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我们村 第二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蹇小白  丁继楠  尚勤杰  秀秀  古木森  孙小寒  佳明  嘻妈  

    导演:王璕  张奉潮  刘圣辉  

    猜你喜欢

     剧照

    更新时间:2023-12-31 16:43

    详细剧情

    《我们村第二季》纪录片探访全国大江南北的八个村庄的人文风光,南至广西涠洲岛,北至内蒙古根河。每集将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从大城市返乡养鹿的猎民、独自创业的导游、自学成才的旅行博主,他们以“新村民”的身份“体验”互联网时代的乡村生活,并与本地的村民共同探索乡村文旅发展的新可能。

     长篇影评

     1 ) 中国的乡村,原来可以这么拍

    在你的眼里,我们的乡村是何种模样 ?贫困还是富足?美丽还是荒凉?12月上线的《我们村》第二季会给你带来一种解答。

    八位不同行业视频创作者,他们跨越山海,走进中国大江南北的八个村庄,深入探访和拍摄,带领观众真切感受现实中的乡村,思考、改变、为乡村带来新生与希望。

    本期导筒带来《我们村》第二季主创访谈,走进当代中国村庄不为人知的精彩细节和极致面貌。

    导筒《我们村》第二季主创访谈

    导筒专访张心

    《我们村》第二季出品人西瓜视频纪录片相关负责人

    导筒:《我们村》第二季使用了“山里都是好风光”副标题,一开始是如何确定这样的选题方向的?

    张心:《我们村》是西瓜纪录片原生IP,在第一季的时候带大家探寻了农作物从田野到餐桌的过程。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的乡村值得被记录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这两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依托互联网的普及,乡村文旅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涌现了非常多的老一辈村民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相互碰撞、共谋乡村发展的动人故事。而这也正是抖音公益“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希望宣扬和倡导的。

    因此我们有了《我们村》第二季“山里都是好风光”这个主题,我们希望和公益团队一起,将更多的乡村好风光及好风光背后的人与文化以“新生代”网感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时代的发展故事。

    导筒:拍摄对象是抖音的创作者,这是怎么样的考虑?

    张心:在西瓜视频和抖音的平台上,有无数创作者通过镜头记录人间百态,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着各行各业。有的创作者从乡村中来,为宣传家乡而源源不断地创作优质作品,有的正在乡村创作,为记录和呈现不一样的中国乡村风貌,他们切实以自己的行动承担起了乡村守护人的角色。让我们的创作者实际的参与到拍摄中来,是希望通过创作者的视角,去讲述他们实际感受到的新时代下乡村文旅的困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创作为乡村文旅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纪录片传递出正向价值,通过“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让村民和创作者们在乡村找到更多可能。未来,我们也将紧密结合平台生态,持续把从事现实题材的创作者作为纪录片创作的资源储备,尝试以专业的纪录片手法呈现他们的更多故事及其背后的价值。

    导筒:抖音集团产生了很多的创作者,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

    张心:创作者不断的更新内容、特别是原创、优质内容,同时通过粉丝传播、平台分发等不同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有价值内容也会不断地进行积累,这个事情本身就很有价值!同时,平台也会持续鼓励创作者输出更多优质有价值内容,丰富内容生态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增量,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导筒:您怎么看西瓜视频中15分钟这个中视频的体量的,它的优势在哪?

    张心:在长视频与短视频之间,中视频是个很好的弥合点,既有完整和深度的内容呈现,也兼顾了效率和快节奏的需求,并且能够做到垂直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深耕,因而这种独特的内容形态,也会逐步成为用户内容消费的“刚需”,纪录片主打15-25分钟左右的单集体量,也是由平台生态体系下用户消费习惯决定的。

    导筒:抖音集团在纪录片领域已经尝试制作了不少不同类型的作品,未来还有怎样的制作计划?

    张心:未来,我们会持续在重点赛道投入,聚焦社会观察、美食和传统文化等题材,输出更多精品内容,在满足用户内容消费需求的同时,积极传递社会价值。

    导筒:现在很多平台需要招商启动纪录片项目,您怎么看这种合作模式?

    张心:这是纪录片行业市场化下的一种选择。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任何一种内容形式都需要找到它的生存模式。我认为纪录片项目招商是一种探索,一方面说明纪录片在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品牌愿意并认可纪实内容,通过与品牌客户的内容共创,达到平台和品牌的双赢,这对行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好事。

    导筒专访王璕

    《我们村》第二季总导演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代表作《孤注》《烈日灼人》《稻梦》《一团火》等

    导筒:《我们村2》前期筹备阶段大概花费了多少时间,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璕:这个项目是《我们村》这个ip 的延续,目前是第二季。第一季主打乡村中的农作物,这一季主打字节的创作者和乡村的关系,以及村子的极致风光展示。

    初期,我们拿到山里都是好风光这个命题的时候,明白要在乡村振兴这个时代背景下,展现乡村的困难和变化,这个“风光”一方面是极致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是人的风貌的展现,所以确立了通过创作者进入乡村和乡村中的人物一起发生的故事来展现这个主题,还是要落到大时代,小人物的概念上。

    导筒:一般的拍摄顺序中,导演们都希望先开始记录怎样的内容,可以最快进入拍摄状态,还是会有某些脚本的存在来精简拍摄内容?

    王璕:会先确立拍摄的乡村,在这个乡村所在的范围找当地的创作者,因为我们不是看谁有名气去拍摄这个创作者,而是根据乡村真正的需要去匹配创作者,创作者真的要为当地做一些事情,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河南省鹤壁市纸坊村,创作者大新根据自己的专长墙绘,用14天的时间,帮助这个村子完成了村口和进村街道的墙绘工作。

    我们的脚本完全是按照创作者真正在这个乡村的工作进行设计的。以河南为例,大新在纸坊村的创作我们提前会有困难的设想,比如人手不够,墙面不平整等等,这个在大新绘画初期是困难的,但随着绘画的深入,这些困难变得微不足道,反而是大新对这个村子历史的不熟悉,遭到了村支书的批评,便有了大新放下画笔和村支书一起去走访古戏台,听老人们讲解历史的支线故事,这个完全是突发事件,我们也就顺势而为把故事放大,表达虽然大新是河南本地人,自认为对本地文化十分了解,但中华文化地大物博,哪怕隔一个山一条河,都会有风土人文上的差异。

    在整体《我们村2》的故事创作中导演组都是先充分了解村子的资料,甚至和当地政府要县志来比对网上的信息,再跟创作者就要解决的问题和做法进行沟通,会尽量保证每一集都有一条正在进行时的故事线索,围绕这个线索去设计一些,风光和文旅的情节,但绝不会去刻意安排故事中的行为。导演组觉得如果今天我拍摄的内容是早上出发前构想好的,那今天的拍摄是失败的。

    导筒:每集纪录片的拍摄团队规模是怎样的?平均每组是多少人以及拍摄的主要器材是哪些?

    王璕:每集大概6人的一团队编制,1名导演,两名摄影师,一名录音师,两名助理,助理兼顾航拍和dit的工作。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类似长片拍摄的方式,例如内蒙集一个完整的驯鹿授精的过程,鹿群很容易受到干扰,人员越少越好,我们最后就用手持摄影的方式,一名摄影一名录音真实记录,捕捉更多的真情实感,全程不摆拍。

    器材上我们使用一套索尼FX9电影摄影机配富士MK变焦电影镜头,还有一套索尼FX6配合索尼镜头,这个组合的好处是都是索尼色彩科学,调色方便,尤其是有时候双机位进行返打镜头的时候。其次是FX9配合富士MK镜头可以肩扛拍摄,拍摄纪实段落灵活,另外肩扛产生视角和呼吸感比手持更加自然。

    导筒:村民们都是怎样看待纪录片团队的出现的?是否都是很欢迎的态度,还是也会有需要长时间相处进行沟通的情况?每集的拍摄时间大概是多少?

    王璕:整体来说村民还是很欢迎我们来拍摄的,我们会提前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获得拍摄许可,但欢迎和配合是两码事,例如内蒙集,核心事件是驯鹿取精授精的过程,当地人其实有点担心我们去拍摄,会影响整个过程,现场人太多,一是驯鹿本身有一定危险性,二是这个事情对他们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最终我们会把现场人员降低到2人,其余的人都离开核心区域。

    每集拍摄时间不定,我们完全根据创作者在乡村正在进行的事情为核心内容,例如河南集用了14天时间,但重庆集5天就拍摄完成了。

    导筒:类似于《我们村2》这样的系列纪录片的制作,肯定有别于《孤注》这类纪录长片的创作模式,在制作中有遇到哪些困难,以及有怎样的收获?

    王璕:我平时更多是做纪录长片,长片的创作的特点是纪实段落的呈现和突发故事的捕捉,系列片更注重短时间情绪的把握和故事的结构。例如重庆集,最核心的故事是秀秀要在江中间坐船拍摄到百猴过江这个场景,第一次,我们安排了很多机位,想着一遍基本就拍完了,但却出现因为无人机干扰,猴子都跑了的情况,猴王老杨也训斥我们,当时我觉得挺好的,是个突发事件,也就顺势记录了,但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也都失败了,连老杨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我们只用一台摄影机去跟拍老杨,才拍到了百猴过江,很多人会说这个是动物的问题,不算是长片还是系列片的问题,但如果是长片我们是可以接受没有拍成百猴过江的这个事实的,但系列片则很难接受,于是我们做了方案2,拍摄没有父母的小猴小摩卡和孤独猴子憨包的故事,为如果百猴过江呈现不够好进行一些弥补。

    我觉得这个项目更多学习到的是讲故事分寸上,做长片的时候觉得一定要题材生猛,要用力拍,但现在感觉要学会“四两拨千斤”有些情绪就是自然发生的,有些解说词也是点到即止,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精准的捕捉事件和不出错的纪实拍摄是这个项目我们在追求的东西。

    导筒:乡村振兴有很多题材,这个项目的区别是什么?

    王璕:从前些年的精准扶贫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国家对乡村的关注度一直很高。《我们村2》特点是1.运用抖音生态的创作者资源,通过创作者能力和乡村困境进行结合,使得创作者发挥正向作用。

    2.回归到故事本身,一个好的片子首先是要流畅的讲一个故事,我们发挥长片制作中对真实故事的处理能力,放到中视频中,使得故事呈现的更真实。

    3.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一定是通过真实的内容去打动观众,少干预,少主观判断,尊重人物本身的命运和状态。

    注:本文配图均为《我们村》第二季官方剧照

     2 ) 跨越山海,一场中国新乡村探索之旅

    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我们村》出续集啦!《我们村》第二季延续了《我们村》IP对乡村题材的故事化表达,紧扣“乡村振兴”大背景,以年轻化、综艺化的形式呈现“小城中青年奋斗者”的原生乡村环境。这部由西瓜视频出品的中视频涉农题材系列纪录片,共8集,每集片长15分钟。

    我们专访了《我们村》第二季的执行总导演张奉潮,刘圣辉,听他们分享《我们村》第二季摄制中的发生的有趣故事。

    敬请阅读。

    ,时长01:23

    山里都是好风光-专访《我们村》第二季主创

    张奉潮

    简介:《我们村》第二季执行总导演

    代表作《征程》《寻味贵阳》《鲜味的秘密》等

    凹凸镜DOC:美食纪录片和《我们村》第二季在人物塑造上有什么区别?

    张奉潮: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每次遇到的只是题材差异,创作规律几乎是相通的。不过,纪录片《我们村》第二季略有不同,尤其在人物设置上。

    美食纪录片大多是单一主人公,最多衍生出一些如父母、子女、朋友等人物关系。而《我们村2》则是两个主人公:一个视频创作者和当地的一位村民,其中视频创作者并不是常规的出镜主持人,他在影片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解决一些乡村中的难题,比如河南集的大新,他受到纸坊村支书邀请,用绘画为原始村庄带来流量;重庆集的秀秀,她记录猴王杨永六的传奇故事,赋予景区更深的文化内涵;等等,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当地村庄面临的实际困境,让创作者与当地村民构建有机互动的人物关系,从而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凹凸镜DOC:类似于《我们村》这样的系列纪录片制作,肯定有别于美食类纪录等其他模式的纪录片,在制作中有遇到哪些困难,以及有怎样的收获?

    张奉潮:《我们村》是一部定制的系列纪录片,相对来说,美食纪录片创作更加自由一些,会根据不同地域、食物特质去设计故事模型、选择相匹配的主人公。《我们村》则不同,地域是固定的,创作者也基本是选定的人物,我们需要在这两个定量的前提下,把故事讲得精彩,这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地域风光的独特之处,其次还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等因素进行故事设计,不能生拉硬拽,即合理也要惊奇,所以导演的一些想法有时很难实现。不过,这也是一种挑战,也更能训练导演们的讲故事能力,毕竟讲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

    凹凸镜DOC:《我们村2》属于中视频,在这样短的时长中,如何挖掘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张奉潮:一般来说,在任何纪录片中,要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都是比较难的,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情节铺垫,还要主人公能够敞开心扉。因此,在仅有15分钟左右的时长里,拍摄周期也短,要实现情感爆发就更加困难。我们尽可能设计一些特别的场景,通过深入的话题引导,在短时间内达到情感的释放。

    比如在贵州集中,我们设计了一场村里几代篮球人一起聚餐的场景,一边烧烤一边聊天,大家状态放松,同时也显得比较正式,小白作为记录者,询问每个人一生中印象最深的篮球经历?此时,大家畅所欲言,互相提醒,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像是回到了曾经的年代,过往的激情、酸甜苦辣瞬间涌上心头,每一个故事都无比动人。

    凹凸镜DOC:拍摄结束后,剧组还会与各个村子保持联系吗,比如《大山里的篮球梦》这集中的孩子们,未来是否有机会去更好的平台打球。

    张奉潮:会保持联系,溶洞篮球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他们认为这可能也是当地文旅的一个项目,还成立了“溶洞篮球俱乐部”,经常会组织一些大型比赛,很多孩子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凹凸镜DOC:您能找一个场景举例,谈谈空间问题吗?

    张奉潮:空间,有时会直接影响一部影片的观赏性,在以风光为基础的《我们村2》中尤其如此。比如贵州集中,教练带着孩子们体能训练,我们选择在当地风光最好的山顶上进行,视野开阔,风光秀美,有大片质感;重庆集中,秀秀和大家讨论拍摄方案时,我们选择在溶洞里的茶馆进行,这是观众从未见过的空间,自然会增强吸引力等等。

    同时,当我们选定一个空间后,第一步如何把空间真实还原出来?其次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塑造出空间的质地?在本季纪录片中,我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贵州这一集的溶洞篮球场,航拍大山深处一个隐秘的入口,彰显了溶洞的神秘。在洞内,通过机位调度还原一个完整的空间,其中,光影、水滴、钟乳石等细节因素帮助还原出一个富有真实质感的溶洞。

    凹凸镜DOC:您觉得纪录片所谓的网感是什么?

    张奉潮: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也没有见到什么标准答案,在不同平台播出,我们一般会相应遵循不同平台的语态。

    《我们村2》实际上是一部以好风光为基础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关于类似主题的纪录片在主流媒体上已经有很多了,而我们该如何破题与创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在创作时,完全依据人物和事件本身去组织故事,通篇不会提国家政策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尽可能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纯粹的乡村故事,我想这就是我理解的网感吧。

    刘圣辉

    《我们村》第二季执行总导演

    参与系列纪录片《早餐中国》《丝路百工》《下饭菜》的导演工作

    凹凸镜DOC:您也参与制作了第一季,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区别是什么?

    刘圣辉:第一季主要将内容聚焦于农作物本身、农耕文化和那些在村中劳作、生活的朴实的村民;第二季主要将内容聚焦于不同行业的视频创作者,他们在村落中邂逅的故事,产生的碰撞,做出的思考和改变;第一季更偏向于记录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出乡村生活的本真,善良淳朴的村民,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达。第二季则偏向于人文故事的叙述,在体验中邂逅乡村之美,于旅途中沉淀心灵之思;第二季延续第一季的主旨,展现乡村风情风貌及地域人文,但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以此展现在乡村生活的各个不同群体和不同故事。

    凹凸镜DOC:《早餐中国》属于轻松简单的美食纪录片,时长也8分钟内,更多是展现状态和美食,《我们村2》更加突出人物和故事,在创作中的区别和难点是什么?

    刘圣辉:《早餐中国》主要将烟火气、趣味性和治愈感三大特点相融合,乡土风俗、人情百态都让早餐中国里的早餐有了情的加持、域的面貌,《早餐中国》在拍摄中更多的是在纪实的过程去挖掘美食的与众不同之处、捕捉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食客的喜好,但难点在于如何与被摄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能够让他们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我们的拍摄。而《我们村2》需要在拍摄前就熟悉主人公的人物故事并挖掘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需要找到创作者与乡村的链接点并以此推进故事化叙述。故事—无论电影还是纪录片,能够牢牢吸引观众的就是“冲突和未知”,因此,在《我们村2》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融入“困境”或者“解谜”的内容,这就是故事的叙事动力,只有加足马力的故事才能长久不衰。

    凹凸镜DOC:云南集请到了山人乐队,但又不是每一集都有类似艺人,这是什么考量?

    刘圣辉:首先云南集中山人乐队的到来恰巧完成了兰子的心愿,而山人乐队本身的采风需求也符合这样的拍摄氛围。但我们之所以没有每集都邀请类似艺人,是因为我们也想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更多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在乡村生活的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乡村,在每个人身上也会发生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在乡村,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心灵契合点,这也是我们想表露的意思。

    凹凸镜DOC:您觉得纪录片的所谓网感是什么?

    刘圣辉:纪录片网感化是目前纪录片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一种语言语态上的“网络流行化”、剪辑元素上的“多元融合化”、内容形态上的“网感化”及观看受众上的“年轻化”。但所谓网感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俗的搞笑、强行网感,而是从文学本身、从实际出发,赋予原本较平淡的内容一种趣味。

     3 ) 欢迎来到《我们村2》,看看幸福生活的样子

    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我们村》出续集啦!《我们村2》延续了《我们村》IP对乡村题材的故事化表达,紧扣“乡村振兴”大背景,以年轻化、综艺化的形式呈现“小城中青年奋斗者”的原生乡村环境。这部由西瓜视频出品的中视频涉农题材系列纪录片,共8集,每集片长15分钟。

    当代乡村年轻人何去何从、如何传承、如何讲好“乡村故事”是当前背景下的新议题。《我们村2》通过对乡村人物的跟拍,展现乡村生活的样貌,将遭遇的困境生动直观呈现,表达出人与乡村、人与人的多元关系。城乡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城乡符号缩影在15分钟时长内,《我们村2》作为西瓜视频定制生产的产物,契合平台的受众气质,以内容持续孵化西瓜原生创作者,打通传播矩阵,讲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成都的明月村、云南的阿者科、重庆的感应村、贵州的纳雍新春村、内蒙古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山西的后沟村、河南的纸坊村、广西的涠洲岛……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村落汇聚于此。《我们村2》讲述的是关于村落、关于人的故事,每集不同的人物与村落产生着联系,他们有生活在城市的旅行博主嘻妈、秀秀和孙小寒,当过公务员返乡的兰子,旅拍摄影师骞小白、佳明,土生土长的乡村青年古木森,墙绘博主大新……形形色色的人物或初来乍到,或生于斯长于斯,诉说着专属于这座村落的故事。在中短视频当道的当下,十几分钟的中短篇幅魅力被放大,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关注到明月村的扎染,欣赏“百猴过江”奇观,大山溶洞里四代传承的篮球人,为驯鹿人工授精,乡村墙绘的诞生全过程等。

    短而精的故事被记录,被传播,网线多端链接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被触及,受众在驻足的十几分钟内感叹着“山里都是好风光”,那些热爱与坚持,质朴与快乐是最纯粹的。

    欢迎来到《我们村2》,看看幸福生活的样子

    作者:FF

    编辑:张劳动

    01

    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元素,人是乡村生活的构成单位,《我们村2》的故事都是围绕“人”展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每座乡会给予踏上这片土地的人无法磨灭的印迹。有人踏上寻乡之旅,有人经历过大城市的喧嚣繁华后毅然决然返乡,难以割舍的都是乡土之间的联系。

    在《我们村2》中,每集被摄对象的身份各异,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但镜头中呈现的每一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踏上了这趟乡村之路,指引他们前行的无一不是对乡村的关注,由好奇产生关注,由热爱坚持关注。当身处于乡村土地上时,《明月村的夏天》的嘻妈生活在城市里,原本只是想带女儿制作一份亲子旅行攻略,在了解到由于疫情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后,主动帮忙进行助农直播,策划“果树认领”等亲子游项目,成为明月村的“一份子”,为明月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纸坊村的涅槃之路》记录了在河南乡村成长的大新为河南其他村进行墙绘的全过程。在这里,他们身份中的共性一面逐渐流露,充分利用自己“博主”身份所赋予的关注度与热度,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人与乡村的关系始终是微妙的,无论是在属于自己的家乡,还是异处的他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实现“见此乡忆他乡”,在不经意间与身处的乡村建立链接。《敖鲁古雅寻路人》里的古木森北漂返乡,在鄂温克族的“名片”——驯鹿遭遇生存危机时,他绞尽脑汁,不放弃任何守护乡村“名片”的机会。乡村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生灵都使古木森依依不舍,在这段人与乡村的关系中,真实地映射出“互生共存”的状态,共同成长,互相成就。每一片好风光,都与人相关。

    《收割电影》里小川绅介说了一句话,“真正的纪录片捕捉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变幻无穷的关系。” 《我们村2》每集将镜头对准乡村的百姓身上,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人们所经历的事件,在人与人的你来我往间,抓住那些人性真实美好的瞬间。《涠洲岛海底“造林”记》里的旅拍摄影师佳明在海边偶遇了珊瑚礁保护团队,佳明加入团队一起到海边捡拾生蚝壳,当出海老肖的手意外划伤后,佳明代老肖潜入海中完成“珊瑚种植计划”。佳明与老肖原本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两人在涠洲岛初相识,关系的变化以及两人在言行中不经意间散发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于纪录片呈现都是珍贵的。

    02

    在《我们村2》里,导演毫不吝于以符号充当传达故事思想的情感载体,沉甸甸的情感化身为一个篮球、一片珊瑚礁、一段情景剧……跟拍的事件通过故事化的表达,借新视角呈现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故事,城乡文化的差异、乡村生活的困境一一现形。

    《大山里的篮球梦》中,旅拍摄影师骞小白来到贵州纳雍新春村,将手中的镜头对准溶洞篮球场的篮球。篮球贯穿了村落里从老人到幼儿四代人的成长生活,小朋友的梦想也与篮球息息相关,篮球俨然成为纳雍新春村的符号指代。篮球是村落的缩影,篮球是村里四代人的精神传承桥梁,一场场的篮球比赛拼凑成着整个村子的画像,一代又一代的篮球人进入一场名为“村落文化”的接力比赛。

    传统的纪录片难逃刻板印象,是枯燥的,摆拍痕迹下呈现的是干巴巴的“真实”,《我们村2》以更符合年轻受众喜好的故事化形式来呈现,网感的表达引人入胜。在《复古的古村落传说》里,山西后沟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搬离,民俗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境遇,旅行博主孙小寒参与当地民俗情景剧的编剧,情景剧作为情感符号,真人演绎表达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后沟村的前世今生,以诙谐、真实的一面唤醒年青一代对村落文化的乡愁情感,孙小寒也将自己记录理解的故事上传到网络平台,助力后沟村的文化传承,共同实现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故事化的表达手法在年轻人中接受度颇高,纷繁的网络世界,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在碎片化时代更易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引起情感共鸣。

    在《我们村2》的故事中,不乏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来到乡村,《峡江里的人猴奇缘》里的旅游博主秀秀来到四川感应村,想拍摄“百猴过江”的奇观,然而当航拍机器缓缓升起时,猴子们却因为对陌生事物的害怕停下了脚步,拍摄陷入瓶颈。航拍机器是城市文化的符号,猴子是乡村文化的符号,两者的相遇是城乡文化的碰撞,在展现中国乡村故事的同时,城乡文化差异的涟漪振荡,带来延展性思考。

    03

    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记录的动作随时都在发生,拍摄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笨重的摄像机,相对灵巧的微单相机、手机甚至可以更快地“抓住”现实。纪录片的拍摄创作近年来也在不断革新,提及纪录片的印象也不再是“粗糙”“晃动”“手持摄影”等标签,精良的视听语言使得纪录片焕发容光。

    《我们村2》作为一档系列纪录片,为受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摄制过程中,特殊拍摄设备开始广泛使用,航拍、微距等新技术不再“划分界限”。例如,在广西拍摄的《涠洲岛海底“造林”记》中,使用大量航拍镜头来展示海岛全景,俯瞰式的呈现着当地的地理风貌,绿树沙滩蓝海相间的色阶令人惊艳,极大地提高了特殊画面的表现能力,给受众以最佳的审美体验。

    在听觉感官上,与画面适配的背景音乐充分调动受众的观影情绪,例如,《峡江里的人猴奇缘》中,拍摄“百猴过江”奇观的慢动作处理画面搭配着落水的同期声、俏皮的鼓点背景音乐,令人身临其境。在叙事方面,《我们村2》抛弃传统系列纪录片解说词配画面的表达方式,以解说词+对白的方式交叉推进叙事,对白的巧用化解了解说词的刻意,更接地气地完成了故事表达。

    新技术探索着系列纪录片的真实性边界,轻综艺的展现形式更加契合年轻受众的喜好,中视频系列纪录片《我们村2》另辟蹊径,视听的巧思流露,实现了“综艺化”的纪实表达。

    04

    《我们村》是西瓜视频IP产业探索的成功尝试,2022年初《我们村》初次亮相,2022年尾《我们村2》接踵而至。作为西瓜视频定制生产的内容,迎合平台大多数用户的喜好,独特的创作者孵化机制,实现了内容与创作者的良性闭环,在联动字节跳动多平台资源后,建筑有力的传播矩阵。

    《我们村2》是纪录片IP生产的有效尝试。西瓜视频纪录片有不低于43%的用户来自三、四线城市,主要用户年龄为30-40岁,不同于其他平台的用户画像数据,“小城中青年奋斗者”是西瓜视频的主要受众群体。因此西瓜视频选择了延续《我们村》IP内容,讲述农村生活故事,展现乡村生活环境,注重乡土情感的表达,从而激发受众的认同感,与观众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实现“流量”的垂直引流。

    西瓜视频不仅关注现实题材,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者,以专业纪录片团队拍摄呈现创作者的故事,深挖起故事下的现实意义。《我们村》便记录了西瓜原生创作者麦小登的故乡,《我们村2》中也延续了第一部的选题安排,像嘻妈、兰子等都作为分集被摄主体出现,通过纪录片来展现这些平台创作者的创作过程。这种创作机制对于创作者和内容呈现是“双赢”的局面,一方面鼓励扶持了创作者,带来足量的曝光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内容表达的广度,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叙事。

    在内容传播层面,西瓜视频没有局限于单一平台播出,联动打通字节跳动系(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鲜时光TV)进行同步分发传播,“内容全平台上线--创作者自发安利--精准触达、转化更多用户”的传播生态链使《我们村》IP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更上一层楼,吸引更多的受众加入到视频创作者阵营,创造IP的可持续开发价值。

    中国乡村的多种样态在《我们村2》中呈现,它打破了田园乡村生活的刻板印象,在生动的故事领路下,受众观察乡村,走近乡村,捕捉中国乡村的无限魅力。

    编辑:野子

     短评

    看了云南和内蒙,还是喜欢内蒙,驯鹿挺可爱的,人工授精没见过确实,两集风景都挺好,但整体故事还是有点简单了,挺想看古木森后续和鹿的故事,到底能不能成功

    10分钟前
  • 王璕
  • 推荐
  • 乡村的人物故事都呈现的很丰富,第一次看到网红博主对农村实打实的帮助和改变

    11分钟前
  • Leon
  • 力荐
  • 好看,喜欢这样的纪录片!

    15分钟前
  • 龍眼.
  • 力荐
  • 02

    16分钟前
  • 好大的棉花糖
  • 还行
  • 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都太美好了。

    17分钟前
  • Hotwave
  • 力荐
  • 以创作者的视角去观察当下的乡村,会有被打动的感觉。纸坊村书记回忆起他小时候的戏台是那么美好,小女孩对自己小狗的感情也让人动容,期待后面几集的内容

    19分钟前
  • yuyangglider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