潜力成为纳粹得力的杀人机器。
他们的道德和今天的人差距并不大。他们也是代表Arendt的“banality of evil”的人。
总结:《巴比伦柏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纳粹体系下的刽子手候选人。
两季看完,最让人伤心的莫过于议员Benda遇害的那场戏了吧。讨论区有豆友说想给剧组寄刀片,不过良心剧组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该剧的历史背景在FB提示了议员的历史原型——Bernhard Weiss,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柏林副警察局长。
Weiss于1880年出身在柏林的一个犹太名门,是德国民主党(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German Democratic Party,DDP)党员,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维护民主共和的高级警官,在魏玛时期和当时的柏林警察局长一起为防止战争再度爆发而抵制了左右各派的极端势力。
和剧中的议员Benda一样,Weiss对祖国充满热爱,是一个心怀慈悲且有公众服务意识的律师和政治家。他早年取得法律博士学位,24岁自愿服役,由于其犹太出身而不被普鲁士军队接纳,成了巴伐利亚皇家军队的预备军官。一战期间,他负责军队的一支医疗旅,并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他的三个兄弟和一个表亲都参加过一战,其中一个战死,一个受重伤。而其法律服务方面的出色表现(当过律师和法官),Weiss成了在前魏玛时期第一个进入公共行政领域的犹太人。1918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刑警(the Berlin Criminal Police, the Kripo)的副局长,并在1925年被提为一把手。
魏玛共和国从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是各种极端政治势力的攻击目标。Weiss倾力使得刑警署(Kripo)成为一个能够维护议会制民主制度的机构,他还曾经提供在柏林苏联贸易代表团从事颠覆活动的证据。Weiss也致力于遏制纳粹活动,1927年,他下令关闭了纳粹党在柏林的分支机构,和戈培尔的关系形同水火。
所幸的是,他在希特勒正式上台之前的几天逃离了德国去到了伦敦,并因此而失去了他的德国公民身份,直到1951年去世前才重新获得这一身份,但遗憾的是,他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能够回到德国故土。为了纪念这位捍卫民主的犹太人,柏林米特区的一条街道是以他命名(Bernard Weiss Strasse)的,并且在他柏林的故居树立了一块纪念匾额。
而编剧之所以要安排Benda遇害的(糟心)情节,一方面是反映当时民主派犹太官员的危险境遇,另一方面也是缘起魏玛时期另一位高级犹太官员——外交部长Walter Rathenau(拉特瑙)的遇刺。他于1922年热那亚会议签订〈巴拉洛协定〉后两个月后被害,Bernard Weiss领导了柏林警察局成功地追捕到刺杀拉特瑙的凶手。该协定使得苏联和德国摆脱了一战后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双方互相放弃赔款要求,给德国战后经济复兴创造了条件。
这便是二战前夹在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犹太人的境遇。“我们的母语不是德语吗?我们的祖国不是德国吗?我们在十多年前还上战场为国捐躯,难道国家会抛弃我们吗?”
电视剧的最高标准是越来越好看。首先影调质感一流,镜头不花哨但耐看,配乐和包装也同等讲究,男女主演大熟脸一定是德国演艺圈扛把子。主线是现代德意志“文化”的诞生,支线有托洛茨基和红色革命,所有过度戏剧化的地方,都在社会万象的展开和大历史碾压普通人的层面上得到了极大释放和告解。
真的很久没见过这么讨喜的女主,胆大心细、行动力爆表;另外不得不感叹胖子对枪时候真的好吃亏。
只有我在等fix的翻译么?
1. 魏玛共和国时期,各方势力角逐,最后为何会是纳粹上台,德国人在深刻反思 2 车厢里的金砖其实是煤炭,车皮是金子做的,结尾,男主的哥哥出现,情节设计非常巧妙。3. 男主和女主可以死无数次了,还是没有死掉,沃尔特警长也是反复死了又活,最后估计是终于死透了吧。4. 父母哑巴的探员和议员死可惜
还没崩,但有些剧情过于“巧合又难以实现”的复杂了
没有一分钟是废的,这剧是真的强。
就不能给耶尼克一点主角光环吗?全剧最可爱的角色啊!
结构,摄影,配乐,人物造型完美体现了德国严谨的工业水平和前卫的艺术水准,甚至远超美剧水平!
第七,八集都太高能了,喘不过气来。
第三季第三季第三季我一定要看男女主搞在一起才行!
期待第三季,看完完善了一下残缺的演员表。主题其实特别好,特殊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面对困境所作出的抉择,没有好人坏人正派反派,有的只是把这一切展现给你,每个角色都是鲜活而立体的,值得学习。结构也是比较缜密的,但故事线太多,剪辑真是个费脑子的事,盘子既然做这么大至少得弄个四季*8=32集吧。
这一季剧情明显清晰点了,看到第七集的时候以为女主死了,气得想弃剧,女主的角色很讨喜啊,相比下女主的那个朋友就呃角色设定一眼难尽,下一季估计会有转变吧;看完最后一集,脑补了一万字兄弟情以及黑帮老大与男主的感情戏,希望嫂子赶紧黑化与尼森在一起,男主与女主喜结连理,嗯继续追。
一个临时工转正的血泪史下
女主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看的小姐姐
还没看最后一集忍不住来评论,女主朋友那个傻逼,第一次被男人骗的还不够惨,看到男人稍微勾勾手指腿就迈不动了,认识几个月就为了他杀人,妈的!你一辈子为男人而活吗?即使你男人是被本达杀的,也不想想人家救你于危难,对你像家人一样啊!气死我了
两季看完 真的是这两年里的最强欧美剧 信息量巨大 情节滴水不漏 在迷幻与理智间达到了绝妙平衡 甚至连双峰在它面前都相形见拙
1929年的上海,比柏林一点都不逊色:总书记向忠发还藏在上海发号施令,一边鼓动城市工人罢工,一边向农村根据地送去干部。列宁主义左翼反对派依托租界开始活动,出版了他们第一本杂志。苏联红军情报小组是他们的邻居,正在竭力恢复在华情报网,佐尔格正在准备启程来沪。杨虎是华界白天的王,杜月笙是租界夜皇帝。特科和中统互相猎杀。复兴社分子在帮会中慢慢发展势力,盯着各路实力派的驻沪代表,后者正在筹划一场战争——第二年蔓延半个中国的中原大战。
第二集,会唇语的小哥死了,被那个讨厌的小孩多嘴间接害死了,好伤心💔
女主好友葛蕾塔可以說是日後納粹和每個XX治體下典型施暴者的折射,他們既不清楚派對差異和鬥爭後果, 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見的假象不予印證, 一股腦就投入了自認為的"正義"中, 等到後悔莫及時已是死路一條.
(9/10)议员绝对是本片最悲催的角色了,为了摇摇欲坠的共和国尽了全力,前台得跟保皇党反复纠缠,上司却是保皇党的兴登堡总统,身后还要经常被纳粹和德共捅刀子。女主角是个非常精彩的角色,胆大、心细、聪敏,而且这些优点是表现得很自然的,不像有些美剧为了讨好女权搞得很假大空。片尾纳粹终于浮出水面,前两季的几条主线都收缩得差不多了,第三季差不多得展开新线讲河北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